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苏共二十大和 50 年代后半期的政治生活第一节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大会的准备和召开 斯大林逝世以后,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担任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党的内外政策开始进行调整。尽管当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要对斯大林时期所推行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某些变革,但是在如何进行变革和变革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分歧还很大。作为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希望通过党的代表大会把最高领导层以致全党的思想都统一到他的观点上来,以进一步确立自己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为此,他对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首先,抓紧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为在 30 年代至 50 年代被清洗和镇压
的人恢复名誉。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数字表明,从 1953 年下半年至 1956 年 2
月,即苏共二十大前夕,党的监察委员会为 5798 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名誉(其
中,因无根据的指控被开除出党的共产党员为 5456 人,因被俘和留在敌占区
而被开除的 342 人)①。
其次,在恢复和改善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问题上采取了断然的措施。赫鲁晓夫组织了一个以谢皮洛夫为首的委员会来调查“南斯拉夫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久,谢皮洛夫向党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一份报告,对所调查的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于是,赫鲁晓夫亲自率领了一个代表团于 1955 年 5 月访问了贝尔格莱德。
以上两方面的工作,对赫鲁晓夫在二十大上大张旗鼓地批判斯大林并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1955 年 7 月 4 日至 12 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举行了全体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召开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问题,确定大会的议程,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专门委员会。7 月 12 日,全会通过了《关于召开例行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议说:“决定在 1956 年 2 月 14 日召开例行的苏
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出席二十大的代表名额规定:每 5000 名党员选出一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每 5000 名预备党员选出一名有发言权的代表;代表一律按照党章用秘密投票方式选出。决议要求各州、各边疆区、各加盟共和国党代表大会,应在 1955 年 12 月至 1956 年 1 月的上半月召开。①
根据中央全会的决议,莫斯科州召开第十二次党代表会议,选举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莫洛托夫、什维尔尼克、阿里斯托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苏斯洛夫、赫鲁晓夫、伯里雅耶夫、波斯伯洛夫、谢皮洛夫等 15 人,为出席苏共二十大的代表。
已有迹象表明,斯大林问题将成为苏共二十大讨论的重要问题。1956 年2 月 4 日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 75 岁寿辰。2 月 3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并授予列宁勋章和金星奖章。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给伏罗希洛夫的贺信只称他为“伟大的列
① 见《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11 期,第 41 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指出该数
为 7679 人。(见同一年第 3 期《苏共中央通报》,第 143 页。
① 北京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编:《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7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第 277 页。
宁的忠实学生”,根本没提斯大林。
在由谁来作总结报告的问题上,主席团内部曾经有过一番讨论。报告的稿子是由赫鲁晓夫牵头准备的,是一个起草班子集体的成果。稿子送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中央委员会照例又从一些研究机构和其他单位抽调力量,帮助最后完成总结报告。
当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讨论由谁来作总结报告时,赫鲁晓夫表示:如果我们要显示集体领导,那末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来作总结报告是不明智的; 作为我们中资历最老的委员,莫洛托夫最有资格作报告人,莫洛托夫和其他主席团委员都认为,应当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来作总结报告。他们的想法是: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作总结报告,不会引起摩擦;如果另外推选报告人,将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这样,才确定由赫鲁晓夫来作总结报告。①这个问题上的讨论,反映了斯大林死后苏共中央领导核心转换中,赫鲁晓夫的领袖地位虽已形成,但尚未巩固的特点。列宁逝世后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十三大,已经发生过谁作总结报告的问题。
