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其他葡属殖民地

葡萄牙是最早侵入非洲的国家,到 18 世纪末,葡属非洲殖民地基本趋于稳定。它们包括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圣多美—普林西比以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其中以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最为重要。安、莫两国是葡萄牙在非洲的掠夺侵略中心。葡萄牙在这两个地区长达数百年的侵略和统治中,推行了一系列殖民主义政策,试验了种种殖民统治方式,诸如政治上的领主制、总督制,军事上的黑人辅助军制度,经济上贩卖黑奴的庞贝罗制、奴隶种植园制和普拉佐制,奠定了近代殖民制度的基础。许多制度不仅为后来的殖民国家在非洲所采用,而且扩展到美洲和亚洲。葡萄牙是近代殖民主义统治制度的开山鼻祖。

一、葡萄牙在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圣多美—普林西比的殖民统治

位于非洲西海岸附近大西洋中的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群岛在葡萄牙入侵前无人居住,是一群火山岛,大多系山地和岩石。几内亚比绍地区则主要居住着曼丁哥人。

葡萄牙在向非洲西海岸扩张和探险过程中,迪尼兹·迪亚斯在 1444—

1445 年间到达塞内加尔河口,发现佛得角群岛;次年侵入几内亚比绍的博拉马岛,掳掠当地非洲人运往葡萄牙,卖为奴隶,并占领这一地区。1455 年和1456 年,为葡萄牙王室服务的意大利人卡伊季·达·达莫斯托和乌索·迪·马雷、安东尼奥·达·诺里,受葡萄牙委托侵入佛得角群岛。1460 年,葡萄牙殖民海盗迪奥戈·戈麦斯伙同安东尼奥·达诺拉占领群岛中最大的圣地亚哥岛和马尤岛。1470—1471 年,葡殖民者侵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群岛。

这些群岛被发现并占领后,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不仅是向大陆或向南扩张的基地,也是葡萄牙进一步航向东方的中转补给站。因而,葡萄牙很重视对它们的开发,一方面向这些地区移民,把国内的宗教流放者、罪犯、犹太人以及一些冒险家遣殖到岛上;一方面从非洲大陆主要是从安哥拉和刚果王国运送非洲黑人来开发岛屿。

起初,葡萄牙在这些地区实行领主制,由葡王室委任或特许葡萄牙封建领主在这些岛屿进行统治,领主享有贸易垄断权。在佛得角,迪奥戈·戈麦斯占领马尤岛和圣地亚戈岛后不久,葡王阿丰索五世即把这一群岛封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亲王。1460 年,岛上的葡萄牙人又获得了几内亚沿岸的贩奴垄断权。1470 年,群岛又归属曼努埃尔亲王。在圣多美,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也实行领主制,掌握统治权的是费尔南·德·麦罗。随着殖民地移民和非洲黑人奴隶的增多,以及经济价值的日趋重要,葡萄牙政府开始接管统治权。1495 年曼努埃尔亲王继承葡萄牙王位后,佛得角群岛成为葡王室领地的一部分。1522 年,圣多美—普林西比亦收归王室管理。

几内亚比绍很快成为葡萄牙掠卖黑人的重要地区,而佛得角和圣多美— 普林西比群岛则成为贩卖黑奴的转运站和贮藏所。通过这些地区,西非、刚果、安哥拉的非洲人源源不断地被装进大西洋运奴船。据估计,15 世纪下半叶,每年有 500—1000 名奴隶被运到佛得角。在圣多美,到 1550 年时,大约

每年至少有 3000 名刚果或安哥拉的非洲人被贩运到岛上。

这些岛屿的气候和土壤适宜发展经济作物,甘蔗和棉花种植园随之发展起来,奴役从大陆运来的黑人奴隶。例如,在佛得角,5—10%的白人和混血种人享有全权,占有土地,奴役 90%的黑人奴隶。16 世纪中期,这些岛屿尤其是圣多美的种植园经济发展迅速。1554 年,圣多美已有 60 多个甘蔗种植园①。种植园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产生和发展。1574 年,圣多美有 60 家制糖厂,共生产食糖 15 万阿罗巴(1 阿罗巴约合 14.7 公斤);1575

—1580 年间,年产量增至 20 万阿罗巴;到 16 世纪末达到 30 万阿罗巴②。17

—18 世纪时,随着大西洋奴隶贸易走向繁盛和巴西种植园日益发展,圣多美等岛的甘蔗种植园经济受到冲击,殖民地发展变得缓慢下来。殖民首府也从圣多美搬到普林西比。到 19 世纪上半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由盛转衰,而岛上试种咖啡树获得成功,种植园经济才在这些岛屿复兴,但已经不能在葡属非洲殖民地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了。事实上,从 16 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大规模入侵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时期起,葡属非洲的统治中心即已逐渐由这些岛屿转向安哥拉和莫桑比克。

近代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起源于西非的这些岛屿,并从这些岛屿扩展到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奥利佛和费奇指出:“种植园制度是在西非试验的⋯⋯西班牙把这种制度从加利那群岛移植到了西印度群岛,葡萄牙则从佛得角群岛和几内亚湾诸岛、特别是圣多美把这种制度介绍到巴西。”①

遭到残酷剥削的黑人奴隶,在非洲最先发动了反殖民统治和奴隶制度的起义。早在 1530—1540 年间,就爆发了第一次圣多美岛黑奴起义。1574 年, 爆发了一起规模很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安哥拉黑奴起义。起义者烧毁糖厂, 几乎占领了全岛,设司令部于莫坎博山。1595—1596 年,在阿马多尔领导下, 攻占了圣多美城。葡萄牙殖民者用计抓住了阿马多尔,大肆报复。安哥拉黑奴撤至丛林地带,继续坚持斗争直至 17 世纪。

连续不断的黑奴起义,是导致圣多美种植园奴隶制衰落的原因之一。

二、葡萄牙侵略安哥拉及安哥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葡萄牙与安哥拉的官方接触始于 1520 年。当时葡王室派一个传教团到恩东戈王国访问。实际上,葡萄牙人与安哥拉的接触比这更早。此前,在圣多美和刚果王国的葡人就与姆崩杜人有了贸易联系,有的还定居罗安达。1482 年,葡殖民冒险家迪奥戈·卡奥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到达安哥拉的圣玛丽亚角, 曾竖立标柱,宣布葡萄牙领有该地。但 16 世纪中叶前,或者说 1575 年以前, 葡—安基本限于维持一种以罗安达为中心、以奴隶贸易为主的商业贸易关系。葡政府与之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它的侵略重点在圣多美和刚果等地。当时安哥拉地区的西班图人(其中以刚果族、姆奔杜族、奥维姆崩杜族、因班加拉族为主)中较强的姆奔杜族、因班加拉族开始建立王国,如恩东戈、利博洛、卡桑热等,较弱的族则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或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恩东戈王国大约在 16 世纪初由西姆奔杜族联合组成,位于安哥拉北部登

① 皮埃尔·古鲁:《非洲》,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第 253 页。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5—19 世纪非洲的奴隶贸易》,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年,第 111 页。

① Roland Oliver&J.D.Fage,A Short History of Africa(《非洲简史》),London1983,p.120.

