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刚果自由邦和法属赤道非洲

赤道非洲地区(在地理上还包括德属喀麦隆)到 19 世纪仍是非洲大陆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这里各族社会发展程度不一,社会结构呈现多层次性,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氏族制到较完善的封建制一应俱全。在偌大范围内,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经济上虽然存在精耕细作的农业和相当发达的手工业,但使用锄耕的粗放农业仍是经济的主体。

阻碍赤道非洲历史进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极为不利的自然环境。赤道非洲地区位于非洲大陆腹部,赤道横贯其中。界内热带丛林密布,气候高温多雨。这种自然环境最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一,热带密林和星罗棋布的河流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几乎是现成的生活资料(水果、鱼类),而气候使人几乎不必为穿和住担忧。没有发展生产的需求,也就丧失了推进生产进步的动力。第二,与充足的生活资料相反, 大自然提供给这里的土壤却十分贫瘠。在高温多雨气候下形成的富铝土养料少、分化快,很不适合发展精耕细作农业,这是改进生产的极大阻力。

二是肆虐了 400 年的奴隶贸易所产生的巨大破坏作用。关于奴隶贸易及其给非洲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本卷第一章已有述及。这里特别提出一点:对于 19 世纪中期以后进入赤道非洲地区的阿拉伯的奴隶贩子应作具体分析,不能将他们与欧洲奴隶贩子混为一谈。第一,他们不是单纯的贩奴者。他们经营的主要商品是象牙,其次才是奴隶。第二,这些奴隶贩子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赤道非洲地区抵抗法国、比利时侵略的主要力量。对其贩奴,无疑要谴责,但对其反抗殖民侵略则应予肯定。

热带非洲人的沉重的历史负担便利了法国、比利时的入侵,也为后者推行殖民史上空前黑暗的掠夺制度——租让制提供了土壤。所谓租让制,是指殖民政府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作保障,以私人大垄断资本为核心力量,为达到最大限度地掠夺天然橡胶、象牙等热带经济作物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夺占土地、实物税、强迫劳动和令人发指的惩罚制度。这种极端野蛮的掠夺制度为垄断资本家带来了巨额收入,却使灾难深重的赤道非洲人民又遭受了一次浩劫。

一、殖民征服前的刚果(扎伊尔)

到 19 世纪 80 年代,即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高潮到来之时,由于奴隶贸易的长期破坏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刚果到处呈现衰败景象。整个社会四分五裂,几个王国之间及王国内部兵连祸结,战乱不断。

库巴王国刚摆脱与卢巴人的战争,进入 19 世纪后又和安库丘人展开了绵延数十年的战争,直到比利时人入侵时还在进行。然而,王国内部却相当稳定。米柯贝·姆布雷在位 30 年(1810—1840),博佩·莫宾吉统治 45 年(1840

—1885)。后者是一位杰出人物,领导库巴人顶住了外敌入侵,维护了库巴独立。

卢巴王国则陷入内外交困、江河日下的境地,外有肖克韦人、耶克人和泰泰拉人相继入侵;内部统治者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第十一代国王代穆尚即位一年后即被杀。1892 年比利时人来到时,两个王位觊觎者——卡松戈·尼昂博和其兄弟卡邦戈还在作阋墙之战。

盛极一时的隆达帝国业已分崩离析。各公国独立发展,尾大不掉,中央的控制权有名无实。帝国内部宫廷倾轧,国王频繁更替。1883 年上台的尚班达一年后被杀,继位的康加普两年后被穆迪巴所杀,再传穆卡萨和基龙贝, 到 1896 年穆特巴执政时,13 年中王祚已更换 6 次。1885 年,肖克韦人入侵, 羸弱的帝国难以抵抗,大片土地被侵占。各公国内部,统治集团与当地民族的矛盾也十分尖锐,以致卡松戈酋长姆韦内·普图被当地贵族出卖给比利时人。

1869 年,耶克人姆西里①摆脱了隆达公国卡曾贝的控制,在本凯亚建立新国,即姆西里王国。这是一个“商业王国”。由国家垄断和贩运的主要商品有铜、象牙和奴隶。两条商业路线穿越国境,西线商队将铜丝或铜锭运往安哥拉;东路经乌季季将象牙和奴隶送往桑给巴尔。姆西里招募劳动力开采铜矿,引进铜丝加工技术,向安哥拉出口铜丝。它用赚来的钱向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购买枪支弹药,武装起一支 2000 人的部队,不断扩张领土。1880 年,王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域东起卢阿普拉河、西至卢阿拉巴河、北迄卢武阿河、南抵赞比西高地。在这个庞大的王国内,姆西里模仿隆达帝国旧制, 建立间接统治制度。臣属的酋长拥有很大的自治权,中央只派一名驻节代表, 监督酋长们交纳贡赋和招募武士。这种强盛的局面昙花一现。1891 年,当地被压迫民族桑加人等纷纷起义,姆西里年老体衰,王国迅速走向衰落。

在比利时人征服前的刚果,有一股势力不容忽视。这就是从事象牙和奴隶贸易的阿拉伯商人①。他们在 1825 年后来到刚果河流域,凭着手中的枪和当地一些酋长的支持,很快就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其鼎盛时期,他们控制了刚果 1/3 的领土。其中最有名的商人是一个有着阿拉伯血统的班图黑人蒂波·蒂普②。他拥有上千支火枪,占据了从坦噶尼喀湖到依图锐森林之间的广大地区。除蒂波·蒂普外,较大的商人还有乌季季地区的鲁马利扎和拉巴河附近的基邦热素丹。比利时人刚进入这一地区时,对他们采取怀柔和拉拢手段。1887 年,蒂波·蒂普被任命为刚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区的长官,其子侄也都享有高官厚禄。因此,在 19 世纪 80 年代,双方的关系还算稳定,但冲突不可避免。因为阿拉伯商人的强大势力是比利时扩张的最大障碍,阿拉伯商人对象牙贸易的垄断,也使比利时垂涎欲滴。1890 年,斯坦利施展计谋, 将蒂波·蒂普骗回桑给巴尔,从此一去不复返③。

二、刚果自由邦的建立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1885 年 2 月 23 日,柏林会议承认刚果自由邦为主权国④。4 月 30 日,比

① 实际上他原是坦桑尼亚境内尼亚姆韦齐人,随其父到加丹加。“耶克人”只是当地人对他们的称呼,意为“猎象人”。

① 他们主要搜集象牙,由奴隶将象牙运到东非。本文称其为商人,以示其与白人奴隶贩子的区别。

② 其全名为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朱马·本·拉加德·阿尔·马吉布。蒂波·蒂普是当地人送给他的绰号,意为“枪声”。 Leda Farrant,Tippu Tip andthe East《蒂波·蒂普与东非》,New York,pp.11- 12.

