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禁止奴隶贸易和内陆探险

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西方列强对非洲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这是禁止奴隶贸易、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原因。

禁止奴隶贸易、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作为推行西方殖民政策的有效手段,贯穿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全过程,并对非洲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它们也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此后,西方列强掀起了大规模入侵、瓜分非洲的狂潮,非洲进入了殖民地时代。

一、西方殖民政策的转变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商业资本家是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也是这个时期西方殖民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和执行者。迅速积聚资金,加快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不但是商业资本大力推行对非洲的殖民活动的动因,也是其殖民政策的目标。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在非洲的殖民活动主要表现为奴隶贸易,它为西方提供了大量极其廉价的劳动力。黑奴开发了美洲等殖民地,创造了巨额财富,从而有力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在政治上,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使工业资本的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并迅速超过和压倒了商业资本,因此它们在政治上也日益排斥商业资本,成为资产阶级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在经济上,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明创造不断涌现;工厂制大机器生产的确立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结合,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以空前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工业品和工业原料的供需要求都大大突破了本国市场的容量。因此,寻求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西方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它的对外殖民政策。工业资本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着手修改商业资本所奉行的殖民政策,把控制和占领世界各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产地作为其殖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在非洲大陆,工业资本为推行其殖民政策而遇到了许多难题:第一,400 余年的奴隶贸易的浩劫使非洲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量外流和死亡。人力资源的巨大损耗,直接扰乱和破坏了非洲各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奴隶贩子足迹所至,村庄被焚,田园荒芜,幸存者为避厄运,四出外逃,非洲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因此,只要奴隶贸易继续存在,非洲就无法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西方各国对于占非洲大陆 90%以上的内陆地区毫无了解。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代表工业资本利益的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

民(Colonization)”的方案,被称为“四 C 连祷词”①。这个方案实际上被西方各国所采纳。

通商,即以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英国政府曾指示英驻桑给巴尔使节: “所有欧洲国家决心结束非洲奴隶贸易。⋯⋯阿拉伯人应当顺从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放弃奴隶贸易。继续坚持只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损失和各种罪恶。他们应尽快从事农作和无罪的、合法的贸易。”②所谓“合法贸易”,实质上是西方在自由贸易旗号下,向非洲倾售其工业品,掠夺当地的原料产品,从而摧毁非洲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把非洲逐步纳入西方经济附庸的轨道。

传教,即以传播基督福音为形式,瓦解非洲人民传统的宗教信仰。一位西方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皈依基督教,对非洲人而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服式、权力、社会组织、文化、婚姻、医学等。⋯⋯其后果是使黑人从内心产生自卑感。”③

文明,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模式强行输入非洲西方殖民地。西方殖民者污蔑非洲传统文明是“野蛮的”、“未开化的”,必须“尽快加以根除”

①。他们借口把非洲居民“引入人类更高级阶段”②,通过宣传、办学和办医

院等手段,对非洲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侵略。

殖民,这是“四 C 连祷词”中的关键词。通过通商、传教和输入西方文明等活动,西方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使非洲沦为西方殖民地,亦即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生产基地。

毫无疑问,“四 C 连祷词”是工业资本为推行其殖民政策而制订的具体策略,其实质是利用通商,实行对非洲的经济渗透和控制;利用传教和输入西方文明,实行对非洲的政治渗透和控制,最终把非洲变为西方殖民地。因此,“四 C”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为了实行通商,首先必须取缔奴隶贸易,于是声势浩大的禁止奴隶贸易出台了;为了传教,大批传教士涌入非洲,掀起了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为了通商、传教、输入西方文明和开拓殖民地,必须打开非洲内陆地区的大门, 于是内陆探险又应势而起。可见,禁止奴隶贸易、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是西方殖民政策转变的必然产物,它们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登上非洲历史舞台是不可避免的。

二、禁止奴隶贸易

万恶的奴隶贸易自 16 世纪发端,至 18 世纪末已开始走向衰落。19 世纪初,欧美国家纷纷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英国议会于 1806 年 6 月通过法令宣布,从 1807 年 5 月 1 日起,绝对禁止非洲的奴隶贸易,绝对禁止以任何方式买卖、交换与运输奴隶。

美国于 1807 年 3 月通过禁止贩卖奴隶法令,规定凡从任何外国、外地将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剑桥非洲史》,vol. 5,p. 490.

② J.Gray:History of Zanzibar(《桑给巴尔史》),London 1962,p. 250.

③ E.Kendall:The End of an Era-Africa and Missionary《非洲时代的结束与传教士》,London 1978,p.54.

① Kendall,op,cit,p. 54.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 5,p.489.

任何作为奴隶的人带入美国,均属非法。该法令从 1808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法国早在大革命期间(1794 年 2 月),国民议会就颁布法令,宣布在法

国本土及其殖民地废除奴隶贸易,无偿解放黑奴。

此外,丹麦于 1792 年、瑞典于 1813 年、荷兰于 1814 年、葡萄牙于 1820

年、西班牙于 1823 年都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禁止奴隶贸易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根源。

第一,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逐渐与奴隶贸易发生矛盾,因此,奴隶贸易日益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

  1. 世纪 60 年代,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19

    世纪初,美法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从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大机器生产的飞跃, 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为此,工业资本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自由雇佣劳动大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然而,奴隶劳动力缺乏人身自由,其行动完全受奴隶主的控制与支配,因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继续存在势必直接妨碍自由雇佣劳动大军的形成。此外,奴隶由于失去自由,不但缺乏生产积极性,而且经常破坏工具、捣毁机器,因而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早在 1776 年,亚当·斯密就指出,雇佣劳动比奴隶劳动的价格更为低廉。他举例说,耕作同样的土地,奴隶劳动的费用比雇佣劳动高五倍。历史的发展证实了他的说法。至 18 世纪末,加勒比海英国的蔗糖种植园已明显表现出劣势,奴隶制糖业日益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包袱。

奴隶贸易的存在也给开发非洲带来难题。非洲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西方理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奴隶贸易把大量非洲劳动力强行贩运海外,造成非洲人口凋零。因此,只有废除奴隶贸易,才能就地利用非洲劳动力,开发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才能使非洲成为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18 世纪后期,从非洲输出一船棕榈油的利润已大大高于贩运一船奴隶。这一事实说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西方工业资本已愈来愈重视对非洲资源的开发。相比之下,奴隶贸易已呈现出败落的势头。

第二,黑人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奴隶贸易的基础,加速了它的衰亡。

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贯穿于奴隶贸易的全过程。在非洲本土,酷爱自由的非洲各族人民不甘沦为奴隶,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狠狠打击了奴隶贩子的活动。在贩奴途中,奴隶暴动屡见不鲜(参见本卷第一章)。在美洲等西方殖民地,非洲黑奴不堪忍受种植园奴隶主的虐待和摧残,经常采用怠工、破坏工具、逃亡和起义等方式进行斗争。在加勒比海地区、巴西和美国三大蓄奴区,都曾先后爆发过大规模的黑奴起义。1791 年的海地革命更把黑奴斗争推向高潮。黑奴们在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下,先后击败法国和西班牙殖民军,于 1801 年 6 月宣布海地独立。新生的黑人共和国颁布宪法,废除奴隶制,解放了全部黑奴,海地革命是黑奴斗争的光辉典范,是第一次成功废除种植园奴隶制的伟大革命。在海地革命鼓舞下,拉丁美洲各地相继爆发规模宏大的独立战争,矛头直指殖民主义、封建制度和种植园奴隶制。独立战争胜利后,拉美不少国家先后颁布了废除和限制奴隶制的法令。

