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法国侵占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摩洛哥的改革
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 70 年代,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不断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挽救民族危亡, 这三个国家的封建上层人物有的进行了反侵略战争,有的实行了近代化改革;广大人民群众也对侵略者展开了自发的反抗和起义。可是,由于历史条件造成的主客观原因,所有这些反抗和改革都遭到了失败,这三个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一、西方列强叩开大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夺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了这一时期欧美列强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对于地处地中海南侧、同欧洲近在咫尺的马格里布国家,列强各有图谋。法国想完成对整个马格里布的攫取。对英国来说,马格里布国家不仅是重要的商品市场,而且可以控制直布罗陀海峡。西班牙则认为摩洛哥是它天然的一部分,占领摩洛哥是必须履行的使命。
北非三国在这一时期已经丧失了昔日同欧洲国家抗衡的力量,日益走向衰弱。
在阿尔及利亚,统治阶级内部的武力争斗和阴谋倾轧不断,1671—1818 年统治阿尔及利亚的 30 个德伊中,就有 14 个是在叛乱或政变中杀害他们的前任而上台的①,各省的统治者形同割据。以德伊为首的统治集团,其势力所及只在沿海地区,内地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把土耳其人看成是征服者,他们在宗教团体领导下不断进行反对土耳其的斗争。18 世纪末,沿海地区的贸易逐渐衰落,加上饥荒和瘟疫,人口急剧减少,城市居民仅占居民总数(估计为 300 万人)的 5%②。
突尼斯统治阶级中的土耳其人已逐渐被同化。突尼斯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但它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在马格里布国家中是比较高的。18 世纪末,在约占总人口 20%的城市居民中,有 1/3 从事手工业生产③。但好景不长,在欧洲廉价商品的竞争之下,当地手工产品逐渐被排挤,国内市场逐步为外国商品所占领,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衰落。
摩洛哥在 18、19 世纪之交也已处于经济落后和政治分裂的状态。传统的宗教势力不仅支配着社会生活,而且助长了封建分散性。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 15%,他们居住的地区,名义上受素丹的管辖,实际上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控制。占总人口 85%的柏柏尔人居住的地区也不是统一的,他们保持着传统的军事部落组织,并且始终对抗素丹。素丹的统治完全靠武力维持。统治阶级为争夺王位,经常发生内讧。内战、灾荒和瘟疫使许多城市几乎毁灭, 人口大量减少。16 世纪初的摩洛哥约有 500 万人,到 19 世纪初只剩下 300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近代非洲人民民族解放斗争史》(俄文版),莫斯科 1978 年,第 69 页。
②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58 页。
③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32 页。
万人。1808 年,城市居民只占人口总数的 7—8%①。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减退, 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衰落。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发动侵略的借口是“扑灭海盗”。事实上,当时马格里布海盗已成强弩之末,海盗活动大为减少。相反,西方国家的地中海海盗活动却依然如故。列强“扑灭海盗”这一口号,意在彻底消灭马格里布国家的海上防御力量,以便夺而占之。
1799 年,美国舰队侵犯突尼斯,遭到失败后同突尼斯签订了条约,规定突尼斯不再袭击美国商船,美国则答应缴付贡款。与此同时,美国也同阿尔及利亚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可是,1815 年,美国又派舰队来到地中海,打败了阿尔及利亚的海军。于是,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被迫停止向美国征收贡款。次年,以英国为首的部分欧洲强国在伦敦通过了“消灭海盗”计划,英荷联合舰队向阿尔及利亚发动进攻,炮轰阿尔及尔城,焚毁了阿尔及利亚的海军舰艇。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统治者释放了被海盗船俘获的基督教徒,并偿付了赔款。1817 年,在列强的威胁下,摩洛哥素丹也禁止海盗活动,并裁减海军。1819 年,英法派特使到突尼斯,向马哈茂德贝伊递交了一份照会,声称:“如果两个摄政国(指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对任何和平贸易采取某种对立方式,那末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欧洲列强组成反对它们的普遍同盟。”
①列强的恫吓迫使贝伊默认了列强的要求。1827 年,突尼斯海军参加土耳其舰队镇压希腊民族独立运动,在纳瓦里诺战役中覆灭。从此,欧洲国家同马格里布国家的海上均势被打破,三国的门户洞开,欧洲的商品潮水般地涌入, 列强的武装侵略接踵而至。
二、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侵略
1830 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拉开了列强吞并马格里布各国的序幕。随着马格里布海军力量的削弱,地中海沿海地区的贸易逐渐趋于衰落。
这样,阿尔及利亚政府的收入急剧下降。统治集团为了弥补收入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便大量增加税收,从而激起西部地区和卡比利亚山区农牧民的频繁起义。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阿尔及利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日益恶化,更加削弱了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能力。在西方列强中,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侵略野心尤为强烈。法国很早就同
阿尔及利亚建立了外交关系。16 世纪时,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拉卡尔城(今艾尔卡拉)附近修建了一座法兰西堡。18 世纪时,马赛的一家公司在阿尔及利亚获得了粮食贸易专营权。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由于国内和军队的需要,向阿尔及利亚购置大量粮食。这样,法国便欠下了阿尔及利亚很大一笔债款。据统计,到 1815 年,债款总额达 1380 万法朗②。拿破仑帝国崩溃后,阿尔及利亚德伊侯赛因曾多次向法国提出偿还债款的问题,可是法国复辟王朝政府一直拖欠不还。与此同时,法国还利用阿尔及利亚舰队被消灭的机会,于 1819 年要求德伊承认它对拉卡尔附近部族的所谓宗主权,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27—28 页。
① Mustapha Kraim,La Tunisie Précolonial 《殖民地以前的突尼斯》),Tunis 1973,p.270.
