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马格里布:瓜分和反抗

在瓜分非洲的高潮时期,殖民主义制度从阿尔及利亚扩展到了整个马格里布(突尼斯 1881 年,摩洛哥 1911 年,利比亚 1912 年)。除利比亚和摩洛哥北部一小片地区为意大利和西班牙侵占以外,马格里布大部分地区都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鉴于在阿尔及利亚进行直接统治付出了很大代价,法国对马格里布的统治方式有所改变。它在突尼斯和摩洛哥都实行所谓保护国制度,即在保留这两个国家原有政权的外表下,把统治实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通过操纵傀儡政权进行统治的方式和它在阿尔及利亚进行直接统治的方式在本质上毫无二致,而且更具有欺骗性。

这一时期,在沦为殖民地较早和较发达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随着殖民势力的深入,旧的农村经济结构遭到破坏,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关系开始形成,出现了新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以农民和山区部落民为主力的大规模武装起义不再是反殖民斗争的唯一形式,民族运动的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以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组成的民族解放组织以城市为中心广泛开展活动。

在沦为殖民地稍晚(20 世纪初)的摩洛哥和利比亚,人民群众对外国入侵者展开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抵抗,他们的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得到了各国人民和进步力量的广泛声援和支持。

一、法国侵占突尼斯

1877 年赫雷丁的去职,标志突尼斯统治阶级挽救危亡的努力宣告破产。继任首相的穆斯塔法·本·伊斯梅尔是个保守派,他废弃了赫雷丁的改革, 突尼斯再度陷入混乱状态。他在政府中安插亲信,卖官鬻爵,勒索钱财。由于农业歉收,穆斯塔法一伙挥霍无度,突尼斯财政再度陷入困境,不但所欠之债无法归还,而且连官吏的薪俸也一再拖欠。在对外政策上,穆斯塔法抛弃了赫雷丁的平衡政策,执行亲法路线。

在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法国最初的竞争对手是英国。法英两国在北非早就存在着矛盾。法国一直试图从阿尔及利亚出发,建立一个东到突尼斯、西到摩洛哥、南穿撒哈拉沙漠、连接中非和西非的殖民大帝国;而英国则希望在它到印度的海路沿岸不要出现强大力量。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对突尼斯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英国放弃了保证奥斯曼帝国领土完整的传统政策,把注意力更多地移向地中海东部。英国希望在占领塞浦路斯和埃及时得到法国的合作,暗示以突尼斯作为补偿。1877 年,英、法、俄之间订立了一个非正式协定。根据该协定,三国都可以在“奥斯曼这个樱桃上咬一口”①。英国的目标是塞浦路斯;俄国的目标是高加索山区的三个奥斯曼行省;虽然这只是一个关于中东的协定,但法国却从中看到了它可以在北非加紧行动的暗示。然而,完成了国家统一的意大利这时参加了在突尼斯的角逐,成为法国的主要对手。在意大利看来,它比法国更应该占有突尼斯。因为两国相距很近,意大利在突尼斯的侨民也比法国多。而且意大利的商业和

① Roland Oliver & Anthony Atmore,Africa Since 1800《1800 年以来的非洲》,Cambridge 1981,p.103.

工业资本在突尼斯也有很强的势力,1879 年进入戈莱塔港口的 683 艘船只中就有 500 多艘是意大利的②。在 1878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英国直言不讳地向法国表示它可以占领突尼斯,以换取法国对英国侵占塞浦路斯的承认,索尔兹伯里对法国全权代表说:“如果你们愿意,你们就把突尼斯拿去吧,总不能让迦太基控制在巴巴里海盗手中。”③。德国首相俾斯麦也支持法国侵占突尼斯,希望以此来抚慰法国在 1871 年普法战争中失败的伤痛,并转移它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注意力。此外,俾斯麦还有一层更深的用意,就是企图在法意关系之间打下一块不和的楔子,以便拉拢意大利。俾斯麦这一目的后来果然达到了,1881 年法国侵入突尼斯后,愤怒的意大利于次年同德奥结成了三国联盟。

为了使法国可以放手在突尼斯采取行动,1879 年,英国以行政改组为名,撤换了它驻突尼斯的总领事伍德。

1880 年,意大利从英国人手里购买了从突尼斯首都到戈莱塔的铁路,这一行动促使法国下决心尽快对突尼斯下手。对于法国来说,剩下的问题是寻找一个入侵的借口,而这个借口是不难找到的。法国驻突尼斯领事鲁斯唐在1880 年写道:“我们每星期都能够在边境上找到一个开战的理由,就看我们怎样去利用它了。“①1881 年 2 月,法国指责居住在突阿边界的突尼斯赫鲁米尔部落侵入了阿尔及利亚。4 月,法国议会通过了对突尼斯采取边界行动的决定。法国拒绝了贝伊自己处理这一事件的请求,不顾意大利和国内反殖民主义者的强烈情绪,于 4 月 24 日派出两个纵队共计 30000 人越过突阿边界

侵入突尼斯,另外一个 8000 人的海军陆战队也在比塞大(今宾泽特)登陆②, 直逼突尼斯首都。5 月 12 日,法军进入贝伊宫殿,鲁斯唐向贝伊提出,要么退位,要么在承认突尼斯为法国保护国的条约上签字。在法国的压力下,贝伊于 1881 年5 月 12 日签署了著名的《巴尔杜条约》③。当时一位名叫若塞普·雷

