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教学的组织

(一)课外教学的功能和地位

课外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教学活动。课外教学具有以下的特点,可以和班级教学在实现人材培养的目标上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首先,课外教学不受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的限制,学生能及时的、广泛的从多种渠道接受各种信息,因此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速度快,容量大, 内容丰富多采,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课外教学以开展各种活动为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并可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领域。在各种科技、发明制作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需要创造条件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我检查,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精神和独立实践活动的能力,并能较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性格和行为习惯。

第三,它是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上组织起来的各种小组、协会或个别活动, 教师只起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因此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课外教学中学生对各种渠道的信息可以按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选择,他们大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发挥各人的知识和智能的极限,这就有利于充分发展各个学生的特长和他们的聪明才智。

所以课外教学是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系统的基础知识为指导,只有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课外活动才有扎实的基础。

这种课内为基础,使课内外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的经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帕甫雷什中学里,早晨低年级(小学)六点起床(睡眠九小时),中、高年级(初中、高中)五点半起床(睡眠七个半小时)起床后做定时的作业, 准备功课,早饭后到校上课二至三、四节不等,这是一天中最紧张的脑力劳动。下午全部时间用来开展各种活动;一是观察——思维课,观察大自然的活动,一至四年级每周两次,主要目的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学会思考和想象;二是阅读课外书,把学校变为书籍的“王国”;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科技、艺术、体育等;四是开展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这些做法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建立的这个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典型。现在不少国家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有统一的课内外活动的计划, 上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课内时间着重讲解新教材,总结概括,扩大逻辑思维和探求活动的范围。课外学习活动则着重使学生拓宽视野在科技情报及各种信息洪流中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比课内更为广泛的题材,而且这些题材一般通过各种比较活泼的组合形式来使学生掌握。

我国不少中小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些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早晨;轻松愉快的课间、丰富多采的下午、自主自动的夜晚”这样一种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情境, 课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为他们的个性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另一方面说课外教学也促进了课内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正是在课外教学促进和配合下,以课内为主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由单一的模式走向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