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西非各国反对殖民侵略和统治的斗争

19 世纪 70 年代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西方列强瓜分西非并建立殖民统治的时期。瓜分西非是欧洲殖民者疯狂侵略和征服的血腥过程,也是西非人民为保家卫国、抗击殖民者入侵而进行前仆后继斗争的光辉历程。到 20 世纪初,西非已被英、法、德分割完毕。他们在各自所占的西非殖民地着手建立殖民统治和剥削制度,以实现对西非人民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为把西非变成农业原料附庸,也曾企图侵占大量土地,建立大种植园经济,后因殖民地人民的反对等原因而失败。他们转而采取经济和超经济强制手段,诱导农民种植和发展出口经济作物,西非小农经济和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开始逐渐形成。西非旧的社会经济关系开始解体,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开始出现,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在西非沿海地区初步兴起,西非反帝斗争跨入了新阶段。

一、法国的征服与反法斗争

普法战争的惨败迫使法国暂时中止其在西非的殖民扩张,撤出了卡约尔、卡萨芒斯等据点,保留了圣路易、达喀尔和塞内加尔河沿岸的据点。直到 19 世纪 70 年代末,法国方才恢复元气,再次掀起殖民扩张的浪潮。1885 年柏林会议结束之后,法国迫不及待地力求将其在西非的殖民地与北非的殖民地连成一片,并建立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法属非洲帝国。19 世纪末,法国在西非的殖民侵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从塞内加尔河中下游的法属领地向西苏丹腹地扩张;二是从几内亚湾沿海地区(主要是达荷美沿岸) 的殖民据点向北推进。

塞内加尔是法国在西非的第一块殖民地。经过长期苦心经营,法国殖民势力已沿着塞内加尔河扩展到内陆地区。在一轮新的扩张中,法国殖民者遇到了卡约尔王国、图库勒尔王国和瓦苏鲁王国的英勇抗击。

卡约尔是位于佛得角半岛以东的伊斯兰王国。1862 年,卡约尔的达梅耳

(国王)拉特·迪奥尔领导了一场反法战争。1865 年,该国为法国兼并。但在 1870 年,拉特·迪奥尔利用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之际恢复了卡约尔王国, 次年又迫使法国总督签约承认卡约尔王国的独立地位。1881 年,法国人要求拉特·迪奥尔同意法国修筑达喀尔——圣路易铁路以及提供廉价劳动力,拉特·迪奥尔认识到这将导致卡约尔独立的丧失,坚决拒绝①。于是法国派兵攻打卡约尔,废黜拉特·迪奥尔。1886 年,拉特·迪奥尔在袭击法国哨所时牺牲,卡约尔最终为法国所灭。

从 19 世纪 50 年代初奥马尔宣布圣战开始,图库勒尔王国便成为一支遏制法国向内陆扩张的重要力量。1864 年奥马尔死后,其子阿赫马杜继承抗法斗争事业。1879 年,法国议会批准了《塞内加尔—冈比亚法属领地规划》。翌年,法国海军大臣命令塞内加尔总督德利尔从凯斯到基塔设立据点,以便修筑一条连接梅迪内和巴马科的铁路。德利尔派出以加利埃尼为首的远征队,沿塞内加尔河直趋塞古,向阿赫马杜“送礼”。在 1880 年与加利埃尼签订的条约中,阿赫马杜否定了法国人建立保护权的条款,拒绝在王国境内排

①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非洲通史》),1985,vol,7p.118.

斥其他外国商人经商的要求,只承诺给予法国最惠国待遇,同时要求法国增加军事和物质援助的数量,并在条约中包括了法国保证“永不侵犯图库勒尔人的任何领土”等内容①。1881 年,法国政府在拒绝批准此约后派军先后侵占基塔、巴马科等地,并进逼塞古。阿赫马杜让其子留守塞古,自己退至尼奥罗。1887 年,阿赫马杜被迫与法国订立保护条约。19 世纪 90 年代,英德两国从几内亚湾沿海迅速向内地推进,促使法国骤然加快殖民扩张步伐,再次发动对图库勒尔王国的侵略攻势。1890 年,阿尔希纳纠集 1500 名大军向图库勒尔王国扑来,2 月占领塞古。阿赫马杜领导图库勒尔军民再次开展抗法战争,袭击法军交通线,援救被俘军民。同年 4 月,在奥塞布古要塞,图库勒尔战士与侵略者进行巷战,最后把堡垒炸毁,和敌人同归于尽。法国人在此役中死伤数百人。此后,法军沿尼日尔河上游向东步步紧逼,迫使阿赫马杜从卡尔塔、尼奥罗一直退到马西纳。1893 年马西纳失守,随后整个王国领土沦落敌手。图库勒尔人民抗法斗争在坚持 12 年后终于失败。1893 年, 阿赫马杜定居索科托,两年后病逝。

1882—1898 年,萨摩里·杜尔领导瓦苏鲁王国开展了历时 16 年的抗法

战争。正如前述,到 1879 年,萨摩里已把瓦苏鲁王国建设成为西非强盛的伊

斯兰国家(参见本卷第 14 章),西邻塞拉利昂,东迄象牙海岸,北起巴马科附近,南至利比里亚边境。被称为“非洲拿破仑”的萨摩里指挥着当时西非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在抗法战争中显示出非凡卓越的领导艺术和军事才能。怀着对布雷金矿的觊觎之心,法国殖民者于 1882 年从巴马科侵入瓦苏鲁王国。萨摩里派军迎战,揭开了瓦苏鲁人抗法战争的序幕。

在抗法战争第一阶段(1882—1886 年),萨摩里采用散兵线相继突进的战术,屡创法军。特别是在 1883 年 4 月欧雅科伏击战中,更是打得侵略军丧魂落魄,300 名法军仅生还 32 人。1886 年 3 月,法国人被迫与萨摩里签订《凯尼埃巴—古拉条约》,确定布雷和康加巴归属瓦苏鲁王国①。一年后,法国人又与萨摩里订立《比桑杜古和约》,划定尼日尔河左岸归法国,右岸仍归瓦苏鲁王国②。萨摩里深知,此约仅是敌人缓兵之计,法国意在调集力量以便卷土重来,因此他抓紧暂时的和平时机建设国家,加强战备。首先,萨摩里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把军队分成三部分:一是正规军,配备最好武器,直接抗击法军;二是东征军,向东开拓新的领土,以为退守余地;三是后备军,掩护居民安全撤退。其次,鉴于散兵线相继突进战术难以抵挡装备精良的法军, 萨摩里决定改用在水陆交叉地带突袭伏击和坚壁清野的方法以困扰和拖垮敌人。第三,萨摩里巧妙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通过弗里敦的英商购买欧式武器弹药,在比桑杜古等地开设兵工厂,修理和仿造欧式武器,并派人学习、传授欧式武器的使用方法。此外,他还注意加强粮食生产,促进自由贸易, 以及向人民传授伊斯兰教教义和军事知识,增强民族意识。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队战斗力,缓和了财政困难。然而萨摩里也犯了一些战略性的错误,如他在 1887—1888 年间派军用 16 个月的时间围攻城防坚固的锡卡索,结果徒劳无功,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失去了原可争取的抗法斗争的同盟者。

① 让·徐雷·卡纳尔:《黑非洲:地理·历史·文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 年,第 185—186 页。

① 让·徐雷·卡纳尔:前引书,第 187 页。

② Gerenal History of Africa,vol.7,p.125.

