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50 年代后半期的工业问题第一节 苏联工业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苏联工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到 50 年代初期,苏联工业生产获得了高速度发展。苏联从一个孱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第二个最强大的工业国,而且是除美国之外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3 年与 1913 年最重要的工业品种相比,钢产量从 430 万吨增加到 3810 万吨,增长了 901%,生

铁产量从 420 万吨增加到 2740 万吨,增长 650%,钢材从 359 万吨增加到 2940

万吨,增长 838%,采煤量从 2910 万吨增加到 32042 万吨,增长了 10 倍之

多,石油开采量从 920 万吨增加到 5270 万吨,发电量从 20 亿度增加到 1344 亿度,均是几倍,几十倍的增长。①

从 1913 年到 1955 年,全部工业产值增加了 25 倍,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增

长 52 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 9.9 倍。②一些主要产品如钢、铁、电力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这样高的生产发展速度,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了把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提高 30 倍,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德国、英国曾经花

费 80 年到 150 年的时间。

苏联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发展速度方面,而且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了一个部门相当齐全的工业体系,从而大大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苏联新建或大大发展了一系列对整个国民经济改造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重工业部门,如汽车和拖拉机制造业、机床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凭借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仅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就生产了近 49 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 万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13.9 万架作战飞机,保证了大量军火和战略物质供应前线,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完整,为人类免遭法西斯铁蹄蹂躏作出了巨大贡献。

必须承认,苏联工业的高速发展是与国家当时实行集中管理的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这个体制在集中使用国家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和生产力布局,统一调配物质资源主攻某些急需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制造大马力涡轮机、创造军用及民用飞机、船只、武器装备、原子弹、氢弹、核反应堆,以及钢铁、煤炭、石油、木材等原材料的生产方面是有成效的。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几乎都按照这种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经济建设,一段时期内,在依靠自己力量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但是,在肯定苏联工业发展的成就时,也必须指出这当中的严重弊端: 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极大地压抑了人民的日常消费品需求;过分依赖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行政命令的指挥手段、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和人的主动性,由于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日益同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等等,而且越往后,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对生产发展的阻碍作用愈明显。

苏联重工业的畸形发展是由苏联所执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决定的。

对这个经济发展战略,西方学者把它称之为“不平衡(意即轻、重工业、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学者或称之为在经济方面赶

① 《苏联经济生活》,莫斯科 1961 年版,第 535 页。

② 《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莫斯科 1956 年版,第 45 页。

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战略①,或称之为“片面发展重工业” 战略。②这个战略的重要内容可以归结为:第一,其直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即生产的速度和产品生产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曾经反复强调:“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③在这个目标任务中,量的增长,即追求“总产值”指标的增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数量增长很大程度上又是依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粗放经营方式。追求“总产值”几乎成了企业生产的最高任务,不可避免地使苏联经济沿着粗放道路发展。第二,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手段是优先地、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对此解释道:“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称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④为了筹集发展重工业的资金,主要依靠挤农业、压消费的办法来获得,由此形成了苏联工业不平衡的、畸形的发展状况。

在工业化前,从 1918 年—1928 年,重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仅占投资总额的 11.7%,而从 1928 年—1932 年猛增到 31.9%。⑤以后,这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在 1941 年—1946 年高达 39.4%,1946 年—1950 年也达33.6%。的确,重工业由此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 1940 年工业化基本完

成之时,全部重工业产值较之 1917 年增加了十几倍,而到 1950 年竟增加到

39 倍。

把国家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发展重工业,必然挤兑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此期间,轻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 5%左右,而且在全部工业产值中,轻工业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