2 月 14 日上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克里姆林宫开幕。1349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81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出席大会,代表党员 7215505 人。来自世界 55 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列席大会。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朱德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了大会。参加会议的人们注意到,大会主席台上没有悬挂斯大林的画像。赫鲁晓夫宣布大会开幕。在选举了大会的各种组织机构以后通过了大会的议程:一、苏共中央委员会报告,报告人是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二、苏共中央检查委员会报告,报告人是苏共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莫斯卡托夫;三、苏共二十大对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1960)的指示,报告人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四、党中央机构的选举。赫鲁晓夫在宣布大会开幕后说:自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来,我们丧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斯大林、哥特瓦尔德和德田球一。赫鲁晓夫提议为他们致哀。接着,大会就转入正式议程。
大会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赫鲁晓夫作工作报告。该报告分为三部分: 一、苏联的国际形势;二、苏联的国内状况;三、党。
赫鲁晓夫在第一部分中谈及了苏联和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不断高涨,认为“我们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主义已越出了一国的范围,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无力阻挡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进程。两种相对抗的世界经济体系——按照不同的规律和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体系的同时存在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①
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情况进行分析后,赫鲁晓夫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在继续加深。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矛盾—— 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会解决、而只会激化这种矛盾”。②他又说,如果认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意味着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停滞和停止”,也是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的。③
在谈及战争与和平问题时,赫鲁晓夫认为近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
① 参见《赫鲁晓夫回忆录》中译本,第 502— 503 页。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莫斯科 1956 年,第 1 卷,第 10 页。
② 同上,第 14— 15 页。
③ 同上,第 30 页。
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奉行一时的“冷战”政策已遭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日益强烈的反对。他说:“停止军备竞赛依然是对于人类生命悠关的问题之一”。
①他说,甚至某些有影响的西方人士也开始对此有了些清醒的认识。所以,赫
鲁晓夫借西方人士之口指出:“在使用原子武器的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
②
基于上述认识,赫鲁晓夫提出了三个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是原则性的、根本的,“是不仅决定当今事件的进程,也决定未来前景的”。③这些问题是: “两个体系的和平共处”、“当代防止战争的可能性”和“不同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
关于两个体系的和平共处问题,赫鲁晓夫强调说:“列宁关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各国和平共处的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总路线”。④ 他认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不仅要能彼此共存。而且应当更往前走,去改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信任、进行合作”。⑤
赫鲁晓夫还说:“当我们说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体系的竞赛中, 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胜利时,这决不意味着,胜利将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进行武装干涉来实现。我们相信共产主义胜利的根据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优越性”。⑥
关于当代防止战争的可能性问题,赫鲁晓夫认为,在当代世界仅提“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这一马列主义的论断是不够的,因为它只提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所研究的只是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经济基础”。⑦他说:“战争——这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①他提出,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两个重大的因素,一是阶级、政治力量的对比,人们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二是一定条件下的进步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斗争。所以,赫鲁晓夫认为:“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②
关于不同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问题,赫鲁晓夫说,由于世界舞台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事情上出现了新的前景。他说:“十分明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愈来愈多样化”。③他承认用革命手段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对于一系列国家来说这条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指出:“社会革命的形式有各种各样。说我们把暴力和内战看成是改造社会的唯一途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④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多样形式中,赫鲁晓夫强调了利用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问题。他说,在当今世界,“工人阶级只要把劳动农民、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莫斯科 1956 年,第 1 卷,第 23 页。
