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也是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传说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所作。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

  1. 《摩诃婆罗多》的基本内容

《摩诃婆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共 18 篇,附录 1 篇,有 10 万余颂(一颂两行,一行

16 个音),是世界文学中最长的史诗。公元前 10 世纪初,主要故事形成;

公元前 6 至 5 世纪,开始加工;公元最初几世纪趋于定型,加上作者毗耶娑的名字。

《摩诃婆罗多》主要写婆罗多族后裔之间的斗争。其基本情节是:奇武王有二子:长子名持国,次子名般度。持国天生失明,因此由般度为王。般度去森林修行,不久死去,由持国执政。持国有百子,称俱卢族,长子名叫难敌;般度有五子,称般度族,长子名叫坚战。国王持国让两族的孩子跟随一位教师学习武艺。般度族的子弟学得好,引起俱卢族的嫉妒。难敌一再设法谋害般度族。般度族逃到般遮罗国,五兄弟合娶国王的女儿黑公主为妻。国王持国知道后,派人接回,并分一半国土给他们。可是,难敌不满,于是就密谋用掷骰子的办法骗取般度族的五兄弟的财富。般度族的长子坚战掷输,五兄弟和妻子沦为难敌的奴隶。国王持国担心大家族的毁灭,又恢复了他们的自由,把财宝和国家再次还给般度族。不久,难敌又引诱坚战赌博, 商定:失败者要被流放 12 年,第 13 年还得在隐姓埋名中度过。这次坚战又输了,四处流浪,生活艰难。13 年后,般度家族要求归还他们应得的那一半国土,但难敌背信弃义,拒绝归还。于是,两大家族进行了 18 天的鏖战。大

战结束时,双方几乎完全覆灭。俱卢族只剩下 3 人,般度族只有 7 人幸免于难。坚战即位后,又把王位传给后人。般度族入山修道。坚战的兄弟和黑公主相继在路上死去,只剩下他自己,被因陀罗接走,先入地狱,同亲人相会; 后来,五兄弟和黑公主都升入天堂。

  1. 《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意义

婆罗多两家族的争战,反映出古印度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历史状貌。虽然这次家族纷争卷进了古代印度北方的几乎所有部落,但是各个部落仍然是

独立的、分散的,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统一体。史诗中的所谓“王” 实际上只不过是部落酋长或者是开始独占财富、掌握权力的家族奴隶主。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国王尚不能一个人决定,还得召开会议,征得群众的同意;在战争期间,军事总指挥是经选举产生的。在开战前,敌对双方战士, 聚集在一起誓宣:尊重作战规则;每天傍晚休战时,敌对双方可以像朋友一样混杂在一起谈话。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

史诗的作者广博仙人把同情倾注于般度家族一边,歌颂了般度五兄弟的英雄形象,批判了俱卢族的主人难敌。

般度家族的长兄坚战是一位坚持善行、维护正法和毫无私心的忍性英雄。他总是宣扬:“容忍是最高美德”。容忍使他宽恕了难敌的暗害和谋杀。他明知道“赌博能引起刹帝利的冲突”,但出于容忍还是参加赌博而输掉了一切财富和兄弟与妻子。他不追随邪恶,不跟朋友争吵,不贪图别人的财产, 不受贪欲的支配和不留恋世间的无常之物。坚战的这些品质,正是古老氏族道德遗风的反映。后来他变得狂暴、虚伪、爱财,也恰恰反映出由原始社会酋长向奴隶社会奴隶主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坚战的二弟怖军是一位心地纯洁、力大无穷的英雄,他见义勇为,为民除害,是人民理想中的英雄。坚战的三弟阿周那,武艺高强,箭法出众,是一位百战百胜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正义面的代表。

黑天是般度族的幕后统帅,却把自己的军队交给难敌,帮助俱卢族作战。他的行为违背了武士的美德,反映出私有观念正在一些领袖人物身上滋长。

难敌是国王持国一百个儿子中的长兄。他是一个狡猾奸诈、贪婪成性、野心勃勃的政治野心家。为了夺取王位,他想出种种诡计,谋害般度家族的五兄弟;他贪婪成性,利令智昏,一意孤行,竟不顾正法的约束,声言“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般度族”。他是古代印度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奴隶主形象。他的言行,生动地表明:“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①

由此可见,《摩诃婆罗多》深刻地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愿望:反对卑劣的占有欲望,追求家族内部的和睦,提倡兄弟之间的友爱,争取繁荣幸福的美好生活和渴望国家和平统一,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当然,其中也有宗教迷信观念和宿命论思想,为其历史与宗教局限。

