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列强瓜分非洲之角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9 世纪后 30 年,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为获得最大限度的高额利润,开始了疯狂瓜分世界的竞赛。1869 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贯通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通道,非洲之角的战略地位和商务价值更显重要。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插手,都想在此建立战略据点。因此,非洲之角的瓜分,不仅是殖民列强瓜分非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列强瓜分世界大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争夺非洲之角的着眼点,包含着殖民列强对世界战略的考虑,因此,对这一地区的争夺相对来说较为激烈和复杂。

以 2C 计划为目标的英国,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要确保大西洋—地中海

—苏伊士—红海—印度洋的海上生命线,对于整个红海、印度洋西侧特别是邻近运河地区的非洲之角,尤抱有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之心。它一方面赤裸裸地积极抢占 2C 计划必经之地,另一方面又非常狡猾地怂恿自己控制的埃及积极向东非之角扩张,削弱当地人民的反抗,最后达到其坐收渔利的目的。1882 年通过武力镇压阿拉比起义,英国将埃及实际上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接着借助于支持埃及镇压苏丹马赫迪起义,基本上控制了尼罗河流域。1898 年法硕达事件因法国退让而平息,英国实现了自己纵贯非洲计划的北半部分。同时埃及在英国允许下,南下索马里沿海,势力一直达到哈拉尔。这样,从整个战略态势上看,英国不但逐步在内陆地区造成了一个对非洲之角的隔离带,而且在争夺非洲之角的斗争中已得先机。

对非洲之角怀有野心的,除英国外,至少还有法国、俄国、意大利等。在争夺非洲的斗争中,法国热衷于东西齐头并进,力图使自塞内加尔东进的殖民军与自索马里沿岸西进的殖民军会师中非,实现其梦寐以求的横断非洲大陆的 2S 计划。法硕达事件后,法国不甘心失败,依旧积极在非洲之角地区渗透扩张,建立据点,以威胁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国不甘寂寞,也竭力在东北非地区活动,力图打击英国在印度洋的势力,为它自己从中亚地区南下打通印度洋的南进战略服务。沙俄的传教团与军事考察团相继进入这一地区。意大利帝国主义发迹较晚,力量在殖民列强中最弱,当它走上世界大瓜分的餐桌时已所剩无几,因此在瓜分非洲之角的争夺中更带有某种疯狂的、不自量力的色彩。在埃及撤出非洲之角后,英国改变策略,采取一种弱邻政策,即比起咄咄逼人的劲敌法国来,英国宁愿选择意大利作为自己在非洲之角殖民扩张与统治的伙伴。因此,英国认为意大利在东非之角的渗透扩张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要求,于是对此采取默许甚至怂恿的态度。这样,列强在瓜分非洲之角时,逐步形成了英国为主角、意大利打头阵、两者联袂对付法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格局。

和其他被瓜分、被掠夺的地区一样,东北非人民对列强侵略的回应是不屈不挠的反抗。在非洲之角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尚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索马里各族人民。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济相当落后;政治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有部落、有氏族、也有初步形成的封建国家。因此,各部落、氏族或封建国家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规模可观的战争,从而大大削弱了索马里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瓜分的力量。索马里尽管没有形成单一的政治实体,但其文化具有同一性,即都信仰伊斯兰教,它为索马里人民提供了一种传统的反抗武器——圣战;而且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索马里各族人民虽没有共同的国家观念,但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家园意识。在殖民征服下有了共同