② 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355 页。
并力图利用债务问题引起的纠纷,对阿尔及利亚发动侵略战争。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拿破仑就企图侵占阿尔及利亚,并为此进行了准备。当时,法国政府曾对阿尔及利亚沿海进行考察,绘制了军用地图,拟订了军事行动计划。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复辟王朝继续为征服阿尔及利亚作准备。
1827 年 4 月 29 日,阿尔及利亚德伊侯赛因接见法国驻阿尔及尔领事德瓦尔。会见时,侯赛因询问德瓦尔,法国政府为什么对债务问题一直不予答复。德瓦尔傲慢无礼地回答说:“我国政府将不给您文件,这就是说您的请求无效。”①德瓦尔的蛮横态度使侯赛因大为恼怒,他命令德瓦尔立即离开, 德瓦尔却不理睬。于是,愤怒的侯赛因顺手用扇子(一说蝇拍)朝德瓦尔的脸上打去,这就是所谓“扇击事件”。法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法国的严重侮辱, 派海军上将科莱率领一支舰队开往阿尔及尔,要求侯赛因道歉,并限令 24 小时内答复。法国的要求遭到侯赛因的严正拒绝。于是,法国便断绝了同阿尔及利亚的外交关系,开始封锁阿尔及利亚港口。到 1830 年初,法国国内局势日趋紧张,查理十世决定发动对阿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以战争的胜利来拯救复辟王朝。
1830 年 5 月 25 日,法国舰队从土伦港出发。这支舰队共有军舰和其他
船只 103 艘、运输船 542 艘、士兵 37600 多名,由陆军中将布尔蒙和海军中将迪佩雷率领。6 月 14 日,法国侵略军在阿尔及尔附近的西迪·费鲁希港登陆。翌日,法国陆军部长席拉尔毫不掩饰地宣称:“这个军事征服基于迫切要求之上,它与维持法国、甚至欧洲公共秩序有最重要和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我们的人口过剩,和推销我们工厂的产品来交换由于我们的土壤和气候关系以致我们所没有的其他产品,必须开辟一个广泛的出口市场。”①非常明显,法国的目的就是要把阿尔及利亚变为它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殖民地。
法国侵略军登陆之后,遇到阿尔及利亚德伊军队的抵抗。德伊的军队一半是雅内萨里和正规军士兵,一半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部落的民兵。6 月19 日斯塔乌埃利一战,法军伤亡 400 多人,阿尔及利亚伤亡 10000 人。6 月
29 日,法军开始进攻首都阿尔及尔,并于 7 月 4 日攻占了皇家城堡。7 月 5 日,侯赛因被迫签订投降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布尔蒙曾保证“伊斯兰教仍得自由活动,各阶层居民的自由、宗教信仰、财产和工商业不得予以任何损害,对他们的妻子应予尊重”②,但事实证明这些保证是极其虚伪的。法军占领阿尔及尔后,侯赛因于 7 月 27 日被流放,1838 年死于埃及。法国侵略者
抢劫了侯赛因皇宫,劫去黄金 15000 磅、白银 22 万磅,加上其他物品,总计
价值达 5500 万法郎③。
侵略阿尔及利亚的军事胜利,并没有能够挽救查理十世政治上的危机。就在侵占阿尔及尔城不久,巴黎爆发革命,复辟王朝被推翻。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建立之后,继续实行征服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法国侵略军占领沿海地区后,继续向阿尔及利亚内地扩张。
在侵占阿尔及利亚的过程中,法国殖民主义者所犯下的野蛮罪行罄竹难
① 加布里埃尔·埃斯凯:《阿尔及利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第 2 页。
① 雷蒙·巴尔勃:《阿尔及利亚真相》,《国际问题译丛》1955 年第 5 期。
② 马尔塞·佩鲁东:《马格里布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第 290 页。
③ 杨人楩:前引书,第 356 页。
书。当侵略军踏上阿尔及利亚国土后,法国陆军部长席拉尔就鼓励他们:“应该容忍更进一步压迫和屠杀土著居民,蹂躏、放火、摧毁庄稼也许是巩固地建立我们统治的唯一方法。”①于是,殖民军队到处进行烧杀掳掠。陆军中尉圣阿尔诺在参战中描述法军的进展时写道:“我们沿途焚烧了一切村落、一切乡村、一切农舍。”②侵略者们割去被俘的阿尔及利亚人的耳朵,把掳获的妇女和儿童拿去公开拍卖,或者交换马匹。仅在 1832 年 4 月 6 日这一天内,
侵略者便屠杀了 12000 名阿尔及利亚居民③。当时亲身参加过侵略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克里斯吉安描述了这次屠杀的惨状:“遵照罗维戈总司令的训令,一团军队于 1832 年 4 月 6 日夜间开出了阿尔及尔城,黎明时刻突然袭击帐蓬中酣睡着的部落人民,屠杀了所有这些不幸的艾尔乌菲亚人,而他们中甚至没有任何一人能够自卫。”“在这次可耻的出征归来时,我们的骑士们把人头挂在长枪的一端,⋯⋯真可怕,有些女人带的镯子还戴在被砍掉下来的手腕上,耳环还挂在一块块的肉上。”④经过残酷屠杀之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建立了直接的殖民统治。
三、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抗法斗争
法国虽然占领了阿尔及利亚,可是阿尔及利亚人民并没有被征服。声势浩大的抗法斗争几乎遍及全国。阿尔及尔附近的沿海地区最先遭到法国蹂躏,也是首先揭竿而起的地区。进攻布日伊的法军多次被击退;波尼周围的山区居民同法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特里雷的贝伊虽然向法国表示臣服,但他在 1830 年和 1831 年抵抗了法军的侵略。在东部的君士坦丁,阿赫默德贝伊坚持了长期的抗战。西部和中部的社会与沿海存在着差异。这里有着享有特权的各个宗教派别,如提江尼亚派、塔伊比亚派、塔卡维亚派和卡迪尼亚派。卡迪利亚派在瓦赫兰平原有强大的影响,他们在法国入侵前就反对阿尔及利亚德伊的统治。当 1832 年瓦赫兰的马赫曾同法国人妥协以后,他们立即在马希丁领导下发动了圣战,成为抵抗运动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地区。
西部抗法斗争的杰出领袖是卡德尔。他生于 1808 年,是马斯卡拉地区哈希姆部落酋长马希丁的儿子,受过典型的穆斯林教育,精通阿拉伯文学,曾游历麦加、麦地那和埃及。穆军默德·阿里的改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能文能武,生活简朴,在部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832 年 4 月,法军侵犯马斯卡拉地区时,卡德尔就投入了圣战。同年 11 月 22 日,在哈希姆等
部落人民举行的抗法誓师大会上,年仅 24 岁的卡德尔被推选为埃米尔,成为最高首领。他以马斯卡拉为中心,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法斗争。卡德尔起义军主要由农牧民组成,采用游击战术,机动灵活地打击侵略者。
在起义军的不断打击下,盘踞在瓦赫兰的法国侵略军头目德米歇尔不得不和卡德尔进行谈判,并于 1834 年 2 月 26 日签订了《瓦赫兰条约》。条约
① 伦当:《阿尔及利亚在极端分子的标志下》,转引自翟象乾:《法国侵略下的阿尔及利亚》,《历史研究》1958 年第 6 期。
② 古柏尔等:《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上卷第 2 册,新中国书局 1949 年,第 112 页。
③ 翟象乾:前引文。
④ 克里斯吉安:《法属非洲》,转引马赛尔·艾格列多:《阿尔及利亚民族真相》,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8
年,第 45 页。
规定,除了沿海的三个城市外,承认卡德尔对阿尔及利亚西部地区享有主权。德米歇尔被撤销了职务,由特雷泽尔接替,1835 年,法军向卡德尔管辖地区发动进攻,又遭到惨败。仅在塔夫那战役中,法军就被打死打伤 3500 人。于
是,法国侵略者不得不与卡德尔重开谈判。1837 年 5 月 30 日,法国元帅毕若与卡德尔签订了《塔夫那条约》,除了阿尔及尔、瓦赫兰等几个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外,法国承认卡德尔在阿尔及利亚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主权。
卡德尔建立起以马斯卡拉为首都的独立国家后,决心仿效埃及的穆军默德·阿里,实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政治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将全国分为八个区,委派行政长官管理, 严禁卖官鬻爵和营私舞弊;建立了选举产生的最高咨询会议,讨论并决定战争、和谈和税收等重大问题。在军事方面,他组成一支约 2 万人的常备军, 每一军种穿一种特别的制服,并发放定额军饷;聘请摩洛哥、突尼斯甚至欧洲教官,严格训练这支军队。在经济方面,他重视发展生产,取消了一些部落的免税特权、降低税额,统一税收标准;规定由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建立军火工厂和纺织厂,生产枪炮、弹药和布匹。所有这些措施,有利于消除原来的封建分散状态,坚持长期的抗法斗争,因而得到农牧民的拥护和支持。卡德尔的改革,是 19 世纪非洲近代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战争的条件下实施的,外有法国占领者的封锁和进犯,内有一些地方封建主的破坏,因而后来的夭折是不可避免的。
法国殖民主义者签订《塔夫那条约》,只不过是一种欺骗手段。这时, 在阿尔及利亚东部地区,阿赫默德贝伊领导的抗法斗争声势浩大,曾消灭法军数千人。法国侵略者为了扑灭东部地区的抗法斗争烈火,在《塔夫那条约》签订后,便集中兵力进攻君士坦丁。由于阿赫默德多次拒绝卡德尔联合抗法的建议,孤军作战,于 1837 年 10 月间失败,退出君士坦丁。此后,阿赫默