纳施的目击者对这一事件留下了一段生动的记载: “穆罕默德·艾尔·萨迪克贝伊在法国领事的要求下同意作为布雷亚尔

将军的一名听众。

将军和他的随从穿过花园,在宫殿前下了马,然后进入觐见厅。鲁斯唐先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他们。在被引见给贝伊后,军官们各自入座,布鲁亚尔将军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当众宣读了下面一段话:

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希望通过一项善意的安排,结束目前存在的麻烦,这项安排将对贝伊陛下的尊严予以充分的保障。我有幸被选派来担负这一使命。

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希望陛下继续在位,并将支持您的王朝。用任何方式损害现政权的领土完整都非法国的利益之所在。法国的唯一要求就是尽一切可能来确保两国政府的友好关系得以延续。

贝伊无可奈何地听完这项条约的十项条款,然后要求留些时间让他考虑考虑。将军平静地回答说:我要在八点钟以前得到您的答复。贝伊说他必须

② Encyclop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1964,vol,22,p.558.

③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剑桥非洲史》),vol.7,p.180.

① 让·加尼阿热:《法国对突尼斯保护权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第 585 页。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183.

③ 原名《法国和突尼斯保证条约》,因订于巴尔杜,故名。

同内阁会议商量,这一点时间是不够的,将军回答说:我们必须在今天得到答复。鲁斯唐先生指出条约中所有的条款都和现在也在场的穆斯塔法首相讨论过,内阁会议已就这些条款进行过详细的辩论。因此,政府必须现在下定决心。穆罕默德·萨迪克再次表示反对。布雷亚尔将军重申他必须在当天得到答复,延长时间会违背他从共和国政府那儿接到的明确的指示。他最多能做到的就是延长一小时,到当天晚上九点钟为止。

两小时后,条约被签定了。”①

根据《巴尔杜条约》,法国表示尊重其他列强以前和突尼斯签订的条约, 但以后不经法国同意,贝伊不得和任何别国签订新约;法国将管理突尼斯的财政和外交;在条约中,还没有使用“保护制”一词,法国声称它只是“暂时”占领突尼斯。

二、法国保护国制度统治下的突尼斯和突尼斯人民的斗争

巴尔杜条约签署后的第二年,1882 年 10 月,穆罕默德·萨迪克去世。根据突尼斯继承法,他的兄弟阿里继位。阿里于 1883 年 6 月 8 日和法国签订了新的协定,根据该协定,突尼斯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①。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很快承认了法国对突尼斯的保护,唯有奥斯曼土耳其拒不承认。虽然1910 年 5 月 19 日奥斯曼土耳其和法国曾达成一项划定突尼斯和的黎波里塔

尼亚边界的协议,但直到 1923 年洛桑会议之后,土耳其才正式宣布放弃它对突尼斯宗主权的要求。

按照国际法,在法国保护下的突尼斯,其地位介于独立国和殖民地(如阿尔及利亚)之间。突尼斯形式上仍保留了原来的行政机构、军队、国家元首(贝伊)、国旗和国徽,仍然用它自己的法律来治理,新的法令仍然用贝伊的名义颁布。但这些都不过是法国人用来掩人耳目的摆设,实际权力掌握在法国人手里。贝伊的法令必须由法国驻突总监签署后才能生效。在突尼斯政府里,外交部长由法国总监担任,军事部长由法国驻军统帅担任;其他各部部长虽然都是突尼斯人,但每个部都安插了一名法国官员,对突尼斯部长起着监视和控制作用。在比较敏感的突尼斯—利比亚边界地区,则一直由法国进行直接的军事管制。地方政府仍然由卡伊德(共有 36 位)领导,但由代表总监的法国民政督察加以监督,后者逐渐接管了前者的权利。

法国通过外交途径促使英意等国放弃了在突尼斯的领事裁判权,代之以法国法庭处理涉及欧洲人的案件;突尼斯人的案件继续由伊斯兰教法庭审理,但刑事案件由混合法庭审理。

保护制确立后,法国为了独揽对突尼斯的控制权,开始排斥英意在突尼斯的殖民势力。在马尔萨会议上,法国在作出了偿付英意等国债务的担保后, 就提议解散由英、法、意三国共同组成的国际财政委员会,由法国单独督促突尼斯进行财政改革。为了确保独占突尼斯市场,法国试图对除法国货物外的所有别的国家进入突尼斯的货物收取高额关税,只是由于巴尔杜条约保证突尼斯与欧洲列强之间现存条约的执行,才未能很快地如愿以偿。意大利和

① Magali Morsy,North Africa,1800-1900(《1800-1900 年的北非》)Longman1984,p.200.

① 该条约全名为《法国和突尼斯调整两国关系条约》,因订于马尔萨,又称《马尔萨条约》,全文见《国际条约集(1872—1916)》,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 年,第 73—74 页。

英国曾分别在 1868 年和 1875 年同突尼斯签订关税协定,规定这两国进入突尼斯的货物仅征收其价值 8%的关税。1896 年,意大利和突尼斯 1868 年的条约到期,法国乘机使用外交压力迫使意大利和突尼斯签订新约,接受了较高的关税。第二年,英国也接受了新的关税额。

法国表面上装出尊重突尼斯独立的样子,实际上把突尼斯看成和阿尔及利亚一样的殖民地。它霸占比塞大作为在地中海的战略基地。它还要突尼斯给它提供食品,主要是谷物、橄榄和柠檬果。法国工业和银行资本大肆掠夺突尼斯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法国的罗斯柴尔德财团掌握了矿山的大部分股份,并拥有加夫萨磷矿的开采权,还控制了其他一些工业和交通部门,其中包括斯法克斯—加夫萨铁路(这条铁路于 1899 年建成,专门用来运

