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荷属开普殖民地和法属马斯克林群岛

开普殖民地位于南非最南端,南临印度洋和大西洋。马斯克林群岛位于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以东,留尼汪和毛里求斯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岛屿。开普和马斯克林群岛地处大西洋—印度洋新航路的中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16 世纪以来一直是荷兰、英国和法国角逐之所。1578 年和 1652 年,荷兰先后占领毛里求斯岛和开普。1643 年法国占领留尼汪岛,1715 年法国又从荷兰手中夺取毛里求斯岛,将它们合并为一个殖民地。英国于 1806 年占领开普殖民地,1810 年占领马斯克林群岛。根据 1815 年维也纳会议的决定,留尼汪岛归还法国,而开普和毛里求斯岛则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建立开普殖民地后,两洋航线过往船只对鲜肉、蔬菜等日益增长的需求,刺激了殖民者的土地扩张,他们占地建立牧场和农场。在土地扩张的过程中,殖民者对开普的两个土著民族科伊人和萨恩人进行了掠夺和杀戮,消灭了这两个民族。但是,他们在继续向东、向北的殖民扩张道路上遇到了班图人的顽强抵抗,被迫放慢了扩张的步伐。而马斯克林群岛的主要岛屿在殖民者占领时尚无固定居民,殖民者在最初的一段时期是以创造生存条件为主要目的。

荷兰殖民者从建立开普殖民地始就引进了奴隶,从此一切体力劳动均由奴隶承担,奴隶数量激增,到 18 世纪末便超过了殖民者的人数。马斯克林群岛的奴隶制是与殖民地一起建立的。群岛上的甘蔗和咖啡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力,大批奴隶从东非、马达加斯加岛、西非和亚洲等地被贩卖到马斯克林群岛。开普和马斯克林群岛成为非洲的两个主要蓄奴区。

一、荷属开普殖民地的建立及其奴隶农场制

荷兰建立的开普殖民地是从好望角开始的。1487 年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后,绕经好望角的大西洋—印度洋航线建立起来。为了垄断东方的香料和黄金贸易,葡萄牙人用武力控制了这条航线。但是,航经好望角的葡萄牙船队和以后的英国与法国的船队都没有重视这个地方。这时往来船只的食品补给站和避风港是设在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和东非的莫桑比克沿岸。

  1. 世纪初,世界商业霸权转入新兴的海上强国荷兰手中,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霸主地位受到荷兰的挑战。1602 年,经营马来群岛贸易的几家荷兰公司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它凭借海上优势,逐渐排挤了葡萄牙、英国和法国在绕经好望角航线上的势力。1619 年,东印度公司又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了公司的东方总部,驶往印度洋的荷兰船只增加,平均每年都要有2—3 支船队经过好望角①。1611 年,荷兰人发现了一条利用西风和西南季候风直通印度洋桑德海峡的航线,而好望角就处在航线的中途。17 世纪上半叶,荷兰船只频繁地通过这条航线,往来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经营东西方商品的转运贸易,由此攫取了巨大利润。新航线对荷兰日趋重要。

1647 年,一艘从印度返航的荷兰船只在好望角附近水域遇难,船员们在今开普敦一带上岸,临时在海滩上安顿下来。在当地科伊人的帮助下,这些人一直生活到 1649 年才搭乘一艘路经好望角的商船回国。好望角沿岸的温和

① Neil Parsons,A New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新编南非史》,New York 1983,p.79.

气候和肥沃土地给了他们很深的印象。这次偶然事件坚定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建立殖民地的信心,它最终决定在好望角建立船只补给站。1652 年 4 月,一支荷兰船队在好望角登陆。船队司令范·里贝克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情况:

“1652 年 4 月 5 日,谢天谢地,大约下午 5 古漏②,我们望见了好望角。”

“4 月 6 日太阳落山后不久,驶进桌湾,在水深 5 噚的沙砾海面上抛锚。”

“7 日⋯⋯傍晚我们登岸观察地形,选择构筑要塞的地点。”③

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开辟开普殖民地,看来是由偶然条件促成的,其实并不偶然。17 世纪中叶,荷兰正处于它的商业和海上霸权的顶峰,要维系其商业和海上霸权,并迎接日益逼近的英国的挑战,它必须牢牢控制亚、非、美的一切海上交通要地和战略据点。

在占领开普半岛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荷兰东印度公司只把这里作为一个向过往船只提供新鲜牛羊肉和蔬菜水果的补给站,并没急于进行殖民开拓。因此,在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公司的雇员及其家属和流放的囚犯,到 1657 年,

总共只有 133 人①。公司曾自行开办一些农场,种植蔬菜和水果,但不久证明此类农场经营完全失败。1657 年,公司允许九名雇员及其家属以“自由市民” 的身份经营园圃②。公司向他们提供劳动工具和口粮,但其生产的产品必须由公司定价收购,转售给商船。这些自由市民成为荷兰在开普殖民地的首批移民,他们侵占了开普斯贝克河畔科伊人的牧地,建立农场,生产谷物和蔬菜, 酿造酒浆。由此,补给站逐渐向殖民地发展。

在总督范斯特尔统治时期(1678—1699 年),移民开始涌入开普殖民地。1678 年,来自荷兰的 100 多个移民(其中包括一些信仰路德教的德国人)到达开普。1685 年,东印度公司又送来一批荷兰孤女。到开普最多的一批移民是法国的胡格诺教徒,他们是在南特敕令撤销后由法国逃到荷兰去的,1688 年大约 200 多人被运抵开普③。这批法国移民最初住在法兰西角新区,但时隔

不久就被荷兰移民所同化。由于移民人口的增长, 1679 年殖民当局建立了斯泰伦博希移民区。1706 年,在斯泰伦博希爆发了一次反对要塞司令营私舞弊的移民骚动。这次骚动虽然很快平息,但是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也因此决定, 禁止再向开普殖民地移民。公司的这个禁令限制了开普殖民地的发展,殖民地的人口增长很慢。1679 年移民的总数是 285 人①,1711 年才上升到 1756

人②,到 18 世纪中叶也仅有 5000 余人③。

  1. 世纪以前,开普殖民地的主要作用仍是两洋航线上的一个补给站,向

② 欧洲古代航海用计时单位。一古漏约半小时。

③ Moodie,The Record,or A Series of Official Papers Relative to the Condition andTreatment of the Native Tribes of South Africa(《档案,或一套关于南非土著部落状况和待遇的官方文件》),Amsterdam 1960,p.9.

① Richard Elphick,Kraal and Castle,Khoikhoi and the Founding of White South Africa(《克拉尔和城堡,科伊人和白人南非的建立》),New Haven 1977,p.90.

② C.W.dekiewiet,AHistoryofSouthAfrica,SocialandEconomic(《南非社会经济史》),Oxford 1950,p.6.

③ MonicaWilson&LeonardThompsoned.,TheOxfordHistoryofSouthAfrica(《牛津南非史》),Oxford,vol.l, p.196.

① Moodie,op.cit.,p.369.