利益关系的索马里人民,一旦注入圣战的精神,那平时就尚武好勇的身躯便在神的呼唤下迸发出持久而超人的力量,其典型表现便是长达 20 年之久的哈桑大起义。

在黑非洲最早出现国家组织的埃塞俄比亚,发展了在整个非洲大陆独一无二的基督教文明。尽管地理上的隔离和长期的对外封闭使这个封建王国变得疲软萎缩,政治、经济上都具有鲜明的割据性和分散性,但悠久的历史传统加上自西奥多以来的近代化改革,毕竟使这里的人民在面对外来威胁时能做出较高层次的反应。最弱的帝国主义国家遇上了最强的的非洲国家,就理所当然地爆出了非洲之角人民反抗瓜分的另一片光华——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卫国战争。孟尼利克在保家卫国的同时,还继续了西奥多开创的近代化改革①。他不但引进西方的长技,而且在政治上进行改革,设立了内阁,改善了司法制度,试图建立近代中央集权制。虽然这仅仅是模仿,是想将西方近代先进制度嫁接在尚未变化的封建主义土壤上,然而,不管他们对近代化的理解有多少局限性,其改革事业毕竟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加强了内部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抵御外国列强入侵的能力。从国际环境来看,在抗意战争中,客观上支持了埃塞俄比亚的法国、俄国寻求更大的利益;而与意大利站在一起的英国虽在感情上对埃塞俄比亚取得的巨大胜利恨之入骨,然而理智告诉他们:埃塞俄比亚的独立既未直接威胁苏伊士—红海—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又不直接影响 2C 计划的实施,同时还有利于压抑一下意大利的侵略气焰,保持其弱邻地位,因而得到英国的容忍。所以在非洲进入现代史时, 我们看到了一个以自己的抗争保持了至少是表面上受到列强承认的独立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一、列强瓜分非洲之角

非洲之角北扼红海咽喉,东南频临印度洋,历来为东西方交通要冲。英法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此觊觎已久。列强对非洲之角的争夺大致可以 1884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

第一阶段以英国、法国、埃及的侵略为主。1827 年,英国试探性地派“塔马尔”号军舰侵入柏培拉,迫使当地哈巴尔·阿瓦尔部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1839 年,英国又用武力占领了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亚丁,将其作为通往东印度的中继站。驻亚丁的英国殖民军依赖红海彼岸的北索马里供应肉类和其他物资,因此 1840 年 8 月,英国军队就侵入亚丁对岸,分别在 8

月 19 日和 9 月 3 日迫使塔朱腊和泽拉签订条约,塔朱腊素丹以 10 袋稻子卖掉了穆沙岛,泽拉总督无偿割让了奥巴特岛①。

在瓜分非洲之角的斗争中,法国针锋相对,是英国的主要对手。1840 年, 法国南托·博尔多斯公司派孔伯前往塔朱腊和泽拉活动。1843 年,深入到埃塞俄比亚境内的旅行家罗竭·赫里考特代表法国与绍阿王签订了《政治和商业协定》。1859 年,还在刚刚破土动工开凿苏伊士运河之际,狡猾而又有眼光的法国殖民者就设法取得了位于达纳基尔红海沿岸的奥博克港的租借权;

①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孟尼利克为确保独立才转入近代化改革,参见 L.H.Gann& p.Duiganan,Colonialism in Africa(《殖民主义在非洲》),vol.1,Cambridge1969,p.443.

① Saadia Touval,Somali Nationalism(《索马里民族主义》),Harvard 1973,p.33.

1862 年又以 10000 塔勒购买该港,预先在通航后的英国生命线上砸下一颗钉子。1881 年,法国在奥博克开设了法国—埃塞俄比亚贸易公司。

继法国之后,意大利殖民者接踵而至,也对红海非洲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1869 年,原在埃塞俄比亚活动的传教士朱塞佩·萨佩托在厄立特里亚沿海取得了阿萨布港的租借权。1870 年,意大利的拉法坎勒·鲁巴蒂诺轮船公司也从当地达纳基尔人手里购买了这座港口。