输磷矿)。到 1905 年,磷酸盐的产量达到了 521000 公吨①。法国殖民当局通过颁布法令,强行夺取突尼斯土地。1885 年,法国殖民当局以重新登记土地为名,乘机强占了突尼斯大片土地。1896 年的法令宣布,一切未耕种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法国殖民当局所有。为使欧洲移民和资本公司顺利占有土地,殖民当局把土地所有权的案件转交法突双方代表组成的会审法庭审理。结果到 1892 年为止,在突尼斯总共 90 万公顷耕地中,就有 40.2 万公顷在欧洲人大地主和公司手中,其中一半多(24.6 万公顷)分属 114 家大农场。农场大都交给意大利人或突尼斯人经营管理,种植谷物、橄榄和葡萄等。1892 年后,法国人强占土地的过程继续进行,土地上原来的农民和牧民或者被迫离去,或者作为农场工人留下来。1892—1914 年间,又有大约 25 万公顷土地转变为新的农业区①。

保护制建立后,突尼斯变成了法国农业和工业原料的产地。殖民者不仅掳走了大量橄榄油、水果、小麦等农畜品,而且输出了大量矿产品。1892— 1901 年间,从突尼斯输出了 656669 吨铅、602833 吨锌、555885 吨铁砂、13481 吨锰、4412 吨铜矿②。

法国占领突尼斯后,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国官员、商人、资本家和大地主以及他们在突尼斯的代理人构成了社会上层,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压迫突尼斯人民;中间阶层主要由意大利人和马尔他人构成,其中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但享有许多特权,他们的人数加起来比法国人多好几倍,但比起突尼斯人则少得多;处在社会最下层的是突尼斯劳动人民,他们主要是农民、破产手工业者、牧民和受雇于欧洲殖民者农场里的农业工人、采矿场和其他企业的工人,殖民压迫的沉重负担大多落在他们的肩上。

突尼斯人民广泛开展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在突尼斯农村和边远地区,一开始就出现了武装斗争。巴尔杜条约刚签订,突尼斯南部和中部地区就掀起了阿里·本·哈利法领导的人民起义。这次起义坚持了两年多,直到1883 年才完全被镇压下去。在法国殖民者大规模掠夺突尼斯土地的时期,突尼斯农民奋起反抗,他们袭击移民农牧场,放火焚毁移民的房屋。

19 世纪 90 年代,在突尼斯城市里兴起了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运动,其成员被称为“青年突尼斯人”,领导者是突尼斯赫尔东学院的教授巴希尔·萨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186.

① Magali Morsy op.cit.,p.291.

② 维·卡·达什克维奇:《突尼斯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 124—125 页。

法尔和阿齐兹·萨阿列等人。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运动的目标仅限于要求和法国人权利平等、立法民主化等等,还没有明确提出废除保护制、争取民族独立的口号。与此同时,突尼斯欧洲移民中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也开展起来。1905 年,以萨阿列为首的青年突尼斯人和法国移民中的民主运动成员联合成立共和党,该党的目标和青年突尼斯人运动的目标大致相似。法国殖民当局在该党的法国领导人和青年突尼斯人中间进行离间。仅对法国移民的要求给予满足,共和党内的法国人和突尼斯人之间产生了矛盾。1907 年,该党发生分裂,以萨阿列为首的突尼斯人退出该党。同年,巴希尔·萨法尔等人组成突尼斯党,1909 年从共和党退出的萨阿列派加入了该党,成为激进派。接着,突尼斯党开展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用法文和阿拉伯文出版

《突尼斯人报》,并开始依靠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

1912 年,首都法资电车公司的电车碾死了一个突尼斯小孩,因而发生了反对欧洲人的群众示威游行,青年突尼斯人积极参与并领导了这次运动。法国认为这是企图推翻其在突尼斯统治的运动,便查封青年突尼斯人的报纸, 取缔突尼斯党,该党的领导人被逮捕和流放。

由于法国殖民当局的镇压,突尼斯的民族解放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初期一度处于低潮。

三、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加强殖民掠夺

1870—1871 年阿尔及利亚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开始了欧洲人向阿尔及利亚大量移民和法国殖民主义大肆掠夺阿尔及利亚财富的新时期。

法国企图通过鼓励欧洲移民的迁入来巩固它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批法国难民涌入阿尔及利亚。殖民当局通过没收大量卡比尔人土地,免费提供土地设立农业中心,以安置移民。到 1882

年,有 4000 个法国家庭移居阿尔及利亚获得免费提供的 347000 公顷土地①。此后,殖民当局仍继续向移民敞开大门。一些非法国籍的欧洲人主要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地中海各岛屿的欧洲人也接踵而来。法国对非法籍的欧洲人实行归化政策,让他们取得法国国籍,他们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孩子也根据《归化律》(1889 年)自然获得法国国籍。由于大量移民和人口的自然增长,欧洲人的数量从 1872 年的 245000 人增加到 580590 人,占总人口的 12.9%

②。

随着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在阿尔及利亚形成了两种居住区,即主要由阿尔及利亚人组成的混合区和主要由欧洲移民组成的公民区。前者完全处于军政当局的统治之下,没有任何市政组织;后者按照法国社区形式组织起来, 由一位市长和选举产生的政务会负责。殖民当局极力帮助移民定居区的发展,却忽视改善阿尔及利亚人居住区最起码的生活条件。殖民政府的预算主要来自税收。阿尔及利亚人比欧洲移民的纳税负担要重得多,不但纳税的绝对数字大,而且纳税项目也多。除了一般的税收外,阿尔及利亚人还要交纳古兰税和各种执照费。1889 年的一份官方报告提到,阿尔及利亚人纳税总数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163.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165.