② Wilson&Thompson,op.cit.,vol.I,p.204.

③ J.S.Marais,CapeColouredPeople(《开普有色人种》),Johannesburg1957,p.2.

过往船只提供畜产品、蔬菜水果和谷物。最初,牲畜的来源是公司和私商通过与科伊人“交换”得来的。后来,随着科伊人牲畜资源的日益减少,公司也允许自由市民饲养牲畜。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公司垄断着过往海船需要量最大的牲畜交易,自由市民饲养牲畜的积极性不高。开普地区的自由市民主要是种植谷物和蔬菜水果。据统计,从事农业种植的自由市民占移民总数的 57%

④。所种农作物既可以维持开普殖民地日益增加的移民的生活,又可以满足过

往船只的需要。因此,农业种植在开普发展较快,17 世纪 70—80 年代,开普的谷物已经自给自足。1684 年出口了第一批谷物,到 1707 年开普殖民地开始定期向巴达维亚输送小麦⑤。

种植蔬菜水果虽然也是有利可图的事情,但是由于开普地区的土地有限,因此在殖民地建立初期,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并不大。移民们通常是把它们间播在粮食作物中间,用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当时在开普地区的农田中,到处可以看到间种在谷物中的葡萄。葡萄产量的增加使开普殖民地出现了酿酒业,开普所生产的酒浆大部分是为了供应往来的船只,但这些船只一般都已在价格更低廉的口岸采购了一定数量的酒浆,需要量并不大。东印度公司又把开普的价格卡死,所以,开普殖民地的酿酒业因销路有限,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发展。

农牧业的出现,使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但是移民从殖民地建立伊始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且就荷兰本国而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并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也就没有出现一支破产的农民大军可供移民。靠殖民地为数不多的白人移民的自然增长很难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围绕劳动力问题,在东印度公司内部引发了一场关于在开普实行何种经济制度的争论。一派人主张在开普发展奴隶制,认为使用奴隶劳动力比较合算。因为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便宜,养活一个奴隶一年充其量只需花费 60 个荷兰

盾,而付给一个白人雇工的薪金至少是这个数目的 3 倍。而且大量引进白人移民还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房屋短缺、酗酒成风、粗笨的体力活无人去做等等。另一派人则主张从欧洲移民,认为奴隶劳动效率低,两个欧洲移民可以干三个奴隶所做的活,而且无需别人监督,还可以服兵役。最终,第二派人的意见遭到否决,奴隶制在开普被确立下来。

开普输入的奴隶主要来自东非、西非和马达加斯加,还有一些来自东南亚、印度和中国。在开普补给站刚建立不到五年,1657 年就运进了奴隶①。1658—1659 年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又有两批 100 多名奴隶运抵开普②。这样, 在开普殖民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输入,而是发展了一种奴隶农(牧)场制。开普殖民地的移民几乎从一开始就没有参加开拓殖民地的劳动,不仅农业劳动由黑人奴隶承担,甚至高度熟练的手工技艺也由马来奴隶操作。白人移民形成了厌恶和鄙视劳动的恶劣传统,他们的后裔也从小沾染了这一恶习。那些没有任何技能又无任何资产的移民无法在城镇谋生,宁愿进入内地抢占土地,利用奴隶牧养牲畜,自己不从事任何体力劳

④ RichardElphick&HermannGiliomeeed.,TheShapingofSouthAfricaSociety,1652-1820(《南非社会的形成》), London1979,p.189.

⑤ Wilson&Thompson,op.cit.,vol.I,p.197.

① Eric Walker,A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南部非洲史》),London 1957,p.39.

② T.R.H.Davenport,SouthAfrica,AModernHistory (《南非近代史》),TorontoandBuffalo 1987,p.27.

动。在这种情况下,开普殖民地的奴隶人口迅速增长,到 1798 年奴隶的数量

已达到 25754 人①,超过了白人移民的数量②。开普殖民地成为非洲的一个重要蓄奴区。

开普殖民地自始受着东印度公司的严格管理和控制。由公司任命总督(前期称司令,1672 年改称总督),总督听命于公司的 17 人董事会和巴达维亚的总部。它们一般是利用派遣专员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控制。专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殖民地传达指令,指导殖民当局的工作,进行视察,然后再向 17 人董事会和巴达维亚总部汇报殖民地的情况。专员制度的出现加强了东印度公司对殖民地的控制,但也日渐引起开普殖民当局的不满。因此,派往殖民地的专员逐年减少,1656—1699 年不到 50 年中,公司派往开普的专员是 26 人,

可是 1700—1794 年的 90 余年里,派去的专员才 6 人③。

开普殖民地的日常工作是由殖民地政务会议处理的,政务会议由总督主持。政务会议的任务是保护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商业利益。它既是制定法令的立法机关,又兼具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职责。政务会议的成员由公司的官员和军事长官组成。如果有荷兰船只在开普停泊,船长也可参加讨论。重大事情一般需经会议全体成员讨论和投票决定。政务会议制定的法律主要是针对公司的雇员、欧洲移民和奴隶。政务会议还具有一项特殊职责,即替公司向移民征税,为移民出售的农牧产品作价。

政务会议的司法职能是通过殖民地的地方法庭体现的。最初,只有政务会议的成员才能参加法庭的审判,后来才逐渐允许普通移民和下级军官参加。1783 年,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殖民地建立了一个高级法院,院址设在开普敦。以后,在斯泰伦博希和斯韦伦丹等地又设立了一些地方法院。殖民地的法律是以荷兰——罗马法为蓝本,法律规定了移民的权利和义务,但却没有明确的条文对总督权力进行限制,造成了权力过于集中的后果。

殖民地的防卫力量主要靠移民自己。早在 1659 年,移民就成立了自己的武装。1672 年殖民政府规定,移民中 16—60 岁的男子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并承担军事义务①。移民武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付土著民族,保卫开普殖民地;防止欧洲其他国家侵略的任务是由公司的正规军担当的。17 世纪 70 年代,开普半岛边区地带的移民还成立了民团。民团采取官助私办的形式,由政府向他们提供枪支弹药。在以后的殖民扩张中,民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殖民地的大多数移民笃信卡尔文教,他们除了卡尔文教经典之外,几乎不读任何书籍。卡尔文教经典中维护奴隶制度的说教对移民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南非种族主义的滥觞也起了一定作用。在 18 世纪中叶以前,殖民地设

有 5 座教堂,每当教堂举行圣典,移民们便乘坐牛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教堂既是宗教场所,又是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在 18 世纪 70—80 年代以前, 殖民地仅有一些教会办的学校,教员都是神职人员。当时开普地区也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但馆中仅存一些旧书,报纸和杂志尚未在殖民地出现。在那里甚至连一个供娱乐的剧院也没有,移民们的消闲除了打猎之外就是饮酒、跳舞、玩纸牌或是对坐闲聊。在这一时期,移民中没有出现文学、绘画和音乐。

① Elphic& Gilomee,op.cit.,p.75.