梦想建立一个非洲大帝国的埃及统治者不但派军远征苏丹和赤道非洲, 还追逐非洲之角的利益,发动了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甚至派兵占领远至基斯马尤的东非沿海之地。1866 年,伊斯梅尔政府从奥斯曼帝国皇帝那里获得红海沿岸的萨瓦金和马萨瓦。1870 年,埃及总督受奥斯曼素丹之命,统治了从苏伊士到瓜达富伊角之沿海地区。同年,埃及派出穆罕默德·贾马尔贝伊前往索马里沿岸活动,先后在布勒哈尔和柏培拉升起了埃及的旗帜。1872 年,埃及出兵攻占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地区。对埃及统治者这种追求霸业的政治任性,英国狄士累利政府采取怂恿的态度,因为埃及向外扩张就需追加军费,这就会使本来就难以平衡的财政破产,以便英国乘机控制并从扩张中获得利益;同时也可借埃及之力削弱埃塞俄比亚,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在英国暗中鼓动之下,1873 年埃及占领了厄立特里亚的恩涅斯莱湾,次年占领克伦。1875 年,埃及兵分三路,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亚北部,劳夫帕夏率领的军队占领了哈拉尔,但在 11 月 6 日的贡德特战役和翌年 3 月 7—9 日的古拉战役中分别被约翰四世的部队击败。不过,埃及仍派远征军到瓜达富伊角以南的索马里海岸,并从泽拉向内地扩张。英国在控制埃及财政之后,将埃及变成了侵略非洲之角的工具。1877 年英国同埃及总督签订协议,承认埃及的管辖范围向南一直延伸到哈丰角,并明确规定:“索马里海岸⋯⋯的任何部分,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割让给任何一个外国。”①这一规定表明了英国排斥其他列强染指索马里的意向。

第一阶段的征服有两个特点:一是列强都在沿海活动,尚未大规模深入内地;二是列强尚未在此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1884 年后列强对非洲之角的瓜分进入第二阶段。1882 年初英国炮轰亚历山大港,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与此同时苏丹爆发的马赫迪大起义,对埃及统治者的对外扩张是一次毁灭性打击。1884 年 6 月 3 日,埃及与英国、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埃及和平条约》。埃及将所占埃塞俄比亚北部土地如数归还, 埃塞俄比亚可用马萨瓦港运送包括武器和弹药在内的一切商品。埃塞俄比亚的义务是协助被马赫迪军队包围在卡萨拉、阿迈迪丁和桑希特的埃及军队经埃塞俄比亚撤到马萨瓦。随后埃及军队先后撤出伯格人居住区、泽拉、柏培拉、哈拉尔等地。这样,非洲之角地区再次出现某种真空地带,帝国主义列强在此展开了疯狂的角逐。

英国迅速占领泽拉、布勒哈尔和柏培拉等沿海城镇,并在 1884 年 7 月—

1885 年 1 月间分别与伊塞·盖达布尔西、哈巴尔·加尔哈吉斯、哈巴尔·阿瓦尔和哈巴尔·托尔贾洛等族签订殖民保护条约,把殖民统治从沿海扩至内地。这些条约,一般都保证除英国政府外不将他们所居住或控制的任何领土割让、出卖或抵押给任何其他国家①。同时,英国分别向柏培拉、泽拉和布勒

① 刘易斯:《索马里近代史》,商务印书馆 1973 年,第 85 页。

① 刘易斯:前引书,第 93 页。

哈尔派遣三个受英国驻亚丁长官节制的副领事。1886 年,英国又与上述各族签订补充条约,宣称英国政府保证各有关部族及其领土受到女王的恩泽和庇佑,重申未经英国允许各部落不得同任何其他国家发生关系②。1887 年 7 月20 日,英国通知欧洲列强,在吉布提至齐阿达港的索马里北部沿海建立英属

索马里保护地。此外,英国与德国于 1886 年在东非划分势力范围,确认从基斯马尤到瓦尔谢克的贝纳迪尔海岸归桑给巴尔素丹管辖。1891 年,英国迫使桑给巴尔素丹签订条约,实际上接管了贝纳迪尔海岸。