③ Ruth Slade,King Leopold′s Congo(《利奥波德统治下的刚果》),Oxford 1962,pp.92-98;

④ 正式名称为“刚果独立国”,或译“刚果自主国”,在英文文献中一般称“刚果自由邦”。参见杨人楩:

《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第 439 页及注②;艾周昌编注:《中非关系史文选(1500—1918)》,

利时议会通过法案,同意利奥波德就任刚果自由邦国王。8 月 1 日,利奥波德通知列强,正式宣布刚果自由邦成立。

柏林会议划分了利奥波德的统治范围,但界线不明。这是因为,当时与会者对刚果的地理情况并不十分清楚,许多地区仍是欧洲人一无所知的空白点;加之其他列强对刚果的土地也极感兴趣,笼统圈划范围便于他们插手。法国和葡萄牙分别觊觎乌班吉和隆达,英国则企图染指加丹加。因此,利奥波德要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就必须与这些对手做交易。1887 年 4 月 29

日和 1894 年 8 月 14 日,利奥波德与法国签订了两个协定,划分了双方在乌班吉地区的边界;1891 年 5 月,与葡萄牙订约,确定了刚果自由邦同葡属领地——卡奔达和安哥拉的边界;1894 年 5 月 12 日,又同英国签订条约,划定了刚果自由邦同英属罗得西亚的界线。

在与列强谈判的同时,利奥波德组织许多支武装探险队,四面出击,对刚果自由邦圈定的范围实行有效占领。早在柏林会议前,斯坦利等殖民探险家的活动已为利奥波德攫取了刚果河下游的大片土地。因而此后的探险多是在边缘地区进行的:乌班吉—韦累河流域,开赛河—宽果河流域、加丹加及洛马米河以东地区。

1886—1892 年,自由邦先后派出范热尔、巴埃和范克尔克霍文三支探险队渗入乌班吉—韦累河流域,凭借武力,迫使当地酋长签订条约,接受自由邦统治。刚果人民以部落为单位,顽强抵抗殖民者。1888 年,亚科马族武士击溃范热尔纵队;1891 年,布贾人大败范克尔克霍文纵队,歼灭殖民军 60 人。但由于各部落互不联系,各自为战,终被殖民军各个击破。

对开赛河—宽果河流域的占领由沃尔夫、维斯曼、勒马里奈尔和范德维尔德四支探险队负责。前三支在 1885—1889 年间考察了开赛河及其几个支

流,修建了卢埃博、卢卢阿堡和卢散博等几个军事据点。后一支在 1890 年建立了东宽果河区。与乌班吉—韦累河地区不同,这些地区是刚果古文明中心之一,库巴、卢巴和隆达王国虽已衰弱,但仍统治着这些地区。比利时人的征服行动遭到了他们的反抗,其中隆达王国卡松戈的抵抗尤为顽强。1885— 1900 年,姆韦内·普图领导人民英勇斗争,屡败殖民军。最后,比利时人采用分化瓦解的卑鄙手段,勾结当地贵族,杀害了姆韦内·普图,征服才得以完成。

对加丹加的占领从 1890 年展开。年底,勒马里奈尔由卢散博据点出发,

1891 年 4 月到达姆西里首都本凯亚,向他提出接受刚果自由邦保护,遭到姆西里的坚决拒绝。4 月 15 日,在利奥波德授意下,一批企业家成立加丹加公司,同刚果自由邦订立条约,负责占领和开发加丹加,作为交换,刚果自由邦拥有加丹加公司 1/10 股份。5—10 月,公司相继派出斯太尔斯等率领的武装纵队。12 月 20 日,斯太尔斯部下杀害姆西里。22 日,姆西里的儿子班达被立为酋长,成为比利时人的傀儡。

洛马米河以东地区是阿拉伯人的天下。在整个 19 世纪 80 年代,比利时

人慑于阿拉伯人的威力,采取怀柔政策,只不过是缓兵之计。到 80 年代末, 其他地区的绥靖工作接近完成,征服阿拉伯人的任务便提上日程。刚果自由邦以强大殖民军为后盾,收起怀柔政策,强征象牙税。双方矛盾激化,冲突时有发生。1892 年 5 月,霍迪斯泰探险队悍然在里巴—里巴升起刚果自由邦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 年,第 284 页。

旗帜,与阿拉伯人发生武装冲突。探险队几乎全部被歼,这次交锋标志着阿拉伯战役①的开始。此时,阿拉伯人拥兵 10 万,刚果自由邦只有 3500 人,阿拉伯人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在洛马米河畔恩冈杜的泰泰拉人的酋长贡戈·卢泰泰是阿拉伯人的忠实伙伴(他曾是蒂波·蒂普的奴隶)。1890 年—1892 年,卢泰泰率本族人民英勇抗击比利时人,一度还与卢巴王国的卡邦戈协同作战,屡败殖民军。但在近代化的军队面前,泰泰拉武士还是失败了。1892 年 9 月,卢泰泰投降。泰泰拉人并未屈服,在 1895、1897 和 1901 年先后举行三次起义,坚持斗争到1908 年,沉重打击了殖民者。

早在 1886 年,鲁马利扎的军队已同刚果自由邦部队发生冲突。鲁马利扎聪明能干,善于指挥,深受战士爱戴。军队战斗力颇强,屡败刚果自由邦军队。1892 年后,刚果自由邦增调四支远征队合力围剿,经过两年血战,到 1894

年 3 月才将鲁马利扎赶至德属东非。

蒂波·蒂普虽在 1890 年返回桑给巴尔,但其主要力量仍留在刚果,包括驻守在卡松戈的塞富(蒂普之子)、斯坦利瀑布区的拉希德(蒂普之侄)、卢阿拉巴河的基邦热素丹和里巴—里巴的恩塞勒拉酋长都是他的羽翼。1892 年 5 月,恩赛勒拉一举消灭霍迪斯泰远征队。不久,塞富也在卡松戈杀死刚

果自由邦驻节代表。战争全面爆发。1893 年 4 月 22 日,重镇卡松戈失守。

10 月 20 日,双方在洛马米河进行决战,阿拉伯人惨败,塞富死于此役。1894

年 12 月,基邦热兵败被俘。

至此,刚果自由邦完成了对其 20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占领。这是一场自始至终通过无数场血战完成的真正的军事征服。

三、利奥波德制度

在刚果自由邦,利奥波德推行一种专横独断和残酷剥削的制度,史称利奥波德制度,因其臭名昭著,竟成为“残暴”的代名词。其主要内容有二:第一,在政治上,国王极端专权。刚果自由邦的军队、立法、司法和行

政大权由他独掌,政府各部门的高级官员由他任免,并向他一人负责。他本人则不受任何约束与限制。中央政府(设在布鲁塞尔)包括中央办公厅和外交、内政、财政三部及一个最高顾问委员会。地方政府由总督(设于 1887

年 4 月,在此之前是行政长官)统领。它包括执行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以及区和分区政府。总督是国王的代表。他有权任免地方官员,有权颁布具有法律性质的命令,必要时有权中止国王的某项命令。整个行政机构的官员全由欧洲人担任。据统计,1891 年白人官员有 290 名,1897 年有 684 名,1904 年达到 1424 名(其中有 900 名比利时人)①。刚果自由邦军队由直属国王的军队司令统领,包括一个教导营和若干正规连。1888 年有 8 个连,1893 年增至 16 个,1907 年达到 127 个连。军队人数由 1895 年的 4000 人增至 1905 年

的 16000 人。士兵从非洲人中招募,服役期为 5—7 年②。军官全由欧洲人担

① 一说“反奴隶主战争”,此说不妥。其一,战争主要由非洲人进行;其二,比利时人目的是征服。

① R·Buell ,The Native Problem in Africa(《非洲土著问题》),vol,2.p. 419.