② 同上,第 23 页。
③ 同上,第 34 页。
④ 同上,第 34 页。
⑤ 同上,第 36 页。
⑥ 同上,第 35— 36 页。
⑦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 1 卷,第 37 页。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 1 卷,第 37 页。
②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 1 卷,第 37 页。
③ 同上,第 39 页。
④ 同上,第 39 页。
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力量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并且给那些不能够放弃同资本家和地主妥协的政策的机会主义分子以坚决的回击,就有可能击败反动的反人民的势力,取得议会中的稳定的多数,变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为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⑤他还补充说,有了这种议会的稳定多数,“就可以为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和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的工人阶级,创造实现根本社会改造的条件”。⑥
赫鲁晓夫说,在资本主义还强盛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还必需靠尖锐的阶级和革命斗争,他强调:“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所有形式中,以自己的先锋队为首的工人阶级的政治领导都是必然的、决定性的条件。没有这一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不可能的”。①
赫鲁晓夫在工作报告的第二部分中,重申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总路线。与此同时,他认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是迅速扩大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粮食生产。而开垦生熟荒地在粮食生产中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了分析,列出了所取得的成就,认为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渐过渡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重大的一步”。②因此,他认为,苏联人民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在历史上最短的时期内,解决苏联基本的经济任务——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③
赫鲁晓夫许诺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群众的物质福利:增加工资、实行七小时工作制、改善住房条件,并且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赫鲁晓夫在工作报告的第三部分中着重谈到要恢复通常遭到破坏的党的生活的原则。他是指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他说:“苏共中央坚决反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不相容的个人崇拜,因为个人崇拜把这个或那个活动家变成创造奇迹的英雄,而同时缩小党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降低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个人崇拜流行的结果是降低了党的集体领导作用,并曾经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损失”。④
他要求党的各级干部要去抓经济建设的具体领导,克服对经济的不求甚解的态度,加强对技术和经济问题的研究。
赫鲁晓夫在论述意识形态问题时,批评了存在于苏共党内的两种不正确倾向。一是某些人认为,到目前为止苏联只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赫鲁晓夫说:“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苏联人民建成了社会主义”。①另一是某些人认为,所谓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就是在现阶段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用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代替苏维埃贸易。赫鲁晓夫认为, 这种看法“脱离了现实情况,给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造成了有害的混乱”。②
⑤ 同上,第 40 页。
⑥ 同上,第 40 页。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 1 卷,第 40 页。
② 同上,第 45 页。
③ 同上,第 96 页。
④ 同上,第 102 页。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 1 卷,第 113 页。
② 同上,第 115 页。
赫鲁晓夫还认为,党的宣传工作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多年来依靠的只是一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因此,“必需编写普及的、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史教材”。③
在整个工作报告中,赫鲁晓夫并没有点名公开批评斯大林。这表明在党的高层领导人中对是否批评斯大林和采取何种方式批评他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在讨论赫鲁晓夫报告的过程中,党的高层领导人在发言中在不同程度上支持批评个人崇拜的有苏斯洛夫、米高扬、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等。伏罗希洛夫只是笼统地表示支持党的“集体领导”。④
马林科夫是这样批评个人崇拜的:“⋯⋯个人崇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歪曲。这种歪曲不可避免地导致贬低党及其领导核心的作用,压制党员群众的创造积极性。无需证明:削弱,尤其是取消集体领导方法,歪曲马克思主义对个人作用的观点,个人崇拜——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个人决定的不可反驳、专横,并在某个时期给领导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害”。①米高扬讲得更为明显:“大约二十年中我们实际上不曾有过集体领导,
