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赫鲁晓夫执政
从农业打开通向最高权力之路 1953 年 9 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专门讨论农业问题。会上,赫鲁晓夫作了题为《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他提出了苏联农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和使农业摆脱困境的初步设想。赫鲁晓夫对农业状况的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①说在
总体上能满足国家对粮食作物的必要需求也只是相对而言。他认为:“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速度明显落后于工业发展和居民对消费品需求增长的速
③ 同上。
① 参见 Л.奥德金:《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苏共历史问题》 1990 年第 1 期,第 116— 117 页。
①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1962 年莫斯科版,第 1 卷,第 10 页。
度”。②他说,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农作物、畜牧业、饲料、土豆和蔬菜生产)的发展还处于落后状态,而这种落后正“阻缓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集体农庄进项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③
赫鲁晓夫提出农业落后的原因有四:
第一,农业生产违反了物质利益的原则,这种情况在畜牧业尤为严重。农民从事劳动生产,但却对劳动生产的成果缺少兴趣,这是没有实行物质刺激这一重要的原则所造成的。他认为,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不能光靠热情来建设实际上就是指的物质利益的原则。
第二,农业生产违反了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一项最重要的规定。这个规定是:在集体农庄内,除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公有经济外,每一个集体农民都有权保留小规模的经济作为私有财产。这就是副业。他说:“只要集体农庄的集体经济还不够发达,还不能充分满足集体农庄的集体需要和集体农庄庄员的个人需求,这种副业就是必需的”。①他指出,许多集体农庄都破坏了这一原则,不懂得劳动组合形式的主要基石是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条件下,正确地把集体利益和集体农民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原则。
第三,国家过去曾经供给,并且现在仍在给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供应大量强大的技术设备,但农机站在利用这些设备方面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他认为,“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对技术设备的利用完全不能令人满意。”②
第四,在农庄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劳动组织工作差,劳动纪律松弛等。他认为,这是领导人不得力,技术干部不足,现行的实物报酬制度不能刺激先进的集体农庄等原因所造成的。
总之,对于赫鲁晓夫来讲,“社会主义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物质福利”。③他认为,为此必须改善人民的营养结构,增加肉、蛋、油和蔬菜在膳食中的比重。
所以,赫鲁晓夫认为当务之急“就是使食品的消费达到以科学为根据的、一个健康人全面协调发展所需要的营养标准的水平。因此,最重要的任务是改进消费品的成分,其主要办法是扩大畜产品和蔬菜的生产”。④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要在每一百公顷耕地、草地和牧场上收获 260 公担牛奶、27 公担肉类和 340 只母鸡。
对农村情况的详细了解,使赫鲁晓夫提出了如此具体的要求。随之,赫鲁晓夫提出了改变农业现状的初步设想,这是一些没有完整纲领,但却相互有联系的几项措施。它们也反映了赫鲁晓夫类似的具体的要求。
第一,加强集体农庄,提高集体农庄和集体农民的物质利益,使其在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发展公有畜牧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他建议,“首先迅速发展公有畜牧业,采取决定性的措施来增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乳
② 同上,第 10、10— 11 页。
③ 同上,第 10— 11 页。
①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 1 卷,第 12— 13 页。
② 同上,第 52 页。
③ 同上,第 14 页。
④ 同上,第 14 页。
牛头数并提高牲畜的产品率”。①而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解决饲料问题。他说:“不解决饲料问题。就决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牲畜的产量”。②