第三,西方各国废奴运动的兴起,给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有力的冲击。对于奴隶贸易及种植园奴隶制,西方有识之士早就发出过反对的呼声。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都谴责和批判过奴隶贸易和奴隶制。18 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政治、经济形

势的变迁,随着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罪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社会各阶层中要求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呼声不断高涨。1772 年,英国废奴主义者经过斗争,在对詹姆斯·萨默塞特案件的审理中,迫使英国最高法院宣布在国内废除奴隶制。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西方各国废奴主义者,进一步推动了废奴运动的高涨,同时也揭开了世界范围内禁止奴隶贸易运动的序幕。18 世纪 70

—80 年代,废奴主义者纷纷成立专门的组织,如英国的废除非洲奴隶贸易协

会,法国的“黑人之友”等。美国废奴主义者早在 1775 年就在费城成立了第一个地方性的废奴主义者团体,1794 年召开了全国性的废奴主义者代表大会。西方各国废奴主义者及其组织积极活动,举行群众集会,发表鼓动演讲, 出版报刊,撰写专著、文章,猛烈抨击罪恶的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促进了废奴运动的广泛开展。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给方兴未艾的废奴运动输入了新的活力。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中关于“人人生而平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思想,在革命胜利的欢呼声中广为传播,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应当指出,参加废奴运动的成份比较复杂,有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代表,也有广大基层劳动群众。各种政治势力反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动机也不尽一致,有的从宗教立场出发,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蛮性;有的抨击其反人道主义的罪恶;工业资产阶级企图把废奴运动纳入与商业资产阶级争夺殖民政策主导权的轨道;而广大劳动群众则把废奴运动视作反资本压迫的斗争。尽管如此,废奴主义者都把铲除奴隶贸易及奴隶制作为斗争目标,他们的斗争有力冲击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因此废奴运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奴隶贸易由兴变衰的根本原因,而黑奴的反抗斗争和废奴运动的高涨则直接加速了奴隶贸易的消亡。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西方各国提出禁止奴隶贸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三、奴隶贸易禁而不止

西方各国虽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但奴隶贸易却迟迟禁而不止,几乎又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禁止奴隶贸易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奴隶贸易产生矛盾后的产物,但这种矛盾的形成和激化是个渐进的过程。从奴隶贸易过渡到禁止奴隶贸易,并不意味着后者对前者在剥削本质上的否定,而只是对其剥削形式的否定。在工业革命初期,奴隶劳动对大机器生产仍有某种作用就是一例,其重要原因在于奴隶生产的棉花能为欧洲工业经济提供原料。美国奴隶制种植园所生产的棉花在英国棉纺工业中所占原料比重,可参见下表①。

① B.R.Mitchell,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不列颠历史统计摘要》),Cambridge 1962, pp.179—180.

年份

英棉消费量

(百万英镑)

英棉进口总额

(百万英镑)

从美国进口原棉数

(百万英镑)

1815

81

101

54

1820

120

152

90

1825

167

228

140

1830

248

264

211

1835

318

364

284

1840

459

592

488

1845

607

722

627

1850

588

664

493

1855

839

892

682

1860

1 , 084

1 , 391

1 , 116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机器生产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仍有赖于奴隶劳动的产品。因此,奴隶贸易在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尚有生存的余地。正因如此,西方各国虽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却不同时废除奴隶制,这在客观上给奴隶贸易的继续存在提供了条件。这是奴隶贸易禁而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各国对待禁止奴隶贸易的态度大相径庭,彼此间无法统一步调,共同合作,以有效禁止奴隶贸易。这是奴隶贸易禁而不止的另一重要原因。

英国最早进入工业革命,工业化程度高于其它西方国家,因此它对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占有欲显得格外强烈。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它失去了富饶的北美殖民地,这在客观上更加刺激了这种欲望。所以,英国在禁止奴隶贸易中态度比其它国家坚决。当然,英国禁止奴隶贸易的真正意图是, 以此为手段向非洲渗透,竭力扩展其殖民势力,正如美国驻非洲海岸查禁奴隶贸易舰队司令斯金纳指出:“我现在确信无疑,在查禁奴隶贸易的借口下, 英国⋯⋯企图尽可能多地获取殖民地,以便垄断对非洲大陆的贸易。”①

英国于 1772 年在本土废除了奴隶制,1807 年宣布禁止本国臣民从事奴隶贸易,1824 年确认贩奴为海盗行为,1833 年在英属殖民地废除奴隶制。与此同时,英国采取一系列措施,迫使其它西方国家同时放弃奴隶贸易:

1815 年,英国以 75 万英镑的代价迫使葡萄牙签署禁止奴隶贸易条约。条约规定,葡萄牙人不得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贩卖黑奴。1823 年后,葡萄牙禁止奴隶贸易。

1817 年,英国付给西班牙 40 万英镑补偿费,换取西班牙于 1820 年后放弃奴隶贸易。

1819 年,英国与葡萄牙、西班牙和巴西等国成立混合委员会。根据混合委员会协议,各成员国共同监督、查禁奴隶贸易,成员国之间享有互检权(缔约国对其它成员国有贩奴嫌疑的船只可以检查和扣留)。英国海军进驻西非海域巡查。

① P.Duignan & C.clendener,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frican Slave Trade, 1619—1862(《美国和非洲奴隶贸易》),Stanford 1963,p.42.

1822 年和 1823 年,英国与西班牙、葡萄牙订立禁止奴隶贸易的补充协定,即《设备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有嫌疑的贩奴船只的拦截和检查。

1830 年代,英国利用法国政局的变动,迫使七月王朝于 1831 年签署了禁止奴隶贸易条约;1833 年又订立了互检条约。

在非洲,英国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强迫非洲沿海地区的一些酋长和素丹签订禁止奴隶贸易条约。1839 年,英国海军进驻东非水域,把查禁贩奴船的活动从大西洋扩展到了印度洋。

与大动干戈的英国相比,美国和法国的态度就要迟疑得多。美法虽在 19世纪初进入工业革命,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因此它们不愿迅速结束奴隶贸易,更不愿看到英国在禁止奴隶贸易名义下对非洲进行的肆意扩张。美国于 1808 年正式禁止奴隶贸易,然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存在和

发展,使禁止奴隶贸易法令成为一纸空文。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上,也同在对内政策上一样,奴隶主的利益成为指路的星辰。⋯⋯ 联邦政府暗中支持重新开放奴隶买卖,就同这种公开以征服新领地来扩展奴隶制度和奴隶主的统治为宗旨的外交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斯蒂·阿·道格拉斯本人在 1859 年 8 月 20 日就曾在美国参议院宣称:去年一年,自非洲运来的奴隶比前此任何一年都多,甚至比奴隶买卖为法律所准许的时期还多。”①美国在颁布禁止奴隶贸易法令后,始终没有认真执行:1820 年,美国政府宣布对参与贩奴者将处以死刑,然而直至 1860 年代林肯当选,24 名被抓获的奴隶贩子居然无一伏法;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在参议院多次公开提出重开奴隶贸易的动议;美国政府一再拒绝签订互检条约,为美国奴隶贩子的活动大开绿灯。

