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瓜分南部非洲

南非金刚石矿的发现(1868 年)和兰德金矿的发现( 1884 年)中间相距一二十年时间。金刚石矿的发现和开采,虽然引起南非地价的高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刺激了英国人和布尔人争夺金刚石产地的产权斗争,但并没有提高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地的经济价值。英国对这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的政策,从经济方面考虑较少,主要是从政治控制和战略重要性方面着眼(体现为卡纳房的联邦政策)。瓜分南部非洲是许多因素促成的。英国在瓜分南部非洲中率先行动的动机是:抢在盘据于纳米比亚的德国动手之前截断其从鲸湾向东扩张的触角;在葡萄牙人沿赞比西河谷伸展以便将东西海岸的两节链条连接起来之前,为大英帝国遥望开罗向北挺进的通道,打进一个强有力的楔子;抢先夺占布尔共和国计划中向西、向东和向北扩张的几个既定目标,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带几个出海港口,以堵截布尔人从海上同荷兰、法国、德国建立直接联系。1886 年以后兰德金矿的开采,迅速改变了德兰士瓦的经济面貌,从此垄断地占有德兰士瓦金矿成为唐宁街帝国主义谋士们索绕脑际的问题。瓜分南部非洲的斗争终于导致爆发一场举世瞩目的英布战争。

一、金刚石矿的发现开始了南非一个新起点

南非矿藏大发现以前,英国在南非的两个殖民地和两个布尔人共和国是世界各殖民地中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 密度小;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半自给农业;贫穷,资金极端缺乏;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很缓慢。直至 19 世纪 60 年代,绝大部分布尔人经营着商品率很低的、在偏远地区还是基本自给的农牧场。非洲人因失去大部分肥沃土地,退到保留地,或维持着领土面积大大缩小的酋长国,比起白人农场主,他们所经营的农牧业的商品率更低,自给成份更大。因国内市场狭小, 除个别港口和城市郊区以外,集约农业的发展步履蹒跚。白人移民迁入南非很少,开往南大西洋的欧洲移民的轮船过好望角而不入,兼程驶往遥远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820— 1860 年,平均每年迁入南非的仅 750 人。整个南非越往北越落后,德兰士瓦共和国最落后,奥兰治自由州次之。德兰士瓦既无学校,更无银行,基本上没有修筑过道路,欧洲人包括荷兰人在内都不往穷地方投资。共和国财政极端拮据,而军费糜耗甚大,政府有时以分发土地作为行政开支。邮政局长用邮票发工资。 1876 年 11 月,德兰士瓦国库

只剩下现金 12 先令 6 便士。奥兰治自由邦兴办羊毛业后,经济状况稍见好转, 初步打破了闭塞状态。赚钱的养羊业提高了地价,对外贸易和商业得到缓慢发展,但财政收入仍然很少,1866 年仅 63000 英镑。两个布尔共和国的农场经济都带有浓厚的奴隶制和农奴制色彩。

纳塔尔的经济发展比布尔共和国略显进步。它拥有与欧洲保持联系的德班港,对外资有微弱的吸引力。1850—1864 年,出口值增加 12 倍,从 1.7

万英镑增至 22 万英镑。开普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在南非位居前列,是外向型经济。为出口生产和供应过往船舶的食品仍是它的经济基础。开普敦的小型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1860 年拥有 70 个小型制造业,其中有 14 个制砖厂、 9 个供出口的腌鱼厂、7 个使用蒸汽动力的面粉厂、6 个蜡烛厂、6 个鼻

烟作坊、5 个铜铁五金厂①。1850—1864 年间,出口值增加 4 倍,从 63 万英镑增至 259 万英镑。1860 年开普政府财政收入只有 74 万英镑,入不敷出。

60 年代,英国资本家开始在开普殖民地投资,兴办银行,企望能获得较高利率。但由于整个南非都还不存在充分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投资需求不旺, 1863—1865 年间 31 家银行中倒闭了 28 家。直到 60 年代中期,南非的经济前景仍然十分暗淡。

然而,南非金刚石矿和金矿的发现改写了南部非洲经济史,也使政治史遽然改观。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塔蒂和乌姆福利河发现了金矿,1868—1869 年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探宝客涌向塔蒂。富矿迅即挖空,小公司纷纷关闭。到1870 年只剩拥有蒸汽抽水机的伦敦和林波波河公司有条件继续开挖深矿,公司从马塔贝莱王国新王洛本古拉手中取得了租让权。德兰士瓦共和国也迅速向塔蒂金矿伸手。 1868 年,它未能从马塔贝莱国王姆齐利卡齐和恩瓜托国王马琴手中获得租让地,却被英国公司捷足先登。比勒陀利乌斯总统于1868 年 4 月擅自宣布姆齐利卡齐和马琴都是南非共和国的臣民,并要求从斯威士兰划出一条两英里宽的地带作为通向德拉戈阿湾的通道。这两项要求及随后的行动均遭英国和葡萄牙的激烈反对而告失败。不久,在德兰士瓦境内的曼科潘尼( 1869 年)、马拉巴斯塔德 (1872 年)、麦克麦克陆续发现了一些小金矿,但甫经开采,到 70 年代末又因战乱而停采。

方兴未艾的“黄金热”,不久就被瓦尔河流域的“钻石热”盖过了。 1867 年,第一颗金刚石在霍普敦被发现。1868 年,在瓦尔河北岸的克勒普德勒夫特(西巴克利)附近发现大量金刚石。 1870 年,在南部(今日金伯利) 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矿区。各地探宝客纷涌而来,雇佣当地黑人挥镐抡锨,大挖金刚石。 1870 年,当地一个名叫斯塔福特的商人组织白人“探宝客政

府”,声称自己是土地所有者科纳人的代表。 1872 年,这块昔日仅有几

百名格里夸人居住的荒芜之地成了举世瞩目的场所, 45000 人(其中白人

15000 人、混血种人 10000 人、黑人雇工 20000 人)聚集在狭小地段挖矿,

1870—1875 年平均每年挖出价值 160 万英镑的金刚石。到 1882 年,开采的

金刚石总值已达 2600 万英镑,当年出口值就达 400 万英镑,为开普殖民地其

他商品年出口总值的 5 倍。

巨大的财富引起了对这块宝地所有权的争夺。德兰士瓦布尔人、奥兰治布尔人、格里夸人酋长(沃特布尔)、特哈平人酋长、罗朗人酋长、科纳人酋长都声称对这块宝地拥有所有权。德兰士瓦总统比勒陀利乌斯声明南非共和国的西界直到库鲁曼。争执各方的边界会谈聚讼纷坛,没有达成协议。英国总督巴克利进行干预,提出将所有权问题交给纳塔尔副省督基特仲裁。1871 年,基特作出仲裁认定该地区的合法所有者应是格里夸人酋长沃特布尔,而开普殖民地则是沃特布尔的合法继承人。就这样,通过强取豪夺手段,这块金刚石产地便成了英国的西格里夸兰殖民地。

最大的管状金刚石矿脉被命名为“金伯利”(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 围绕金伯利矿脉形成了一座有 30000 人居住的帐篷和棚屋组成的城市。这些

矿脉被分割成许多小方块,由 3600 个小矿主(探宝客)所占有。随着竞争的

激烈、矿井的加深、成本的上升、投资的加大以及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

( 1873— 1879 年)的世界性商业萧条,绝大部分小矿主纷纷破产,他们把

① Oxford History of South Africa(《牛津南非史》),vol.2, 1975,p. 2.

自己的地段贱价卖给拥有百万巨资的公司。到 1885 年,3600 家小矿主只剩下 98 家。这些公司本身也按照资本集中的规律,互相兼并。英国人谢西尔·罗德斯靠承包矿井抽水工程和买卖地产等乖巧手段而致富,迅速成为南非资本家中的首富。 1880 年,他以 20 万英镑资本创办了德比尔斯矿业公司,大

肆收购矿山土地。 1888 年,他在伦敦的罗思柴尔德财团支持下,合并另一家最大的金伯利中央矿业公司,成立德比尔斯统一矿业公司,垄断了整个金伯利的金刚石生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垄断组织之一,同时也把矿业组织成资本主义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公司采取限额开采措施,规定市场出售的最高价格。企业利润倍增。

金伯利矿场需要大批劳动力、食品和燃料。黑人从南部非洲的各个保留地(主要从西斯凯、特兰斯凯和巴苏陀兰),步行到金伯利做工糊口或赚工资买枪,每月达二三千人。食物从伊丽莎白港和黑人居住区用牛车运来。南恩戈尼人和苏陀人生产各种农产品,出售给矿工和牛车夫。 1873 年,仅

芬果兰的芬果人就出售了 500 车的玉米和蜀黍。 1875 年,芬果兰同开普

殖民地的贸易额达到 15 万英镑。经商赚钱的芬果人投资买犁和牛车,扩大农业再生产;看到世界市场羊毛价格上涨,他们又买了良种羊生产羊毛。科萨人、滕布人见有利可图,群起效法。巴苏陀兰的出口贸易也很繁荣,其对外贸易额达到芬果兰的同样水平。 1869 年以后,被布尔人赶到卡利登左岸山麓的苏陀人地少人多,不得不增加农业生产和输出劳动力,他们绕行奥兰治河南岸(躲过布尔人)向金伯利输送谷物和劳动力,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1875 年购置了 2700 张犁、 300 辆牛车和 35000 匹马。特哈平人到矿上做工,

往往在矿场工作到所得工资足够买犁和牛车时才返回故乡。 1874 年,仅

一家商号就卖给向金伯利供应粮食的特哈平农民 100 张犁。非洲人挣取的

工资刺激了他们对欧洲商品特别是衣服的消费。到 19 世纪 70 年代末,在南茨瓦纳人中间已经很少见到有人穿传统的服饰了;盾牌和刺矛也被步枪所代替。

英国殖民当局为解决矿场劳动力问题,放宽了对非洲人购置火器的限制。许多矿业资本家以支付枪支、弹药代替发放工资,吸引了包括荒僻偏远地区在内的非洲人到金伯利矿场做工。许多酋长纷纷派遣其部民到矿上做工,以便每人回乡时带回一支枪。成群结队的佩迪人、祖鲁人、聪加人步行数百里,越过布尔共和国到金伯利做工,走私运回枪械。甚至索特潘斯山的奴隶贩子见矿场有利可图也改弦易辙,不再把低维尔的聪加人当奴隶卖到德拉戈阿湾,而把他们当雇佣劳动力送往金伯利赚工资买枪,再趸回内地高价出售。从 1871— 1875 年的四年半时间内,金刚石矿场售出(或付给)非

洲人 40 万支枪①。金刚石矿的发现和开采,以及伴随而来的金伯利矿业中心的形成及其对人口的吸引,不仅对南非整个农村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也对南非整个交通及其他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数以万计的挖宝客在竞争中沉淀下来,他们中间除极少数人发财无望而离开南非外,大部分人破产以后受雇于矿业公司。许多人成为技术工人和技术员,领取高工资。这些白领工人顽固地抵制非洲人上升为技术工人和监工,坚持在工种上实行肤色歧视,以维持自己的特权地位,逐渐形成一

① Neil Porsons,A New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新编南非史》),NeW York 1983,p. 52.