第二,他认为,必须根据各个集体农庄的具体情况:自然条件、生产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人员组成等情况,来确定各个集体农庄向国家的交售定额。他反对继续实行统一的交售定额,认为这种定额并不能刺激集体农庄生产的发展。他批评了下述现象:“一个集体农庄一发展到超出其邻近各农庄的水平,收购工作者就来剪平它,就像花匠用剪刀修剪花园里的灌木丛一样”。③
第三,为了给集体农庄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保证,他主张一方面取消现行政策在集体农庄庄员耕种自留地方面的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改革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制度:将每年秋后分发报酬的制度改为预支一定数额的现金或实物(集体农庄有权从销售肉类和牛奶的所得收益中提取 25%的现金按季分给庄员)。
第四,他认为有必要提高畜产品、马铃薯和蔬菜的现行征购和收购价格。在征购价格(义务交售的)方面:牲畜和鸟禽类提高四点五倍以上,奶类和奶油——一倍,马铃薯——一点五倍,蔬菜——25—40%。在收购价格(计划定额之外交售的)方面 L 肉类提高 30%,奶类提高 50%。与此同时,不增加畜产品、马铃薯和蔬菜的零售价格。他认为,价格政策的总趋势应是消费品零售价格的进一步持续下降。他还提出,应当改进收购制度,使其转到合同制的轨道上来。
第五,他建议大力改进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工作。他认为,“机器拖拉机站应在农业进一步的高涨中起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①他说,改善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所有耕种的土地上都能获得好收成。
赫鲁晓夫还明确指出,改善机器拖拉机站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对它们配备懂技术、懂专业的行家干部。他尤为强调,机器拖拉机站站长、主要工程师和车间负责人由外行来担任的这种现象是完全不允许存在的。他说:“如果我们想坚决地改善机器拖拉机站的工作,那就应该建立一支固定的、专业化的机械化专家的干部队伍,他们能够最充分地和最有成效地利用技术和保证集体农庄生产所有部门的进一步高涨”。②
此外,他还谈到农机站工作人员的报酬制度问题。他说,“必须提高拖拉机队工作人员的个人物质利益,以便使他们对最有效地利用机器和获得好的收成发生兴趣。按劳动日和按件计算来决定拖拉机队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的制度,已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优点。”③
第六,他提出,为了发展畜牧业,必须更多地注意种植玉米、向日葵、饲用甘蓝及其它一些作物。他特别强调了种植玉蜀黍的重要性。他说:“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广泛地利用玉蜀黍作饲料,这并不是偶然的。而在苏
①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 1 卷,第 21 页。
② 同上,第 29 页。
③ 同上,第 22 页。
①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 1 卷,第 51 页。
② 同上,第 53 页。
③ 同上,第 53— 54 页。
联,即使是在最适于种植玉蜀黍的地方,玉蜀黍也只占极少的面积。”①他认为,“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来扩大粮食玉米的生产,并大大扩大种植青饲料玉米的地区”。②按照赫鲁晓夫的想法,不仅俄罗斯的中央黑土区和非黑土区, 而且从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东到西伯利亚、远东,南到哈萨克的北部地区,几乎整个苏联都可种植这种饲料作物。
最后,他认为有必要大大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的这些建议逐步成为党中央的决议和政策。
又经过一段时间对农村情况的调查之后,赫鲁晓夫对农业和粮食问题的看法有了发展。1954 年 1 月 22 日,他给苏共中央主席团写了一封题名《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的信件。在信的开始,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对农业和粮食采购状况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我们所宣布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粮食供应方面的实际情况”。③
赫鲁晓夫根据 1952 年的粮食收成情况提出了农业发展中三个十分令人不安的问题。第一,1952 年,粮食总收成的计划指标是 92 亿普特。未收割时估产为 80 亿普特。但实际产量只有 56 亿普特。第二,1953 年的粮食采购
总量只有 18.5 亿普特(仅相当于 1948 年的采购量——18.42 亿普特),较之 1952 年减少了 12.7%。在粮食采购量减少的情况下,消费量却增加了(较之 1952 年增加 6.6%)。国家的粮食缺额达到了 16 亿普特。④第三,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扩大了小麦的播种面积,但却减少了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这就大大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赫鲁晓夫得出了下述结论:“我们现在仍然感到粮食不足,因而决不能认为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①
