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的两大史诗之一,传为弃恶从善的圣人蚁垤(瓦尔米基)所作。书名的含义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全书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了古代印度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

  1. 关于史诗的作者

传说《罗摩衍那》作者蚁垤,本名叫瓦尔米基,本是一个弃儿,以抢劫

偷盗为生。一次,他抢劫路过的七仙人。七仙人问他,他的妻儿是否愿意与他分担抢劫的罪恶。他不能回答,回家询问妻儿。妻儿表示不愿与他分担。他由此觉悟,回到七仙人那里,拜倒在他们脚下。七仙人教给他吠陀知识, 还叫他坐在一棵树下,不断念诵“摩罗”(“罗摩”的倒念法)。他静坐不动,天长地久,白蚁在他身上筑窝,形成蚁垤。后来,七仙人回到那里,拔开蚁垤。从此,他就得名“蚁垤。”

有一天,蚁垤在森林里看见一对麻鹬悄悄交欢,忽然一个猎人射中了公麻鹬。公麻鹬坠地翻滚,满身鲜血,母麻鹬凄惨悲鸣。蚁垤心生怜悯,安慰母麻鹬,谴责猎人:“你永远不会,尼沙陀!(猎人)/享盛名获得善果;/ 一双麻鹬耽乐交欢,/你竟杀死其中一个。”他用等量的音节和四个音步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悲痛。由此竟产生了一种诗体。这个脱口而出的诗体,梵文读音“输迦”(忧伤),他就用一个相近的词“输洛迦”(偈)命名。不久创造之神大梵天来访,要蚁垤就用“输洛迦”诗体把罗摩故事编成一部伟大诗篇。蚁垤于是澄心静虑,开始创作,终于写成《罗摩衍那》——关于罗摩的传说。

  1. 《罗摩衍那》的内容

阿踰陀城十车王有 3 个王后,生了 4 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罗摩长大后,帮助众友仙人降魔,并随众友仙人到密提罗国参加大祭。密提罗国王遮那竭有个女儿,名叫悉多。遮那竭允言:谁能拉开他家祖传的神弓,便能娶悉多为妻。罗摩拉开并拉断了神弓,因而赢得了悉多。以上为《童年篇》。

十车王年迈体衰,决定立罗摩为太子。小王后吉迦伊却利用国王从前许诺给她的两个恩惠,要挟国王,一要流放罗摩 14 年,二要立她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十车王悲痛欲绝,罗摩也为了父亲不失信而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一同随罗摩流放。不久,十车王抑郁而死,婆罗多被母亲从舅家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后,大骂母亲不义,亲自去找罗摩回京,罗摩不回,他只好带回罗摩的一双鞋子,供在国王宝座上摄政。以上是《阿踰陀篇》。

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在森林中到处漫游,过着艰辛的生活。10 年后, 他们来到又一座森林。楞伽城十首魔王罗波那的妹妹向罗摩和罗什曼那求爱未遂,想要一口吞吃悉多,被罗什曼那割掉鼻子和耳朵。为了报仇,她怂恿哥哥劫掠悉多。于是罗波那派遣一个罗刹化为金鹿引诱罗摩追赶,终于捉获悉多。罗摩兄弟从无头怪那里得知应找猴王帮助。以上是《森林篇》。

罗摩和罗什曼那终于找到流亡的猴王须羯哩婆。他们帮助猴王收复了失国。猴王也召集全国的猴子帮助他们寻找悉多,但隔着大海,无法渡过。以上是《猴国篇》。

神猴哈奴曼神通广大,变幻无穷。他摇身变成巨猴,纵身一跳,越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到了楞伽岛,他又变成一只猫,钻进罗波那宫殿,在后花园找到了悉多,并亲眼看见魔王威逼利诱悉多,而悉多宁死不从。哈奴曼把罗摩的信物戒指交给悉多,悉多也将信物宝石托哈奴曼带回。这是《美妙篇》。

在工巧大神的儿子那罗帮助下,罗摩、罗什曼那和猴军架桥渡海,与十首魔王展开一场大战。罗摩兄弟受伤,哈奴曼用仙草治愈他们。最后,罗摩杀死魔王,救出悉多,但罗摩怀疑他失贞,悉多伤心落泪,愿投火自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操。这时 14 年期满,罗摩一行乘飞