个劳动贵族阶层。这些工人贵族与布尔农场主沉瀣一气,成为南非种族歧视的又一坚实的社会基础。

其次,金刚石矿开采后,金伯利市场上鸡蛋、肉、奶酪、元白菜供不应求,价格猛涨,刺激着布尔农场主生产商品农作物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矿山市场的供应。同时,布尔农场主也面临着农场劳动力短缺的困难。由于矿场工资比农场高数倍,自然吸引了大批黑人劳动力。一部分布尔农场主不肯提高工资,仍然企图采取超经济手段来获得劳动力,这就使其所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越是变本加厉采取超经济手段,便越难获得劳动力。经济力量推动着另一小部分熟悉市场法则的布尔农场主逐渐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他们自己经营园圃,适当提高工资,吸引黑人劳动力,大批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供应市场,随之又将获得的较大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逐渐向农业资本家转化。

矿藏的发现和开采引起地价不断上涨,出现了活跃的土地买卖市场,一摩尔根土地售价从 8 先令涨到 32 先令。金矿附近的土地价格更是扶摇直上,

原先仅值 350—750 英镑的一个农场,竟涨到 70000 英镑。不少农场主靠出售土地或搞土地投机发了大财。一些熟悉土地行情的大农场主也靠转手倒卖土地成了巨富。后来成为总统的克鲁格在 1855—1866 年先后买进 14 个农场,

成了家财万贯的大地主。他曾以 4700 英镑买下一个 4000 摩尔根土地的农场,

最后以 107700 英镑高价售出,净赚 103350 英镑①。共和国总司令朱伯特利用职权廉价攫取土地,成为拥有 29 个农场、8 万英亩土地的首富。在德兰士瓦共和国,大片地产通过薪饷、基金等形式迅速集中到以官僚为核心的大农场主和地产投机公司手中。这些骤富的、极端保守的布尔官僚拥有的巨资,大多用来购置土地,很少投资于金矿和其他工业。布尔富翁几乎清一色都是大地主。由于大片土地开始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布尔社会中的贫富界限不断加深,布尔农场主这个超稳定集团失衡,渐趋分裂。

大迁徙后一度缓和的阶级分化又逐渐加剧。从布尔农场主中分化出无地的拜旺纳(Bywoner,贪穷白人)阶层。随着农场主家庭人口增加,分家主户, 农场土地一再分割,越分越小,有的一个农场被分割为 40 人所有。分割后, 有的小农场主仍采用农奴制和粗放经营方式,更难养活家口。由于国家土地大多被大农场主占有,在边界内占领非洲人的新土地越来越困难,缺地的小农场主只好去租佃大地主土地,或弃农经商,或到金矿区去搞牛车运输。随着税制的改革和收税效率的提高,以前经常逃税的小农场主陷入困境,无力缴纳现金税,索性抛弃土地远走他乡;而欠税者的土地多被政府没收。有些长期依附于大地主的垦户(Squattes)也被地主挤走,因为后者愈来愈多地自营有利可图的商品性农业,不愿穷人(或穷亲戚)继续使用自己的土地。游离出土地的拜旺纳日益增多,仅在约翰内斯堡郊区就聚居 6205 名无地布尔

人①。其中许多人以牛车运输为生,到 19 世纪 90 年代铁路通车时,这种落后的运输业也被挤垮了。这些既无土地、又不愿到矿场去干粗活的白人贵族, 遂沉淀到白人社会的底层,形成贫穷白人这个南非社会的特殊阶层。

① S.Marks&Atmore ed.,Economy andSocietyinPre-industrialSouthAfrica《前工业化时代南非的经济与社会》,Longman1980,p.357.

① Marais,The Fall of Kruger' s Republic(《克鲁格共和国的殒落》),Oxford 1962,p. 5.

二、英布加紧殖民扩张贝专纳兰沦为保护国

一部分布尔人的日益贫困和拜旺纳的增多,开始明显地影响到布尔社会内部结构的稳定和民团的战斗力。无地的布尔人无力承担军役,服役的布尔人也士气不振。这些现象引起布尔统治集团的焦虑。在 19 世纪最后 30 年, 为了满足地主集团对土地和货币财富的贪欲,缓和布尔社会中日趋剧烈的阶级分化,德兰士瓦共和国政府变本加厉推行土地扩张政策,一些布尔人也自行组织武装团体和政权机构(小共和国),在边界内外加紧掠夺非洲人土地。

自 1867 年后南非多处发现金刚石矿和金矿石,南非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比。英国资本家对金刚石矿和金矿极为贪婪;英国移民中的资本家和官员要求在内地兼并更多土地,建立更多的殖民地或保护国;英国政府则一反其半个世纪以来在南非殖民扩张政策上的慎重迟缓态度,开始采取积极扩张和吞并的步骤。于是两个布尔共和国的东西北三面边界以外的非洲人土地,成为英布殖民者竞相占领和兼并的对象。双方不断发生冲突,在几个重点地区的争夺趋于白热化。非洲人国家(包括数十个独立的酋长国)为保卫国土, 英勇顽强地进行抵抗。

19 世纪 70 年代初,德兰士瓦布尔人恢复向西(茨瓦纳人领土)扩张, 占领特哈平人领土,直到哈茨河(1875 年)。住在丹尼尔斯凯尔一带的特哈平人的南部土地则被英国人吞并(1878 年)。英国在西部——茨瓦纳入土地上的殖民战略是要打通并控制通往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的大北道路①,以攫取金矿和保证金伯利矿的劳动力供应。德兰士瓦共和国则力图截断英国的这条通道,以便独占林波波河与赞比西河之间尚未被瓜分的土地。英国总督弗里尔听从传教士麦肯齐的建议,对非洲人国家广泛采取保护国形式。第一步在莫洛波河以南向特哈平酋长国和罗朗酋长国派遣边界代办(1879 年)。德兰士瓦共和国则派志愿人员进入茨瓦纳领土,建立斯泰拉兰共和国和戈申共和国,迅速向库鲁曼、弗雷堡扩张(1882—1884 年)。1884 年 4 月,英国政府接受张伯伦建议,宣布莫洛波河以南为英国的保护国,任命麦肯齐为代理专员,把戈申共和国的布尔人赶回德兰士瓦境内。罗得斯积极策划把莫洛波河以北的博茨瓦纳(贝专纳兰)殖民化,作为通往中非(赞比西流域)的“苏伊士运河”。德兰士瓦共和国试图正式兼并戈申共和国,从而威胁了大北道路的畅通。英国愤怒地作出反应,伦敦议会通过了派遣军事远征军的决定。1885 年 1 月,由沃伦将军率领的 4000 人远征军抵达贝专纳兰。

此时,贝专纳兰境内存在着八个主要王国和酋长国:恩戈瓦托王国、恩戈瓦基戚酋长国、魁纳酋长国、克卡特拉酋长国、雷特酋长国、特洛克瓦酋长国、罗朗酋长国、塔瓦纳酋长国。其中恩戈瓦托王国最大,拥有占总数 1/3 的人口和 44941 平方英里的面积。恩戈瓦托人自从 40 年代击退北方马塔贝莱人的侵犯以来,一直在绍雄地区为独立而同魁纳人和马塔贝莱人进行艰苦斗争。绍雄是南方通往北方几条道路的交汇点,是象牙、驼鸟毛交易的重要贸易区,也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布道中心,拥有 30000 人口①,是南部非洲仅次于开普敦的最大城镇。19 世纪中叶以来,它成为各方必争之地。国王塞克

① 又称传教路线,英国和德国基督会传教士沿此路北上,在茨瓦纳人,马塔贝勒人中广泛传教。罗得斯则称之为“南非的苏伊士”。

① Heil Parsons,op.cit.,p.133.

高马一世的儿子卡马( 1835— 1923 年)笃信基督教,他训练一支使用火器

的骑兵,于 1863 年击退马塔贝莱人对绍雄的侵犯,声名鹊起。但在宗教问题上,他同父王发生冲突。卡马与其弟克加马尼在宫廷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信教派。他们着西服,识西文,崇尚基督教的婚俗(一夫一妻制),并同军火走私商维持良好关系。 1865 年,卡马因坚持反对在一支新建的同龄兵

团中施行割礼而同父王决裂,旋即爆发了内战( 1866 年)。 1875 年以后, 卡马稳固地掌握了政权,以国家教会为其坚强后盾。1881 年,布尔农场主建立戈申共和国,威胁恩戈瓦托王国南疆。卡马联合魁纳、克卡特拉、恩戈瓦基戚和罗朗等酋长国,组成抵抗布尔殖民者的联盟。戈申共和国的布尔民团咄咄逼人, 1884 年 8 月逼迫罗朗酋长国投降,占领大片土地。与此同时,

1884 年 4 月德国宣布对纳米比亚(西南非洲)的保护,从大西洋岸向东迅速扩展,指向茨瓦纳人土地,震动了英国政府。

1885 年 3 月,英国宣布对贝专纳兰的保护扩展到莫洛波河以北地区,直

到德国的纳米比亚保护国边界(东径 20 度);往北直到林波波河以北(南纬

22 度),包括恩戈瓦基戚、魁纳和恩戈瓦托等国。同年 9 月 30 日,英国宣布把莫洛波河以南的英属贝专纳兰作为英国单独殖民地(首府设弗雷堡); 莫洛波河以北的贝专纳兰保护国(即今日博茨瓦纳共和国)仍作为保护国, 归最高专员希帕德治理。 1886 年,希帕德建立土地委员会,划分白人农场土地和土著保留地,库鲁曼以东大部分生产用地都划给白人移民。原戈申共和国的布尔农场主从英国边境警察手中廉价购得大批土地,在警察营地建立起著名的马弗京城。莫洛波河以北,则让恩戈瓦托等国向白人移民提供边境农场土地,作为保护制下的行政费用开支。此后,澳大利亚和加利福利亚的失意探宝客、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逃犯,蜂拥而入博茨瓦纳寻找金矿。卡马被寻求租让权的布尔和英国的冒险家、德国商人所包围,贝专纳兰的主权和领土遭受严重侵蚀。