在与英国划定各自在西非的势力范围后,1891 年,法国集中兵力进攻康康,直逼首都比桑杜古。瓦苏鲁王国抗法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891—1898 年)。萨摩里率军撤出比桑杜古,且战且退,进入王国东部地区,在达巴卡拉城重建国都。萨摩里在撤退中采取焦土政策,不给侵略者留下一人一物。1892 年 1 月,法军与萨摩里军队在米洛河谷遭遇,萨摩里率军围歼法军 200 余人。面对侵略者围追堵截,萨摩里毫不畏惧,他慨然宣称:“你们(法国人)可以切断南面、北面和西面的通道,但东面的通道仍然向我敞开,真主的土地宽阔无垠。”①他率军采用游击战、运动战与敌周旋,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常使法军疲惫不堪,叫苦不迭。1894 年法国人在侵占图库勒尔王国和达荷美王国之后,调集重兵,从锡卡索、象牙海岸和比桑杜古三面围剿萨摩里军队,英国也配合法军从东面发动攻击,并禁止萨摩里从弗里敦购买军火。在腹背受敌的困境下,瓦苏鲁军民仍然英勇奋战,重创敌寇。从达荷美出发的法军蒙泰伊支队在征途中屡屡受袭,原为 1200 人的支队到达孔城时只剩

120 名残兵败将,蒙泰伊本人也身负重伤。面对日益恶化的战局,萨摩里曾遣使与法国人和谈,但他始终坚持独立的立场,拒绝接受法国人提出的建立保护国的条件。另外,萨摩里还派人与阿散蒂王普列姆佩联络共同进行反殖斗争事宜,但因英国殖民者阻挠而未成。1898 年 9 月,法军偷袭盖勒莫,萨摩里不幸被俘,后被放逐加蓬。

法国殖民者为加紧征服西苏丹,又以下几内亚湾沿海的法国据点为基地向内陆渗透,遭到了贝汉津领导的达荷美人民的英勇抗击。

19 世纪 60—70 年代,达荷美王国国王格莱莱为阻止拉各斯的英国人扩张,曾同意法国商人在科托努居住,但从未放弃对科托努的主权。1889 年, 法国代表巴约尔到首都阿波美,要求在科托努设卡驻兵,王储孔多太子一口拒绝,并明确表示取消法商在科托努居住的权利,禁止法国炮舰在达荷美水域航行。格莱莱去世后,孔多太子继位,称“格贝汉津·阿伊·基莱”(意为“大地所希冀的蛋,只有宇宙才能负载”)。贝汉津曾留学法国,深知法国的侵略意图,着手积极备战。他派人购买欧式步枪,组建了一支 15000 人的军队,其中包括著名的黑人姑娘组成的禁卫军(阿霍西),还有骑兵、炮兵及一些特种兵。他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堪称西非沿海诸国的一支劲旅。贝汉津即位伊始,法军便于 1890 年 2 月炮击科托努,他领导的抗法战争由此开始。3 月,贝汉津率军进攻科托努的法军,并在戈多美海滨大败法国援军; 4 月又在波多诺伏和阿加拉河附近歼灭法军 150 多名。法军被迫于 8 月派人与贝汉津谈判。1890 年 10 月,双方签订维达条约,法国占有波多诺伏和科托努,但每年须付 2 万法郎给达荷美,并承认达荷美对整个沿海地区拥有主权①。休战局面并未持久,法国当局认为该约有损法国尊严,拒不批准,并拨出 300 万法郎的军费备战。1892 年 8 月,一支配备军舰、大炮的法国殖民军沿韦梅河向达荷美进逼。9 月,贝汉津组织敢死队在多格巴给予迎头痛击, 法军损失惨重,法军司令当场毙命。在通往阿波美的道路上,达荷美军队与法军激战,歼敌 740 余名,以致法国人不得不承认达荷美军队“是个谁也不

① O.Ikime ed.,Leadership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frica(《19 世纪非洲的领导者》),Longman 1974, p.59.

① R.Cornevin,Histoire du Dahomey(《达荷美史》),Paris 1962,pp.332-333.

容怀疑的,抗战能力高强的死硬对手”①。1892 年 11 月,贝汉津率军撤出阿波美,转到北部继续抵抗,但因敌众我寡、瘟疫流行以及上层分子叛变,抗法战争连连失利。1894 年 1 月 25 日,贝汉津兵败被俘,被流放马提尼克岛、阿尔及利亚等地。1894 年,达荷美沦为法国保护国,两年后改为殖民地。

在遭受法国殖民侵略的西非土地上,有图库勒尔、瓦苏鲁、达荷美等这样一些统一的强大王国;而另一些地区则散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以及小酋长国、小王国。对前者,法国殖民者以绝对优势的武力予以侵占;对后者,则时常使用结盟、缔约等等欺骗手段,把它们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再予以占领。

柏林会议前后,从西非沿海出发的法国探险家、考察团骤然增多。他们绝大多数担负某种特殊使命,通过送礼、结盟,诱骗当地非洲首领在保护条约上签字画押,为法国殖民当局攫取势力范围,抢占非洲领土,或完成其侦察、联络等准备工作。19 世纪最后 10 年,法国在尼日尔的殖民侵略显露了这些探险家的狰狞面目。1890 年,法国探险家蒙泰伊从圣路易出发,次年 8

月 12 日,在乌罗盖拉迪奥代表法国同当地首领易卜拉欣·盖拉迪奥签订保护条约;24 日,他又与萨伊王国杰尔马王阿卜杜签订同样的条约,规定杰尔马王同法国人结为友好同盟,并在事先未经法国政府同意之前决不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订约②。探险家博德、卡泽马儒也与尼日尔一些地方首领签订了保护条约。1895—1896 年,乌尔斯特考察队自巴马科沿尼日尔河而下直至布萨, 侦察沿途地形。在 1891—1899 年间,法国殖民者与尼日尔土著首领缔结了近

10 个同盟条约或保护条约,使尼日尔变成了法国势力范围。

到 1895 年,法国把已占领的塞内加尔、法属苏丹、法属几内亚、象牙海岸合并为法属西非联邦。达荷美、尼日尔、上沃尔特分别在 1904、1908 和1910 年并入法属西非殖民地,1912 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的毛里塔尼亚也于1920年并入法属西非。

二、英国的征服与反英斗争

19 世纪最后 25 年,英国也不遗余力地投入瓜分西非的狂潮。该时期英国在西非殖民扩张的方向基本上是以几内亚湾沿海地区的原有殖民地向北面内地渗透,而人烟稠密、肥沃富饶的尼日利亚和黄金海岸则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地区。

英国对尼日利亚的殖民侵略由来已久。1861 年拉各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领事与油河地区各土著首领签订了一些保护条约。如 1884 年休伊特领事与阿萨巴的国王、王后和首领们签订的条约中规定,阿萨巴接受英国保护,未经英国同意决不同任何外国和任何强国进行任何通信,缔结任何协定或条约,并保证司法、经济、行政、文化等有关事宜均按英国官员的建议行事①。柏林会议刚一结束,英国便于 1885 年 6 月宣布在拉各斯到喀麦隆之间的沿海地区成立油河保护国,两年后改称尼日尔海岸保护国。但实际占领这块领土时,英国殖民者遭到油河地区和约鲁巴地区诸城邦的顽强抵抗。

① 让·徐雷-卡纳尔:前引书,第 214 页。

② Edmond Sérédu Rivieres ,Histoire du Niger(《尼日尔史》),Paris 1965,p.202.

① A.Burns,History of Nigeria(《尼日利亚史》),London 1963,pp.326-327.

伊卓族的奥波博是尼日尔河三角洲最大的棕榈油贸易中心。柏林会议后,英国威逼奥波博王贾贾接受其保护,贾贾拒不理睬,并封锁商路,关闭商站,禁止英商入境贸易。1887 年 7 月,英国炮舰溯奥波博河而上,炮击沿岸村落。贾贾率军迎击,伊卓人抵抗英军进攻达三月之久。随后,英国人玩弄和平阴谋,建议同贾贾谈判。英国领事保证,无论接受英国建议与否,贾贾在一听完英国政府的指示后就可自由离开。然而当贾贾到会时,英国人当即予以逮捕,押往阿克拉,后又放逐西印度群岛。英国人又于 1894 年 8 月以伊策基里族的布罗赫米埃酋长纳纳“破坏贸易”、“煽动近邻诸族反英”为由,派兵入侵。纳纳率军英勇抗击,英军狼狈逃窜。9 月,英军调集重兵攻占布罗赫米埃,纳纳被放逐黄金海岸。1897 年 1 月,英国殖民者以禁止奴隶贩卖和“人祭”为旗号,派军向贝宁扑来。近 2 万名贝宁军民与敌浴血奋战,

在格瓦拉附近两次重创英军。同年 2 月,得到增援的殖民军兵分三路进攻贝

宁,并采取焦土战术,在付出伤亡近 700 人的惨重代价后终于 18 日占领贝宁

京城。城内约 2500 件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青铜制品被掳掠一空,众多抵抗将领被处死,贝宁的奥巴王被放逐卡拉巴尔。