法国情况也是如此。法国大革命一度废除了奴隶制和奴隶贸易,但拿破仑上台后又重新加以恢复。在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期间,法国政府多次颁布法令,重申禁止奴隶贸易:1817 年发布命令,禁止向法属殖民地输入奴隶; 1818 年,国会通过立法,禁止本国臣民参与奴隶贸易;1827 年,宣布对贩奴者处以罚金和流放。尽管如此,法国奴隶贩子在佛得角附近、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和东非沿海仍旧异常活跃。仅以印度洋上原法属波旁岛为例,在禁止奴隶贸易后,45000 名黑奴被走私运入该岛①。1843 年后,法国在“自由劳工移民”名义下,公开恢复奴隶贸易,直至 1864 年才告结束。

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软弱无力,更是迟迟不肯放弃奴隶贸易。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它们也不得不故作姿态,在表面上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但暗中却顽固坚持这种罪恶活动。利文斯顿在 18 世纪 50—60 年代多次进入葡属安哥拉和葡属东非,他发现当地的奴隶贸易有增无减,“成千上万的居民在奴隶贸易中丧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尸骨处处可见”。他气愤地指出:葡萄牙政府曾许诺禁止奴隶贸易,“现在看来,这种许诺只是为了做给欧洲人看的虚伪姿态”②。

禁止奴隶贸易也遭到以贩奴商人和种植园奴隶主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抵抗。这是奴隶贸易禁而不止的又一原因。

贩奴商人和种植园奴隶主不甘心失去昔日的地位和一本万利的活动,因

① 马克思:《北美内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第 351—352 页。

① 厄斯诺·巴伯吉:《毛里求斯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第 50 页。

② W·G·Blaikie :The Personal Life of David Livingstone(《利文斯顿生平》),NewYork 1880.p.340.

此竭力抵制禁止奴隶贸易,千方百计维持黑奴买卖。英国驻毛里求斯岛总督达林写道:“毛里求斯社会中那部分有钱有势的人们,不仅鼓励而且支持奴隶贩卖,对那些反对奴隶贩卖的人竭尽威胁之能事。司法机关则利用他们的权力和专业知识,从中保护而不是处罚干这种交易的经纪人。”①旧势力的顽强抵抗,给禁止奴隶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禁止奴隶贸易期间,西方奴隶贩子的公开活动受到了限制。于是走私便成为他们采用的主要方式。

在禁止奴隶贸易期间,检查、拦截贩奴船的任务主要由英国海军执行。1834—1837 年间,英国海军派驻西非沿海的巡查船仅 14 艘②;至 40 年代中

期,即禁止奴隶贸易的全盛时期,通常也只有 20 来艘③;在东非沿海,英国

海军的巡查船更少,一般只有 7—8 艘④。在漫长的西非和东非水域,区区几十条巡查船显然无济于事,因此奴隶贩子很容易避开巡查船的检查,进行走私贩运。一位驻西非水域的英国海军军官回忆说:“我在维达看见,那里满是奴隶。在停泊地有 10 艘或 12 艘奴隶船,稍远一点的地方停着英国巡逻舰

队的 1 艘巡洋舰。只要奴隶贩子能看见英国的舰船,他们就不往船上装一个奴隶。”⑤夜幕降临,奴隶贩子便把奴隶迅速装上船,然后趁夜色悄然溜走。

除一般走私外,一些奴隶贩子采用武装走私的方式。它们在贩奴船上装备了精良武器,因此一旦遭遇巡查船,就可出其不意地进行武装抵抗。一位在贩奴船上当过水手的人回忆说:一次贩奴船遇上了巡查船,船长“命令还击,12 门大炮在两分钟内做好了对巡洋舰开炮的准备。战斗打响了,⋯⋯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厮杀,其惨状难以用言语表达。⋯⋯只用十分钟的功夫便把(英国)军用帆船给解决了”①。

同普通走私及武装走私相比,悬挂美国或法国国旗进行走私更为安全可靠。英国巡查船只能检查与之签订互检条约国家的船只。美国在 1860 年前一

直拒订此约;而法国虽在 1833 年与英订立了互检条约,但至 1845 年就中止了。因此,在禁止奴隶贸易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巡查船无权检查美法船只。英国政府曾一再指示英国巡查船的指挥官们:“你们切不可拦截、检查或用其他方法干涉法国船只。要对你们属下下达严厉指令以坚决执行上述命令。”

②显然,英国巡查船即使发现美法船只是贩奴船,也只能望洋兴叹。于是,在

贩奴船上悬挂美法国旗成了奴隶贩子活动的护身符。奴隶贩子们要取得船只的“法国籍”或“美国籍”并不困难。比如在东非活动的奴隶贩子,只消在法属殖民地(诸如印度洋的某些岛屿)购买一间小屋或几平方米土地,便可获得法国殖民当局的认可,在航行中使用法国国旗。

除走私外,西方一些国家还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复活奴隶贸易,法国推行的“自由劳工移民”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① 厄斯诺·巴伯吉:前引书,第 43 页。

② 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第 179 页。

③ 费奇:《西非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220 页。

④ 佐伊·马什、G.W.金斯诺思:《东非史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第 92 页。

⑤ 阿勃拉莫娃:前引书,第 168 页。

① 阿勃拉莫娃:前引书,第 168—169 页。

② R.W.Beachey: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on the Slave Trade of Eastern Africa(《东非奴隶贸易文选》), London 1976.p.98.

所谓“自由劳工移民”,就是打着召募自由劳工的旗号,变相贩卖黑奴。禁止奴隶贸易一度使西方殖民地劳动力短缺。为此,英国开始从英属印度出口“苦力”,在中国贩运“猪仔”;而法国则在东非推行“自由劳工移民”。由于长期遭受奴隶贸易的洗劫,东非不存在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英国首任驻桑给巴尔领事哈默顿指出:“没有出于自愿而去留尼汪(法国殖民地)的人, 甚至每月可得 20 元都是如此。但如确实发现用奴隶可去赚钱的话,许多人会把他们的奴隶送去。”①事实也是如此。自由劳工都在奴隶中挑选,当法国人与当地阿拉伯奴隶贩子或奴隶主在价格上达成协议后,由后者把这些黑奴带到当地法官处,当众宣布这些黑奴已获“自由”,并让法官出具证明。办完上述手续,黑奴们便作为“自由劳工”由法国人带走了。许多西方人士都直言不讳地把“自由劳工移民”称为奴隶贸易。1858 年到任的英国驻桑给巴尔领事里格比对“自由劳工移民”作了如下描述:“在桑给巴尔和沿海地区, 法国船经营着最活跃的奴隶贸易。⋯⋯法国船由战舰护航,奴隶被带往留尼汪和马约特岛。⋯⋯眼下,这里有一只装满了奴隶的法国船,奴隶头颈上都挂着一块木牌,⋯⋯法国人借口这些人不是奴隶,黑人们仅仅是破雇佣服役数年,而他们又是自愿前往的。”②

