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英布战争和南非联邦

被列宁看作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主要历史标志之一的英布战争,其起因并不是作为交战一方的布尔人要推翻民族压迫,而另一方的英国人要维护这种民族压迫;这场战争是战前两个压迫民族兼并真正被压迫民族(占人口4/5 的非洲人)的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是它们为了掠夺和垄断南非的自然资源,为攫得剥削黑人劳动力的优先权,以建立有利于各自的经济体制而发动起来的。这场战争使两个白人压迫民族在战后联合起来。南非联邦就是它们勾结的产物,它铸成了南非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极端野蛮的种族关系的模式。

一、南非以矿业为中心的经济的巨大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历史常会捉弄人。如果伦敦协定(参见本卷第二十八章)迟几个月签订, 英国也许不会在此项协定上签字,因为 1884 年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威特沃德斯兰德金矿(简称兰德金矿)在德兰士瓦境内发现了。它是施特拉宾兄弟在瓦尔河与比勒陀利亚之间的非洲人废弃的矿井附近发现的。这一地区被非洲人称为果里。其地下绵延着几条硕大无比的金矿脉,最主要的一条矿脉长达 30 公里。1886 年,从碾碎的砾岩中洗出了第一批黄金,从此开始了世界最大金矿的开采。如同金刚石矿被发现时一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后来建成的约翰内斯堡城的荒野,买地挖矿,开采黄金。陷于严重财政危机的德兰士瓦政府骤然获得大笔金矿税,如获至宝,迅即宣布从鲁特普特农场到福格方丹农场之间的土地为国家金矿场①,规定将其中 1/10 土地划归原农场主, 9/10 则划成小块地段出售。数以百计的小矿场纷纷成立。然而,这里的金矿并不是探宝客的乐园。矿脉深埋于几百米下的地层深处,且品位较低,从一吨矿石中只能提炼出不到一盎司的黄金,金与矿碴之比约为 1:35000。这就必须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矿井机器以及技术要求很高的氰化法才能有利可图, 只有拥资丰厚的大公司才能承担。金伯利的矿业资本家将其开采钻石赚来的巨额利润投资于兰德金矿,如罗宾逊、罗得斯、拜特和巴尔纳托。海外资金则主要从英国、美国,其次从德国、法国注入兰德金矿,罗得斯购买了兰德金矿的西段地皮, 1887 年与拜特、拉德合伙,成立南非统一金矿公司。到

1888 年,已有 44 家金矿开工生产,拥有资金 680 万英镑。1889 年,几家最主要的金矿公司又联合成立矿业同业公司,开始形成金矿垄断资本。19 世纪90 年代中期,几个最大的集团——罗得斯的矿业同业公司、罗宾逊集团、巴尔纳托集团、拜特集团等便收买或控制了因生产费用上涨而陷于破产的几百家小公司,从而完全垄断了南非黄金生产。

兰德金矿不断地从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吸收大批资金,其中伦敦的罗思柴尔德家族为最大的投资者。仅 1889 年一年,投入德兰士瓦采金业的资本

就达 1200 万英镑。1890 年,兰德各金矿投资总额达到 2200 万英镑,其中英

资约占总投资的 60—80%。1887 年,兰德金矿生产黄金 1200 公斤,其后 8

年产量陡增 51 倍,到 1895 年已达 62700 公斤,1898 年产量已占当年世界产

① 金矿发现前,该地农场在 1880 年仅以 12 条牛的价钱出售。

金总量的 27.55%①。兰德金矿的黄金源源流进伦敦的英国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地下金库。此时,正值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各国纷纷实行多种形式的金本位制,拥有最雄厚黄金储备的伦敦,遂成为世界金融市场名副其实的中心。

金矿的大规模开采使南非百业俱兴。到 19 世纪 90 年代末,仅金矿就雇

用了近 10 万黑人工人②。到处在兴修公路、铁路、沿海的港口在扩建,新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矿区的新兴市场鳞次栉比。对各种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刺激了白人黑人农场的生产积极性,南非的商品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南非从几百年来基本未变的单纯农牧经济结构逐渐向以采矿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转变。南非平均每年输出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动最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变化(参见下表)。

商品种类

年 份

农牧产品

钻石

黄金

1871 — 1875 年

800 万兰德

260 万兰德

1881 — 1885 年

840 万兰德

650 万兰德

1891 — 1895 年

810 万兰德

790 万兰德

1130 万兰德

1901 — 1905 年

880 万兰德

1160 万兰德

2440 万兰德

到 20 世纪初,钻石和黄金的输出额已占输出总额的 80.3%。矿业收入的总值已取代农牧业收入总值而占居国民收入的首位。

在矿业经济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加强,工业制造业也有所发展。金矿大规模开采后,兰德地区市场重现二十多年前金伯利市场的情景: 鸡蛋、肉、奶酪、元白菜等价格上涨,供不应求。黑人小农和白人农场主积极扩大商品性农牧产品的生产。在矿场附近和铁路中心,一些专门用于供应市场的谷物、蔬菜、水果和奶肉蛋等商品经济作物的专业生产地区出现了。白人农场主踊跃向银行贷款,购买农业机器,改良种子,加施化肥,提高地力。愈来愈多的布尔人农场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过渡。

矿业职工所提供的巨大市场,也促进了小型工业的迅速发展,1890 年, 南非已有 530 个工厂,1904 年制造业产值达 2000 万英镑①。欧裔资产阶级正在茁壮成长,其中英国血统的白人资产者多投资矿业、金融业和制造业;荷裔白人资产者多投资于农业和商业。

南非掀起修筑铁路的新热潮。从兰德通往洛伦索马贵斯港的铁路、从斯普林方丹通往德兰士瓦的东开普铁路和从开普敦通往德兰士瓦的西开普铁路相继动工,从纳塔尔也修筑了一条向德兰士瓦境内延伸的铁路。后三条干线因政治原因几经磨难延宕,终于在 19 世纪 90 年代后期相继通车。联接南非矿业中心和主要港埠的铁路干线基本建成,结束了南非以牛车为基本交通工具的时代。铁路线通车里程从 1870 年的 101 公里增至 1909 年 11095 公里。矿业经济的繁荣刺激了南非农业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股巨浪既冲击

着白人农场主的半封建经济,也同样冲击着黑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① Warwick ed.,The South African War(《南非战争》),London 1980,p.19.

② 其中一部分黑人矿工来自葡属莫桑比克。 Wilson,Labour in the South AfricanGold Mines,1911-1969(《南非金矿的劳动力》),Cambridge1972,p.70.

① Saunders ed.,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outh Africa(《南非历史词典》),London1983,p.104.

