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哲理散文包括《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

  1. 《荀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属于儒家学派范畴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荀况(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 年)字卿,赵国人,曾任楚国兰陵令,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32 篇,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教育、自然、文学诸多方面。在政治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哲学上,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主张“法后王”,主张以“礼”、“法”、“术”实行有效统治,这些思想为后来法家所吸收。

荀子的散文逻辑周密,说理深透,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如

《劝学篇》说明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与智慧,就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由于《荀子》散文句式整齐,行文流畅,便于诵读、记忆,不少已成为后世格言。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散文的韵文倾向为后世韵文端倪。特别是他的五篇赋体作品成为后世赋体的一个源头。另有《成相篇》则被视为古代的通俗说唱文学。荀子的哲学思想对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有过明显的影响。

  1.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作者韩非子(公元前 280?——公元前 232 年)是荀卿的学生,出身贵族,为人口吃,但善写文章。其书传到秦国,秦王赢政十分欣赏,设法令其赴秦,不久因同学李斯的诬陷而入狱自杀。

《韩非子》著作的核心内容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韩非之前,法家有几个不同的学派。李悝、商鞅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政治制度与法令信誉是治国工具;申不害则提出国君还要有“术”——驾驶群臣的方法;慎到又提出重“势”的原则——重视统治权力。韩非子吸收上述诸派所长主张君王治国应该法、术、势并用。所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势》),“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术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法家的这种治国思想,既不同于道家的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也不同于儒家的“尊法先王”,抱残守缺;而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的不断革新观点,这是很可贵的。革新与法制,是法家思想的精髓。

《韩非子》55 篇,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风格是锋芒毕露,语气肯定,表现出严峻,峭刻文风,而且篇幅较长。如《五囊》近七千字,《亡征》分析可亡之道四十七条之多,都论辩周详,内容宏富,结构复杂,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表现出作者的机智和历史知识的丰富。这类作品、文学意味较浓。如《南郭吹竽》、

《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以及《守株待兔》,《有人鬻矛与盾者》等寓

言故事均出于此书。

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欲立一家之言,必须立、破兼备。《韩非子》具有这一特色,如在《五囊》中剖析百家的弊端,就很有力: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 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 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取)、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 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

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正反对比兼及故事说理,往往是《韩非子》行文的特征。

  1. 《吕氏春秋》等。《吕氏春秋》一名《吕览》,是由战国后期秦相吕不韦令其门客编辑的一部杂家观点的著述。书成后,曾公布于咸阳市门,宣言“有人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

《吕氏春秋》全书 26 卷,由 12 纪、8 览、6 论组成,共 160 篇 20 余万言。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也吸收了墨、法,形名,阴阳、兵、农各家学说。当时秦国势力强大,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

《吕氏春秋》涉及范围很广,有政治、军事、教学、文艺、礼制、数术、养生、农桑、天文、历法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对各家学说采取调和,折衷的处理,观点比较驳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从总体看,则是“以道德为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见高诱《吕氏春秋》序)。在文字上则首尾一贯,条理分明,语言简炼,富于形象,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摆事实、引比喻作为例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如《察今》,先立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等论点,然后举荆人袭宋,楚人涉江等故事说理说明认识要同发展变化相一致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

具有文学色彩的还有《列子》一书。《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所辑,共 8 卷。《列子》倾向于道家,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反映出古代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人有亡鈇者》,《齐人攫金》等章节,均各有自己的启发意义,表现出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