值得指出的是,在禁止奴隶贸易后,奴隶贩子的活动更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为了逃避巡查船的检查,或为了销毁罪证,奴隶贩子经常把大批活着的黑奴杀死后抛入大海。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禁止奴隶贸易期间,奴隶贩子在非洲西海岸的活动集中于上几内亚海岸、刚果和安哥拉。一位西方人士说:“在非洲西海岸附近,到处都停泊着奴隶船。如果说几年前,在禁止奴隶贸易以后不久,可以看到农业的某种复苏和从事一定手工业的迹象,那末如今在沿岸一带,所有这些行业又被遗弃, 人们从事的只有奴隶贸易。”另一位目击者则指出:“最可怕的是,非洲人不相信白人会禁止奴隶贸易。他们深信,奴隶贸易今后将会继续下去。”③ 有人估计,1830 年代,非洲西海岸的贩奴船多达 200 条④。仅 1825—1860 年

间,从非洲西海岸贩运到美洲的奴隶就达 143.6 万人①。

非洲东海岸的情况更令人吃惊。禁止奴隶贸易后,当地奴隶贸易的规模反而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西方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以非洲西海岸为奴隶贸易中心,因此在禁止奴隶贸易时也对西海岸比较重视,巡查贩奴船的重点一直置于西海岸,对东海岸的巡查就相对放松,于是奴隶贩子乘机潜入东海岸活动。二是在西方殖民势力渗透下,东非沿海地区的阿曼素丹辖地逐步发展种植园经济,种植园对奴隶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刺激了阿拉伯奴隶贩子的猎奴活动。三是葡萄牙政府对葡属东非的奴隶贸易持纵容、支持的态度,致使当地奴隶贸易十分猖獗。

东非沿海地区的奴隶贸易以莫桑比克和桑给巴尔为中心集散地。在莫桑比克,禁止奴隶贸易期间,对巴西的黑奴输出大幅度上升。仅 1818—1830 年间,每年经莫桑比克港运往巴西的黑奴达 10000 余名。1826 年,一位英国

① R.couptand,East Africa and Its Invaders《东非及其侵略者》,Oxford 1956.p.431.

② Beachey,op.cit.,p.101.

③ 阿勃拉莫娃:前引书,第 163 页。

④ 阿勃拉莫娃:前引书,第 182 页。

① 费奇:前引书,第 226 页。

官员证实:“每年在海关登记由莫桑比克运往巴西的黑奴数为 8000—10000 名。然而,我认为实际数字还应加上 1/4 或更多些,这是瞒过海关的走私数。”

②19 世纪 30 年代后,莫桑比克奴隶贸易的规模继续扩大,并一直持续到 50

—60 年代(关于桑给巴尔的奴隶贸易参见本卷第十六章)。面对东非奴隶贸易的急聚膨胀,有人甚至认为:“照现在这种消灭人口的速度,整个国家很快会变成一片荒漠。”③

关于 19 世纪禁止奴隶贸易期间从非洲输出奴隶的数量,目前尚没有比较

一致的看法。有人估计,这一时期非洲年均输出奴隶 215000 人,其中安哥拉

为 29000 人,东南海岸为 15000 人,埃尔米纳以北地区为 30000 人,贝宁湾和比夫拉湾为 140000 人①。也有人估计,1800—1860 年间,美国输入非洲黑奴约 300000 人;在 19 世纪头 40 年中,输入古巴的奴隶为 247058 人;1837

—1850 年间,从罗安达地区输出的奴隶为 623214 人②。还有人估计,自 1810

年以后,从非洲输出的奴隶总数为 195 万人③。

  1. 世纪 60 年代后,奴隶贸易明显衰退下去,其原因主要是 1860

    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后结束了本国的奴隶制,1870 年代和 1880 年代古巴和巴西也相继废除了奴隶制。美洲三大蓄奴区奴隶制的废除使奴隶贸易失去了最重要的生存基础,开始迅速衰亡。1889—1890 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其后,在局部地区还有零星的贩卖黑奴现象。但其性质和规模已不能同大西洋奴隶贸易同日而语了。

四、内陆探险的兴起及其进程

西方在开展禁止奴隶贸易的同时,对非洲发起了大规模的内陆探险。英、法、德、比等欧洲列强为了开拓商业、控制原料产地、传教和科学研究等各种目的,采用各种形式,组织和派遣各类探险队深入非洲内陆,考察当地的地理、气候、物产、人种和语言等各种情况,以填补他们对非洲内陆知识的空白。内陆探险在客观上为日后对非洲的殖民入侵和扩张准备了条件。

非洲内陆地形复杂,沙漠、沼泽、密林和瀑布纵横交错,道路崎岖难行; 内陆气候恶劣,在赤道非洲气温常高达 40℃以上;内陆疫病流行,如热病能致人死命;此外,内陆居民对西方殖民者十分警惕。鉴于上述原因,长期以来,西方殖民者很少深入内陆;即使在奴隶贸易中,他们的活动也限于沿海地区。因此,至 18 世纪末,西方对非洲内陆的了解仍停留在古罗马或中世纪阿拉伯学者著作中只字片语的水平上。富裕的马里王国及其名城廷巴克图诱发着欧洲资产阶级的发财迷梦。有人贪婪地说:当地“一切都用黄金装饰, 甚至连奴隶也不例外。⋯⋯倘若我们把工业品打进当地市场,立即便可获得

② E.A.Alpers,Ivory and Slaves(《象牙和奴隶》),California 1975,p.212.

③ 阿勃拉莫娃:前引书第 282 页。

① 阿勃拉莫娃:前引书,第 203 页。

② UNESCO,The African Slave Trade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15—19 世纪非洲奴隶贸易》),1979,pp.52,95,253.

③ 费奇:前引书,第 164 页。

足够的黄金”①。可是,廷巴克图位于何方?没有一个欧洲人知道。在当时欧洲出版的地理书上,马里地图只画着著名马里国王穆萨的头像。尼日尔河是非洲的一条大河,但它源于何地,又流向何方?欧洲人依然承袭公元初托勒密的说法,认为尼日尔河几乎横贯非洲大陆,从埃塞俄比亚流向西非海岸。此外,闻名于世的尼罗河的源头在哪里?它来自雪山灌注的大湖,还是出自茫茫沼泽?刚果河和尼日尔河是同一条河吗?非洲内陆居住着多少居民?当地有什么物产?⋯⋯这一系列令人迷惘的问题都摆在欧洲资产阶级面前。有人形象地描述欧洲对非洲内陆的无知:有关非洲内陆的地图“仍然是一片空白。地理学家们⋯⋯用犹豫不决的手,在地图上标出几条未经勘察的河流和尚未核实的国家”②。

十分明显,要把非洲变成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首先必须破除对非洲内陆的无知,打通自沿海进入内陆的交通,了解内陆地区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物产资源等情况。否则,西方对非洲的殖民计划将成为泡影。

1769 年,英国人詹姆斯·布鲁斯对尼罗河上游的青尼罗河进行探险考察,揭开了内陆探险的序幕。1788 年,英国成立了促进非洲内陆考察协会(简称非洲协会),把探险目标首先瞄准尼日尔河,并组织探险队进入内陆勘察。1831 年,非洲协会合并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直接受政府支持,声势更加逼