济。黑人农民为了增加商品性农业生产,争相竞购先进农具。1894 年仅纳塔尔黑人农民用于购买农具的费用就高达 140082 英镑①。开普当局曾在芬果人

地区试行若干年而成效甚微的土地私有制,在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得到了较

快发展;到 20 世纪初,已在开普八个区、纳塔尔两个区推行土地私有制。这

些推行土地私有制的地区,农民迅速分化,加上人口增长,到 1913 年已有20%农民没有份地。有一个村社,59 户农家庭中仅有 28 人为土地所有者。失去土地或实际上分不到份地的农民沦为无产者或半无产者。他们或者出外当雇工,或者到白人农场去当分成制佃户。极少数黑人农民富裕起来,如农民索拉·卡利巴拥有 120 头牛、20 匹马、500 只羊、2 辆马车和 3 部犁;农民马扬戈拥有 220 头牛、44 匹马、350 只小家畜、2 辆马车和 5 部犁②。这些富裕农民开始雇工,实际上成为南非黑人民族资产阶级的滥觞。

但是,南非矿业尽管产值巨大、雇工甚多、对农村冲击颇大,但毕竟未能使南非农村发生根本变化。矿业只涉及南非国民生产的一小部分,而且由于其本身是靠种族主义的流动劳工制度喂肥的,因此,它不仅未能从根本上消灭南非的半封建制农业,而且还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南非黑人佃农阶层。真正具有现代经济性质的以制造工业为主的大工业,在南非尚待起步。

南非黑人保留地内的村社土地公有制保证了大多数人对土地的集体占有,尽管人均占地不到三摩根①。大部分黑人青壮年劳力需要外出作工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南非黑人无产阶级化的趋势。但是,土地公有制加上牢固的氏族—部落的血缘纽带,极大地抑制了村社内部的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遏制了外出的黑人劳动力与土地彻底分离的过程。大部分外出的黑人劳动力宁愿到白人农场和矿业公司所属的农场充当分成制佃农或佃户工人,因为在农场的一小块土地上既能重温他们熟悉的村居生活,又有一定程度的生产自主权。他们使用农场主或公司一块土地,应承的条件是将收获物的一半甚至 2/3 作为地租交给农场主;或者为矿场做工;或者为农场主服两个月劳役。在后一种情况下,佃户工人在两个月时间以外还可到矿场做工挣工资,而农场主除了享受劳役地租外还可从矿场得到一笔招工费,因此招募佃户工人多多益善。除保留极少数长期佃户外,多数佃户工人在两个月劳役之外都被送往矿场。而矿场更乐意雇用这种随时可以辞退的低工资的流动劳工。矿业公司的农场实际上成为储备工人的劳动力仓库,必要时还可以征召家属中 12 岁以上的童工下矿。这种农场实际上承当了保留地的某些职能, 因而可称之为扩展了的保留地。

这种分成制佃农制和佃户工人制的性质是一种半封建剥削制度,是从封建徭役制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一种过渡形态。这种剥削形态的普遍存在阻遏了南非农民与生产资料脱离的过程,延长其无产阶级化过程。20 世纪初,在南非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一方面资本主义矿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其产值足以与当时最发达国家的矿业产值相匹敌),土著保留地中黑人农民逐渐减少(呈现日益被消灭的假象);而另一方面,黑人农民却换一个地方不断重新出现,而且大半是作为半封建佃农出现的。这种不正常状况既使黑人

① Saunders,op.cit.,p.104.

② C.Bun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uth African Peasantry(《南非农民的兴衰》),London1979,p.93.

① 据 1911 年普查,南非黑人农业人口为 3880514 人,黑人保留地面积仅 11164484 摩根,人均占地不到 3

摩根。Buell,TheNativeProbleminAfrica(《非洲土著问题》),vol.1,New York 1928,pp.74-75.

中的农业资产阶级不能更多更快地成长,也使欧裔(特别是布尔人)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受阻,但却助长了布尔人地主阶级势力的壮大。到 1911 年,白人农场中黑人农民高达 1827262 人①。在白人种族主义的桎梏下,他们的政治、经济境况不断恶化,社会地位极不稳定。

二、英布殖民者争夺殖民权益的斗争激化

兰德金矿的开采完全改变了德兰士瓦地区的经济价值。德兰士瓦政府原先挣扎于财政破产边缘,1884 年欠款 39.6 万镑,无力偿还;1886 年,其财政收入翻了三番,到 1897 年已达 448 万英镑。1898 年,德兰士瓦金矿收入已超过向来成为南非最大收入的开普关税收入。1887—1896 年,兰德金矿产金价值 4228 万英镑②。金矿投资总额在 1895 年共达 8250 万英镑,大部分为英资。德兰士瓦共和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贫穷的小国一跃而为令人艳羡的富国。南非的经济中心逐渐从开普转移到德兰士瓦。这意味着,在南部非洲由英国殖民地左右一切的经济地位正在被布尔人共和国所取代。

英国对德兰士瓦的政策诡谲多变。由于 1886 年以前这块高原地区穷困不堪,又不具有非占领不可的战略重要性,英国政府认为,只要布尔人不向四周扩张,英国可以容忍这个内陆国维持独立地位,让它在黑人的汪洋大海中自生自灭。因此,由卡纳房制订的南非联邦计划伸缩性很大。1884 年与德兰士瓦签订的伦敦协定,实际上已对它网开一面。但兰德金矿的开采和羽翼丰满的德兰士瓦共和国企图在南部非洲攫取更多的土地和殖民权益,对英国在南部非洲的殖民霸权构成了实际的威胁。在此情况下,英国要将南非的政治、经济统一在大英帝国旗帜之下,首先必须让兰德金矿处于英国能加以控制的政权管理之下。英国深感其南非联邦计划的笼头已套不住德兰士瓦这匹不驯的野马,它对德兰士瓦的政策也就从迂回包围逐渐走向战争解决。

兰德金矿的丰硕收入不但消除了德兰士瓦政府财政的连年赤字,而且年有节余。这强烈地刺激了布尔统治集团的贪欲,它加紧与英国争夺南非。北向扩张是布尔人的传统扩张方向,1887 年在马塔贝莱兰曾一度得手,但终被莫法特条约和拉德租让书所破坏。东向扩张是德兰士瓦布尔人的重点,其目标是攫得通向沿海的交通线和港湾,以便不受英国控制地与欧洲其他国家(荷兰、德国、法国)自由交往。位于祖鲁兰的圣卢西亚湾,布尔人几经折冲尊俎,似乎已经唾手可得,却于 1887 年被英国兼并。汤加兰的科西湾是通海的最后希望,英国曾以缔结关税同盟作为让与德兰士瓦修筑通往科西湾铁路的条件;1895 年英国占领汤加兰,这一线希望也成为泡影。

德兰士瓦政府不肯善罢干休,运用其雄厚的财政力量,投资修筑一条从葡属殖民地洛伦索马贵斯到比勒陀利亚的铁路(简称洛—比铁路),1895 年正式通车。但英国掌握的东开普和西开普等三条铁路干线的货运量到 1894

年已达 83.2 万吨,几乎囊括了南非全部货运量。它采取降低开普铁路运价的手段,企图搞垮新开张的洛—比线。德兰士瓦政府实行价格倾斜政策,大幅度提高英资铁路在德兰士瓦境内路段的运价(吨公里运价为 2.54 便士),以示报复。开普商人决定将运往兰德的货物卸在德兰士瓦边界,从菲尔客斯德

① Buell,op.cit.,vol.1,p.75.

② Schreuder,The Scramble for Southern Africa(《对南非的争夺》),Cambridge 1980p.184.

里夫浅滩用牛车涉过瓦尔河,运往约翰内斯堡。1895 年 11 月 1 日,克鲁格政府下令封锁浅滩。英国保守党政府立即作出强烈反应,不惜以武力相威胁。克鲁格在封滩七天后,于 11 月 7 日被迫重新开放。浅滩危机表明,英国保守党政府为捍卫其南非殖民权益而不惜诉诸战争。这一强硬姿态使以罗得斯为首的英国在南非的金融资本家和投资者备受鼓舞。

在兰德金矿和商品关税上,克鲁格政府利用国家政权与英国斗法,以攫取金矿利润的最大份额。布尔人对金矿投资甚少,绝大部分为英国的投资。因此德兰士瓦政府对金矿征收苛重的直接税和利润税,分沾金矿的巨额利润,并颁发各种特许权,攫取额外收入。1894 年,它把销售炸药的垄断权给予诺贝尔托拉斯,规定每销售一箱(50 磅)炸药,政府抽税 5 先令。这项特许权抬高了兰德矿区炸药价格,使金矿主为此在 1894—1899 年多付出 220