德兰士瓦北部小金矿的开采、矿税的征收,初步改善了南非共和国的财政拮据状况。伯格斯总统(1872—1877 年)计划修筑连接德兰士瓦东部金矿和德拉戈阿湾之间的铁路。这条未来铁路的最便捷路线需要通过佩迪王国和斯威士兰王国国境,而莱登堡金矿和麦克麦克金矿原来都在佩迪王国境内。伯格斯决定用武力兼并佩迪,以消除后顾之忧。1876 年 7 月布尔民团攻陷佩迪几座山堡后,向塞库库尼国王的位于丛山中的首府发起猛攻,遭到佩迪射手的密集火力回击。8 月,一支佩迪军队绕道进攻并焚烧布尔人农场。布尔民团纷纷擅离战场,回乡救援。1877 年 2 月,双方讲和。伯格斯吞并佩迪的计划未能实现。

然而,英国的各项兼并计划却比较顺利地取得进展。1878 年,英国借口东科萨人最高酋长萨里利拒绝应召,派兵越过凯河进攻科萨人。科萨人联合滕布人,初战挫败英军。西科萨人酋长散迪勒在西斯凯也起兵抗英。第九次开普——恩戈尼战争(卡弗尔战争)全面爆发。1878 年 5 月,英国援军赶到, 以优势兵力在肯塔尼一举击败东科萨人,解除其武装,接着又击溃西科萨人。英国决定兼并凯河和姆塔塔河之间土地,1879 年先行兼并东格里夸兰和芬果兰,但引起了庞多迈斯人、滕布人的起义(1880—1881 年),不得不中断几年。1885 年,英国再行兼并滕布兰,并对庞多兰沿海地区实行保护,控制了圣约翰斯港。1894 年,英国宣布兼并庞多兰。至此,所有南恩戈尼酋长国全部丧失独立。英国在特兰斯凯实行直接殖民地统治。特兰斯凯被划分为 27

个区,派欧洲人充当中下层官员代替酋长和头人,征收茅屋税作为行政开支。从此,特兰斯凯成为南非殖民化最深的地区,教堂和教会学校遍布各地,英国人和犹太人开设的杂货铺深入穷乡僻壤。特兰斯凯成为开普殖民地最大的劳动力储备库。

在英国同两个布尔共和国争夺南部非洲殖民利益的尖锐斗争中,保守党政府(1874—1880 年)深感许多棘手问题难以解决。它重新执政后,坚决推行“白人南非联邦”计划。保守党政府把实现殖民地联邦进而实现帝国联邦的计划视为解决帝国内部难题的灵丹妙药。按照英国的蓝图,作为一个殖民地联邦的南非联邦,包括德兰士瓦、奥兰冶和纳塔尔,但要以开普殖民地为主宰,能够保护英国在南非贸易利益和劳动力供应,并保证其属地和臣民的安全。英国政府经过多方试探后得出结论:它必须以兼并方式代替谈判方式才能实现联邦计划。1876 年 9 月,德兰士瓦进攻佩迪王国遭到惨败。军事挫折使布尔人对于单凭自己力量稳固统治非洲人的信心发生严重动摇,而东邻祖鲁王国在开芝瓦约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四万大军随时准备收复血河以东失地。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决定以兼并德兰士瓦来推动联邦计划的实现, 派谢普斯通率一支由 25 名警察组成的警卫部队进入德兰士瓦。他向布尔统治集团指出:德兰士瓦政府的财政和军事已陷入极端混乱状态,仅靠布尔人的力量,既无法挽救财政的破产和有效控制共和国境内的非洲人,更无力对付受到强大的祖鲁人支持的佩迪王国的挑战。他提出由英国接管德兰士瓦政府,加强白人殖民力量,保证维持布尔人所施行的种族不平等政策,并明确宣称,英国无意坚持其主张:在德兰士瓦的土著应享有开普殖民地土著所享有的任何公民权利①。四面楚歌、极度恐慌的布尔统治集团,觉得英国的接管将保护布尔人既得的土地利益,并挽救行将破产的财政,因而普遍赞同(或默认)英国的接管行动。伯格斯总统表示:“我宁愿当一个强大政府下的警察,而不愿当这样一个国家的总统。”②德兰士瓦布尔人就这样把共和国的独立放在银盘上送给了英国人。1877 年 4 月,英国发表声明,德兰士瓦成为英国殖民地,任命谢普斯通爵士为行政长官。伯格斯辞职回到开普;克鲁格、朱伯特、小比勒陀利乌斯等解甲归田。此后四年(1877—1881 年),德兰士瓦共和国从非洲政治地图上消失了。

英国的四年统治使布尔人大失所望,民族主义思想迅速滋长,并把开普和德兰士瓦两地的布尔人联合起来,于 1880 年在开普敦成立了布尔人民族主义组织——阿非利卡人协会。它在奥兰治河以北地区也吸收了大批会员,朱伯特任该组织德兰士瓦地方分会主席。 1876 年问世的反映布尔人民族情

绪的《阿非利卡爱国者》杂志,因德兰士瓦被兼并而销路大增,订户从 400

户猛增至 1881 年的 4000 户。

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人反抗英布殖民者的战争

1843 年英国接管纳塔尔后,祖鲁王国逐渐摆脱布尔人的羁绊,恢复独立。倚靠布尔殖民者支持登上王位的姆潘达在布尔人和英国人之间搞平衡, 苟且偷安。在宫廷内部,潘达制造其长子开芝瓦约(1826—1884 年)同庶子

① Fisher,The Transvaal and the Boers(《德兰士瓦和布尔人》),London 1900,p. 169.

② Fisher,op.cit.,pp.169-170.

姆布拉齐之间的矛盾,以保持自己的僭主地位。夺位之争终于在 1856 年酿成内战。1856 年 10 月,在恩东达库苏卡战役中,姆布拉齐军队遭到惨败。11 月,祖鲁人大会决定由开芝瓦约执掌国政。1872 年姆潘达死后,开芝瓦约正式登基。

从 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祖鲁王国西部与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接壤,布尔农场主侵占了祖鲁人的克勒普河和乌得勒支土地,并蚕食血河以东的大片土地,严重威胁祖鲁人的牧业生产。在南面,英国殖民政府不断扩张, 兼并南恩戈尼人土地。而在王国内部,王族分藩制度所形成的离心力一直对国家的统一构成潜在威胁。

开芝瓦约掌权后,采取几项重大措施,保卫王国独立,巩固中央权力。他掌握了王国主要资源——畜群和火器供应来源,重建军队,恢复祖鲁人传统的同龄兵团军事制度,对青少年实行严格军事训练。他吸取血河战役(1838 年)的惨痛教训,深知刺矛和盾牌难以抵挡殖民者的枪炮子弹,不惜用大批牲畜向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购买数百支枪和大量弹药。他还派遣祖鲁青年到金伯利金刚石矿做工,用挣来的钱购买枪支带回国内;并雇用英商约翰·丹恩训练军队,教祖鲁战士骑马射击;还从德拉戈阿湾重金聘请英人修理枪械。几年内,祖鲁王国重建了一支既能使用刺矛投枪、又能操持近代火器的四万人的大军①。这是南非地区空前强大的军队。

英国自从 1877 年兼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后,对位于通向北方走廊的祖鲁土地也存凯觎之心,这个走廊不仅是英属纳塔尔向北扩张的直接目标,而且是北方黑人劳动力进入林波波河以南地带的主要通道。英国殖民当局把日益强大的祖鲁王国视为它推行联邦政策的主要障碍之一和威胁它在南非实现稳定统治的力量,因此,把消灭祖鲁王国作为既定政策。

1878 年,开普殖民地总督弗里尔主持制定了入侵祖鲁的军事计划。同年

12 月 11 日,弗里尔向祖鲁王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祖鲁军队必须在 30 天内解除武装,接受代表英国总督的驻扎官的统治;允许英国传教士自由进出祖鲁,并以牲畜补偿被夺去土地的布尔人②。对于这些无理的要求,开芝瓦约予以严正拒绝。

在限期到来以前,英军已在图盖拉河沿祖鲁边境地区部署了六个营的兵力。开芝瓦约集结 30000 人大军于首府乌伦迪附近;英军司令切尔姆福斯德

调集了 13000 名英军、36 门大炮和大批土著军队。英军在长达 200 英里战线上分三路前进,直指乌伦迪。东路英军由皮尔逊上校指挥,从沿海地区渡过图盖拉河中游;西路由伍德上校指挥,由纽卡斯尔附近侵入祖鲁;中路由邓福德中校指挥,驻扎洛克浅滩,以策应切尔姆斯福德的主力。

1879 年 1 月 20 日,英军中路主力第二十四团渡伯费茨河前进 10 英里, 在伊桑德卢瓦纳山的南坡扎营。祖鲁军在开芝瓦约指挥下,把主力部队调到伊桑德瓦纳附近山中。几千大军隐蔽集结,不露烟火,秩序井然,只派小股部队到山前游弋,迷惑英军,分散其注意力①。英军骄傲轻敌,守备松懈,既

① C.Ballard,John Dunn and Cetshiwayo:the Material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Powerin the Zulu Kingdom,1857

-1878(《约翰·唐和开芝瓦约:1857—1878 年祖鲁王国政治力量的物质基础》),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no.1(1980).

② The Cambrige Histoty of British Empire,South Africa(《剑桥英帝国史南非卷》),1963,p. 486.

