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林科夫政府的内外政策
马林科夫在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贝利亚问题的解决、新的领导班子的建立使苏联党政领导人和普通公民都感到松了一口气。这种政治上的重大变化无疑在苏联社会的发展上起了推动作用。苏联领导人也在一个新的基础上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要解决所面临的紧迫的经济问题。
在 1953 年七月中央全会上,马林科夫也曾谈到经济问题。他认为,农业方面的情况是不佳的,尤其是亚麻、土豆、蔬菜、油料作物的生产严重落后, 畜牧业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说,落后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农庄庄员在扩大一些作物的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中物质刺激不够”,①此外,“为了保证农业的进一步高涨,需要补充投资”。②在七月全会的决议中,对苏联的经济形势作了如下总的估计:“我们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全面发展的重工业,它
③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1 期,第 153 页。
④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1 期,第 153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2 期,第 203 页。
② 同上,第 205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2 期,第 198 页。
②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2 期,第 198 页。
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础”③,“我们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取得了高水平,并且有可能通过党和政府所执行的降低价格的政策,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④
马林科夫的这些话并不是对苏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部评价,也不是新政府的完整的经济纲领,有些判断与实际情况还有相当的差距。1953 年 8
月 8 日,作为新政府的首脑,他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作了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在经济方面,他认为,由于苏联坚持了一条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所以到 1953 年苏联已有了“强大的、技术上完善的重工业”⑤。与此同时“必需品生产已经达到的产量还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在此以前,我们没有可能以发展重工业那样的速度来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⑥
所以,他认为在重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可以“急速发展日用必需品的生产”,⑦“为保证更快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力加速发展轻工业。”⑧他十分具体地描述了党和政府的这一刻不容缓的任务:“在二三年内,大幅度提高对居民的粮食产品和工业品(肉和肉食品、鱼和鱼食品、油、糖、糖果制品、布匹、衣服、鞋、家具以及其他文化、日用和家庭用品) 的保证供应程度,大大提高对居民的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保证供应程度。”①
由于马林科夫把重工业的强大基础看成是发展食品工业和轻工业的必需的和可能的条件,因此他在看待食品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上,所持的着重点就不同了。他认为这三者之间不存在什么先决的关系。所以,他只是谈到,为了高速发展日用必需品的生产,“我们应当首先关心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涨”。②
促使他作出这一决断的,是他对农业发展形势的评价。他认为,农业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集体农庄的公有经济在年复一年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的生产在增加”,③“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采购在有组织地、顺利地进行”。
④所以,马林科夫总的结论是:“我国的粮食是有保证的”。⑤对于马林科夫
来讲,苏联农业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在最近二三年内,要在我国使供居民的粮食和供轻工业的原料达到富足程度。”⑥
在马林科夫眼中,苏联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农产品生产的现有水平和农业的已经增强的技术装备程度以及集体农庄制度所具有的可能性
③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2 期,第 201 页。
④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2 期,第 201 页。
⑤ 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莫斯科 1954 年,第 14 页。
⑥ 同上,第 16 页。
⑦ 同上,第 15、16 页。
⑧ 同上,第 15、16 页。
① 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莫斯科 1954 年,第 17 页。
② 同上,第 18 页。
③ 同上,第 19 页。
④ 同上,第 19 页。
⑤ 同上,第 19 页。
⑥ 同上,第 22 页。
不相适应”。⑦