万英镑,布尔政府每年多得 30 万英镑税款①。克鲁格政府恣意提高从开普殖

民地向德兰士瓦进口或转口的商品关税率,仅征收进口税每年就攫得 100 万英镑以上。金矿消耗的各种物资(包括工人食品)主要靠进口,金矿主为此多付出一笔巨额关税。布尔政府通过这些途径从英国金矿垄断资本家手中分享的利润十分可观,1895 年德兰士瓦财政收入为 354 万英镑②,相当于当年金矿垄断资本所得利润总和③

不管英国施加什么威胁,德兰士瓦政府一一拒绝按罗得斯的条件同他结成商业联盟的建议。克鲁格手中的兰德矿权和德拉戈阿铁路这两张牌,使他稳居于主宰未来南非贸易的地位;它又不断寻求德国外交和财政支持,更使英国政府疑云满腹。罗得斯及其后台张伯伦为达到既定目标,打算以武力推翻德兰士瓦的布尔人统治。

早在 1895 年初,罗得斯等一批大矿主就同约翰内斯堡的外地人改革委员会策划一场推翻布尔人的政变。他们得到新任殖民大臣张伯伦的直接支持。8 月,罗得斯向张伯伦要了一块贝专纳兰边境上的狭长地带,后者明知这块土地要被用作反对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基地,仍予以批准,因为前此南非高级专员罗宾逊已向他报告了罗得斯一手策划的外地人政变委员会的全部计划。罗得斯得到这些暗示,即命其心腹詹姆逊训练一支 500 人的突击队,准备从贝专纳兰边界打进约翰内斯堡,同该市外地政变委员会里应外合。詹姆逊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于 1895 年 12 月 29 日奉命率 478 名南非公司警察向德兰士瓦共和国境内进发。尽管张伯伦鉴于国内外各方面的不利形势,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下令停止执行此项计划,但指令已来不及传到詹姆逊手中。这批亡命之徒已经突进德兰士瓦共和国。克鲁格早已洞悉英国人阴谋,在军事上做了充分准备。1896 年 1 月 2 日,詹姆逊部队在克鲁格斯多普被包围,除 134 人被击毙外,其余包括詹姆逊在内全部被俘,而约翰内斯堡的政变委员会(挂牌为“改革委员会”)的 64 名成员也被一网打尽。一败涂地的詹姆逊袭击事件成了轰动欧洲的政治丑闻。罗得斯被迫辞去开普总理联务。张伯伦则一口咬定他事先毫不知情①。

① Maraise,J.S.The Fall of Kruger’s Republic (《克鲁格共和国的殒落》),Oxford1961,p.6.

② Fisher,Transvaal and Boer(《德兰士瓦和布尔人》),London 1900,pp.266-267.

③ Leonard,C.Papers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Sonth Africa,1885-1895(《关于南非政治形势的文件》), London 1903,p.87.

① 当时社会舆论广泛怀疑张伯伦参与了袭击的谋划,但拿不出明确的证据。直至后来张伯伦私人文件和当

德国利用这事件大做文章,其外交意图是拉拢法国和俄国,采取共同的外交行动,以结成大陆同盟,孤立英国,迫使其在殖民地问题上对德国作出让步。1896 年 1 月 4 日,德皇威廉致电克鲁格,名为祝贺,实际针对英国, 且语含威胁:他祝贺克鲁格在“未向友邦求助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力量抗击侵略,击败了入侵贵国的武装集团,重建和平,维护国家独立。”①德皇电报使英德关系急遽恶化,尖锐地暴露出英德在殖民地、贸易、外交诸方面的全面对立,也促使英国下决心摧毁布尔共和国。

三、一八九九至一九○二年的英布战争

1896—1899 年间,英国人和布尔人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继续推行各自的兼并政策,但未能奏效。为了扫除障碍,双方都决心诉诸战争。在战云密布的气氛中,英国新任南非高级专员米尔纳执行挑起战争的强硬路线,肆无忌惮地干预德兰士瓦内部事务,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个明知布尔人绝不可能接受的宗主权问题,从而消除了外交谈判解决的可能性;他又在 1898 年 5—6 月的布隆方丹谈判桌上拒绝布尔代表史末资提出的解决外地人选举权问题的方案,并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布尔人则幻想在英国援军未到之时先下手为强,以武力实现其布尔非洲计划②。1898 年,德兰士瓦共和国与奥兰治自由邦共同成立联邦会议,以协调抗英行动。克鲁格政府遂于 1899 年 10 月 9

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国停止向南非增兵,撤退 6 月 1 日以后到达南非的一切军队,限 48 小时答复。10 月 10 日,英国予以拒绝。11 日,布尔人发动进攻。英布战争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先后动员了 44—45 万军队,其中 25.6 万为英国正规军,10.9 万为英国志愿军,5.3 万为南非英国殖民,3.1 万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布尔人方面上战场的有 8.8 万人,其中 7.3 万为德兰士瓦人(4.3 万)和奥兰治人(3 万),男性青壮年几乎全部上阵;1.3 万为开普殖民地的布尔人,2000 人为外国志愿者①。英国运到南非的军事装备物资数以万吨计,动用了 1027 艘舰船。

英布战争持续两年半,从 1899 年 10 月 11 日到 1902 年 5 月 31 日,按战争进程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 1899 年 10 月 11 日至 1900 年 1 月。虽然英国政府早已决定以战争手段解决南非问题,但却没有意识到军事准备的紧迫性。英国情报部

(当时英国迄未建立总参谋部)和英军上下都存在严重的轻敌思想。情报部的结论是:保卫南非两个殖民地的问题,就是对付二三千名布尔人的袭击, 一支具有一定力量的英国步兵在骑兵和炮兵的支援下,入侵两个布尔共和国绰绰有余,英军能在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开阔高原上轻而易举地击败布尔人。

时正在开普的帝国大臣鲍尔斯的文件公开披露,历史真相方才大白。本文此段叙述即根据已公布的档案材料撰写。

① Dugdale ed.,German Diplomatic Documents(《德国外交文件》),London 1928,pp.387-388。

② 荷裔南非白人(自称阿非利卡人)的布尔非洲计划,不仅包括德兰士瓦、奥兰治,而且囊括被英国夺去的开普、纳塔尔、贝专纳兰、罗得西亚等地。

① Peter Warwick,The South African War(《南非战争》),Longman 1980. Wilson&L.M.Thompson,Oxford History of South Africa(《牛津南非史》),vol.2,Oxford1971,p.325。

英军的战略计划是,援军首先进驻开普,防止当地布尔人叛乱,而后通过三条铁路直捣比勒陀利亚,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但形势的发展完全出乎英国人的估计。布尔人全民皆兵,能迅速动员作战人员投入战斗。在战争初期, 当英国援军未到之前,布尔人(3.5 万人)暂时保持了对英军(2 万人)的数量优势,其战略计划是集中布尔主力突袭纳塔尔,攻占德班港,取得出海口, 并借初战告捷的声势鼓动开普殖民地的布尔人叛乱,搞乱英军后方。

战争爆发后,布尔人主动展开攻势。布军总司令朱伯特率主力翻越德拉肯斯山进入纳塔尔,直驱莱迪史密斯。10 月 30 日罗姆巴德山一战,英军损失 1272 人,莱迪史密斯被包围,与德班港的联系被切断。另一支由克隆日和雷伊率领的军队进入贝专纳兰,切断英国铁路干线,包围金伯利和马弗京两城,从而切断开普地区与罗得西亚间的联系。第三支布军渡奥兰治河南下, 占领开普殖民地东北地区,威胁东西开普之间的铁路线。

10 月底,布勒率领的英国援军到达开普敦。得到 2 万援兵的英军几经努

力,到 11 月下旬才制止住布军进攻的势头。从 11 月中旬到 1900 年 1 月底, 布勒指挥的英军在三条战线上的反攻都遭到失败。12 月 11 日,向金伯利进军的梅休因中将的第一步兵师在马格斯方丹遭到惨败,伤亡 968 人。加塔克