迪河和南宽扎河之间,版图从海岸一直延伸到现今的马兰加城。王国统治者的称号为恩哥拉(Ngola),葡萄牙人多译为安哥拉(Angola),安哥拉之名由此而来。恩东戈最初臣属于刚果王国,16 世纪中期乘刚果王国衰落之机宣告独立,并不断扩张势力,开始强大。在它的东部,宽扎河与宽果河之间是卡桑热王国,约 17 世纪 40 年代为因班加拉人所建。因班加拉人起源于加丹加,1540 年向恩东戈王国地区迁徙,并不断向其进攻,17 世纪初定居土壤肥沃、盛产食盐的宽果河谷,中期走向强盛。恩东戈王国之南是利博洛王国, 大约在 16 世纪前由姆崩杜人所建。16 世纪初期开始向北扩张,渡过宽扎河, 控制了罗安达高原的一部分。在利博洛王国的南边,现今安哥拉的南半部地区,奥维姆崩杜族占居了本格拉高原的大部,16 世纪时仍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到 17 世纪时才逐渐形成一些城邦。

在已建立的国家中,大多实行家长奴隶制,奴隶被当作家族成员看持, 主人称之为“儿”、“女”,准许保有和继承财产。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债务破产者。土地实行部落或村社集体所有,部落成员或村民耕种土地须向王国或酋长交纳贡税。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一般由酋长议事会选举产生,掌握军政大权。由部落臣民组成的军队保卫王国。政治上的显著特点是与宗教和宗族的权威紧密结合。王国大多由某一家族建立,社会集团也以宗族集团划分;王国设有专门的神坛,创立独特的仪式,奉祭崇拜之神。例如, 恩哥拉的本意即为“神龛持有者”,借以加强王国的凝聚力和国王的权威性。西班图人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辅以采集和狩猎,几乎所有王国都掌握了炼铁、制陶和织布技术,并已有相互间乃至与外来人的贸易交往。安哥拉的这种分散、落后状态,便利于葡萄牙的入侵。

  1. 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在刚果王国寻求贵金属失败,于是将注意力转向赞比西和宽扎河流域。当时有关罗安达内陆有丰富金矿和银矿的谣传和报告接连不断传到里斯本。1560 年,葡政府派两个耶稣会教士和两个僧侣到安哥拉游说恩东戈国王接受葡保护,允许葡在安哥拉殖民、掠奴和贸易,但遭到拒绝,其中保罗·迪亚士被囚禁了五年。保罗·迪亚士一回到里斯本, 即在耶稣会的支持下,说服王室征服安哥拉,要求任命他为安哥拉的领主, 去完成这一使命。1571 年,葡王塞巴斯蒂昂授予迪亚士“征服埃塞俄比亚的塞巴斯蒂昂王国总督和大将军”,命他征服并世袭大片领土,在六年内把 100 个葡人家庭移殖到征服地,正式确定对安哥拉的侵略政策。1575 年,迪亚士率 400 人的远征队,分乘七艘战船驶向安哥拉,揭开了葡萄牙侵略安哥拉的序幕。

1575 年,迪亚士远征队在罗安达岛登陆。由于安哥拉人对萄入侵有所认识,1550 年潘德人就曾说过“白人又来了,⋯⋯他们除了给我们带来战争和苦难外,别无他物”①,且恩东戈国王也早有警惕,因此当迪亚士的远征队一上岸即遭到安哥拉人民的沉重打击。他们勉强在岛上站住脚,一年内在岛上建立殖民据点(日后的罗安达城核心),而后沿宽扎河向内地及恩东戈王国扩张,但沿途多次遭到非洲人的袭击。一位耶稣会神父记述说:“我们⋯⋯ 见到一个带着儿子逃命的父亲,在他意识到不能把儿子救出去的时候,突然转身向我们扑来,一边跑一边射出所有的箭,直到我们把他杀死。”①在安哥

① David Birmingham,Trade and Conflict in Angola(《在安哥拉的贸易和冲突》),Oxford 1966,p.27.

① 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史》,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 127 页。

拉人民的打击下,葡军伤亡惨重,到 1589 年迪亚士死时共丧生 2000 多人(包

括死于热病者)。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在 15 年内仅限于罗安达到马桑加诺的宽

扎河两岸 70 英里的狭长地带,在宽扎河和卢卡拉河沿岸建立了六七个殖民据点。

1580 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成为西班牙的附属国。然而,葡萄牙对安哥拉的侵略政策并未改变多少,迪亚士的继任者们先后在马桑加诺、穆克希马建立据点,进一步向内陆渗透。17 世纪初,曼努埃尔·福加兹任总督时, 向东深入内陆 400 多英里,试图打通横跨大陆直达莫诺莫塔帕地区的交通,

未能成功。从 1617 年起,葡殖民者把侵略矛头指向恩东戈王国,向其发动大规模进攻,遭到恩戈拉·恩达姆比国王英勇抵抗,最后靠武器优势才打败恩东戈军队,把征服魔爪伸向丛林地带。次年,葡人向高原进攻,侵入王国心脏地带,恩达姆比再次率众抗击,后因寡不敌众,撤退到宽扎河的一个小岛。殖民者焚毁王宫,惨无人道地大肆杀戮参与抗击侵略的酋长。这时恩东戈王国涌现出一位杰出的女王恩津加,领导人民进行了长达 40 年的反葡斗争。

恩津加·姆班迪生于 1582 年。其父恩哥拉·恩达姆比终生率部顽强抗击葡萄牙侵略者,给恩津加留下深刻印象,她从小在反侵略斗争环境中成长, 目睹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1618 年父王去世,哥哥姆班迪篡夺王位②,她被迫逃亡到母亲的家乡马坦巴。1622 年,她受命率一代表团到罗安达与葡萄牙总督进行谈判。她顶住了侵略者不给坐椅的恫吓和侮辱,拒绝葡萄牙要恩东戈称臣纳贡的无理要求,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能言善辩,机智沉着,终于迫使葡总督在谈判协定书上承认恩东戈是“不臣属于葡萄牙的独立王国”,放弃在姆巴卡的城堡,从恩东戈撤军,归还所有掳掠的恩东戈奴隶。在这种情况下,恩津加准许葡萄牙商人、传教士进入恩东戈王国,允许其经由王国前往东部地区从事奴隶贸易。谈判结束时,从策略考虑,她假意接受葡萄牙人的要求,接受洗礼,取教名唐娜·安娜·德·苏姗,改信基督教,但回国后不久即宣布退出基督教。

1624 年,恩津加发动起义,阻止姆班迪投降葡萄牙,并将他处死,自立为王。即位后,她发表宣言,号召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御敌,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停止各族间的争斗,力求把所有的姆崩杜人联合起来,甚而与宿敌雅加人修好,派人学习其武艺,训练自己的军队。对葡萄牙人则坚持主权独立、平等贸易的原则,使葡萄牙侵略者迟迟不能达到征服该王国的目的。葡人对她怀恨在心,视之为侵略扩张的最大障碍。罗安达总督曾公开宣称, 凡臣属葡萄牙王国的部落又承认恩津加为王者则严加惩处,并于 1626 年以武力扶植恩津加的一个近亲阿里·吉銮热为恩东戈国王,借傀儡之手反对恩津加,迫使她迁都马坦巴。

在马坦巴,恩津加建设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武装,以抗击葡军的东向扩张,打垮傀儡吉銮热;同时,扩大反葡联合阵线,继续加强与周围各部落的团结,并派人前往刚果王国进行联络,谋求并肩抗葡。

葡萄牙在西班牙占领时期,国势由盛转衰,海外霸权受到新兴的商业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的挑战。1641 年 8 月,荷兰乘刚独立不久的葡萄牙还未能从西班牙占领中恢复元气,攻占葡在安哥拉的大本营罗安达,11 月又占领南部的重要据点本格拉,迫使葡殖民势力沿宽扎河后撤,在沿河两岸与荷兰人展

② 姆班迪系恩哥拉·恩达姆比的私生子,按规定无权继承王位。

开争夺战。葡萄牙势力一度几乎被赶出安哥拉,此后靠着巴西殖民地的支持, 经过几年的准备才得以反击。1647 年,葡政府任命巴西的葡萄牙人大地主萨尔瓦多·科雷亚·德·萨·贝纳威德斯为安哥拉总督,收复安哥拉。次年, 他率 15 艘船、1500 人从巴西来到安哥拉驱逐荷军,同年 8 月夺回罗安达,

不久又迫使荷兰人放弃本格拉和圣多美岛,并于 1662 年和 1669 年分别与葡萄牙订约,承认葡对安哥拉的垄断地位。赶走荷兰人势力后,葡萄牙又加强对恩东戈王国的进攻。早在 1641 年荷兰与葡萄牙人发生冲突时,恩津加利用矛盾联合荷军打败葡军,使葡军一度退出恩东戈的内陆地区。现在,恩津加又率众英勇抗击卷土重来的葡萄牙人,使侵略者始终未能攻进马坦巴。此时, 恩津加虽已年逾花甲,依然斗志旺盛,率军转战四方,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 出其不意袭击侵略者,使葡萄牙殖民军总是陷入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的消耗战中,不得不谋求与恩津加进行谈判。1654 年,双方缔结和平协定。从此直到 1663 年 12 月 7 日恩津加去世,葡军未能向马坦巴发动进攻。1664 年,恩东戈傀儡国王阿里·吉銮热去世,葡萄牙乘势进攻该王国,占首都蓬戈安东戈;1674—1675 年,又在马坦巴发动政变,扶植傀儡,安插殖民官吏从中操纵,基本上征服了恩东戈王国。至此,葡萄牙征服了罗安达以东约 150 里半径范围和宽扎河下游的主要土著力量。