而是先被马克思,后被列宁指责过的个人崇拜盛行”。②他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看法连赫鲁晓夫也没有说得这么清楚的:“要是我们的历史学家能真正地、深入地去研究苏维埃时期我们党的历史的事实和事件,以及那些在《简明教程》中阐述的事实和事件,要是他们能好好地埋头于档案、历史文件,而不只是成套的报纸,那么他们现在就会较好地、从列宁主义的立场来阐述在《简明教程》中阐述过的许多事实和事件”。③在赞同赫鲁晓夫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时,他提到了斯大林的名字:“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谈到了涉及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一些看法,如世界市场瓦解了,‘这些国家的生产规模将缩小’等,这些看法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时未必能对我们有所帮助,也款必是正确的”。④
大会的第二项主要内容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所作的《苏共二十大对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1960 年)的指示》的报告。
他谈到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保证进一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急速发展农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大大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
⑤。
报告要求工业要在五年中增长 65%,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增长 70%左右。即是说,工业生产要比 1950 年增长 2 倍,较之战前 1940 年增长 4.3 倍。①
对农业发展的指标是:农业总产量要增长 70%左右。粮食产量在 1960 年
③ 同上,第 114 页。
④ 同上,第 553 页。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一卷,第 414 页。
② 同上,第 302 页。
③ 同上,第 325 页。
④ 同上,第 323 页。
⑤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 2 卷,第 8— 9 页。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 2 卷,第 13 页。
要达到 110 亿普特。②
急速扩大基本建设的投资,其总额定为 9900 亿卢布。其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超过 6000 亿卢布,占总数的 70%。③
大会的第三项内容是选举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出了 133 名中央委员(54 名是新当选的),122 名中央候补委员(72 名是新当选的),并选出了有 63 人组成的中央检查委员会。
大会于 2 月 25 日闭幕。大会通过了下述决议:一、苏共二十大有关苏共中央工作报告的决议;二、苏共二十大有关起新的苏共纲领的决议。大会通过了《苏共二十大对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1960 年) 的指示》。
2 月 27 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体会议,选举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基里钦柯、马林科夫、米高扬、莫洛托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苏斯洛夫、赫鲁晓夫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选举朱可夫、勃列日涅夫、穆希金诺夫、谢皮洛夫、福尔采娃、什维尔尼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选举赫鲁晓夫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阿里斯托夫、别利亚耶夫、勃列日涅夫、波斯伯洛夫、苏斯洛夫、福尔采娃和谢皮洛夫为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还选举什维尔尼克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莫斯卡托夫为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在苏共二十大的筹备过程中,赫鲁晓夫一直想在大会上公开批判斯大林,为此作了大量紧张的工作。和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进行了反复的较量。结果是,苏共中央主席团于 1956 年 2 月 13 日提出建议:召开大会的内部会议,由赫鲁晓夫在会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同一天召开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这一建议。①
事实上,这时《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尚未完全成文。波斯别洛夫只写好了前半部分(列述到 30 年代末期的材料)。2 月 15 日,赫鲁晓夫找到谢皮洛夫,让他修改并完成全部报告。2 月 18 日,谢皮洛夫写完了报告。②以波斯别洛夫—谢皮洛夫报告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显然通报了苏共中央委员们。多年后,莫洛托夫在提起这段往事时承认: “关于赫鲁晓夫要在二十大上作这样一个报告的事,我们是知道的。报告没有在中央委员会讨论过,但其主要内容是知道的”。③
尽管如此,在二十大的进程中,莫洛托夫等人仍然多方反对赫鲁晓夫作这一报告。赫鲁晓夫并不打算退让,这正如他后来所回忆的:“虽然大会在顺利地进行,我的报告(指工作报告——作者)也得到了表示赞同的良好反应,可是我还是不满足。我为这样一个思想所苦恼:‘大会将要结束,也将通过一些决议,所有这一切都是形式上的事情。可是往后又是什么呢?’⋯⋯
② 同上,第 38 页。
③ 同上,第 46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3 期,第 166 页。
②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 629 部,1 目,54 卷;《和谢皮洛夫的谈话记录(1989 年 2 月23 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转引自 B.B.茹拉夫廖夫主编的《苏共二十大及其历史
真实》一书,莫斯科 1991 年版,第 39 页。
③ 《和莫洛托夫的 140 次谈话》,第 349 页。
波斯别洛夫委员会揭露出来的事实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④
- 月 24 日夜 11 时至 25 日晨,苏共二十大召开内部会议。外国代表团没有被邀请参加(波共统一工人党代表团团长、党中央总书记贝鲁特,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代表团团长、党中央第一书记拉科西除外)。但有 100 名在 30 年代遭受迫害,现已恢复名誉、重返工作岗位的党员干部列席了会议。