中将的第三步兵师于 12 月 10 日向斯托姆贝格的进攻被击溃,696 人被俘和失踪,使开普重陷于危险之中。援军(南非远征军)总司令布勒上将亲率主力于 12 月 15 日在科伦索发动进攻,企图强渡图盖拉河,解莱迪斯史密斯之

围,结果损兵折将 1138 人,丢失 12 门大炮。一周之内英军损失 2800 多人, 在英军史上被称为“黑暗的一星期”。布勒兵败辞职。12 月 17 日,罗伯茨被任命为南非远征军总司令,克其纳为参谋长。布勒被任命继续指挥纳塔尔英军。1 月底 2 月初,得到增援的布勒 3 万军队两次试图突破布军防线,均未奏效,不得不退守契维利。第一阶段战事以布勒战略计划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英军在英布战争第一阶段(长达四个月)的惨败轰动了世界。英军首先败在战术的陈旧和保守上。其密集队形的冲锋在 18 世纪到 19 世纪末以前的

200 多次殖民战争中为英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在机动性很强、战术诡谲多变、火力密集凶猛的布尔人骑马步枪兵面前就屡吃大亏。布尔人在战术上占有明显优势,他们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尽量减少伤亡,凭借其战壕的隐蔽性,诱使英军以密集队形闯入其射程之内,从而充分发挥其现代火器

(从德国、荷兰购来的毛瑟枪、机枪、速射大炮等)的杀伤力。其次,从敌对双方的军队素质来看,布尔人军队(民团)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农场主组成的,他们为了保持从非洲人手里抢来的土地、矿藏资源和既得利益并幻想建立布尔非洲而奋勇作战,士气高昂。英国士兵对这场战争只有肤浅的认识, 在远离本土的南非高原上,他们所认识的大英帝国利益并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作出英勇牺牲。平时依靠黑人劳动的布尔人经常从事游猎娱乐活动,从小掌握卓越的射击技术,几乎弹无虚发。英军则训练很差,一年仅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且大部分花于队列训练上,骑射技术不精,不善隐蔽,反应迟钝。

第二阶段自 1900 年 2 月至 1900 年 9 月。英军连遭挫折,在帝国内部引起极大的震动。为挽回颓势,英国政府倾其整个帝国的力量来对付只有二十多万人口的布尔人(指两个布尔共和国)。1900 年 1 月,南非战场上英军增至 18 万,3 月再增至 22—25 万人,居于绝对优势,几千匹军马运进南非增加了英军机动性。2 月,罗伯茨把英军主战场从纳塔尔移到奥兰治,将主力

集结于奥兰治河以北,兵分二路(东路和北路)突入布尔共和国的心脏地区。2 月 16 日,北路英军进入金伯利,救出了被围困数月的罗得斯,并包围了围

城布军,迫使克隆日率 4000 人投降。东路英军于 2 月底 3 月初解莱迪斯史密斯之围。3 月 13 日,英军占领布隆方丹。布军面临后路被截断的威胁,迫使占领开普殖民地的布军撤往德兰士瓦。布军总司令朱伯特坠马而死。继任统帅的博塔善于游击战。3 月中旬,伤寒流行,英军攻势被迫中断。4 月底,又一大批援军开到,英军重新发动进攻,5 月 17 日解马弗京城之围。5 月 24

日,英国宣布兼并奥兰治,并加紧向德兰士瓦进攻,进入约翰内斯堡,6 月 5 日攻下比勒陀利亚。7 月,纳塔尔境内英军向西进军,同北上英军主力会师。9 月 1 日,罗伯茨宣布兼并德兰士瓦,并宣称战争结束。克鲁格总统撤到洛伦索马贵斯,从葡属港口乘坐荷舰前往欧洲求援。在欧洲,虽然他受到德意志人的狂热欢呼,但各国政府特别是已同英国达成政治交易的德国政府却表现十分冷淡。威廉二世皇帝为了躲开他,干脆跑去狩猎。

第二阶段布军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英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到 1900 年第四季度仍维持 25 万人,为布军的 5 倍。第二,布军不善攻城, 所有被围的主要城市无一攻破,旷日持久的围而不破严重地分散了布军有限的兵力,到处造成英军更大的数量优势。第三,当英军转入进攻、战场移到布尔人家园时,向来纪律松懈的布尔战士的固有弱点充分暴露出来。不少民团自行解散回家,守卫自己的农场。第四,罗伯茨和克其纳大力整顿铁路交通,为大兵团作战开辟道路,从而使英军得以充分发挥大兵团作战长驱直入的威力。总之,到第二阶段,战争已进入了作战双方国力大较量的时刻,英国作为帝国主义大国的国力(充沛的兵源、钢铁产量、海上运输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自 1900 年 9 月至 1902 年 5 月。罗伯茨在比勒陀利亚庆祝战争胜利结束,1990 年 11 月宣布两个布尔共和国改名为英属奥兰治殖民地和德兰士瓦殖民地。他自己凯旋回英,留下克其纳处理善后。但退出城市的布尔军队,已化整为零,组成小股游击队,袭击英军交通线,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布尔人游击队在德·韦特、拉·雷伊、博塔、史末资和赫佐格等人的领导下,越打越顺手。他们熟悉地形,得到居民的支持,散布在广大地区的农场成为游击队的根据地。1901 年 9 月至 1902 年 5 月,史末资和赫

佐格率领 5000 名骑兵,分成若干小股游击队,奔驰千里,深入英军大后方, 一直推进到大西洋沿岸和开普敦近郊,迫使英国在开普地区宣布戒严。1902 年 3 月,英军梅图安中将在离比勒陀利亚 300 公里地方遭到拉·雷伊指挥的游击队的包围而缴械投降,再一次震动了英国。英军打得越来越艰苦,25 万大军疲于奔命。

英军司令克其纳为了早日结束战争,采取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设置集中营来对付布尔人的游击队。在游击队活动地区,英军架设铁丝网,将布尔共和国分割成若干绥靖区域,进行分区扫荡,铁丝网总长度达 6000 公里。绥靖区内每隔 1—2 公里设一木板碉堡,共设置 8000 座碉堡。在这些地区内,

凡发现布尔农场主帮助游击队,则周围 10 英里内的农场、房舍一律烧毁;后

来又进一步烧毁所有的农场、房舍、畜圈和庄稼(共焚毁 3 万座农舍),先

后将 12 万名布尔人妇女,儿童和老人①及其 8 万名科伊人和黑人仆役统统从

① 威登勒认为,布尔人及其黑人仆役共有 26 万人被关进集中营。D.L.Weidner,A History of Africa:South of

原地赶走,关进克其纳首创的集中营②。集中营内瘟疫流行,营养不良,死亡率极高,1901 年 10 月曾高达 344‰③,仅儿童就死了 22072 人。集中营的高度死亡率严重动摇了布尔军人的士气。

布尔居民人数甚少,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共和国总共只有居民 22 万人左右,战争已吞噬了其中 1/7 人口,他们精疲力尽,并面临着种族灭绝的危险。布尔人深感孤立。在南非 122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除了开普殖民地有几万荷裔阿非利卡人支持他们以外,400 万黑人的绝大部分对他们抱敌视态度。