② 同期开普殖民地白人人口仅有 20000 人。Richard&Herman,op.cit.,p.360.

③ Wilson&Thompson,op.cit.,p.214.

① Wilson&Thompson,op.cit.,p.226.

唯一的建筑艺术也不是移民创造的,它的设计者是欧洲人,建设者是奴隶。这一切使开普殖民地在 19 世纪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默默无闻。

二、布尔人殖民土地扩张

18 世纪以前,荷兰和法国移民中种植谷物和水果蔬菜的农场主大部分是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开普地区活动,并没有大规模向内地扩张。他们所建立的斯泰伦博希新区,距中心城堡的直线距离也未超过 50 英里。但是从

18 世纪初开始,殖民者(以后称布尔人①)土地扩张的速度加快。他们沿着布里厄河谷地向北、向东扩张:往北 1730 年到达象河,1770 年代又扩展到伯费尔斯河;往东 1740 年代进抵斯韦伦丹,1770 年代占据了加姆图斯河至大鱼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楚尔菲尔德和赫拉夫里内特边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向北扩张了 400 公里,向东扩张了近 800 公里,侵占了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②。

布尔人迅猛的土地扩张浪潮,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宗主国荷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布尔人人口增长造成的对土地的需求,因为荷兰从来也没有向开普殖民地大批移民,开普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也不快。那末,18 世纪开始的土地扩张动力何在呢?

开普殖民地是作为荷兰船只的补给站而建立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往来船只供应农牧产品,其中畜产品又是最迫切需要的大宗物品。据统计,18 世纪以前每年在开普停泊的荷兰船只平均约 33 艘③。在 1658 年,殖民地司令

范·里贝克曾计划向每艘过往船只供应 8 头牛和 8 只羊④。实际上,往来船只

所需的牛羊数并不一致,平均每条船需牛 5.4 头、羊 10.3 只①。据当时的档

案资料记载,1652—1669 年间殖民地消耗的牛约 4656 头、羊约 18683 只, 分配数额见下表②:

项目

牛(头)

羊(只)

往来船只

2997

10120

医院

111

3020

公司雇员

511

2864

自由市民

390

383

自然死亡

536

1660

其他

111

636

总计

4656

18683

① 布尔人是荷兰语 Boer 的音译。18 世纪前意为农民,19 世纪成为南非阿非利卡人(Africaner)的总称。英国移民到来后,该词含有落后、无知的贬意。

② GrahamParker&PartickPofukani,HistoryofSouthernAfrica(《南部非洲史》),London 1975,p.42.

③ Wilson&Thompson,op.cit.,p.192.

④ Moodie,op.cit.,p.119.

① Elphick,op.cit.,p.152.

② Elphick,op.cit.,p.153.

其中往来船只和为其服务的设施占总消耗量的 2/3 以上。这个资料表明,在 18 世纪以前,殖民地对于牛羊的需求量虽在增长,但总的需求量并不很大。

18 世纪以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1713 年,荷兰结束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同法国的长期作战状态,重新加强东方的殖民防务。此后,荷兰驶往东方的船只大幅度增加,1714 年上升到 46 艘,1739 年前后达 68 艘③。1740 年代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法在印度的战争延续四年,英舰不断进驻开普,造成了开普的牲畜供不应求,肉价猛涨。经济学家纽马克在《1652—1836 年间南非边区所受的经济影响》一书中系统地整理了 18 世纪停泊在开普港的船舶数目,结合布尔人土地扩张的情况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每当停泊在开普港的船舶增多,殖民者土地扩张的规模和速度就进一步扩大和加快。这一现象表明,开普内地土地扩张的一个主要动力是那条通往世界市场的大西洋——印度洋航线对畜产品的越来越大的需求。

最初,畜产品是由南非土著民族提供的。但是经过殖民者几十年的巧取豪夺,很快榨干了距开普较近的科伊人的牲畜。饲养牲畜比种植谷物和葡萄的利润大得多,牲畜市场又比谷物市场可靠稳定,这就促使许多布尔农场主改营牧业,迁入内地占地养畜。东印度公司为了降低肉价,又采取了鼓励布尔人进入内地养畜的措施。1707 年,公司制定了租地农场制,规定农场主只需交付名义“租金”,就可以在内地无限“租地”。布尔农场主一般占地 6000

英亩,有的甚至占地 10000 英亩①。实际上,农场主占地并没有严格标准,他们凭借枪械和马匹的优势,随意侵占当地民族的土地,只要不与邻近的农场发生冲突,愿意占多少地就占多少。他们看好一块地,通常是骑马向四方各跑半个小时,插上标志,就建立了新的农场。由于土地可以通过暴力无限取得,所以进入内地的布尔人只要拥有一些花钱买来的奴隶,或拥有靠骗取手段诱来的科伊牧奴,或二者兼有,不用多长时间都变成了大小不同的奴隶主或农奴主。他们靠剥削异族劳动力为生,彼此之间只有富裕程度不同。任何一个布尔男孩一生下来就注定长大后要成为不劳而获的农场主,而这就意味着南非内地又有一块 6000 英亩土地和相应的非洲劳动力将被占有。

另外,布尔农场主并不进行集约式的经营,而是采取十分粗放的方式。这是由于宗主国荷兰流入的资本极少,布尔农场主缺乏资本所致。粗放的经营方式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南非丰富的土地资源正好适应了布尔农场主的这一需要,大牧场成为布尔人利用大面积土地最有利的形式。畜牧农场主只需很少资本和劳动力就可以利用土地优势而获利,他们一般只需购置两辆牛车,“再有一杆步枪、一把斧子和锤子、一支长矛、一台搅乳器和一口煮(羊脂)肥皂的大锅⋯⋯”①,就可以装备一个牧场。畜产品直接与两洋航线挂钩,销路很好。运输也简易方便,靠牧畜就可到达靠近海岸的畜产品市场②。牲畜养殖又无需娴熟的技术,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来说也少些。由此,大牧场在

③ Wilson&Thompson,op.cit.,p.192.

① C·W·de Kiewiet ,op.cit.,p.16.

① S.D.Neumark,EconomicInfluencesontheSouthAfricaFrontier,1652-1836(《对南非边境的经济影响, 1652—1836》),Califonia 1957,p.38.

② Walker,op.cit.,p.59.