占税收总数的 75%③。尽管大部分税款是阿尔及利亚人交纳的,但却主要被花在移民居住区。欧洲人居住区修建了宽阔的大道、带有音乐台的公园,夏天的夜晚常有乐队在公园奏乐;而在阿尔及利亚穆斯林居住区,即便是申请修建一个公共喷水池的贷款也难获得批准。

殖民当局给移民以种种优惠,移民能从当局那里获得土地、贷款和其他帮助。1873 年的《瓦尼埃法令》废除了哈布斯土地和阿尔什土地不可转让的规定,这给殖民者掠夺更多的土地造成了机会。土地被分成小块,成为买卖的对象。该法令引起了土著居民的不满,滥用该法令的现象层出不穷,1890 年被停止执行。在 19 世纪最后 30 年内,欧洲人手中掌握的土地从 48 万公顷

增加到 100 万公顷,每年约有 1000 多个农场易手。许多被剥夺了土地的阿尔及利亚人沦为欧洲人农场中的雇工。还有的农民只剩下产量极低的小块贫脊土地。移民农场的生产率和阿尔及利亚农民土地的生产率差距很大。1890 年,欧洲移民农场每公顷土地的粮食平均产量约为 3000 公斤,而同一时期阿

尔及利亚农民的每公顷土地的产量仅约 500 公斤①。

1878 年,欧洲葡萄种植业受到葡萄根瘤蚜虫害的打击,葡萄酒价格上涨。阿尔及利亚开始大量移种用于酿酒的葡萄,这一浪潮受到了殖民当局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一些专门进行葡萄种植业信贷的银行在阿尔及利亚建立并发展起来。葡萄种植面积由 1878 年的 15000 公顷增加到 1890 年的 110000

公顷,1903 年的 167000 公顷②。但是到了 1895 年,一种抗葡萄根瘤蚜虫病的植物引种到法国南部后,法国的葡萄种植业复苏,葡萄酒价格再次下跌。原先借了大量贷款的移民农场受到了银行的控制,土地逐渐向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中。

虽然法国殖民主义对阿尔及利亚的掠夺最初主要在农业方面,但随着欧洲移民数量的增加和地位的巩固,法国资本也开始向其他经济领域渗透。从19 世纪 60—70 年代起,法国各银行和工业公司纷纷在阿尔及利亚设立分支机构。农业银行、法兰西银行在阿尔及利亚的分支机构,以及马克塔铁矿公司、海运总公司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资金雄厚的巴黎联合银行甚至给阿尔及利亚殖民当局提供贷款。

欧洲移民在法国资本向阿尔及利亚渗透的过程中表现活跃,他们参与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等部门的业务活动,并在法国公司的阿尔及利亚分支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移民还开办商业公司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移民中的上层分子成了法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附庸。

19 世纪末,阿尔及利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产生,主要从事商业、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他们多半是中小资产阶级,人数不多,资金微薄,根本无法和法国资本竞争,只能勉强维持原状,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至于阿尔及利亚的手工业者,则在宗主国倾销廉价工业品的冲击下不断破产。

四、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和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殖斗争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推行同化政策。第三共和国委派的第一任驻阿尔及利

③ Magali Morsy,op.cit.,p.285.

① Magali Morsy,op.cit.,p.290.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163.

亚总督盖东曾露骨地宣称,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统治“是要满足移民们的合法要求”,至于阿尔及利亚人,“他们已被击败,必须接受我们的统治”①。仿照法国的行政区划模式,阿尔及利亚被划分为三个郡。1881—1896 年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促使阿尔及利亚行政和法国行政一体化。当地的行政事务由巴黎各部分管,总督由法国政府任命,向法国议会负责。阿尔及利亚可向法国议会选举六名议员,但整个阿尔及利亚只有三四万人有选举权,这些人几乎全是法国人。法国议会和政府完全根据选举出来的移民议员提供的情况来制定政策,这些政策自然是有利于移民的。

作为被奴役的民族,阿尔及利亚人处处都受到歧视和压迫。1881 年,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奴役阿尔及利亚人的法律,即《土著居民条例》。它列举了 27 条(后增为 33 条)阿尔及利亚人可被判刑的罪行,其中包括在法国官员面前态度不恭、未获许可即在阿尔及利亚旅行等等。

消除伊斯兰法律的权威、削弱穆斯林法官的影响,是法国同化政策的一部分。到 1874 年,穆斯林法官的数量从 184 个减少到了 80 个①,他们的工作只限于处理家庭纠纷。至于涉及财产和犯罪案件,由对伊斯兰法规根本不熟悉的法国官员参照伊斯兰法规来审理。

殖民当局在阿尔及利亚推行愚民政策,摧残当地的教育事业。在拿破仑三世时期,阿尔及利亚曾建立起一批学校;到第三共和国时期,学校的数目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不断减少。1877 年,学校的数目已从原来的 36 所减少到 24 所。阿尔及利亚人自己开办的学校也处处受刁难,学校的教师要由殖民当局挑选,不服从他们的人不准任教。欧洲移民曾要求关闭三所穆斯林宗教学校,理由是那里的学生在接受伊斯兰法律。