法国野心勃勃,立即抓住了这一进入索马里的大好时机。阿拉比事件后, 英法两国共同控制埃及的情况不复存在。法国人认为自己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于是决心在航线必经的红海地区建立一个稳固的基地。1884 年,正当苏丹马赫迪大起义渐进高潮的时候,法国任命莱翁斯·拉加尔德为驻奥博克总督。他上任伊始,便积极扩张,先后与塔朱腊沿岸一些酋长签订条约,占领了阿利角、古贝特哈拉巴等地方。1885 年,法国占领吉布提,法国的殖民统治重心也从奥博克迁至吉布提。英国对此立即作出强硬反应,宣称其索马里保护地从柏培拉起一直延伸到法国所宣布的殖民范围以内。法国充耳不闻, 继续与当地部落签订“永久友好条约”。双方关系一度紧张,后经过谈判, 1888 年法英就此缔结条约,将两国在非洲之角殖民地疆界划在泽拉与吉布提之间。1896 年,法国将其在北部索马里的占领区合并为法属索马里,吉布提为其首府。

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国披着同教亲善的外衣,也要在非洲之角占有一席之地。1884 年,沙俄冒险家阿西诺夫以旅行为名,窜到埃塞俄比亚,为建立一个哥萨克殖民地做准备。1889 年 1 月,阿西诺夫率领一支远征队在吉布提的萨迦诺港登陆,与法国发生冲突,俄国人全军覆没。1894 年,沙俄利用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冲突加剧之机,迅速派使团到埃塞俄比亚,受到孟尼利克的欢迎。1896 年,沙俄在亚的斯亚贝巴建立使馆。继教会使团之后的是军事使团,沙俄曾派一些军官(如阿尔塔莫诺夫上校等)到埃塞俄比亚参谋总部工作。沙俄的用心正如伊夫拉因在 1896 年出版的《埃塞俄比亚游记》中透露的: “除了宗教领域的亲善以外,友谊可以为我们的政治利益服务,我们的国家可能在靠近印度洋的红海岸一个地点取得稳固地位。”“这样,万一需要, 我们就可以在印度边境牵制英国人,保证我们的舰队通航到远东一带”①。

与此同时,意大利也以阿萨布为据点继续扩张。1882 年,意大利在英国压力之下承认了埃及对阿萨布以北和以南地区的统治权,以此为代价换得了英国对意大利政府正式从拉法坎勒·鲁巴蒂诺轮船公司买下阿萨布港的默认。在埃及撤出之后,英国不再限制意大利在这一地区的行动,开始采取弱邻政策。为抵销法国的强劲势头,英国怂勇意大利挤入埃及撤出所形成的真空地带。1885 年 2 月 3 日,意大利军队占领马萨瓦后向贝卢尔地区扩张,并进一步向埃塞俄比亚内地推进,1885 年 6 月占领萨蒂,1886 年 11 月占领瓦阿。1887 年 1 月 26 日,500 名意大利侵略军被 20000 名埃塞俄比亚军队全歼于多加利②。战败的意大利不得不放弃萨蒂、瓦阿、祖拉,退回马萨瓦。1887 年 12 月,意大利再次向内地推进,1888 年 1 月重占萨蒂。1889 年,意大利

② Saadia Touval,op.cit.,p.37.

① 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第 1 卷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第 767—768 页。

② A.H.M.Jones & E.Monroe,A History of Ethiopia(《埃塞俄比亚史》),Oxford1978,p.138.

同埃塞俄比亚签订了乌查里条约①。意大利不但割占了埃塞俄比亚北部领土, 还篡改条约,擅自宣布其为“保护国”。1890 年 2 月,意大利宣布建立厄立特里亚殖民地,以阿斯马拉为首府。

