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初期的哲理散文包括《论语》、《墨子》等学术军事著作。a.《论语》。《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的思想与言行的语录体哲学著作,

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班固《仅书·艺文志》)柳宗元《〈论语〉辩》根据书中所记曾子将死之事推断,认为《论语》最终为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南宋学者朱熹把《论语》与《礼纪》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为中国封建时代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可见《论语》影响的巨大。

《论语》主要反映孔子以仁政和礼仪治理社会的政治理想。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说: “克已复礼为仁。”其具体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把“仁”与“礼”看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和治国的总纲。在他看来,富与贵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但是非“仁”不取;贫与贱虽是人们不愿承受的处境,但是没有正当的途径,也不轻易离开。这就为社会稳定奠定了道德伦理基础。

从表面看来,这种要求限制似乎过于刻薄,但如果与孔子对“仁”的全面论述结合起来,便可见其中“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的道理。在孔子看来,民要以“仁”为纲守“礼”;君则要以“仁”为纲“爱人”。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在过去的时代里,也有“为富不仁”、“假仁假义”的现象存在,但“仁义”作为一种由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却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

《论语》中的许多语录片断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形象记录。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生动形象。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生执着地追求理想。尽管运命多舛,但始终不灰心,不气馁,而从实际出发,孜孜以求。他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敬鬼神而远之”。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然,他也有缺点, 例如鄙视农业劳动,但他也如实地讲自己在农业知识方面不如老农、老圃。总之,孔子是当时的一位伟人,而且远远超过了许多贤人。正如子贡所说: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虽为语录体哲学著作,但与西方的对话体哲学著作相较,更具形象性与生活气息。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章》实为一篇有人物、有情节的优美散文,向来为人们所传诵。《论语》中还有许多语录, 简明深刻,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形成格言,流传于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法则),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曾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子曰:“辞达而己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之,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不必再举例子。总之,《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如夜空中的群星,光辉灿烂,千百年来,照耀着炎黄子孙的人生旅程,值得我们借鉴与思

考。

b.《墨子》。《墨子》是一部记载墨家学派哲学观点和人物活动、言行的著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其后学所作。《汉书·艺文志》记录为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

《非命》代表了墨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些文章是弟子们记录的创始人墨翟当年在“百家争鸣”中的讲学辞。由于墨家在墨子死后分为三派,他们对墨子的学说各有记录,后来合编成书,故以上十篇文字都分上、中、下三篇,而其内容大同小异。

儒家学派承认社会的尊、卑、贵、贱,从实际出发,主张以“礼”治天下,墨家学派则站在“农与工肆”的立场,总想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的品德扩大到全社会,极力主张“兼爱”与“非政”。他说: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 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

然后,墨子又以此推论至盗贼行窃,诸侯攻伐,其原因均是“不相爱”。其结论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家学派把天下一切怨恨祸乱的根源都归结为人们不相爱,因而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实际上,只是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赖以生存的品德理想化,想让全社会普遍接受,而他们并不知道统治者想兼并天下的“大欲”与贵族们想高居人上的本性,因而是行不通的。然而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表现出下层人民希图过安定生活,相爱生存的美好理想,因此, 受到乱世百姓的欢迎,而成为一时的“显学”。

墨子还从反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出发,主张“尚贤”。他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以此与儒家的等级观念争鸣: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因有天命,不可损益, 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公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知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墨子》非儒下

墨家学派这种强调吏治、务农,反对儒家安贫乐道的论述,正击中了儒家的要害。

《墨子》中还提出了“三表”文学观。主张写文章要“有本”、“有原”、“有用”。所谓: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种观点是实际而可贵的。

《墨子》的文章有理有据,自成体系,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辞藻取胜,而以逻辑严密著称。如《非攻》上一文,其中心论点在于反对不义战争,文章开头却以偷人桃李、犬豕鸡豚以至牛马与杀人越货为喻, 逐步得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道理。而战争死人甚众,自然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由此可见,《墨子》在论证问题时,首先从常人

能认识到的事实和道理出发,然后进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明及隐的推论。从文章形式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墨子》中还总结了论辩艺术。所谓论辩就是要“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因此要“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在具体方法上,则有“辟”、“侔”、“援”、“推”等论辩方法。“辟”就是打比方,用比喻论述事理;“侔” 就是同命题相互印证;“援”就是引用别人所讲道理论证;“推”就是由事实或道理作出推论。《墨子》的这些逻辑观点和论辩艺术对中国后世的论辩散文有着特殊的影响。

c.《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家。后避乱到吴国,被吴王阖闾任为将,率军攻破楚国,名显诸侯。

《孙子兵法》是孙武总结前代和自身所经历的战争经验而写成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十三篇,六千余字。广博精深,体系完整,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揭示了战争中的重要规律,包含着唯物辩证思想。他认为:“兵者国家大事”,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道”,“天”、“地”、“将”、“法”。注重调查研究,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并且指出战争中的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素,只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促使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这些军事思想,至今仍是真理。

从文学角度看,《孙子兵法》是一部逻辑严密的论文。如: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处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俱死。厚而不能使, 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论述是生动而辩证的。

1972 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

《孙子兵法》在古代被称为“兵经”,有曹操等十一家注本。今人郭化若的《孙子今译》受到学者推崇。《孙子》一书目前有俄、日、英、法、德、捷多种外文译本,日本称之为“东方兵学鼻祖”。相传法国拿破仑在打仗时经常翻阅此书的法文译本,可见《孙子兵法》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