针对农业发展的这种情况,赫鲁晓夫提出今后几年的任务是使收购和采购量达到 25—26 亿普特(即要比 1953 年增加 6—7 亿普特)。
为此,赫鲁晓夫提出必须扩大耕地面积。他认为,苏联的粮食耕地不足, 饲料种植面积也太小,但同时却存在广漠的可开垦的土地。于是,他计划大量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的产量。他的计算是迅速开垦出 1300 万公顷的土地,
使粮食的收获量达到平均每公顷 10 公担。他根据这些计算(确切地说是推
算),要求在 1955 年全国的粮食收获量应达到 72 亿普特(即比 1952 年增
加 16 亿普特)。
此外,他要求改变现行的播种面积结构,扩大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种植玉米。
他还再次强调了现行的粮食收购办法是不正确的,反对继续实施国家计划的公顷征购定额制。他说:“制定国家粮食收购计划的错误作法是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严重障碍”,②“现在,粮食的公顷征购定额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是能从集体农庄得到多少粮食就从那里征收多少”,③在这种情况下,“现
①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 1 卷,第 27 页。
② 同上,第 28 页。
③ 同上,第 85 页。
④ 同上,第 86、88 页。
①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 1 卷,第 88 页。
② 同上,第 97 页。
③ 同上,第 96 页。
行的公顷征购定额往往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粮食收购则具有了余粮收集的性质”。④
赫鲁晓夫的这篇讲话是实事求是的。其难能之处是,打破了在评价苏联农业发展问题上的成见,明确地指出了粮食问题并没有解决的新结论。这是多年来苏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症结所在,并不是没有人不清楚这一问题,而是没有人,尤其是最高领导人敢于讲出这个实情。因为这个实情始终和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谁要讲农业发展迟缓,粮食问题没有解决,谁就是反对集体农庄制度、否定苏联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如果说赫鲁晓夫没有对农村的深切了解,如果把赫鲁晓夫提出这一问题仅仅看成是他在政治斗争上的需要,那就有点失之片面和简单化。事实上, 赫鲁晓夫如实地提出了苏联社会中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一种较为确切的论断是:赫鲁晓夫只不过是在适当的时机,在一个对自己极为有利的政治局势下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不仅促使他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而且也为他在以后数年中采取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赫鲁晓夫在权力斗争中取胜的原因 赫鲁晓夫通往最高权力之路在1953 年至 1955 年间是和马林科夫的执政与辞职之路相平行的。总的来说, 是斯大林逝世后的国内政治局势和国际形势把他们推到了苏联领导的最高层地位。但马林科夫却昙花一现,成了过眼云烟。而赫鲁晓夫却在苏联最高层领导的权力斗争中逐步取胜,最终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名正言顺和名符其实的权势号令全党和全国,并为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苏联政府的首脑铺平了道路。
这里自然有赫鲁晓夫本身的各种优势,有各种促使他在权力斗争中取胜的与其思想、行为和性格相关的因素。
第一,赫鲁晓夫实际上领导了反对贝利亚的斗争。在当时,反对贝利亚是苏联最高领导人中都有的想法。但反对贝利亚到什么程度和怎样来反对贝利亚,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因为他们既想反对贝利亚,又极其害怕他。而赫鲁晓夫在这个问题上却坚持了三点:一、一定要公开揭露贝利亚;二、一定要把反贝利亚的斗争进行到底;三、一定要团结最高领导层中的每个人来反对贝利亚。
在这场斗争中,赫鲁晓夫显示他谙熟苏联最高层权势斗争之术。他极其谨慎地筹划了一切,团结了那些较为坚决反对贝利亚的人,争取了那些动摇不定的人,最后拉上了与贝利亚有各种瓜葛的人。在反对贝利亚斗争的关键时刻,赫鲁晓夫表现出的坚定保证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反贝利亚的斗争不仅是一场权力之争,而更重要的是苏联国家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反映了国家和人民需要有一个较为民主的政治领导和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的总趋势。在这场斗争中,苏共中央一班人重新审视了赫鲁晓夫的领导、组织和斗争才能,真正确认了他作为苏共中央书记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对于赫鲁晓夫来讲,这场斗争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这一斗争的实际组织者,而更在于他在斗争中显示了他潜在的政治实力,并且让周围的人承认他具有这种实力。