① The Zulu War Journal of Colonal Henny Harford(《亨利·哈福德上校的祖鲁战争记事》),Piertermaritzburg

未掘壕自守,也不构筑牛车阵。1 月 21 日,开芝瓦约派一支部队迤逦往东, 引诱英军主力出营。果然,22 日晨,切尔姆斯福德亲率第二十四团第二营和四门大炮尾随这支祖鲁军,营地仅留下 2000 人守卫②。这时,埋伏在附近山中的几千名祖鲁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营区,与英军展开白刃战。待切尔姆斯福德闻讯于夜间赶回营地时,英军已被全歼。此役英军伤亡 1600

人(900 多人被击毙),所属土著营 500 人被歼。祖鲁军缴获 1000 多支来

福枪、 2 门大炮和 50 万发子弹③。这是自 15 世纪初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大

陆以来非洲人民取得的最大战果,也是英军自 1856 年克里木战争以来所遭受的最大损失。

切尔姆斯福德的速胜计划受挫,英国左翼(西路)被迫匆忙退守坎布拉, 右翼(东路)被围困在埃肖威,交通阻断,粮草不济。当时,开芝瓦约充分认识到英军火力的优势,决定对掘壕自守的英军进行长期围困,使其不攻自毙。这一战术对于供应极端困难、又将面临雨季的英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可惜祖鲁一些将领求胜心切,贸然对防守严固的坎布拉英军阵地发动强攻, 遭受重大损失。

英军在伊桑德卢瓦纳惨败的消息传到英国,议会大哗。迪斯累里的保守党政府孤注一掷,从开普敦、圣赫勒拿岛、毛里求斯岛和英国本土调遣援军开赴纳塔尔。 3 月 17 日,英军兵力已超过 2 万人。6 月,英军重新向北缓慢进军。开芝瓦约率部英勇阻击。6 月 1 日,在伊蒂奥西河畔,祖鲁军突袭英军一支小分队,击毙了在英军服役的前法皇路易·波拿巴的独生子路易王子。消息传来,震动了欧洲,这次突袭被称为是“结束了欧洲一个王朝”的事件。

7 月初,英军进逼祖鲁王国首府乌伦迪附近;7 月 4 日在马拉巴提尼平原

摆开一个由 5000 人组成的方阵。战斗打响后,英军以后膛枪组成密集的火力

和 6 门大炮猛烈轰击。祖鲁军绕到方阵的右翼猛攻,但其两翼和中央主力却无法逼近火力凶猛的英军方阵。后来祖鲁军又绕到方阵后方发动第二次进攻,也未能得手。此役祖鲁军伤亡 2300 多人。侵入首府的英军焚烧了乌伦迪和附近村寨。

此后,战争转入游击战阶段。8 月 28 日,开芝瓦约在克瓦德瓦德村被俘, 后被流放到开普敦和伦敦。英国对祖鲁战争延续 8 个月,损兵折将数千人,

耗资 500 万英镑,在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迪斯累里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终于在 1880 年 4 月 21 日倒台。英军新任司令沃尔斯利采取分而治之的策

略,将祖鲁王国分割成 13 个酋长国,由英国任命的酋长统治。这些酋长大都是恰卡统一祖鲁以前各王族的后裔,他们争权夺利,使祖鲁陷入四分五裂的血腥内战中。

祖鲁人民怀念开芝瓦约及其统治时期的祖鲁王国,国内外出现了要求开芝瓦约复位的强烈呼声。 1882 年,开芝瓦约到英国,受到一部分英国人的支持。他的非凡的治国才能和军事才干得到宣扬,威望日增。英国自由党政府出于政党斗争的需要,表示要同保守党内阁的南非政策划清界限。1883 年

1978,pp.16-31.

② Invasion of Zululand(《入侵祖鲁兰》),Johannesburg 1979,p. 70.

③ J.J. Guy,A Note on Firearms in the Zulu Kingd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d to theAnglo-Zulu War 1879(《尤与 1879 年英祖战争有关的祖鲁王国火器的记载》),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no.4(1980).

初,开芝瓦约回到祖鲁,再次即位。但他统治的国土已大大缩小,北部已划归由英国扶植起来的齐伯布,南部靠近纳塔尔的领土也不属他管辖。英国对他严加控制,不准重建军队。 1884 年,齐伯布发动内战,开芝瓦约战败, 流落在外,2 月去世,年方 15 岁的长子迪尼祖路被推为继承者。1887 年,日益贫弱的祖鲁王国终于被英国吞并,1897 年并入纳塔尔殖民地。

与祖鲁人抗英战争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巴苏陀兰保护国的抗英斗争。1871 年,巴苏陀兰被并入开普殖民地。苏陀人大批外出到金伯利矿做工,用工资购枪带回家乡。开普议会对黑人武装力量的加强十分恐慌,1878 年通过一项《维护和平法令》,责令受开普政权管辖的非洲人均须解除武装。次年, 开普总理斯普列格到巴苏陀视察,宣布南苏陀人均应按《维护和平法令》解除武装。与此同时,开普当局加倍征收捐税,引起苏陀人更大不满。缴枪的最后期限规定为 1880 年 5 月底。在苏陀人酋长中,只有莫舒舒的继承人莱蔡和乔纳森·莫纳波表示从命,其他酋长均抗命不缴。莱蔡的长子勒罗托利坚决反对缴枪,被抗英情绪高昂的群众推为最高军事领袖。 1880 年 9 月,苏陀人起义,开普英军开进巴苏陀兰镇压。在勒罗托利指挥下,巴苏陀的 23000 名骑兵为免蹈开芝瓦约覆辙,避免正面作战,采取游击战术,声东击西,袭扰英军驻地及其供应线。在唯一的一场正规战——卡拉巴里战役中, 英军败给勒罗托利。抵抗运动扩展到东格里夸兰和特兰斯凯,庞多人、滕布人、格里夸人也加入了抗英行列。英国在漫长战线上既对付苏陀人,又要镇压南恩戈尼人,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开普政府耗费军费达 480 万英镑。最后,英国不得不由新到任高级专员罗宾逊宣布,苏陀人将登记枪支并取得携枪的许可,每支枪征税一镑,开普军撤出巴苏陀兰,白人不得定居巴苏陀兰。开普殖民政府的力量已不足以统治巴苏陀兰,1884 年由英国政府接管,巴苏陀兰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四、第一次英布战争和英布关系的急遽尖锐化

英国兼并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年统治,既未改善其行政管理,也未进行任何有效的改革,只是将德兰士瓦作为一个完全的殖民地来治理。谢普斯通派开普商业银行的赫德森来监管德兰士瓦财政。赫德森以权谋私,建立私人土地公司,大搞土地投机。德兰士瓦银行破产,则以拍卖德兰士瓦国家土地来抵债,英国只给予 10 万镑的财政补助,主要靠强制推行税制来取得财政收

支的平衡。英国税吏要求欠税累累的布尔人补交 1877 年以前的欠税,引起

强烈不满。英军在 1879 年 1 月伊桑德卢瓦纳战役的惨败,使布尔人看穿了英

国在南非的军事实力不过如此;英国击败祖鲁后将其分割成 13 个小酋长国, 解除了布尔人因害怕制服不了祖鲁人而依靠英国的心理负担,实际上消除了促使布尔人同意加入联邦的一个重要动力。布尔人决定以武装暴动来恢复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独立。

1880 年 9 月巴苏陀缴枪战争爆发后,英国主力部队南下镇压,留在德兰

士瓦的英军总数不超过 3000 人,防务空虚。 12 月 16 日,布尔人在帕

尔德克拉尔举行 5000 人大会,宣布进行武装反抗,恢复共和国。当天升起共和国旗帜,推举克鲁格、朱伯特和小比勒陀利乌斯三人为首领。同日,战争在波切夫特鲁姆爆发。 12 月 20 日,驻莱登堡一团英军驰援比勒陀利亚, 在布龙克、霍斯特斯普雷特受阻击,并被击溃。英军迅即被分割包围于比勒

陀利亚和波切夫特鲁姆。1881 年 1 月,英军从纳塔尔驰援。英军司令科利将军率军千余西进朗峡,于 1 月 28 日和 2 月 7 日两次受到朱伯特部的阻击,科利企图从西边经马祖巴山攻下朗峡。2 月 26 日夜,布尔人发动袭击,英军惨败,伤亡 280 人,科利本人在山顶被击毙。此时英国在德兰士瓦附近地区已无其他军队可以动用,又担心引起德兰士瓦境外布尔人的反抗,只好同意议和。1881 年 3 月 6 日,双方签订停战协议;8 月 3 日,签订比勒陀利亚协定。该协定规定,保证德兰士瓦可以建立在女王宗主权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但英国保持三项特权:控制德兰士瓦对外关系的权力;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战时英军有权假道德兰士瓦。这里所规定的宗主权

(Suzerainty)是一个没有现代先例的词语,不具任何精确含意。布尔人明知该条约对其限制极大,迫于形势,只好企望通过以后修改条约来取消宗主权规定。

1883 年,克鲁格率一代表团到伦敦,要求修改比勒陀利亚协定,建议由德兰士瓦放弃受其保护的斯太拉兰和戈申两共和国,换取英国取消对德兰士瓦的宗主权。1884 年 2 月签订的伦敦协定取消了载有宗主权规定的《前言》, 但恢复其原名的南非共和国仍受英国两方面限制:第四条规定未得英国政府同意不得与他国(除奥兰治外)订约;第六条禁止德兰士瓦兼并其国境以西和以东土地(条文注明德兰士瓦没有此类缔约权)。关于宗主权,后来发生很大争论。布尔人认为伦敦协定既已删去《前言》,就是取消了宗主权的规定,承认其完全独立;英国则坚持第四、六条的限制本身说明英国宗主权仍旧保留着。

伦敦协定墨汁未干,几个月后轰动世界的德兰士瓦境内的兰德大金矿就被发现了。兰德金矿的开采及其所生产的大量黄金,完全改变了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经济面貌,同时也急遽加速了瓜分南部非洲的步伐。

五、斯威士兰王国沦为布尔人的保护国

德兰士瓦共和国统治集团自从拥有金矿的巨额收入后,财政充裕,实力增强,扩张野心随之急遽膨胀。19 世纪 90 年代,朱伯特接连率兵征服北部地区几个独立酋长国(加兰瓦、马戈巴和洛贝杜), 1897 年又举兵征服林波波河畔最大的文达王国。文达国王姆费富坚持奉行其父马卡多的独立自主政策,支持毗邻各酋长国抵制布尔人征税。朱伯特指挥布尔民团以重炮摧垮文达的坚固岩堡,占领其首都。姆费富不甘屈服,于 1898 年率部一万余众北渡林波波河,重新开辟自由土地。文达在索将潘斯山区的全部国土遂被布尔人侵占。