英布战争既是英布殖民者争夺南非霸权政策的继续,也是他们对南非非洲人实行掠夺、奴役和屠杀政策的继续。布尔人在战争期间对非洲人的政策以及非洲人的反应,清楚地说明了这场战争的反非洲人的性质和布尔人在非洲居民中极端孤立的处境。战争爆发后,布尔人立即对非洲人采取严加防范的措施。布尔政府只把 56%的战斗部队调往战场,却将 44%的部队留驻后方监视非洲人。普林斯洛司率重兵驻守远离前线的象河流域,镇压佩迪人的反抗, 800—1000 人的民团驻守斯威士兰边境,1000 人的民团驻守卡利登河谷的巴苏陀边界④。备受压迫的非洲人利用白人殖民者的战争来打击布尔人。在一些地区,非洲人夺回了几十年来被布尔人强占的土地;非洲佃农拒绝为布尔地主服役。1899 年 11 月,德兰士瓦西部克卡特拉部落的三个团队围攻布尔人阵地,击毙布尔议员贝纳德。在这些团队控制的西部地区,布尔人无法穿越。1900 年,塞库尼尼二世领导佩迪人完全摆脱了布尔人统治,佩迪劳役佃农纷纷反抗布尔地主。佩迪人的反抗使布尔民团不敢西渡斯蒂尔普特河进入佩迪腹地。在德兰士瓦东南地区,土地被布尔人蚕食的祖鲁人频频袭击驻守该地区的民团。库鲁西部落一支团队围攻弗赖海德民团,击毙 56 人,其中包括民团头目。在各战区,非洲人组织部队守卫边界,防止布尔人借道入侵。佩迪人封锁战略要冲瓦特沃河谷,阻止布尔游击队的牛车给高原上的兵团运送粮食辎重,布尔骑兵几次冲击均未能突破。布尔将领哀叹道,非洲人对布尔民团的强烈敌意和抵抗在许多地区造成令人无法承受的状况。1902 年 5 月 15 日,两个布尔共和国的军方代表聚集弗里尼欣讨论和战前途,许多地区代表忧心忡忡谈到非洲人的敌意和威胁,建议不惜任何代价争取和平。

战争旷日持久,双方精疲力尽。英军靡耗战费 22000 万英镑,死亡 21000 多人①,深知难以迅速赢得战争胜利。布尔人作战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从88000 人减少到 22000 人,战士营养不良、衣衫褴褛,士气沮丧。双方都打不下去,于是开始进行和谈。

和谈持续了一年两个月,谈判的关键,一是布尔人的独立问题,二是对待非洲人问题(核心是非洲人的选举权)。关于第二个问题,英国牺牲非洲人的利益,向布尔人靠拢,较快就同布尔人取得了一致意见。1901 年 3 月 7 日,在由克其纳公布的米德尔堡建议中,宣布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殖民地中的卡弗尔人在未建立代议制政府之前没有选举权;即使将来给予他们选举权,

the Sahara(《撤哈拉以南非洲史》),New York 1962,p.302.

② 荒野上搭起的帐蓬,其官方正式名称为 refuge(避难所)。

③ Wilson &Thompson,op.cit.,vol.2,p.328.

④ Warwick,op.cit.,p.193.

① Pakenham,op.cit.,p.570;Cambri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vol.8,p.631.

也应加以限制,以保证白种人享有公正的绝对优势。这实际上就是排除非洲人在上述两地享有选举权。关于第一个问题,双方长期相持不下。英国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兼并布尔共和国的。它寸步不让,先后五次坚决拒绝布尔人提出的维持独立的要求。布尔人这一要求的实质是坚持独自制定和执行对土著的政策。1902 年 5 月 15 日,代表 165 个游击队的布尔代表在弗里尼欣开会,在最后时刻仍力图保持独立,而宁愿放弃兰德金矿主权,并将斯威士兰转让给英国。

几经折冲尊俎,至 5 月 30 日,60 名布尔代表就是否放弃维持独立举行

投票,结果以 54 票对 6 票决定接受和约最关键的一条:“布尔野战部队放下武器,缴出其所有或所控制的全部枪炮及战争物资,中止对爱德华七世国王陛下政府继续进行任何抵抗,并承认国王陛下为其合法主权者。”①5 月 31 日,英布双方在弗里尼欣正式签订和约。军事力量强大的压迫民族打败了另一个军事力量较弱的压迫民族。持续 31 个月的英布战争宣告结束。这项和约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奠定了两个白人民族联合统治黑人的基础。

四、南非联邦——白人殖民者勾结的产物

英布战争虽然使布尔人在大英帝国的强大武力面前屈服,然而英国知道它要在南非维持其控制力量,必须同布尔人谋求妥协。张伯伦一再强调,南非的未来依赖于合作。战争使两个压迫民族都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共同面对的是人口多二三倍的非洲人②。这就是战后英国制定南非政策的出发点。

战后英国政府的政策是建立由它有效控制的南非联邦。为此,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为了同布尔人修好和医治战争创伤,英国付给布尔人300 万英镑作为财物的赔偿费,主要用于建设被烧毁的农场;并贷给两个殖

民地 3000 万英镑,以建造大规模工程、设立学校、修建公路和铁路等。它花

费 800 万英镑修建 2000 公里铁路,通向农业地区;建立模范农物,引进英国技术,以便为工矿和城市提供玉米、小麦、肉类和奶酪。第二,允许学校和法院可以使用阿非利卡语,作为对布尔人民族情绪的一种抚慰。第三,给予德兰士瓦(1906 年)和奥兰治(1907 年)以省一级的自治地位。第四,召开关税会议,扫清四个殖民地之间的关税壁垒;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也将各殖民地在经济上联成一体。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英布关系得到一定的调整,矛盾有所缓和。布尔人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派主张同英国和解的政治力量,此派以博塔和史末资为首的南非党为核心。他们认为,布尔人在南非是与英国人同命运的(二者均面临着汪洋大海般的黑人),主张同所有在南非的欧洲人联合,形成一个南非民族。1906 年 1—2 月,史末资赴伦敦,一方面表示效忠大英帝国,一方面又晓以利害关系,终于使新上台的自由党取消了布尔人强烈反对的利尔顿宪法①。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自治的、亲英的南非,英国政府重新公布新宪

① Newton ed.,Select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Unification of South Africa(《关于南非联邦的秘密文件》), Lo ngman,vol.1,p.205.

② 据 1901 年人口统计,英国人 36.8 万,布尔人 49.6 万,共 86.4 万,而非洲人中仅黑人就有 349 万(1904 年统计数字)。

① 1905 年制订的利尔顿宪法极力加强总督的权力而削弱殖民地议会的权力。

法,对布尔人作了让步。

1906 年 12 月在德兰士瓦,1907 年 7 月在奥兰治,按照新宪法举行选举,

博塔组织的人民党在德兰士瓦获得了 69 个议席中的 37 席;菲舍尔的统一党

在奥兰治的 37 个议席获得了 32 个席位,他们分别担任新成立的布尔人自治政府的总理。非洲人、有色人(混血种人)和亚洲人在这两地选举中按弗尼里欣和约第八条被完全排除在外,新成立的由布尔人把持下的省议会又作出剥夺非白人选举权的决议。这样,在这两个殖民地的非洲人便被完全剥夺了选举权。在开普殖民地,绝大多数非洲人和有色人因财产和文化程度的高限额规定而被剥夺了选举权①。

在纳塔尔殖民地,英国人所把持的议会早在 1882 年就剥夺了当地所有非洲人的选举权,而对有色人(包括印裔南非居民)则因印度人的长期斗争而未一笔勾销。这里的白人(主要为英裔)对维持相对的独立状态颇具信心。他们同开普殖民地的英裔移民不同,对组成南非联邦的兴趣不大,但 1906 年祖鲁人起义使他们改变了态度。