人。法国不甘落后,于 1821 年成立了巴黎地理学会。为掀起内陆探险的热潮, 该学会竟以一万法郎为赏金,奖励进入廷巴克图的第一人。在这种形势下, 内陆探险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内陆探险始于 1769 年布鲁斯的尼罗河之行,止于 1876 布鲁塞尔会议①,

历时 100 多年。在内陆探险中,数以百计的西方探险家或探险队进入非洲内陆,他们的活动大致可分为西非、南非东南非、东非东北非、北非四个地区。

对西非内陆的探险,主要围绕着尼日尔河进行。

英国非洲协会成立后,首先把目标放在尼日尔河。他们力图通过对尼日尔河的勘察,打开以廷巴克图为中心的苏丹市场。非洲协会成立不久就着手组织探险。首批派往尼日尔河探险的是美国人约翰·莱迪亚德和英国驻摩洛哥副领事西蒙·卢卡斯。莱迪亚德从开罗启程,前往尼日尔河;而卢卡斯则从的黎波里出发,穿越撒哈拉沙漠进入尼日尔河。两人均无佳音,莱迪亚德在开罗服药过量身亡,卢卡斯则在途中遇战争无法前进而返回。

非洲协会决定改变探险路线,从西非进入尼日尔河。承担这次探险任务的是曾服役于英国驻摩洛哥领事馆及驻塞内加尔要塞的退休军官丹尼尔·霍顿。非洲协会指示霍顿,探险的任务是调查和报告尼日尔河的起源、流程、终点以及有关沿岸各族居民的状况。霍顿于 1790 年出发,安全抵达冈比亚。之后灾难接踵而来,先是行李毁于大火,接着手枪走火打伤了手臂和脸部, 不久又染上热病。大约在 1791 年时,他突然死去。

当霍顿的死讯传到伦敦时,非洲协会已筹备了另一次探险。他们物色了苏格兰青年蒙哥·帕克负责这次探险。帕克出身于农场主家庭,在爱丁堡大

① C.Hibbert,Africa Explored,Europeans in the Dark Continent,1769—1889(《非洲探险,欧洲人在黑暗大陆》),London 1982, p.19.

② Hibbert,op.cit.,p.19.

① 19 世纪 70 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此后的探险活动直接构成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内容, 其性质与内陆探险已经不同。

学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非洲协会与帕克订立了合同,除支付佣金外,还提供 200 英镑的活动经费。协会下达的探险任务是:“确定尼日尔河的河道, 可能的话,探明其源头和终点。尽最大努力访问沿河的主要城镇。”①帕克临行前表示:“若我死于途中,那我心甘情愿地把希望和期待与我本人一起埋葬;若我成功地让国民进一步了解非洲地理,实现他们的期望,并打开工业的新财源和商业的新渠道,那我将接受人们的致敬。”②1795 年 6 月,帕克抵达非洲,他在塞内冈比亚的比萨尼亚住了五个月,学习当地的曼迪语,然后在一名译员和一名仆人陪同下向东进发。他们途经麦迪纳和卡尔塔等地, 到达贝诺思,被当地素丹囚禁了三个月。1796 年 6 月,帕克只身逃离贝诺思, 向塞古方向走去。7 月 20 日,他终于见到了尼日尔河:“经过四个大村庄, 在八点钟见到了塞古上方的烟雾,⋯⋯我无限喜悦,这次使命的目标、梦寐以求和壮丽的尼日尔河在晨曦中波光粼粼,它像流经威斯敏斯特的泰晤士河一样宽阔,悠然东去。”③帕克原计划直赴廷巴克图,但不久因染上热病,无法继续探险,只得沿原路返回,并于 1797 年回国。

帕克第一次探险证实尼日尔河的朝东流向,从而纠正了欧洲地理学界长期信奉利奥·阿非利加关于尼日尔河西流的错误说法。然而,对于尼日尔河的流程和终点,帕克仍没能揭示。他回国后表示:“关于这条大河更远的流程和最后的出口处,所有与我交谈过的当地人似乎都一无所知。⋯⋯他们认为,它一直流到世界的尽头。”①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直接出面组织探险。1805 年,英国殖民部国务大臣通知帕克:“一个小型探险队将派往非洲内陆,其目的是发现和确定对于非洲土著居民和英王陛下臣民都有利的商业活动。我受英王陛下委托特通知你,英王陛下选中你来领导这次探险。⋯⋯ 探险队应尽可能沿尼日尔河而行,并与两岸不同民族建立联系和交往,以了解当地的有关情况。”②英国政府为这次探险提供了 9000 英镑经费。1805 年3 月,帕克率由 45 人组成的探险队到达西非海岸;5 月,他们离开比萨尼亚

前往塞古。沿途有 30 名队员因不适酷热气候或染上热病而死。帕克和幸存者在巴马科乘独木舟顺尼日尔河而下,直至散散丁。帕克计划自散散丁继续下漂,直抵出海口,但在布萨急滩遇难,无一生还。

拿破仑战争一度转移了人们对非洲的视线。战后,对尼日尔河的探险又重新活跃起来。1815 年,英国政府组织了两支探险队:武装陆上探险队由冈比亚走陆路赴尼日尔河;由海军军官率领的水上探险队坐船沿刚果河而上。两支探险队都中途受阻:陆上探险队在途中遭当地居民反抗,没能抵达尼日尔河;水上探险队因海军军官们先后得热病而死,而探险队船只又在下刚果河受急流所阻,无法前进。

1817 年,非洲协会决定再次改变探险路线,由北非出发,穿越撒哈拉沙

漠后进入内陆。其实早在 1798 年,非洲协会就曾派遣一位德国牧师之子弗里德里希·霍内曼扮装成阿拉伯商人,由开罗进入费赞的迈尔祖格,然后越过撒哈拉沙漠抵达博尔努,并继续前进至卡齐纳。霍内曼在卡齐纳死于赤痢。

① Hibbert,op. cit.,p.56.

② Mungo Park′s Travel in Africa,Edinburgh 1885,p.6.

③ Mungo Park,op.cit.,p.152.

① 罗伯特·罗特伯格:《热带非洲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411 页。

② Hibbert,op.cit.,p.75.

