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文学的巨大影响
《旧约》成为基督教《圣经》的组成部分之后,被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 通过《圣经》对欧美的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
- 哺育西方文化成长之乳
西方文化之源来自“二希”文化。所谓“二希”是指希腊与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经过罗马帝国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希伯来文化经过基督教中古文化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源头。“二希”文化对西方各个年轻国家文化的成长来说,就象是哺育婴儿的一对乳房。欧洲这个婴儿正是靠吸吮这对乳房的乳汁由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以《旧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
《圣经》在中古欧洲新兴的民族的开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只是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经典,而且还是当时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近代英国的史学家格林说,英国是在《圣经》的哺育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国家。美国文化是英国文化的迁移。西欧各年轻国家也往往从《圣经》开始,使本国的思想、语言、文学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譬如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从而统一了德国的思想与文化。
- 西方文学艺术的摇篮
《旧约》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摇篮。欧洲中古代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构思、结构、典型、意象都来源于《旧约》。在中古的欧洲,《圣经》尤其是《旧经》的神话传说,成为梦幻故事、奇迹故事、神秘剧、奇迹剧、教堂的壮美的建筑,五光十色的壁画,琳琅满目的浮雕等最常用最主要的题材。
自文艺复兴时期至 19 世纪的许多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文艺作品, 都以《圣经》特别是《旧约》中的故事内容为题材。如意大利画家乔托的壁画《犹大之吻》、《逃亡埃及》,马萨乔的壁画《失乐园》,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大卫》,拉斐尔的壁画《圣母的婚礼》、《西斯廷圣母》、《所罗门的仲裁》,提香的绘画《基督与伪君子》、《玛丽亚升天》,丢勒的油画《四使徒》、《亚当和夏娃》以及《大卫青铜裸体塑像》, 伦勃朗的名画《扫罗与大卫》、《雅各为约瑟的儿子祝福》、《西达薛西、哈曼和以斯帖》等美术作品,又如海顿的《创世纪》,贝多芬的《庄严的弥撒曲》等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情节内容都来源于圣经故事。直至今天,许多艺术作品仍带着浓厚的圣经色彩,或是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圣经》特别是《旧约》又是西方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源头。由于宗教的影响,西方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浓厚的圣经色彩。他们或承袭《圣经》的思想,或追求《圣经》的意象,或模仿《圣经》的构思,或吸取《圣经》的技巧,或描写《圣经》的人物,或采用《圣经》的故事。如意大利作家但丁把《圣经》的神话材料用于自己的著作,写出了名著《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反宗教著称,但也运用了《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多次采用了《圣经》的材料。据美国学者樊戴克统计,莎士比亚的每一部剧本平均引用《圣经》多达 14 次。班扬的寓言小说《天堂之路》
直接或间接引用《圣经》语言达 280 处之多。英国诗人拜伦运用《圣经》中该隐杀弟的故事,另铸新意写了诗剧《该隐》。他还运用《圣经》材料写了悲剧《天上和人间》以及其它名诗。雪莱醉心于《圣经》文学,夏洛蒂、勃朗特、哈代、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圣经》对于现代各流派的影响同样很大。如:象征派戏剧代表作家比利时梅特林克写了剧本《耶稣与淫妇》,俄国象征派诗人布络克的长诗《十二个》,英国戏剧家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名作《押沙龙,押沙龙》等等,都成功地运用了《圣经》的材料。
总之,从中古以来,《圣经》成了文学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与素材源泉。《圣经》特别是《旧约》可以无愧地称为西方乃至世界文学艺术的摇篮。
- 成为世界性的成语典故
作为基督教经书的《圣经》,特别是其中的《旧约》,不仅是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各民族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融合,已成为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一些故事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已经通行于世界。例如:
“禁果”指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原罪”成了人类要赎罪的由来。 “十诫”成了神圣的律法与诫令代称。“大卫”喻指勇敢的男英雄。 “该隐”意指骨肉相残。 “参孙”比喻力大无穷的人。 “约伯”喻指极有忍耐力的人。 “雅歌”指无上的杰作。 “洗礼”指经受锻炼或考验。 “基石”形容牢固的基础或关键部分。“福音”意为好消息。 “撒旦”是魔鬼的别称。 “和平鸽”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哥利亚”喻指徒有勇士外表的人。
“大利亚”用指不忠诚的女人。“十字架”成为苦难的象征。“替罪羊” 用指替人承担罪责而受过。“和事佬”意指为调解纠纷而和稀泥的人。“绊脚石”是障碍的同义词。“伊甸乐园”是福地、天堂的意思。“挪亚方舟” 是灾难时代的救星或危境中的避难所。“无花果叶”原是遮盖裸体人像的装饰物,后转义为遮羞布的含义。“亚伯拉罕”是长寿者的代名词。“三位一体”原指上帝只有一个,包括圣父、圣子、圣灵(或称圣神)三个“位格”, 后泛指三个人或三种物的密切结合。“泥足巨人”比喻外强中干。“千年王国”代指理想世界,黄金时代。“示巴女王”用来代指美女。“巴比伦塔” 形容空想计划。“流着奶与蜜”形容富饶美丽的地方。“埃及的黑暗”喻指一团漆黑或暗无天日。“耶利米哀歌”指凄苦哀怨的歌曲。“迷途的羔羊” 适用于迷路的走正道者。“犹大的接吻”形容以友善与爱戴为掩饰的叛卖行为。“旷野里的呼声”用以表示得不到响应的呼唤或者号召。“所罗门的智慧”形容对事物聪明无误的判断。“旧皮袋里装新酒”比喻旧形式与新内容的不协调。“房子造在沙土上”比喻根基不牢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已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如果说,过去不懂《圣经》,难以了解西方文化,那么,随着世界各民族的融汇与交流,今日,不了解《圣经》,便很难理解整个世界的特别是欧美各国的哲学、伦理、法律、政治、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文化艺术和精神领域了。
《旧约》是希伯来民族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