第二步:制定课堂讨论计划

课堂讨论计划包括讨论题、进行讨论的教学程序、组织形式和保证措施。1.讨论题目是讨论法教学成败的关键。

恰当的讨沦题目是支撑教学活动的支柱,它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抓

住疑难、不断探究,直至解决。制定讨论题目的原则是:

  1. 题目能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质,统率教材的基本内容;

  2. 能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学的展开;

  3. 能易适度,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与探索能得以解决;

  4. 大小适合,内容具体,切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5. 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2.题目的制定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学生的实际拟出题目;

  2.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思考题,在预习时提出问题;

  3.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本着上述诸原则反复推敲,确定出一组既能正确反映教学要求又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的讨论题目,并使之系列化。

  1. 设计题目的要求和方法:
  1. 课堂上知识结构的设计,要符合认识规律。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里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为学服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杂乱无章地讨论一气。要随时保持教和学的互相促进、同步进行,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 45 分钟的作用。

  1. 课堂上知识密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人认为,“一节课讨论多少个问题,大可不必多虑,可长可短”。其实不然,知识密度不够,使课显得“干瘪”、松散;知识密度太大,又显得“拥挤”、心乱,学生“消化”不了,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只有知识密度恰到好处,既能充分利用一节课的分分秒秒,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人以井井有条,环环紧扣的感觉。

如前面提到的那节课,知识密度的设计就很重要。这节课只安排总结各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净化和尾气处理。对仪器安装、操作顺序及工业制法根本没涉及。这样安排,使这节课不但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把每个问题展开充分讨论。课堂充实丰满,同时又不忙乱。

  1. 课堂上习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

知识结构和密度确定之后,讨论课好坏关键在于习题的设计。习题设计得好,课堂就天衣无缝,顺理成章。学生不但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形成能力和开阔视野。因此,习题的设计,既要作到疏密适宜,又要作到深浅得当,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①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类型。

习题的设计,大体有三种类型:“诱导型”、“推理型”和“立体型”。关于概念的建立,习题设计往往采用“诱导型”,要求问题的内容角度

小,方向集中,突破性强,难点分散。步步逼近。

对于解释实验现象,探讨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问题,常采用“推理型” 习题。要求从已知到未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重点或难点的问题,可采用“立体型”的提问,即从不同角度,不

同侧面,采用不同形式,围绕一个中心,设计一套灵活多变的习题,用一题多问的形式反复强化,促进学生思维空间化。

②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和跨度。

由以上的实例可见,同一内容层层深入地提问,要求问题与问题之间必有一定的梯度,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梯度不能太大或太小, 若梯度太大、学生接受不了,出现“卡壳”,学生讨论不起来,即使教师讲完之后,仍有一大部分学生不懂。梯度过小,学生会感到絮烦没意思,不屑一答,也讨论不起来。所以设计问题时,要使学生能攀得到,摸得着,有信心来解决。这样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再者, 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跨度。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而不是僵死在一个问题的死胡同里。

③问题的安排顺序,要有起有伏,不能平铺直叙。

人们对某一知识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人的思维活动也总是有一个从思维活动的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因此问题的安排顺序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每个问题的位置和作用不是等同的,要能起到逐步形成一个或两个高潮的作用。每节课思维活动的高潮不宜太多,否则使学生感到疲乏、紧张、但没有高潮,也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重点不突出,犹如一谭死水呆板平淡。

高潮的位置一般设在本课的中间稍后,如一上课就进入高潮,学生思维活动启动不起来,课上得就费劲。

  1. 演示实验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与教学层次有机结合。

“讨论课”问题的提出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同样演示实验也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得好,课堂就既生动又紧凑。因此必须根据教学层次来安排实验,而不是搞形式、摆花架子。

  1. 题目制定后,接着要制定课堂讨论的程序和组织形式(见“组织课堂讨论”部分),还要确定完成本节教学与哪些教学方法组合才能达到最优化。

另外,还需考虑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哑场、离题等)和解决的措施。值得指出:教师制定讨论题目的水平和课堂讨论的周密性,对讨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