  1. 世纪 80 年代以后,葡萄牙的征服由内地渗入改为沿海重点征服,南部从本格拉向东部内地高原推进。1685 年,葡人在卡孔达和基伦格斯建立了两个殖民据点。18 世纪中叶后,他们加紧向北扩张,1758 年征服洛热河,直到安布里什地区;次年,又在内地通往刚果河沿海地区的商道要地恩科热修筑要塞,但不久遭到法国船队的攻击而放弃。此时,英法已在侵略非洲的角逐中不断向葡挑战,抢夺其殖民地。1786 年,两国迫使葡萄牙签订马德里条约,葡萄牙被迫承认一切欧洲国家在刚果河以北地区享有自由贸易的权利, 以此换取法国不在刚果河以南的安哥拉港口从事贸易。葡萄牙在该地区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仅保住了在安哥拉的独霸地位。向北扩张受阻后,葡人又转向南方。1785—1786 年,总督木萨米迪什派军远征南方,到达本格拉以南约 200 里处靠近贝罗河口的海湾,开辟新殖民据点,并以木萨米迪什命名。

到 19 世纪初叶,葡萄牙在安哥拉的征服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区,而葡商人的掠夺范围则远远深入内陆。

从 1836 年开始到 1870 年代,葡萄牙殖民当局开始考虑有效占领安哥拉领土。1810 年、1815 年、1817 年,葡萄牙政府先后同英国订约,同意在葡属非洲限制奴隶贸易,并于 1830 年 12 月 10 日正式颁令废除这一贸易。废除奴隶贸易是迫不得已之举,它使葡萄牙丧失了在安哥拉掠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弥补损失,葡国政府加强和扩大对沿海地区的占领和控制,增加关税收入。1855 年,葡人占领安布里什港,1859—1860 年占卡庞贡贝,1840 年在木萨米迪什城附近海岸上建立新殖民点,1854 年建亚历山大港。同时,他们以沿海港口为基地,加强对内地的有效占领,力图控制内地到沿海的商业通道和商业贸易,扩大贸易收入,寻求新的掠夺资源。1856 年,葡人占基巴拉和本贝,1838 年占腊甘萨,1857 年占马兰热,1850 年—1861 年征服并占领卡桑热,1856 年占卢班戈,1859 年占温贝,1874 年占古拉。这样,葡萄牙在安哥拉从沿海到内地、从南到北,星罗棋布地设置了殖民据点,但真正有效占领的领土并不大。它的权力范围只限于殖民据点及其周围,在内地并不能行使任何权力,但这些殖民据点毕竟为日后完全吞并安哥拉奠定了基

础。

三、侵略莫桑比克及莫桑比克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葡萄牙人最初与莫桑比克的接触是在 15 世纪末。1498 年 3 月,瓦斯科·达·伽马在寻求到东方的航路上首次到达莫桑比克岛。1503 年,他受命征服东非,在莫桑比克岛上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开始了葡萄牙对莫桑比克的侵略和征服活动。当时在莫桑比克地区,古代盛极一时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已经衰落,属邦昌加、索法拉、马尼卡、巴卢伊、太特、马丹达、奇迪马和托格瓦的势力不断加强,拒绝称臣纳贡,谋求独立的倾向日渐明显。尽管中央政府实行年换火炬、年燃新火的办法加强对属邦的控制①,但仍无济于事。1480 年国王马托佩死后,王国陷入内讧,昌加首先发难,在阿拉伯商人的鼓

动下自称埃米尔,并于 1506 年正式脱离莫诺莫塔帕王国,自立昌加埃米尔王国。随后,马尼卡、巴卢伊、托格瓦等属邦相继独立。莫诺莫塔帕王国的分裂和衰落是其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王国在古代的强盛主要靠有作为的国王通过武力征服实现的,王国的统治并不巩固。它以血缘、宗教为其统治纽带,名为统一的王国,实际上是一个中央与属邦的松散联盟。在这样的制度下,一旦大规模的征服活动停止,一旦有作为的国王不复存在,王国的分裂和衰落就在所难免了。当葡萄牙殖民者来到莫桑比克海岸时,昔日威霸四方的莫诺莫塔帕大帝国已变成了偏安一隅(今赞比西河南岸)的弱小王国。与此同时,在今莫桑比克北部,兴起了三个马拉维人契瓦族国家:一个叫卡伦加,在今马拉维与莫桑比克交界处;一个叫马甘加,在今希雷河右岸,其势力东向直达莫桑比克东海岸;一个叫昂迪,在今莫桑比克西北太特地区。他们大约在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由扎伊尔南方卡坦加(今索巴)地区迁徙到赞比西河北部地区。这些王国的社会发展基本处于早期奴隶制阶段,宫廷中还未形成固定的军政官职,主要靠顾问议事会执政。但地方上已形成酋长制,酋长专门负责调解纠纷,指导宗教祈雨仪式和保卫王国安全等。土地开始分封,酋长将部落土地分封给其忠诚的属下,征收年贡,其中一部分(往往是象牙)送国王。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辅以采集和狩猎。此外, 在鲁伍马河以南约 100 公里的地区,还存在一个比较强大的马津巴人国家, 但就其性质看,大致属于部落军事联盟制。

起初,葡萄牙的侵略和征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占领港口和商业城邦, 作为控制沿岸贸易的殖民据点和保证印度洋航行畅通无阻的补给站。1505 年,佩德罗·德尼亚亚占领索法拉。两年后,特里斯唐·达·库尼亚占领整个莫桑比克岛。1564 年,洛伦索·马贵斯沿索法拉海岸南下到德拉戈阿湾, 与当地酋长签订条约,取得定期访问并自由进行象牙贸易的特权。到 16 世纪

40 年代,葡殖民者基本控制了莫桑比克海岸地带。

从 16 世纪 30 年代起,葡萄牙的侵略转向内陆,重点是莫诺莫塔帕王国。当时,葡殖民者不断听说内陆有一个庞大的王国,该国的马尼卡地方蕴藏大量黄金。1511 年,葡政府派遣曾被作为犯人放逐到非洲的葡萄牙人安东尼

① 每个属邦有一火炬,称地方火炬,它们最初均从中央所在地的王室火焰上点燃,带回各邦,每年年终各藩王都要将之熄灭,派使者拿着它到首府重新从王室火焰上点燃,以示国王权威达及四方和各属邦对中央的臣服。

奥·费尔南德斯前往探查。在随后的四年内,费尔南德斯深入内地,走遍整个马绍纳兰,证实了莫诺莫塔帕王国的存在,还发现了一些产金区。回国后, 他即建议葡王征服赞比西河流域。1530 年,葡军侵入塞纳,建圣地亚哥要塞; 1535 年侵入太特。1560 年里斯本神甫贡萨洛·达·西尔维亚率一名耶稣会士和一名修道院僧侣到达莫桑比克,向他们认为“心灵孤寂”的莫诺莫塔帕王国进发。他们先在克利马内游说当地的一个小酋长和 500 个臣民改信了基督教,随后留下两位助手进一步扩大传教影响,西尔维亚独自溯赞比西河而上, 来到塞纳镇和太特,在自封为城关长官的葡商人安东尼奥·卡亚多的协助下, 于年底到达莫诺莫塔帕王国。在随后的 25 天内,他诱使国王诺戈莫·莫潘扎

盖托、王后及其亲戚、臣民 300 多人接受洗礼,改信基督教。这一行动引起了斯瓦希里商人的警觉,担心会因此失去他们对国王的影响力和通商权,于是向国王进言说西尔维拉是一个擅于妖术的奸细,其目的是为了控制王国。不久诺戈莫就派人将西尔维拉处死,使萄葡牙的计划未能得逞。