殖民者认为,阿拉伯人是一个劣等的、不可教的种族,因而对他们实施教育是无用的②。当局想方设法不让阿尔及利亚儿童上学,而把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培养欧洲移民的儿童。1900 年,占全国总人口 85%的阿尔及利亚人中只有小学生 24000 人,而只占人口 12.9%的欧洲人一有小学生 97000 人, 占人口 1.2%的犹太人中有小学生 14800 人③。受过中等教育的土著人就更少了,1899 年,只有 86 名阿尔及利亚中学生。高等教育的情况更糟,1914 年以前,只有一名阿尔及利亚医生是在阿尔及利亚国内培养出来的。即便是这样,还不能消除殖民者的恐惧。反映欧洲移民者观点的《消息报》写道:“见到这么多受过教育的阿拉伯人实在令人害怕,真不知他们长大了会干些什么?①。从精神上消灭阿尔及利亚传统文化是殖民主义者实行同化政策的一种手段。

但是,阿尔及利亚人民是不甘心遭受奴役和掠夺的。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阿尔及利亚人民反抗法国殖民政权的民族斗争继续发展。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些斗争带有一些新的特点。

19 世纪 60—70 年代以后,随着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法令的实施,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在阿尔及利亚迅速发展,阿尔及利亚传统的村社和部落结

① Magali Morsy,op.cit.,p.284.

① Magali Morsy op.cit.,p.287.

② 加布里埃尔·埃斯凯:《阿尔及利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第 74—75 页。

③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167.据埃斯凯的统计,1900 年土著居民入学儿童为 25000 名。

① Magali Morsy,op.cit.,pp.287-288.

构迅速解体。农民纷纷破产,失去土地;封建主投靠殖民当局,成为他们镇压本国人民的帮凶。以乡村、山地和部落居民为主力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已很难开展。因此,尽管不时仍有一些零星武装起义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如 1879 年的奥雷斯省沙维亚山地人民起义、1881 年的乌拉德·西迪·谢赫部落的第二次起义、1901 年和 1916 年的卡比利亚人武装起义等等,但这些起义都只有局部的性质。

另一方面,随着阿尔及利亚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采取畸形的殖民形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形成,解放斗争的中心逐渐向城市转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阿尔及利亚无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1911 年在

阿尔及利亚的工人中欧洲人有 85000 人,阿尔及利亚人只有 64000 人②,他们大部分是与土地还有紧密联系的非熟练工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组织。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活动并与第二国际有联系的社会组织主要由欧洲人组成,他们歧视和排斥阿尔及利亚籍工人。

这样,在农民破产、封建主背叛、无产阶级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解放斗争的领导权便落到了民族资产阶级手中。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人数不多,经济力量薄弱,最初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运动,他们所能做的仅仅是组织请愿和号召对当局进行消极抵抗等。1912 年,一批在北非受过宗教教育和在法国学校受过教育的青年人组成青年阿尔及利亚党,给阿尔及利亚民族运动带来了活力。他们出版报纸,要求废除《土著居民条例》和禁止殖民官吏的专横跋扈,在人民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的西化派,即所谓“穆斯林法国人”, 主张在阿尔及利亚普及法语教育,让阿尔及利亚受法国人同化,以便吸收西方文化来挽救阿尔及利亚。针对 1912 年征募土著居民的计划,他们甚至号召接受法国公布的义务兵役法,幻想通过让阿尔及利亚人在法军中服役来换取法国给予阿尔及利亚人以法国公民权。他们声称:“我们一定要自愿接受义务兵役,因为我们看到,这种征募正是我们所要证明的一种信任和标志。”① 同时,他们继续坚持要求取消《土著居民条例》,普及教育,并要求欧洲人和穆斯林在纳税上一律平等,增加民选议会中土著的代表名额。受泛伊斯兰主义影响的另一派别,在一次大战爆发后倒向土耳其和德国,幻想依靠他们的支持摆脱法国的统治。

五、瓜分摩洛哥和两次摩洛哥危机

摩洛哥的改革受挫后,它已完全成为国际帝国主义的宰割对象。英国控制了摩洛哥大部分对外贸易,并为确保直布罗陀通往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和防止法德勾结,提出了英国占领丹吉尔、德国在大西洋占领一处和几处港口的建议,以拉拢德国。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微不足道,但也想染指摩洛哥丰富的矿产,占领沿海港口,因而采取怂恿法国,防止英法结盟的方针。法国则把摩洛哥视为天然的势力范围。法国占领突尼斯后,便向摩洛哥步步进逼。1900 年春,法国占领了摩洛哥通往尼日尔河的图瓦特绿州。1900 年和 1902 年,通过两次换文,法国和意大利划分了各自在北非的势力范围,双方可以

②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编:《非洲史,1800—1918》,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421 页。

① 加布里埃尔·埃斯凯:前引书,第 76 页。

自由扩大在摩洛哥和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的影响①。1904 年,英法签署了《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英国承认,法国为维持摩洛哥的秩序并提供为进行行政、经济、财政和军事的改革而可能需要的援助,英国将不阻挠法国为此目的而采取的行动②。1904 年 10 月,法国和西班牙签署了在摩洛哥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

德国对 1904 年签订的英法协定大为不满,在它看来,这个协定和俄法联盟一样,也是针对德国的。但由于当时德国在外交上处境困难,意大利不值得信赖,俄法已经结成联盟,它的较可靠的盟友奥匈帝国又忙于处理内部问题,因而在英法条约签订后的最初几个月,德国并没有急于作出反应。