德在奥雷斯山区继续坚持反法斗争,于 1838 年战败被俘。法国侵略军在镇压了东部地区的起义之后,便掉过头来全力对付卡德尔。1839 年 6 月,法国殖民者再次撕毁和约,重新发动进攻。卡德尔领导军民奋勇应战,并发出誓言: “我国人民只能让你们吃子弹。即使你们留在我国一百年不走,你们的一切诡计,对我们都毫无办法。”①法国殖民者惊呼:“阿拉伯人都是战士,⋯⋯ 上至 80 高龄的老人下到 15 岁的孩子,都能投入战斗。”①在阿尔及利亚军民的沉重打击下,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总督瓦莱顾此失彼,惶恐不安。再加上炎热的气候和沼泽的瘴气,侵略军死亡众多,使法国政府不得不连年增兵。1837 年,侵略阿尔及利亚的法军只有 42000 人,1844 年增至 90000 人②。
1840 年底,瓦莱因不断失败而辞职,毕若被任命为驻阿尔及利亚总督。毕若采用突然袭击的战术,实行轻装扫荡和焦土政策,大肆毁灭农作物、畜群、水源、饲料、粮仓、武器制造厂和军火库,以断绝阿尔及利亚军队的物资供应。由于法国侵略军的兵力大大超过起义军,拥有新式武器,并且加紧收买地方封建主,因此,卡德尔起义军逐渐失利。从 1841 年起,起义进入困难阶段。
1841 年 6 月,首都马斯卡拉失陷。塔格当普特、赛义达、特莱姆森、塞
① 徐拔:《英雄的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人民日报》1959 年 4 月 5 日。
① 马赛尔·佩鲁东:前引书,第 354 页。
② 古柏尔等:前引书,上卷第 2 册,第 111 页。
卜杜、博加里和塔扎等地也相继被法军占领。1843 年 5 月 16 日,2000 名法军在奥马尔公爵率领下,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位于博加里以南 160 公里的卡德尔营地塔吉纳井,卡德尔退入摩洛哥境内。法国殖民者为了避免卡德尔与摩洛哥素丹联合抗法,便企图收买卡德尔,只要他愿意自动引退,法国政府将按照他的身份给予适当的生活待遇。虽然这时卡德尔的家属已为法军所俘,但他毫不在意,坚决拒绝殖民者提出的条件,继续进行斗争。
1845 年春,塔伊比亚教派首领布·马扎在达赫拉山区举行起义。卡德尔立即返回阿尔及利亚,投入布马扎起义队伍,并重新被推举为起义领袖。新的起义开始后,卡德尔打了几次胜仗。1845 年 9 月 21 日—22 日,在西迪易卜拉欣寺院,卡德尔集军 7000 名,歼灭了一支法军,打死法军 150 人、俘获
80 人;接着,又包围了一支前来救援的法军,使法军只有 16 个人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返抵杰马要塞。卡德尔挥师东进,攻占了法军重点把守的米提贾平原。这些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阿尔及利亚军民的斗志,使整个起义形势一度出现转机。
可是,法国不断派兵增援,并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进行镇压。1846 年,毕若派出 18 个纵队追逐卡德尔,并且组织了所谓“地狱纵队”、“死亡轻步兵” 来对付起义者。根据毕若的命令,法国军官甚至相互以残暴行为竞赛,把大批的阿尔及利亚居民赶进山洞里,用烟熏死他们。卡芬雅克、佩利西埃、圣阿尔诺等人都曾经干过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
在法国军队的追逐下,卡德尔再次陷入困境,于 1846 年 7 月退入摩洛哥
境内。1847 年,法军增加到 107000 人。同年 4 月,布·马扎战败。12 月 24 日,卡德尔兵败被俘。殖民者起先把他关在法国罗亚尔监狱,后来又流放到叙利亚大马士革,于 1883 年逝世。恩格斯高度评价卡德尔,说他是一位“孜孜不倦和大胆无畏的领袖”①。
阿卜杜·卡德尔起义失败后,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抗法斗争并没有停止,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就是 1871—1872 年的起义。这次起义酝酿已久。法国殖民者的掠夺政策,使阿尔及利亚农牧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随着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和亚尔萨斯、洛林两省难民的到来,土地掠夺更为变本加厉。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愿参加法国军队去为殖民者的利益卖命,而法国对普鲁士的巨额赔款也必将加重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负担。普法战争中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巴黎公社革命,对于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都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起义爆发前,封建贵族首领西·哈吉·穆罕默德·毛克拉尼就在阿尔及利亚东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他 团结 30 个部落,组成了一支拥有 25000 人的队伍。与此同时,谢赫哈达德领导的拉赫马尼亚教团也在起义发动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拉赫马尼亚教团在东部地区势力很大, 它领导和影响着 250 个阿拉伯人和卡比尔人的部落,总共有 60 万农牧民,并组织了一支拥有 10 万多人的队伍。1871 年初,卡比利亚地区就不断发生群众的自发斗争。人们举行抗议集会,拒绝缴纳税款,袭击殖民者,焚毁仓库, 破坏通讯联系。在以比斯克腊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及内地一些地区,还成立了秘密的起义委员会(名为“舍蒂亚”)。这种组织通常由 10—12 人组成,它不仅没收叛教者的财产,购买武器弹药,为武装起义作准备,而且还能够对
① 恩格斯:《阿尔及利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4 卷,第 108 页。
殖民当局任命的地方官吏进行监督。还有一些法国军队中的阿尔及利亚士兵哗变,同当地居民一起袭击法军据点。总之,1871 年初阿尔及利亚东部地区已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
3 月 14 日,大起义在君士坦丁省卡比利亚地区爆发,毛克拉尼指挥起义军摧毁法军据点,欧洲籍移民纷纷逃入城市。巴黎公社革命消息传来后,更加鼓舞了起义者的斗志。4 月 8 日,拉赫马尼亚教团投入起义。哈达德分析了形势,认为法国政府正处于危急之中。因此,他号召穆斯林们团结起来, 把侵略者赶出阿尔及利亚。毛克拉尼和哈达德结成联盟,不仅壮大了起义队伍,而且使这次在圣战旗帜下进行的抗法起义更加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性质。
法国凡尔赛政府受到巴黎公社的牵制,无法增援远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者。因此,在 4—5 月间,起义发展十分迅速。起义军攻取城市,摧毁欧洲移民点,烧毁欧洲人的农场,夺回土地,严惩殖民官吏。由卡比利亚地区开始的起义,很快席卷整个阿尔及利亚东部,接着又波及西部,并深入南部撤哈拉地区。据统计,约有 80 万农牧民投入了这场斗争。
梯也尔政府派遣盖东为总督,于 4 月 10 日来到阿尔及利亚,对起义者实行残酷镇压。5 月 5 日,毛克拉尼英勇牺牲。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政府便向阿尔及利亚大举增兵,总数达到 85000 人。法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
所不为。起义虽然受到挫折,但仍在继续扩大。直到 7 月哈达德战败被俘后, 起义者才失去主动权。毛克拉尼的兄弟阿赫默德·布·麦兹拉格·毛克拉尼率领余部,转战于南部撒哈拉地区。法军利用起义者兵力分散和行动缺乏联系的弱点,逐个攻占几个主要的起义中心。1872 年 1 月 20 日,法军攻占了起义军的最后两个据点——图古尔特和瓦格拉,麦兹拉格·毛克拉尼被俘。
随着起义失败而来的,是法国殖民者报复性的疯狂镇压,成千上万的起义者被处死、投入监狱或者流放。参加起义的部落被夺去 57.4 万公顷的土地
①,没收了 18 万支枪械,并缴付赔款 3600 万法郎②。
1871—1872 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抗法大起义坚持了 10 个月之久,作战
340 次,给法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这次起义可以说是封建主阶级领导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殖民主义斗争。此后,虽然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抗法武装斗争并没有停止,但是只具有局部的性质。封建主已不能领导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一艰苦的斗争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便由逐渐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来承担了。
四、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统治和掠夺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实行同化政策。它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基本点,即建立直接统治制度和以欧洲移民为主的土地私有制。其细节虽屡经调整,但基本目标和框架一直未变。
直接统治制度在长时期内具有军事专制的特征。在征服阿尔及利亚初期,殖民统治大权完全掌握在法国军事统帅部手里。1834 年 7 月 22 日,法国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阿尔及利亚为法国属地,设立总督府,直属陆军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剑桥非洲史》),vol.5,Cambridge 1976,p.119.
