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作业:

(王人伟) [评:本设计指导思想明确,数学思想突出,教学效果很好,是一堂成功

的设计。

为什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呢?

  1. 数学思想是相应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和精神实质。

我们知道,数学思想产生于数学问题,但光有数学思想并不能解决问题,

还需要根据数学思想产生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相应的数学方法,所以,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问题的中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又常常以一定数学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看来,数学概念、数学方法都体现出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都是外显的,而数学思想则是内隐的,是蕴含在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里的。所以,我们说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载体,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善于透过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去挖掘相应的数学思想,并以它来统帅全局。

虽然在解析几何课本里,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都是些概念和方法,但整本书无不渗透数、形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运动变化的思想。我们在每节课里都要努力去体现这些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概念和方法。我们从这节课的整体构思与细节安排来看,王老师是有意识地去突出这些思想的,这就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 数学思想内化就成了数学观念。

所谓数学观念,通俗一点讲,就是数学头脑和数学意识,或者说是数学的习惯,它是由数学思想内化来的。数学观念作为数学思维的高级层次,它对数学思维活动有着一种定向、控制和调节的监控功能。

在解析几何里,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解析几何给数学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工具:几何概念可以用代数表示;几何的目标可以通过代数来达到。反过来,给代数语言以几何的解释,可以直观地掌握这些语言的意义,又可以得到启发去提出新的结论。

王老师在介绍里提到的学生的一些情况:学生仅习惯于用解析法得出结论;相信用简捷、直观的几何法,而对代数法不太重视等,这些都是没有树立起解析几何的上述的观念所致。

这节课王老师比较注意针对学生情况树立上述观念的。例如,求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代数方法。再如,对于练习 4:“直线 y=(a+1)x-1 与曲线 y2=ax 恰有一个公共点”通过代数法解出的 a 的三种情况,给予几何的解释,可以直观地掌握这些语言的意义。又如,可从几何图形上得出结论

(如练习 2:“讨论直线 x=a 与抛物线 y2=2x 的交点个数”)或提出新问题

(如练习 3:“若直线 l:y-1=a(x-2)与抛物线 c:y2=2x 有两个公共点, 则 a 在什么范围取值?”中,a=0 的情况)。这些思想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东西后,就可起着对思维进行定向、调控的作用。

  1. 数学思想对数学方法起调控作用。

作为数学方法来说,都是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求一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交点,无非是联立方程——消元——讨论△,即所谓的△法。如果方法不以相应的数学思想作指导,那么这种方法就会变成一种机械的操作,一种固有的模式,而当情境稍作变化,往往会束手无策。例如抛物线对称轴,或与对称轴平行的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是无法用△来解释的。这一点王老师是注意到了,在设计的例题中要克服学生这种固有模式(如讲新课的例题:“直线 l:y=a(x+1)与抛物线 c:y2=4x 的公共点个数”中 a=0, 练习 3 中 a=0;练习 4 中 a=-1 等都是这种情况)。

相反,用数学思想指导的数学方法,往往可以超脱这个特定的情境,或者变化模式适应情景,或者变换情景以适应模式,这就表现出一种思维的灵活性,而在这里起调控作用的,正是数学思想。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为什么题练得很多,但有时效果不佳,恐怕没有重视教学思想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里,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那么在这节课里,数形结合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数形取长补短,互相为用”。

笛卡儿在创立解析几何时,看到了“形”与“数”各自的优缺点。“形” 具有直观性,它们的位置关系和变化趋势。容易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欧氏几何中的每一证明,总是要求某种新的,往往是奇巧的想法。而代数具有一般性(即可以提供“通法”);它的计算方法带有程序化的特点,并且可以把解题工作量减少。其缺点完全受法则和公式的控制,容易阻碍思想的发展。因此,他主张应当采取代数与几何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

从这节课的具体实施来看,比较好地贯彻了这个含义下的数形结合思想。具体表现在:

从形的方面看:

  1. 图形画得正确与否,例如抛物线的开口大些、小一些将会影响“依形判数”的准确性。由于这节课所给的抛物线都是过原点的,这样,我们再取除原点外的两个对称点,由这三点大致可控制抛物线的形状。这一点王老师在教学中指出来了,这很好。