赫鲁晓夫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身份,用长达 4 个多小时的时间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的“秘密报告”)①
这一报告没有对斯大林进行全面评价,只是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严重后果。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列述了斯大林滥用权力和违反法制的种种表现:第一,斯大林违背了列宁处理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法,把党内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看法看成是对敌斗争,抛弃了列宁的说服和教育的方法,从思想斗争的立场转向行政压力的道路”。②例如对托洛茨基分子、季诺维也夫集团和布哈林集团的斗争都是如此。
第二,斯大林对党、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赫鲁晓夫指出,这种大规模清洗主要是在 1936—1939 年间进行的,其中以 1937—
1938 年间最为激烈,一直延续到卫国战争的开始。他说:“调查结果表明,
在 1937—1938 年间被宣布为‘敌人’的许多党的、苏维埃的和经济的工作人员,实际上从来也不是敌人、间谍、破坏分子以及诸如此类的人,而他们其实一贯是忠诚的共产党员”。①
赫鲁晓夫指出,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是以“胜利者的大会”载入史册的。但是这次大会选出的 139 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却有 83 名被逮捕和镇
压(大部分是在 1937—1938 年间)。这次大会的 1966 名代表中有 1108 名, 即超过半数的人也因反革命罪而遭到逮捕。②
第三,斯大林违背列宁的教导,不遵守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以个人意见代替党的决议,把自己凌驾于党之上。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彻底破坏了定期召开党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他说:“在列宁去世后的最初几年内,党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大体上是定期召开的,而稍后,当斯大林愈来愈滥用权力时,这些原则就开始遭到粗暴的破坏。在其生命的最后15 年里,这表现得尤为特出。下述事实难道能认为是正常的吗:在党的十八
大和十九大之间经过了 13 多年,而在这期间我们党和国家又经历了多少事
件?甚至在战争结束后,代表大会也已有 7 年多没有召开了”。③“也几乎没
① 这份报告当时没有正式公布于世。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 1989 年复刊的《苏共中央通报》第 3 期上首次发表了这份报告。报告前加了一个简短的按语:“苏共中央政治局认为在《苏共中央通报》杂志上发表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谢·赫鲁晓夫 1956 年 2 月 25 日在苏共二十大的内部会议上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是适宜的”。1991 年出版了亚·雅科夫列夫主编的《苏共中央通报》丛书——《平反:三十
—五十年代的政治审讯》,其中收录了这份报告,加了一个编者按:“尼·谢·赫鲁晓夫报告中所包含的政治评价和稍后在其他资料和文件中的评价不完全相符”。本书引文全部引自《苏共中央通报》上的报告。在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所附的最接近这一俄文版本。
② 《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3 期,第 133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3 期,第 136— 137 页。
② 同上,第 137、138 页。
③ 同上,第 136 页。
有召开过中央委员会全会。在伟大卫国战争的整个年代,实际上没有举行过一次中央全会”。④
第四,斯大林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增加自己的光荣和声望,从而使对自己的崇拜发展到了可怕的地步。赫鲁晓夫以《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 党史简明教程》两本书为例指出,在很多书籍和大量文艺作品中,斯大林被神化了,成了“一个永不犯错误的贤哲,最‘伟大的领袖’和‘一切时代及各族人民的不可超越的统帅’”;①“使我们光荣的共产党历史中十月革命后的整个时期只成了‘斯大林天才’事业的陪衬”。②
赫鲁晓夫认为,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分裂了党的队伍,削弱了党的干部力量,造成了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的失利,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触发了严重的民族问题,使社会产生动荡并潜伏着不安和危机。这种情况,愈到斯大林的晚年就愈为严重。他不止一次地在报告中指出:“斯大林晚年形成的领导实践成了苏联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③
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渊源于他理论上的错误。他说, 斯大林有种说法,即“愈接近于社会主义,敌人就愈多”。大规模的镇压活动正是以这个概念为基础的。大量的犯错误的人、和斯大林意见不同的人以及同志和朋友都是被加上“人民的敌人”这个罪名而遭到镇压的。而在当时的实践中,所谓“人民的敌人”就是从肉体上被消失掉了。
但赫鲁晓夫同时指出:“所有这一切他都是从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劳动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利益的立场来考虑的”。④斯大林的真正悲剧就在于:“他认为,为了党和劳动者的利益,为了捍卫革命的成果必需这样做”。⑤
最后,赫鲁晓夫指出了斯大林个人品质上的问题:好功厌过、刚愎自用和多疑。他认为,这是造成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报告的最后,赫鲁晓夫提出了根除个人崇拜的三点措施:1.“用布尔什维克的方式来谴责和根除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格格不入、与党的领导原则及党的生活准则不相容的个人崇拜,对以某种形式来复活它的一切企图进行无情的斗争”;2.“始终不渝地和坚持不懈地继续党的中央委员会近年来从上到下,在所有党的组织中极严格遵守列宁的领导党的原则,首先是集体领导这一最高原则、遵守我们的党纲所规定的党的生活准则、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3.“完全恢复在苏联宪法中所表述的列宁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与滥用权力的个人专横行为进行斗争。必需彻底纠正长期以来由于个人崇拜的不良后果所积重的对社会主义革命法制的破坏”。①
通观赫鲁晓夫的这一报告,可以看出,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抨击,但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党内斗争的评价上他和斯大
④ 同上,第 136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3 期,第 157 页。