为了实现这一经济路线,马林科夫提出了下述措施。第一,大幅度增加投资来发展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广泛地吸引机器制造企业和其他重工业企业来生产日用必需品。第二,要求生产日用品的工业企业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是每个企业的责任。第三,提高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对扩大生产的物质利益的关心。这些物质刺激的措施包括:大幅度增加以货币、粮食和其他食品计算的劳动日的报酬;在不增加零售价格的情况下,提高对肉、奶、羊毛、土豆和蔬菜的采购价格;大幅度减少私人副业的义务交纳定额, 将每户缴纳的货币税平均减少 50%,完全取消多年积累下来的农业税欠款。
在这次讲话中,马林科夫还着重谈到了商业问题。他认为随着轻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力扩展商品周转,改善商业组织的任务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现在是,并且还将长期是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间分配消费品的基本形式,劳动者日益增长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形式。”①因此,他提出这方面的任务是:“在最近二三年内,在国内应有足够数量的粮食和工业品,以便在每个城市,每个农业地区都买到一切必需的商品”。②
在这篇论述苏联的经济方针和外交政策的发言中,马林科夫不仅没有点名批评斯大林(像他在七月全会上那样),而是公开赞颂了斯大林,认为他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高举了马列主义旗帜的“伟大的斯大林”③,称苏共所遵循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④
总之,马林科夫对苏联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的估计都是极为乐观的。下述这段话对他来说未必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我们的事业必胜! 让我们充满信心地沿着在我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朝前走。”⑤
然而,不难看出,马林科夫对发展食品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农业的看法是从不同的立场看问题的。他认为,发展食品工业和轻工业,是消除经济发展中的落后领域,而发展农业却是为了走向更好和富足。这种估计是矛盾的。对发展食品工业和轻工业的估计,包含了对以往的经济路线和方针作出变革的新因素;而对发展农业的评价却沉积着对现实情况估计过高的传统因循。
马林科夫在讲话中还阐述了苏联政府在新形势下的外交政策。他着重强调了要改善苏联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他说:“苏联政府在尽力发展所有国家间的和平合作时,赋予加强苏联与邻国的关系以特殊的意义。把这种关系上升到真正睦邻友好的水平上——这就是我们正在并将继续尽力要实现的目标。”①他重申:“我们外交政策的不可违背的原则是尊重民族自由和任何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的主权”。②
马林科夫指出,远东地区在苏联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说:
⑦ 同上,第 20 页。
① 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第 28、30 页。
② 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第 28、30 页。
③ 同上,第 67 页。
④ 同上,第 67 页。
⑤ 同上,第 70 页。
① 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第 26 页。
② 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第 26 页。
“远东地区所有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尤其是和日本关系正常化的任务具有迫切的意义。”③
马林科夫仍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民主阵营各国的关系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他说:“民主阵营具有决定意义的优越性之一及其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原则区别就在于,它没有内部矛盾和斗争,其力量和进步的最重要源泉是对民主阵营的有国家利益的相互关心和密切的经济合作”。④
马林科夫强烈谴责美国的外交政策,称它为“冷战战略”。他说:“国际事务的发展表明,‘冷战’政策,国际挑衅政策正在毒化国际气氛”。① 在此情况下,马林科夫以不言而喻的威协语气声明:“政府认为有必要向最高苏维埃报告,在氢弹的制造中美国不是垄断者。”②
虽然在对外交政策的阐述中,马林科夫重申了苏联政府历来的强硬立场,但他着重指出的是,现在不存在这样的有争议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们不可以通过和平途径在有关方面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加以解决。”③马林科夫强调说,苏美之间的有争议问题也属此类,应当在正常的关系的基础上来加以解决。他说:“我们过去和现在都主张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存”。④
此外,马林科夫还谈到要扩大和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他说:“一系列国家的实业界人士要消除国际贸易道路上的一切限制世界贸易的歧视性措施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和适时的”。⑤
总之,作为苏联新政府的首脑,马林科夫在阐述了内外政策后,明确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们将毫不动摇地沿着在我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朝前进”。⑥
内政:为了经济的高涨 根据马林科夫的施政纲领,苏联政府在 1953