② 一说 12 年。参见 Leonard Woolf,Empire and Commerce in Africa(《在非洲的帝国 和商业》),Loudon,

pp. 311—312.

任。

第二,在经济上,推行租让制,通过私人垄断资本对刚果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野蛮掠夺。这一制度以剥夺非洲人的土地为前提。1885 年 7 月 1 日, 刚果自由邦颁布法令,规定除土著土地(即法令颁布时非洲人耕种、居住及暂时休耕的土地)外,其他的土地为空地,归国家所有。1891 年 9 月 21 日、

10 月 15 日和 1892 年 5 月又接连颁布三个法令,宣布国有土地上的产品属国家所有,非洲人不得利用,并明确规定自由贸易为非法。这几个法令剥夺了非洲人对自己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在此基础上,利奥波德推行租让制, 即把大片土地连同土地的垄断经营权租给私人资本。早在 1886 年 12 月 27

日,以比利时大企业家蒂斯为首成立了刚果贸易和工业公司,首先得到 10 万公顷土地。1889 年,它的子公司——刚果铁路公司因承建马塔迪—利奥波德维尔的铁路工程又得到大片土地,从而使公司所占土地超过 100 万公顷。

1891 年,租让制正式推行,私人垄断财团纷纷涌入刚果。加丹加公司、安特卫普公司、开赛公司、英比橡胶公司等相继获得大片租让地。利奥波德所以要推行租让制,一是考虑其财政困难。刚果自由邦不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国王得不到政府拨款;比利时大多数金融资本家对刚果自由邦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他们不愿为风险投资枉花一分钱。利奥波德独木难支。至 1885 年,刚果

各项事业的投资已花去他 1000 万法郎,1890 年增至 1900 万法郎,这使他负债累累。二是考虑到租让制对自己最有利。作为出租者,利奥波德可以分享各公司红利。一般公司上交 25%利润,个别例外。如加丹加公司因负担占领费用,只交 10%利润;而刚果铁路公司则因其产品出口税被免 20%,需上交利润的 40%。同时,他又是最大的承租者,许多公司有他的股份(他占有英比橡胶公司、安特卫普公司 50%资本),因此,股份分红又是他一大收入。据莫雷尔估计,1904—1905 年,单这一项就为他带来 36 万英镑收入①。1896 年,他通过一项密令,将 11.2 万平方英里的好地划为王室领地。十年内,这

一领地生产橡胶 11354 吨,获得 1500 万美元。租让制带来的巨额收入,使利奥波德迅速摆脱财政危机,并挥霍无度。他向皇室成员发放大笔津贴;购置大批地产;修筑离宫别墅;收买报刊舆论为他宣传,美化他在刚果自由邦的统治①。各租让公司也都获得巨额利润,大发其财。英比橡胶公司在六年中获纯利 72 万英镑,每一股的价值竟由 46 先令 6 便士增至 35 英镑②。

刚果人民在利奥波德统治下遭受巨大灾难。当时刚果自由邦的经济收入主要靠象牙、橡胶、棕榈和花生出口。殖民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这些物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实物税。即强迫非洲居民向政府和公司交纳实物, 主要是橡胶和象牙;在不产橡胶的地方,以棕榈和花生代替。税额由行政人员确定,各地不一。如蒙加拉地区,每人每月交橡胶 9 公斤,东方省为 2—4 公斤。殖民政府为鼓励多收橡胶,对税吏实行奖罚制度。据有关资料记载, 税吏报酬分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工资,另一部分是从他收集的橡胶中提取 2% 的佣金。若完不成税额定量,不足部分则从其佣金中扣除③。收集橡胶的多少

① Neal Ascherson,The King′sIncorporated(《国王的公司》),London 1963,p.241.

① 1902 年利奥波德成立一个秘密新闻署,专门负责对新闻界行贿。参见 Neal As-cherson,op,cit.,p.255.

② Neal Ascherson,op.cit.,p.242.

③ Robent Harms,The End of Red Rubber:A Reassessment(《血染橡胶的结束:再估价》),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1975).

直接与税吏的利益挂钩,促使他们随意提高税额。(2)强迫劳动。它有两种形式:一种与实物税相结合,强迫非洲人为政府和公司收割野生橡胶。1903 年, 殖民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土著居民每月必须为国家劳动 40 小时,名为人头税

(又称劳动税)。地方政府常任意将这 40 小时的劳役折成实物税,其税额高

到惊人程度。据资料记载,刚果人实际上每月要劳动 20—25 天才能完成定额。另一形式是各种名目的徭役,如为政府打杂当差、运送货物、修筑公共工程。后两项劳役十分沉重,往往造成大量死亡。例如,修建马塔迪—利奥波德维尔铁路的工人 1890—1892 年死亡 900 人,而铁路才修 9 公里,每一公

里就有 100 人付出生命④。服徭役的刚果人几乎是无偿劳动,所获报酬微乎其微,往往是发给一些毫无用处的物品。(3)杂税和其他负担。除实物税和各种徭役外,刚果居民还被迫承担一些额外杂税和负担,如为军队提供食宿,向殖民官员送野味、家禽。以有一百间茅屋的奔巴村为例,该村除人头税外, 还要上交 5 头羊或猪、或 50 只鸡、125 担木薯、15 公斤玉米或花生、15 公斤山薯⑤。(4)严刑峻法。为防止非洲人怠工或反抗,殖民者制定了极其残酷的惩罚措施。他们扣押土著妇女和儿童作为人质,迫使男子完成税额。人质集中营生活条件极差,死亡率很高。刚果人只有交足了税收,才被准许以货物赎回人质。在一般情况下,刚果居民若完不成税额,轻则处以鞭笞,重则砍手、砍足、割耳朵乃至枪杀。殖民当局常常派出武装讨伐队,窜入村寨, 烧杀抢奸无恶不作。讨伐队返回时,除满载的劫掠物外,常带上一筐筐被砍下的、经烟熏烤的手臂,作为向当局邀功请赏的物证。有的殖民者闲极无聊, 竟以土著为靶子,比试枪法。种种暴行令人发指。

