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组建小组

为了开展小组教学,首先就得组织学习小组。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 组建小组时,教师应当妥善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组织哪几种小组?

组建小组时,教师应当运用多元思维方式,改变以行政小组取代学习小组或以一种学习小组包容所有学科的传统做法,建立多种学科学习小组。就是说,应当至少建立语文学习小组、数学学习小组和外语学习小组等三种小组,让班内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都参加这三种学习小组,且保证每一种学习小组的成员各不相同。这样,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小组中可能是普通成员, 是对信息的迫切需求者,而在数学或外语学习小组内,则很可能是骨干,是见多识广者。同样,这一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交往范围就会大大扩展,因他在语文学习小组中直接交往的同学已不同于数学小组和外语小组了。

学习小组的种类应当保持几种为宜呢?研究表明,三到四种较为合适, 就是说,并不需要每门学科都单独建立小组。当中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和化学课程时,可在已有的三个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加建一种理化学习小组,其他学科则可相应地借用有关小组。

第二,建组原则

  1. 均衡

一种学科的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各小组应大体相等。就是说,各组都应有一定数量的优等生和后进生。这样均衡配置的好处首先在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并据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帮助。

  1. 男女生混编。

同一学科的学习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应大体相等。

  1. 自愿为主,适当调整。

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这里应当注意: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在同一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后进生宜编入对他持中间态度的小组,当然也可编入对他欢迎的小组,但此时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思想。

  1. 动态。

一种学习小组确定后,不要一成不变,应当在一学期内变动两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为解决实际中产生的矛盾提供条件,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保证小组学习的展开。

第三,小组的人数

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 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 “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

在我国,开展小组教学的初始阶段,往往如育才中学那样让前后两张课桌的四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或者,让邻近的三张课桌的六位学生组成一组。这种配置方法的优点在于省事,但较难贯彻“均衡”和“动态”这两条原则,较难满足各科学习小组成员互不重复的要求,因而只适宜开始阶段。

第四,选择小组长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 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

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小组长时应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应当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 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在选择之前,教师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由于有自愿建组作前提,公.举.组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选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此外,还应做到各种学科的组长不兼职,即一个学生尽可能不要担任两种以上的学习组长,以使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使更多的学生取得锻炼的机会。

第五,安排座位

小组教学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必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 学生座位空间形式的变化就势在必然。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座位安排形式可以称之为“秧田型”,它已为大家所熟悉,小组教学一般需对“秧田型”加以改造,可以采用的形式有:

  1. 会晤型:常用小组学习的初始阶段,它适用于前后两张双人课桌的四人为一组的编制,需要讨论时,前面两位学生回过头即可。其优点是方便, 但不利于变动,小组人数也少一点。

  2. 马蹄型:这是适合于六人为一小组的编制形式。它的优点是学生变动座位方便,有利于讨论,但每组有四位学生的座位方向不佳,在老师板书或演示时不利于观察、记录,另外,小组人数也多了点。

  3. 万向型:这种形式要求配备单人课桌,而且是带有“万向轮”的, 学生在不开展小组学习时,仍按“秧田型”坐,一旦需要讨论,立即将课桌围拢来。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灵活、方便,且能满足小组教学的多种基本要求, 缺点是配备带“万向轮”的单人课桌显得要求较高。

不管采用上述哪种型号的座位方式,都是对“秧田型”方式的改造,而且一个教学班内的学生数不宜太多(以 45 人为宜),教室的面积也应尽量大些;另外,在小组空间位置的安排上应尽量做到:①小组成员在讨论时能面对面地直接交谈;②空间距离尽可能接近一点;③组长应坐在中心位置上。这样才能较为充分地发挥教学空间结构形态变动的潜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