—1955 年间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首先,在不减少对工业投资的情况下,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其投入速度年增长率为 12%左右,基本上相当于整个基建投资的年增长率。这种投入的相当一部分是用来生产发展农业所需的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因此,这一期间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制造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与 1950 年相比,1955 年的拖拉机产量增长 50%。①而就总产值而言,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4.35%。
②
当然,农业投入的绝对数值的增大并不意味着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中也相应增大。相反,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反而下降,并且远远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加。这表明,虽然扩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总路线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③ 同上,第 29 页。
④ 马林科夫:《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第 31 页。
① 马林科夫:《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 年 8 月 8 日)》,第 34 页。
② 同上,第 35 页。
③ 同上书,第 36、37 页。
④ 同上书,第 36、37 页。
⑤ 同上,第 30 页。
⑥ 同上,第 45 页。
① 《1960 年苏联国民经济》,莫斯科 1961 年,第 292— 293 页。
② 《1965 年苏联国民经济》,莫斯科 1966 年,第 260 页。
其次,苏联政府加速发展居民极端需而又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1953 年 10 月 28 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扩大日用品生产并改进其质量》的决议。在这项决议中详细地规定了在以后几年(1953—1956 年)内在一些重要的消费品生产的指标。这些指标要求与 1950
年的指标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例如毛织品要较 1950 年增加一倍,纺织品增加 4.2 倍,棉织品增加 70%,皮鞋增加 70%,家具增加 2.9 倍等等。同时, 国家将在 1954 年增加对消费工业的投入,使总额达到 58.5 亿卢布,而在 1953
年的投入总额为 31.48 亿卢布。③
轻工业和食品工业被称作是“非生产领域”。这种“非生产领域”部门的迅速发展成了马林科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积累基金的投入而言,用于增加固定生产的基金 1950 年为 40.7%,1955 年下降为 38.2%, 而用于增加固定非生产基金则由 1950 年的 14.1%增加至 1955 年的 15.7%④。但是就总产值而言,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 1950 年的68.8%增加到 1955 年的 70.5%,而同期消费品生产的产值却由 31.2%降至
29.5%。①这表明,消费品生产的绝对数值增大了,但增长速度仍稍落后于生产资料的生产(1953 年不同,这一年的生产资料的增长率为 11.8%,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率为 12.4%)。
第三,为了保证这种新的经济调整方针得以顺利实施,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和改善管理机构的工作。精简中央经济管理机构,裁减行政管理人员就首当其冲。1954 年 1 月和 6 月,苏共中央曾两次作出决议, 要求改善中央机关的工作。10 月 14 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作出了
《关于苏联各部和主管机关的结构方面的重大缺点和改进国家机关工作的措施》的决议。决议要求“取消多余的平行工作的组织和机构”,从 46 个部和主管机关撤销 200 个管理总局、管理局和独立的处,147 个托拉斯,93 个地方管理局,898 个供应组织,4500 个各种办事处和其他组织等等。这一措施的实行可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减少 45 万人,节省卢布 50 多亿。②
1954 年 8 月 2 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制订企业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组织工作和简化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格式和指标》的决议。它指出了现行编制计划的程序极为繁琐,审查和批准计划的过程极为拖延,计划内容有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因而使计划徒有其名,企业难以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为此,决议要求对企业生产计划的编制要大力加以改进,部级主管机关“只批准企业保证完成国家计划任务所必需的主要计划指标”。③
长期以来,国家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经营情况极少起监督的职能:在信贷方面,银行贷款与企业的经营状况脱钩;在结算方面,银行对某些企业不按时支付所购物资的价款,企业间相互拖欠的现象没有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在对工资基金的监督方面,对于工资基金超支的亏损企业, 没有采取经济措施予以消除。
针对这些问题,1954 年 8 月 21 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
③ 《苏联经济生活》,第 531 页。