殖民者竭泽而鱼的掠夺,在当地造成严重的恶果。第一,天然橡胶林大面积被毁。非洲人为完成重税,被迫采用快而省事办法,将橡胶树砍下来, 或者剥下橡胶的皮,这是一次性使用。而租让公司只顾眼前利益,从不培植新橡胶树。因此,橡胶林逐步趋于枯竭,产量成倍下降。以英比橡胶公司为例,1903 年生产橡胶 951 吨,1905 年便减至 358 吨。第二,象牙产量急剧下降。据统计,1903 年刚果自由邦输出总额为 218.4 万镑,其中橡胶占了 190 万英镑。第三,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割胶、服徭役,农业被忽视,大片土地荒芜。第四,更严重的是,土著居民人口锐减。据估计,刚果自由邦建立时有2500 万人,到利奥波德统治末期,据官方的乐观估计,人口已不超过 1000 万①。

这就是血腥的利奥波德制度。其全部内容可归结为一句话: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机器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一点东西交出来,把最后一点劳力贡献出来。它混合了 16 世纪海盗式殖民主义者的野蛮和残酷以及 20 世纪金融资本的狡猾和贪婪,是殖民史上空前黑暗的制度。

刚果人民无法忍受这一吃人的制度,进行了不屈的斗争。逃入人迹罕至的密林或法属赤道非洲是广泛采取的形式。据不完全估计,至少有 3 万非洲

④ 比埃尔·约阿、罗西娜·勒纹:《在刚果的托拉斯》,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4 年,第 26 页。

⑤ 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第 2 卷上册,第 165 页。

① 西克·安德烈:前引书,第 167 页。一说从 4000 万减至 1550 万,参见 Lord Hai- ley,An African Survey Revised(《非洲鸟瞰》),Oxford 1957,p.120;又说从 2500 万减至 1500 万,参见 Merk Twain,op.cit, p.50.

人逃离刚果自由邦辖区②。许多地区的人民举起义旗,开展武装斗争。1885

—1905 年,刚果河下游地区爆发了不下 12 次起义。其中布迪亚和博瓦橡胶

种植园的非洲劳工反对强迫劳动的起义一度发展到 5000 人③。尽管这些起义在无情的镇压下都归于失败,但意义是巨大的。它揭穿了披在刚果自由邦外面的伪装,向外界暴露了它的残暴,促使国际社会采取行动。

1890 年,传教士格拉特恩·吉纳斯在英国首次披露了刚果自由邦的真

相,但影响不大。进入 20 世纪后,国际垄断组织的矛盾激化,刚果问题开始受到各界重视。1903—1904 年,英国人莫雷尔和凯斯门特发表一系列文章, 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在刚果的暴行,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惊。人道主义者首先起来猛烈抨击这种极端丑恶的隐蔽的奴隶制;欧美一部分资产阶级出于自己的经济利益反对这一制度;英美等国政府也对比利时施加压力。面对指责,利奥波德绞尽脑汁,负隅顽抗①。1904 年,他派出一个调查团,以应付国际舆论;1906 年,他大批引进外资,力图堵住投资国的嘴;同时,在刚果自由邦进行一些剜肉补疮的改革。但这些措施在强大的反对浪潮面前均无效果。1908 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刚果自由邦已经在道义上丧失了受国际承认的任何权利。国际社会一致要求结束利奥波德制度,比利时资产阶级或因没能从租让制的红利中分得一杯羹,或因对利奥波德向外资让步不满,都认为由议会控制刚果要比国王单独控制好得多,纷纷要求政府兼并刚果自由邦。1908 年 8 月 20 日,比利时议会通过由国家接管的法案。在移交之前,利奥波德急

忙将 23000 万公顷的土地租给五家他拥有股份的私人公司。通过这一形式, 他保留了大量的地产②。这五家公可都有大量外资。如上加丹加采矿联合公司,英国资本拥有 50%的股份。外国垄断资本的大量涌入,为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刚果准备了条件。不管怎样,利奥波德在刚果长达 24 年的独裁统

治结束了。刚果人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死亡 150—300 万人。

四、比属刚果

1908 年 11 月 16 日,监察官吉兰在博马市升起比利时国旗,正式宣布刚果自由邦由比利时政府接管,改称比属刚果。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殖民政制方面,1908 年 10 月 18 日,新政府颁布《殖民地宪章》,规定刚果殖民地归国王和议会组成的宗主国当局管理,从而在法律上终止了国王的寡头政治。1910 年 5 月 10 日,殖民政府又颁布一项法令,承认土著酋长对部落的管理权,但酋长要由政府任命,其任务主要是征税、招工,并协助维持治安。这实际上是一种地方的间接统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酋长的

② 罗贝尔·科纳万:(《刚果(金)历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 304 页。一 说几千人,参见 Richard West,Congo(《刚果》),Hait 1972,p.160.

③ A. AdnBoaheued., GeneralHistory ofAfrica(《非洲通史》), vol.7, UNESCO 1985,p.176;T-Ranger, Aspets of General African History(《非洲通史概览》), London 1980,pp. 247-248.

① 19 世纪 90 年代末,他促使法国人将利奥波德制引入法属赤道非洲,以图找一 挡箭牌。

② 其王室领地在 1908 年被收归国有,由此他得到 5000 万法郎赔偿金。P. Moon, Jmperialism and World Politics(《帝国主义和世界政治》),Marmillen 1927,p. 90.

数目激增,1909 年有 1068 个,1917 年猛增到 6095 个①。

新政府对臭名昭著的租让制也进行了改革。1910 年 3 月 2 日,废除垄断贸易制;5 月 2 日,取消实物税,代之以货币税。新税制包括主要税和附加税,主要税即人头税,全体居民都要缴纳;附加税主要是指妇女的装饰品。不久,又通过法令撤消 40 小时的强迫劳动法,但同时规定非洲人每月要为政

府服务 16 小时。从 1911 年起,政府与各租让公司进行谈判,试图以承认公司对部分租让土地的全权占有,限制并逐步取消租让制。但这一谈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毫无进展。

由于刚果的象牙、橡胶资源趋于枯竭,国际市场上橡胶的价格大幅度下跌,新政府单靠这两项商品的出口已难以维持财政,因此不得不将经济转向其他方面。棕榈、可可、岩树脂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发展较快,出口与日俱增。棕榈仁的出口,1906—1910 年为 5436 吨,1911—1915 年为 7788 吨, 1918 年猛增至 31363 吨②。粮食生产也开始受到重视。1910 年,成立了一个农业局,研究土壤的开发和利用。比利时政府还采取发放无息贷款,提供补贴、免税等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欧洲移民到刚果办农场,但收效不大。矿业的发展比农业更迅速。黄金、金刚石、铜和锡的产量稳步上升。矿产品的输出几乎占总输出的 75%。在采矿业中,加丹加的铜矿居首位。它主要由英比联合公司掌握。1912 年该公司生产铜 3490 吨,1914 年增加到 14042 吨。工矿业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建设的发展。1910 年,由开普经罗得西亚到加丹加的铁路修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总长度已超出 1000 英里。