莫诺莫塔帕王国最初对葡萄牙使者以礼相待,对传教士视如宾客,许其贸易、传教,甚至给予马萨巴的葡商收取该地的贸易税、调解纠纷、惩治违法者和管理商业事务的特权,而对他们的要求只限于与穆斯林商人一样每年交纳 1000 克鲁萨多(约 200 镑)的经商税。但这种友善的行为换来的却是葡人变本加厉的侵略。这也激起了非洲人民的极大愤怒。1568 年,易怒、固执和扩张欲望极强的塞巴斯蒂昂登上葡萄牙王位,幻想从印度洋沿岸进一步深入非洲内陆,驱逐阿拉伯商人势力,控制内陆黄金矿区,为传教士开辟自由传教的道路。次年,他派前印度总督弗朗西斯科·巴雷托率领 1000 名非洲志愿军从巴西开往莫桑比克,远征内陆。1571 年 11 月巴雷托到达塞纳,以此为据点入侵莫诺莫塔帕王国,但沿途遭到土著人的英勇抗击,伤亡惨重。到1573 年,殖民侵略军仅剩 200 多人,被迫撤退到塞纳,巴雷托本人也毙命于

此。次年,巴雷托的助手瓦斯科·费尔南德斯·奥门从南路再次入侵,率 400 人从索法拉循陆路到马尼卡地区,沿途血腥屠杀反抗的土著居民,焚毁魁特佛的津巴布韦,然后率军北向抵塞纳,企图探查谣传的奇科阿银矿,继而溯河向西北到太特。此时,莫桑比克岛上的马库阿族人民发动起义,反对葡萄牙在大陆上的扩张,挫败了岛上殖民军的镇压,迫使奥门留下 200 名守军后率军返回莫桑比克岛。1585 年,葡军又遭到马库阿人的沉重打击。不久,留在太特的守军被马津巴人全部消灭。塞纳的葡萄牙守军也于 1591 年被打败,

包括司令官安德雷·德·圣蒂亚哥在内的 300 多人被俘。葡萄牙征服莫诺莫塔帕王国的阴谋失败了。

1598 年,莫诺莫塔帕国王诺戈莫死去,格兹·鲁塞莱继任,王国面临危

机。首先是 1592 年马津巴人进攻王国赞比西河谷领土,五年后河谷南部产金地又遭到邻近一个酋长的攻掠。接着王国内部统治阶级就如何对待这一变故产生分歧,鲁塞莱杀死一位与他意见不一的重亲,引起下属酋长和众亲戚的不满,发生了以马图齐尼为首的暴动。以昌加为首的一些属邦也蠢蠢欲动, 谋求独立。而最严重的问题是此时王室内部因王位继承问题分成两派,即以格兹·鲁塞莱家族为首的一派和以先王诺戈莫家族为首的另一派。1597 年为镇压马图齐尼的暴动,鲁塞莱因自己力量不足,被迫利用葡萄牙人的力量。于是葡军立即从马萨巴、太特和塞纳出发,而后以镇压有功,于 1599 年诱使鲁塞莱允许葡人带枪进入王国。1607 年,鲁塞莱又把金、铜、铁、铝、锡等矿山让与葡国王,并将奇克阿银矿开采权让与葡商人迪奥奇·马德拉。1610

年,新任葡殖民军司令拒绝交纳经商税,使莫塔帕进一步发现葡人的侵略意图,将之驱逐出境。五年后,鲁塞莱派出卡伦加人和通加人的联合部队击败入侵的葡军,并向太特的葡军进攻,迫使殖民者交纳大量布匹作为赎金才保住这一殖民据点,再一次挫败了葡萄牙的征服阴谋。

1628 年,鲁塞莱之子恩亚姆博·卡帕拉里兹登基。他对葡萄牙的殖民侵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一上台即开展反葡斗争,宣布与阿拉伯商人结盟,对葡人实行贸易没收政策,次年击败葡军的进攻。最后,葡军靠武器先进才于1629 年打败卡帕拉里兹,强迫他驱逐阿拉伯人。此时,莫诺莫塔帕王国的王位纠纷再次激化。诺戈莫之子马武拉对卡帕拉里兹即位不满,认为这无异于剥夺了他本人及其家族的继承权。为夺王位,他与葡人结盟,并在葡人的怂恿下自立为王。1629 年 5 月,他又与葡人签订臣属条约,愿成为葡王的属臣, 表示从此以后将给予葡萄牙官员、商人和传教士以崇高的礼遇。1631 年,卡帕拉里兹经过两年的准备,再次向葡军进攻,横扫王国各地的葡萄牙势力, 一直打到克利马内,消灭了近 400 名葡军。莫桑比克岛的殖民军司令苏

泽·德·梅尼塞斯亲率 200 人前来增援,于 1633 年打败卡帕拉里兹国王,将他赶入王国内地,重新扶植马武拉做傀儡国王。马武拉皈依基督教,改名菲利蒲,再次称臣并保证充分满足葡殖民者、传教士以及商人的所有要求。莫诺莫塔帕从此成为葡萄牙的保护国,赞比西河谷地区也为葡萄牙所控制。但莫桑比克人民的反葡斗争并未停止。马武拉在位的 22 年间,葡萄牙传教士和殖民者大量涌入王国,到处横行霸道,引起非洲人民的愤怒,他们采取各种形式打击侵略者。当时的莫桑比克总督不得不承认:“这些战争是由于我国国民的强横霸道所引起的,因为那些占有许多卡弗尔人、并掌握权力的人犯下了极大的罪行,以致激怒了(非洲的)国王和王子,到处发生骚乱。”①

  1. 世纪葡萄牙在莫桑比克的霸权受到荷兰的挑战。荷兰人的注意力最先集中在莫桑比克岛,1604—1607 年一度攻占莫桑比克岛, 1662 年再度进攻该岛失败。18 世纪后,荷兰人把注意力转向莫桑比克南部地区,1721 年在洛伦索马贵斯设商站,修城堡,建殖民据点;1727 年被英国殖民者捣毁后,才被迫于 1734 年撤离该地区。1776 年,葡萄牙还挫败了奥地利一个殖民贸易公司占领该地的企图,重新夺取这一地区,开始贸易点,派兵驻防。与此同时,葡萄牙又进行打通东西海岸殖民地的活动。1798 年,塞纳河流域的殖民官弗朗西斯科·拉瑟达率 50 名士兵、20 名葡萄牙人从太特出发,到达卢瓦普拉河谷(姆韦卢湖和班韦乌卢湖之间)的卡曾贝王国,寻求通往罗安达的商路。他们受到卡曾贝路克维萨的接见,许其通商。同年 10 月,拉瑟达死于热病,探险队不果而返。1802 年,两名葡籍混血中介商佩德罗·若奥·巴蒂斯塔和阿马罗·若瑟从安哥拉的卡桑热出发,经隆达王国于 1806 年到达卡曾贝王国,并在被扣留四年后到太特,第一次完成了横穿南部非洲大陆的探险。1831—1832 年,莫桑比克殖民政府派若泽·科雷亚·特蒙罗和安东尼奥·佩德罗索·加米托到卡曾贝王国,探索赞比西河源头及与该王国贸易的可能性, 但未达目的。1846—1848 年,乔奎姆·罗德里格斯·格拉萨从安哥拉出发, 到达卡曾贝与罗安达接壤的地区和赞比西河源头,同当地的非洲人索巴签订条约。1852 年,当几个桑给巴尔的斯瓦希里商人出现在本格拉时,葡萄牙人希尔瓦·波托开始穿越大陆的探险。他到达巴罗策兰,碰见从东非探险到达

① 罗伯特·罗特伯格:《热带非洲政治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199 页。

该地的利文斯敦,然后返回罗安达。这些连接两块殖民地的探险活动,为葡萄牙殖民者日后全面占领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做了准备。

四、殖民统治制度的演变

葡萄牙在侵略、统治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谈不上十分系统、但较为完整且颇具葡萄牙特色的殖民统治制度。

