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性组织

这种行为特指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方向为目的。

①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导组织阅读、观察、实验等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如何使学生迅速地投入这种学习,并掌握这种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指导性组织。

阅读在文科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理科教学中也受到了重视。学生在没有掌握阅读方法之前,常常是从头读到尾,把握不住重点。教师若利用阅读提纲或提出问题的方式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读,读有所得,就能逐步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生平事迹或学科发展史时,教师可提出时间限制等要求让学生自学,最后总结出科学家主要事迹和本学科的主要科学成就。在这个指导性的组织中,给出时间限制是要求学生迅速投入,抓紧时间快速阅读,以训练其阅读的能力。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不仅会使学生在阅读时注意集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和阅读后所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为回答问题作好准备。

观察是持久的注意,是带着观察的目的对对象的各方面进行一番研究。一般地看一看不等于观察。在准备让学生观察时,首先要给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然后才让学生进行观察。常常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解决问题。例如,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的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不同时,细胞会产生吸水和放水的现象。观察的重点是实验中所加入溶液多少的变化, 被试物(萝卜、土豆等)软硬的变化。观察中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的指导组织,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进行学习。

②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讨论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文学、历史、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对于自然科学教学中存在的有争论问题,讨论也是适用的。当课题富有争论性或具有多种答案时,运用讨论方法是最适合的。

讨论的特点是使班上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地思考课题,给予反应。通过讨论彼此启发,相互补充,对问题做出结论或概括。这样,学生就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讨论中个人参与交流的程度随分组的大小而定。分组较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较大,不善于发言者有可能自动退出讨论。讨论的方式, 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的大小和学生能力,采取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全班讨论当学生还不能自行领导讨论,或某些问题需要全班一起明确时,可采用全班讨论的方式。在这种形式中,教师是讨论的领导者。他提出问题后,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参加讨论。因此,这种方式能保证交流或争论顺利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而讨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启发、引导的能力。其缺点是不能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是把全班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组有主持人和记录

员。讨论进行时,教师要一个组一个组地去听取发言,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这种类型的讨论,必须限定时间,才能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主要问题上, 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要把讨论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向全班汇报。

专题讨论这种形式是选几名学生组成一个专题小组,每人对所选论题从不同方面做发言准备,然后在全班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它同学要边听边记下每个人发言的要点,准备发表支持或不同的见解。发言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对选题做出明确的结论。

辩论式讨论这种方式是将对某一问题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批驳对方的观点。采取这种方式时,辩论的题目必须有突出的含义,包括辩论的成分。主持人在开始时要有简短的引言,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总结要充分肯定辩论的成绩,指出不足之处,对于结果有时可不做结论。

对于讨论指导的要求首先,论题要具有两个以上的方面,不具有简单、现成的答案。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论题进行深入的揣摩。其次,论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但又不十分明了的问题。再次,为了使讨论能顺利进行,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事先准备。在讨论中要善于点拨和诱导,使所有人参与讨论。要制定讨论规则,以防乱吵或把争论变

成个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