1905 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法国暂时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者,外交地位有所削弱。同年,法国派出特别代表团去摩洛哥,提出由法国组织摩洛哥沿海港口警察部队,由法国银行团组建摩洛哥银行,并要求摩洛哥素丹把铁路和矿山租让权给予法国,法国还向素丹提出了改革方案。德国立即抓住这一机会,向法国作出反击,触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 年 3 月底,德皇廉二世访问丹吉尔,发表了措词强硬的讲话,声称摩洛哥素丹是绝对独立的君主,在承认素丹主权的前提下,各国在摩洛哥享有同等的权利。他表示德国将保卫它在摩洛哥的巨大的和日益增长的利益,同时要求摩洛哥素丹拒绝法国的改革方案。

德国坚持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法国当时已清楚地感到德国的军事优势,不愿冒和德国再次发生战争的危险,不得不接受其要求。1906 年 1 月,在西班牙的阿尔黑希拉斯召开了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俄国、

意大利、奥匈帝国及摩洛哥等 14 个国家参加的会议,德国在会上并没有得到它所希望的支持。在建立摩洛哥港口警察部队、组织国家银行及摩洛哥边境地区的军火买卖等重要问题上,德国只得到奥匈帝国的支持;英国和意大利都支持法国,俄国由于急需法国的大笔贷款也坚定地站在法国一边。大多数国家接受了法国的观点,沿海港口警察部队委托给法国和西班牙负责。作为给德国的一点安慰,会议最后同意派出瑞士监察官参加警察部队工作。德国在这次会议上得到的唯一收获就是让摩洛哥问题成为一个国际问题,这就使法国在采取进一步行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也使德国有可能在条件成熟时再次提出摩洛哥问题。

阿尔黑西拉斯会议并没有捆住法国的手脚,它继续寻找借口入侵摩洛哥。1907 年 3 月,马拉喀什城一名法国医生被害,法国以此为借口占领了摩洛哥东部的乌季达市地区。同年 5 月,法国人修筑卡萨布兰卡铁路时损坏了当地穆斯林墓地,几名法国建筑工人被愤怒的市民打死。法国海军于是炮轰卡萨布兰卡,随后又派军登陆占领了该地及附近地区。

法国人的步步进逼和摩洛哥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使摩洛哥举国激愤,部落和山地人民拿起武器抵抗法国入侵,打击卖国的素丹政权。1908 年, 部落武装进逼首都非斯,素丹阿卜德·阿齐兹潜逃,其弟哈费德继位。

哈费德仍然对法国和西班牙采取妥协立场。他承认前素丹对列强的一切条约义务,1910 年以摩洛哥全部关税作为担保,接受了法国一亿法郎的新贷款,使摩洛哥经济更深地受到法国控制。哈费德的卖国政策引起了新的部落

① 《国际条约集(1872—1916)》,第 212 页、218—219。

② 《国际条约集(1872—1916)》,第 237—238 页。

起义。1911 年 4 月,部落义军围攻非斯城,哈费德向法国求援。5 月,法国派出三万法军占领了非斯、梅克内斯、马拉喀什等一些城市。西班牙不甘落后,也派出舰队开往摩洛哥,登陆部队在北部各港口登陆。

法国和西班牙的军事行动再次激化了德法矛盾,引起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 年 7 月 1 日,德国向摩洛哥的阿加迪尔港派出“豹子”号炮舰,以保护德国的商业利益。德国声称,法军占领非斯已使阿尔黑西拉斯协议失效。法国外交部要求英国政府对德国采取直接行动,遭到英国的拒绝。但英国警告德国,没有它的参加,它将不承认对摩洛哥的任何新的安排。德国于是向法国提出了交换看法的建议,法国接受了这一要求。德国这才摊牌,它要法国交出整个法属刚果以换取它在摩洛哥的行动自由。法国内阁 7 月 17 日拒绝了德国的条件。德国企图以战争威胁来使法国就范。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态度起了决定性作用。7 月 21 日,格雷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英国认为德国的要求是过分的,德国应对它在阿加迪尔的行动作进一步的解释。与此同时, 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声明:如果英国的利益“由于被忽视而受到损害⋯⋯ 这种代价换来的和平,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将是无法忍受的耻辱”①。劳合·乔治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德国或摩洛哥事件,但他话中所含对德国的警告意味是清楚的。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被迫退让,和平暂时得以维持。但德国感到其尊严受到了伤害。接着几周,法德之间进行了艰苦的讨价还价,有两次谈判差点破裂,最后还是由于 9 月份德国国内出现财政危机才加速了和

平解决的进程。1911 年 11 月 4 日,法德双方签署《关于摩洛哥的专约》和

《关于两国在赤道非洲的专约》,德国保证法国在摩洛哥“完全的行动自由”, 法国则同意把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土地让给德国②。1912 年 3 月 30 日,法国强迫摩洛哥素丹订立《非斯条约》①,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同年 11 月,法国和西班牙签订条约,法国将摩洛哥一部分地区割让给西班牙。这样,法国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共同瓜分了摩洛哥。

六、摩洛哥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持续发展

法国在摩洛哥的保护统治基本上沿用它在突尼斯的那一套办法。摩洛哥名义上保留了素丹和自己的一套行政体制,但实权却操在法国总监、民政监督和土著部落的军官们手里。法国总监直接管理外交和军事,有权制订法律。摩洛哥素丹对城市里的每个帕夏和乡村里的每个卡伊德的位置提出三名候选人,再由法国总监从中挑选一人担任,被选中的大多是那些甘心情愿效忠法国殖民当局的人。帕夏、卡伊德和谢赫负责为殖民者征收赋税,他们可以给自己留下一定比例(卡伊德一般留 6%、谢赫留 4%)②。一些部落还保留有原来选举产生的机构,但已没有什么实际作用。1912 年 9 月,非斯建立了咨询会议,管理市政事务,1914 年咨询会议改为市政府。其他城市的市政府也随之建立起来。市政府成员由殖民当局任命,由法国人和当地封建主和买办代表人物共同组成。事实上,摩洛哥全国差不多都处在军事当局的管制之下。

①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Cambridge 1968,vol.12,p.138.