② 杨人楩:前引书,第 366 页。
大臣。总督握有军事指挥权和最高行政管理权。德鲁埃·德尔龙将军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督。此后,总督和各地的行政长官均为现役军人。1844 年 2 月 1 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设立阿拉伯局。总督通过阿拉伯局征收捐税、办理案件,并监督酋长的活动。1848 年法国宣布阿尔及利亚为法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置三个省,即阿尔及尔省、瓦赫兰省和君士坦丁省。在各省内, 分别设置由文官管辖的欧洲人居住区和由军人管理的阿拉伯人区。各省虽有省长、议员,并可选举出席法国议会的议员,但是只有法国移民才能够享有公民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仍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正如 1848 年 4 月君士坦丁的一家法国报纸所承认的:“对法国人是法国法律,
对外国人是国际法,对土著人是军事法律。”①1865 年 7 月 14 日,法国颁布法令,宣布穆斯林土著也是法国人。可是,他们只是法国的臣民,而不是公民。1870 年 9 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撤消了阿拉伯局,在阿尔及利亚建立所谓民政体制。虽然法国政府将统治阿尔及利亚的权力由陆军部转移到内政部,表面上结束了军事统治,可是总督仍由军人充任。
大规模掠夺土地和向阿尔及利亚移民,是这一时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的主要之点。其目的是消灭阿尔及利亚公社土地所有制,将其转变成欧洲移民的土地私有制,从而消灭抗法运动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培植一个巩固殖民统治的社会基础。毕若曾在法国议会叫嚷要仿效“罗马殖民的伟大榜样”,“哪里有水和肥沃的土地,哪里便应该安置移民,并不需要通知这块土地的主人”①。迪迪埃则对议会说:“我们必须赶快摧毁氏族团体,因为它们领导着一切针对我们统治的反抗。”②
法国殖民者侵入之前,在阿尔及利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氏族部落所有制和不分居家庭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的是罗马统治时期已归柏柏尔人拥有的土地和土耳其统治时期贝伊拍卖给土耳其人的土地。据法国人的材料,当时国有土地(“贝伊利克”)为 150 万公顷,寺院土地(哈布
斯地产)为 300 万公顷,氏族部落公有土地(阿尔什地产)和不分居家庭公
有土地(麦尔克地产)为 800 万公顷(撒哈拉绿洲内为 300 万公顷),而私
有土地只有 300 万公顷③。法国殖民当局掠夺阿尔及利亚人的土地,在 1830 年、1831 年、1840 年、1843 年、1844 年、1845 年、1846 年、1863 年、1873 年相继颁布一系列法令、国王敕令和议会法案。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凡是曾经抵抗过法国或通敌的阿拉伯人的土地财产,一律没收。(2) 过去属于德伊和贝伊的贝伊利克地产,正式变为法国的国有财产;同时,属于寺院财产的哈布斯地产,也被宣布为国有。(3)凡是在 1830 年 7 月 1 日以前无法以文件证明其所有权的无主土地,均予以没收;部落未使用的轮休地, 如果没有证明文件,则认为是空闲无主地,也予以没收。阿尔及利亚人是依据伊斯兰教习惯法拥有土地的,他们当然不可能拿出正式的证明文件来。于是,一些原来属于氏族部落或家族公有的土地,也大批地变成了法国殖民者的财产。(4)氏族部落的土地应在各个家庭之间分配,各个不分居家庭的土地
① 翟象乾:前引文。
① 翟象乾:前引文。
② 马克思:《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5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第 318 页。
③ 马克思:前引文。
应在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分配;每个阿拉伯人可以自由出让土地。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阿拉伯—柏柏尔人氏族部落不分居和不出让的原则,为确立土地私有制打下了基础,而法国殖民者确立土地私有制完全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一位法国议员在辩论中曾不加掩饰地指出:“只有投机者和高利贷者(指法国人)才要求你们确立私有制”①。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法国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土地。据统计,1850 年, 殖民者占有的土地面积为 15 万公顷,1860 年为 36.5 万公顷,1870 年达到
76.5 万公顷②。法国殖民当局将土地出售给欧洲移民。多数买地人根本无意耕种土地,他们只是进行土地投机,低价买进。高价转卖。于是,土地成为各式各样投机分子疯狂追逐的对象。大部分土地为法国军官、资本家尤其是大公司所攫取。例如,日内瓦公司在 1853 年获得土地 2 万公顷,阿尔及利亚总公司在 1864 年获得 10 万公顷的森林,哈白拉与马克特公司在 1861 年得到土地 2.5 万公顷③。法国殖民者夺去了最肥沃、水源最好的土地,经营种植园, 为本国工业提供原料。
在大肆掠夺土地的同时,法国向阿尔及利亚大量移民,以便推行同化政策,加强殖民统治。在 1830 年法国发动侵略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以前,阿尔及
利亚的欧洲籍移民还不到 1000 人;可是,在这以后欧洲籍移民迅速增加。据统计,1833 年为 7812 人,1840 年为 27204 人,1851 年为 131000 人,1861 年为 200000 人,1872 年达到 290000 人④。在这些移民中,法国人占半数以上。有的移民是资本家或官吏,但大量的是失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农民。此外,还有一些被流放到阿尔及利亚的政治犯。
土地掠夺使殖民者大发横财,却使大批阿尔及利亚农牧民失去土地,沦为农奴、牧奴,或者流入城市,成为廉价的劳动力。遭受残酷剥削的阿尔及利亚人民,处境十分悲惨。1868—1870 年,阿尔及利亚发生虫灾和旱灾,加上霍乱流行,导致 50 万人丧生。
法国殖民者颁布一系列土地法令,其目的是通过没收和出售的办法,把阿尔及利亚的土地转为法国移民所有,并且以破坏原来的土地公有制和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手段来瓦解氏族部落组织,从而摧毁阿尔及利亚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力量。可是,他们对土地的掠夺却引起阿尔及利亚农牧民更为激烈的抗法斗争。从长时段来看,阿尔及利亚传统土地制度和氏族部落组织的破坏, 实际上摧毁了阿尔及利亚以血缘为纽带的旧社会的基础,不可避免地将会引起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五、突尼斯的半殖民地化和改革
在突尼斯贝伊哈穆德统治时期(1782—1814 年),雅内萨里企图依靠阿尔及利亚的支持,推翻侯赛因王朝的统治。1806 年,哈穆德断绝了同阿尔及利亚名义上的附属关系,并在 1806—1813 年的阿突战争中打败了阿尔及利亚,平息了国内雅内萨里的叛乱。1814 年,哈穆德的继承人奥斯曼即位不久,
① 马克思:前引文。
② 杨人楩:前引书第 363 页。
③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编:《非洲史,1800—1918 年》,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85 页。
④ 加布里埃尔·埃斯凯:前引书,第 41 页;杨人楩:前引书,第 361—362 页。