② 同上,第 158 页。
③ 同上,第 162 页。
④ 同上,第 164 页。
⑤ 同上,第 164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3 期,第 165 页。
林却是一致的。一方面,他赞同对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布哈林等人的斗争,说“这是顽强的、艰难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斗争,因为托洛茨基一季诺维也夫集团和布哈林分子的政治路线实质上是要复辟资本主义,对世界资本主义投降”。②他认为,在这场斗争中“斯大林起了积极的作用”。③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赞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道路。他认为,由于这条路线和这条道路,社会主义已在苏联获得了全面胜利。他嘲笑以“花布工业化”,以富农为重点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说如果这条路线获胜,“我们那时就不会有强大的重工业,就不会有集体农庄,我们就会在资本主义包围面前被解除武装和束手无策”。④
关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代表大会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它的全文如下:“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的决议(1956 年 2 月 25 日一致通过)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听取了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赞同中央委员会报告的论点,责成苏共中央继续采取措施以保证完全克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格格不入的个人崇拜,消除其在党、国家和意识形态工作一切领域的后果,严格实施伟大列宁所制订的党的生活的准则和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①
在赫鲁晓夫的报告以后莫洛托夫等人并没有对此作出明显的反应。多年后,当莫洛托夫被问道:“您为什么在二十大上对此沉默”时,他回答说: “当时我对此从各方面想了很多,很长时间。党还没有准备好这样做。我们会被开除的。我是希望留在党内,我们就可以对局面稍加改善。而要这样做了,就唐突了。如果我们站起来,那谁也不会支持我们。是的,谁也不会。应当稍加准备”。②
但是,莫洛托夫坚持认为,赫鲁晓夫的这一报告促使了苏联政策的彻底转向。他说:“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进而反对列宁的政策”。他认为,赫鲁晓夫是右派,“实质上是布哈林分子”,但又说:“在斯大林时代他不是布哈林分子”。③
大会以后的情况 1956 年 3 月 1 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文本连同他的一封信散发给了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中央书记。3 月 5 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了《关于介绍尼·谢·赫鲁晓夫同志在苏共二十大上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的决议。决议建议各州委、各边区委员会、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向所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中的非党积极分子介绍赫鲁晓夫的这一报告。散发给各级党组织的报告文本上除掉了“绝密”字样,改成了“不供发表”。
①根据一决议,在各级党团组织的会议上都宣读了赫鲁晓夫的报告。
事实上,从这一决议加以贯彻之时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就成了
② 同上,第 132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速记稿》,第二卷,第 402 页。
② 《和莫洛托夫的 140 次谈话》第 349— 350 页。
③ 同上,第 360 页。
① 《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3 期,第 166 页。
随着时日不断发展的社会思潮。在这个几十年来认为斯大林是伟大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英明领袖、正直公正的共产党人的国土上,在苏共中央没有采取任何事前措施的情况下,赫鲁晓夫的报告在这么大的范围内传达,无疑是爆炸了一个重磅炸弹,在社会各阶层人士中所引起的混乱是可想而知的。混乱和惊恐之后,在批判个人崇拜的第一个社会反映——在公共场所取下了斯大林的画像之后,人们开始评说斯大林。
1956 年 3 月 28 日,《真理报》发表题为《为什么个人崇拜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格格不入?》,这是在苏联报刊上第一次公开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指责他把一切功劳都归于自己,社论为此列举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斯大林传略》两本书。在评说斯大林的过程中,有的人进一步提出要对斯大林时期的全部历史作出新的评价。
这就使苏共中央内部的斗争再次激烈起来。其结果是苏共中央通过《真理报》明确指出,党在其历史上所有时期的政策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列宁的政策”。②该报 4 月 5 日社论《党过去和现在都靠忠于列宁主义而取得胜利》中写道,决不允许借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来怀疑党的历史、路线和成绩。③
与此同时,二十大一结束,苏共中央就向出席大会的各兄弟党代表团团长介绍了报告的内容。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贝鲁特、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契尔文科夫、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拉科西、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拿到了完整的报告文本。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多列士、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陶里亚蒂、西班牙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伊巴露丽、奥地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科普勒尼希拿到了报告的摘要。
- 月初,在苏联领导为南斯拉夫驻苏大使维季齐离任举行的招待会上, 赫鲁晓夫在祝酒后突然从上衣的里口袋里取出了一本小册子,对维季齐说: “把这转交给铁托同志,他会感兴趣读完它的。我想,你们南斯拉夫人不会写得更好了”。①3 月 24 日,南斯拉夫新大使米丘诺维奇来到莫斯科。4 月 2 日,赫鲁晓夫接见了他。米丘诺维奇说,铁托本人感谢赫鲁晓夫把报告的文本提供给了他,并说这一报告已在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宣读,委员会一致支持这具有深远意义的步骤。米丘诺维奇说:“现在的问题是不仅要讲述有关斯大林的真相,而且要和过去完全决裂,要在苏联和全世界开辟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新的、最广阔的前景”。②3 月 20 日,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发表了这一报告的简述。