内地纷纷建立,很快便超过了大农场的数量。但是,南非内地的土质十分贫瘠,牧场载畜量很低。为了尽快获益,畜牧农场主让科伊牧奴在同一块牧地上过份放牧,牧草被啃吃过度,许多牧场报废,载畜量进一步下降,平均一英亩只能养一只羊,五英亩才能养一头牛③。农场如要维持畜群总头数或更新牧场,只有进一步扩张土地。同时,牧场中使用奴隶或农奴劳动力很难提高牧场单位面积的载畜量和出栏率或培育出优良品种,多产牲畜的唯一方法仍是扩大牧场的土地面积。另外,随着土地扩张的深入,牧场距沿海市场越来越远,运输费用增加,农牧场主只有靠占据更大的土地面积,饲养更多的牲畜来弥补,土地扩张愈演愈烈,掀起了一次次的土地扩张浪潮。布尔农场主在土地扩张中不仅侵占了非洲人的土地,而且占有了他们的人身④。南非社会中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三、科伊人在南非历史上的消失和萨恩人的灭绝

荷兰殖民者入侵以前,南非境内已经居住着科伊人、萨恩人和班图人等当地民族。其中科伊人和萨恩人是南非最早的居民。荷 兰殖民者入侵开普后, 首先遇到的非洲居民就是科伊人。科伊人大部分生活在南非西部地区和小卡鲁地带,开普附近还居住着半岛科伊人。当时,科伊人仍维持着单纯的游牧经济,没有从事任何种植业。野生的块根是他们摄取的主要植物性食物。居住地区土地的贫瘠和周期性的干旱使科伊人的牧场载畜量很低、经营粗放。每一个科伊人家庭公社需要十分广阔的牧场面积才能维持生存,因此科伊人的人口分布十分稀疏。殖民者入侵南非时,奥兰治河以南的科伊人才 20 万①。为了避免部落间的战争,以防人口进一步减少,各部落在迁移时有意在相邻的部落之间隔开广阔的边境地带,这就使科伊人部落之间和氏族之间的联系更加松散,部落酋长的权力很小,部落组织的防御能力也较差。17—18 世纪, 科伊人从班图人那里学会了冶铁和锻铁,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就在这个时候,荷兰殖民者闯了进来,打断了科伊人独立发展的进程。

在开普地区居住的科伊人有科林海夸(亦称开普科伊人)、科腊舒夸和科乔夸等部落。这些部落与荷兰殖民者接触最早,也最先遭到殖民者的掠夺。殖民地建立初期,往来船只的牲畜供应主要是靠这些部落。对殖民者来说, 与科伊人进行牲畜贸易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他们用铜块、废铁、小刀、烟草和玻璃珠等饰物就可以从科伊人那里换到所需的牲畜,用 0.5 磅铜丝外加

0.125 磅烟草能换到一只羊,用 0.25 磅铜能换到一只牛犊,用 3 磅多一点铜就可以换到一头奶牛。半岛科伊人虽然占有开普地区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牧草丰盛的土地,拥有较多的牲畜,但牲畜是科伊人衡量财富的标准,他们不愿过多地出售牲畜。科伊人把剩余牲畜同荷兰人交换是为了满足生活上其他方面的需要,所以对荷兰商人所提供的饰物、日用品的需求量有限,很快趋于饱和。

为了得到更多的牲畜,殖民者不择手段,用烈酒诱骗科伊人上瘾,使烈酒成为科伊人大量消耗的物品,然后再通过交换,从科伊人手中攫取大量牲

③ TheCambridgeHistoryofAfrica(《剑桥非洲史》),vol.4,London1975,p.449.

④ 郑家馨:《南非开普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土地的扩张》,《世界历史》1981 年第 6 期。

① Moodie,op.cit.,p.61.

畜。有些殖民者甚至闯到科伊人部落中去,明目张胆地进行抢劫。有一次几个殖民者公开对范·里贝克说,如果他们得不到足够的牲畜,就要结伙进入内地去抢;如果霍屯督人(科伊人,下同)不把牲畜交出来,他们就把霍屯督人抓起来。面对这伙强盗,科伊人曾质问道:“假如我们科伊人到你们荷兰去,你们能允许我们像你们那样做吗?”①但是,贩卖牲畜的巨额利润已经使殖民者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们榨干了一个科伊部落的牲畜,又转向另一个部落,1663 年在东南面已经进入卡利登和丹杰角之间钦诺夸人居住区, 东西面深入到里弗斯代尔和里菲松德伦德,1670 年代又闯入北部纳马人居住区和东部的阿塔夸人居住区。科伊人的牲畜受到了巨大损失。据殖民当局官方文件统计,仅1652—1669 年这段时间里,科伊人就失去了15999 头牛、36636 只羊②。经过半个世纪的殖民掠夺,到 17 世纪末,半岛科伊人的牲畜几乎丧失殆尽。

牲畜是科伊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牲畜的丧失使科伊人部落组织濒于瓦解,丧失畜群的科伊人无以为生,逐渐从部落中游离出来,被吸收到开普殖民地社会的劳动力行列中去,或被迫从事狩猎,变成了专事狩猎的“萨恩人”。东印度公司和私商把开普地区的科伊人部落的牲畜榨干后,从 18 世纪初开始又进一步深入加姆图斯河以西的内地,掠夺更远的科伊人部落,向他们的牧区扩张。殖民者凭借火器、马匹和牛车这三件从宗主国带来的东西, 用暴力摧毁那里科伊人的村寨,抢走他们的牲畜,霸占他们的牧场。

科伊人对侵占他们土地的殖民者进行过英勇的抵抗。1659—1660 年和1673—1677 年,以半岛科伊人为主体的科伊人部落同殖民者进行了两次科伊

——荷兰战争。科伊人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对殖民者进行偷袭和骚扰,并经常利用雨天殖民者的滑膛枪不能使用的时候,向殖民者发起了进攻。受到沉重打击的公司雇员和自由市民甚至有半数打算乘过境的船只返回荷兰①。但在这两次战争中科伊人的牲畜和土地也受到严重损失,在第二次科伊——荷兰战争中仅科肖夸一个部落就损失了 1600 头牛和 4900 只羊②。此后,随着殖民者掠夺和土地扩张的加剧,科伊人的政治经济结构受到严重的侵蚀,部落组织逐渐瓦解,科伊人已无法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失去牲畜、土地和部落组织的科伊人到处流浪,给布尔农场主提供了大批劳动力,过着奴隶般的生活。曾经在开普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约翰·菲利普记述了科伊人丧失土地和牲畜、沦为牧奴的过程。他写道:“一个半世纪中,霍屯督人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被赶走了,他们的畜群被抢劫,除少数人外,都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成了比奴隶更悲惨更可怜的人。”③

18 世纪残存的科伊人部落又遭到白人殖民者带来的两大灾祸的袭击。

1713 年 2 月 13 日,一只从印度返航的船在开普停靠,船上有几个船员患了天花,病毒很快在开普传播开来,袭击了毫无免疫力和防治经验的科伊人, 科伊人大量死亡。1755 年的牛瘟又夺走了科伊人剩余的牛群。赤贫的科伊人

① Moodie,op.cit.,pp.43,205.

② Elphick& Giliomee,op.cit.,p.20.

① Moodie,op.cit.,pp.179,202,207.

② Elphick,op.cit.,p.171.

③ Heinrich Jaenecke,Die Weiben Herren 300 Jahre Krieg and Gewalt in Siidafrika(《白人统治者在南非的三百年战争和暴力》),Hamburg 1976,p.33.