东北地区是德兰士瓦共和国外向扩张的重点。斯威士兰王国境内尚有大片沃土,又拥有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海上交通线,历来是布尔人觊觎的头号对象。

斯威士兰王国由于惧怕强大的南邻——祖鲁王国,长期以来成为布尔人的忠实盟国。姆斯瓦蒂国王在位时期(1840—1868 年),曾三次同布尔人缔结友好条约(1840、1846 和 1855 年),1846 年被迫割让象河与克罗克迪尔河之间土地(南纬 24—25 度)给莱登堡共和国。姆斯瓦蒂对祖鲁人的极度

恐惧,竟使他轻率地将蓬戈拉河沿岸 10 英里宽的地带割给布尔人,作为监视祖鲁人的军事巡逻区。为了同样原因,1847 年,他把首都北迁到贺贺。19

世纪 60 年代初,他乘尚加尼内战时机,将王国势力向北扩展到绍纳入地区, 往西直到瓦尔河河源,1863—1864 年曾围攻洛仑索马贵斯。直到 60 年代末, 斯威士兰王国一直是德拉戈湾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斯威士人在该地区掠虏聪加人为奴(“巴西利”),有的将战俘收容作家内奴隶,有的卖给布尔人当学徒,有一部分卖给葡萄牙人输往海外。1868 年姆斯瓦蒂死后,由于王位之争,国内不稳,祖鲁人越过蓬戈拉河。布尔殖民者乘机利用祖鲁人的北侵, 同斯威士王国再度续盟,要求让其畜群进入恩科马蒂河谷的冬季牧场放牧, 并觊觎通向印度洋的科西湾。此后,由于布尔殖民者不断对王国提出领土要求,斯威士兰同布尔人的不自然的同盟关系濒于破裂。卢德翁加在位时期

(1868—1874 年),布尔民团多次侵入斯威士兰国土。1879 年境内小金矿陆续发现后,白人探宝客频繁地进来探矿,索取租让权。到姆班泽尼在位时期

( 1874—1889 年),斯威士兰的国势岌岌可危。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伯格斯力图迫使姆班泽尼接受布尔人的保护,以剥夺其外交上的主权。然而派到斯威士兰首都去的布尔民团却因内讧而不得不撤回国内。斯威士兰暂时得以幸免。姆班泽尼贪财好利,无视国务委员会的劝阻,大批出让租让权,有些地段重复租让多次,造成极大混乱。 1889 年,他为获得 15000 英镑的收入, 竟将国王私人产业的征税权也租让给英国人小谢普斯通去征收,后者大肆中饱私囊, 1888 年一年只给国王 150 英镑。

进入 19 世纪 80 年代后,斯威士兰在瓜分南非中的战略地位益形重要, 英国人和布尔人争夺斯威士兰的斗争加剧。1886 年以后南非沿海未被英国兼并的唯一地区,只剩濒临科西湾的汤加兰。在汤加兰与德兰士瓦共和国之间隔着斯威士兰王国。为了占领汤加兰,布尔人必须将斯威士兰作为其主要兼并目标。1882 年巴伯顿金矿发现后,布尔人对这块宝地更是垂涎三尺,英国也增强其争夺斯威士兰的力量,双方相持不下。在 1881 年和 1884 年两次英

布双边会议中,达成了互相保证斯威士兰王国独立的协议。 1884 年,德兰士瓦共和国通过单方面的划界行动,吞并了斯威士兰西北部包括巴伯顿的大片领土。以总司令朱伯特为首的布尔农场主涌入斯威士兰,强占土地,瓜分冬季牧场。布尔殖民者纷纷向政府请愿,要求接管该国。 1888— 1889 年, 布尔政府加强对王国的经济渗透,攫得了穿越斯威士兰全境的铁路修筑权以及控制斯威士兰政府主要经济职能的权力(征收关税和货物税、掌握所有未分配的土地、征收皇家现金收入的权力)。实际上,斯威士兰已成为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经济附庸和非正式的保护国。与此同时,1887 年,英国抢先宣布对汤加兰的保护,截断了布尔人的通海道路。

1890 年 3 月,克鲁格总统同英国最高专员举行会晤,并向英国建议, 如果英国让他在科西湾得手,占领汤加兰作为出海口,他将尊重英国在林波波河以北地区的利益,并劝阻布尔人迁徙队伍不进入马塔贝莱兰。英国提出反建议,要求德兰士瓦加入关税联盟,遭到克鲁格的拒绝。此笔政治交易虽没搞成,但双方在斯威士兰问题上取得了某些妥协:建立英布联合委员会, 实行双重统治。然而,德兰士瓦的目标是独占斯威士兰,克鲁格以典型殖民主义者口吻宣称:“从历史上、地理上和行政上说,斯威士兰都是属于我们的。”①英国为了促使布尔人放弃其在林波波河以北的要求,在斯威士兰问题上稍作让步,1893 年签订的协议使布尔人获得了在斯威士兰境内实施管辖、

① 马特寒布拉:《斯威士兰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第 126 页。

保护和行政的权利。 1894 年 12 月,英布签订第三次协议,同意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实行保护,并拥有保护、治理和管辖的一切权利,而不必经由斯威士兰同意。 1895 年 2 月,100 名布尔骑警进入斯威士兰首府,斯威士兰

遂成为南非共和国的保护国。布努国王成为最高酋长。 1896—1897 年,斯威士人酝酿发动武装起义,朱伯特把征服文达王国的胜利之师突然调进斯威士兰,将起义扼杀在摇篮之中。实际上,在布尔人统治下,斯威士兰成了被兼并的殖民地,全国 17000 平方公里土地约有 73%为白人殖民者占有。斯威士人逐渐被挤到分成 34 块的贫瘠的保留地上。

六、赞比西河流域的瓜分和马塔贝莱人—马绍纳人的反英起义

在姆齐利卡齐晚年,马塔贝莱兰已成为白人探宝客觊觎的地方。1866— 1867 年,英国人哈特利和德国人毛赫勘察了塔泰和北金山矿脉,证实当地确有黄金。1868 年,在塔泰地区形成一股“淘金热”,探宝客立桩占地,到处挖掘,昔日空旷的原野散落着简陋的小屋,耸立起采矿的支架。 1868 年 9 月姆齐利卡齐病逝后,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王位继承危机。按北恩戈尼人习惯, 王位应由国王正妻嫡子继承,但姆齐利卡齐的嫡太子恩库路马讷在多年以前就被老王秘密处死。其余诸王蜂起争夺王位,其中最有力量的是庶子洛本古拉。欧洲一些采矿公司如伦敦—林波波公司和南非金矿公司,都积极插手王位继承斗争,同诸大臣(“英杜纳”)勾结,密谋将他们所推崇的王子拥上王位,以便从未来国王手中获取利益。

洛本古拉在争夺王位中充分表现出他的手狠心辣的性格。1869 年 7 月,马塔贝莱兰王国最勇敢善战的一个兵团发生哗变,拥立“假太子”珀金·沃伯克。洛本古拉残酷镇压,所有官兵均被杀戮,无一幸免。这场大屠杀虽为洛本古拉除去一个隐患,却使王国军队的战斗力蒙受难以弥补的损伤。王位继承纠纷经过一年的血雨腥风,终于 1869 年 9 月以洛本古拉胜利登基而告结束。形成僭主心理的洛本古拉不得不经常给予支持他登位的英杜纳以许多特权和财产,使国王的财产和权力受到一定削弱。洛本古拉还轻率地给予在夺位斗争中支持他的南非金矿公司以北金山采矿权,给予伦敦—林波波河公司以塔泰采矿权。当北金山和塔泰矿区的采金机器开始轰鸣、英国公司为修筑通往沙谢河的公路而占据土著土地引起马塔贝莱人的极大不满时,洛本古拉方才对他在狂热的王位争夺战中的轻率举动而深感懊恼。由于金伯利金刚石矿的发现,探宝客纷纷拥向奥兰治河畔,塔泰和北金山的金矿渐被证明储量有限,这才减轻了对马塔贝莱兰的压力。

到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非洲大陆发生的几件大事使马塔贝莱兰的地位骤形重要。1884—1886 年,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在兰德开始开采;德国地质学家毛赫证明大津巴布韦的马绍纳兰就是传说中的所罗门王富饶的金矿所在地,可能会是第二个兰德。1885 年柏林会议结束后,英国人、葡萄牙人、德国人和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布尔人都争先恐后企图染指林波波河和赞比西河之间的土地,以实现有效占领。从 1886 年起,布尔人同英国争夺赞比西流域的斗争急遽加剧。对英国人来说,如果让布尔人进入赞比西流域,不仅开普

—开罗计划无法实现,就连南部非洲联邦也将成为泡影。

1887 年 7 月,到达马塔贝莱兰的布尔政府两名使节终于说服洛本古拉同意与德兰士瓦共和国签订一项友好条约,允许布尔人派遣领事。针对布尔人

的捷足先登,罗得斯立即怂恿开普政府派约翰·莫法特进入马塔贝莱兰同洛本古拉会谈。莫法特利用他同洛本古拉的交情①,于 1888 年 2 月 11 日签订了一项条约(后称《莫法特条约》),规定未经英国驻南非高级专员事先知悉和准许,洛本古拉不与外国签订协议或出让土地①。不谙国际事务的洛本古拉不知道这份由英国人起草的条约已将他的国土置于英国势力范围之内。 1889 年 9 月,罗得斯又派以查尔斯·拉德为首的三人组成的南非公司代

表团进入马塔贝莱兰。拉德等人以花言巧语欺骗洛本古拉,诳称给予租让权只是允许他们挖一个洞。1888 年 10 月 30 日,洛本古拉在租让书上画押,将

其领地内的开矿权让给罗得斯;作为交换条件,将给予洛本古拉 1000 支枪、

10 万发子弹、 1 艘汽艇和每月 100 英镑。洛本古拉根据英国人告诉他的租让书内容,以为他仅仅是颁发采矿权而已,根本未涉及土地的主权。罗得斯一伙却把租让权的给予解释为主权的转让。当租让书公布后,欧洲传教士将其原文全文译给洛本古拉听,他愤慨地对担任翻译的赫姆说:“你见过变色龙捕捉蝇吗?变色龙迂回到苍蝇背后,好一阵子伏着不动;然后它又轻又慢地向前爬动,先伸出一条腿,再伸出另一条腿。最后,在挨近的时候,它突然射出舌锋,苍蝇就无影无踪了。英国就是这种变色龙,而我就是那只苍蝇。”