3 月 19—21 日,法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道报》发表了该报记者从莫斯科发回的有关苏共二十大的消息和极为简短的报告内容。
早在 3 月 10 日,美国驻苏大使波伦就将赫鲁晓夫作内部报告的准确消息报告了美国国务院。6 月 5 日,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刊载了它所得到的赫鲁晓夫的报告文本。6 月 14 日,波伦大使就这一文本的准确性询问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他们微笑着回答说:“在国外流传的那个文本不准确”。第二
② 《真理报》,1956 年 4 月 5 日。
① 吉伦柯,Ю.C:《斯大林-铁托》,莫斯科,1991 年版,第 411 页。这里是引用的米丘诺维奇本人的回忆录中的材料。过去的资料都说铁托是 2 月底得到这份报告的,显然有误。
② 吉伦柯,Ю.C:《斯大林-铁托》,莫斯科,1991 年版,第 411 页。这里是引用的米丘诺维奇本人的回忆录中的材料。过去的资料都说铁托是 2 月底得到这份报告的,显然有误。
天,波伦又问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答说:“在国外刊载的那些译文不符合实际。不过我还没有读过国务院公布的那个译文,因为翻译成俄文要做大量的工作”①
尽管如此,《纽约时报》的这一文本仍然被译成了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开来。这在世界各地共产党人的队伍中引起震荡和怀疑。6 月 20 日,瑞典共产党机关报《新日报》就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发表社论说: “即使这是令人痛心的,也比保持沉默好,因为沉默就使得有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形容和诬蔑。但是,我们无法判断,苏共为什么决定全世界仍然不能得到赫鲁晓夫的演说的权威文本”。②
英国共产党中央于 4 月 1 日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苏共中央就赫鲁晓夫的报告发表一个公开声明。6 月 22 日,英国《工人日报》又刊登英国共产党政治委员会声明,对苏共中央没有就赫鲁晓夫的报告问题发表公开声明表示遗憾。他认为:“发表公开声明本可以使所有各国共产党人和苏联的忠实朋友充分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所牵涉到的一切。我党没有收到关于赫鲁晓夫同志报告的任何正式稿本。”③
美国共产党也于 6 月 25 日发表声明说:“我们认为,苏联共产党自己原是应该发表这篇演说的。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所谈到的问题,不管多么令人痛心和可恶,完全是苏联共产党内部的事”,“把所有的错误和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行为都归于一个人是同把苏联社会主义进展中的一切成就和伟大成绩归于一个人一样错误的。”①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中的反苏情绪迅速发展,成了国内积重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趋于激化的催化因素。在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后,东国各国的社会动荡日趋发展。
在国际、国内思想极度动荡和混乱的情况下,苏共中央内部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上的反对派又一时占了上风。10 月 30 日,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决议以相当的篇幅重新提及“斯大林长期担任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同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实现列宁的遗训而积极斗争。他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个理论家和大组织家,他领导了党反对托洛茨基分子、右倾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斗争,以及反对资本主义包围的阴谋的斗争”。②
决议指出,斯大林正是在这种斗争中获得巨大的威信和声望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对他的颂扬冲昏了他的头脑。于是逐渐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决议强调说,尽管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但“他不可能改变,也没有改变我们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使苏联社会“离开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③
① 阿克秀京,Ю .B.编:《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传记资料》,莫斯科,1989 年版,第 37— 38 页。
② 《批判斯大林问题文集》,北京,1956 年,第 46— 47 页。
③ 同上,第 48、55 页。
① 《批判斯大林问题文集》,第 48、45 页。
② 《苏共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和决定文集》(以下简称《苏共决议集》),莫斯科 1986 年
版,第 9 册,第 118 页、121 页。
③ 《苏共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和决定文集》(以下简称《苏共决议集》),莫斯科 1986 年
决议重申,苏共中央中的“列宁的领导核心”自斯大林死后就开始进行反对个人崇拜及消除其严重后果的斗争,并且强调批判个人崇拜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出发的。
为什么斯大林健在时,苏联共产党不从事这项工作呢?对此,决议解释说:“斯大林在苏联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始终保护苏联、反对敌人的阴谋,始终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他在这一斗争中有时采用了不适当的方法,破坏了列宁主义原则和党的生活准则。斯大林的悲剧就在这里。然而这一切也使反对当时发生的违法现象的斗争感到困难,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苏联的成就在个人崇拜的影响下都被归功于斯大林。在这种情况下,对他的任何反对都会为人民所不理解,这里问题完全不在于个人勇气不够。显然,谁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反对斯大林,他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①
尽管如此,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所引起的种种影响已经是很难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