四处逃散,一部分逃往东部与科萨——科伊人混血部落融合,另一部分科伊人主要是科伊——白人混血种人——格里夸人渡过奥兰治河,迁往北岸地区,只有少数科伊人到达今日西南非洲,成为后来的纳马人④。在西开普幸存的科伊人,他们的部落组织已荡然无存,全部生活于开普城镇和白人农场中。到 19 世纪初,南非境内的科伊人只剩下 32000 人①。科伊人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萨恩人居住在大卡鲁南部山区直到奥兰治河北岸高原的广阔地带,在瓦尔河、图盖拉河、凯河的河谷地带也有他们的踪迹。萨恩人是狩猎民族。单纯的狩猎经济使萨恩人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公社成员的再生产一直在原始条件下进行,简陋的生产工具使萨恩人无法单个行动,只能在集体劳动基础上进行狩猎。在这种情况下,萨恩人没有发展成较大的血族集团,也没有产生出部落酋长。因此,萨恩人的氏族公社之间极少联系,社会组织极端松散,公社规模狭小,人数较多的氏族公社也不过数十人。由于生产环境的恶劣,萨恩人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人口密度小到平均几百平方公里才有一人。据埃伦伯格估计,萨恩人口在任何时候也未超过 4—5 万人②。萨恩人的这种落后状况只能勉强维护种族自身繁衍,很难抵御强大外敌的侵略。

18 世纪中期以后,开普在世界重要交通航线中的经济作用日益增强。

1756—1763 年,爆发了七年战争。英法在印度展开激战,开普停靠的船只猛增。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舰队曾在开普长期驻扎,消耗了大量的畜产品, 开普的牲畜供不应求,牲畜贸易成为最赚钱的生意。为了寻求更多的牲畜和牧场,布尔农场主扩展到内地萨恩人世代居住的土地。

在萨恩人居住区,有许多固定的狩猎场所,它是萨恩人世代游猎的土地。布尔农场主把这些土地一律宣布为“无人空地”予以独占,因此引起萨恩人的强烈反对。面对强大的侵略者,萨恩人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反抗方式:他们成群结队地摸进布尔农场主抢占的牧场,把农场主的牧畜劫走。这种反抗形式在当时十分有效,它迫使布尔人放弃斯尼乌山和纽沃尔德山及塔河一带的农场,关闭了朗河河谷地区的牲畜收购站。萨恩人的反抗延缓了布尔人向北部地区的扩张。

布尔农场主对萨恩人进行疯狂的报复。在 1770 年代中期以后,布尔人民团对萨恩人进行了一系列灭绝种族的征剿。1792 年,布尔人司令官范魏尔特起草的一份战绩报告记述了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报告中写道:

“9 月 27 日,进攻第一个营地,击毙 75 名布须曼人(萨恩人),俘虏

21 名,缴获 150 只羊,13 头牛和一支枪。”

“10 月 15 日,又发现一个营地,击毙 85 名布须曼人,俘虏 23 名,缴

获 124 只羊。”

“10 月 20 日,发现第三个营地,击毙 11 人,俘 3 人。”

“10 月 24 日,发现第四个营地,击毙 7 人,俘 4 人。”①

④ 郑家馨:《殖民土地扩张与南非各民族的历史命运》,《世界民族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第 344 页。

① Moodie,op.cit.,p.61.

② D.Fred,EllenbergerandWritteninEnglishbyMacgregor,HistoryofTheBasuto(《巴苏陀史》),New York 1969, p.XX.

① Heinrich Jaenecke,op.cit.,p.33.

从 9 月 27 日到 10 月 24 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布尔人的这支民团就打

死了 178 名萨恩人,俘虏 51 人,抢走了大批牛羊。为了灭绝萨恩人,殖民当局甚至出重赏鼓励布尔人民团捕杀萨恩人,宣布凡抓住一名萨恩人者赏钱三镑②。这样,从 1786—1795 年,仅赫拉夫里内特一个区,萨恩人遭杀害的就

有 2500 人,被俘 669 人③。被俘的萨恩人境遇更惨,许多成年人很快遭杀害, 儿童大多数被送到布尔人农场作“学徒”,过着比奴隶还悲惨的生活。经过几十年逐山逐洞的清剿,到 19 世纪初,除一小部萨恩人退到卡拉哈里沙漠残

留下来以外,萨恩人已基本上遭到灭绝。据 1957 年南非的人口统计,全南非

境内的萨恩人仅存 20 名左右①。

在布尔殖民者的殖民掠夺和土地扩张过程中,科伊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南非大陆上消失了,萨恩人也最终被殖民者灭绝。这一血的事实一方面反映出布尔殖民者的残忍,一方面也告诉人们,在早期殖民侵略过程中,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殖民者,那些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由于社会生产低下、社会组织发展程度较差,很难逃脱被灭绝的悲惨命运。

四、科萨人的反荷斗争

消灭了科伊人和萨恩人以后,布尔殖民者的土地扩张更加迅猛,很快就侵入了科萨人居住的地区。

科萨人与科伊人和萨恩人一样,是南非大陆最早的居民。早在 16 世纪, 科萨人就到达凯河流域,17 世纪末又进抵大鱼河,18 世纪在布须曼河与大鱼河下游之间的楚尔费尔德地区也已分布着许多科萨人部落。到 1770 年代,科萨人已经在加姆图斯河上游地区和科伊人杂居在一起②。这些资料表明,科萨人至少要比布尔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南非的东南地区。

科萨人实行的是以牧业为主的牧农混合经济,普遍使用铁制工具,这就使他们的社会生产力要比实行单纯游牧经济的科伊人和狩猎民族萨恩人进步得多。其人口增长也很快,据估计在姆巴谢河以西地区的科萨人就有 10 万余

人,拥有 36 万头牛③。但是,南非内陆地区贫瘠的土地同样对他们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牧场载畜量较低,种植业在科萨人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因此,人口的迅速增长就促使科萨人不断南下寻找肥沃的土地和新牧场。另外, 科萨人部落中盛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往往造成酋长的庶子要比嫡长子年长,实力也大一些①。这样,庶子在嫡长子继位后,马上会率领自己的拥护者分裂出去,寻找新区建立自己的部落。这也是造成科萨人经常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不断的迁移过程中,科萨人经济中牧业的比重进一步加大,而人口密度却逐渐缩小,社会分工发展程度降低,部落之间经济联系发展也相对缓慢。

② Parker&Pofukani,op.cit.,p.43.

③ Marais,op.cit.,p.17.

① Wilson& Thompson,op.cit.,p.73.

② Wilson&Thompson,op.cit.,p.103.

③ Wilson&Thompson,op.cit.,p.107.