② 《国际条约集(1872—1916)》,第 465—467 页。

① 原名《法国和摩洛哥关于建立正规制度和引进必要改良措施的条约》,因订于非斯,故名。

②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407 页。

在摩洛哥的法国公民享有各种特权,不受摩洛哥政府管辖。其中大部分是商人、官吏和公司职员,1912 年他们成立了一个特别机构——工商署,其成员通过选举产生。

殖民者在摩洛哥也像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一样大肆掠夺土地。到 1913 年,10 万公顷以上最好的土地属于外国人所有①。主要的占有者是法国和德国的企业主和阿尔及利亚的大财主们。由于外国人占有的土地太多,摩洛哥政府被迫在 1914 年颁布法令禁止转让村社土地。但禁令并未起多大作用,土地掠夺照旧进行。1916 年,殖民事务委员会成立,负责把摩洛哥土地分配给法国殖民者。到 1918 年,欧洲人占有的土地已达 17 万公顷②。

法国对摩洛哥的占领遭到了摩洛哥全民族的抵抗。非斯条约签订后不到一个月,即 1912 年 4 月,非斯城的摩洛哥居民和驻军就发动了起义,不久被法军镇压。5 月,部落起义军又打到非斯城郊,8 月间还一度收复了马拉喀什。法国殖民者在 8 月 12 日废黜了越来越不易驾驭的哈费德,选择优素福来取代他。法国殖民军用新素丹的名义与起义军作战,用极为残忍的手段对付摩洛哥人民,大肆烧杀虏掠,在一些地区甚至动用大炮剿灭摩洛哥人。在这样险恶的情况下,摩洛哥人民仍然坚持斗争。法国侵略者遭到很大损失,仅在 1912

—1915 年间就花费了 10 多亿法郎军费。法国在摩洛哥的伤亡人数连同在法

军中服役的阿拉伯人在内,共达 4 万人之多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摩洛哥人民继续进行抵抗斗争。最初法国曾从摩洛哥抽调军队去德国前线,但山区部落起义声势日益浩大,建立起了不受法国统治的国中之国。法国后来不仅再也不敢从摩洛哥抽调军队,还不得不从法国国内、突尼斯和西非调来补充军队,摩洛哥实际上已成为法国的第二战场。法国报纸定期刊登来自摩洛哥前线的消息。直到大战结束后,法国才把部落起义镇压下去。

七、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的意土战争和利比亚沦为意大利殖民地

意大利对利比亚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在 1838 年,马志尼就说过:“北非必须属于意大利。”在英国控制埃及和苏伊士运河、法国占领突尼斯的情况下,意大利人发现“自己处在地中海的死点而没有一个喘息的空间了”①。从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意大利已把利比亚视为“喘息空间”和进一步向非洲

内陆扩张的潜在基地;同时看成一个理想的殖民移居地,以解决它在 19 世纪后半叶不断增长的人口问题,特别是落后的南部地区的人口问题。当时,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势力并不比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强大。以贸易为例,利比亚当时主要的外贸伙伴是英国。1886 年,利比亚进口的 1/4 来自英国,仅有 1/6 来自意大利②。为改变在利比亚的地位,意大利以鼓励移民移居利比亚、派出商人、传教士和勘探人员来利比亚活动等手段积极扩展自己的势力。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408 页。

②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408 页。

③ 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383 页。

① 约翰·赖特:《利比亚》,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第 191 页。

② Magali Morsy,op.cit.,p.315.

利比亚矿产资源本来十分丰富,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和土耳其政府不重视发展利比亚民族经济而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勘探和开发。意大利勘探人员在利比亚相继发现了煤、银和白垩等矿物,这些发现更刺激了意大利占领利比亚的欲望。

法国在利比亚再次成为意大利的竞争者。1881 年它把突尼斯变为保护国后,就企图进一步兼并的黎波里塔里亚。但法国的这个企图遭到欧洲列强的一致反对。1887 年,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西班牙签订了一系列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目的是想阻止法国对利比亚采取行动。意大利表面上赞成维持现状,背地里却一面加紧进行外交活动,以谋求列强在利比亚问题上支持自己;一面继续加紧对利比亚的经济渗透。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到 1900 年,意大利运往利比亚的货物总吨数已是英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①。罗马银行是意大利在利比亚进行经济渗透的先锋,它积极参与在利比亚的投资,1907 年在的黎波里开设了在利比亚的第一家分行,三年后在班加西和其他 12 个城镇开设了分支机构,它还在利比亚办了一份名为《的黎波里经济学家》的刊物。1900 年和 1902 年,意大利和法国签署协议,意大利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要求,而法国则承认意大利有权扩大其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部分的影响②。意大利这时出现了一个以恩里科·卡雷蒂尼为首的新的有影响的殖民主义团体,他们竭力鼓吹意大利应吞并利比亚,并通过议会讲坛和报纸宣传其观点,他们还得到了罗马银行财政上的资助。

意大利对利比亚的野心遭到了土耳其的强烈反对。1856 年的巴黎条约曾保证尊重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1878 年的柏林条约和后来的海牙会议都重申了这一保证。但意大利却不顾这些保证,决心占领利比亚。

1911 年 9 月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爆发,意大利认为这是武装入侵利比亚的