在约鲁巴城邦,英国人同样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继 1865 年占领阿贝奥库塔之后,英国人着手征服伊巴丹。这时伊巴丹建立了一个以它为核心的约鲁巴城邦联盟,成为抵抗英国扩张的重要力量。1877 年,英国殖民者裹胁埃格巴人、伊杰布人进攻伊巴丹,但直到 1886 年才挫败伊巴丹的抵抗。1888 年, 英国胁迫奥约签订保护条约。1893 年,英国答应奥约的阿拉芬恢复其原有的对约鲁巴各邦的统治权,但阿拉芬必须承认英国对全境的保护权。随后,英国人又武力镇压了拒不接受保护的伊杰布奥德和阿贝奥库塔,并于 1893 年与阿贝奥库塔签订条约,规定英商和传教士可在该国自由活动,英国臣民有权在该国购地建房,从事贸易,开设企业。随后英国将同样的条约强加给伊巴丹、奥约等城邦,逐渐完成了对约鲁巴地区的占领。

在英国对尼日利亚中部和北部的殖民侵略中,皇家尼日尔公司充当了殖民开拓的先锋。为与法德商人进行有效竞争,1879 年英国退职军官戈尔迪·陶布曼将在尼日尔河一带活动的四家英国商业公司合并为联合非洲公司,三年后又改称国民非洲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尼日尔河下游, 致力于阻止法德经济势力的渗透。公司在尼日尔河沿岸设立商站,深入沿岸各地勘探,诱骗当地土著首领签订保护条约,为英国的殖民占领开路。法国人也不甘示弱,赤道非洲公司、塞内加尔和非洲西海岸公司接踵来此,在法国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在尼日尔河下游地区建立了 32 个商站,与 34 个英国

商站相对峙①。为此,国民非洲公司将其资本扩大到 100 万英镑作为回击。经过一场剧烈的商业争斗,1884 年,两家法国公司相继破产,把从当地首领骗取的条约权力以及公司资产转归国民非洲公司。正是凭借国民非洲公司签订的一系列保护条约,英国得以在柏林会议上促使列强承认尼日尔河下游地区为英国势力范围,使法德两国对尼日尔河加以国际共管的主张成为泡影。柏林会议后,英国政府急忙授权国民非洲公司完成对这片辽阔领土的有效占领。1886 年 7 月 10 日,该公司获得皇家特许状,易名皇家尼日尔公司,拥有对尼日尔河下游地区的一切特权、权力以及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全权, 有权开发和经营矿场、开发林业和渔业。公司以阿萨巴为总部,建立政府机

① 苏斯曼诺维奇:《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2 年,第 39 页。

关,设立法院,招募警察部队,以保卫、扩大和管理其领地。公司以武力胁迫和欺骗讹诈手段,到 1888 年先后与各地酋长签订 275 个保护条约,约 50 万平方英里的广阔领地被置于公司代理人执行的英国保护之下②。公司的侵略不时遇到当地人民的反抗。阿萨巴、布腊斯土著居民分别于 1883 年和 1895 年举行起义,捣毁公司的商站、仓库,袭击公司成员。只是在英国殖民军的帮助下,公司才将这两次起义镇压下去。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德国人和法国人也不时染指尼日尔河中下游,皇家尼日尔公司与之展开了激烈竞争。1887 年底,德国一艘运盐船驶入尼日尔河,故意违反该公司的关税规章,船主赫尼格斯贝在努佩进行反对公司的活动,公司将其逮捕并驱逐出境,运盐船也被扣留。1890 年和 1893 年,英德达成协议,划定英德两国在该地区的殖民地分界线,该线起自乍得湖南岸阿达马瓦埃米尔国首都约拉以东(约拉仍属英国),直抵斐南多波岛的海岸, 该线东面归德国,西面归英国。1889 年,英法通过谈判也达成协议,决定沿尼日尔河畔的萨伊到乍得湖附近的巴腊瓦一线划分英法势力范围,法国同意将该线以南一带的弗拉尼各酋长国划归英国皇家尼日尔公司管辖。

1894 年,英法争夺又起,其目标是与达荷美相邻的博尔古地区。该年 11

月 10 日,被英国政府委以重任的弗雷德里克·卢加德与博尔古的尼基国王签约,把博尔古置于英国保护之下。几天后负有同样使命的法军德科尔上校到达时,发现英国人已捷足先登。法国便派出多支远征队在博尔古活动,并图谋夺取皇家尼日尔公司的其他领地。1897 年,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为支持皇家尼日尔公司的扩张活动,授权卢加德组建西非边防军,任命他为旅长,在北尼日利亚西部与法国对抗。随后,公司征服了努佩和伊洛林。1898 年 5—6 月,英法军队在博尔古互相对峙,剑拔弩张,终以法国退让而告终。双方于6 月 14 日签订巴黎和约,将 1890 年划定的英法势力范围分界线又向萨伊东南推移,法国获得博尔古的尼基,英国则取得布萨和尼日尔河下游的势力范围。

到此时,皇家尼日尔公司作为殖民侵略先锋的使命业已完成。1899 年底,英政府撤销公司特许状,次年 1 月正式接管公司所占领土,其中伊达以南的领土并入尼日尔海岸保护国,改称南尼日利亚保护国;以北的公司所占领土称北尼日利亚保护国。当时北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仍归索科托帝国和博尔努王国统治,于是在 1900—1903 年卢加德发动一系列军事远征,交替使用血腥的暴力征服与分化瓦解、和平占领这两种手段,相继占领孔塔戈腊、包奇、约拉、博尔努西部、卡齐纳、索科托等地,完成对北尼日利亚的征服。他们自然也遇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激烈抵抗,例如 1903 年布尔米一役,来自各地的抵抗战士大败英军,歼敌 400 人,连英国总指挥也命归西天。1906 年, 拉各斯殖民地并入南尼日利亚保护国。1914 年,英国将南尼日利亚保护国与北尼日利亚保护国合并组成英属尼日利亚殖民地保护国。

19—20 世纪之交,英国在西非侵略扩张的另一个主要对象是黄金海岸。

1874 年,第七次阿散蒂战争使阿散蒂联邦趋于瓦解。但几十年的反殖斗争毕竟加强了阿散蒂民族统一的意识。1874 年夏秋之交孟沙·邦苏即位后,重整军队,收复失地,着手治愈战争创伤。到 1876 年,阿散蒂王国已收复部分沿海领土,停止向英国人支付赔款,并将英国驻节官逐出库马西。柏林会议结

② N.D.Harris,Intervention and Colonization in Africa(《对非洲的干涉和殖民》),Cambridge 1914,p.136.

束后,英国唯恐处于德法殖民地包围的黄金海岸落入他手,便急于合并阿散蒂王国,以独霸黄金海岸及其北部地区。1889 年和 1890 年,英国总督格利菲斯两次派人到库马西,软硬兼施,要求阿散蒂接受英国保护,都被国王普列姆佩断然拒绝。普列姆佩明确宣称:“我们阿散蒂王国决不受这样的政策约束,阿散蒂必须保持原有的独立。”①1895 年,他又派遣使团前往伦敦表达王国坚持独立的严正立场。英国新任总督麦克斯威尔却奉命向普列姆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英国官员和军队进驻库马西,接受英国保护。普列姆佩予以拒绝,并将英国商人、传教士和官员驱逐出境。1896 年 1 月,麦克斯威尔以普列姆佩不履行 1874 年福门纳和约为由,出动 3000 名殖民军进犯阿散蒂王国。1 月 17 日,英军再次占领库马西,烧杀抢掠,并逼迫普列姆佩投降。1 月 20 日,英国人逮捕了前来谈判的普列姆佩及其父母和 8 个主要酋长,先囚禁于埃尔米纳堡,后又流放塞舌尔。8 月 16 日,英国宣布阿散蒂为英国保护国,委派英国总督统治;同年又与贝克威等部落签订保护条约,从此独立统一的阿散蒂王国不复存在。然而不屈不挠的阿散蒂人民把象征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国宝——金凳子藏匿起来,坚决不承认英国的殖民统治。1900 年,英国总督霍吉逊在库马西召开酋长会议,傲慢地宣称他是阿散蒂最高权力的代表,强迫阿散蒂人交出金凳子让他坐在上面。这无疑是对阿散蒂民族的最大侮辱。酋长们连夜秘密集会,宣誓不再忍受英国统治。三天后,义愤填膺的阿散蒂人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英民族大起义,史称第八次阿散蒂战争。起义由埃吉苏部落酋长的母亲雅·阿散蒂娃领导,也称雅·阿散蒂娃之战。4 月 25 日,8000 名起义者包围了英国人在库马西的一座堡垒,包括霍吉逊在内的所有英国官员、传教士和 750 余名驻防军被困在其中。调来的英国援军也遭到阿散蒂军民的有力阻击,损失惨重。英国人玩弄和谈花招,利用停战之际发动突然袭击,方得逃出堡垒。7 月上旬,英军在班塔马一带与阿散蒂军民发生激战,英军伤亡累累。10 月,库马西防御设施被毁,起义者撤出库马西后分成小股与英军进行游击战。1900 年 12 月,雅·阿散蒂娃与数十名起义将领在一次激战中不幸被俘,被流放到塞舌尔,起义终告失败。阿散蒂国被肢解为 18 个阿曼托,归英国总督管辖。1902 年 1 月,阿散蒂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在此前后,英国人经过与德国人、法国人的激烈争夺, 运用与土著部落缔约的手法,着手侵占了北部领土,并通过一系列英德、英法条约,确定了黄金海岸殖民地的西部、东部和北部疆界。

