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教事业的发展

① 《真理报》,1956 年 2 月 15 日。

苏联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 从苏维埃联盟建立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一直处于国内外险恶环境的压力之下,经济发展长期呈战时状态。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各加盟共和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大片领土的侵占和掠夺,破坏了刚刚起步的各加盟共和国民族经济。斯大林逝世以后,恢复和发展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经济不仅是发展整个苏联国民经济的需要,也是苏联各民族普遍的要求。

各加盟共和国民族经济是苏联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联党和政府开始注意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央经济管理权过分集中的问题,肯定加盟共和国民族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逐步推行了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的改革。50 年代中期后,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的权限扩大了,有权根据本共和国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本共和国的经济计划和编制预算,有权在联盟中央的指导下自主地调动财力和物力用于本共和国的经济发展。

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决策工作,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57 年 2 月 11 日颁布法令,特设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经济委员会。该委员会吸收著名的经济学家参加工作,具体负责预先审议各加盟共和国关于经济建设以及国民教育、卫生、城乡公用事业、住宅和文化生活建设方面的要求,为民族院准备提交给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的国民经济计划中有关加盟共和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任务的提案,并就一些涉及到民族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有关部、主管部门和科学研究机构协商等。①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党和政府重新承认了一些小民族的存在,并且肯定了其民族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长期以来,小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地落后于主体民族的水平,这在俄罗斯联邦的北方小民族(雅库特人、科米人、涅涅茨人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57 年 3 月 16 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北方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决议》。决议中批评了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地方党和苏维埃机关在解决北方小民族的经济和生活安排问题上保守拖拉、不做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作风, 还批评俄罗斯联邦政府和部长会议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帮助极北地区的小民族发展他们的民族经济,引导他们用地方原料生产商品和改进手工业经济、吸收小民族从事生产,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培养地方民族干部。为此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要求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各自治共和国、州部长会议、全苏农业、集体农庄、渔业、商业等部委坚决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从根本上改进对北方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最充分地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以及地方潜力来发展北方民族的经济和加快当地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并且宣布免除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农户、工人职员和副业劳动组合成员向国家义务提供的农产品,改义务提供为国家收购, 冲消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农户和副业劳动组合成员向国家提供农副产品方面的欠款。

类似这样的决议还可以举出不少。这些措施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① 参见《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 4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43— 344 页。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政府十分重视对东部和哈萨克共和国地区的开发。在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一大上都提出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向这一地区倾斜。1956—1960 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保证这一地区的基本建设速度高于全苏联的速度。这一方针对于哈萨克和其他有关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盟共和国工业的发展 苏联政府的民族政策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在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加盟共和国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都有明显的增加,其中哈萨克、立陶宛、乌兹别克和塔吉克4 个共和国增长速度最快,分别为 4.5 倍、3.6 倍、3 倍和 3 倍。还有 4 个共和国(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吉尔吉斯和白俄罗斯)的增长速度高于全苏联的平均速度。①从 1958—1964 年间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 69%,其中俄罗斯联邦增长 63%,而其他 14 个加盟共和国中有 9 个共和国的增长率超过了全苏和俄罗斯联邦的水平,其增长幅度在 73—98%之间。①

加盟共和国的工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在一些共和国建立了各种新的工业部门。例如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建起了汽车制造企业, 在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的一些共和国新建了一大批化学工业企业,在民族工业比较落后的摩尔达维亚也建立了一些原来没有的新工业部门。从 1951—

1960 年,乌克兰新建大型工业企业 1090 个,乌兹别克新建大型工业企业 104

个,摩尔达维亚新建大型工业企业 100 个。在哈萨克,仅从 1951—1956 年就

有 480 个大型工业项目投产。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共和国的工业在全苏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哈萨克的矿肥产量在全苏矿肥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由 1950 年的 0.4%上升到 1960 年的 3.4%,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矿肥产量在全苏矿肥产量中所占比重由 1950 年的 l.l%上升到 1960 年的 3.3%。②1960 年白俄罗斯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在全苏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 10.7%,摩尔达维亚的罐头食品产量在全苏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 8.1%,葡萄酒的产量在全苏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 17.3%,阿塞拜疆的石油开采量在全苏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 12%,立陶宛的电焊设备的产量在全苏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 38.6