在政治制度上,与圣多美—普林西比等地一样,安哥拉也经历了由领主制向总督制的演变,同时又创立了辅助军制和流放殖民制。1571 年,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授予迪亚士“征服埃塞俄比亚的塞巴斯蒂昂王国总督和大将军”,安哥拉领主制由此开端。迪亚士不仅取得了世袭罗安达以南 170 英里长的海岸线及内陆领土,也取得了对领地的统治权,以及向其他殖民者颁发土地特许权和特许证的权力。1592 年,葡萄牙政府任命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担任安哥拉总督,在罗安达建立殖民政府,取消迪亚士颁发土地特许证的权力,改由葡王室颁发,把地方酋长及其臣民置于葡王室保护之下,向葡王室交税纳贡。从此,葡萄牙在安哥拉的统治转变为总督制。在莫桑比克, 葡政府起初在莫桑比克岛设要塞司令,负责葡萄牙在东非地区殖民据点的保卫和进行扩张征服活动,行政上归印度果阿总督领导,同时在岛上保留傀儡酋长对土著社会的名义统治权。等到德尔加多角以北殖民地和贸易垄断地位丧失、葡在东非的统治重心转向莫桑比克地区后,莫桑比克要塞司令的地位和权力得到加强。他接管了土著酋长的统治权,取得对整个赞比西地区商业贸易的垄断控制权,但仍须听从果阿总督的指挥。在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期间,莫桑比克的殖民统治陷于混乱状态。果阿总督、莫桑比克岛和塞纳的要塞司令三者曾因莫桑比克统治权的归属发生纠葛。1640 年葡萄牙独立后,国王若奥四世曾力图放弃皇家海外贸易垄断政策,废除王室代理制,仿效英、荷实行垄断贸易公司的专卖制,但由于封建贵族的反对未能如愿。此后,随着莫桑比克在葡属非洲殖民地地位的日益重要,1752 年它正式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直属葡萄牙政府管理,与安哥拉一样实行由政府任命的总督制。

在总督制下,总督掌管军事、行政、财政和警察大权,参与要塞司令的任命,在处理诸如殖民地保护及普遍利益时,要征求殖民地议会及葡国王代理人——首席法官的意见。议事会由殖民官员和当地人组成,首席法官由里斯本任命,负责殖民地的司法,是仅次于总督的殖民地官员。各殖民据点设要塞司令,由里斯本和总督选拔任命,负责殖民据点的保护、税收和司法以及侵略和征服活动。

罗安达和莫桑比克岛是葡萄牙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殖民统治的中心,总督府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奴隶贸易的中转站和商业贸易的主要集散市场。为维护殖民统治,在这两地都建立了殖民军,并在征服扩张中发展了辅助军制。起初这两地的殖民军主要是葡萄牙人,他们尽管不断得到增加和补充,但绝对人数一直不多。随着征服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以及土著人民反抗的加剧,白人殖民军力量日显不足。为此,殖民当局开始寻求把非洲土著人作为其侵略的炮灰。它在每占一地、修一座堡垒之后,就千方百计通过利诱、协迫手段把征服地的部落武装变为殖民军的辅助军,甚至雇佣或强迫土著人到辅助军队服役,靠这些人去攻打其他土著力量,实行“非洲人打非洲人”政策。葡殖民当局称之为“黑色武器”,视之为葡萄牙征服和镇压的有效工具。它先

产生于安哥拉,后被推广到莫桑比克。最初,这种辅助军队没有正规军饷, 只发战利品,也没有严密的组织和领导。到 17 世纪初,它逐渐形成制度,部队军官主要由混血种人担当,也有为数不多的土生白人或土著酋长充任。据估计从 1575—1925 年间,大约有 5000—20000 名这类本地人部队被用来支援在安哥拉不到 2000 人的欧洲人殖民军①。19 世纪中叶以前葡殖民者在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统治,主要靠这些部队维持。

葡萄牙是近代第一个使用罪犯奴役殖民地的国家。它在向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移民过程中,推行“佩纳尔制”(Penal System),即流放殖民制。早在征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前,葡萄牙就不断把在监的罪犯流放到圣多美、普林西比以及佛得角殖民地,充当水手、士兵和移民者。当注意力转向安哥拉、莫桑比克后,流放罪犯到这两地成为葡政府殖民的一项主要政策。17 世纪, 两地罪犯的移民数远远超过非罪犯移民数,两地因此获得了流放殖民地的名声。特别是安哥拉,从 1498 年迪亚戈·卡奥第二次到东非至 19 世纪初,安哥拉的殖民者中占压倒多数的是葡萄牙罪犯。他们到东非后,与葡萄牙的社会渣滓一起,很快就变成了土著非洲人的剥削者和压迫者。他们掠夺非洲人的土地和财产,有的人甚至成了种植园主和普拉佐领主。他们也从事奴隶贸易和掠夺性商业贸易,镇压非洲人民的反殖斗争,为殖民政府服务,充当士兵警察,成为葡萄牙控制殖民地、向内陆扩张的主要力量,又是殖民政府的重要支持者和主要社会基础。

在社会经济制度上,葡萄牙先后实行奴隶贸易制(即庞贝罗制)、奴隶种植园制和普拉佐制。在侵略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相当长的时期内,葡殖民者以掠卖黑人谋取暴利为主要经济政策,并在掠奴、贩奴过程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奴隶贸易制度,即庞贝罗制。“庞贝罗”来源于“普姆鲍”②一词,原意是“巴武姆布族的国家”,它是内陆奴隶贸易的起点,由此经过姆巴塔省、圣萨尔瓦多,最后到达罗安达,将奴隶出口。后来这一词被葡殖民者转音为庞贝罗(Pombeiro),并赋予特定涵义,专指内地奴隶贸易的中介人。庞贝罗最初是葡萄牙人,后逐渐为土著上层人物或混血种人所代替。他们先接受如何贩奴和带领奴隶商队的专门训练,然后深入内地贩运奴隶,送到沿海奴隶堡的奴隶贩子手中,从中取利。这样,欧洲人基本上不再深入内地贩奴,而只在沿海奴隶商站和奴隶堡等待庞贝罗的到来。它改变了奴隶贸易的结构, 变殖民者单一贸易为殖民者与非洲人的共同贸易。殖民者掠卖非洲人,非洲人则掠卖自己的同胞。这一制度的形成,不仅使殖民者避免了在掠贩黑人时遭受非洲人的直接打击,而且削弱了非洲人抗击殖民侵略的力量,把一部分非洲人尤其是非洲土著统治者诱入这一罪恶勾当中,从而使奴隶贸易愈演愈烈,规模愈来愈大,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先后成为大量出口奴隶的“黑人母亲” 和“黑人工厂”①。

  1. 世纪中叶,当黑奴贸易正兴盛时,有的葡萄牙殖民官员曾对此提出异议。1765 年出任安哥拉总督的弗朗西斯科·德·索萨·科廷霍曾力图改变这一局面,认为奴隶贸易对葡萄牙在安哥拉的殖民统治和商业发展极为不利, 使安哥拉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尽管它有利可图,但也只是权宜之计,而非殖

① 道格拉斯·惠勒:《葡军在安哥拉》,载《现代研究杂志》第 7 卷第 3 期。

② Pumbo,位于今金沙萨地区。

① 有关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贩奴情况参见本卷第一章。

民统治长治久安的良策和主要追求目标。他主张发展殖民地农业的自给自足,兴办企业和地方工业,借此维持安哥拉的活力,消除非洲人的敌对情绪, 达到统治的长治久安和掠夺的经久不衰。为此,他在任内采取了某些措施, 如在罗安达和宽扎河畔分别建造船厂和铸铁厂,建技术训练学校,将比伊和休伊拉高原地区作为内陆殖民化的核心,把先前在卡帕罗洛河附近建立的一个殖民要塞迁到现今的卡孔达,使之成为该地区殖民和贸易中心,以此吸引周围非洲人进入他们的社会。然而,他的计划和努力最终成为泡影,因为经济落后的葡萄牙的生存离不开巴西的繁荣,而巴西的繁荣又离不开安哥拉的奴隶。葡萄牙殖民主义史学家直言不讳地承认:“巴西的躯体在美洲,而灵魂在非洲,没有黑人就不会有伯南布哥①,而没有安哥拉,也就不会有黑人。”