第二,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赫鲁晓夫承认农业发展落后,提出要着重发展农业。尽管他在解决农业问题的措施中搀杂了他本人的主观想像、随意性
④ 同上,第 98 页。
和感情,但对国情的较为正确的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认真努力,却使他赢得了威信,尤其是在集体农民中间。
这几年中,有关农业的许多问题都是赫鲁晓夫亲自在抓的。因此,赫鲁晓夫才能透过多年来升腾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上空的迷朦的金色光环,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正是他在所有的苏联领导人中第一次提出了苏联农业发展有问题,并把苏联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的问题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这种努力加强了他在反贝利亚斗争后所取得的政治地位,打开了通向最高权力之路。
第三,他大力宣传党对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作用,全力整顿自中央至地方的党的组织:使中央机构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充分发挥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的作用;而在地方党的领导机构中撤换了一批对新的路线持反对立场和动摇不定的人,保证了地方党组织对中央的绝对支持。几年中,他在苏联生活中确立了一个新的概念:党就是党,党不是斯大林个人。这种新概念保证了他能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名义正式行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令畅通。
第四,赫鲁晓夫有着丰富的党内斗争经验,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他精于权术。赫鲁晓夫在 1955 年一月中央全会上对马林科夫的指责显然是这方面的例证。事实上,马林科夫在执政期间并没有宣布过要以超过重工业的速度来发展轻工业,要执行一种以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的新方针。他所强调的只是在当时形势下着重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实际需要。他的经济纲领只不过是过去路线的延续。这种延续的内容不属于他个人(当然也不属于赫鲁晓夫个人),而是当对党中央一班人所持有的共同看法。
在苏联历史上,每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国家出现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时,领导人中总有人出来指责轻重工业发展的比例失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失调。这时摆锤便向轻工业部门倾斜,一段时间后摆锤又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而那种一时的倾斜便被指责为是右倾,是机会主义路线。马林科夫在经济问题上并无真正的革新,他所讲的只不过是在重现一种历史现象,一种传统的回归。而赫鲁晓夫恰恰利用了这种重现的历史现象,这种回归,实施了他的权术之变,解除了马林科夫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之职,将中央权力集中于自己之手。
第五,就个人作风而言,赫鲁晓夫平易近人,有时甚至粗鲁。他能以通俗的语言和工农交谈。可以说,赫鲁晓夫是自列宁以后所有苏联领导人中对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最有切身体会的人。这一点,就连至死都在抨击他的莫洛托夫也承认。莫洛托夫说:“赫鲁晓夫到地方上去过好多次,他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他本人极为频繁地呆在农民中间,在这一点上,对他无可指责。他到处都去——在锅炉房,在马厩,但问题不在这方面。当然, 较之列宁,较之斯大林,他更经常地与普通农民和工人见面。是在最普通的情况下。这一点决不能否定。他们对他较少有拘束,把他看成是自己人,是人民的人。”①
正是这种新形象帮助赫鲁晓夫在国内、党内纷繁复杂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总之,在这几年中,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内部的威信越来越高。他不仅
① 丘耶夫:《和莫洛托夫的 140 次谈话》,第 359 页。
有了名正言顺的名义,而且拥有实权。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和决策人。当马林科夫被解除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后,赫鲁晓夫离最高权力之巅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距离毕竟是间隔。越过间隔是需要时间的。
但是,这几年的事实已经表明:苏联的历史从来也未真正属于过马林科夫。马林科夫,这是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政治人物,一个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短暂过渡时期的短暂的过渡人物。是历史把赫鲁晓夫推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