绝好时机。它决定不给任何可能发生的外来干涉留有时间,于 9 月 25 日向土耳其发出了最后通牒,事前甚至没有同它的欧洲盟国商量,更没有理睬青年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一再警告。四天后,意大利拒绝了土耳其提出的谈判要求,派军侵入利比亚,很快占领了的黎波里、胡姆斯、班加西、托卜鲁克和德尔纳等地中海沿岸城市,同时派出军舰封锁海岸线以防土耳其派军增援。它还第一次派出飞机参加战斗。

土耳其在利比亚的军事力量较弱,只有一个师约 7000 名士兵驻扎在的黎波里①。但是他们得到利比亚人民主要是从内地赶来的阿拉伯和柏柏尔人部落武装,以及从昔兰尼加西部落来的塞努西教团武装力量的大力支持。土利联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 10 月 23 日的黎波里郊外战斗中,意大利遭到失败。

11 月在班加西郊外的三次重要战斗中,意军又败北,被迫撤回市内。德尔纳的土军得到了安瓦尔帕夏和基马尔率领的土耳其军和塞努西教团军队的增援。在托卜鲁克,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发生了两次重要遭遇战。在 1912 年 7

月 17 日的战斗中,意大利军队指挥官萨尔沙被杀。近东和北非各国人民也发起了声援利比亚人民的运动,给予利比亚抵抗力量以大量的物质援助,还派出自愿人员直接参加战斗。侵略军始终未能深入利比亚内地。利比亚人民抵抗侵略的顽强程度完全出乎意大利的预料,它只得不断向利比亚增派军队。

① Magali Morsy,op.cit.,p.315.

② 《国际条约集(1872—1916)》,第 212 页。

① 杨人楩:前引书,第 385 页。

到 1911 年底,在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已增加到 9 万人②;1911—1912 年间,

用掉的战费达 8 亿里拉③。

1912 年 7 月,土耳其由于面临着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重新爆

发和国内的动乱,被迫于 1912 年 10 月 18 日和意大利签署了洛桑和约。尽管条约并没规定意大利对利比亚享有主权,但由于土耳其允诺召回军队和交职人员,这就等于把利比亚让给了意大利。

八、利比亚人民反对意大利侵略的斗争

洛桑和约后,利比亚人民对意大利侵略的抵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抵抗意大利侵略的斗争中,塞努西教团起着重要作用。该教团以其创始人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塞努西的名字命名,最初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土耳其统治的情绪。20 世纪头 10 年,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了多次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意大利人侵入利比亚后,塞努西教团又把予头对准了意大利人。1913 年春,教团首领发表宣言,反对把的黎波里转让给意大利人。宣言说:“我们愤怒地拒绝任何依赖欧洲人的主张,我们永远不会自轻自贱到去考虑什么好的奴隶制与坏的奴隶制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是自由人祖先的后代。我们将证明我们无愧于他们。需要我们流多少血,牺牲多少生命, 我们就流多少血,牺牲多少生命,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捍卫我们的独立,世界上无论什么也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①

在阿齐兹·阿里·马斯里、法哈德贝伊、苏莱曼·巴鲁尼以及阿尔及利亚民族英雄阿卜德·卡德尔的儿子阿里帕夏等人领导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在反抗意大利侵略者的武装斗争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个运动兴起于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它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对利比亚的统治,争取利比亚成为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但在洛桑和约缔结后,民族主义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分裂,多数人认为该条约对利比亚有利,保证了利比亚的政治独立;以苏莱曼·巴鲁尼为首的少数人则认为,利比亚的真正独立只有在战胜意大利人后才能实现。

意大利利用土耳其军队撤退之机,向内地推进。1913 年 5 月 16 日,意军向德尔纳以南的塞努西教团的军队发动进攻,但遭到惨重失败。这是土军撤退后利比亚人和意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但意军在德尔纳、班加西和的黎波里几条战线突破了利比亚人的防线,向内地推进,到 1914 年初已占领费赞的一些绿洲。意军深入沙漠腹地,孤立驻军于各个绿洲,造成交通联络不便和供应困难,这为塞努西教团的军事反击创造了良好的时机。1914 年 8 月26 日,在塞义德·萨菲丁的指挥下,他们歼灭了一支意军供应纵队。日后意军接二连三遭到抵抗力量的重创,不得不宣布从费赞地区撤退,龟缩于沿海几个据点。

1915 年 4 月,利比亚起义军在锡尔特地区的卡拉达比阿再次击败意大利军队。接着,塞努西教团首领和部落谢赫们在阿杰达比亚和昔兰尼加建立了政权。但是,解放运动内部的团结并不稳固,各部落的谢赫、的黎波里塔里

②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449 页。

③ 杨人楩:前引书,第 386 页。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451 页。

亚的封建主与塞努西教团互相敌视。的黎波里塔里亚的拉马丹·苏韦希亚反对萨菲丁,并迫使他离开了的黎波里塔里亚。与此同时,塞努西教团内部领导人之间也出现了不和。内部的不团结极大地削弱了利比亚人民反抗意大利侵略的斗争,并使解放运动一度低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在欧洲战场上吃了败仗,利比亚的解放斗争再度高涨。在德国和土耳其的支持下,塞努西教团的军队进攻埃及的英军阵地。1916—1917 年间,意大利、英国和伊德里斯举行和谈,签订协议,停止了军事行动。意大利承认昔兰尼加未被占领地区在伊德里斯·塞努西统治下实现独立。同时,伊德里斯·塞努西还和英国人达成协议,答应释放全部英国俘虏,恢复与埃及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