比利时政府采取的诸项改革措施收到了一些成效,但许多重大问题仍未解决:第一,改革的局限性很大。改头换面的强迫劳动制依旧存在。租让制甚至还有所发展。1911 年,比利时政府将 187.5 万公项的土地租给英国资本家,据说这是刚果最后一次出租土地①。自由贸易制也因此大受限制。不根除租让制,自由贸易制就无法真正地实行。第二,改革完全是为了垄断财团的利益。保留租让制、强迫劳动制和垄断贸易制便说明了这一点。为了给矿业资本家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工,殖民当局在 1917 年颁布强制耕种法,规定非洲人必须在一定数量的土地上种植规定的农作物,收获物由政府收购,价格远低于市价。这项政策迫使非洲人放弃徒劳无益的农业而去做工。此外,实行现金纳税制同样迫使农民弃农外出。农民大量涌入矿山、工厂,形成一支廉价劳工队伍,1916 年已达 45000 人,1922 年增至 147000 人。工人工资很低, 一般每月 25—31 法郎。正是在残暴剥削非洲劳工的基础上,垄断财团拥有越

来越大的势力,左右了刚果的国民经济。比利时总公司在 1908 年就已掌握刚果经济的 70%。因此,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得利的只能是这些大资本家。第三,非洲人的悲惨处境没有根本改观。繁重的赋税、徭役没有减轻;殖民官员的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现象没有改变;酋长制的恢复(这本身是对历史的反动)不过使非洲人多受一层地方恶霸的压迫,因为被任命的酋长大都是甘愿充当殖民政府鹰犬的部落败类;非洲人的社会福利建设与刚果自由邦时期一样毫无进展。以医疗业为例,1885 年有医生 2 名,1891 年有 8 名,1903

① Lord Hailey,op.cit.,p.553.

② Buell,op. cit.,p. 517.

① Lord Hailey,op.cit.,p.751.

年为 25 名,1908 年达 30 名,到 1919 年仅有 31 名医生①。这一切说明,比利时政府的改革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掠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比属刚果动员 18000 人,参加攻打喀麦隆和德属东非的战斗。但大战也给殖民地经济暂时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次机会。由于欧洲战场对原料的急需。加丹加的铜产量由 1913 年的 7400 吨猛增至 1917

年的 27500 吨②。棕榈仁的出口增加近 5 倍,由 1913 年的 7200 吨升至 1918 年的 31000 吨。与此相应,输出总额猛增,1914 年为 5800 万法郎,1918 年达 18600 万法郎。而战争的全付重担都落在非洲人肩上,又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灾难。前线作战、劳役运输造成大量死亡;殖民官员以各种名目征走非洲人赖以生存的口粮,造成一些地区人为的饥荒。

五、瓜分前法属赤道非洲的社会经济状况

法属赤道非洲位于赤道南北间广阔的土地上。这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差异。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尚未形成国家的地区,包括加蓬和中非。一直到殖民征服前,这两个地区尚处于氏族部落制度阶段。例如在萨拉人中,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各氏族互不相属,只在战时组成一个临时联盟,推举一个军事首领。战争结束,联盟即告解散。各氏族内部,土地集体占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集体渔猎,收获物由酋长分配。酋长负责调解各种纠纷,其权威来自氏族成员对他的尊敬。同龄等级在这种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把全氏族成员按性别、年龄组成多个小团体,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式结构,有效地保证了氏族的稳定。另一类是古王国存在地区,即刚果和乍得。进入 19 世纪后,该地区已发展起较完善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组织。世袭国王是全国的最高首领,他在大贵族组成的国事会议协助下进行统治。全国划为几个省(或区),由国事会议委任的高级官员直接统治。基层政权由氏族贵族构成,他们负责将土地分给农民,并征收捐税和徭役。

法属赤道非洲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另一表现是社会结构的多层次性。如未形成国家地区的社会结构之复杂,可以展示出氏族制各个阶段(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直到解体的全过程。原始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直到 20 世纪初仍处于氏族制的早期阶段,过着单纯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其社会结构十分简单,几代成员组成的父系大家庭是唯一的社会组织①。萨拉人、恩扎卡拉人、芒基亚人等则处于氏族制的发展时期,其社会结构前面已有论述。而加蓬的姆蓬韦人, 中非的阿赞德人、曼格别图人等在进入 19 世纪后,氏族制开始走向瓦解。其表现是:(1)氏族首领专权现象日益严重,长老会议和全氏族大会对他的限制越来越小。氏族首领职位变成世袭,拥有军事统率权、司法权和管理权。他还通过征战扩大自己的常卫队,以武力维持统治。(2)社会分化日趋明显。以氏族首领为中心的贵族集团通过对外掠夺和对内剥削,形成了一支势力强大

① Bucll,op,cit.,p.534.

② George Martelli,Lxopnld to Lumumba :A History of the BelgianCongo,1877—1960 (《从利奥波德到卢蒙巴——比属刚果史》),London 1962,p.194.

① 有人认为,俾格米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民族,通过与班图人的交往,他们也在 向生产食物过渡。Alan P.Merriam,Congo:Background of Conflict(《刚果:冲突的 背景》),Northwestren Universty 1961,p. 20.

的特权阶层。他们使用奴隶劳动,并对平民进行剥削。如曼格别图人首领使用几百名什役和侍从。乍得和刚果的社会结构也很复杂。高居社会顶层的是封建大贵族,中间是氏族贵族,底层是自由民和奴隶。部落制、奴隶制和封建制奇怪地混合着。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认为,非洲没有单纯的奴隶制时代,封建制直接脱胎于部落制,于是三种制度便在交叉点上融合了。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对其社会性质的封建说提出异议,认为称之为部落封建制①更为合适。

法属赤道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但在生产活动的基本方面却有相当大的一致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粗放型农业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多为锄、刀、斧,未出现犁。其二是耕作技术原始,最普遍的是刀耕火种和轮作制。人们用刀砍火烧的办法清理土地,然后用锄挖出小洞,将玉米、高粱的种子撒入洞内,或将土拢成一个个的小土堆,种上木薯。一块土地在使用 1—2 年后要休耕一段

时间,其长短各地不一,一般需 3—4 年,有的要 10 年甚至 25 年②。在这里, 粗放的经营方式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首先,由于地处热带,杂草和树丛生长很快,清理土地的工作非常繁重,因此形成了较特殊的劳动分工,男子负责清理土地,妇女从事农业生产③。其次,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形成的富铝土养料少、分化快,因此土地比较贫瘠;又由于该地萃萃蝇猖獗,牛马难以饲养,所以有机肥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若过分使用地力,只会导致土壤的进一步贫瘠。因此,锄耕、烧荒和轮作制便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产物。第二、畜牧业也采用粗放的经营方法,即完全依赖天然牧场,没有或几乎没有人工饲料的补充。从事畜牧业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此为生的牧民,主要是北区的乍得和中非的阿拉伯人;另一种是农牧结合的半游牧民。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骆驼和羊。第三,手工业有了相当的发展。纺织、制革、制陶和染料等行业的内部分工精细,如纺织业已达到复杂专业化水平的有纺纱工、织布工、染色工和精制工。许多产品销售到西非和北非。第四,市场的发育还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即没有货币。流行的仍是物物交换,这主要是由于生产的发展还不能提供充足的剩余产品。