就在同年 12 月的一次宫廷政变中被杀。在马哈茂德(1814—1824 年)及其子西蒂·侯赛因(1824—1835 年)统治时期,政府实行的专卖制度限制了商人的活动,加上欠收和瘟疫,使突尼斯的经济逐渐衰落。
从 19 世纪 20 年代起,由于突尼斯丧失了海上防御力量,欧洲列强加紧
对突尼斯进行侵略活动。根据 1824 年签订的条约,突尼斯给予法国以最惠国待遇原则为基础的一些特权。同年,英、意、奥等国也与突尼斯签订了同样的条约。1830 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使突尼斯面临更加现实的威胁。但与阿尔及利亚宿怨未消的突尼斯贝伊却采取亲痛仇快的态度,与法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规定突尼斯必须保障这些国家贸易和过境运输的自由。11 月,他还写信给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学者,劝他们放弃抗法斗争,信中说:“在阿尔及利亚偶然发生的这一切”是“神的意志”,“你们不可能击退法国军队, 在现有的局势下,你们的责任是同我们联合起来,放弃只可能是自杀行动的战争。”①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后,土耳其为了加强它在北非的地位,于 1836 年派舰队驶往突尼斯,企图建立起对突尼斯的直接统治,但遭到法国的反对。法国一方面派舰队到突尼斯海岸进行武装示威,同时向土耳其政府发出态度强硬的照会。在战争威胁面前,土耳其退缩了。法国此举并不是为了保护突尼斯的独立,而是为了把突尼斯攫为己有。1837 年,法国军队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境内,占领了若干绿洲。后因英国的反对,法国军队不得不退出。法国 1837 年的侵略使突尼斯尝到了亲痛仇快政策的苦果,切身感受到列强特别是法国侵略威胁的严重性。
海上防御力量的丧失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欧洲列强在突尼斯的政治渗透和商品倾销打开了大门。突尼斯的闭关政策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限制沿岸城市欧洲人的数量;二是实行国家垄断价格、收购和销售。例如橄榄油必须按平价卖给政府的代理商,除了日常生活需要和其他个人用途外,任何人都不得买油。但在列强的压力下,突尼斯不得不相继放弃这类政策。欧洲国家的移民在突尼斯逐渐增多,1834 年有 8000 人,1856 年增至 12000 人②。他们居住在突尼斯城和沿海其他城市,开始掌握突尼斯的进出口贸易,购置房产和土地,并且享有领事裁判权。欧洲列强不仅获得自由贸易的权利,而且各国商品只需缴纳 3%的进口税③。于是,英国的棉织品、法国的丝绸代替了本地的土布,其他欧洲商品也充斥突尼斯市场,手工业日趋衰落。如突尼斯生产的土耳其帽曾是土耳其和北非市场的畅销货,但受到法国和奥匈同类产品的排挤。与此同时,欧洲列强不断进行经济渗透。法国承包了修建水道、开辟道路、架设电线等工程,英国取得设立新式榨油厂的权利,意大利支持在马尔萨拉与崩角(今阿达尔角)之间敷设电缆的计划,列强之间展开了争夺租让权的激烈斗争。
沉重的税收(粮食税、人头税、橄榄树税、椰枣树税等)都压在农民的身上。城市居民虽然不纳人头税,但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其他捐税,如入城税、市场税、专利税、房捐、营业执照税、制造税等等。残酷的压迫剥削,使 19 世纪上半期的突尼斯充满尖税的阶级矛盾,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起义不断发生。
① Mustapha Kraim,op.cit,pp.418,279.
② 让·加尼阿热:《法国对突尼斯保护权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第 26 页。
③ 让·加尼阿热:前引书,第 33 页。
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外国资本的渗透,导致经济危机和财政困难,首先表现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突尼斯的主要硬通货皮阿斯特对法郎的比价日趋疲软。在哈穆达统治时期(1782—1814 年),1 皮阿斯特可兑换 1 法郎 40 生丁;到马哈茂德时期(1814—1824 年)只值 72 生丁;艾哈迈德时期(1837
—1855 年)下降到 65 生丁④。为缓解财政赤字,突尼斯政府开始向外国借款,
1824 年获得第一次外国借款。此后,外债不断增加,1863 年借款达 3500 万法郎。
国家主权受到的威胁,严重的国内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表明旧的封建统治机制已运转不灵,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突尼斯的一些封建上层人物感到, 必须在外侮内忧的形势下作出变革的抉择。西方通过近代化而强盛起来,无疑给了他们某种启示;埃及和土耳其初具近代化特征的改革,为他们提供了现存的仿效榜样。这一改革是由具有革新思想的明君贤相领导的。尽管突尼斯沿海城市早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外国商品竞争之下受到了严重打击。同欧洲贸易的扩大,产生了一批新的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多数是从事中间贸易的掮客(外国公司的经纪人或政府的贸易承包人)、银钱兑换商、土地投机商。在商业资产阶级中,犹太人占有很大比重。这个阶层本身力量微弱, 且与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有密切联系,这个特征决定他们不能担当领导近代化改革的任务,只能寄希望于明君贤相。到 19 世纪 30 年代,突尼斯封建
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具有革新思潮、标榜改革的官僚集团。如 1837 年即位的艾哈迈德,不只是接受过传统的伊斯兰教育,而且还通晓外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当 1830 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时,他就预感到“欧洲投下了威胁整个马格里布的阴影”①。在他的周围有一批力主改革的官僚, 如穆斯塔法、赫雷丁以及有意大利血统的吉赛普·纳佛等。从艾哈迈德开始的突尼斯改革,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艾哈迈德贝伊统治时期(1837—1855 年)的改革,其特点是强兵。突尼斯的旧式军队叫“斯巴希奥贾克”(骑兵近卫军),是按土耳其军制建立的世袭军队。艾哈迈德决心按照欧洲方式改造军队。他即位后,立即以私人合同形式聘请了一些退役的法国军官,指导新军的训练。1840 年, 他创办了一所军事学校——巴尔杜综合技术学校。1842 年 1 月,应他之请, 法国派来由科尔贝叶和吉拉尔领导的军事代表团,在突尼斯呆了 13 年。在法国军官的训练下,艾哈迈德建立起一支正规军,包括 7 个步兵团、2 个炮兵团和 1 个轻骑兵团,总数有 26000 人②。这支军队的编制完全仿效法国军队, 甚至连军服也和法国七月王朝军队的服装差不多。此外,他还建立了一支非正规军,从事辎重运输,并担负到各地去征税的任务。艾哈迈德还向法国和意大利购买军舰,组成了一支小舰队。为了维持军队,他制定了发展工业的计划,开办军毯织造厂、面粉厂、食品厂、皮革厂、火药厂、大炮铸造厂, 开采铅矿,并为此聘请法国技师和工人,向欧洲购买机器设备。他还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翻译外国书籍。
艾哈迈德的这些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而政府的收入有限,无力承受巨大的开支。后来,连军饷也不能定期发放,工厂相继关闭,于是只得减少军
④ Mustupha Kraim,op.cit,p.136.
① Miege,Ahmed Bey du Tunis,(《突尼斯的艾哈迈德贝伊》),Paris 1976,p.34.