① 科萨人继承法规定,世袭酋长职位由正妻的嫡长子继承。然而酋长一般要先娶侧室,所以庶子往往比嫡子年长。

科萨人传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削弱了部落联盟最高酋长的权力,部落之间为争夺牧场经常进行战争。连年不断的战争使这个拥有众多人口的民族长期分裂,各部落间互相敌视,没能形成强大的酋长国或部落联盟。18 世纪沙维家族的帕落继承酋长后,科萨部落的分裂进一步加剧。帕落的嫡长子格卡利卡急于继位,曾多次试图篡权,终酿成内战。在这次战争中,帕落战败,遂率支持自己的部落和庶子腊腊布等人渡凯河南下,科萨人分裂成两支。一支以格卡利卡为酋长,继任的酋长卡乌塔、钦察和萨利利都是他的后裔;一支仍以帕落为酋长。帕落死后,酋长由腊腊布继承。1782 年腊腊布去世,其嫡长子姆拉乌也于同年战死,长孙盖卡年仅 4 岁,尚未成年,遂暂由腊腊布的庶子恩德兰比任摄政酋长。按科萨人继承法规定,盖卡成年后,恩德兰比应还政盖卡,但此时恩德兰比羽毛已丰,大权在握,拒绝交出手中的权力,科萨部落再次面临分裂。殖民者到来后,特别是后来的英国殖民者,正是利用了科萨人内部存在的分裂局面,支持一方,打击另一方,让科萨人自相残杀, 他们火中取栗,科萨人的反殖斗争遭到严重削弱。

18 世纪 70 年代,布尔殖民者侵入了科萨人居住的楚尔费尔德地区,抢占了这里的大片土地,并企图把科萨人从这块土地上赶走。1778 年,殖民地总督范普勒莱顿贝强行下令把殖民地的边界定在大鱼河,并在河的沿岸树立界桩,宣称不允许科萨人越过大鱼河。但是此项禁令对布尔农牧场主却从未生效,他们一批又一批地越过界河,继续抢占科萨人的土地,致使科萨人丧失了大量的耕地和牧场。科萨人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卫家园,科萨人奋起反抗侵略者。他们在 18 世纪末与布尔殖民者打了三次所谓的卡弗尔战争① 。1799 年爆发了第一次卡弗尔战争(1799— 1781)。科萨人越过大鱼河,用长矛、木棒和牛皮盾打击布尔殖民者。布尔人把牛车连起来组成牛车阵,躲在里面凭借火器优势向科萨人射击。一批批冲上来的科萨人死在殖民者的枪口下,布尔人趁机抢劫科萨人的牲畜。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卡弗尔战争中,科萨人共损失了 5000 多头牛②。科萨人完全处于劣势,被迫退回大鱼河东岸。

第一次卡弗尔战争后,越过大鱼河抢占土地的布尔农牧场主人数激增。1789 年,科萨人再次起来打击侵略者,爆发第二次卡弗尔战争(1789—

1793)。这次战争的结局与上次一样,又以科萨人的失败告终。但科萨人的反抗并未停止,1799 年又开始了第三次卡弗尔战争。这一次恩德兰比的部落参加了战斗,他们把居住在楚尔菲尔德地区的科萨人全部发动起来。在布尔人农场中不堪压迫和虐待的科伊牧奴在克拉斯·斯图尔曼领导下也揭竿而起,要求给予他们土地和解除他们儿女的“学徒”身份。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携带着枪械、骑着马匹加入了科萨人反抗的队伍,带领着科萨人冲进布尔农场主的农场,焚毁房舍,赶走牲畜,沉重地打击了布尔殖民者,使这一地区的布尔人农场在许多年后还未能完全恢复。科萨人的反荷斗争保卫了大鱼河以东的土地,更重要的是遏制了布尔人向东扩张的势头,使布尔殖民者数十年未能越过大鱼河,并迫使他们转往北部奥兰治河方向。

科萨人之所以能够将布尔人堵在大鱼河西岸,这与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有着重要联系。科萨人的牧农混合经济使它的社会生产力远远高于科伊

① 卡弗尔,Kaffir 的音译,是殖民者对南非黑人的蔑称。

② Parker& Pofukani,op.cit., p.51.

人和萨恩人,也使他们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①。这样,科萨人就可以利用在人数上的优势与布尔人抗衡。在政治结构方面,科萨人部落间虽然存在着长期分裂和战争,但是由于布尔人内部此时也不团结,因此无法利用科萨人的这个弱点。而科萨人在反荷斗争中又出现了一些较强大的部落,如恩德兰比的部落,在战争中锻炼得特别能战斗,而此时大鱼河一带正归这个部落所有。这也正是科萨人能够抵御住布尔殖民者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科萨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虽然比科伊人和萨恩人要强得多,但也存在着上面曾提到的许多致命的弱点,这些弱点在比布尔殖民者更强大的敌人面前将会完全暴露出来。

五、英国人占领开普殖民地

18 世纪末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面临全面危机,公司经营的开普殖民地也已

进入了穷途末路。在 1781 年的英荷战争中,东印度公司的许多船只被英军击沉或劫持,这更是雪上加霜,公司为此债台高筑。1778 年,公司欠债 750 万荷兰盾,1790 年更达 8100 万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而开普殖民地统治集团内部挥霍之风日盛。据记载,1785—1791 年任总督的范德赫拉夫一人就拥有马车 12 辆,役使马匹 124 匹之多②。其他官员也竞相仿效,开普殖民地财政入不敷出,所得收入仅够支出的 1/5。为了避免彻底破产,公司曾试图进行改革。1791 年,公司撤换了范德赫拉夫的总督职位,暂由里尼乌斯替代;1792 年后又改任总特派员管理开普行政事务。为了节减开支,公司命令开普停止一切建筑工程,裁减开普的卫戍部队,出卖或出租一部分公司办公用房,并公开拍卖了一部分公司所属奴隶。但是,公司所施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不但没能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反而引起开普殖民地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和人民的不满情绪,公司与移民的矛盾更加尖锐。

公司与移民的矛盾由来已久,公司允许移民拥有土地,但却把农作物和牲畜贸易垄断在公司手里,常常压低收购价格盘剥移民。在对待土著民族问题上,公司出于保障对两洋贸易往来船只畜产品供应的目的,主张对土著民族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因此对布尔农场主无限制的土地扩张和过份的侵犯土著民族利益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结果,公司和布尔移民之间的冲突不断爆发。殖民地建立初期,移民就曾为反对公司压低小麦价格而进行过一次暴动。18 世纪末期,随着东印度公司的衰落,开普殖民地政府的统治力量也开始削弱,对深入内地的布尔人鞭长莫及,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1795 年初,居住在边区的布尔人发生骚乱,反对公司的统治。他们赶走了区长迈尼厄,并在赫拉夫里内特地区选举了自己的代表,成立了赫拉夫里内特共和国。这次骚动涉及面很广,甚至距开普较近的斯韦伦丹的布尔人也卷入进去,并成立了斯韦伦丹共和国。东印度公司在开普的统治已到达崩溃的边缘。

当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殖民地的殖民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已开始席卷欧洲大陆,东印度公司终于在这场风暴中彻底垮台。1795 年,