1905 年,纳塔尔殖民地政府为解决财政桔据,决定除业已征收的茅屋税

(每间 6—11 先令)外,另向非洲人征收每人一镑的人头税。此项税收引起非洲人普遍反对。1906 年 2 月,下乡强行征税的税吏遭到非洲人抵制。英国派军警镇压。祖鲁人酝酿起义,一位已被殖民政府废黜的酋长班巴塔和另一位老酋长西甘南达被推举为起义领袖。班巴塔在西部库德尼山区首举义旗, 南渡图盖拉河,在格雷敦地区组成数千人的起义队伍。纳塔尔白人民团兵力不足,无法单独扑灭起义,只好吁请驻德兰士瓦的英国正规军协助。麦肯齐上校率 2100 名英军驰援纳塔尔,迅速切断东西两支起义军的联系。6 月初, 祖鲁起义军在莫姆峡谷同英军展开激战,班巴塔和 500 多起义者英勇牺牲。此后,起义中心转移到图盖拉河以南的马蓬穆洛,波及范围更形扩大,起义人数增至 7000 多人。英军增援达 5000 人,麦肯齐挟优势兵力和武器镇压了

起义。祖鲁人被杀 5000 多人,被捕和驱逐出境达 3000 人。它的悲壮失败宣告了南非历史上由酋长领导的旧式武装起义的结束。

班巴塔起义摧毁了纳塔尔白人移民想独居一隅而不加入联邦的信心。犹有余悸的纳塔尔殖民政府赶紧表示愿意同南非其他三个殖民地组成联邦,齐心合力对付非洲人。

英布战争以后南非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关税、铁路运价的一体化,为南非联邦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南非经济一片凋蔽,百废待举。英国政府决定首先帮助德兰士瓦金矿恢复和发展生产。金矿恢复的关键问题是为其提供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战乱期间,兰德金矿黑人工人几乎跑光。战后,英国殖民政府想方设法重新招募,但招工计划屡次落空。由于工资低、待遇差、死亡率高,非洲人拒绝到矿上做工,最多时只招到 68800 人①, 只及战前(1899 年)107000 人的 60%。经英国政府批准,最高专员米尔纳决定从中国输入华工(参见本卷第三十二章)。华工来到后,兰德金矿业得到了奇迹般的恢复和发展。与战前最发达的 1896 年比较,1905 年各类矿场从164 个增至 298 个,增加 63.4%;矿井比 1904 年增加 1500 个,矿产价值从

① 在开普殖民地,仅占人口 23%的 25 万白人占选民人数的 84%,占人口 77%的非洲人和有色人仅占选民的 16%。

①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 8、9、10 合辑,中华书局 1984 年,第 114 页。

8477 万美元增至 11500 万美元,增加 36.6%。1905 年,生产黄金 470 万盎司

(1902 年仅 170 万盎司)。德兰士瓦矿业总会承认:“中国工人对过去两年来工业的扩展有很大贡献”②。

金矿生产恢复给南非殖民政府带来了大笔财政收入,也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和营建道路及各项巨大工程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充当帝国资金的作用)。在充实而稳定的货币基础上,南非经济在 1909 年以后进入了蓬勃高涨时期。1911 年,南非建成第一座炼钢炉,并建有 2400 个工厂①,制造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 7%②,南非再次出现工业化浪潮。

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高涨,四个殖民地在关税和铁路运价方面的矛盾急遽尖锐起来,冲突的升级有使各殖民地现存的、自成体系的商业制度濒临崩溃的危险。1903 年,由于米尔纳的干预,四方铁路的关税会议才勉强达成为期五年的临时协议。但矛盾并未解决。纳塔尔和开普希望提高铁路运价和关税率,以增加收入;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则希望实行低关税和低运价,以降低进口的日用品价格,达到压低矿工工资的目的。其中又插进葡属洛仑索马贵斯港口同纳塔尔开普殖民地诸港口争夺兰德矿区的商业利润和关税的竞争;莫桑比克殖民政府也以掌握着向南非输出大批流动劳工这张王牌进行要挟,更使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在这重重叠叠的矛盾之中,德兰士瓦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巨大金矿工业区是一个广阔的商品消费市场,仅非洲工人和白色工人就达到 206814 人(1912 年),每年消耗大量进口商品。如果四个殖民地仍按战前的经济体系各自发展,德兰士瓦以其特殊有利的地位对开普和纳塔尔设置关税壁垒,再将商务集中到德拉戈阿湾的商路上,其结果将是德兰士瓦独家享受兰德矿区繁荣的主要成果,而开普、纳塔尔两殖民地将陷入经济困境,逐渐丧失由于英布战争胜利而取得的经济和政治优势。

在这样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建立四个殖民地的政治联邦、设立集权的中央政府是英国殖民政府控制局势的唯一可行的办法。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四个殖民地(省)的财政收支(实际上是实行权益再分配),既有利于消除各种争执因素,又可统筹兼顾英布两支白人殖民势力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从而避免因经济争端而加深白人之间的不和,削弱统治非洲人的力量。可见,经济上的必要性和实际权益的再分配是促使英布两个白人集团同意建立政治联邦的潜在动力。

当时,这两支白人殖民势力在政治上合流的必要性也益趋明朗。自 1906

年和 1907 年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相继成立地方自治政府以后,布尔人对联邦前途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荷裔白人(阿非利卡人①)的数量在德兰士瓦、奥兰冶、开普三个殖民地均对英裔白人占居优势,由阿非利卡人组成的三个政党都已在三个殖民地选举中取得胜利,并主持了地方自治政府;他们坚信在未来成立联邦中央政府的选举中,阿非利卡人也必定会稳操胜券。

1908 年,在德班召开了有四方殖民地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制宪会议), 占南非人口 4/5 的非洲人和混血种人被完全排除在会议之外。会议讨论的中

② 转引自张芝联:《1904—1910 年南非英属德斯瓦尔招用华工事件的真相》,《北京大学学报》1956 年第

3 期。

① Johnston,Class,Race and Gold(《阶级、种族和黄金》),London 1976,p.97.

② Houghton,D.H.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南非经济》),Cape Town 1964,p.42.

① 本章所涉及的“阿非利卡人”均指包括布尔人在内的南非荷裔白人。

心议题之一是关于非洲人的选举权问题。经过热烈的辩论,会议最后通过的

《南非法案》明确规定,联邦的所有议员均须是欧洲人后裔。英国自由党政府批准了《南非法案》。为了取得布尔人的合作,使即将成立的南非联邦成为英帝国的可靠支柱,永保绕行好望角的航线的畅通和安全,并牢固地保有帝国最大的金库——兰德金矿,英国政府脱下了它长期披在身上的“南非非洲人利益的保护者”的伪装,将非洲人的基本政治权利拿去同布尔人做政治交易。这实际上将英布战争前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推广到开普和纳塔尔地区,以法律形式肯定、扩大和巩固了布尔人的种族歧视政策。从

《南非法案》通过之时起,在 122 万平方公里的南非国土上,开始了以中央联邦政府的立法和法律为基础的种族歧视的时代。

关于三个直属英王的保护国(巴苏陀兰、斯威士兰和贝专纳兰)的归属问题,《南非法案》序言曾作过这样的预示:“为原来没有被包括在联邦之内的那些南非部分地区最终作为省或领地加入联邦作好准备,是有益的。”① 英国政府曾作出模棱两可的承诺:如果将来南非政府提出要求,可考虑把这三个保护国并入南非联邦;而在帝国答复南非联邦提出要求时,须先行征求非洲居民的意见。但在经济方面,这三块保护领地已完全汇入南非的流动劳工体系,成为南非劳动力的储存库。

1909 年 9 月,英国议会公布《南非法案》,它成为南非联邦的宪法。1910

年 5 月 31 日,即弗里尼欣和约签订八周年之际,南非联邦正式成立。

经过英布战争战败的磨难,布尔人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居住在四个殖民地的荷裔白人已有 60 万人,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荷兰改革教会)和语言(固执地使用和推广一种由荷兰语演化而成的阿非利卡语);英布战争大大促进其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南非联邦的成立则使他们合并成单一国家。经历了长期演化和认同过程的荷裔移民后裔终于形成为一个民族, 自称阿非利卡人。