在北部行动顺利时,意大利又对南部索马里沿海提出了领土要求。1889 年 2 月 8 日,意大利驻桑给巴尔领事文琴佐·菲洛纳迪迫使奥比亚部落素丹

优素福·阿里签订条约,接受保护;意大利付出的代价是 1800 塔勒的年金。

同年 4 月 7 日,当地又一大部落米朱提因素丹被迫承认意大利保护,代价是少量的年薪和部分枪支。意大利先后攫取了从基莱角到阿瓦达角、加腊德·诺加尔和从阿瓦达角到卡西姆港的领土。1889 年 8 月 3 日,意大利与英国东非公司签订协定,转租到该公司从桑给巴尔素丹那里承租的贝纳迪尔海岸港口,从而使其在索马里所获地盘实际上向南大大推进。1891 年,意大利在阿达莱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和由 20 名土著士兵组成的驻军。1892 年 8 月 12 日,英国驻桑给巴尔领事波特尔以桑给巴尔素丹的名义,把贝纳迪尔海岸的布腊瓦、梅尔卡、摩加迪沙、瓦尔谢克等港以年租金 16 万卢比直接租给意大利,事实上由意大利无限期独占。至此,意大利在南部索马里沿海的占领地区基本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此为依托、以各港口城镇为据点、向内地不断深入的战略态势。1908 年,意大利将南北领地合并为意属索马里。

埃塞俄比亚是东北非之角的一个大国,其历代君主都认为自己国家的疆界东至大海、西到白尼罗河。孟尼利克二世在位时,国力蒸蒸日上。阿杜瓦大捷后,其国内和国际声望骤增,君权扩张意识膨胀,不断向东蚕食①。这就使列强瓜分非洲之角的形势又一次因东方君主的掺合而带上特殊的色彩。

早在约翰四世统治时,身为绍阿王的孟尼利克就积极向东、向南扩张。1885—1886 年占领阿鲁西,1887 年占领哈拉尔。孟尼利克命令他的亲信、新占地区驻节长官马康南公爵继续向沿海地区伸展其势力,1891 年秋占谢贝利河上的伊米。沿海的吉布提和泽拉地区虽然已分别为法英两国控制,但其内地的伊塞人和盖达布尔西诸部则受马康南的控制,向其纳贡。在南方,埃塞俄比亚军队沿朱巴河南下,直至卢格。同时孟尼利克与欧洲殖民者进行了大量的贸易:绍阿从意占阿萨布和法占奥博克购买军火,输出大量的象牙、牲畜、咖啡和黄金。埃塞俄比亚的这些活动都与当地索马里人和正在西进的意大利人发生冲突,它对南方和东南方的巨大压力也使埃英关系日趋紧张。1887 年 10 月 20 日,正在与约翰皇帝作战的意大利为从内部削弱埃塞俄比亚,与绍阿王孟尼利克签订《和平联合条例》②。意大利承认孟尼利克为埃塞俄比亚皇帝,并给予 5000 支雷明顿枪的军事援助;埃塞俄比亚则在各方面支持意大利。乌查里条约签订后,意埃关系逐渐恶化。侵埃战争失败后,双方就索马里地区之疆界进行谈判,规定从海岸到内地 180 英里之地带和从英属索马里边界到巴尔德腊以北、朱巴河之间的地区为意属索马里。这一模糊的规定给

① 乌查里是从阿姆哈拉文 Wuchale 译出:又名乌西阿利条约,乌西阿利是从意大利语 Ucciali 译出。

① 对埃塞俄比亚侵入索马里,国际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出于对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从沿海向内陆侵略的考虑,是“对在近邻建立殖民地的欧洲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参见 A.Adu Boahen, General History ofAfrica,vol.7,California 1985,p.82.我们认为,埃塞俄比亚的活动尽管客观上有防御帝国主义入侵的作用,但它无疑是以恢复昔日帝国的光荣为目的的一种封建国家的扩张行为,而且是先于欧洲人入侵的。从索马里方面来看,埃塞俄比亚无疑是侵略者。