②洛本古拉认识到英国殖民主义者对马塔贝莱兰王国怀有吞并的野心,1889

年 1 月 18 日,他在开普《贝专纳新闻》上刊登公开信,宣布“有关租让书的所有行动一律停止”。2 月,他派两个英杜纳到伦敦去,并多次写信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申诉。

罗得斯拿到拉德租让书后,于 1889 年 4 月赶到伦敦去向英国政府申请颁发皇家特许状,以组织一个公司开发赞比西亚地区。索尔兹伯里政府一心希望在林波波河以北发现第二个兰德,在赞比西亚建立一个坚强的英国殖民地,并考虑到让私人公司承担该项任务能免除兼并的恶名和花费,便于 1889

年 10 月 29 日批准给予罗得斯的南非公司以特许状,给予它以任何类型和性质的权力,包括为实行治理和维持治安所需的权力,特许状的使用地区为从莫洛波河到中非大湖的英国势力范围。英国政府在给洛本古拉的复信中施加压力,要他只同一个英国官方承认的白人团体(英国南非公司)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洛本古拉只好喝下他自己很不情愿酿造的苦酒。

罗得斯一拿到特许状,便用特许状所赋予的巨大权力武装自己。1890 年1 月,他迅速组织起到马绍纳兰去的殖民远征军。第一批远征军打着“先锋

纵队”旗号于 1890 年 6 月出发,9 月 12 日到达马绍纳人居住的汉普登山以东一座小山,将它命名为索尔兹伯里(当年英国首相的名字),并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占领马绍纳兰。1891 年,英国南非公司擅自宣布接收马绍纳兰的土地所有权,而后分给先锋纵队中每个殖民者 3000 英亩土地。以后殖民者在从林波波河到索尔兹伯里的沿线上建立若干据点,修筑堡垒,扩大占领地的面积,并陆续建立行政管理机构。洛本古拉向英国殖民者提出严重抗议:“我以前以为你们是来挖金子的,看来你们来这里是要从我手里夺走我的人民以

① 约翰·莫法特是以前曾在马塔贝莱兰的伊尼亚提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罗伯特·莫法特的儿子。罗伯特是姆齐利卡齐朋友,也是利文斯敦的岳父。约翰·莫法特从小与洛本古拉有过友好的交往,深受洛本古拉信赖。

① Robert Blake,A History of Rhodesia(《罗得西亚史》),London 1977,p.39.

② Philip Mason,The Birth of a Dilemma,the Conquest and Settement of Rhodesia(《进退两难的开始:占领和殖民罗得西亚》),Oxford 1958,p.105.

至我的国家。”①南非公司对此置之不理,加紧向东扩大占领土地的军事殖民活动,与葡萄牙殖民者展开争夺马尼卡兰的斗争,企图进一步向加扎兰扩张。

加扎兰是索尚加建立的加扎王国的领土,位于今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加扎王国在其建国的整个过程中与葡萄牙殖民势力进行过不断斗争,迫使葡萄牙人放弃赞比西河以南大部分普拉佐领地,只在莫桑比克沿海保持稀疏的殖民据点。1858 年索尚加去世后,继承王位的马韦韦将首府南迁到林波波河河口。三年后,马韦韦因被其兄弟姆齐拉废黜而求援于斯威士人。斯威士人乘机控制了滕贝人领地和林波波河之间的沿海地带。慑于斯威人士人的威胁,姆齐拉于 1864 年弃都北迁到萨韦河左岸。到 19 世纪 80 年代斯威士人和祖鲁人力量相继衰微之后,葡萄牙人才得以对萨韦河以南的聪加人、乔皮人建立殖民统治。1884 年,统治萨韦河以北地区的姆齐拉去世,葡萄牙人乘机扩展到赞比西河。继其父登上加扎王国王位的冈冈雅纳起初同意与葡萄牙人签约,承认加扎王国为葡萄牙的保护国,但不久即因争夺对沿海乔皮人的控制权而断绝同葡萄牙人的关系。1888—1889 年,冈冈雅纳率 6 万部众离开首府塞林达山,迁往林波波河以北 40 英里的地方建立新都。

柏林会议后,葡萄牙加紧向莫桑比克和赞比亚内地扩张,1889 年成立莫桑比克公司,其活动范围包括马尼卡兰在内。莫桑比克公司缺乏资金,向英国商号出租采矿权。英国商号得到马尼卡酋长国酋长穆塔萨的允许,在彭哈隆加河畔开采金矿。罗得斯力图占领马尼卡兰金矿区和希雷金矿区(在今马拉维),并控制加扎兰和赞比西河航道,以打通从马绍纳兰到印度洋的通道。在先锋纵队到达索尔兹伯里之前,罗得斯就派出两批人,一批东去同穆特萨和冈冈雅纳建立联系,以取得租让权。1890 年 9 月,南非公司从这两个非洲人首领手中取得了租让权(冈冈雅纳尚未最后批准)。另一批人由洛克纳进入巴罗策兰(今赞比亚),说服国王勒瓦尼卡签订租让书,后者正因洛本古拉从英国人手得到大批枪支而忧心忡忡。1890 年 6 月 27 日,巴罗策兰租让书签订。勒瓦尼卡给予南非公司在其全部领土内的矿业独占权和商业独占权。1890 年英德协定给予德属西南非洲一块伸向赞比西河的卡普里维地带, 而英国则掌握了后来称为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的广阔地带。同时,与罗得斯合作的约翰斯顿进入南尼亚萨兰,利用苏格兰传教会在此地长期活动的基础,宣布希雷高地为英国保护国。葡萄牙政府眼看中非地区即将全部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向伦敦政府提出抗议。英国政府借口葡在非洲内地并不存在真实占领和持续不断的实际管辖,拒绝承认葡在内地拥有宗主权。英国甚至扬言要派炮舰到莫桑比克去。索尔兹伯里要求葡萄牙军队立即撤离鲁奥河东岸的希雷高地和马绍纳兰地区。1890 年 2 月,葡政府下令葡军撤去。英葡两国政府在欧洲进行谈判,1890 年 11 月达成临时协定,以萨韦河作为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英国政府处心积虑要将拥有金矿的马尼卡兰划入英国势力范围。为此,英葡双方发生武装冲突。1891 年 5 月,英国南非公司军队击溃了葡萄牙军队;6 月签订了英葡条约,将马尼卡兰置于英国控制之下,气候良好的希雷高原地区(尼亚萨兰)归英国所有,而沼泽低地密布的希雷河以西地段至卢安瓜河的土地和加扎兰则归葡萄牙所有。葡萄牙梦寐以求在莫桑比克与安哥拉之间建立陆桥的梦想破灭了。英德协定和英葡条约对英国极其有利,大致划定了后来成为英属尼亚萨兰(马拉维)和南罗得西亚(津巴

① B.V.Mtshali,Rhlodesia:Background to Conflict(《罗得西亚:背景和冲突》),NewYork 1967,p.39.

布韦)、北罗得西亚(赞比亚)的势力范围,从而打开了英国二 C 计划的北进通道,巩固了英国南非公司 1889 年以来所取得的让与权利。英国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及外交技巧,在瓜分南部非洲的角逐中得到了最大份额。

在马绍纳兰,英国的军事移民队伍经历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早期困难以后,到 1893 年已稳定下来。从贝拉和金伯利分别通往马绍纳兰的两条铁路已破土动工。永久性的砖房代替了简陋的草房。行政机构逐步建立,1891 年詹姆森担任殖民地总裁。南非公司肆无忌惮违反租让书,不断干预非洲人部落内部事务,无视洛本古拉对马绍纳兰的主权,因而激化了同马塔贝莱王国的矛盾。罗得斯已经认定这个殖民地的前途:或者以武装力征服马塔贝莱王国, 或者离开这块土地①。詹姆森决定以武力征服,1893 年 8 月 14 日拟定《志愿兵服役条件》,出最高奖赏募集志愿兵。奖赏规定:若侵占马塔贝莱成功, 每人将有权在马塔贝莱兰的任何部分圈定 6000 英亩的农场和得到 15 份金矿份地;凡掠获的财物半数归英国南非公司,半数在官兵中平分。在志愿兵的阅兵式后举行的礼拜会上,随军牧师西尔威斯特站在子弹箱上号召志愿部队“要把哈姆的子孙全部消灭掉”①

1893 年 9 月,英国南非公司军队由亚当斯中校任总指挥,配备 2 门大炮

和 8 挺马克沁机关枪,分成南、北、中三个纵队,开始向马塔贝莱王国首都布拉瓦约进发。洛本古拉从英国人屡次干预王国内部事务的事件中,已经看到英国的意图是要以武力消灭马塔贝莱王国。他积极备战,将已派往远袭巴罗策兰的 6000 名军队及时调回,布置在京畿重地。洛本古拉采取伏击战术, 但第一次在索马布拉森林的伏击因浓雾而中止,其后采取阻击战术,先后在尚加尼河(10 月 24 日)和本贝齐河畔(11 月 1 日)进行两次阻击。英国殖民军躲在牛车阵中向外发射重炮和机枪,马塔贝莱战士伤亡惨重。由于作战双方在武器和军事技术上悬殊过大,洛本古拉下令焚毁首都向西北撤退。英国军队于 11 月 3 日进入正在燃烧的布拉瓦约,派福布斯率军追击。12 月 3

日,英国 34 名前锋部队在尼杨加齐河畔遭洛本古拉袭击,全部被歼,福布斯部队退回布拉瓦约。洛本古拉继续向西北撤退,准备重整旗鼓,收复国土。不幸在他到达莫西图利亚瀑布(维多利亚瀑布)时,身染霍乱症,于 1894 年初去世,南非公司侵占马塔贝莱兰后,没收洛本古拉的所有牛群,将大部分土地划归公司所有,仅在沿瓜伊河和尚加尼河两大地区划出一片水源缺乏的贫瘠土地作为马塔贝莱人的保留地,而留在公司土地上的马塔贝莱人包括显贵家族被迫为白人殖民者劳动。公司借口牲畜均属洛本古拉所有,大量没收实际上属于部落群众所有的畜群,在 20 多万头牲畜中只给部落群众留下 4 万头①。1895 年,英国南非公司将其统治下的地区改称罗得西亚。

马塔贝莱人失去大部分土地和牲畜,他们的行动被置于警察管辖之下, 动辄受罚。愤恨的火焰在马塔贝莱人胸中燃烧, 1895—1896 年又接连遇上旱灾、蝗灾和牛瘟。马塔贝莱人把这一切灾难都看成是白人统治带来的祸害。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摆脱不了这些灾祸,便把希望寄托于超自然力量。早在罗兹王国时代就存在的对姆利木的崇拜②又恢复了。人们涌到马托波山去虔诚

① Cecil Rhodes:His Political Life and Speeches(《罗得斯,他的政治生涯和演说》),London 1900,pp.416-419.