南非联邦成立后,原来各殖民地中的阿非利卡人政党很快结合成单一的政党——南非党,由博塔任主席。1910 年 9 月 15 日第一次普选中,南非党得到布尔农场主的一致支持,在全部议席(109 席)中赢得 67 席,英裔移民的主要政党——联邦党仅获得 37 席。南非党在议会中还得到南非工党(5 席) 的支持。博塔的南非党组织内阁,1911 年 11 月正式成立南非联邦政府。联邦党成为反对党。按《南非法案》(即南非联邦第一部宪法)规定,从 125

万白人选民中产生的白人中央政府,开始对 425 万被剥夺了选举权的非洲人、50 万混血种人和 16.5 万印度人实行种族主义统治。

五、《土著土地法》的制订和非洲人国民大会的产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即英布战争前后的二十几年间,当英国殖民者同布尔殖民者从激烈火并走向相互勾结的时候,南非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正悄悄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由于土著保留地面积狭小,人均占地不足三摩尔根,越来越多的黑人离开保留地,出外谋生。一些黑人勤奋劳动,积蓄金钱购买土地。特别是在德拉肯斯山山麓和德兰士瓦西部地带,黑人纷纷购买布尔人在英布战争中丢弃

① Newton,op.cit.,vol.2,pp.263-265.

的地产。南非土著事务委员会 1903 年提出的报告说:“土著开始购买约翰内

斯堡附近的土地,以生产供应兰德金矿区的食物。”在 1913 年以前,非洲人

的部落或个人先后在保留地以外购置土地(包括王室土地)共 100 多万摩尔

根(约 100 万公顷)。1904 年,德兰士瓦约有 13 万黑人耕种的是自己的土

地,1912 年黑人的私人土地约 112.5 万英亩①,约有 12.3 万黑人住在私有土地上②。这些非洲人小地产散布在一两个世纪以来被欧洲人占有的土地上,被称为洒在欧洲人土地上的“黑点”。1913 年以前,仅纳塔尔就有 144 个“黑点”。这些非洲人小农场独立经营,使用人工灌溉、犁耕,生产商品农作物, 饲养细毛羊,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勤劳的非洲小农在经营水平上很快就超过穷途潦倒的白人。于是,一个不依赖白人农场和矿山而能独立经营的、比较稳定的非洲自耕农阶层,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南非欧洲人占有的土地上,其中有些人正向富农发展。

数量更多的黑人离开保留地后,到欧洲人占有的土地上租佃土地,成为白人地主的对分制佃农“拜旺纳”。从 19 世纪最后 25 年起,还有大批缺乏可耕地的黑人农民移居于白人地产上,成为垦户。20 世纪初,住在未被欧洲人实际占有的土地上的黑人约有 32 万①。前两种黑人向白人地主租地,交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尽管地租苛重,黑人从对分制中获得的收入仍超过白人农场中黑人帮工的工资,也比工役佃农的生活好得多;此外,独立经营一块土地比进入矿山做工自由。所以,无地黑人和保留地出来的黑人宁可去当对分制佃农和垦户,而不愿下矿井当流动劳工或当工役佃农。20 世纪最初 10 年,对分制日益盛行,分成佃农的人数猛增。

英布战争后,布尔人中的贫穷白人也在猛增,这是被推迟的布尔农场主内部阶级分化的必然趋势。到南非联邦成立时,这一阶层的人数已增至 20—

30 万人。作为南非种族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这批贫穷白人背着沉重的“肤色优越”的十字架,拒绝从事任何粗活。他们被白人大地主陆续从地产上排挤出去②,拥入城市,流落街头。南非城市的白人人口从 1891 年的 217,322 人增加到 1911 年的 658,286 人,20 年中增加了 2 倍,其中很多就是这种贫穷白人③。他们以肤色白皙自傲,而在熟练技能方面没有任何比黑人优越的地方。雇主一般宁愿雇用黑人,这样可以少付一半以上工资。这批人数众多的贫穷白人对社会的不满,构成了对现政权稳定的巨大威胁。南非白人统治集团早已无法靠军事征服取得新的土地分配给贫穷白人,借以缓和他们与贫穷白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于是,统治阶级便以“土著居民的经济生活危害白人经济生活”为借口,挑拨贫穷白人与黑人的关系,把他们的不满引向对黑人的仇恨。

黑人独立经营颇为繁荣的小农场和贫穷白人涌入城市加入失业队伍,在阿非里卡人统治集团中引起一片喧嚣。实行工役租佃制的白人地主严厉抨击

① D.Hobart Houghton & Dagut Jennifer,Source Material on 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1860-1970(《南非经济史料》),Capetown 1972,vol.2,pp.127-129.

② Neame,The History of Apartheid(《种族隔离史》),London 1962,p.39.

① Buell,op.cit.,vol.1,p.75.

② S.Marks & A.Atmore ed., Economy and Society in Pre-industrial South Africa,(《前工业化时代的南非经济与社会》),London 1980,p.359.

③ Houghton &D.Hohert,op.cit.,vol.2,p.203.

对分制,谴责它为“罪恶的合伙制度”,因为它侵犯了殖民早期所建立的白人和黑人的天经地义的“主仆关系”。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白人农场主认为对分制的盛行提高了农场雇工的工资,也颇为不满。这两种白人农场主都坚决要求禁止在白人土地上实行对分制。其中最刺激白人殖民者神经的是这样的警告:“白人从征服中得来的土地将通过市场而逐渐消失”①。于是,当庆祝南非联邦政府成立的祝祷钟声还在回响的时候,南非社会掀起一股要求消灭欧洲人占有土地上黑人拜旺纳和自耕农、赶走黑人垦户的叫嚣。

1912 年,以仇恨黑人而闻名的赫佐格被任命为土著事务部长,负责起草

《土著土地法》。赫佐格主张立即采取断然措施,阻止南非国土成为黑人土地和白人土地相互交错的“棋盘”。他坚持认为,禁止非洲人在欧洲人占有土地上购买土地的唯一办法是采取种族隔离政策。隔离意味着土著要在划定的地区(保留地)建立其家园,其中相当数量的土著必须外出替白人做工, 而留在保留地的土著也能发展其能力。在南非议会就《土著土地法》进行辩论时,白人议员几乎一致强调:“法令应规定欧洲人和土著两个种族基本必须分别居住于各自的地区”②。南非党政府内阁的掌舵人物史末资对种族隔离政策作了更明确的阐述:“在我们的土地所有制度和管理形式中,我们的政策包括种族隔离”,“在土地所有权、管理形式和许多方面,我们正试图使之(不同的种族)分开”①。

1913 年 11 月 27 日,南非国民议会通过了《土著土地法》。它明确规定: 禁止非洲人购买、租佃或占有保留地以外的任何土地;禁止采用分成制地租和货币地租;非洲人使用欧洲人农场土地只准采用工役地租,每年必须为地主服工役 90 天以上;禁止非洲人在欧洲人占有的土地上进行任何独立的经济活动。这是一部在欧洲人殖民史上罕见的《土著土地法》。

《土著土地法》一经公布,白人农场主立即掀起大规模驱赶黑人垦户的浪潮,强迫他们低价卖掉牲畜,在寒冬中离开他们的住处。非洲人突然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局面:他们经过几代人辛勤劳动积累的财产(房屋、土地和畜群)如今一夜之间化为泡影。1913 年冬天,在南非历史上出现了最悲惨的情景:无数黑人被赶出他们居住的土地,在凛洌的寒风中,拖儿带女外出流浪, 寻找新的住处。许多人在流浪中死去;成千上万人涌入拥挤不堪的保留地, 慢慢地死去。一部分人流入莱索托和博茨瓦纳;一部分被迫回到白人农场主那里成为工役佃农;一部分卖掉畜群进入矿山、城市当工人。这样,南非联邦的《土著土地法》以其种族特权和阶级特权的双重力量,在很短时间里便在南非 90%国土上消灭了黑人农民中一个较为富裕的阶层。它给南非现代史蒙上了一层异常悲惨的色彩。随着南非金矿开采而发展起来的黑非洲最早一批自耕农和佃农阶层,本来是南非最有希望成长起来的首批民族资本家,但却被《土著土地法》扼杀在摇篮中。

《土著土地法》关于限制非洲人在保留地以外拥有土地所有权和独立经营个体经济权利的规定,是对非洲人的一次最大的剥夺①。在南非,由于种族

① M.Wilson & L.Thompson ed.,op.cit.,vol.2,p.127.

