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模式

人们往往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人的活动:学习者把自己埋在书本里,独自去掌握其中的内容;诚然,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活动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效果最好。但是,书本仅仅提供了学习的原材料。在接受了各种事实材料之后, 还需要解释它们,将它们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分门归类,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在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和筛选的过程中,在认识这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的过程中,以及在将重要内容与不重要内容作出区分的过程中,与其他人进行讨论是极有价值的。跟别的学生讨论你学习中的问题, 往往能帮助你纠正一些错误的看法,也常常可以为你尚未解决的令人头疼的难题提供解决的线索。这会使你对学习产生新的看法和新的动力。此外,向其他人转述并说明你的学习,又有助于理清你自己的思维。

然而讨论和小组学习,在英国学生中还是少见的。美国人或是澳大利亚人似乎更愿与别人谈他们的学习和各种问题。无疑,不求助于他人而独立解决困难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不愿意与他人讨论“本行”,却是我们一种不可取的民族特性。独自进行学习这种习惯,在教育系统中是很顽固的。特别是在文法中学,学生所进行的所有比较重要的学习,都是作为考虑的准备。课堂纪律中也常常规定要安静地学习,从不赞成学生们相互谈论或是在一起学习。只是到了第六学级阶段,讨论的方法才开始不加限制地使用。此外,在学校里,每个人都在分数上或名次上与其他人进行着竞争,所以,有些人对自己的学习都变得保密起来。大体说来,人们都期望个人靠自己自身的努力来学习和改变自己的名次,并不要求与其他人交流或是帮助他们。因此就产生了一种情况,很多人离开学校后没有多少小组讨论或相互协作的经验。传统的“上课”,都是教员讲、学生听。学生很少进行反驳,互相之间

也不交流。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交流全是单向的,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正如图中水平线所表示的那样。尽管这种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通过考试,但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烦和不感兴趣。如果按照过于固定呆板的方式来讲述内容,那么这样的内容就不会给进行争论和研讨留下余地了。这一章的目的,就是要阐明一些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使学习者有较多机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果你认为学习过程的全部事情就是独自刻苦地学习,并认为这一过程主要是与所学内容打交道,而不是与你的同学们或是老师们打交道,那么,你应该提醒自己:所有的学习活动事实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从童年时代起,我们就已经习惯于向别人学习和模仿别人。就是“我们提高了我们自己”这个观点本身, 也主要是别人作用于我们的结果。

在某种彼此分隔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几乎什么也学不到。所以,你只须想一想,如果你是在一个荒岛上,或是作为某个古代部落的一员,或者确实作为不同社会阶级或不同职业阶层的一个成员,将会是什么情况,你就会认识到,学习本身以及为学习而产生的各种动机,都是与他人的标准和示范紧密相关的,古代的谚语说:“告诉我某个人的朋友,我就会告诉你这个人是

什么样的人。”这话一点不假,这不仅仅因为我们都愿意挑选与自己多少想象的伙伴,而且也因为价值观、目的和工作速度这些东西也都强烈地受着我们所属的那个群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