19 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在上几内亚湾的两块殖民地塞拉利昂和冈比亚也同样进行了由沿海向内陆的殖民扩张。1880 年,英国借口塞拉利昂内地部落纷争威胁到英国对殖民地的贸易,从沿海派遣了一支殖民军进入内地。从1884 年起,内地的酋长在英军刺刀的威逼下与英国签订了保护条约,使英国的殖民统治扩大到内地相当一大片地区。1888 年,英国将塞拉利昂沿海地区建为单独的殖民地;1896 年,宣布塞拉利昂内地为英国保护地。1888 年,冈比亚脱离英属塞拉利昂殖民地,正式宣布为英国直辖殖民地。英国殖民者逐步蚕食冈比亚河中下游两岸,以致和法国殖民势力发生冲突。1889 年英法达成协议,确定沿冈比亚河两岸各宽 10 公里的地带为英属冈比亚领地。

三、德国的征服与反德斗争

① 罗伯特·罗特伯格:《热带非洲政治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532 页。

19 世纪末,德国也与英法一起积极参与对西非的征服与瓜分。德国在西非的殖民侵略是顺着与英法扩张平行的方向,从多哥、喀麦隆沿海地区向内陆深入。

早在 19 世纪中叶前后,德国传教士、商人就已来到几内亚湾沿海地区。

1882 年,活动在今多哥沿海阿内乔一带的德国商人与当地埃维族统治者签订协议,获得在阿内乔的通商权。黄金海岸的英国人也欲将殖民魔爪伸向这块地区。1883 年,英国人利用埃维族统治者格·劳森之死,企图扶植傀儡执政, 而德国人则针锋相对地支持另一王位候选人。由两个列强所挑起的阿内乔内部纷争经久不息,德国以“保护德国臣民的利益和恢复秩序”为借口派兵舰前往;而英国也调兵遣将,准备保护居民不受德国蹂躏。1884 年春,俾斯麦指示德国驻突尼斯领事纳赫蒂加尔前往西非,为德国在几内亚湾尼日尔河三角洲到加蓬河口沿海一带确保几块土地。7 月 2 日,纳赫蒂加尔乘坐炮舰“海鸥”号抵达阿内乔。他通过威胁利诱逼迫洛美、巴纪达的酋长缔结保护条约, 几天后又在两地升起德国国旗;7 月 5 日与多哥大酋长姆拉帕缔约,宣布多哥为德国保护国。1885 年 3 月,德英签订解决多哥西部边界问题的协议。然而东邻达荷美的法国人也对多哥地区垂涎三尺。1885 年 4 月,法军进入该地区,宣布对阿内乔实行保护,德法之间发生武装冲突。同年 9 月,法军失败被逐。1885 年 12 月,德法缔结协定,法国承认德国对多哥的保护权,并确定多哥与达荷美的边界。德国在侵占多哥沿海地区后,向北推进,组织了一支由军人和旅行家组成的探险队,与当地酋长签订保护条约,相继占领了阿提埃梅、帕利梅及其以北地区。德国殖民者的逞凶肆虐引起了多哥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其中以 1896 年南坎塞人起义和 1897—1898 年康康比人起义规模最大,但均为德国人所镇压。

1858 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团在喀麦隆的阿姆巴斯湾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欧洲人居留地维多利亚。19 世纪 70—80 年代,英国人诱骗喀麦隆许多部落酋长请求英国保护。而法国人也正在杜阿拉以南沿海地区与一些地方酋长签订保护条约。1883 年,英国内阁批准了休伊特领事的建议,决定与喀麦隆酋长们签订保护条约,限制他们在未经女王政府同意之前不得将领土让给其他列强,并派休伊特前往喀麦隆具体执行。然而在喀麦隆蓄谋已久的德国商人早就要求俾斯麦对当地实行保护,并使用贿赂送礼、甜言蜜语等手法取得土著首领的信任。德国政府自 1883 年 4 月起悄悄进行占领喀麦隆的准备。当

1884 年 7 月纳赫蒂加尔一行完成对多哥沿海的侵占之后,又驾驶“海鸥”号

迅速于 7 月 11 日赶到喀麦隆,次日就与杜阿拉的地方首领阿克瓦王和贝尔王签署保护条约。7 月 14 日,纳赫蒂加尔在杜阿拉的德国商站附近升起德国国旗;不久又在喀麦隆沿海另外五个商站举行升旗仪式。当 7 月 19 日英国领事休伊特来到杜阿拉时,发现已经迟了一步。英国人一面在杜阿拉挑唆非洲土著反抗德国人,一面又在维多利亚西面和西北面地区与德国人展开一场与土著首领签订保护条约的竞赛。1885 年 7 月,德国政府任命冯·佐登为首任喀麦隆总督。由于德国人捷足先登,英国终究未能占领它长期拥有贸易优势的喀麦隆,英国商人、传教士无可奈何地相继离开。1887 年,德国占领维多利亚的英国教区。到 1888 年,德国人在沿海地区最终确定统治权,转而向腹地渗透,建立了雅温得商站。德国在向内陆的推进过程中不时遇到喀麦隆人民的坚决抵抗,仅一个小小的巴克威里族就对德国展开了为期四年(1891—1895

年)的抵抗。因此,直到 19—20 世纪之交,德国人方才征服雅温得和乍得湖

之间的地区。在德国征服喀麦隆期间,德国与英法先后达成 1886 年和 1893 年的德英协定、1894 年和 1911 年德法协定,划定了喀麦隆与英法各殖民地之间的边界。

这样,西方列强通过对西非人民的征服和镇压以及他们之间的争斗与妥协,到 20 世纪初已将西非基本分割完毕。

四、列强在西非的殖民统治制度

随着西非瓜分的基本告成,英、法、德分别在西非各自所属殖民地逐渐建立一整套各具特色的殖民统治制度。

英国先在西非采用直接统治制度。虽然 1830—1845 年间黄金海岸英国总督麦克利恩曾试图利用非洲统治者作为英国统治的中介人,然而阿散蒂人顽强的抗英斗争使该企图未能得逞。1874 年英国建立黄金海岸殖民地时,便在当地推行直接统治。从 19 世纪 80 年代起,在冈比亚、塞拉利昂、拉各斯以及油河保护国等英国殖民地,当地非洲首领也因参加反殖斗争而遭废黜,由英国实行直接统治制度。在这些地方,英国总督代表英王直接统治当地居民, 总督之下设立行政委员会和立法委员会,其成员多为欧洲官员、商人和传教士,非洲籍委员甚少,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欧洲官员对各地酋长严格控制。这种直接统治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但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在北尼日利亚推行了间接统治制度。间接统治在这里最先由一种统治手段发展为一整套具有特定内涵的殖民统治制度。