奴隶贸易对这一地区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加蓬和刚果地处大西洋岸, 400 年来一直是奴隶贸易的重灾区。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受大西洋奴隶贸易影响较小的乍得和中非又遭到阿拉伯奴隶贩子的直接骚扰。尚未形成国家的中非首当其冲,据统计,每年有万余名奴隶从中非送往苏丹。奴隶贸易的长期肆虐造成人口大量丧失,生产技术退化,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破坏,部落、国家之间的敌对进一步加剧,社会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加蓬和中非地区向国家迈进的过程被终止,早已形成国家的刚果则在奴隶贸易的打击下迅速衰弱。刚果地区在 16 世纪就已形成了卢安果、安济果和恩古约几个小王国,其中巴维利人的卢安果王国是最大的一个。该王国商业十分发达,其产品纤维布、盐畅销于内地。18 世纪,卢安果达到鼎盛时期,领土大大扩展,南起刚果河口、北抵利伯维尔附近的河口区、东至马云贝高原、西临大西洋。到 19

① 巴兹尔·戴维逊:《黑母亲》,三联书店 1965 年,第 32 页。

② Willam Allan:The African Husbandman(《非洲的农民》),Edinburgh 1965,p.3.

③ 有人说,这种分工不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而是基于一种宗教准绳,它关系到土地的肥力和人畜的旺盛。参见 Anne Hilton:The Kingdom of Kongo(《刚果王国》),New York 1985,p.6.

世纪后期,奴隶贸易导致王国衰落,1883 年接受法国保护。乍得地区因有强大的国家组织,受奴隶贸易的影响较小,因而在法国人侵入时能够组织起真正的抵抗。

巴吉尔米是乍得地区康加人的国家,1522 年由比尔米·代塞所创,首都设在马塞尼亚。王国建立后,一直处于与珀尔人和阿拉伯人不断的战争中。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国内推广。18 世纪下半叶,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统治范围向北方和东南方扩展,沙里河上游萨拉人居住区均被纳入藩属地区。跨入 19 世纪后,国运转衰,1806 年一度被瓦达伊所灭。1807 年, 乌斯曼·博库·芒达(1807—1846)在西非圣战中虽恢复了国家独立,但战乱并未结束,人民起义频频发生。1870 年,瓦达伊再次入侵,掠走三万工匠, 手工业蒙受极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1893 年,腊巴赫入侵,素丹加乌朗二世不战而逃。1897 年,他与法国军官让提尔订约,将巴吉尔米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

乍得地区的瓦达伊与巴吉尔米一样,位于东苏丹通往中苏丹和西苏丹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它与东苏丹的达尔富尔毗邻,曾一同遭受阿拉伯游牧民族顿哲尔人的统治,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甚深,但抗拒伊斯兰教多年, 直至 17 世纪中叶方才迅速伊斯兰化。阿布德·凯里姆(1635—1655 年)以推广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各部落的工具,成为瓦达伊素丹,建都乌阿腊。此后100 年,瓦达伊为摆脱达尔富尔控制,交战多次。乔德素丹在位时期(1747

—1795 年),于 1752 年彻底击败达尔富尔之后,曾八次南征异教徒部落, 拓疆扩土,盛极一时。瓦达伊国内贵族势力强大。获得“杰尔马”、“阿吉德”,“坎卡拉克”封号的簪缨贵族拥有大片土地。到 19 世纪初圣战时期, 由于交战频繁,瓦达伊奴隶制有所发展。乘博尔努素丹与索科托哈里发帝国交战之际,瓦达伊南下征服巴吉尔米,掠奴劫物,打开横越撒哈拉的新商道。穆罕默德·萨勒素丹(1835—1858 年)对高举圣战之纛的博尔努素丹国大张挞伐,一度打败奥马尔。穆罕默德·阿里素丹在位时期(1858—1874 年), 每年有 12000—15000 人从巴吉尔米被鬻卖到瓦达伊首府阿贝歇①,其中有些是奴隶、有的是自由民。素丹在全国 10 个区设立奴隶村。19 世纪后期,瓦达伊国势渐衰,大贵族争权夺利,宫廷阴谋不断,1899—1902 年王位三易其手。到法国侵入瓦达伊时,两个王位觊觎者阿西尔和社莫腊仍在酣战。1909 年,法国殖民军攻克阿贝歇,1910 年征服瓦达伊。

腊巴赫王国是乍得地区一个以其创建者命名的国家。腊巴赫 1854 年出生于喀土穆地区的一个工匠家庭,青年时代参加过苏丹祖贝尔帕夏的部队,作战勇敢,很快升为军队司令。1878 年祖贝尔反英失败后,腊巴赫拒绝投降。1879 年,他率领 600 名忠于他的军队进入中非(乌班吉沙里),试图在内地创建一个独立国家。他从当地班达人、克霍什人和丁卡人中招募战士,组成了一支 40000 万人的军队,其中 12000 人配有火枪。这支强大的军队所向披靡,1879 年占领达尔库蒂;1883 年击败瓦达伊;1886—1887 年征服卡巴人和萨拉人;1890 年在达尔库蒂组建素丹国,由其大将塞努西负责;1891 年在瓦达伊击败法国克朗佩尔考察队,缴获大批精良武器,组织 3000 精兵进攻巴吉尔米;同年 5 月从巴吉尔米进军库卡瓦,征服博尔努;1897 年占领巴吉尔米。至此,腊巴赫基本上统一了乍得地区(瓦达伊已表示臣服)。他定都迪

① Lovejoy,Transformations in Slavery(《奴隶制的变形》),Cambridge 1983,p.202.