① Mtshali,op.cit.,p.44.

① Neil Parsons,op.cit.,p.182.

② 姆利木(Mlimu)也称姆瓦里(Mwari)。

朝拜。首席祭司姆克瓦提代替神预言:“如果把白人从我们祖先的土地上赶出去,我一定消泯牛疫和蝗虫,并给你们普降雨露。” 1895 年 12 月,南非

公司将 500 名警察部队的主力调往德兰士瓦去执行詹姆森袭击任务,遭到惨

败。马塔贝莱兰警察力量骤减,白人警察只剩下 40 名。1896 年 3 月 20 日, 马塔贝莱人抓住有利时机发动起义,进攻殖民者的农场、矿山和仓库。殖者民仓惶退入布拉瓦约、奎洛和贝林奎等集中的居民点,设牛车阵据守。起义者的目的是赶走白人殖民者,因此他们故意敞开布拉瓦约通往南方的道路, 好让殖民者撤走。但这却给英国援军留下一条毫无阻挡的北援道路。殖民政府和南非公司调动各路军队驰援罗得西亚。5 月,先期到达的 3000 援军向起义军发动进攻,焚毁即将收割和庄稼和村寨。粮食匮乏使马塔贝莱人陷入困境。英军在乌姆利萨击败马塔贝莱人主力。7 月,起义军退入马托波山中利用崎岖地形和陡峭崖壁,进行游击战。这时,以马弗京为起点的铁路铺到了布拉瓦约。英国南非公司如虎添翼,更便于调集军队加强镇压。

与马塔贝莱人的斗争相呼应,马绍纳人郁积多年的对白人殖民者的愤恨也爆发为起义。英国人侵占马绍纳兰后,强征劳力,劫掠牲畜,蹂躏妇女, 焚烧抗税的马绍纳入茅屋,引起了马绍纳人的强烈不满。马塔贝莱人起义的消息传来后,马绍纳人于 3 月 15 日揭竿而起。起义的精神领袖是两位著名祭司卡库比和尼哈恩达。起义者首先进攻殖民者分散的农场和住宅。英国南非公司陷入南北夹攻的境地。为了摆脱困境,1896 年 8 月 21 日,罗得斯扮演

“和平使者”角色,进入马托波山同马塔贝莱王国的 40 名英杜纳举行和平谈判①。他作出一些让步,答应解散南非公司军队,只留下警察,并归还一些土地,发给英杜纳薪饷,供给食物和种子。10 月 13 日,马塔贝莱人放下武器。马绍纳人则继续坚持战斗。姆克瓦提在沙延冈贝村建立起义总部领导起义。大部分起义军退到山上花岗岩要塞中死守。英军用炸药逐个炸毁岩洞,以迫使他们投降。1897 年 7 月,沙延冈贝村失守。一群又一群起义者从山上岩洞和峭壁中被赶下来。英军枪杀俘虏,起义首领大多被杀害。到 1897 年 12 月, 起义完全沉寂下去。津巴布韦的非洲人因未能团结一致抵抗殖民者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马绍纳人起义被镇压以后,英国政府加强对南罗得西亚的控制,派一名驻节长官对南非公司的统治实行监督。

到 20 世纪初,赞比西河流域的瓜分格局已大致确定,殖民统治机构也逐渐建立和巩固。英国占领了南罗得西亚、尼亚萨兰、西北罗得西亚和东北罗得西亚(1911 年联合为北罗得西亚),共 126 万平方公里土地。葡萄牙占领了莫桑比克 78 万平方公里土地。德 国在卡普利维地区插进一个楔子。英国仍然觊觎着濒临印度洋的莫桑比克,在英葡条约中写明英国拥有购买葡萄牙在非洲领地的优先权。

七、德国占领西南非洲和纳马人、赫雷罗人的反抗

① 旷日持久的谈判进行得异常尖锐。马塔贝莱人首席谈判代表桑马布拉纳对罗得斯说:“你们来了,进行了征服,最强者夺得了土地。我们接受你们的统治,在你们统治下生活,但不是像一条狗,如果像条狗, 那不如死。”当罗得斯表示要给予马塔贝莱人土地时,一位年轻的英杜纳打断他的话,讥讽地说:“你将在我们的国土上给我们土地,你真是在行善事!”罗得斯命令那年轻人放下他正端着的步枪,他答道:“我必须握着枪同你说话,我发现,如果我端着枪同你们白人说话,你们就会更注意我说的话,要不然我就会像一条挨踢的狗”。

纳米比亚(西南非洲)由于位置偏僻和大部分是缺水的荒漠地带,在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一直未被欧洲列强所重视。北部的奥万博兰居住着人口最多的民族——奥万博人。奥万博人组成若干酋长国,19 世纪时其中最强大的是昆尼亚马酋长国,控制着从北方运往各酋长国的生铁原料。奥万博的铁匠沿奥卡万戈河流动为当地人铸铁锻铁,也用金属制品同南邻赫雷罗人交换食盐。赫雷罗人是姆本杜人中迁到埃扎沙盐沼以西的一支,18 世纪时,财富增长,力量加强,成为独立的酋长国。为争夺北部楚梅布铜矿和南方的畜群, 他们分别同奥万博人和纳马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赫雷罗人曾长期被迫向特哈平人纳贡,直到 1820 年才有力量在离大西洋岸 200 公里的奥马鲁鲁附近击败前来索取贡赋的特哈平人。此时,赫雷罗人社会内部阶级分化已很分明, 各阶层拥有牲畜的数量悬珠。牧主一般拥有千余头牛和数量更多的绵羊和山羊,有的酋长拥有万余头牛和许多羊群,最高酋长马赫雷罗拥有 25000 头牛。

①而奴隶只有几头家畜,依附于主人,充当牧奴。很多肤色黧黑的达马拉人替

赫雷罗贵族当牧工、猎手和铁匠。

在纳米比亚南部,奥兰治河和斯瓦科普河之间居住着纳马人。它们分成八个酋长国,为首的是克豪本酋长国,又称“红族”,由著名女王盖姆斯(1800

—1835 年)领导。19 世纪,从开普殖民地区迁来了一支与纳马人同种(科伊桑)的奥兰人。这支与开普荷兰人有过长期接触的新纳马人拥有火器和马匹, 强悍善战。他们的到来打破了纳米比亚各部力量的平衡。奥兰人中最强大的一支是由杰格尔·阿非利卡纳领导的部落,进入纳米比亚以后过着打家劫舍的生活。1823 年杰格尔死后,其幼子容克尔夺取权位,更加明目张胆地对邻族进行劫掠。19 世纪 30 年代初,克豪本酋长国女王盖姆斯以送给一块居住地为酬劳,请他们去赶走正在南侵的赫雷罗人。自 30 年代以来,每当干旱年份,赫雷罗人便赶着畜群南下,进入红族的贝塔尼恩牧场。盖姆斯借奥兰之手将赫雷罗人赶过阿瓦斯山,直到奥卡汉贾为止(1835 年)。赫雷罗人遭此重创,国势遽衰。从此,容克尔便在南方纳马人红族和北方赫雷罗人之间建立奥兰酋长国。1840 建都温得和克,逐渐收敛其劫掠生活,注意发展生产, 过定居生活,赫雷罗酋长将其子马赫雷罗送往温得和克为容克尔指挥雇佣军。

在容克尔经营下,温得和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商业中心。1843—1844 年,容克尔修建一条从温得和克通往鲸湾的牛车道,以沟通内地与沿海的交通。各族商人(赫雷罗人、纳马人、奥兰人)以及白人辐辏温得和克,运来各地特产。白人商人以武器弹药和白兰地酒换取奥兰人的牧畜。1842 年,德国莱茵传教会代替伦敦传教会在温得和克建立传教站。德国教会势力逐渐膨胀。19 世纪 50 年代初,在奥兰治河下游谷地掀起一股开发铜矿的热潮。为此在安格拉·佩克纳修建一个小港,运输铜矿石。赫雷罗人的战俘也被运往南方开采铜矿。

1861 年容克尔去世,其子克里斯琴尔继位。同年马赫雷罗也继其父成为

酋长,他统治的国度成为赫雷罗人最大的酋长国,有 23000 人,分住在 150 个村寨。马赫雷罗年轻有为、聪明能干,不久便统一了赫雷罗各酋长国,创建王国,建都奥卡汉贾。1863 年,他被推为国王,成为八万赫雷罗人的最高

① J.H.Wellington,South West Africa and its Human Issues(《西南非洲及其人文问题》),London 1967,p.146.