北尼日利亚是英国在非洲侵占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殖民地,由于英国在非洲同时忙于进行阿散蒂战争和英布战争,无法立即抽调足够的人员, 凑集足够的财力在此建立直接统治。而且英国在当地殖民征讨中不时遇到土著居民的激烈抵抗,这迫使英国人认识到单靠少数侵略军的直接镇压难以使殖民统治长治久安。于是英国为减少军政人员、节省行政开支、有效维持殖民统治,自然以依靠当地现成的传统政权及其首领为上策。加之当时北尼日利亚的索科托帝国虽已由盛转衰,但大多数埃米尔仍承认索科托哈里发为最高政治、宗教首领,在各地均还存在着一套完整的土著政权系统和司法、税收制度,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英国可以直接利用这一整套比较完善发达的国家组织机制,实现对当地人民的间接统治。卢加德深知利用土著政权进行统治的妙处,他调到北尼日利亚后发布了一系列公告、指示和法令, 对间接统治作了详尽的阐述,使之由一种单纯的统治手段发展和完善成一套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统治制度。

间接统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原则有四个要素:一是英国的宗主权。这是实行间接统治的前提。这种宗主权包括对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任命埃米尔和所有国家官员之权、立法权和征税权。土著统治者只有接受英国宗主权, 其权势和地位才得以维持,而在北尼日利亚的英籍高级专员(后称总督)、驻节官和地区长官则分别对各级土著统治者进行监督和指导,成为英国宗主权在殖民地的具体执行者。二是土著政权。这是整个间接统治制度的基础。1907 年颁布的《土著政权公告》,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北尼日利亚各级土著政权的存在,各级土著首领由英国总督任命并授予委任状和麾标。他们不得作

为独立的统治者而应作为附庸的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治理,还要宣誓效忠英王。土著政权的主要职责是维持治安、征收税款、执行总督命令,负责一些地方建设,可以拥有少量警察,但不得组建军队。三是土著税收。这是间接统治制度的经济支柱。1903 年和 1904 年先后颁布的《土著收入公告》和《土地收入公告》,规定由英国官员协助土著首领确定各村或镇应纳的年度直接税额,由土著官员负责征收,土著政权可留取所征税额的较大部分用来支付土著官员的薪水和公共建设事业费用,其余部分则上交英国殖民当局。四是土著法院。这是间接统治制度的保障。1900 年颁布的《土著法院公告》授权驻扎官发给土著法院许可证,允许其对土著居民拥有司法权,实施伊斯兰法或土著习惯法,其审理受到殖民当局严密监督。其管辖权主要限于民事案件, 并拥有极有限的刑事审判权。至于白人之间及白人与土著之间的各种纠纷, 则由参照英国法律制度建立的高等法院和省法院审理。

在间接统治制度下,北尼日利亚各级土著首领成了英国人的傀儡,完全维护英国殖民统治的利益。在 1906 年萨提鲁起义中,索科托哈里发和大多数埃米尔纷纷协助英军镇压起义者。鉴于间接统治制度在北尼日利亚已达到预期效果,英国当局决定将这一行之有效、花费甚少的殖民统治制度推广到其他殖民地。1912 年,卢加德出任南、北尼日利亚两地的总督,着手将该制度推广到全尼日利亚。

法国在西非殖民地也推行以同化为主要特征的直接统治制度。法国在征服西非过程中遇到由传统首领(国王、酋长等)组织和领导的西非人民的英勇抵抗。即使在镇压这些抵抗后,法国殖民者仍心有余悸。为此,法国人决定消灭可能成为反法领导力量的非洲国家和部落组织,废除传统首领的权力,委派各级官员,推行宗主国法令,直接统治土著居民。即使那些充当殖民走卒的地方酋长也往往不是原来的传统酋长,而是由法国人重新委任的忠诚于他们的非洲人。

为在西非推行同化政策,1912 年,法国当局制定《入籍法》,规定凡出生在法属西非、能效忠法国或任公职十年以上、能阅读或书写法文、拥有生活资料、具备良好品质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在非洲居民中,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和土著上层符合这些条件,而绝大多数非洲人则沦为没有公民权的法国臣民。1916 年的一项法令规定,法国在塞内加尔的老据点达喀尔、圣路易、吕菲斯格、戈雷埃四市镇为宗主国的一部分,实行法国市政法律,全体居民及其后裔为法国公民,各镇可派一名代表进入法国下议院。到 1918 年法属西

非获得公民权者为 24997 名,其中 22711 名住在塞内加尔①。在司法制度上, 除由殖民政权控制的土著法院根据伊斯兰律法或土著习惯法审理一般土著诉讼案件外,法国当局还实行速决裁判制,即根据 1887 年总统法令,法国殖民官员可不经过法院就逮捕非洲人,任意处以各种监禁或罚金。

1895 年,法国授权驻跸圣路易的塞内加尔法国总督兼任西非大总督,管辖其他几个法属西非领地总督。为加强法属西非各领地的集中统治,1902 年,法国设立了一个驻跸达喀尔的独立的西非大总督,在圣路易的塞内加尔总督和其他领地总督一起受其节制。法属西非政府体制如同一个金字塔,顶端是法国总统和殖民大臣,其下便是西非大总督,代表宗主国颁布殖民地法令;第三层是各领地总督,对下属法国官员和地方酋长的更换任命负有全权;

① 奥尔德罗格、波铁辛主编:《非洲各族人民》,三联书店 1960 年,第 395 页。

第四层是各领地省和郡两级法国行政官员,指挥下属土著官员;最底层则为大批法国人委派的土著官员,其中许多人并非出身部落上层,而是曾在法国殖民军队服役立功者,他们充任各领地郡和村两级官员及地方酋长,成为殖民走卒。

在殖民统治初期,法国也曾实行过间接统治。这是因为当时法国扩张的速度非常迅速,致使法国当局一时难以拥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来管理如此广阔的殖民地,于是便同一些非洲土著领袖签订保护条约,只要那些土著领袖承认法国宗主权,法国便保证其政治组织、宗教、风俗习惯、制度和地方法律不受侵犯。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一旦殖民统治基本稳定,法国便撕毁条约,抛弃土著首领,摧毁原有的国家和部落组织,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建立由法国官员直接统治的行政机构。到 20 世纪初,只有在法属极少数内地如莫西、亚登加等仍采用间接统治,保留原有的土著政权。

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则推行高度军事专制的直接统治制度。在多哥和喀麦隆分别设置由德国皇帝直接任命的德国总督,有权颁布殖民地法令、拥有最高司法权、统率军队和控制财政。两个殖民地内部在行政上划分若干区, 各由隶属于总督的德国军事长官管辖。军队与警察部队驻守各个战略要地。这些部队由招募来的非洲土著编成,由德国军官指挥。依仗这些军队和警察, 德国殖民者独断专行。德国当局也指定部分非洲协理员作为政府雇员,负责维持治安、征募劳工、按照德国法律审讯土著诉讼案件。殖民当局还在多哥设置“感化营”,用以惩罚那些反抗德国残暴统治的非洲人。但在喀麦隆北部的弗拉尼人诸埃米尔国,德国不得不仿效英国在北尼日利亚的做法,采用间接统治,保留原有的非洲土著政权。

五、殖民地经济结构的雏形

19—20 世纪之交,随着欧洲殖民者对西非地区实际占领的扩展和政治统治的建立,英、法、德殖民当局运用经济或超经济的手段把西非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改变为适合于欧洲垄断资本掠夺所需要的殖民地经济结构,使西非逐渐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宗主国的农业原料附庸。

土著土地制度的演变是西非传统经济变成殖民地经济的关键所在。在建立殖民统治之初,欧洲殖民当局在西非也曾象南非等地一样直接掠夺土地, 但遭到西非人民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1894 年和 1897 年,黄金海岸英国当局两度提出有关土地条例,试图将森林、矿产和一些荒地收归己有,均因当地人民的极力抵制而作罢。在法属西非,法国当局宣称,作为战胜国的法国有权支配非洲的土地,屡次宣布无主土地属于国家。1906 年颁布的《土地注册法令》规定,土著居民可以通过注册、领取地契而使所耕土地归其所有。但领取地契的非洲人不多,直到 1915 年,经登记而发出的地契仅 1267 件,

所占土地约 12000 公顷①。因此,在西非几乎没有白人大种植园存在,小种植园也不多,这是由西非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首先,在沦为殖民地之前,西非广大地区的土地基本上属集体公有。就尼日利亚而言,在北部弗拉尼统治者拥有土地最高所有权,并实行分封,但土地分配权由各村社酋长和族长掌握,土地由村社或家族成员共同使用;在

① R.L.Buell,TheNativeProbleminAfrica(《非洲土著问题》),vol.1,Harvard1928,p.131.