科亚,让当地贵族保存自己原有地位,建立起巩固的中央政权。这对于抵抗迫在眉睫的法国殖民者的入侵是有重大意义的。

六、法国的占领与当地人民的反抗

柏林会议后,法国加快了在赤道非洲的扩张步伐。这是因为,到 19 世纪

80 年代,法国国内局势日趋稳定,法德关系也得到协调,德国宰相俾斯麦希望法国运离“孚日蓝线”①,因而支持法国向海外扩展。对法国来说,这是挽回十年损失的好机会。法属赤道非洲比较贫穷,当时还没有发现矿藏。但法国、英国、德国和比利时都不愿放过这块靠近赤道的地区。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法国取得了西热带非洲广大土地上的宗主权,并划定了殖民地的边界: 在西线,1894 年《法德协定》确定了与德属喀麦隆的边界,1898 年《英法协定》确定了与英属尼日利亚的界线,1900 年确定了与西属几内亚的边界;在南线,1887 年和 1894 年与利奥波德两次订约,划分了与刚果自由邦的边界; 在东线,1898 年和英属东非领地划清了界线。在进行外交战的同时,法国逐步实行武装占领和绥靖行动。柏林会议后,法国接连派出武装纵队,以考察为名实行占领,以武力胁迫当地统治者签订条约,接受法国统治,对于不肯就范或实行抵抗的非洲人则进行武装征服。

赤道非洲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使法国殖民者付出了巨大代价。赤道非洲的抗法斗争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类是群众自发的斗争,一类是有组织的抵抗。

群众的自发斗争多发生在刚果地区。如前所述,刚果的几个王国在 19 世纪末期已衰弱不堪,无力组织有效的抗法斗争。1880 年安济果王国、1883 年卢安果王国相继接受了法国的统治。当地人民并未屈服,他们以部落为单位,利用有利的地形,勇敢抗击法军。法国对刚果的征服主要沿着两条交通线进行:一条是从卢安果到布拉柴维尔的陆地交通线;另一条是由普尔到诺拉的河道交通线。1886 年初,马尔尚率队从海岸出发,经过与巴松迪人两年的血战,1887 年底到达布拉柴维尔。由普尔到诺拉的征程更为艰难,姆波希人、巴雅人英勇善战,法军屡遭败绩。1890 年,富尔诺纵队在诺拉被巴雅人击败,仓惶后退。增派援军后,在 1902 年和 1904 年又与巴雅人进行两年激战,终于占领了诺拉。为了占领交通线以外的广大地区,法军又对巴本贝人和巴科塔人发动战争,这种绥靖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尚未结束。加蓬、中非人民在氏族贵族投降后继续进行英勇抵抗。加蓬的芳族在 1886—1887 年与弗罗芒纵队多次血战。1891 年 5 月,中非人民在乌厄索地区击败富尔诺纵队,法军伤亡 50 余人。不久,在桑加河上游的一次战斗中,他们又全歼克腊姆别耳纵队。

有组织的抵抗在乍得地区主要有三起。一是腊巴赫的抗法斗争。1891 年4 月腊巴赫在坚加尔河全歼克朗佩尔纵队,标志着他抗法斗争的开始。同年

11 月,他率领军队先后击败比斯卡尔和阿尔伯拉·涅布两支纵队,使法国横贯非洲的殖民扩张计划遭到重大挫折。1899 年 5 月,布列顿纳纵队侵入乍得, 但在 7 月的库诺会战中被全歼。10 月,让蒂尔纵队再攻库诺,又被打败。1900 年 4 月 21 日,让蒂尔同来自北非的拉密纵队和来自西非的梅尼埃纵队会师,

① 孚日是法国东北部一个省,地多森林;蓝线指森林。“孚日蓝线”是法国政客米尔·费里遗嘱中一语。

第二天与腊巴赫在富罗堡展开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法军有数千人, 并有强大的炮兵;腊巴赫有 1850 名持枪的士兵、4000 名持冷兵器士兵、600 名骑兵和三门大炮。战斗十分激烈。腊巴赫派出最优秀的射手组成密集的火力网,杀伤大批法军,但终于不敌法军猛烈的炮火,富罗堡被攻占,腊巴赫阵亡。腊巴赫的儿子法达尔拉率余部继续斗争,1901 年 7 月在古吉巴战役中被击败,法达尔拉战死,腊巴赫王国瓦解。二是瓦达伊的抗法斗争。1904 年, 法国宣布瓦达伊为保护国。杜莫腊在人民支持下武装了 8000—10000 人(其

中 3000 人配有步枪),奋起抵抗。法军在 1909 年 6 月攻陷瓦达伊首都阿贝

歇。杜莫腊坚持斗争,1910 年 1 月 5 日在马萨利会战中打死法军 186 名,11 月 8 日在多罗太村又击毙法军 101 人(包括一名中校)。法国大量增兵,1911 年 3 月终于迫使杜莫腊投降,接受法国统治。三是卡涅姆阿拉伯人的抗法斗争。1901 年底,米约上尉率队进攻比尔阿拉利据点,遭到失败,他本人被击毙。1902 年,两支法军经过苦战攻下比尔阿拉利,阿拉伯人退往博库。1913 年 11 月 27 日,双方在博库的重镇艾因加拉卡发生激战,法军伤亡 77 人,阿拉伯人被迫撤出该地。

法国殖民者一半通过欺骗,一半依靠武力,终于占领了赤道非洲这块四倍于法国的土地。1911 年摩洛哥危机期间,德国以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权力为前提,从法属赤道非洲割走 27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德属喀麦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又收回了这些土地。

七、法国的血腥统治和残酷剥削

法国殖民统治制度是在征服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1882 年 12 月 17 日,法国政府颁布法令,设立法属刚果殖民地,下辖加蓬和刚果(刚果河以西直至大西洋地区),由刚果的创建者布拉柴负责。1902 年,法国政府又将刚果河盆地以北到乍得湖之间的广大地区划归法属刚果。1905 年,殖民政府宣布,法属刚果下辖四个地区:加蓬、中央刚果(1903 年 12 月 29 日刚果改为中央刚果)、乌班吉—沙里和乍得;1906 年,又通过一项法令将后两个地区合而为一。1910 年 1 月 15 日,殖民政府将法属刚果正式改名为法属赤道非洲,包括加蓬、中央刚果和乌班吉—沙里—乍得三个地区。至此殖民制度初步确立。法国在布拉柴维尔设一大总督,统辖三个地区。在每个殖民地设一总督,下属若干省、区和分区,由总督派官员直接统治,官员全由法国人充任。这是一种直接统治制度。但由于缺少资金和工作人员,这种制度一直未能全面推行。据统计,1908 年有行政区 17 个,1912 年增到 59 个,同期, 官员数量由 107 人增加到 273 人。这一数字相对于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实在不成比例,许多地区仍处于法国的势力范围以外。有资料记载,1912 年,法国实际占领的地区为 60%,受其影响的占 20%,另有 20%完全在其控制之外①。实际上,60%的数字也不符合实际。以乌班吉—沙里—乍得为例,名义上划为几个省和区,但法国人拥有的只是 18 个军事据点,其中还有一半据点因人员不够而几乎不起作用。正因如此,军事管制便成了一种普遍的替代形式。1913 年,乍得 49 个区中的 25 个、164 个分区中的 93 个处于军管之下。

与此相应,殖民占领军的数量不断增加,1908 年为 3400 人,1912 年增至 7200

① Buell,op.cit.,p.221.