这次,非洲协会派遣约瑟夫·里奇和乔治·莱昂沿霍内曼的路线前进。然而, 里奇死于迈尔祖格,莱昂则半途折回。莱昂回国后,认为尼日尔河与尼罗河是同河异名。

1822 年,英国政府派遣伍德内、克拉伯顿和德纳姆借道北非进入内陆。

他们从的黎波里出发,向南穿越了撒哈拉沙漠,于 1823 年 2 月 3 日抵达乍得湖,成为首批发现乍得湖的欧洲人。由于德纳姆认为乍得湖很可能是探险的关键所在,因此探险队沿乍得湖前往库卡。在库卡国王帮助下,他们对乍得湖区及四周城镇进行了考察,并发现了沙里河。探险途中,德纳姆与伍德内、克拉伯顿意见不和,双方经常发生争执,因此决定分头行动。德纳姆于 1824

年 1 月单独南下,他先后前往乍得湖的东端和北端,但为战事所阻,都未能

如愿。伍德内和克拉伯顿于 1823 年底离开库卡,乘木筏走水路抵达贝拉,然

后西行。伍德内于 1824 年 1 月 12 日在摩尔摩尔得病去世。克拉伯顿继续前

进,于同年 3 月到达素科托帝国首都素科托,素丹贝洛热情接待了他,两人多次交谈。克拉伯顿劝说贝洛与英国建立交往,并吹嘘说:“英王有力量使你成为非洲最伟大的人物。”①在克拉伯顿的游说下,贝洛同意致函英王乔治四世,并与英国建立通商关系。贝洛给克拉伯顿画了尼日尔河的草图,指出从几内亚湾的尼日尔河口溯流而上,可抵豪萨地区。克拉伯顿希望去尼日尔河,遭贝洛拒绝。于是克拉伯顿只得经卡诺返回库卡,与德纳姆会合后于 1825

年 6 月返回英国。

克拉伯顿等三人的探险带回了不少宝贵的内陆资料,但尼日尔河之谜仍没解开。1825 年,克拉伯顿受政府委托,再赴非洲。同行的有 20 岁的仆人兰德尔以及一些海军军官、医生及其它随从人员。探险队在贝宁湾上岸后直奔巴达格里,然后折向约鲁巴。沿途大部分探险队成员忍受不了旅途艰辛及热病的袭击,先后死去。1826 年 7 月,克拉伯顿和兰德尔抵达布萨,并向当地居民了解了帕克一行丧生的情况。从布萨渡过尼日尔河,进入卡诺。由于克拉伯顿一路患病,因此在卡诺小住二月以恢复体力。雨季过后,克拉伯顿赶往索科托,他发现贝洛的态度发生变化,已无心与英国打交道。克拉伯顿愁病交加,于 1827 年 4 月死去。

克拉伯顿死后,兰德尔计划北上取道费赞回国,但在卡诺因故改道南下, 抵达巴达格里,最后搭船经好望角返回英国。

1830 年,兰德尔兄弟受英国政府之命,再去非洲。他们在巴达格里附近

上岸,步行到布萨。在当地酋长帮助下,他们乘独木舟顺流而下,10 月 25 日在途中发现了尼日尔河最大的支流贝努埃河。11 月 16 日,他们抵达布腊斯,最终证实尼日尔河河口就是欧洲商人熟知的油河河口。至此,对尼日尔河的探险告一段落。

当人们努力探索尼日尔河之谜时,法国人莫利昂于 1818 年探明了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的源头。

1826 年,英国人莱恩受政府派遣,取道的黎波里,经由费赞,穿过撒哈

拉沙漠,在一支阿拉伯商队帮助下于同年 8 月进入廷巴克图。但莱恩死于返回途中。

1827 年,法国人勒内·卡耶扮装成阿拉伯人,从几内亚出发,在库鲁萨渡过尼日尔河,抵达杰内,然后由水路赴廷巴克图的港口卡巴拉。4 月 20 日,

① Hibbert,op. cit.,p.110.

他由卡巴拉进入廷巴克图,并在城中住了数月,返回时,他穿越了撒哈拉沙漠,在丹吉尔搭船回国。卡耶回国后,绘制了一幅详尽的廷巴克图城市地图。至此,廷巴克图的秘密也被揭开了。

1850 年 3 月,英国人理查森、德国人巴特和奥弗韦格组成的探险队从的黎波里启程,跨过撒哈拉沙漠,进入内陆考察,理查森和奥弗韦格先后死于途中。巴特单独考察了卡诺、博尔努、尼日尔河中段及其支流贝努埃河、乍得湖、廷巴克图、戈戈(桑海帝国古都)和索科托等广大中苏丹和西苏丹地区,历时五年,行程一万英里。他在考察探险中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人们了解西非内陆创造了条件。巴特探险活动的完成,标志着对西非的探险已基本结束。

内陆探险的另一重要地区是南非和东南非,完成这个地区探险任务的是英国著名的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顿。

利文斯顿于 1813 年出生在布兰太尔一个贫穷的茶叶商家庭,童年生活贫寒,10 岁进工厂当童工。在笃信基督教的双亲的影响下,他长大后立志成为一名传教士。1840 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前往南非库罗曼传教。为了扩大传教范围,他不断深入南非内陆。1849 年 8 月 1 日,他跨越卡拉哈里沙漠

后发现了恩加米湖;1851 年 8 月 3 日,他又发现了巨大的赞比西河。

在非洲的长期生活,使利文斯顿亲眼目击了奴隶贸易的种种罪恶。奴隶贸易不但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严重影响了他的传教活动,于是, 他决心投身探险,开辟一条自沿海进入内陆的商道,用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他表示:“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①从 1852 年起,他开始了长期的探险生活。

1853—1856 年,利文斯顿进行了第一次探险。他在马科洛洛人酋长塞克

勒土的帮助下,于 1853 年 11 月从巴罗策兰动身,溯赞比西河而上,抵达迪洛洛湖,然后渡过宽果河进入葡萄牙设在安哥拉内陆的第一个兵站。1854 年5 月,利文斯顿进入非洲西海岸城市罗安达。休息数月后,他于 9 月沿原路

返回,并于 1855 年 9 月抵达巴罗策兰。内陆至西海岸的道路崎岖难行,不是理想的商道,因此利文斯顿计划东行。马科洛洛人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为他提供了大量脚伕、牲口和其他物资。利文斯顿沿赞比西河东进,在利尼安提不远遇到了一个巨大瀑布,为表示对英国女王的敬意,他取名为“维多利亚瀑布”。绕过大瀑布,他继续沿赞比西河进入葡属东非,1856 年 5 月 20 日终于到达非洲东海岸的克利马内。这样,利文斯顿在两年多时间里自西向东横越了非洲大陆,被誉为横越非洲第一人。

利文斯顿自发的探险活动客观上迎合了英国殖民政策的需要,因此引起英国资产阶级的重视。他于 1856 年返回英国时,受到隆重热烈欢迎,英国女王亲自接见了他。英国政府支持他重赴非洲,对赞比西河流域进行勘察,并帮助他组织了探险队和提供了大量物资。外交部任命他为英国驻克利马内领事,主管东非海岸和内陆独立地区,指挥对东非和中非考察的探险队①。英国政府规定探险队的任务是:“扩大已经获得的有关东非、中非的地理、矿产和农业资源的知识”,“增进对当地居民的了解”②。1858 年 5 月,探险队

① 罗伯特·罗特伯格:前引书,第 423 页。

① W.G.Blaikie,op.cit.,p.247.

② Hibbert,op.cit.,p.274.