南部,村社或家族之上没有一个最高土地所有者,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则是土地的所有人,酋长或族长只是土地的托管人,习惯法禁止出售土地,即使出租或抵押也须经酋长批准及村庄、家族主要成员通过。在黄金海岸,土地是属于家族或部族的财产,部族酋长只是族有土地的保管人或经理人。至于法属西非,当地习惯法并不承认非洲统治者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土地被看成耕地者的公共财产。西非这种根深蒂固的村社土地公有制阻碍着殖民者对土著土地直接的大规模掠夺,而且西非人民为保有自己生计所系的土地,也坚决反对殖民当局的土地掠夺政策。

其次,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非沿海商品货币关系已有一定发展。尼日利亚、黄金海岸、塞内加尔沿海地区的土著居民已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建立以不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商业掠夺体系。19 世纪 6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拉各斯出口的棕榈仁由 12000 吨增加到 36000 吨②。欧洲资本家不用开办种植园,也可以继续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剥削西非人民,以获得可靠和丰厚的利润。

再次,西非炎热潮湿的气候使许多欧洲白人望而生畏,不愿前来开办种植园。这样在西非除喀麦隆外,殖民者几乎没有占有大片土地以开办大型的白人种植园。就总体而言,殖民者在西非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土地关系。例如,在尼日利亚北部,英国人剥夺了弗拉尼统治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宣布土地和矿产的最高所有权均属于英国政府;但同时又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土著首领继续依照土著习惯法分配土地,土地转让受到严格控制。在尼日利亚南部,除从皇家尼日尔公司所取得的那部分皇室土地所有权属于英国当局外,保存村社或家族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属于全体土著居民,只是土地出租给外来人须经英国总督批准,租借期最长为 99 年①。在黄金海岸殖民当局也维持旧的部落土地所有制,根据 1900 年《租借法令》,部落领袖虽可将土地出租给欧洲人,但土地出租的面积、期限和用途均有限制。唯有德属喀麦隆例外。德国殖民者先在沿海地区大规模占领土著土地,分配给欧洲大租让公司,建立在奴役非洲应募工基础上的大种植园经济。1896 年,德国当局宣布一切空地均归德国所有,次年建立了第一批大种植园,1906 年增加到 23 个,1913 年增加到 58 个。它们在 1913 年种植可可 13161 公顷、棕

榈油 5044 公顷、橡胶 7177 公顷(1911 年数字)、香蕉 2164 公顷、烟草 153

公顷,共计 115147 公顷的土地②。

在保留传统土著土地关系的前提下,殖民当局使用经济和超殖民地经济结构的雏形经济的权力,把西非仍然变成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到19 世纪末,西非地区曾猖獗一时的奴隶贸易已呈强弩之末,但在西苏丹内地家内奴隶制还广泛存在。当时尼日利亚还有上百万名奴隶,而法属西非到1905 年尚有约 200 万名奴隶①。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于

是殖民当局着手废除奴隶制。1901 年,尼日利亚英国当局发布公告,规定 1901

年 4 月 1 日后出生的所有儿童均为自由人;奴隶制的存在属于非法;取消债

② P.Wickins,Africa,1880-1980,AnEconoimicHistory(《非洲经济史》),Capetown1986,p.15.

① Lord Haily,Native Administration in the Britisth African Territories(《英属西非领地的土著管理》),London 1951,141.

② H.Stoecker ed.,German Imperialism in Africa(《德国帝国主义在非洲》),Lon-don 1986,p.162.

① A.G.Hopkins An Economic Hirtory of West Africa(《西非经济史》), Longman1973,p.226.

务奴隶制。但该公告对奴隶主还是作出一些让步,如不强迫奴隶主解放他的奴隶,奴隶只有在遭受主人虐待时才可向英国驻节官申诉获得解放。在黄金海岸,1874 年,英国总督就宣布了内容相似的废奴条例。从 1887 年起,法国殖民当局曾设立了一些“自由村”,以安置那些挣脱奴役枷锁的非洲奴隶, 仅在 1905—1907 年法属西非就有约 30 万奴隶获得解放②。

殖民当局为促使村社农民种植出口作物,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行政措施。首先是以货币征收直接税。英、法、德当局在其各自所属的西非殖民地均按人或户对土著居民征收高额货币税,如在法属西非殖民当局要求土著居民用法国货币交纳 1—3 法郎的人头税③。这样,过去习惯于物物交换、与货币接触甚少的非洲小农现在为获得足够的货币缴付税款,不得不种植可在市场出售的出口经济作物。其次是实行强制性行政手段。在英属西非殖民当局把种植经济作物作为农民拥有土地的必备条件。法属西非则推行以行政制裁相威胁的义务作物制,如从 1908 年起象牙海岸农民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可可树,否则就被处以罚款和监禁。再次是欧洲殖民当局为推广经济作物种植而采取各种支持、鼓励措施,包括建立试验站和苗圃、提供优良种籽和苗木、指导栽培技术、实行优惠贷款、提高收购价格等等。

到 20 世纪初,西非各地已初步形成以生产、出口单一经济作物为特征的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黄金海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1879 年,提蒂·克瓦西从斐南多波岛带回一些可可荚,在阿库皮姆的曼蓬试种成功。此后,黄金海岸可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891 年首次出口 80 磅,到 1913 年已达 5.06 万吨,占世界首位①。尼日利亚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已呈现地区专业化趋势。棉花与花生的种植主要在北部,可可种植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以阿贝奥库塔为主的西部诸省,而油河地区仍是西非最大的棕榈产品产地。1900 年,棕榈产品超过尼日利亚出口总额的 80%②。冈比亚则是西非的花生产地, 1913 年花生占冈比亚出口总值 95%③。花生也是塞内加尔输出的主要商品,

1880—1900 年间在该地区出口商品中的比例由 52%增至 73%④。

在西非,出口经济作物主要由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种植。西非欧洲资本家主要通过控制流通领域剥削土著农民。大批来自利物浦、曼彻斯特、马赛、波尔多和汉堡的英法德各贸易公司在西非各地操纵、垄断经济作物的收购与出售。它们一般不直接与非洲小农打交通,而是由当地的非洲人及叙利亚人、黎巴嫩人充当中间商,由他们将收购来的经济作物汇集沿海欧洲人商站集中输出。如在 19 世纪末,有 20 家英国商行在油河地区设立近 60 个商

站,雇佣 200 名欧洲职员和约 200 名非洲中间商①。该时期西非各地因广泛种植出口经济作物,传统的粮食作物生产面积大为缩小,不得不从海外进口粮

② A.G.Hopkins,op,cit.,pp.475-476.

③ 苏勃波丁:《法国在西非的殖民政策(1880—1900》),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 年,第 99 页。

① R.Duignan & L.H.Gann ed.,Colonialism in Africa 1870-1960(《殖民主义在非洲》),vol.4,Cambridge 1975, p.454.

② P.Duignan&L.H.Gann,op.cit.,p.455.