  1. 长诗中的其它内容

《摩诃婆罗多》在叙述婆罗多后裔矛盾斗争的同时,还嵌进了其它一些内容,它们也同样是印度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珍宝。

长诗第三篇《那罗和陀摩衍蒂》描写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那罗是一位国王,陀摩衍蒂是另一国的公主,彼此年青貌美,相互知名爱慕,但无由通情见面。一天,那罗捉到一只天鹅,天鹅答应为那罗去传情达意,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陀摩衍蒂听了这只鸟的传语,/心情十分激荡;她的灵魂/早已飞到那罗的身旁,但她却坐在家里呆望,/憔悴悲伤,用叹息来打发时光,/眼睛向上, 心事重重,面色仓皇。/以致于,不久之后,她四肢无力,/被爱情困伤,失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94 页。

眠躺在床上,/集会也无雅兴,宴会也不欢畅。/昼夜都不安宁,叹气常常,/ 叹息又久又长,直到她的侍女们/看见她音容暗淡,大变了样,/已不如以前的芬芳。于是向父王述说,/陀摩衍蒂已爱上了那罗国王。

经过诸神帮助,那罗终于悄悄进入陀摩衍蒂的住所,那罗表明神的意志, 向陀摩衍蒂求爱。诗篇从陀摩衍蒂感受到的角度生动地描写了他相爱的深情:

她低着头,听着诸神的姓名,/于是高雅地微笑,向他发出言论:——/ “呵,大王!请向我发誓,定要真诚,/我就会想方设法,用我的全身/和我所有的一切来报偿你的恩情;/因为我和我的所有都是你的,全属你一人。/ 国王,请你应允。天鹅唱出了/你那高雅的姓名,这姓名点燃了我的热情;/ 可爱的国王呵,为了你,只是为了你,/各国的国王已到此光临。英俊的国王呵,/如果你真地拒绝了我贡献的热烈爱情,/那么,只有毒药、烈火、洪水、打结的绳,/才是医治我的悲哀的药水可饮。

诗中用神奇的手段赞扬了忠贞专一的纯洁爱情,语言优美,极有艺术感染力。如描写陀摩衍蒂与国王失散后在森林中的遭遇,便是一例:

猎人看见她的优美,只有很少的衣服/遮着半身,还有平润丰美的腰肢,

/还有乳房丰盈,完美无缺的形体,/面孔香甜而有青春,头发光如明月,/ 黑黑的眼睛,被长卷的眼睫毛扫射纵横;/听着她温柔的叹息和甜蜜的言语,

/猎人起了火热的欲情;他敢于/向王后求婚,开头用低声的细语,/过后用热爱的奔腾向她逼近;/王后立刻看出了他的打算/和他的卑劣心情,而她是如此纯真,/如此贞洁,如此忠诚,象一只燃烧着的火炬/燃着愤怒的轻视之火, 对着这个猎人,/她的真纯的灵魂燃烧着他,/这坏人心怀狡猾,却意志无能,

/眼望着她,她虽然衰弱/却贵不可侵,高尚地谴责恶行,/是一盏红光烈焰的贞洁的明灯。/她虽然如此荒凉,如此孤零,/被丈夫所弃,国家也被人侵吞,

/然而她仍像骄傲的公主大发雷霆,/抛开一切哀求的言辞,用愤怒/咒诅那人,她说:“我心中总是纯贞/对尼夏达的国王真有深情,/愿你这卑劣的野兽追寻者/倒在地下,死得石硬”!/她刚说完,/猎人就断了气,倒在地下, 死得石硬,/

像一根树干被雷电摧毁,突然下倾。后来,他们经过种种曲折磨难,终于幸福团聚,恢复了王位。

《摩诃婆罗多》中还有一些富有哲理的梵歌,如《薄伽梵歌》中《善人与恶人》的一节论述内容:

无畏精神、生活圣洁、坚定瑜伽智慧、施舍、自制、牺牲、研诵经文、严肃、正直、不伤生、真理、不怒、礼让、和平、不欺、怜悯众生、不贪、温和、谦逊、不移、活跃、原谅、坚忍纯洁、勿嫉勿骄,这些是生而具有圣灵的人的品质。

虚伪、骄傲自满、愤怒和粗暴以及无知,这些是生而且有恶灵人的品质。“梵歌”文辞典雅,思想高洁,是印度古代文学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