车回国。婆罗多欣然让位,罗摩登基。此为《战斗篇》。

阿踰陀在罗摩治理下,出现太平盛世。忽有密报告诉国王罗摩:民间流传悉多曾在魔王宫中居住,算不得贞女。为了不违民意,罗摩忍痛派罗什曼那把已有身孕的悉多丢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生下一对双生子。罗摩举行马祭时,蚁垤让这两个孩子当场唱这部由他编写的长诗——《罗摩衍那》。罗摩明白了就里,但仍不收留悉多,说无法取信于民。悉多便向大地母亲求证,大地果然裂开,收容了这位无瑕的贞女。后来,罗摩将王国交给自己的双生子分治,而与弟弟一起抛弃凡体,升入天国。此为《后篇》。

  1. 《罗摩衍那》的思想意义

《罗摩衍那》是一部宣扬古代印度的封建伦理理想的作品。在这部长诗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化的人物:罗摩为了恪守孝道而自愿流放,为了维护王族的尊严和人间的正义而消灭邪恶的魔王罗波那,为了取信于民而遗弃爱妻悉多,可谓理想的儿子和君王;罗什曼那和婆罗多恪守悌道,是理想的弟弟;悉多恪守妇道,是理想的妻子。他们之间的关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类似中国古代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幼有序”。罗摩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悉多成了封建贞节观念的牺牲品。这也客观上反映出封建伦理的不合理性。史诗中描写的罗摩与十首魔王之间的斗争,也反映出新的封建主与落后的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斗争。

据季羡林先生研究,《罗摩衍那》的成书要比《摩诃婆罗多》晚一些时间,①那时正是印度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封建制日益取得优势,罗摩的形象也日益神化。这在作品本身己有反映。在一篇认为属于原始部分的中间内容中,罗摩基本上是一个人间英雄形象,而在晚出的开头与结尾部分中,罗摩则成了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从此,罗摩成了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1. 《罗摩衍那》的艺术色彩

《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比较集中紧凑,虽然也插入不少神话传说,但不象《摩诃婆罗多》那样枝蔓庞杂。主要人物性格丰满,随着矛盾的展开而变化发展。长诗注重风景描写,而且做到情景交融。例如罗摩为寻找悉多,来到般波池。这里春光明媚,种种可爱的景色更激起他对悉多的痛苦思念:

各种各样的鸟欢乐发狂,/好象把我的爱火点旺,让我想起黑皮肤的情人,/那面如满月的荷眼女郎。/看哪!在错杂的山峰上,/公鹿和母鹿呆在一起;/我却是被迫同悉多呀,/那位鹿眼女郎分离。

——《罗摩衍那》(4.1.45—46)(季羡林译)

《罗摩衍那》的文体风格明白晓畅,但已开始出现讲究辞藻和精心雕镂的倾向。因此,《罗摩衍那》成了古典梵语诗歌最直接的先导。印度传统习惯上称《罗摩衍那》为最初的诗,称传说中的作者蚁垤为“最初的诗人”。

  1. 《罗摩衍那》的巨大影响

《罗摩衍那》诞生后,与《摩诃婆罗多》一样,在印度各地广为流传。许多古典梵语戏剧和叙事诗都从中取材。其中著中名的有跋娑的《雕像》和

《灌顶》、薄婆菩提的《大雄传》和《后罗摩传》、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和鸠摩罗陀娑的《悉多被掳记》等。印度中世纪方言文学兴起后,各地都有

① 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25—26 页,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 年 9 月第一版。

《罗摩衍那》的方言译本或改写本,其中特别著名的是北印度印地语诗人杜勒西达斯改写的《罗摩功行湖》和南印度泰米尔语诗人甘班改写的《罗摩下凡》。

《罗摩衍那》或罗摩的故事很早就传到亚洲各国,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在中国古代汉译佛经中,曾多次提到《罗摩延书》或《罗摩衍拏书》, 即《罗摩衍那》。而《杂宝藏经》中的《十奢王缘》和《六度集经》第 5 卷

第 46 个故事,都是《罗摩衍那》的主要故事情节。中国傣族地区流传的史诗

《兰嘎西贺》和《兰嘎双贺》都是《罗摩衍那》的改写本。藏族有《罗摩衍那颂赞》,蒙古文献中有《罗摩衍那》的故事梗概,在新疆还发现古和阗语和焉耆语的《罗摩衍那》故事。至于中国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不少学者认为其多似神猴哈奴曼。这样看来,二者之间似乎有了“血缘。”由此可见,《罗摩衍那》对印度以外影响深远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