② 让·加尼阿热:前引书,第 89—90 页。一说 3 万余人。
队。到 1853 年 1 月,步兵只保留一个团,其余全部解散;炮兵和骑兵只能留下极少数保养大炮和饲养马匹的人员。1854 年,突尼斯政府又临时招募新兵组成一支军队,派去参加土耳其对俄国的战争。这些装备极差、毫无战斗力的突尼斯士兵,由于疾病和生活困苦,在黑海地区的兵营里大批死亡。
第二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行以“宪政”为名的政治改革。1855 年 5 月,艾哈迈德去世,他的堂弟穆罕默德继位(1855—1859 年在位)。由于艾哈迈德的军事改革收效甚微,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不能满足商业资产阶级自由贸易的需求。于是,在商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下,一批革新派官僚要求实行政治改革。穆罕默德在当政之初就停止了法国军事代表团的工作,只保留了一所巴尔杜军事学校。他亲自倡仪改革粮食税,废除原来任意估产征税的办法,按播种面积定出税率;而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内容就是颁布了《基本公约》,把改革的重点从军事转向了政治领域。 1857 年 9 月 9 日,穆罕默德提出了一份《基本公约》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基础。它规定,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信仰自由、在法律上和纳税上一律平等。按照《基本公约》,突尼斯政府取消了专卖制度,实行自由的贸易和企业活动,改造法庭。1858 年 8 月,成立了突尼斯城的市政议会,由 15 名议员组成,每年更换 1/3;并建立了由首相穆斯塔法领导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可是这项工作尚未完成,穆罕默德于 1859 年 9 月 21 日去世,由穆罕默德·萨多克继位(1859
—1882 年在位)。
1861 年 1 月,宪法正式公布,并于同年 4 月 23 日起生效。1861 年宪法
是突尼斯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共 13 章 114 条,第一次在专制君主之外设立了一个议会。贝伊的权力受到国务议会的制约,议会有权废黜贝伊。国务议会由 60 名议员组成,任期五年,每年更换 1/5。议员的 1/3 从各部大臣、高级官员和高级军官中选出,其余则在知名人士中推选。行政权虽然属于贝伊和各部大臣,但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务议会,它可以反对一切危害和违反宪法的行为。宪法的实施也给司法制度带来了变化。1861 年和 1862 年,在突尼斯城和全国各地先后设立了法庭。1862 年 2 月,宣布建立突尼斯各部;3 月, 颁布征兵法;4 月,规定了各部职权。
为了重新建立正规军,萨多克向法国、比利时和英国购买军服和武器装备,并制定了一部军事法典。但是,由于财政困难,军队的给养仍然无法维持。经常保持的一万名正规军不能按时换发军服和装备,军饷久拖不发。从1862 年起,士兵开始开小差。到 1863 年 11 月,军饷已拖欠了 11 个月。于
是,政府只好遣散大部分军队,保留 4000 名官兵;从 1864 年起,又减少到
3000 名以下。这些军队的服装破烂不堪,枪支都是欧洲国家用过的旧货,保养又差,无法射击,只能当作刀矛来使用,军队完全没有操练和演习,军事学校也在 1869 年正式取消了。
在改革过程中,萨多克花费了大量的金钱。1862 年,政府所欠的内债已达 2800 万法郎,可是国库的全年收入只有 1350 万法郎①,只得依靠向外国借款来摆脱财政困境。1863 年,法国向突尼斯贷款 3500 万法郎(按债券票面价值共计 3934.5 万法郎),以人头税作为担保。由于回扣,佣金、利息以及官员们从中贪污,不到一年,这笔借款已损失 3/4。1865 年,法国又贷款 1500 万法郎,突尼斯用关税收入作担保。贷款的条件极为苛刻,规定 100 法郎的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上册,第 91 页。
贷款实际只付 72 法郎;这样,名为 1500 万法郎的贷款,突尼斯仅得 1036.5
万法郎。贷款合同规定, 15 年内还清本息;因此,突尼斯政府共需偿还 2700 万法郎①。由于借款大部分用于支付利息和偿还旧债,因此欠债越积越多。到1869 年,突尼斯的外债超过了年度预算收入的 12 倍。再加上欠收、饥馑和瘟疫,使突尼斯政府不得不宣布财政破产,停止偿还外债。1869 年 7 月,萨多克被迫同意成立由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突尼斯的代表组成国际委员会, 对突尼斯的财政实行监督。这标志着突尼斯已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第三阶段是赫雷丁的改革,这也是挽救国家危亡的最后一次努力。由于萨多克贝伊沉迷后宫酒色,很少过问国事,国家财政破产,经济衰败,欧洲列强控制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在此艰难时刻,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赫雷丁登上了政治舞台。1870 年 1 月,他掌握了内政、外交和财政大权,1873 年 10 月出任首相。赫雷丁是突尼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为了克服经济政治危机,保卫国家独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方面,赫雷丁希望建立有权威的行政机关。他撤换了一些渎职的卡伊德,严禁卖官鬻爵、营私舞弊和侵吞国家财富。他规定了税收的方式和地方官员的薪金;并压缩国家支出,用税收的超额部分来支付利息和偿还债款。赫雷丁还整顿司法,减少内地法庭宗教法官的人数,在突尼斯城制定了警察规章制度。
在社会经济方面,他减轻农民的捐税,取消了过去欠缴的税款,并要求地方官员每年必须提出税收情况的详细报告,建立会计帐册,发给纳税人纳税收据。他将无人耕种的国有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874 年和 1875 年颁布的有关农业的条例,规定了分成佃农的地位和义务,他们的劳动所得为扣除捐税后收成的 1/5①。尽管这种剥削仍很沉重,但是把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固定的法律基础之上,比起毫无限制的掠夺似乎略好一些。由于农业条例的颁行和对地方卡伊德的监督,农民负担有所减轻,耕地面积扩大。1873 年和 1874 年,突尼斯农业连续两年获得好收成,国库收入随之增加。1873
—1874 年度,税收为 1200 万皮阿斯特;1874—1875 年度,税收为 1100 万皮阿斯特②。为了重振日趋衰落的手工业,赫雷丁又下令制定规章,规定行会师傅与帮工之间的关系、行会会长的选举办法、工作制度以及产品的出售方法。1870—1875 年,各手工业行会都先后订立了规章制度。同时,政府还减轻了突尼斯商品的出口税。赫雷丁原来还想提高外国商品的进口税以保护本国的手工业,但由于遭到各国领事的反对而未能实现。
在文化教育方面,赫雷丁在突尼斯城和沿海城市兴建和扩建学校。据1874 年统计,突尼斯共有清真寺学堂 59 所、其他学校 27 所,共有学生 1470 名③。1875 年,赫雷丁创建了萨迪基学院,开设的课程有古兰经、法语或意大利语、数学和自然科学。这所学院毕业的学生,有的被派赴欧洲继续深造, 有的则充当行政官员。同年,他还建立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千册。印刷出版事业和医院卫生事业也受到重视,1879 年突尼斯建成了第一所欧洲式的医院。
① 让·加尼阿热:前引书,第 179、182、264 页。
① 让·加尼阿热:前引书,第 441 页,注 43。
② 让·加尼阿热:前引书,第 410 页。
③ 让·加尼阿热:前引书,第 441 页,注 46。
在对外关系方面,赫雷丁一方面奉行亲土耳其的政策,另一方面在相互竞争的英、法、意三强之间保持均衡。他认为:“臣属于土耳其就是突尼斯独立的保证。只要土耳其帝国存在,纳贡或臣属的国家就可以放心,因为这些国家的生存牵涉到整个东方问题的解决。”①,他还认为,只要对英、法、意三方不偏不倚,都给予同样的特权和租让权,这就能使突尼斯避免被某一强国占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大国之间的矛盾,但所求得的独立只能是形式上的。由于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让步,突尼斯遭受的奴役日益加深。
赫雷丁的改革,受到法国和国内封建顽固势力的攻击。1875 年和 1876 年农业欠收,财政再度发生困难,更给他们以攻击的口实。法国领事鲁斯唐把突尼斯的形势说成漆黑一团,千方百计赶他下台。被缩减了宫廷开支和津贴的亲王们,同被削弱权力的卡伊德和伊斯兰教长们互相勾结,迫使赫雷丁于 1877 年 7 月 22 日辞职,流亡国外。赫雷丁的下台,标志着突尼斯改革的最后失败。
突尼斯改革历时 40 年,是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这次改革不同于历史上突尼斯封建统治阶级的调整和改良,它是在引进近代技术条件下, 为摆脱民族危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它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贸易额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资产阶级的勃兴,对农村自给自足经济和封建政治也产生了某种冲击。但改革并未实现强兵富国的愿望,近代化的使命没有完成,反而使国家的独立主权逐步丧失。