%。③从 1951—1960 年间,在全苏电力生产增长 2 倍多的情况下,白俄罗斯

的电力生产增长近 4 倍,立陶宛增长 4 倍多,摩尔达维亚增长近 6 倍,塔吉克增长近 7 倍。60 年代初期,中亚各国(不包括哈萨克)的纤维和生丝产量居全苏第一位,棉织品和丝织品居全苏第二位,哈萨克的有色金属产量居全苏第一位,煤炭开采量和发电量居全苏第三位。①

经济最为落后的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共和国的大工业取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同 1913 年相比,1964 年俄罗斯联邦的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的大工业总产值增长 297%,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增长 91%,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共和国增长 168%,科米自治共和国增长 138%,马累自治共和国增长 114%,

① 参见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 6 卷,东方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93、594 页。

① 参见董晓阳:《赫鲁晓夫时期民族政策初探》,《苏联东欧问题》,1985 年第 3 期,第 50 页。

②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 6 卷,第 596 页。

③ 同上书,第 598— 599 页。

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 597 页。

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增长 121%,鞑靼自治共和国增长 217%,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增长 258%,楚瓦什自治共和国增长 147%,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增长104%,阿塞拜疆的纳西切万自治共和国增长 59%,格鲁吉亚的阿扎尔自治共和国增长 100%左右。②

按照苏联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专业化和区域分工原则,到 60 年代初加盟共和国和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已初步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波罗的海地区的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工业生产以轻纺织、电子和机器制造业为主, 乌克兰以冶金、煤碳和化学工业为主,白俄罗斯以汽车制造业、化学纤维和日用品生产为主,摩尔达维亚以食品制造、日用轻工业品为主,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以化学、机械制造、冶金和石油、天然气、煤碳等燃料工业为主,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主要是为苏联提供纺棉织业的原料,此外中亚各国的有色金属、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也较为发达。哈萨克还是苏联主要的航空和航天工业基地。

加盟共和国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对于发展加盟共和国的农业经济比较重视,在改革中央政府管理职能、不断简政放权的同时,在农业方面实施了垦荒、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种植玉米、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多项重大举措,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应的条件, 在一定时期和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上述地区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1964 年苏联政府用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基本建设资金分别为 14021.2 百万卢布和 893.9 百万卢布。①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的全苏范围内的垦荒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垦荒多开展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大批垦荒人员的到来, 他们不仅通过辛勤劳动增加了这些地区的耕地面积,而且带来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等问题。1953—1960 年苏联播种总面积从 15720 万顷增加到 20300 万顷,即增加 29%以上,而同期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播种面积增加 74%以上。单位面积每公顷收获量也由 7.8 公担增加到 11 公担。②垦荒地区的农副产品的产量逐年增长,1954—1959 年,国家从开垦荒地中所获得的纯收入超过 320 亿卢布。③

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在全苏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都相应地提高了。乌克兰继续保持在苏联农业生产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他一些共和国的各类农副业产品产值也大幅度增长。1956—1960 年哈萨克的耕地面积增加了 76%,谷物产量增加 3 倍,哈萨克的谷物产量占全苏谷物总产量的 12.l%,哈萨克成为苏联东部的大粮仓。1958—1964 年,尽管苏联的农业受天灾人祸的影响,造成全苏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不大,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总产值仍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在此期间全苏农业总产值增加了

64.17 亿卢布,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总产值的增加额达 30.46 亿卢布, 占总数的 47.5%。其中哈萨克共和国增加最多,达 8.87 亿卢布,增长率为30.5%;其次是白俄罗斯共和国,达 6 亿卢布,增长率为 27.8%;再次是乌

② 《1964 年苏联国民经济》,莫斯科 1965 年版,第 242 页。

① 1961 年苏联国区经济,莫斯科 1965 年版,第 259— 260 页。

②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 6 卷,第 488、538 页。

③ 同上书,第 490 页。

克兰共和国,达 3.9 亿卢布。此外,乌兹别克共和国增加约 3 亿卢布,摩尔

达维亚和立陶宛共和国各增加约 2 亿卢布。①

加盟共和国文教事业的发展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苏联政府曾把逐步普及完全的中等教育作为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 1960)期间的奋斗目标,并在 1961 年举行的苏共二十二大上再次提出了这个任务。尽管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各加盟共和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一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教育的普及率已大为提高。首先表现在中等学校和中学教师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而且在 1958 年以前,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初等和部分中等学校还是以当地民族语言进行教育的。这对保持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从 1950/51 学年至 1963/64 学年,乌克兰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增长得最多,从 22.77 万人增至 54.9 万人,增长率为 58.5%。从增长率来说,最