②因此,葡萄牙政府根本不理会科廷霍的建议。

葡萄牙在佛得角、圣多美等地实行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扩大到了安哥拉。16 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安哥拉开始办种植园,但主要集中在今安哥拉北部,经营者也多系圣多美的殖民者。17 世纪 30 年代,圣多美的一位名叫加斯帕·阿尔瓦雷斯的殖民者在今安哥拉和刚果拥有 100 个种植园,数千名奴隶③,其规模之大、奴隶人数之多并不比圣多美等地的某些种植园逊色。不过这一时期,葡殖民者在安哥拉推行的经济制度主要不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而是黑奴贸易。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大西洋奴隶贸易逐渐转衰后,一些殖民者才纷纷向葡萄牙政府建议在安哥拉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如一位叫洛佩斯·德·利马的殖民者曾建议说:“今天这里(安哥拉)的奴隶中有 20—40%的人系长期定居,但随着我们的城市居民和普雷西多们决定开垦和利用土地,奴隶的人数将会飞快增长,尽管这会引起巴西同行们的反对⋯⋯而且,当那些曾与我们结盟的内陆索瓦(土著酋长)最终确信已再不能向外国贩卖他们的臣民和囚犯的时候,那末,我们最好是雇佣这些人在土地上劳作,通过向市场销售他们在殖民地所生产的商品榨取利润。”于是, 葡萄牙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注意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很快,罗安达地区和本格拉高原成为葡殖民者开办种植园的中心。1850 年,罗安达的种植园内就有 6020 名奴隶在劳动,且多为女奴,占该地总人口的近一半①。到 1870 年,罗安达至宽扎河地区形成大规模的种植园。10 年内,沿河的大部分肥沃土地均落入葡种植园主手中。到 1890 年代,该地区已有 28 个咖啡种植园近

3800 多名奴隶②。在本格拉地区,19 世纪 40 年代在木萨米迪什的葡萄牙人始

建种植园,种植甘蔗;到 60—70 年代,随着棉花引种的成功,该地区的种植

园经济得到广泛发展,在种植园劳作的奴隶估计有 2000—4000 人之多③。他们在监工(往往是奴隶)的监督下,在种植园集体劳作,每天往往从日出一直工作到日落,中间只给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种植

① 伯南布哥系巴西东北部一州,16 世纪 30 年代被葡萄牙占领,开办种植园。

② Boxer,Salvador de Sáand the Struggle for Brizil and Angola ,1602-1686(《萨尔瓦多和夺取巴西和安哥拉的斗争》), London 1955,p.240.

③ Paul E.Lovejoy,Transformations in Slavery:A History of Slavery in Africa(《奴隶制的变形:非洲奴隶制度史》),Cambridge1983,p.129.

① Lovejoy,op.cit.,p.231.

② Lovejoy,op.cit.,p.231.

③ Lovejoy,op.cit.,p.232.

园主或监工可以随意处罚他们,并随时可能被种植园主作为贡品、商品和祭品而被进献、买卖和杀死。

葡萄牙在莫桑比克的赞比西河流域实行普拉佐制④,产生于 16 世纪末。当时,侵入该地区的葡商人、士兵、冒险家以及流放犯发现这里的社会与封建制的葡萄牙没有多大差别,土地由酋长控制,酋长有一定的独立性,对国王或大酋长的忠诚体现在纳贡、服军役和效忠誓言上。他们认为这是掠夺土地建立殖民统治的好条件。这一时期正值非洲社会政局不稳,最大的王国莫诺莫塔帕的赞比西河各领土受到马津巴人及其邻近部族的攻击,内部不断发生反莫诺莫塔帕的叛乱,一些酋长间也不断发生冲突。于是,葡殖民者利用这些统治者寻求帮助、摆脱困境的急切心理,乘机凭借其武力和财力,或者支持一方打一方,或同时支持交战双方,然后以功臣自居,通过诱骗或武力征服的手段,从国王或酋长们手中掠取大片土地以及对土地上非洲人的统治权,将其变为普拉佐,他们自己则成为普拉佐的主人。

随着葡萄牙 1640 年摆脱西班牙而独立,葡政府加快了对莫桑比克的侵略扩张,力图将其行政管辖权扩展到赞比西地区。普拉佐的出现,使葡萄牙当局意识到这是实现其愿望的好办法。葡王室把赞比西河南部大部分领土作为未来普拉佐特许地,以每一普拉佐不超过三平方里格的规模特许给对王室有杰出贡献的人,规定受封人须在封地上居住,与封地上的欧洲人结婚,负责普拉佐的经营开发。普拉佐制由此发展起来。然而,在普拉佐的发展过程中, 葡政府的规定并未得到严格执行,有的普拉佐的面积不断扩张,有的特许权已转入投机者手中,有的普拉佐主则与当地非洲人、印度人结婚,形成混血人,且一些贵族、官僚和传教士也加入普拉佐行列。17 世纪末,为确保殖民当局的统治权威以及在赞比西地区的白人人数,葡政府对普拉佐重新加以规定,特许的普拉佐的继承权只限于长女,同时她必须嫁给出生于葡萄牙的葡国公民,否则取消其继承权;另外也把一些普拉佐作为嫁妆特许给少量王室仆人和贵族的遗孀、孤女,作为生计补偿,她们同样也须与葡萄牙出生的公民结婚,她们对普拉佐的财产拥有独享权和转让权(限于女性三代,即最初承租人、她的长女和长孙女),可以向普拉佐的土著居民征收年贡,但要向葡政府交纳免役税和什一税。至此,普拉佐最后变成了“赞比西主妇”。葡政府从克利马内到奇科瓦、再到索法拉划界,将其土地划为一块块普拉佐或大地产,面积从 3—4 平方里格到 8—9 平方里格不等。到 1806 年,克利马内、

塞纳、马尼卡、太特等地区共有 502 个普拉佐庄园,而且出现了大普拉佐吞

并或控制小普拉佐的局面。1801 年,赞比西流域有 14 或 15 个大普拉佐控制

了约 112 个小普拉佐①。

关于普拉佐的社会性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学者多认为是奴隶制,也有的认为是葡—非封建制。实际上它是欧洲封建制与非洲奴隶制的混合物。从它的发展过程及普拉佐主与葡萄牙和非洲人的关系看,它带有封建性,某种程度上仿效了葡萄牙的早期封建制。形式上,获得普拉佐要经过葡王室的特许,普拉佐主对葡王室有一定的封建义务,这类似欧洲早期的封建领地制。而普拉佐主则是通过土著酋长向以部族或村社为社会单位从事农业

④ Prazo,葡在莫桑比克建立的庄园。普拉佐制,有人译为葡非封建制。

① Leroy Vail & Landeg White,Capitalism and Colonialism in Mozambique:A Study ofQuelimane District,(《莫桑比克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克利马内地区研究》), London 1980,pp.8,12.

生产的非洲人(在普拉佐上称科洛诺,Colonos,即佃农,tenant farmers) 征税,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欧洲的人头税或地租。所征多为实物,起初主要是象牙,有时奴隶也可顶替,到 19 世纪上半叶奴隶逐渐成为主要的贡纳物。此外,这些科洛诺人也要随时准备为普拉佐主进行无代价的工作。但从普拉佐的整体发展来看,它又体现了很大的奴隶制性质,它不仅带有非洲固有的奴隶制的痕迹,而且受奴隶贸易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奴隶制因素。

在普拉佐社会阶层中,除了科洛诺和普拉佐主,还存在着一个伊斯克拉沃阶层(escravos),即奴隶阶层,他们是一些被买来或是被掠夺来而没有被卖掉的非洲人。关于奴隶的人数,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到 1806 年在赞比