人①,但仍捉襟见肘。

对非洲居民,法国殖民政府推行租让制,通过私人资本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法属赤道非洲地区人烟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5 人,生产的橡胶、棕榈也很少,经济价值不大②。殖民政府从建立伊始就入不敷出。1893

—1898 年,法国在赤道非洲的财政补贴为 13512514 法郎。因此,法国政府无心经营这块花钱的殖民地。1893 年和 1894 年,通过两个秘密租让合同, 政府将 13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租给上奥戈韦公司和奎卢—尼阿里公司,期限

为 30 年。这一消息披露后,舆论哗然,法国政府以承认公司对 70 万公顷土地的全权占有为条件收回了租让权,租让制也被暂时搁置下来。不久,在利奥波德授意下,关于赤道非洲拥有丰盈财富以及刚果自由邦各租让公司大发其财的消息不断传到法国,大大刺激了法国金融资本的贪欲。他们猛烈抨击殖民政府对非洲人过于仁慈,要求推广租让制。到 1899 年 1 月,“刚果热” 风靡法国,巴黎的股票持有者都盼望做一个发横财的“刚果佬”。这种侥幸发财的心理正是陷入财政困境的政府所企求的。1898 年,巴黎成立了一个土地租让管理委员会,为推行租让制作准备。1899 年 3—7 月,政府先后同 40

个公司签订租让合同,租出土地 66554000 公顷,租期 30 年。根据合同,公司享有对租让土地的全部使用权;作为交换,公司上交利润 15%给政府。法国的“刚果佬”带着急不可耐的发财欲,一到殖民地便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 疯狂掠夺当地物产。于是,贸易额直线上升,1902 年为 1270 万法郎,1903 年为 1691.6 万法郎,1904 年为 2119.3 万法郎,1907 年达到 3595 万法郎。

其中,输出额由 1900 年的 7539515 法郎上升为 1910 年的 24630872 法郎。世

界市场热门货橡胶和象牙占了输出额的绝对多数。如 1904 年中央刚果输出总额为 747.9 万法郎,橡胶占 50%(379.99 万法郎),象牙占 41%(300.6 万法郎)①。然而,并非所有的租让公司都得到了他们所期望的财富。据 1904 年

统计,只有 6 家公司赢利 2645045 法郎,另有 26 家亏损 12510219 法郎,还

有 8 家公司已经破产。

虽然租让制没有满足“刚果佬”的发财欲望,但它带给非洲人民的苦难却丝毫不亚于刚果自由邦。为了大量掠夺当地的橡胶、象牙等物产,殖民政府和租让公司沆瀣一气,采取了一系列鱼肉非洲人的措施。第一,剥夺非洲人土地。1899 年,殖民政府颁布空地法令,将大片土地收归国有;以后又做了几次调整,进一步缩小非洲人的保留地。1901 年 3 月,政府规定每个土著可拥有 3—4 公顷土地,1902 年减至 2 公顷②。保留地土地严重不足,扼杀了非洲人小农经济的发展。第二,实行垄断贸易制。殖民政府规定,非洲人只许将产品卖给当地公司。而这些公司在收购时往往不付现金,用从法国进口的劣质商品顶替;公司还肆意抬高这些劣货价格,有时竟超过市价的 300—

500 倍③。第三,采用以橡胶纳税的制度。殖民政府通过租让公司征收的人头税常被折成实物。收税时,公司代理人员经常随意折算,有时折算的橡胶定额竟超出应缴税额的 5—10 倍。第四,征收苛捐杂税。殖民政府迫使非洲人

① Buell,op.cit.,p.221.

②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殖民地大家族中的灰姑娘”。P.T.Moon.op.cit.,p.113.

① Félicien Challaye,Le Congo Frangais(《法属刚果》),Paris 1909,pp.163-164.

② Buell,op.cit.,p.234.

③ Félician Challaye,op.cit.,p.186.

缴纳筑路税和建造哨所税,对非洲人的乐器(手鼓等)也征收娱乐捐;对产盐户课以重税,迫使非洲人到租让公司购买高价法国盐。第五,推行强迫劳动制度。这一制度在乍得最为突出。乍得气候干旱,北部多为沙漠和半沙漠, 可供掠夺的物产有限,因此劳动力便成了替代品。法国在征服腊巴赫后,曾把战俘和一部分当地居民当作奴隶强行征用。1913 年,法国又胁迫瓦达伊素丹签订果兹—贝达协定,将大批居民征为劳工。这些劳工或被迫无偿地为政府服各种徭役,如修路,建桥,为军队运送货物;或被迫替公司采集橡胶、运送货物(报酬很少)。第六,为监督非洲人劳动,殖民政府建立了一套土著法,即花样繁杂的行政、警察惩罚制度,包括扣留人质、鞭笞、砍手和讨伐等。这种敲骨吸髓的剥削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当地的农业、手工业遭到很大摧残,人口大量减少。据统计,1911 年法属赤道非洲有 2000 万人,1921 年减至 750 万人①。除大量死亡外,大批人口逃到比属刚果和西属几内亚。

人民无法忍受,奋起抗争。1904—1905 年,各地反抗斗争纷纷展开。在曼吉阿族居住的沙里河上游和邦佐族居住的洛巴耶盆地,反抗最为激烈。他们捣毁据点,杀死殖民代理人员,将橡胶塞进被杀死的商人头颅。殖民讨伐军屡遭败绩,直到 1912 年才打败起义者,重新占领这个地区。

法国殖民者的侵略暴行也引起国际舆论的一片斥责,但并未像对刚果自由邦的抨击那样引起轩然大波。这与法国是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有关。英国曾因其商业活动受到损害,向法国提出了抗议。因此,1904 年,法国政府派出以布拉柴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去研究改进殖民管理制度和改善土著状况的措施。几个月后,委员会返回欧洲,但调查报告如石沉大海。后来调查团成员查来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抨击法国殖民管理制度和租让制。1906 年,他在巴黎成立了法国保护土著协会。1908 年,巴黎又成了一个保护土著的国际协会。通过舆论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

舆论的压力和英国的抗议,加上租让制本身的失败,迫使法国政府实行改革。1909 年,它废除实物税,改行货币赋税;接着与租让公司谈判,以承认公司对部分土地的私有权为条件,收回了大片租让土地。据统计,共收回土地 3100 万公顷,其中 800 万公顷立即交还,另 2300 万公顷在 10 年后归还

①。到 1923 年,租让公司减少至 11 家,租让地缩减到 152390 平方公里②。但这次改革并不象法国政府所吹嘘的那样富有成效,收回的大多是公司废弃不用的荒地,而且要到十年后才交还;土著的状况也并未得到任何改善,各种暴行继续发生。1920 年,一位传教士证实:公司的武装人员将一队非洲人捆绑起来,押着他们前去收割橡胶。这些人赤身露体,被折磨得麻木无知。他们在饥饿和疾病的袭击下,像苍蝇一样倒下去。病人和孩子留在村中任其挨饿,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① Lolrd Hailey,op,cit.,p.121.

① Buell,op.cit.,p.251.

② P.T.Moon,op.cit.,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