④ 阿·魏因施泰因:《俄国与苏联的国民收入(历史、计算方法、动态)》,莫斯科 1969 年,第 161 页。
① 《苏联工业(统计汇编)》,1964 年版莫斯科,第 37 页。
②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北京 1987 年,第 4 卷,第 151— 152 页。
③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 4 卷,第 128— 129 页。
于苏联国家银行的作用和任务》的决议。决议规定,第一,修改信贷制度, “取消对工作好的和工作不好的企业按同样条件发放贷款的不合理的现行办法”;①对发生超计划亏损的企业,在得不到担保的情况下要停止进一步贷款,并且要提前追回以往发放的贷款。对宣布为无支付能力的企业,要停止各种贷款;对工作好的企业,在贷款时要给予优惠。第二,改进结算工作,“在没有完成国家预算缴款时,不得以企业或组织的结算帐户和往来帐户上支付物资价款和其他费用(工资除外)”。②第三,加强对工资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工资基金超支,对工资基金经常超支企业的领导人要追究责任,直至撤职。
在对发展经济的方针和政策采取调整措施的同时,平反工作不断深入, 开始了一个极其复杂和艰难的恢复和健全法制的过程。内务部所属的“特别会议”是 1934 年 11 月成立的。其实质是一个特别法庭。它可以不经任何法律程序判处“社会危险分子”5 年以下的徒刑。1941 年 11 月,国防委员会作出专门决议扩大了“特别会议”的权限。它有权处理“反革命罪犯案”和“反苏联管理秩序的特别危险活动案”,其权限从采取各种惩罚措施到枪决极刑。这个“特别会议”数十年中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曾提出了扩大“特别会议”权限的建议。但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拒绝。在七月全会上,赫鲁晓夫说:“特别会议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贝利亚逮捕,贝利亚审讯和贝利亚判决。”①1953 年 9 月 1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命令,取消“特别委员会”并责成司法机构对“特别委员会”所处理的案件予以调查和清理。
1954 年 3 月,对内务部进行改组,建立部长会议所属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即克格勃。这次改组,以及其后于 1953 年底和 1954 年初所进行的法院和检察机关的改组结果是: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只负责侦查工作(前者负责刑事案件,后者负责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案件);诉讼权归还检察机构,审判权则由法院行使。
冤假错案的平反,法制的逐步健全使民众的情绪得以恢复常态,民族精神振奋起来,有了一个较为宽松和安定的政治环境。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调整措施的执行和经济的高涨。
外交:在缓和中求发展 马林科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主要出于稳定国内形势的需要,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缓和的方针,以期在缓和之中求得发展。1953 年 7 月,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和苏共中央马恩列斯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一份纪念苏联共产党建立 50 周年的文件,其中在谈到苏联的对外政策时写道:“在对外政策方面,党今后将继续执行维护和巩固和平并在遵守互利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合作和发展务实关系的政策。只有各国人民之间牢固的持久和平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证我国劳动人民的幸福与富裕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可以被看作是苏联在斯大林逝世以后不久向世界发出的一个正式信息,表示了要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加强国际合作的愿望。此后,苏联党和政府又多次表示了这种思想。苏联政府在 1953—1955 年这一短暂的过渡时期中所采取的外交行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 4 卷,第 138 页。
② 同上,第 144— 145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91 年第 1 期,第 153 页。
第一,积极促进局部战争地区实现和平。
1953 年 7 月 27 日,由于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外交努力,美国方面被迫同意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半岛实现了和平。为了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恢复经济,苏联给予朝鲜 10 亿卢布的经济援助。
1954 年 4 月—7 月,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由于苏联与中国一起在会上采取了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机动的谈判策略,加上越南人民军在 5 月 7 日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法国被迫同意结束这
场“肮脏的战争”,终于在 7 月 20 日最后达成了在印度支那三国停止敌对行
动的协议。协议规定沿北纬 17 度线划分南、北越南的临时军事分界线。21 日,除美国以外的全体日内瓦会议参加国签署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事后苏联政府发表声明指出,印支停战“为解决其他悬而未决的重大国际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缓和并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苏联的倡议下,1953 年下半年,苏联与伊朗开始了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于 1954 年 12 月签订了两国关于调整边界和有关财政问题的协议,明