首领。在 1863—1870 年中,赫雷罗人同奥兰人进行了几场血腥战争。1863 年,克里斯琴尔在战斗中被杀,杨·容克继位,继续进行战争。在长期战争中,赫雷罗人逐渐转败为胜,1869 年侵入纳马兰西部,南下吉比恩,终于迫使奥兰人在 1870 年缔结和约。马赫雷罗将赫雷罗人的游牧范围大大扩展,南至雷霍博特,东至戈巴比斯。1872 年,一支从开普殖民地北上的混血种人巴斯特占领了雷霍博特(此后他们被称为“雷霍博特人”),与赫雷罗人毗邻而居。

19 世纪 70 年代,奥兰治河下游北岸陆续发现金刚石矿。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的纳米比亚越来越成为探宝客瞩目的地方。在此之前纳米比亚内地在欧洲人心目中素以极其荒凉著称,而沿海地带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几乎被纳米布沙漠封锁了整个海岸。欧洲人极少涉足此地,只有捕鲸船队偶而光顾, 从斯瓦科普河吸取淡水。英国的大西洋舰队也不常来,只有预感到欧洲某强国可能会来占领该处海域,他们才改变航线到这里巡弋(如 1784、1786 年)。18 世纪末,欧洲风云变幻,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于 1793 年 2 月派遣远征队, 占领鲸湾和安格拉·佩克纳的两个小据点。1814 年英国正式接管开普殖民地后,不愿在纳米比亚这块毫无经济收益的地区耗资,长期未向奥兰治河下游北岸地区扩展。在各国设立的传教会中,只有德国莱茵传教会在赫雷罗人和纳马人中进行过长期扎实的传教活动,扎下了根基。金刚石的发现促使英国对纳米比亚的保护问题重加考虑。1878 年 3 月,英国宣布吞并鲸湾及其附近地带,但英国政府仍然不愿意为保护赫雷罗兰而花费行政管理费用。1880 年当赫雷罗人与纳马人的战争再起,英国便撤销了保护。

第二次纳马—赫雷罗战争仍然是由争夺牧场和盗窃牲畜引起的。奥兰人和雷霍博特人都站在纳马人一边。赫雷罗人击退了奥兰人对其本土的进攻, 并将奥兰人赶出温得和克。1882 年,雷霍博待人企求和平并转到赫雷罗人一边。马赫雷罗挥兵南下,直到雷霍博特边界。1884 年,纳马人新领袖亨德里克·威特布伊率军直捣赫雷罗人首都奥卡汉贾,迫使赫雷罗人回师北方。1884 年 7 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当 1880 年纳马人侵入赫雷罗兰、英国人纷纷撤退时,在纳米比亚已植下深厚根基的德国传教会固守不动,请求德国政府实行保护。1882 年,不来梅商人吕德里茨进行试探,在鲸湾以南地区以枪支向当地酋长购买沿岸一块土地。1883 年 5 月,吕德里茨又以 100 镑和 200 支枪向纳马人酋长购得安格拉

—佩克纳(今吕德里茨)湾附近方圆五英里的土地。同年 8 月,又得到奥兰

治河口到南纬 26 度间的海岸地带及其港口。吕德里茨要求德国政府给予保护。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当俾斯麦探悉正被埃及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的英国政府并不坚决反对德国获得这块不毛之地时,便于 1884 年 4 月 24 日宣布予

以保护。英国政府当时非常需要德国在埃及问题上给予英国支持,便于 5 月

29 日对德国的保护予以正式同意,但英国对德国的这一让步只限于东经 20 度以西至沿海地带。7—8 月间,德国军舰“莱比锡”号在北起安哥拉南界、南至奥兰治河的沿岸地区升起德国国旗。随后,德国利用纳马人同赫雷罗人的敌对状态,向内地的达马腊兰和纳马兰乃至卡拉哈迪方向扩张。1885 年 10 月,海·戈林①在奥卡汉贾同马赫雷罗签订保护条约。威特布伊拒绝签订类似条约,他致信马赫雷罗,质问:“你知道你都做了些什么,你把土地和主权

① 纳粹头目戈林之父。

都交到白人手中,你将为此而后悔,这将成为你的一大负担,就像你把太阳背在自己的背上一样。”②英国立即对戈林条约作出反应,将贝专纳兰保护国的边界向西推进到卡拉哈迪边缘。1885 年沃伦率 4000 英军进入贝专纳兰, 就是要实现这一军事目的。

由于纳米比亚人民的坚决抵抗,德国人深入内陆的时间被推迟了 10 年,

1888 年,马赫雷罗宣布废除同德人签订的条约。1890 年马赫雷罗死后,其子

塞缪尔同外甥尼科德默斯争夺王位①。 1888 年,威特布伊正式接替其父为酋长,次年彻底摧毁了奥兰酋长国,容克尔被其子所枪杀。奥兰人分别投奔赫雷罗人或纳马人。1892 年,纳米比亚这两个最强的民族签订和约,拒绝承认德国主权。德国卡普里维新政府决定在整个沿海地带建立德国权力。德军花费三年时间企图征服威特布伊,成效甚微。1894 年,从德调来的援军到达纳米比亚,德军司令洛伊特魏因对纳马人发动突然进攻,将他们赶到荒无人烟地带。由于弹尽粮绝,9 月 15 日,威特布伊被迫签订接受保护的协定。另一方面,洛伊特魏因利用赫雷罗人内部王位纠纷,支持易受控制的、酗酒好色的塞缪尔取得王位,从而扩大了赫雷罗人上层的裂痕。

在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德国向纳米比亚的移

民明显增多,由 1891 年的 310 名增加到 1903 年的 2998 名②。这些德国移民主要是退伍军人。在新殖民地的金刚石矿尚未发现以前,他们主要从事粗放畜牧业,因而需要占领大片土地开拓牧场。殖民政府给每个移民 5000 公顷土地。这些土地都是通过各种手段从赫雷罗人和纳马人部落掠夺来的。洛伊特魏因认为:“挑起土著间互相残杀,较之指望德国以大量生命和金钱来制服这些部落,虽然要更难一些,但更上算”。他支持塞缪尔取得王位,索取的报酬是由塞缪尔割让中部地区大片土地作为德国移民区,即从西部的巴门到东部的戈巴比斯一线以南地区(约南纬 22.5°以南)。赫雷罗许多部落反对兼并他们的土地。东部尼科德默斯率领的部落坚持戈巴比斯以南地区是他们的放牧区。洛伊特魏因出动德军镇压,将尼科德默斯逮捕处死,东部赫雷罗人土地被全部侵占。在西部,德国人利用牛瘟蔓延时期赫雷罗人丧失大批牲畜、生计日蹙而施行用土地作抵押赊购商品的办法,从赫雷罗人手中骗取大片土地。同样通过这种赊购交易,德国人掠夺了大量牲畜。有的农民赊购一袋玉米,后来却被索债的德国人牵走 8 头母牛付本、2 头母牛付息。只几年时间,赫雷罗人就失去 2/3 的土地,一半以上的牲畜也变成了德国人的财产。此外,为更有效地掠夺非洲人的土地和牲畜,并驱使他们筑路开矿、服劳役。1898 年 4 月,德国政府颁布法令,在纳米比亚建立保留地制度。面对德国残暴的殖民压迫与掠夺,广大非洲人蕴集着越来越猛烈的仇恨火焰。1904—1907 年,赫雷罗人和纳马人相继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德起义。

反德大起义的序幕是 1903 年 10 月爆发的纳马人崩代尔斯瓦特部落起义。正当大部分德军调往南方进剿起义军时,塞缪尔率领赫雷罗人掀起声势浩大的抗德斗争。这次斗争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 1903 年 7 月柏林当局颁布法令,强迫赫雷罗人在一年之内向德国人追缴赊购交易中的所有欠款,这无疑是发动了一场对赫雷罗人土地和牲畜的疯狂掠夺。二是殖民当局为铺设

② N.Parsons,op.cit.,p.167.

① 按赫雷罗人习惯,应由外甥尼科德默斯继位。

② H.Stoecker ed.,GermanImperialism in Africa(《德国帝国主义在非洲》),London1986,p.49.

连接斯瓦科普蒙德到温得和克的铁路,不仅蛮横要求赫雷罗人无偿出让筑路土地,甚至蓄意霸占铁路沿线两侧 10—20 公里的土地使用权。塞缪尔予以拒

绝,全体赫雷罗人义愤填膺。1904 年 1 月 12 日,反德战斗终于在奥卡汉贾打响。在战斗前夕,塞缪尔在给威特布伊的信中写道:“我们与其受辱而死, 与其死于监禁或其他类似情况,不如共同战死沙场。”①赫雷罗各部落共 7000 余人参加起义,他们与德军展开正规阵地战。头几个月,起义军行动顺利, 几次战役使德军接连惨败,杀死了 100 多个殖民者,但并不杀害德国妇孺和

传教士。德国在当地的殖民统治摇摇欲坠,德国当局赶忙于 4 月调来 1500 名武装精良的援兵。4 月 9 日,双方在翁甘吉拉会战,德军凭借着克虏伯大炮和马克沁重机枪,打败赫雷罗军队。8 月 11 日,两军又在瓦特伯格山地决战。起义军在受到重创后开始悲壮的大迁徙。塞缪尔和一部分义军向东撤至英属贝专纳,另一些战士北撤到奥万博人地区。同时德皇又任命冯·特罗塔接替洛伊特魏因统帅德军。这位曾在中国指挥德军屠杀义和团战士的刽子手设置封锁线,截断赫雷罗人的退路。他还颁布了臭名昭著的《种族灭绝令》, 叫嚷要把赫雷罗人全部斩尽杀绝。甚至有些赫雷罗的酋长前来谈和时,他也残忍地下令枪决。

正当德军在纳米比亚中部迫害赫雷罗起义军余部时,1904 年 10 月 3 日, 南部纳马人在威特布伊领导下再次起义。起义的导火线是德国当局要求崩代尔斯瓦特人交出全部武器并接受一系列屈辱条件。纳马人对骨肉同胞遭受的侮辱极为愤慨,他们决心推翻德国殖民统治。面对队伍庞大、装备精良的德军,纳马人分成小股,进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出其不意地突袭敌人,使德军疲于奔命。在斗争中,八十高龄、德高望重的老英雄威特布伊表现出高超的领导才干,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为此,特罗塔不惜重金悬赏捕获威特布伊。1905 年 10 月 29 日,威特布伊不幸在法尔格拉斯战斗中身负重伤,随即

牺牲。纳马战士在雅各布·莫伦加的指挥下继续抗战,一直坚持到 1907 年 9 月。

1904—1907 年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大起义使德国殖民者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起义期间,德国人伤亡至少有 2000 余人,所耗军费高达 6 亿马克。起义停止后,德国殖民者对纳米比亚人民进行血腥的报复和残酷的掠夺,80%多的赫雷罗人和约 50%的纳马人惨遭屠杀。昔日畜群兴旺的赫雷罗部落只剩下15000 名饥饿的逃亡者。数以千计的被俘起义军被圈禁在鲨鱼岛上服苦役,

在德国人极端恶劣的折磨下,2000 多名纳马人在短短的四个月中就病死 860 名。赫雷罗人和纳马人的土地和牲畜悉被当局没收,分给德国移民。他们被强行赶入贫瘠荒凉的保留地,为当局修筑铁路、修建港口,成为德国人任意驱使的雇佣劳动力。德国殖民者用血淋淋的刺刀维持着在纳米比亚残暴的军事殖民统治。

① A.AduBoahen ed., GeneralHistory of Africa(《非洲通史》), vol. 7, UNESCO1985,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