到达赞比西河口,坐船溯河而上,在距太特 20 英里的卡布拉巴萨遇急流受阻。1859 年,利文斯顿转而勘察赞比西河支流希雷河。该河多急流,利文斯顿只得弃船而走陆路,他先后发现了奇尔瓦湖和尼亚萨湖。在勘察希雷河过程中,利文斯顿专程考察了尼亚萨湖以南的希雷高地。1862 年,他又对赞比西河的另一支流鲁伍马河进行勘察,发现该河也多急流,同样难以航船。事实证明,赞比西河无法成为理想的水上商道。1863 年,利文斯顿计划对希雷河进行深入勘察,可是刚开始行动,就收到了英国政府的召回电。由于利文斯顿在探险过程中不断揭露和抨击葡萄牙人从事奴隶贸易的罪恶活动,葡政府十分恼火,因而对英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英国政府电令利文斯顿中止探险,返回英国。利文斯顿的第二次探险中途夭折。

1866 年初,利文斯顿第三次进入非洲探险。他从桑给巴尔出发,溯鲁伍马河而上,对尼亚萨湖进行勘察。接着他又折向西北,从坦噶尼喀湖西行考察了姆韦鲁湖和班韦乌卢湖。1871 年,他抵达刚果河上游的卢阿拉巴河。1871 年 10 月,利文斯顿返回坦噶尼喀湖畔的乌季季后,会见了专程前来寻找他的

《纽约先驱报》记者斯坦利。他们两人共同对坦噶尼喀湖的考察,使利文斯顿推翻了他原先认为坦噶尼喀湖是尼罗河源头的推测。他谢绝了斯坦利希望他回国的建议,又继续对班韦乌卢湖作进一步勘查。长期艰苦的探险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3 年 5 月 1 日,他终于在班韦乌卢湖边的奇坦博村病逝。

对于东非和东北非的探险,主要围绕着寻找尼罗河源头而展开的。

最早探索尼罗河源头的是原英国驻阿尔及尔领事、苏格兰人布鲁斯。1769 年,他经红海抵达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然后南行经提格雷至冈达尔。利用给当时的埃塞俄比亚统治者腊斯·米恰尔之子哈华耶特治病的机会,布鲁斯赢得了米恰尔的信任,被任命为国王内室官员,在米恰尔的帮助下,1770 年5 月,他前往提西萨特瀑布考察,同年 11 月,他渡过青尼罗河,抵达吉西的沼泽地带。布鲁斯认为这块沼泽地区便是尼罗河的源头①。1771 年 12 月,他途经森纳尔,穿过努比亚沙漠,从开罗回国。

1840 年代中期,英国行教会的德国籍传教士克拉普夫和雷布曼受命在蒙巴萨建立传教站。为把传教活动推向内陆,1848 年,雷布曼离开蒙巴萨西行, 5 月 11 日在贾加发现了白雪覆顶的乞力马扎罗山。同年 7 月,克拉普夫南行前往乌萨巴拉,年底见到了肯尼亚山,并测定了达那河。雷布曼和克拉普夫还听当地居民说,内陆有个巨大的“乌季季海”。他们的发现引起了英国国内极大的兴趣。由于英国控制埃及的形势已经明朗,因此英国政府急于找到和控制尼罗河源头,以巩固它在这一地区的殖民势力。雷布曼和克拉普夫的探险为寻找尼罗河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探明尼罗河源头,在英国外交部和皇家地理学会支持下,伯顿和斯皮克于 1856 年底专程拜访了雷布曼,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1857 年 6 月,他

们向内陆进发,寻找“乌季季海”。同年 11 月,伯顿和斯皮克到达塔波拉, 得知所谓“乌季季海”实际上只是几个大湖。伯顿意识到这些大湖可能与尼罗河源头有关,决定西行实地查看,1858 年 2 月 13 日,伯顿首先见到了坦噶尼喀湖。5 月,伯顿因身体不适,返回坦噶尼喀湖畔的乌季季休养。斯皮

① 布鲁斯实际上仅到达了青尼罗河源头附近,准确地说,青尼罗河源头在巴哈达尔附近的塔纳湖。因此, 对于白尼罗河及其源头,布鲁斯的探险活动并没涉及。

克单独勘查,他于 7 月 30 日看见了另一大湖,他取名为维多利亚湖。斯皮克认为此湖就是尼罗河源头,他说:“我丝毫不再怀疑,正是我脚下的这个湖, 孕育了那条引人入胜的河(尼罗河)。而尼罗河的发源地,早已引起众说纷纭的臆测,成为许多探险家寻访的目标。”①

斯皮克回国后,宣布他已找到了尼罗河源头。结果引起争论,许多人对斯皮克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为了证实维多利亚湖确是尼罗河源头,1859 年 5 月,斯皮克受皇家地理学会的委托,与好友格兰特同返非洲。他俩由桑给巴尔启程经塔波拉,然后北折至卡拉圭。格兰特因腿部感染,不便行走,就留在当地养病。斯皮克继续北上,于 1862 年初抵达布干达,并会见了布干达国

王穆特萨。7 月,他继续前进,终于在 7 月 28 日看见了维多利亚湖泻入白尼罗河的瀑布。这一发现证实了他以前的说法,他高兴地说:“尼罗河老爹毫无疑问就是从维多利亚湖涌出来的,而且正如我预言的那样,这湖就是尼罗河伟大的发源地。”②斯皮克把这瀑布定名为里彭瀑布。斯皮克在布尼奥罗与格兰特会合时,听当地人说,往西还有一个大湖。由于他急于返回英国,因此不再西进。1863 年 2 月,他们在冈多科罗遇见贝克夫妇,斯皮克建议贝克去寻找那个未知的大湖。他对贝克介绍了情况,格兰特还特地绘制了一张草图。贝克夫妇越过布尼奥罗,于 1864 年 3 月 14 日看见了这个大湖,并取名为阿尔伯特湖。贝克沿湖勘察,发现尼罗河注入阿尔伯特湖,然后又从东端流出,因而证实阿尔伯特湖也是尼罗河的源头。至此,关于尼罗河源头的探险活动也告结束。

西方对北非比较熟悉。在内陆探险期间,欧洲探险家在北非的活动也相对薄弱些。

1791 年,英国人布朗在亚历山大港登陆,行走 300 英里,穿越沙漠后抵达西瓦,之后返回开罗。以后他又两次深入北非内陆,并把探险见闻笔录成书。

1809 年,瑞士青年伯克哈特从叙利亚抵达埃及,他乔装成土耳其人进入内陆,途经柏柏尔,抵达尚迪和萨瓦金。

1869—1874 年,普鲁士人纳赫蒂加尔取道的黎波里,经迈尔祖克抵费赞,先后访问了瓦达伊和达尔富尔地区。他返回欧洲后,撰写了《撒哈拉和苏丹》一书,为人们了解北非提供了宝贵资料。

内陆探险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内陆探险,西方掌握了非洲内陆的地理、物产、人口和语言等各方面情况,这不但为西方工业资本拓宽了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也为日后垄断资本瓜分非洲准备了条件。

英国是内陆探险的主角。英国在内陆探险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及它探险的规模和范围,都是其他欧洲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迅速、从而对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占有欲最强烈有着密切关系。这个事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陆探险实质。

在内陆探险中,数以百计的探险家进入非洲内陆活动,他们中有不少人为献身科学或为废除奴隶贸易而投身探险(如利文斯顿、巴特等)。这些探险家以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克服了气候不适、疫病折磨及旅

① 佐伊·马什:前引书,第 109 页。

② 佐伊·马什:前引书,第 111 页。

途艰辛等各种困难,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植物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为外界了解非洲作出了贡献。

