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赫鲁晓夫执政以后,苏联在对外政策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无论是解决战后遗留问题的政策和对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政策,或者是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在这个时期,苏联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一、化解在 1947 年开始形成的两大阵营间存的在的尖锐冷战状态,消除战争危险,为本身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条件;二、改变当时苏联和东方阵营所处的被动防守的外交态势,力求争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际地位,实现苏美联手,共同主宰世界,三、进一步调整与欧亚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将本国的路线强加于阵营内各国,使它们更协调地贯彻和执行苏联的对外战略;四、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飞速发展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加速崩溃,苏联领导人在思想上滋长了社会主义速胜论的倾向,从而开始加紧了向第三世界的渗透, 扶植各国的亲苏势力,甚至不择手段地走出“和平共处”的行为规范,提供各种军援,直至把核武器输往国外。

苏联新的对外战略实施的结果,使整个国际局势由尖锐冷战过渡到有限缓和,由两大阵营间的对抗过渡到彼此间的对话,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苏联与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也有了一些调整,在第三世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问题和失误。这些问题和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估了两极状态下缓和两大阵营间矛盾的困难程度,把改善苏美关系所能达到的目标过于理想化,对于与美国在各领域建立全面合作与和平竞赛关系,存在幻想,看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的基本矛盾。其实在这方面它充其量只能达到一种有限的缓和,这一方面是由两大社会体系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另一方面又是两极结构的国际条件决定的。

第二,在裁军谈判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的情况下,苏联也陷入了军备竞赛的泥潭。其原因客观上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苏联周边地区拼凑一系列遏制苏联的军事联盟集团,主观上是苏联自己的谋求军事力量优势以控制世界的政策原则。

第三,在美国在第三世界拼凑一系列地区性军事集团的情况下,苏联在其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活动中也表现了忽视这些国家的民族特点和利益,急于将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阵营体系,并在这些国家推广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倾向,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大规模的武器输出, 既造成了地区性冲突的加剧,也引起了苏美两国对抗的加剧。

第四,赫鲁晓夫关于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完全错误的。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曾说:“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苏美两国之间有合作和信任,就会有和平,在苏联政府首脑尼·谢·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之间达成协议,决定人类命运的国际问题就会得到解决。”①按照这种思想,苏美有权干涉世界各地区的任何问题的解决,而且只有苏美两国才能真正解决,这就必然导致苏美干涉别国事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忽视和损害第三国的利益的霸权主义和支配主义倾向。

第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苏联的有关政

① 《消息报》,1962 年 12 月 14 日。

策,虽然在某些方面比斯大林时期有所进步,但仍然严重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老子党的那一套,有时甚至比斯大林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