  2. 就以讲新课的例题来说,由图形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这里 a 是直线 l 的斜率,又是个参数,而 l 又过(-1,0)点。这样,a 变化意味着 l 绕

(-1,0)点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看 l 与 c 的位置关系。这样讲是很好的,因为图形比较直观,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容易把握,发挥了图形的特点。由于切线是一种极限状态,所以它可以起到界限的作用,若 l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转过程中 l 没经过切线与经过切线,l 与 c 的交点情况就不同。但是,相切的情况很难从图形中观察出来,这就要借助于代数了,这一点王老师在讲课中指出来了。

如果这道题最后把代数的情况与几何的情况对照一下就更好了。

我们由代数知:-1<a<1,l 与 c 有两个交点;a=±1 时,l 与 c 相切; a<-1 或 a>1 时,l 与 c 无交点;a=0 时,l 为抛物线的对称轴,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用上图表示。再用几何方法,使 l 绕(-1,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两者互相印证就更精彩了。

  1. 再以练习 4 来说,由于在直线与抛物线方程中都有参数 a,若按几何讨论,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对于 a 来说,要分情况讨论,然后分别画图观察,最后总结,相当繁琐。这样还不如借助于一般的代数,似乎问题更容易进展一些。王老师正是用这道题作为就数论形的典型。

由上看来,形方面的不足,由数的优点来弥补。再从数方面来看:

  1. 有的题直接从图形就可观察出结果,如练习 2。由于 x=a 是平行于 y 轴的一条直线,a 变动,直线就平行于 y 轴移动,而抛物线是固定的(过原点开口向右),这样直线与抛的线物交点情况就会一目了然了。

又如练习 3,用△法相当繁琐(解题过程中要用两次三项和的平方公式),但从图形上可以看出一些眉目。由于 l 过(2,1)点,而此点是在抛物线内部,于是过(2,1)点所有直线中,除去与抛物线对称轴平行的直线以外,都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由观察知,当 a=0 时,直线 l 是过(2,1) 且与抛物线对称轴平行的直线,它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除此之外,a 的其它情况都有两个交点,于是可以得到题目所要求的答案:a∈(-∞,0)∪(0,

+∞)。

  1. △法确实是判断直线与抛物线交点情况的一般通法,但有些情况它不能包括。 如练习 3,仅从△法考虑,求出 a 为任意实数,并不能剔除 a=0 的情况。再如讲新课的那道题,只用△法是求不出 a=0 的情况,但这些情况都在几何图形中显现出来了。所以,几何有时可以弥补代数方法的不足,或者说可以提醒你某些特殊的情况。

  2. 有时用代数方法可以求出其解,但不知其几何意义是什么。为加深理解和检验,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再从几何的角度看一看是有好处的。如练习4,求出 a=0,-1,后,虽然取这些值时,直线与抛物线恰有一个交点,但它们的位置情况是不同的。

当 a=0 时,抛物线 y2=ax 退化为 y=0,即 x 轴,而此时直线为 y=x-1,它们恰有一个交点,相交于(1,0)。

当 a=-1 时,抛物线为 y2=-x,直线为 y=-1,这条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这时它们恰有一个交点,交点为(-1,-1)。

当a = - 4 时,抛物线为 2 4 ,直线为 1 ,这时,

5 y = - 5 X y = 5 X - 1

它们相切于(-5,-2)。

由此可见,尽管直线与抛物线恰有一个交点,但情况却是如此之不同。这不用几何来印证,恐怕学生是很难想到这些的。

由上看来,数的方面的不足可以由形的优点来弥补。

数形结合的具体含意是:“取长补短,互相为用。”王老师正是按这种情况安排课的,例题就选择得很有针对性,从课堂情况看,总的说教学设想贯彻得很好,教学目的是达到的,所以这堂课应该说是一堂成功的课。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忽视这些数学思想,干巴巴地给学生讲几道例题,学生固然也可以学会△法,但学生的得益肯定不会比这堂课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的道理。]

(曹才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