高的为立陶宛和哈萨克,分别为 330%(从 1.15 万人增至 4.94 万人)和 200

%(从 4.19 万人增至 12.72 万人)。增长率在 100%的共和国有吉尔吉斯(从

1.06 万人增至 2.44 万人)、爱沙尼亚(从 l.04 万增至 2.38 万人)、白俄罗斯(从 4.18 万人增至 9.4 万人)、亚美尼亚(从 1.03 万增至 2.31 万)、土库曼(从 0.76 万增至 1.7 万人)。其余加盟共和国也都有显明的增长。①

加盟共和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到 60 年代初,各加盟共和

国都有自己的高等学校,乌克兰有 144 所,乌兹别克有 36 所,哈萨克有 25

所,白俄罗斯有 23 所,格鲁吉亚有 19 所,阿塞拜疆有 14 所,立陶宛有 12

所,亚美尼亚有 13 所,拉脱维亚有 9 所,塔吉克有 8 所,摩尔达维亚有 7

所,爱沙尼亚有 7 所,土库曼有 6 所。自从 1957 年 8 月 29 日苏联部长会议

《关于进一步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移交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解决》的决议颁布后,各加盟共和国对本共和国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权限有所扩大。这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种促进。

从 1950/1951 学年至 1963/1964 学年,各加盟共和国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的人数迅速增长,全苏是由 69 人增加到 144 人,乌克兰从 54 人增加到

129 人,白俄罗斯从 41 人增加到 102 人,乌兹别克从 65 人增加到 142 人,

哈萨克从 45 人增加到 98 人,格鲁吉亚从 98 人增加到 158 人,阿塞拜疆从

98 人增加到 121 人,立陶宛从 45 人增加到 130 人,摩尔达维亚从 36 人增加

到 89 人,拉脱维亚从 73 人增加到 132 人,吉尔吉斯从 49 人增加到 101 人,

塔吉克从 46 人增加到 101 人,亚美尼亚从 111 人增加到 141 人,土库曼从

54 人增加到 94 人,爱沙尼亚从 80 人增加到 142 人。②

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研究事业同样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 1958—1964

年间,全苏科学机构增加 1454 所,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就增加 798 所,约占

55%。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工作者的人数也从 101471 人增加到 207794 人,翻

了一番还多。在各加盟共和国中,吉尔吉斯和摩尔达维亚最后于 1954 年和

① 《1964 年苏联国民经济》,第 248 页。

① 《1964 年苏联国民经济》,莫斯科 1965 年版,第 682 页。

② 同上书,第 683 页。

1961 年建立了科学院,到 60 年代初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除外)都有了共和国科学院,少数民族地区的科研机构占全苏科研机构的 48%。

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承担了大量的具有国内或国际水平的研究课题。乌克兰科学院在控制论、固体物理学、材料学、物理化学和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乌克兰科学家帕拉金院士和萨别金院士分别在生物化学和植物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亚美尼亚天体物理学家 B. A. 阿姆巴楚米扬院士在天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格鲁吉亚数学家

H. И.穆斯赫利什维利院士主持的数学力学学校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外,乌兹别克的科学家在化学、棉花栽培方面的研究、阿塞拜疆的科学家在石油化学、采矿研究方面的研究、哈萨克的科学家在矿床勘探和矿石综合处理方面的研究、塔吉克的科学家在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化学、动植物方面的研究、土库曼的科学家在沙漠方面的研究、拉脱维亚的科学家在精细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文化与出版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1964 年苏联各类图书馆总数为 127026 座,馆藏书刊 1001937 册,少数民族地区就分

别占 62989 座和 425362 册。①1958—1964 年,全苏共增加各类博物馆 57 座,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就增加 49 座,占 86%。同期全苏以各种语言出版的书籍数量增加 1189293 册,其中以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的书籍数量增加了

241748 册,占 20%;同期全苏电影院的数量增加 61322 座,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就增加 23414 座,占 38%。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