确规定了两国相互再无领土要求。1953 年 5 月 30 日,苏联政府向土耳其发表声明,主动放弃对土耳其提出的一切领土要求和对黑海海峡的安全要求, 并建议共同采取措施建立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1953 年底,苏联与印度签订了第一个长期贸易协定。1954 年初,苏联与阿富汗签订了关于苏联向阿富汗提供贷款和援建一批食品工业企业的协定。1954 年 12 月,苏联与芬兰举行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谈判。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与邻国的紧张关系,促进了与有关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第三,缓和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1953 年 6 月,在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爆发了具有反苏性质的罢工和示威游
行,并且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动乱。苏军出动装甲部队在柏林进行了镇压。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局面。为了缓和这种紧张关系,两国于 8 月间进行了
谈判,并于 8 月 22 日签订了《关于停止收取德国战争赔款议定书》。苏联政
府正式宣布,从 1954 年 1 月开始,放弃民主德国尚未偿还的 253700 万美元
的战争赔款,并把苏联以战利品的名义据为己有的 33 个大型企业无偿地归还
民主德国,同时,减少民主德国对苏联占领军承担的费用,以及提供 10 亿卢布的贷款。①
民主德国发生动乱时候,匈牙利局势也有动荡的迹象。1953 年 6 月中旬, 匈牙利党和政府领导人被召到莫斯科,曾被匈党批判过的前领导人纳吉·伊姆雷也一同应邀到达。匈牙利代表团受到了马林科夫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全体成员的接见。在两党会谈中,苏共领导人对在匈牙利推行斯大林错误政策的拉科西等人进行了批评,同时决定将匈牙利的最高党政领导职务分开,由纳吉再次上台,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而拉科西只担任党的第一书记一个职务。苏联采取这一决定的目的显然在于平息匈牙利人民中的对苏不满情绪,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6 月下旬,匈党召开中央全会,按照苏联的意旨进行了人事安排。这一变动受到了匈牙利人民的支持与欢迎,两国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① 参见《苏联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系文件资料集(1949— 1955 年)》,1974 年莫斯科版,第 286— 291 页。
与改善。
在改善与民主德国与匈牙利的关系的同时,苏联也开始着手与南斯拉夫的关系正常化的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要困难得多, 而且需要持续更长的时间。1953 年 4 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接见南斯拉夫驻苏联代办,表示要改善两国关系。6 月 15 日苏联重新任命了驻南斯拉夫大使, 从而使两国间大使级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1954 年初,苏共中央建立了以谢皮洛夫为首的委员会,负责调查苏南关系恶化的原因和南斯拉夫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调查,委员会对后一问题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于是苏联报刊停止了对南斯拉夫的攻击和反面宣传。10 月 20 日,《真理报》发表了庆祝贝尔格莱德解放 10 周年的文章。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正常化的工作,直
到 1956 年 6 月初铁托总统访问莫斯科以后才告结束。第四,努力重建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与美、英、法三国在解决战败德国与奥地利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西方三国力图按自己的战略方针解决这个问题。1949 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先后成立以后,美、英、法竭力使武装西德合法化,并使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坚决反对西德重新军国主义化,主张两个德国在民主与和平的基础上实现统一。1953 年 8—12 月间, 苏联政府先后五次建议召开四大国代表会议,协商解决德国问题,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在苏联政府的努力下,1954 年 1—2 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这是四国外长在中断会晤五年后的第一次接触。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奥地利问题和保障欧洲安全问题。苏联就各项议题都提出了具体建议,但由于西方三国的阻挠,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协议。此后西方三国加快了武装西德的步伐。1954 年 10 月,美、英、法、意、比、加等国在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最后通过了巴黎协定。协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巴黎协定签订以后,苏联为保证欧洲的和平作了一系列努力。1954 年末至 1955 年初,苏联建议召开苏、美、英、法四国首脑会议来讨论有关问题。为促使会议的召开,苏联也作了某些让步,其中包括:1955 年 1 月,苏联最高苏联维埃主席团通过了《关于结束苏联同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的命令, 从而为苏联与西德建交铺平了道路;5 月,苏联提出了裁军和禁止原子武器的新方案,放弃了斯大林关于全面禁止和销毁原子武器的主张,建议按禁止使用和停止生产原子武器两个阶段来进行核裁军。苏联政府的这些努力促进了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