③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编:《非洲史(1800—1918)》,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589 页。

④ 苏勃波丁:前引书,第 55—56 页。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下册,第 531—532 页。

食。当时塞内加尔每年输入印度支那大米达 1500—2000 吨②。大批廉价的欧洲日用品涌入西非市场,给西非原有的手工业以致命打击,昔日著名的卡诺纺织业和塞内加尔土布业日趋衰落。欧洲垄断资本家在西非低价收购当地生产的经济作物,高价出售西非所需要的粮食、布匹等日用品。19 世纪末,在欧洲每吨售价为 520 法郎的棕榈油在达荷美却以 240 法郎收购,在印度支那

按每吨 160 法郎收购的大米在西非售价竟达 350 法郎③。欧洲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的“剪刀差”,攫取超额利润。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非农村社会开始发生由传统经济向殖民地经济转换的深刻变革,农村传统的村社土地所有制日趋瓦解。首先,经济作物的种植缩短或改变了维系土地公有关系基础的休耕制和定期分配制,诸如可可树这样的长年生作物,农户可以连续种植数十年而无需休耕。这就需要小农拥有土地的长期固定使用权,而长期使用权经过登记后往往变为所有权。其次,种植出口经济作物提高了小农对土地价值的认识,土地通过出租、转让而日趋私有化。例如,19 世纪末,阿库皮姆的可可农开始向西边森林地带的部落首领购买或租借土地。他们通常集体购买一大片土地,然后按出资多少分得自己领有的一段土地。到 1914 年前,仅在阿基姆阿布库瓦一地就有约

800 平方英里土地转卖给外地人,成为可可农的私有农庄④。

殖民地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欧洲资本家把西非各国变成自己的矿产原料产地。20 世纪初,英国在西非殖民地实行租借法,迫使非洲酋长把蕴藏矿产的土地全部转让给欧洲各公司。黄金海岸金矿的主要产地在塔克瓦,1878 年法商邦纳特的非洲黄金海岸公司获得了第一个租借地,开始运用科学方法采金。1900—1901 年,来此采金的欧洲矿业公司不下 300 家,它们从当地酋长那里获得约 4000 块租借地作为矿场,其中著名的阿散蒂金矿公司控制的采矿

地面积竟达 2600 平方公里①。欧洲租让企业挤垮了非洲人惨淡经营的采金业。到 19 世纪末,加纳人已被外籍矿业公司完全排挤出采矿业。1908 年, 塞康第到塔克瓦铁路修成,大批采矿设备运入,黄金产量急剧提高,输出量由 1901 年的 6 万盎斯增至 1914 年的 40 万盎斯,成为仅次于可可的第二大出口商品②。1910 年,欧洲人在黄金海岸的恩苏塔开始采掘锰矿;1914 年后每年输出锰矿石约 3 万吨③。采锡业是尼日利亚采矿业的主要部门。1910 年前后,欧洲人在包奇高原开始大规模开采锡矿,到 1913 年已有 55 家企业投资

400 万英磅在此采锡④。西非采矿业掌握在欧洲公司手中,土著居民往往被迫成为矿场的契约劳工。

西非殖民地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加工工业极不发达。英、法、德资本家只在沿海城镇开办了为数不多、规模不大的农副产品初加工厂,如榨油厂、轧棉厂、锯木厂、碾米厂和棕榈油、椰子干、鱼类罐头加工厂等等,分别对花生、棉花、木材、粮食、棕榈产品、椰子和鱼类等各种农副产品在出口前

② 苏勃波丁:前引书,第 54 页。

③ 苏勃波丁:前引书,第 59,54 页。

④ P.Curtin,S.Feierman,L.Thompsom & J.Vansina,African History(《非洲史》),Longman 1978,p.509.

① P.Wickins,op,cit.,p.96.

② R.Hallett,Africa Since 1875(《1875 年以来的非洲》),London 1974,p.326.

③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下册,第 591 页。

④ R.Hallett,op.cit.,p.326.

进行初步加工,而将半成品运回欧洲,变成最终产品。1880 年,法国人在大巴萨姆建立象牙海岸第一家锯木厂;1890 年,在塞内加尔建起拥有 50 名工人的当地第一家榨油厂①。

为了畅通无阻地运出西非经济作物产品和矿产原料,以及征服内地、维护殖民统治的战略需要,19—20 世纪之交,欧洲列强在西非修建铁路、公路与港口。鉴于铁路便于加强沿海与内地联系,能够有效提高运输效率,特别是运输军队及其设备的效率,英、法、德殖民当局均较重视铁路建设。到 1913

年,英属西非铁路总长 1405 英里,法属西非铁路总长 1545 英里②。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德属多哥与喀麦隆铁路总长分别达 364.5 公里与 340 公里③。当时西非所有的铁路均从沿海向内地辐射,往往有着特殊的用途。如洛美到阿内乔的铁路被称为“椰子线”,此外还有“可可线”、“棉花线”、“铁矿线”、“棕榈线”。西非内地还修筑了许多通往火车站和水路码头的公路, 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港口。这些近代交通运输网都控制在殖民当局手中,并建立在大量役使土著居民无偿劳动的基础上。如法属西非全境 35000 公里的公路敷设和维修,90%是靠抽调劳役完成的④。一切铁路、港口均是借款建筑的, 借款利息多由当地居民以各种捐税形式支付。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网的建设,促使一批近代城市在矿区、贸易中心、铁路与公路沿线以及沿海港口兴起与发展。象牙海岸的布瓦凯(1896 年)和阿比让(1903 年),尼日利亚的乔斯(1903 年)、迈杜古里(1907 年)、埃努古(1909 年)、哈尔科特港(1921 年)和卡杜纳(1913 年)等城市,均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西非社会经济开始剧烈变化的年代,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纳入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六、阶级关系的演变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也是西非社会阶级关系的大变动时代。随着殖民列强对西非的瓜分,非洲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社会统治者

(酋长、封建主或奴隶主等)与被统治者(农牧民、手工艺人、城镇贫民、小商贩、奴隶等)为主的矛盾逐步变成了西非各族人民同西方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大体上,起初是传统社会的上层领导各族人民反抗殖民侵略者。但随着欧洲殖民者对西非地区政治统治的确立,原有的国家组织趋于解体,在实行直接统治的地区,原来的非洲国王、部落酋长等传统首领被废黜和放逐, 殖民当局往往以一些并非出身于酋长和皇室家族的忠诚者取而代之,充当殖民机构的下属官员,成为殖民当局的忠实走狗。而在实行间接统治的地区, 殖民当局通常保留地方上传统的首领及其权力,运用笼络和威胁的手段促使他们驯服地成为殖民统治的地方代理人。他们不仅死心塌地为殖民当局效劳,而且利用最落后的封建奴隶制剥削形式对非洲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当然也有一些传统首领良知未泯,拒绝帮助殖民者欺压本族人民,甚至积极投身

① 中国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编:《非洲经济》(一),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386,337 页。

② J·D· 费奇:《西非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383 页。

③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下册,第 638 页。

④ 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431 页。

于当地的反帝反殖斗争,1898 年塞拉利昂的茅屋税战争便是明显一例。

经济作物的种植、私有土地的增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非广大农村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小农阶层,并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这种现象在黄金海岸、尼日利亚等地最为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黄金海岸的经济作物产区出现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和富农。富农中的许多人还经营商业与高利货。自耕农,即耕种自己小块土地的小农(可可农),拥有 3—6 英亩土地①。他们地位极不稳定,或发财致富升为富农,或负债破产沦为租佃农。租佃农则佃耕地主或富农土地,其收成的 2/3 上交。被地主、富农甚至自耕农长期或临时雇佣的农工,有的领取固定的月工资,有的按日计酬或计件付酬。

西非民族资产阶级处在形成的早期阶段。在尼日利亚、黄金海岸和塞内加尔等地出现了一些土著商业资产阶级,有的充当欧洲商业公司的中间商, 为欧洲商人收购经济作物、推销欧洲日用品。他们逐渐在沿海城市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力图打破欧洲商业公司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有的也向工矿业投资,开办公司,但遭殖民当局和欧洲资本家的压制和排挤。例如三个芳蒂企业家于 1890 年在奥布瓦西开采金矿,雇佣 200 余名工人,不久即被英国人办的阿散蒂金矿有限公司所收买。这些土著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十分薄弱。

西非工人阶级这时也已出现。最初的一批西非工人主要是在采矿企业、交通运输部门、建筑工地上从事雇佣劳动。在黄金海岸,他们大多是农场工人、矿工、铁路工人、船夫、裁缝、建筑工人、司机、机修工等。1900 年, 塞内加尔约有 900 名各类工种的工人(杂工不算)②。