西地区 502 个普拉佐共有奴隶 21827 人②,有的则说 1759 年有 1 个普拉佐的

奴隶就达 6000 人,有 10 个超过 1000 人,有 11 个有 500—1000 人,甚至还

有的普拉佐拥有 33500 名奴隶③。总之,这个阶层的人数较多,主要从事采矿、贸易(贩卖黑奴和象牙)、狩猎、普拉佐主的家内仆人、士兵以及种田。他们几个人编成一队或一组,在监工的监督下为普拉佐工作。1831 年,一位意大利籍的代理商曾观察赞比西河一个普拉佐组织奴隶开采黄金的情形,他记述道:“受雇在矿上工作的奴隶通常被分成若干因沙卡(Insakas),每一因沙卡由六名女黑奴组成,而且只有妇女进行开采工作,她们由一个女恩亚科达(Nyakoda)负责。她每次向属下下达一个星期的工作任务,一周劳动四天, 每位女奴一周必须为普拉佐主取得六坦加(Tangas)的黄金,其余的归自己。一般女奴往往在第一天就完成定额,出现这种情况,其余三天也不会再增加定额。巴雷斯的矿主们一般都有进口的布和串珠,他们把这些东西以高价卖给奴隶。另外,奴隶们也秘密地从过路商人那里购买他们所需的东西。”① 由此可见,奴隶被集体组织来为普拉佐工作,而且与当地早已存在的比较温和的家长奴隶制的影响有关。但她们的人身并不自由,不能随意离开普拉佐, 更不得逃跑,甚而劳作时也被绳索连结在一起。19 世纪末,约翰·威洛比在访问赞比西河流域一个庄园时看到有两队奴隶(每队有 12 名妇女组成)正在从河岸向农场搬运东西,其中大多数妇女背负婴儿,每个人都脖套铁环,相互间有一根连结铁环的重链子将她们拴在一起,以防逃跑②。普拉佐主也可以将他们重新卖掉,不论是从事什么样工作的,即使是颇受主人赏识的奴隶也避免不了这种命运。这种现象到 19 世纪东非奴隶贸易兴盛时尤为明显,以致于普拉佐由于劳动力缺乏而造成农业和采矿业凋敝,许多普拉佐因此而衰落。

此外,普拉佐制从一开始就未能触动非洲社会的基本制度,保留了非洲传统的社会制度如家长奴隶制、村社制,利用其为殖民统治服务。普拉佐主与领地上的一般非洲人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酋长或头人,传统的酋长和头人对非洲人仍起着支配作用。在有的地方,有的部族甚至仍然维持以血缘亲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由此可见,普拉佐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早期欧洲封建制与非洲奴隶制结合而成。

② Leroy Vail & Landeg White,op.cit.,p.12.

③ M.D.D.Newitt,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 on the Zambez(i 《赞比西地区的葡萄牙人移民》),London 1973, pp.177,200-201.

① Lovejoy,op.cit.,p.229.

② Lovejoy,op.cit.,pp.229-230.

17 世纪中叶以后,普拉佐成为葡萄牙掠夺莫桑比克的重要手段。在赞比西河沿岸,它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油棕、玉米、稻米等;在太特地区,它以黄金开采和象牙贸易为主。18 世纪时,赞比西河口的普拉佐卢阿博已成为莫桑比克整个地区的粮仓,不仅向塞纳、太特和莫桑比克岛提供稻米,甚至输往葡属印度果阿。进入 19 世纪,随着东非奴隶贸易的兴盛,普拉佐的主要经济生活转向掠卖奴隶和象牙。普拉佐主凭借豢养的由奴隶组成的私人军队,不仅对土著居民和奴隶进行掠夺和剥削,镇压非洲人民的反抗,也因本身坐大而不时抗拒葡殖民当局的命令,引起葡政府的不安。殖民当局开始寻求办法,维护其在该地的权威。1832 年里斯本宣布普拉佐为非法,1838 年又颁令停止对普拉佐特许权的延续,规定普拉佐将只被允许对土地租赁三年。另外,鉴于从 18 世纪起出现“在外普拉佐主”(他们脱离普拉佐,居住在莫桑比克岛或里斯本、果阿进行遥控),以及普拉佐不经营农业、专事奴隶贸易的现象,规定租地在三平方里格以上者必须在租地居住,并在一年内保证土地得以耕种。1854 年,葡萄牙再次颁令废除旧普拉佐制,实行新制。新的普拉佐有一定租期,规模也不超过三平方里格,承租者在五年内必须使租地得以耕种,并直接向政府交纳收入 10%的租税;昔日的普拉佐被改为定期租赁制,并必须办理租赁许可手续,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将由政府予以补偿。但由于普拉佐领主的阻挠,这些条令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一直到 20 世纪初旧普拉佐制才被真正废除。这种制度的长期存在是葡属莫桑比克特别落后的原因之一。

在文化上,葡萄牙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强制推行基督教,将它作为侵略的工具。1506 年(或前一年),一些教区神父和教派代表从葡萄牙来到索法拉和莫桑比克岛,开始传教。安哥拉大致在同一时期也传入基督教。安哥拉的传教士主要是多明我会教士,他们除传教外,也狂热地参加奴隶掠夺和贩卖,认为只有把黑人卖到美洲种植园才有可能使之成为基督徒。他们也参与黄金及象牙贸易,掠夺土地,经营种植园或庄园,甚而直接卷入征服活动, 致使非洲人民对之深恶痛绝。由于其教义远离非洲现实,葡萄牙的宗教侵略未能取得大的进展。在莫桑比克,马津巴人 1590 年在对塞纳和太特进攻时处死几名传教士,其余的也撤离了这些地区。从此,葡萄牙在内地的传教衰落, 到 1630 年整个殖民地只有不到 50 名传教士;18 世纪末,基督徒总数也不过

2141 人;1825 年,传教士仅有 10 人,其中 7 人还是果阿人①。安哥拉的传教活动在 18 世纪也呈衰落之势。1716 年,主教的驻区已从圣萨尔瓦多移到罗安达;1800 年时,安哥拉仅有 9 个或 10 个神父、25 个教区牧师,其中半数以上是非洲人。天主教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罗安达成为其活动中心,很少到内地传教了。由此可见,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葡萄牙人的传教活动与奴隶贸易纠缠在一起,葡对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文化侵略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

五、安哥拉、莫桑比克的社会变化和早期启蒙运动

到 19 世纪中叶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在葡萄牙 300 多年的殖民统治下, 社会的正常发展被破坏,只能沿着畸形的殖民化道路发展。

① JamesDuffy,PoutugaeseAfrica, London1961, p.109,112.

奴隶贸易不仅使两地的强壮劳力被掠卖出口,造成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农业生产凋蔽,而且因其获利既快又易,把许多非洲人卷入脱离生产、专事掠奴的活动之中。19 世纪中叶,利文斯敦探险到赞比西地区时亲眼目睹了这一状况:“当奴隶贸易开始时,对许多商人来说,似乎卖掉奴隶成为较快的致富手段⋯⋯而且他们在继续出口奴隶,直到连为之劳动和卖命作战的人都没有了,就像杀鸡取卵的故事一样。咖啡、甘蔗种植园和金矿开采也都被放弃,因为劳工被出口到了巴西,许多葡萄牙人那时都在掠奴。”①

奴隶贸易特别是庞贝罗制的形成,使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奴隶制沿畸形方向发展。一方面,大量的黑人被作为奴隶出口,瓦解了两地固有的家长奴隶制,阻碍了原有奴隶制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被掠卖出口又使农业及正常贸易遭受破坏,其结果,非洲社会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严重威胁土著王国和部落的生存发展。然而奴隶贸易获利既快又大,引诱许多酋长、国王等土著上层人物相继卷入,这又极大地刺激了非洲各王国之间、各部落之间的相互攻掠,以求将对方掠卖为奴。这种恶性循环既加深了非洲人之间的敌对,又改变了非洲传统奴隶制发展的轨迹,掠奴、蓄奴和贩奴则成为土著王国、部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这种畸形奴隶制支配下,一些王国或部族的势力在激烈竞争中衰落,另一些则在角逐中崛起或强大。这给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远比人口的丧失深远得多。它不仅严重影响了两地区社会的内聚力,破坏了非洲人民抗击殖民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进程,也使非洲的部落和村社制度得以长期顽固地存在和发展。