突尼斯改革夭折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是由具有一些模糊革新思想的明君贤相领导的,他们的阶级属性未变,因而不可能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手工业者仍然组织在封建行会里。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以及矗立其上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成为近代化改革的强大阻力,使军事、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大都半途而废。军事近代化曾被视为主要目标,但到 19 世纪 70 年代,“陆军不能保卫边界”,“海军不能防止最少的敌人登陆”①。所建的一批工厂,都相继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关闭。政治上虽然披上了一件立宪的外衣,但官僚机构原封未动。封建官僚从上到下贪污腐败,骄奢淫逸。艾哈迈德贝伊效仿凡尔赛宫建立了穆罕默迪亚宫,耗资几百万法郎。皇亲国戚竞相追求西方消费方式,订购欧洲高级时装和日用生活品。一些标榜为改革派的人物,借改革之机大发其财。封建官僚不学无术, 在工程建设上随意拍板。如法里纳海军港口因事先未经测量,建成后水浅, 舰只无法进港,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就此报废。所有这一切,必然造成国库空虚和财政困难。
为了克服财政困难,突尼斯只得加重对人民的压榨和向外国举债。加重人民负担,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向农民征收的人头税(“马杰巴”),到1863 年从 36 皮阿斯特增加到 72 皮阿斯特。于是,次年就爆发了阿里·本·格达赫姆领导的大起义,席卷了突尼斯大部分地区。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后, 1866 年和 1868 年又相继爆发了一些地方性的农民起义。而不断举借外债的结果,则使外国资本得以进一步向突尼斯渗透。他们购买土地,取得种种特权和租让权。欧洲列强从根本上说不愿看到一个独立的近代化的突尼斯出现
① 让·加利阿热:前引书,第 408 页。
① 让·加尼阿热:前引书,第 98 页。
在他们身边,他们反对突尼斯走向独立的改革,而是要把改革纳入他们的殖民化轨道,使突尼斯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六、列强的侵略和摩洛哥迟到的改革
摩洛哥也像突尼斯一样,在欧洲列强侵略的威迫下,进行了挽救危亡的改革。
长期以来,面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摩洛哥实行的是闭关政策。它只开放五个港口,每个港口的欧洲移民限制在十人,欧洲商人只同政府指定的商业代理人进行买卖;政府还实行垄断贸易,贸易垄断权由素丹直接行使,规定价格和收购及销售事宜;并提高进出口关税,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和本国重要产品的出口。1852 年,马扎甘和卡萨布兰卡的进出口税平均提高了 20%, 粗羊毛出口税每担从 40 盎斯提高到 60 盎斯。封建统治者自以为实行这种与世隔绝的政策就可以维持国家的独立,结果却更加助长了国家的封建落后性。
欧洲列强对摩洛哥的直接威胁始于 1830 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当时素丹阿卜德·拉赫曼已平息了部落叛乱,企图借机把摩洛哥的版图向东扩展, 并派军占领了阿尔及利亚西部的一些地区,包括特莱姆森。由于法国以战争相威胁,他不得不从阿尔及利亚撤军。
拉赫曼曾支持阿卜杜·卡德尔的抗法斗争,这便成了法国侵略摩洛哥的口实。1836 年 4 月 30 日,法国军舰驶抵丹吉尔,要求摩洛哥停止对卡德尔的援助,遭到摩洛哥政府的拒绝。6 月,法国政府派遣陆军中校弗雷德里克·德·拉律出使摩洛哥,向拉赫曼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强迫素丹接受法国的要求。但拉律的出使也未给法国带来实际的效果,摩洛哥素丹继续支持卡德尔。
1843 年,阿卜杜·卡德尔抗法斗争受挫,退往摩洛哥。法国便以追击卡
德尔为借口,进犯摩洛哥,1844 年 6 月 22 日出兵占领乌季达。6 月 28 日, 法国向摩洛哥发出照会,除了要求解散集中在阿摩边界上的摩洛哥军队外, 还要求摩洛哥驱逐卡德尔。拉赫曼拒绝了这些要求。在全国各地反法情绪高涨的形势下,拉赫曼向法国宣布圣战,派其子穆莱·穆罕默德率领军队 50000
名抵抗法国的侵略。同年 8 月 1 日,法国军舰 28 艘抵达丹吉尔,8 月 6 日炮击该港。与此同时,法军从阿尔及利亚侵入摩洛哥东部地区。8 月 14 日,在伊斯利河岸边,摩洛哥军队与法国展开激战。虽然摩洛哥士兵英勇奋战,但在法军优势火力面前损失惨重。穆莱·穆罕默德逃回非斯。8 月 15 日,法国舰队炮轰摩加多尔,并占领该地。阿卜德·拉赫曼被迫接受和谈。法国极欲把摩洛哥变为阿尔及利亚的第四个省,可是卡德尔的抗法斗争仍牵制着法国的大量兵力,加之英国的插手,法国也只得暂时止步。
1844 年 9 月 10 日,法国与摩洛哥签订丹吉尔条约,规定摩洛哥不得以任何形式援助法国的任何敌人。这不仅使阿卜杜·卡德尔失去了摩洛哥的支援,也使摩洛哥失去了可以联合进行抗法斗争的力量。丹吉尔条约签订后, 法国又提出举行谈判,确定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的边界。双方于 1845 年签订边界条约,按照以前摩洛哥与土耳其非洲领土之间的分界线来确定边界。但是这条边界划分得很不明确,特别是条约中规定了法国在摩洛哥境内享有所谓追捕权,这就为法国进一步的侵略造成了可乘之机。
伊斯利河战役暴露了摩洛哥军队的无能。一位参加过该战役的法国军官说,摩洛哥军人“每个人都背着我们只有在打猎时才使用的武器”①。摩洛哥同欧洲列强平起平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它已无力抵抗欧美列强的政治和军事压力。1836 年,美摩条约签订,美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1856 年 12 月, 英摩条约和关于贸易和航海的协定签订,英国不仅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而且还得到了贸易特权;摩洛哥承认自由贸易原则,撤销专卖部门,并给予英国商人输入任何商品的权利,对英国商品关税值百抽十。
摩洛哥的衰落,给占据摩洛哥西北部沿海一些地方的老殖民主义者西班牙带来了重振雄风的希望和机会。由于休达、梅利利亚、胡塞马群岛等地不断遭到里夫部落人民的袭击,西班牙要求摩洛哥赔偿损失。1859 年 8 月,双方签订得土安协定,确认了西班牙对梅利利亚的保护权。但里夫部落人民的反抗并未停止,得寸进尺的西班牙殖民者又向摩洛哥要求赔偿,遭到拒绝。于是,西班牙向摩洛哥宣战,封锁得土安港、丹吉尔港和阿赖什港。同年 11
月,西班牙以一支舰队和 5 万名士兵发动进攻。刚刚即位不久的素丹穆莱·穆罕默德派他的兄弟穆莱·阿巴斯和穆莱·阿赫默德率领两支军队前住迎战。由于战术不当,摩洛哥军队在 1860 年 2 月 4 日得土安附近的决战中失败,得土安陷落。接着,西班牙军队又进攻丹吉尔,3 月 23 日,摩洛哥军队遭到又一次失败。穆莱·穆罕默德被迫求和。在英国的调停下,4 月 26 日,摩洛哥同西班牙签订了得土安条约。条约规定,摩洛哥放弃休达周围地区的全部主权,将伊夫尼的渔业基地让给西班牙,赔款一亿比塞塔;在付清这笔赔款前, 得土安一直由西班牙占领。此外,摩洛哥还被迫同西班牙签订了贸易条约, 给予西班牙以最惠国待遇。摩洛哥为了付清赔款,不得不向英国贷款 42.6 万英镑,年息 15%,以海关收入作抵押①。
法国对英国得到的权益极为眼红,便不断向摩洛哥施加压力,1863 年 8 月强迫摩洛哥签订条约,规定以前给予英国的一切特权也同样给予法国。法国并未以此为满足,又借口各国船只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不断遭到里夫部落人民的袭击,要求摩洛哥政府提供安全保障。1865 年 5 月,摩洛哥与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英国、美国、荷兰、瑞典、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等国就确保直布罗陀海峡航行安全问题进行谈判。5 月 31 日,双方在丹吉尔签订了条约,摩洛哥素丹满足了列强的要求。凡是签约各国的臣民,都可以在摩洛哥享有特权,甚至在列强的领事馆工作的摩洛哥人,或者是作为外国公司的股东、外国商行的职员或经纪人的摩洛哥人,也可以享受到这些特权,而不必服从本国的法律。
由此可见,摩洛哥的对外开放是在列强刺刀下被迫进行的,是由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随着列强取得了一系列特权,他们在摩洛哥的势力大为增强,在沿海的主要城市,列强都设立了领事馆。欧洲人在摩洛哥的数量迅速增加,他们从事贸易,放高利贷,购买房屋、牲畜和土地。外国商行和轮船公司在摩洛哥建立了代理机构。基督教传教士兴建教堂,并于 1862 年开设了第一所教会学校,教授外语、算术和簿记。不平等条约使外国商品突破了垄断贸易壁垒,源源涌入摩洛哥市场。以摩加多尔为例,糖的进口增
① Bernard Augustin,Le Maroc(《摩洛哥》),Paris 1921,p.254.