② Neame op.cit.,pp.39,41-42.

① Wellington,South West Africa and its Human Issues(《西南非洲及其人文问题》), London 1967,p.350.

① S.T.Plaatje,Native Life in South Africa:Before and Since the European War andthe Boer Rebellion(《欧战和布尔人叛乱前后南非土著的生活》),London 1916,p.66.

特权被神圣化了,其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不但表现为一种阶级特权,而且首先表现为一种种族特权,因而它对非洲人的土地剥夺具有世界殖民史上罕见的残酷性和彻底性,带有极浓烈的种族色彩。《土著土地法》是以肤色作为剥夺黑人土地所有权的唯一理由,这给在产权上实际上早已不受法律保护的(白人)无产阶级造成一种他们仍享受法律保护的假象。这种假象极有利于白人统治阶级以黑白种族对立的威胁来缓和日趋尖锐的白人内部的阶级对抗。贫穷白人经常被煽动起来反对黑人劳动者,他们狂热地拥护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在一个国度里,同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对象的黑人和白人劳动者却被隔离于互相对立的两极,这是极其可悲的。成千上万的贫穷白人在不断被送上资本主义牺牲祭坛的同时,由于他们自身成为南非种族主义政策的广阔的社会基础,从而实际上不自觉地给这个祭坛培奠了厚土。

由于 1913 年《土著土地法》严格限制了南非黑人的土地所有权的地域范围,从法权上把南非国土分成两个部分,为后来全面执行种族隔离政策奠定了基础。由于种族隔离政策一开始形成制度就深入到土地所有权的法权范畴,因而具有很大的韧性,长期存在而难以摧毁,成为南非社会内部一个极恶毒的因素。

《土著土地法》激化了南非社会的民族、种族和阶级矛盾,也推动黑人民族解放斗争。

由于南非非洲人中新的经济因素关系的变动比撤哈拉以南非洲任何地区都发生得早,加之从 19 世纪初以来基督教传教事业在南非非洲人中发展迅

速,早在 19 世纪末,南非非洲人新兴社会力量的形成就已引人注目。这股新兴力量包括雇佣工人(大多为流动工人)、自耕农、佃耕农、商人和知识分子等,其中知识分子是这股力量的先锋和中坚。英国教会最早在南非推行所谓“基督教、贸易、文明”三位一体的理论,①积极在黑人和混血种人中培养能为教会和贸易服务的初级人才。但基督教会的活动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非洲人为建立不受欧洲人控制的、独立的土著教会所作的一系列努力, 却培育了土著的独立精神;教会的教育却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颇具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南非设立的教会学校比非洲其他任何地区都多,南非非洲人的识字率也居于整个大陆的前列,因而在 19 世纪末一批非洲人知识分子已脱颖而出。第一代非洲人知识分子积极创办科萨文和祖鲁文的报纸,比较著名的有 1870 年创刊的《伊西吉迪米报》和 1884 年创刊的《因沃报》。这些报纸首先反映非洲基督徒的愿望,继而反映一般非洲人对不公平待遇和种族歧视的不满。1882 年,在开普东区成立了非洲人党;1884 年,在威廉斯城成立了土著选民协会,三年后(1887 年)又在该城举行非洲人选民第一次代表会议,反对英国企图通过签定“真正的土地所有权”的花招而取消三万非洲人选举权的阴谋。尽管会议的政治态度极其保守,但它毕竟是非洲人打破部落界限举行的第一次各族各部落代表会议,无疑起了引路的先锋作用。这些早期活动局限于南非非洲人最富裕的上层人士,政治色彩十分温和。

英布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以后,南非非洲人上层对英国抱有很大幻想, 以为他们在英王统治下将得到公正的待遇,“文明的非洲人”将成为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1906—1907 年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省选举完全排斥了非洲

① 荷兰人早在 17 世纪下半叶就放弃了通过传教对非洲人实行怀柔的政策,而采取武力讨伐和消灭政策;19 世纪以后基本上不在非洲人中传播加尔文教义。

人,引起当地非洲人的警觉,他们于 1907 年成立了德兰士瓦土著大会。《因沃报》对 1908 年德班制宪会议所表现的意向表示不安。1909 年 9 月 20 日《南非法案》草案公布,非洲人大失所望,认为它比战前反而退步了。1909 年, 在布隆方丹召开了南非土著会议,要求给予他们同白人一样的公平和正义。会后代表团到伦敦请愿,殖民大臣表示无意改动任何条款。接踵而来的联邦成立、布尔人组阁、多项种族歧视法令的公布、《土著土地法》起草的酝酿⋯⋯,给南非非洲人民很大的震动。他们从困惑和迷惘中开始觉醒。知识分子中的知名人士和部分酋长酝酿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抗议组织。1912 年 1 月8——12 日,留英回国的开业律师塞梅①在斯威士兰国王索布札二世的支持下,出面召集各地土著会议和其他政治组织的几百名代表在布隆方丹举行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永久性组织,名称受南非印度人大会的影响,称南非土著国民大会②。这实际上是当时新兴社会力量同部落贵族的联盟。它以两院制议会为基础,由酋长们组成上院,平民组成下院,两院各设议长,上院议长由巴苏陀兰最高酋长莱特西二世担任。身任教师兼牧师的杜比当选为第一任主席,塞梅任总司库,秘书长由职员出身的作家普拉彻担任。大会创办机关报《人民报》,它在财政上得到斯威士兰摄政太后的资助,以英语和三种非洲语言(祖鲁语、科萨语、苏陀语)出版。

第一届南非土著国民大会没有制订纲领。直到 1917 年,第一份纲领才由年会通过生效。纲领规定,它的目的是消灭“肤色壁垒”,实行种族平等; 采取合法的方式和适当措施向当局请愿,一切活动严格限制在非暴力的合法范围内;大会明确宣布:“宁愿通过符合宪法的途径而不使用暴力”其主要策略是动员舆论和争取各界潜在同情的支持①。由此可见,非洲人国民大会最初是一个得到酋长们支持的、由自由职业者领导的改良主义组织。早期的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温和性质是同 20 世纪初南非国内的阶级状况、非洲人民族运动的水平相符合的。这个组织与广大下层群众缺少联系,而备受压迫的广大群众也尚未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国民大会仅仅将人数有限的非洲人上层分子团结和组织起来。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各种不满,在行动上只是表示抗议和请愿。1913 年《土著土地法》成为非洲人抗议声讨的主要目标。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组成代表团向南非联邦政府请愿,毫无结果; 又远涉重洋到伦敦向帝国议会请愿,也空手而归。严格限于合法手段进行的斗争,在南非严酷的种族主义法令统制下,一再证明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效的;只依靠少数社会精英和卓有声望的酋长来争取改善非洲人的社会待遇, 同样是难以奏效的。

① 塞梅(1880—1951)是纳塔尔人,美国哥仑比亚大学毕业生。

② 1923 年改称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 ANC。

① Paul Maylam,A History of the African People of South Africa(《南非人民史》),New York 1986,p.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