大规模的种值园和普拉佐制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瓦解和破坏了传统的公共土地所有制,引入了大土地所有和土地私有的观念与制度(尽管理论上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均系葡王室所有,但实际并非如此)。这对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莫桑比克和安哥拉本应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它们在这两个地区的出现是建立在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主要是以封建的甚至是奴隶制的手段进行掠夺,因而土地制度的变化给两地带来更多的是灾难,更加有利于葡萄牙的掠夺。后来在葡萄牙掠夺莫桑比克中起重要作用的三大公司(莫桑比克公司、尼亚萨公司和赞比西公司),就是在普拉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奴隶贸易以及黄金、象牙贸易的发展,引起两地区(无论是殖民占领地或非殖民占领区)某些地方的经济由昔日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殖民商业贸易为主。它刺激一些旧王国变为与之相适应的商业王国,如马塔巴、卡桑热以及几个奥维姆崩杜王国;同时崛起了一批新的以贸易为主的强大部落和王国,诸如安哥拉高原上的姆维拉族的胡伊拉国、恩加乌国,奥维姆崩杜人的比赫王国、恩杜卢王国和贝隆杜王国。它们在奴隶贸易中充当庞贝罗角色, 并组织象牙、橡胶商队与葡人贸易,控制内陆商路,从中获利,维持国家和政治组织的生存。它们的发展、繁荣及至衰落均受制于葡萄牙殖民掠夺,一旦丧失了对商业贸易线的控制以及与殖民者商人贸易的机会,王国的发展就受到影响。如安哥拉的卡桑热王国,19 世纪以前一直是葡商人与内地隆达王国进行奴隶贸易的中介,并因此成为一个较强大的王国。19 世纪初,葡殖民商人面对禁奴运动的发展,非洲西海岸奴隶贸易利润日渐下降,对卡桑热充当奴隶贸易中介商不再感兴趣,寻求与内陆的直接奴隶贸易。为此,1806 年殖民当局派使者到隆达王国,探讨直接贸易的可能性。两年后,隆达使者到

① Leroy Vail& Landey White,op.cit,pp.26-27.

罗安达与葡殖民当局达成直接奴隶贸易协议,开辟了穿越因班加拉人领土不受卡桑热控制的新奴隶贸易商路,结果卡桑热王国因此由盛转衰。等到奴隶贸易大范围废止后,这些王国愈益走向衰败。

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经济也发生了某些变化,除种植原有的作物如小麦、稻子外,还引进了一些美洲作物。在安哥拉,大约从 17 世纪起,在殖民据点周围开始种植玉米、木薯。此后,玉米、木薯逐渐成为许多地方的重要粮食作物。西红柿、烟等产品也相继传入。19 世纪巴西独立后,许多葡萄牙人纷纷逃亡安哥拉,他们将咖啡、棉花、甘蔗种植技术带到沿海地区。到 19 世纪中叶,在宽扎、邦戈和登迪河谷,非洲人已小规模种植棉花、咖啡、蜂蜡和棕榈。内陆的家畜畜养业也发展起来,一些来自葡萄牙阿尔加沃省的渔民率家眷来到这里,开辟了安哥拉的渔业。在莫桑比克,类似的变化也在发生, 但没有安哥拉明显。

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社会阶级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尽管 1820 年以后葡萄牙法律已明文规定,所有安哥拉人都是葡国公民,但在两地区依然存在等级差别悬殊的不同阶层。葡萄牙白人逐渐成为两地区社会的最高统治阶级,他们人数不多,但占据主要的统治职位。他们之下是混血阶层。由于殖民者尤其是移民来到两地时大多系男性,这给殖民地的白人繁衍带来困难,虽经殖民当局多次努力,输送白人妇女(多为妓女) 到殖民地,但成效不大。因此,殖民者和移民纷纷与当地女奴同居,产生了一大批混血儿。到 18 世纪时,他们的穿着仿效欧洲人,既会讲土著语,也会讲葡萄牙语;他们受过教育,其中有的人还到葡萄牙留学,并信奉天主教。他们追随白人殖民者,充当殖民官员,也狂热地从事奴隶贸易,占有种植园和普拉佐庄园,与白人一起压迫剥削土著非洲人,有时甚而自恃土生土长, 是天然的统治者,与葡政府和殖民当局对抗。他们之下是非洲人的上层,包括国王、酋长及其属下官员。普通非洲人和奴隶构成社会的被统治阶层。土著上层具有二重性,他们一方面被迫向殖民者称臣纳贡,充当殖民统治的御用工具;另一方面继续利用传统权力压迫和剥削自己同胞,充当传统社会的统治者,甚而从事掠卖同胞的奴隶贸易勾当。黑人奴隶处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们的来源主要不再是因债务、犯罪或交战被俘,而是专门掠夺而来。他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包括农作、开矿以及商业运输,充当掠奴工具和殖民辅助军炮灰,并随时有被主人买卖和杀死的危险。

进入 19 世纪后,葡萄牙本国经历了拿破仑入侵和资产阶级革命。葡萄牙

的政治动荡和经济落后,造成殖民地统治的不稳。继巴西 1822 年脱离葡萄牙独立后,在安哥拉产生了以土生白人和混血人为首的分离主义思潮。

19 世纪,土生白人尤其是混血人的势力在安哥拉社会中得到加强,他们在殖民政府中占据相当地位,往往以安哥拉人自居,其中有的对葡萄牙的腐败衰落深表不满。他们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安哥拉传播共和主义,并把共和与脱离葡萄牙统治相联系,形成分离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维护土生白人和混血儿利益的团体、俱乐部,如 1851 年前不久成立的罗安达安哥拉省商业利益促进委员会和后来的罗安达商业协会等。报刊成为其宣传共和与分离思想的喉舌。1842 年,安哥拉发行了最早的刊物《黎明》文学杂志;三年后,又出版了最早的报纸《总督官方公报》。这些报刊大多由欧洲人或土生白人及混血人经营,不仅成为表达这些人自由思想的神圣工具,而且也是揭露不公正和虚伪的武器。其中《南方十字星》报最著名,它

创刊于 1873 年,由欧洲人、非洲人共同写稿,积极鼓吹用共和方式解决安哥拉问题,要求彻底变革安哥拉殖民统治,在当时影响很大。

19 世纪 60—70 年代,安哥拉逐渐形成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多由土生白人和混血儿组成,大多在本地接受过欧洲初中等教育,有的甚至到里斯本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纷纷给报刊撰写文章,或者宣扬共和主义,反对葡萄牙的专制主义;或者揭露葡殖民统治的腐败和不公正,甚至宣扬安哥拉自治和脱离葡萄牙的分离主义。混血人记者、作家兼律师若泽·德·丰特斯·佩雷拉(1823—1891)曾发表大量文章,抨击葡殖民统治。他写道:“事实证明,除了奴隶制的欺骗和镣铐这种葡萄牙人仅有的残酷对待和压制土著人的手段外,我们不能指望从葡萄牙得到任何东西。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宣布, 我们既不相信葡萄牙殖民者的好意,也不相信它的诚实,它的成员只不过是为了引诱其受害者而哭叫的鳄鱼。我们太了解他们了!让他们滚蛋吧!”① 他的不屈精神使他死后赢得了“安哥拉新闻事业的先辈”和“斗争最力、斗志最旺”的安哥拉作家的称号。

从事分离主义活动的人主要是从维护土生白人及混血人的利益出发,他们所讲的安哥拉人主要是指受过欧洲教育的安哥拉人。尽管他们对土著非洲人的处境有时也表示同情,但并不真正代表非洲人,因此其运动的成效不大。然而,他们的近代化斗争方式以及抨击葡萄牙殖民统治、谋求安哥拉自治甚至摆脱葡萄牙统治的思想,客观上影响了土著非洲人。非洲人也开始仿效欧洲人的各种社会俱乐部和专业团体,建立自己的社团。他们的反葡斗争也有了新的发展。1835—1845 年本格拉附近发生了长达十多年的非洲人和混血种人的反葡暴动,其规模之大连殖民当局也无可奈何。到 19 世纪 60 年代,非洲人的反葡斗争出现了新的高潮,当时的总督阿马拉尔害怕安哥拉全国暴动,预感到葡萄牙在安哥拉要遭到法国在海地的同样命运。安哥拉土著非洲人的觉醒已初步孕育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为日后的民族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① 道格拉期·惠勒等:《安哥拉》,上册,第 2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