① 郑家馨:《论 19 世纪以前南非的社会经济结构》,载《非洲史论文集》,三联书店 1982 年,第 75—77

页。

② 路易·约斯:《南非史》,商务印书馆 1973 年,第 89 页。

法军占领了英国的盟国荷兰,成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英国遂借口保护盟国的海外殖民地,侵占开普。9 月 14 日,英军在开普登陆,开普的荷兰正规军闻风而逃,布尔民团也只是进行了一般性抵抗。英国占领军未遇到激烈反抗, 正说明布尔人与公司存在很深的矛盾(此时又因公司增加防务税而更甚)。但是,英国政府在英军第一次占领开普期间,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块殖民地的作用,仅把这里当成一个海军基地。英国当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取消了赫拉夫里内特和斯韦伦丹两个共和国,并试图加强对开普殖民地内地的控制。为了使这一地区尽快英国化,英国当局取消了卡尔文教作为殖民地国教的地位,确定了宗教自由的政策。1799 年英国传教会到达南非,1802 年贝瑟尔斯又建立了一个英国传教团,这些措施不但削弱了卡尔文教的力量,而且由于英国传教会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在土著民族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 总的来说,当时英国尚未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块殖民地上。

1802 年英法签订了亚眠和约,宣布休战。第二年,英军撤出了开普,开普殖民地由荷兰政府接收。1805 年,英法再次交战。次年 1 月,英军重又占领开普。1814 年,拿破仑在欧洲彻底战败后,英国本应把开普退还荷兰,但它此时已经认识到开普殖民地的重大战略地位,于是便支付一笔赔款给荷兰而在开普呆了下来。从此,开普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东印度公司的垮台和开普殖民地的易手,标志着荷兰垄断公司制度和奴隶制度的终结。开普殖民地的衰落,首先是荷兰商业资本的衰落,而其体现则是东印度公司的衰落。商业垄断公司在荷兰国内已遭到工业资本家的反对,在国际上又无力抵御工业革命蓬勃展开的英国,衰落之势在所难免。开普殖民地的衰落也是布尔人粗放的奴隶制农牧场制度的衰落。特别是牧业, 开普的短纤维羊毛完全无力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单纯依赖向两洋航线上供应牲畜又发展有限,再加上公司与布尔人之间矛盾日甚,终于导致了东印度公司的垮台和开普殖民地的易手。

六、留尼汪和毛里求斯殖民地及其奴隶种植园制度

留尼汪和毛里求斯是马斯克林群岛中两个最大的岛屿。大约在 10 世纪前后,阿拉伯航海者首先发现了这片岛屿。16 世纪初葡萄牙探险家也曾涉足此地。但是直到 16 世纪末,这些岛屿仍是无人居住的荒岛,尚未引起重视。

16 世纪末,夺得了世界商业霸权的荷兰在东方的殖民活动加剧,迫切需要在驶向东方漫长的航路中途建立补给站。1598 年 9 月,一支由范瓦尔维克指挥的荷兰船队占领了马斯克林群岛中的一个主要岛屿,把它称作毛里求斯。1638 年,荷兰向该岛运去了第一批移民,毛里求斯成为荷兰的一个海外殖民地。开普殖民地建立以后,毛里求斯岛屿的行政事务由开普殖民地总督兼管。但是,由于毛里求斯岛远离大西洋——印度洋的主航道,岛上的鼠害又严重地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殖地民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直到 18 世纪初,

岛上的移民包括公司的雇员和被流放的囚犯,也从未超过 300 人①。

荷兰占领毛里求斯岛以后不久,法国也开始觊觎这片岛屿。17 世纪初, 法国对东方的贸易额日益增大,为了与其他西方国家竞争,法国试图在绕经好望角的航线附近开辟一块向东方扩张的根据地。最初,法国东方公司曾在

① 奥古斯特·图森:《马斯克林群岛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29 页。

马达加斯加建立一个据点,由于马达加斯加人民的激烈反抗,没有坚持多久便被迫放弃。1643 年,法国人占领了距毛里求斯岛仅 100 浬的马斯克林群岛中的另一个大岛,为了庆贺波旁王朝又得到一块肥沃土地,殖民者把该岛命名为波旁岛②。1663 年,法国向波旁岛运去了第一批移民,以后岛上的移民不断增加。到了 18 世纪初,波旁岛已经成为法国向印度洋地区扩张的一个重要基地。

1710 年,荷兰放弃了毛里求斯岛,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普殖民地的经营上。1715 年,法国舰队占领了毛里求斯岛,改称法兰西岛,并把它与波旁岛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法属殖民地。

殖民地在建立初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首先是海盗的侵扰。印度洋上的海盗主要来自安的列斯群岛,17 世纪末这些海盗把巢穴搬到了马达加斯加, 从此,马斯克林群岛便成为海盗经常“光顾”的地方,岛上的一些居民也暗地里与海盗来往,海盗活动更加猖蹶。18 世纪初,马达加斯加人袭击了建立在本岛的海盗巢穴,海盗把巢穴转移到更靠近马斯克林群岛的圣玛丽岛。为了彻底消灭海盗,殖民地政府一方面采取安抚政策,允许那些愿意洗手不干的海盗到马斯克林群岛定居;一方面对那些继续劫掠的海盗给予严厉打击。1724 年,殖民地政府捣毁了圣玛丽岛上的海盗巢穴,抓获了海盗头子拉布兹。1730 年,拉布兹被处死,猖蹶一时的印度洋海盗活动暂时平静下来。

殖民地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找到适宜在岛上生长的农作物。在毛里求斯岛,早在荷兰占领时期就曾试种过粮食,但由于经营不善和鼠害成灾,所种粮食颗粒无收,法国占领初期也一筹莫展。波旁岛虽有着肥沃的土地,但也未善加利用。殖民地政府曾多次试图在波旁岛上种植香料,都未获成功。因此,寻找适宜岛上种植的农作物成为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18 世纪初,一支满载阿拉伯咖啡的商船队在法兰西岛和波旁岛停靠,补充淡水和食物。咖啡船的到来启发了岛上的居民,殖民地政府也看中了这种收益很高的经济作物,决定在岛上种植咖啡。1715 年,第一批咖啡苗从也门运抵波旁岛。由于气候适宜,咖啡种植很快在全岛传播开来。到 1730 年,波旁岛生产的咖啡已经可以满足全法国的需要。与此同时,咖啡种植也从波旁岛传到了法兰西岛。但由于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由于波旁岛的咖啡产量日增(1730 年代每年仅供出口的咖啡就约有 100 万公斤),加上其他咖啡生产国的竞争,欧洲市场趋于饱和,咖啡行情疲软,因此咖啡种植业没能在法兰西岛发展起来。1735 年,拉布尔多内被任命为两岛的全权总督。他在任职期间,鼓励法兰西岛移民种植甘蔗,并在岛上建立了两家制糖厂。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法兰西岛生产的蔗糖足够两岛居民和往来船只食用,并可少量出口, 种植园经济在两岛最终确立。