马林科夫辞职 1953 年七月全会后,因“列宁格勒案件”被判刑的人纷纷从集中营和监狱中把要求平反的信件寄到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托最高法院重新审查这一案件。
1954 年 4 月 30 日,最高法院认定应为该案件的主要受害者沃兹涅先斯基和库兹涅佐夫等人平反。5 月 3 日,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通过了为上述人员平反的决议。12 月 14—17 日,对当年直接处理此案的以部长阿巴库莫夫为首的前国家安全部的有关人员开庭审讯。①
审讯中揭露,“列宁格勒案件”纯属伪造。当年,阿巴库莫夫为了借助
① 参见 B. A.库图佐夫:《所谓列宁格勒案件》,载〔苏〕《苏共党史问题》,1989 年,第 3 期,第 64 页。
贝利亚的力量爬上国家领导人的位置,勾结同伙加工伪造了最初的审讯记录,并且对所有涉案人严刑拷问,收取供词。
但在法庭上,阿巴库莫夫否认对自己的指控。他说,对“列宁格勒案件” 的审讯不是他个人的事。他是遵照某个“最高领导”的指示来逮捕涉案人的, 甚至连起诉书也是由“最高领导”口授的。①
在重审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马林科夫的名字。一系列证词和材料表明,马林科夫直接参与了此案的制造,并了解此案的进展情况。原列宁格勒州委第二书记图尔科在证词中说;原国家安全部审讯员普京采夫曾经说过:“我作为国家安全部特别重大案件审讯处的党组书记,有一次与我的同事们参加了和马林科夫、贝利亚及布尔加宁的会见。我们听他们说‘好啦, 列宁格勒案件已经成熟。如果再把列宁格勒集团和国际反革命挂上,那就全妥了’。”②有材料证明,当时确已把“列宁格勒集团”同“铁托法西斯集团” 联系了起来,但后来在审讯中并未提起这一指控。这是因为没有与“铁托法西斯集团”联系的罪名已足以将涉案人置于死地了。
另外一个事实是,1949 年 2 月 16 日接替波普科夫担任列宁格勒州委、市委书记,其后直接领导该州和该市干部大换班的安德里安诺夫,正是马林科夫的得力助手,并且是由马林科夫举荐到这个关键岗位上来的。
马林科夫为什么要与贝利亚勾结,参与制造“列宁格勒案件”?在苏共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列平说:“马林科夫为了向上爬,通过阴谋手段毁坏了原党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同志和政治局委员沃兹涅先斯基同志及其他著名的党的干部的声誉”。③
有材料表明谢列平的话是有根据的。1946 年,列宁格勒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库兹涅佐夫当选为联共(布)中央书记,并进入组织局,主管党、苏维埃、经济、工会、青年系统干部的选拔、训练和工作分配。后来,他的职权扩大到国家安全部门,这引起了马林科夫、贝利亚和阿巴库莫夫的明显不满, 因为库兹涅佐夫开始密切关注这个部门的干部工作,命令阿巴库莫夫提交有关基洛夫被刺那段时期的有关案卷。
而沃兹涅先斯基具有很高的经济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才能,他在联共
(布)党内鹊起的声誉使马林科夫感到一种无法抗拒的挑战和威胁。因此, 他的政治生涯的终结就是注定了的事。
当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马林科夫涉嫌“列宁格勒案件”时,没有人为他的行为辩护,连他当年的战友也沉默不语。
1954 年 12 月 19 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作出判决:判处阿莫库莫夫、前国家安全部特别重大案件侦讯处处长列昂诺夫、副处长科马罗夫、利哈乔夫死刑。①“列宁格勒案件”平反了,但法庭没有对马林科夫提出指控。尽管如此,马林科夫的声誉却因此而骤落,部长会议主席的职位已岌岌可危。
为“列宁格勒案件”平反后,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的政见也日益分歧。 1954 年 8—9 月,赫鲁晓夫在克里米亚休息时,会见了米高扬、布尔加
宁、柯兹洛夫、基里琴科、福尔采娃和波利扬斯基等人,向他们透露了要结
① B. A.库图佐夫:《所谓列宁格勒案件》,载〔苏〕《苏共党史问题》,1989 年,第 3 期,第 65 页。
② 《接班人》杂志,1988 年 6 月 25 日。
③ 《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1961 年 10 月 17— 31 日)速记稿》,第 2 卷,第 404 页。
① 参见[苏]《苏共历史问题》,1989 年第 3 期,第 65 页。
束赫鲁晓夫一马林科夫双重政权的意向,得到了他们的完全支持。②
11 月,赫鲁晓夫组建了一个新的机构——苏共中央总部,取消了原先由马林科夫掌管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办公厅,一切职能由总部接管。至此,苏共中央的所有职能机关都由赫鲁晓夫掌管了。①
马林科夫作为一个有几十年政治资历的政治家,十分清楚“列宁格勒案件”已把自己推至政治生涯的边缘。尽管如此,他仍不甘心失败。1954 年 12
月 21 日,马林科夫组织康斯坦丁诺夫在《消息报》上发表文章《列宁的永垂不朽的事业的伟大继承者》。文中强调说:“加速人民的消费品生产的纲领将有利于工农联盟的进一步巩固和苏联社会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团结一致”。它“是共产主义建设纲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政策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②
马林科夫没有估计到,就在上述文章发表三天后,1954 年 12 月 24 日,
《真理报》发表了三个月之前赫鲁晓夫答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教授问。赫鲁晓夫肯定地指出:“在将来,主要的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③10 天后, 即 1955 年 1 月 5 日,《真理报》刊登阿·库尔斯基的文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集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比例问题。提出了与马林科夫加速轻工业发展不同的观点。④激烈而严厉地批判发生在 20 天后。1955