西非民族知识分子的出现是引进、推广西方教育的结果。从 19 世纪起, 欧洲殖民当局和教会出于殖民侵略和统治的需要,在西非建立了许多进行欧式教育的学校。1827 年,英国行教会在塞拉利昂创办福拉湾学院;1845 年, 又在巴达格里创办尼日利亚第一所学校。1857 年,法国圣灵传教会在达喀尔创办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各一所。1856 年和 1905 年,法国与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在塞内加尔的圣路易和塞拉利昂的博城创办酋长子弟学校,其目的是培养一批为其服务的土著名流。1909 年,英国当局又在黄金海岸的阿克拉设立培训师资的学院和工艺学校。19 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批受过西方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科技知识的近代西非民族知识分子,包括医生、律师、教师、新闻记者、编辑、行政职员、公司雇员等,其中不少人曾到欧洲留学深造, 他们逐渐聚合成一支为数可观的政治力量。这些饱尝种族歧视之苦的黑人知识分子较早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思想的影响,许多人成为西非早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骨干。

西非沦为殖民地之后,酷爱自由的西非人民继续开展反殖武装斗争,例如 1898 年的塞拉利昂茅屋税战争、1903—1904 年的黄金海岸北方部落暴动、1906 年的尼日利亚萨提鲁起义、1907 年的喀麦隆阿达马瓦圣战、1908 年的象牙海岸巴乌莱人起义等等。这些斗争尽管采取中世纪的形式(如部落起义、伊斯兰圣战),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殖斗争,但由于西非社会性质的变化, 这些斗争已带有民族觉醒的特点,斗争目标主要指向残暴的殖民统治。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茅屋税战争。1897 年,塞拉利昂英国当局宣布,自 1898 年起

① P.Curtin,op.cit.,p.509.

② 苏勃波丁:前引书,第 80 页。

在保护地征收 5—10 先令的茅屋税,由各地酋长负责征收。但不少酋长坚决反对。1898 年 2 月,洛科港东北地区有两位酋长因不肯收税而被逮捕,土著居民随即揭竿而起。在德高望重的老酋长拜伊布里赫领导下,起义者捣毁欧洲人的仓库、商站、袭击欧洲殖民者,重创前来镇压的英军。5 月,起义部队逼近弗里敦,英国赶忙从拉各斯调来援军围剿起义者。11 月,拜伊布里赫不幸被俘,后被放逐黄金海岸,众多将领悉被处死。英国总督认为,这是“非洲人政治觉醒和保护财产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①。

从西非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反殖斗争已是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

19 世纪中叶,西非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一批早期民族主义思想家和活动家,他们著书立说,宣传民族主义思想。詹姆斯·A.霍顿(1835—1883 年) 是塞拉利昂获释奴隶之子,曾在福拉湾学院就读,后赴英国深造。他不但是一位颇有造诣的非洲医生,而且通过对西非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发表了《西非国家和人民》等著作,批驳欧洲种族主义谬论,宣传爱国思想。被誉为“非洲民族主义之父”的爱德华·W.布莱登(1832—1912 年)是西非杰出的民族主义思想家。自从移居塞拉利昂以后,他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于 1872 年在弗里敦创办《尼格罗人报》,后又参与创办《西非记者报》、《塞拉利昂每周新闻》、《拉各斯每周记事》等报刊。他著述甚丰,先后出版了《流血中的非洲人呼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尼格罗人种》、《非洲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欧洲人到来之前的西非》等一系列著作,是系统提出非洲民族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认为黑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以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指出近代非洲的落后不是种族的原因,其根源在于欧洲人所进行的万恶的黑奴贸易。他强调保持非洲黑人的特殊个性。他说道:“民族主义是一个自然法则,没有一个独特而有效的民族主义,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取得一个有影响的地位。”① 布莱登倡导的“非洲个性”或“黑人传统精神”基本上包括三个因素:一是非洲人生活中的村社概念和非洲社会的和谐团结关系;二是非洲人跟自然界广泛的和谐一致;三是非洲人在宗教信仰上跟神(上帝)的广泛一致。由此他提出,“只有在非洲,黑人的天分才能如实表现。”②布莱登渴望在西非建立一个以非洲文化为基础、汲取西方先进文明的非洲新国家,鼓励克里奥尔人非洲化,支持成立独立的非洲基督教会。他的思想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西非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且对西非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及其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早期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西非出现了一批早期的民族主义的政治组织。1897 年,黄金海岸一些知识分子和酋长、商人建立了保障土著居民权利协会,其主要领导人为两位律师萨尔巴、海福德以及商人约翰逊。协会开展联合斗争,两次迫使殖民当局废除旨在剥夺非洲人土地的《公共土地法令》,随后在拉各斯和塞拉利昂分别成立了该协会的两个分会。1908 年,在反对当局征收自来水捐的群众抗议运动中,拉各斯的两位非洲医生发起成立了保卫非洲人权利民族联盟。在西非民族知识分子的领导和推动下,英属西

①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vol. 7,p.143.

① R.W.July,A History of the African People(《非洲人民史》),New York 1983,p.411.

② R.W.July,op.cit.,p.410.

非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的广大群众开展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1895 年,拉各斯发生了抗征房捐和地产税的示威运动,500 名群众参加游行,迫使殖民当局取消了这两项捐税。1912 年,南尼日利亚又掀起大规模群众运动,抗议当局把北尼日利亚土地法推广到南部各省。次年,由拉各斯知识分子与阿贝奥库塔等地酋长组成的土著代表团前往伦敦抗议请愿,使该法未能实施。

摆脱欧洲传教士对基督教会的控制,建立非洲人自己领导和管理的基督教土著教会或教派,是民族运动的兴起在宗教领域的反映。1891 年,在布莱登的积极推动下,一些非洲基督徒由拉各斯商人科尔领导下成立了联合非洲教会;1901 年,它与 1888 年成立的约鲁巴独立土著浸礼会合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油河地区非洲部落中出现了一个由布雷德领导的“以利亚①第二” 教派,主张农民组织起来,驱逐欧洲殖民者,结果遭到英国当局的镇压。1914 年,在象牙海岸等地掀起相当规模的哈里斯运动。哈里斯是一位利比里亚黑人新教牧师,1910 年因参加部落起义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创立哈里斯教派, 出狱后在象牙海岸南部传教布道,宣传非洲人之间是平等的兄弟般关系,抨击殖民当局的黑暗腐败,深为非洲农民所欢迎,1913 年信徒发展到 12 万人①。后来遭到法国当局的镇压,哈里斯也被流放。

法属西非早期民族主义运动主要兴起于塞内加尔。1912 年,“青年塞内加尔”在圣路易创立,领导人为沃洛夫族的贵族迪奥普,其成员多为职员、教师、翻译等受过教育的非洲人。这是个温和的民族主义组织,并没提出独立的要求,只是主张与宗主国的法国人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支持非洲职员提高工资的要求。1914 年,该组织推选塞雷尔族的布莱斯·迪阿涅参加议会选举,迪阿涅以“争取我们作为法国公民的权利”为口号,在该年 4 月 16

日以 1910 票竞选获胜,成为进入法国议会的第一位非洲人②。他提出把没收的土地归还达喀尔居民,保证付给铁路工人退休金。1916 年 9 月,他又在法国议会中为达喀尔等城市的非洲居民争得了扩大公民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塞内加尔也出现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伊斯兰教穆里底教团,它由沃洛夫族的一位伊斯兰教隐士阿赫马杜·班巴创建,主张保持传统教规,抵制异教徒。其信徒从乡村农民发展到城镇劳工,1895 年已达 5000 名之多,成为塞内加尔一支重要的反法力量。法国当局对之深为忧虑,曾两次流放班巴, 并迫害该教团成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西非开始出现最早的工人罢工。1890 年,达喀尔、圣路易铁路工人罢工。1897 年,拉各斯工人为增加工资而举行罢工,被称为西非“第一次殖民地大罢工”③。同时,西非工会组织也陆续出现。1912 年,南尼日利亚城市公用事业工人在拉各斯成立第一个工会。1915 年,塞拉利昂出现第一个铁路工人工会。同年,黄金海岸也成立汽车司机工会,有会员近 8000 人①。不过,此时西非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工会组织力量也比较微弱,工人运动尚处于初兴的争取经济权利斗争阶段。

① 以利亚,《圣经》中的先知。

① R.Hallett,op.cit.,p.336.

② G.W.Johnson,Jr.The Emergence of Black Politics in Senegal(《塞内加入黑人政治的兴起》),California 1971.pp.162-170.

③ B.Davridson,AfricainModernHirtory(《现代非洲史》),London1978,p.173.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第 5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