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概况

春秋战国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诗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无不成为后世文学的鼻祖与楷模,对后世文学及至传统文化产生了其极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以春秋战国的诗歌散文为代表的先秦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且对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作为现代文学的概念——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当时尚未

① 参见徐北文;《先秦文学史》,齐鲁书社 1981 年版,第 103 页。

齐备;但其中的两种形式;诗歌与散文已经取得伟大成就,另外两种形式: 小说与戏剧已经开始萌芽。

《诗》或《诗三百》——后世尊称为《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 11—公元前 6 世纪) 大约 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生动而形象地看到当时社会的历史生活状貌,特别是当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丰富多采的爱情生活。这部以四言为基本形式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详细情况已在世界古代(前期)文学史中详细讲述。

《楚辞》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部诗歌总集。它的特点是长于铺陈抒情,富于浪漫想象,诗句中多以“兮”字舒缓语气。楚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离骚》是楚辞的名篇。《九歌》是经屈原加工整理过的一组祭神歌曲,从闻一多的研究成果看,它又可看作是一部神人相恋的歌舞组剧;因此,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歌舞戏剧的雏型。从诗体形式看,《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建立了一种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新体裁, 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形式的发展。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哲理散文,从实质上讲均属于学术著作的范畴。但同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文学作品,其中有些著述如《庄子》、《战国策》等,文学形象更为突出、生动。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国策》。《左传》以《春秋》为纲记叙历史,是一部以纪年为线索的历史、文学巨著,在叙事和描写战争方面最为突出。《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国别史,多为质朴的语言。《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策士言论,多有生动文章。另有《晏子春秋》,虽成书较晚,但内容则为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从政的故事,类似后世小说。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已从远古三代时期古典棘涩、结屈聱牙的《尚书》“诰”、“命”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长于叙事和略有人物描写的散文风格,成为后世史学与文学的滥觞。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墨家的

《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属于儒家的《荀子》以及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从文学角度看,《论语》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孟子》灵活善譬,气势充沛;《庄子》想象丰富,奇气袭人;《荀子》层次清晰,论断缜密;《韩非子》锋利峭刻,说理透辟。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哲理散文,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发展乃至诗歌、辞赋、小说,戏剧的取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