① 马塞尔·佩鲁东:前引书,第 411 页。
长率 1846—1856 年为 12%,1856—1866 年提高到 32%①。欧洲的商品倾销,使摩洛哥纺织业受到的打击最大,结果导致外贸逆差、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和黄金外流。摩洛哥的金盎斯,1862 年的含金量只有 1822 年的 1/2、1766年的 1/4。赔款、外贸逆差和偿还外债本息,使国家财政面临破产的边缘。 1873 年即位的穆莱·哈桑亲眼目睹了摩洛哥衰落的全过程,他希望走改
革之路。其父穆莱·穆罕默德在位期间,曾作过一些改革的尝试,力图建立本国的民族工业(例如在马拉喀什建立制糖厂、在非斯建立印刷厂等等), 加强正规军,并为此购买外国工业设备和武器。穆莱·哈桑继承父志,继续推行改革政策,并团结和起用一批赞成改革的人士。
哈桑一世首先注意创建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他废除了旧的黑人世袭近卫军,实行征兵制,以补充正规部队。为了训练部队,他从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聘请军事教官,并购买外国新式武器。他还着手恢复海军, 建立本国的军事工业。穆莱·哈桑建立近代化军队的目的,既是为了加强摩洛哥抵抗外国侵略的力量,也是为了镇压地方封建分裂势力。正是依靠这支军队,他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乌季达、苏斯河和嫩河地区、塔德拉地区、塔菲拉勒地区的叛乱。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穆莱·哈桑亲自处理政务,积极进行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他取消中间人,直接向地方征收赋税。他废除了 18 个大
的卡伊德辖区,划分为 330 个小的地方行政单位,任命一些小的卡伊德去进行管理。为了革除封建机构的弊端和防止海关人员受贿,他采取发薪和定期派出监察人员的措施,并严格规定各“维齐尔”(大臣)的职责,建立监察机关,防止越权和贪污。但哈桑的行政改革没有超出封建制度自我调整的范畴。
在经济方面,穆莱·哈桑试图制止外国资本的渗透。他宣布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拒绝出让矿产承租权。鉴于土耳其、埃及、突尼斯的教训,他同其父一样,拒绝外国提出的关于建设铁路、公路、桥梁和港口的建议,认为这是很危险的,容易落入外国的圈套。他制定了新的税制,规定基督教徒和以前免税的教会首领们都必须纳税。为了稳定摩洛哥的币值,他不仅实行本地货币与外国货币固定的兑换率,还在 1881 年铸造新的银里亚尔。他还发展工农业和交通运输,建立了火药厂和非斯兵工厂。兵工厂聘用了西、法、英、意、德五国技术人员,由他们管理,从欧洲进口机器。他又在丹吉尔建造新码头,改建拉巴特港,安装新式吊车;修建从非斯到梅克内斯的铁路;发展邮政事业;引种棉花和甘蔗,发展经济作物。穆莱·哈桑的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统治期间,摩洛哥还清了积欠西方的债务,并使国库的储备达到 6000 万杜劳①。
哈桑着手文化教育的改革。1888 年,成立了一所工程师学校,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学习医学、工程和自然科学,并创办图书馆和报纸。但这些措施对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育触动不大。
穆莱·哈桑的改革没有触及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领地,没有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卡伊德、商人、买办大量强占和购买土地,人民群众的地位并没
① Jean-Louis Miege, Documents d'Histoireéconomique et Solciale Marocaine an Xix■ Siécle(《19 世纪摩洛哥社会经济史文献》),Paris 1969,p. 241.
① 马塞尔·佩鲁东:前引书,第 414 页。
有得到改善。由于通货膨胀,农民破产,骚动和起义不断发生。来自封建势力和伊斯兰教神学家的阻力是如此强大,以致哈桑都感到难以推进改革。但更重要的是,从整个世界的形势来看,摩洛哥的改革是一场迟到的改革。它不只是在时间上比埃及晚了 70 年、比突尼斯晚了 30 年,而是当穆莱·哈桑推行近代化改革的时候,自由资本主义已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了对非洲的争夺和瓜分,他们再也不容许一个独立的近代化的摩洛哥雄踞于直布罗陀的南侧。
穆莱·哈桑执政时本想实行独立的均衡外交政策。他不单纯排外,也不仅仅依靠某一个强国,而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之周旋。1878 年,他开始同列强谈判关于特权制度的问题,试图废除外国领事的保护权。1880 年 2
月 8 日,摩洛哥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巴尔加什通知各国驻丹吉尔的公使馆, 说他奉素丹穆莱·哈桑之命,宣布保护权停止生效①。此举引起了轩然大波, 列强群起反对。
同年 5 月,由英国提议,哈桑一世的代表与列强的代表在马德里举行国际会议,7 月 3 日签订了马德里公约。该条约肯定了列强的保护权,只是废除了保护权的世袭制,它规定:“所有缔约列强在外交和领事方面的保护权今后都处于平等地位,承认每一个缔约列强在保护权方面均享有最惠国待遇,承认一切外国人在摩洛哥土地上享有产业权。”②马德里公约实际上意味着摩洛哥独立的结束。摩洛哥虽然在形式上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哈桑要建立一个近代化独立国家的梦已经破灭。
摩洛哥近代化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却是被西方殖民者及其代理人拖入了殖民地化的轨道。这说明,非洲国家要实现近代化,既要反对顽固势力退回闭关自守的老路,又要反对殖民者按西方意图和模式使之变成附属国和殖民地的道路。当时的摩洛哥还没有这样一股社会力量能承担此重任,这正是迟到的改革夭折的症结所在。
① 亨利·康崩:《摩洛哥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第 147 页。
② 马塞尔·佩鲁东:前引书,第 4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