应当指出,所有探险家的活动都离不开非洲人民的帮助。非洲人民为他们提供向导、脚伕、提供食品、住宿。不少非洲居民在探险中丧生。因此, 没有非洲人民的帮助,探险家们将寸步难行。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探险家们的探险成果都为西方资产阶级所攫取, 成为它们在非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内陆探险促进了禁止奴隶贸易的深化,为传教活动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扩展了西方的殖民势力。比如, 利文斯顿的探险以废除奴隶贸易和开展合法贸易为宗旨,他在赞比西河流域的探险,为“大学中非传教团”开拓了传教场所;他对尼亚萨湖区的勘察, 客观上为英国资产阶级对该地区的经济、政治渗透扫清了道路。英国资产阶级踏着利文斯顿探险的足迹,于 1891 年入侵该地区,并定名为“中非保护国”,使英国在海外又增添了一处新的殖民地。

五、西方的传教活动

早在 15 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就来到非洲,他们主要在冈比亚、黄金海岸、刚果和安哥拉等地活动。17 世纪,荷兰传教士也进入开普殖民地。但在整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在非洲的传教活动规模有限,也没什么成效。至 18 世纪,西方在非洲的传教活动几乎销声匿迹。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方对非洲的传教活动再次高涨,其规模和范围也日益扩大。基督教新老教派纷纷成立传教组织,诸如伦敦宣教会、英国行教会、浸礼会传教会和白衣神父会等。各类传教组织都积极派遣传教士进入非洲活动。

在西非,英国于塞拉利昂建立黑人遣返地后, 1806 年英国行教会便向当地派出传教团。为了训练非洲籍教士,他们在那里开办了福拉湾学院,1852 年成立了塞拉利昂教区。英国行教会传教团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1850 年已扩展到拉各斯等地,1864 年又成立了尼日尔教区。英国浸礼会传教会于 1841

年向斐南多波岛派出传教士,不久又进入喀麦隆。巴塞尔传教会于 1828 年开始在黄金海岸活动;1847 年,不来梅教会的传教士也加入了传教行列。美国于 1882 年向利比里亚遣送黑人后,美国浸礼会和卫理公会传教团先后派黑人传教士去当地活动。美国传教士以利比里亚为西非的传教基地,逐步扩大传教范围,并陆续进入加蓬和尼日利亚活动。

首先进入东非活动的传教士是英国行教会派出的德国籍传教士克拉普夫和雷布曼。他俩于 1846 年在蒙巴萨附近建立了东非第一个传教站,并逐步向内陆推进。1861 年,大学中非传教团进入希雷河流域,不久因当地条件艰苦而撤往桑给巴尔。1867 年,这个传教团再次进入内陆,在坦噶的后部山区设立了传教站。1868 年,圣神会在巴加莫约建立总部,开展传教活动。在东非活动的还有伦敦宣教会和卫理公会传教团。

在南非,英国占领好望角和开普殖民地后,伦敦宣教会于 1799 年派遣传教士进入当地活动。19 世纪 20 年代后,他们的传教活动向内陆推进,扩展至贝专纳和马塔贝莱人地区;40 年代,利文斯顿从贝专纳越过卡拉哈里沙漠,向北进入赞比西河北岸的巴罗策兰。法国传教士在巴苏陀兰、德国传教

士在纳米比亚也开展了传教活动。

除上述地区外,在北非和中非,也有各类传教团的活动。

传教活动自 18 世纪末兴起后,发展十分迅速。至 1830 年,已有近 150 名西方传教士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活动;19 世纪末,西方各类教会在非洲的工作人员已达 8000 名之多①。参加传教的国家也由英国发展到法国、美国、德国和瑞士等。

应当指出,就传教本身而言,传教士的活动受到了非洲居民的抵制。正如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土著居民对基督福音不但没有任何热爱之意,反而表现出憎恨和恐惧。⋯⋯似乎他们不严加防范,基督福音就会诱使他们堕落, 就会腐蚀他们深深热爱的传统制度。”②事实也是如此。克拉普夫在东非传教数年,但皈依基督教的非洲居民却十分有限。

令人寻味的是,传教活动的客观作用往往独立于传教本身,而传教士的主要作用也总是超越宗教领域。英国驻非洲殖民官员约翰斯顿直言不讳地承认:“传教士犹如殖民先锋。⋯⋯他们作各种试验,然后由他人获利。他们研究的成果,使商业决定是否开步。最终我们可获得足够的资料让政府决定是否接收传教士业已开始的工作。”③确实,传教士的活动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传教士深入内陆,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字和物产资源等情况。他们把这些情况向外界反映,客观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关非洲内陆的宝贵情报。比如,克拉普夫在传教之余研究斯瓦希里文,并出版了第一部斯瓦希里语字典;大学中非传教团的斯蒂尔继续克拉普夫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总结了斯瓦希里语语法。他们的工作为西方掌握东非的通用语言作了开拓性工作。

在传教活动中,传教士们创办了大量的学校、医院等。据统计,当时非洲 90%的学校由传教士和教会创办、管理④。他们通过传教,向非洲居民灌输基督教义,程度不同地瓦解了当地的传统宗教,抑制了人们的反抗精神。他们通过办学行医,对非洲居民实行文化思想渗透,进行奴化教育。这不但为西方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且从中培养了第一批非洲籍牧师、教师、医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这批人受到欧洲方式的思想教育, 成为日后西方殖民统治的社会基础。约鲁巴黑人克劳瑟在英国受训后返回非洲,1864 年出任尼日尔地区主教,他公开为西方的殖民扩张辩解:“非洲既无知识,又无技术⋯⋯去开发其巨大的资源以改善自身状况。因此,主张非洲仅为非洲人所有,实际上是让非洲继续受到忽视。⋯⋯如果没有外部的帮助,一个民族永远也无法超越现在的状态。”①这些人由于与西方殖民利益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往往追随西方殖民者,其中不少人后来充当殖民机构中的官员,成为西方殖民利益的代理人。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传教士名为传教,实则进行赤裸裸的殖民活动。他们蛮横干涉当地内政,直接插手各种事务,成为名符其实的殖民先锋。苏格兰教会曾毫不掩饰地指出:“乌干达如果没有英国传教士先去占领,那片壮

① E.Kendall,op.cit.,pp.47,68.

② W.G.Blaikie,op.cit.,p.91.

③ D.W.Nabudere,Imperialism in East Africa(《帝国主义在东非》),London 1981,vol.1,p.12.

④ E.Kendall,op.cit.,p.68.

① R.W.July,A History of the African People(《非洲人民史》),New York 1980,p.323.

丽河山今天一定落入阿拉伯人或法国人之手。尼亚萨兰若不是由于苏格兰教会先到达尼亚萨湖畔,这块美好的土地今天一定属于葡萄牙。若没有麦肯齐

(英国传教士)为贝专纳辛苦奔走,那块秀丽的地区早就被荷兰移民并吞了。”②

毫无疑问,也有一些西方传教士抱着一腔宗教热情而来。他们除传教外, 在非洲内陆整理文字,开展教育,传授欧洲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些人还为废除奴隶贸易而奔走呼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良好的愿望往往无法实现。

② 杨真:《基督教史纲》,上册,三联书店 1979 年,第 4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