甘蔗和咖啡种植园的兴起,使殖民地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殖民地又面临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缺乏劳动力。殖民地建立以来,两岛的移民虽在不断增加,但岛上的经济发展更快,劳动力严重缺乏。法国与荷兰等一些欧洲国家相似,国内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不像英国那样剧烈,未能造成一支破产的农民大军,因此也就没有形成向外移民的大规模浪潮。所以,直到 1735 年甘蔗种植园出现之前,两岛的白人移民总

② 亦称留尼汪岛。岛名曾几度变更。

共不超过 1000 人。这时的移民主要是法国公司的退职雇员、冒险家和囚犯, 真正想来岛上垦殖的移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岛上的体力劳动主要由奴隶承担,奴隶制是与殖民地一同建立的。

马斯克林群岛上的奴隶主要来自马达加斯加和东非。18 世纪 20 年代以前,贩卖奴隶主要由海盗经营。海盗往往与殖民地官吏相勾结,波旁岛的一个法国总督就曾多次同海盗签订购买奴隶的合同,总督以低廉的价格从海盗手中买下大批奴隶,然后再把他们转卖给他的下属或岛上的移民,转手之间获利甚丰①。马斯克林群岛成为印度洋上一个重要的蓄奴区。

18 世纪 30—40 年代种植园经济兴起后,马斯克林群岛上的奴隶便由从事修路、建筑、搬运等体力劳动转向种植园劳动。种植园奴隶终日从事繁重的劳动,他们被当作耕作工具——白人移民的牲畜①。奴隶们每天天一亮即要下地劳动,日落后很久才能收工休息。种植咖啡和甘蔗都是集约劳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很大,奴隶制得以广泛实行。18 世纪中期和后期是马斯克林群岛奴隶制盛行时期,岛上的奴隶超过白人移民和自由市民总数的八九倍之多。现在的巴黎国家档案馆和留尼汪档案馆存有当时马斯克林群岛白人、自由人和奴隶的详细统计数字,下面以有关法兰西岛和波旁岛的数字为例,来观察当时使用奴隶的情况②:

法兰西

波旁岛

年份

白人

自由人

奴隶

总数

年份

白人

自由人

奴隶

总数

1735

约 1000

1708

507

387

894

1766

1998

18100

20098

1725

2000

1776

3431

1199

25154

29784

1735

580

7573

8153

1787

4372

2235

33832

40439

1779

6464

465

30209 37138

1797

6237

3703

49080

59020

1788

7850

950

37000 458000

1809

6227

7133

55422

68782

1810

12862

2821

50588 66271

从表中可以看出,奴隶的数量随着种植园经济的发展而增长。1735 年法兰西岛尚未大规模种植甘蔗以前,包括奴隶在内,全岛的人口不过 1000 人;

30—40 年代以后甘蔗种植园兴起,奴隶的数量成倍增长。1766 年奴隶人口增

长到 18100 人,到 18 世纪末已高达 49080 人。波旁岛也是这样,1708 年奴

隶的数量还远低于白人移民,到 1725 年咖啡种植园兴起后,奴隶人口猛增到

2000 多人,到 18 世纪末高达 44800 人。

随着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马斯克林群岛的奴隶买卖活动益趋活跃,范围从马达加斯加和东非扩展到了南亚。18 世纪中期,群岛的殖民政府在圣玛丽岛设立了奴隶贩运站,专门向群岛的白人种植园主提供奴隶。据统计,从 1670

年到 1810 年,马斯克林群岛大约输入了 16 万名奴隶。其中,45%是马达加斯

① 于贝尔·热尔波:《印度洋的奴隶贸易》,《15—19 世纪非洲的奴隶贸易》,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年,第 197 页。

① 厄斯诺·巴伯吉:《毛里求斯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第 19、42 页。

② 奥古斯特·图森:前引书,第 63、69、597、599 页。

加人,40%来自东非,13%是印度人,2%是西非人①。东非的基尔瓦是非洲大陆向马斯克林群岛输出奴隶的主要集中站,1786—1794 年平均每年有 2500 名奴隶运到这里②。18 世纪马斯克林群岛的种植园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对奴隶的需求一直呈飞速上升的趋势。18 世纪和 19 世纪之交出现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更加促进了这种发展。

1789 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793 年,国民公会将波旁岛改名为留尼汪岛。1793 年 7 月,法国政府曾试图禁止马斯克林群岛的奴隶贸易,这项决定遭到群岛种植园主的强烈反对,为此法兰西岛和留尼汪岛曾一度脱离法国实行自治。1800 年拿破伦上台,重新恢复对两岛的统治。脱离法国期间, 两岛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英法战争期间,两岛又经常派船队劫掠经过的英国船只,短短几年时间获利 250 万英镑,这笔投资促进了岛上的经济发展。

1802 年亚眠和约签订后,英法休战,群岛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岛上的经济更加繁荣,1802—1803 年贸易总额超出了大革命前的两倍。1803 年英法战事又起,但由于群岛的产品价格普遍低于欧洲,美国和丹麦等中立国趁机大作转运贸易。据统计,1804 年到达法兰西岛的外国船只有 50 艘,1806 年增加到 105 艘,1807 年又增至 126 艘,两岛的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1810 年英国先后占领了法兰西岛和留尼汪岛。在英国统治时期,法兰西岛复称毛里求斯,留尼汪岛又改称波旁岛(1848 年重称留尼汪岛)。1815 年巴黎和约签订后,波旁岛归还法国,毛里求斯则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在欧洲形势风云变化时期,群岛上的种植园经济进入极盛时期,奴隶制经济发展到了顶峰。1807 年和 1817 年英法虽先后作出禁止奴隶贸易的决定, 但实际上禁而不绝,对马斯克林群岛的奴隶制度几乎没有任何触动。毛里求斯总督法夸尔还力劝英国政府保护秘密的奴隶贸易,并给予法律上的承认①。在法属波旁岛,甚至连高级官员都参加了贩卖奴隶的活动。由于殖民政府对奴隶贸易的暗中支持,马斯克林群岛的奴隶数额有增无减。1835 年毛里求斯废除奴隶制之前,奴隶数量高达 65000 人,同一时期波旁岛的奴隶人口达

71000 余人,远远超过了岛上的白人移民和自由民人数的总和②。

马斯克林群岛的奴隶制经济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中期。1835 年英国在毛里求斯废除奴隶制,1848 年法国也在留尼汪岛废除奴隶制。至此,公开的奴隶制可以说已在两岛消失,而隐蔽和变相的奴隶制依然存在。19 世纪初以来,从亚洲运来的契约劳工在种植园中从事的就是奴隶般的劳动。19 世纪中叶以前,马斯克林群岛的发展与奴隶制密不可分,其殖民活动和繁荣发展是完全建立在奴隶制经济之上的。

① 于贝尔·热尔波:前引书,第 198 页。

② PaulE.Lovejoy,TransformationsinSlavery,AHistoryofSlaveryinAfrica(《奴隶制度的变形,非洲奴隶制度史》),London 1983,p.60.

① 于贝尔·热尔波:前引书,第 200 页。

② 同时期毛里求斯的白人和自由人为 29612 人,波旁岛为 375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