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

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作法有两类:一类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能力分为几个组以后,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学习同样的教材,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重新编班。另一类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能力分为几个组以后,各组学习的内容有多有少,有深有浅,但升级时间和结业年限相同。

分组教学出现在 19 世纪末。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于是出现了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由于这种形式往往导致了对差生的歧视,被认为不民主,在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受到尖锐批评。50 年代后期, 由于国际间科技竞争加剧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分组教学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再度受到重视。关于分组教学的利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道尔顿制是 1920 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行的。这种教学形式是从强调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出发,取消了班级上课制,用各科作业室来取代,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自己掌握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教师只起顾问的作用。实际上这是一种自学辅导制。苏联在 20 年代曾经采用的“分组实验法”实际上就是道尔顿制的变体。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 1918 年根据杜威的“儿童中心”、“活动课程”、“从做中学”思想提出来的。它主张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去获取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利用环境的因素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导学生进行设计、学习知识。

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都破坏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因而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对当时的英、德、意、日等国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辛亥革命后,教育界人士要求改革教学的形式下,设计

教学法也被介绍到中国,并随着杜威访问我国而在我国较为广泛地传播。陶行知在 1928 年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就是将设计教学法加以适当的修正和补充后而形成的,设计教学法对我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道尔顿制虽一度在我国试行过,但因经济、师资、设备等方面条件的困难而没有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