年 1 月 24 日,《真理报》发表了总编辑谢皮洛夫的署名文章:《党的总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分子》。文中再次肯定全面发展重工业是保障轻工业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批判加快轻工业发展的方针若流行起来,“会大大危害整个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会破坏苏联的经济力量,削弱它的国防能力”。同时不点名地给马林科夫戴上“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分子”①的政治帽子。这顶帽子实际是代表中央委员会给马林科夫戴上的。它为次日召开的中央全会作了舆论准备。
次日—1 月 25 日,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全会有两项内容:一是讨论、通过并公开发布了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二是讨论并通过了解除马林科夫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问题。
开会当日,赫鲁晓夫作了《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报告。赫鲁晓夫未指名地在报告中说道:“⋯⋯有些同志在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问题上糊涂了。这些可怜的理论家们错误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把它作了庸俗化的解释,他们企图引用这个规律来证明,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一个阶段,发展重工业好像不再是主要任务了,而轻工业则可以而且必须比其它一切工业部门优先发展。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见解。这种见解只不过是对党的诽谤。这是右倾的复活,这是与列宁主义敌对的观点的复活,当年李可夫和布哈林那一伙人就曾宣传过这种观点”。②
② 茹拉夫廖夫:《苏共二十大及其历史真实》,第 26、27 页。
① 茹拉夫廖夫:《苏共二十大及其历史真实》,第 26、27 页。
② 《消息报》 1954 年 12 月 21 日。
③ 赫鲁晓夫:《关于苏联农业发展问题答英国贝尔纳教授问》,载《真理报》,1954 年 12 月 24 日。
④ 《真理报》 1955 年 1 月 5 日。
① 《真理报》,1955 年 1 月 24 日。
②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 1 卷,第 422、423 页。
赫鲁晓夫还发布“必须”同这些人“进行斗争”的号召。③
在这种情况下,马林科夫在全会上就成了众矢之的。赫鲁晓夫、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是主要的批判者。他们在发言中指责了马林科夫在个人能力和政治素质方面的问题。批评马林科夫犹豫不决;理论上束手无策,又不愿学习,取得必要的教训;无原则;组织工作薄弱,缺乏领导经济活动必须的知识与经验。同时,更加严厉地批判他在担任政府首脑期间犯了一系列政治错误。
在全会上,赫鲁晓夫还通报了马林科夫与列宁格勒案件的关系。赫鲁晓夫的通报限定,马林科夫对“列宁格勒案件”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因为他未明了自己在“案件”中起了实质是挑拨的作用。这个定性较之马林科夫在列宁格勒案件”中实际行为来说,还是比较体面的,但作为解除他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政治前提,已经足够了。
最后,全会同意解除马林科夫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直接理由,是他作为政府首脑领导工作的失误。包括工作停留在机关作风上,对地方状况的掌握薄弱,缺乏对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应有的领导以及苏联部长会议对农业和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快负有责任。
一月全会上,马林科夫曾发言为自己辩解,同时试图通过批评中央主席团其它成员,例如莫洛托夫,为自己辩护。但大势已去,无济于事——还引起全会参加者对他发言的不满。他不得不再次发言,承认了对他的所有指责。但是没有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出政治上的评价。
1955 年 2 月 3—9 日,召开了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和民族院联席会议。会上,马林科夫宣读了请求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申请书。申请书中承认:应对农业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状况负责任,同时承认,“继续全面发展重工业,并且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为一切人民必需消费品生产的真正高涨创造必需的条件”。①
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马林科夫的请求,解除他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任命他为苏联电站部部长。马林科夫还被免去了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的职务。但保留了主席团委员,同时还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
根据赫鲁晓夫提议,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由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同时由协助赫鲁晓夫请除贝利亚立有重要功劳的朱可夫接任苏联国防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