② 也称《意大利—绍阿协定》。

意大利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借口。它不断向西扩充控制区域。1908 年,意大利又迫使埃塞俄比亚签订条约,以 300 万里拉的代价获得一条从朱巴河上的多洛往北至谢贝利河的边界,正式将卢格与朱巴河、谢贝利河之间的大片地区并入意属索马里。英国出于对整个东北非战略的考虑,竭力要与孟尼利克建立友好关系,于是在 1897 年派出罗德使团前往埃塞俄比亚,其目的之一便是要解决索马里海岸英国当局和埃塞俄比亚哈拉尔总督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1897 年 5 月 14 日,双方达成协定,英国不但同意通过泽拉港为孟尼利克转运军火,并对由此输入埃塞俄比亚的转口货物免征关税,而且同意放弃英属索马里豪德地区的 67000 平方英里土地,仅保留哈尔格萨及小部分地区;同时埃塞俄比亚承认英国对英属索马里的殖民占领①。在罗德使团之前, 法国也闻风而动,派莱昂·拉加尔德使团与孟尼利克二世谈判。由于抗意战争中得到过法国的同情与支持,孟尼利克对法国颇有好感。双方于 1897 年 1

月 29 日和 3 月 20 日分别达成两个协定。法国为保持这种超过别国的友好关系,同意将法属索马里范围缩小到“万王之王”满意的程度。法国缩小了自己殖民地的面积,却扩大了自己在埃塞俄比亚的权益,取得了通商方面的许多优惠保证,并签署了修筑从吉布提通往埃塞俄比亚内地铁路的协议。

至此,英国、法国、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四国大致将各自在索马里的属地调整到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非洲之角沿海地带形成了意大利厄立特里亚殖民地、英属保护地、法属保护地、意属保护地和埃塞俄比亚东南的索马里属地五块并立的格局,列强对非洲之角的争夺遂告基本结束。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瓜分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列强不但把它当作进一步扩张的据点,而且还着手进行治理和开发。二是殖民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殖民者所占据的已不再是某座孤城,而是大片土地。三是列强在瓜分中竞争激烈。老牌殖民国家英法决不放松对非洲之角的争夺,后起的意大利更具疯狂性,甚至连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沙俄也不甘落伍, 加入了瓜分的行列。四是英勇的非洲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和索马里哈桑大起义。

二、埃塞俄比亚的抗意卫国战争

正当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东北非地区的时候,孟尼利克于 1889 年继约翰四世之后,登上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的宝座,从而开始了埃塞俄比亚近代化最关键的阶段。他之所以能对国家近代化做出超越前人的杰出贡献,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是西奥多二世改革事业的自觉继承者,而且在许多方面比那位先驱者站得更高,做得更自觉、更策略。

孟尼利克二世 1844 年生于绍阿省盖拉人地区的安哥拉拉,其父海尔·马拉科特是绍阿国王。11 岁时,绍阿王国被西奥多二世所灭,他被带回马格拉达,生活在宫廷中。在西奥多二世身边,他耳濡目染,既获得了可贵的治国经验,又深受改革之风的熏陶,萌发了推进近代化的理想。他既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又汲取了西奥多二世对外犹疑软弱、内部分裂割据而终于导致改革失败的教训。西奥多二世对这位出类拔萃的青年人十分器重,但孟尼利克

① Harold G.Marqus,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Emperor Menelik(《孟尼利克皇帝的对外政策》),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7,no.1(1966),p.121.

仍然思恋故土。1865 年,他秘密逃离马格拉达,在盖拉族头领沃格特夫人帮助下回到绍阿省,宣布继承王位。从重掌绍阿大权之日起,孟尼利克便以实现国家近代化为己任,励精图治。

1868 年,西奥多二世兵败自杀,埃塞俄比亚陷于分裂和割据的局面。1872

年 1 月 21 日提格雷的卡萨称帝,号约翰四世。此时孟尼利克的势力已有很大

发展。为获得他的承认,约翰四世与他在 1878 年 3 月签订条约,规定孟尼利克对约翰四世称臣纳贡,并在国家作战时提供军队;承认孟尼利克为绍阿国王,其势力范围北到巴希洛河、西到阿贝伊、东南到阿瓦希。孟尼利克并不就此罢休,而是积极与意大利联系,扩充自己的实力。1882 年,约翰四世不得不与孟尼利克重新签订条约,承认孟尼利克向东南方的征服,并用 12 岁的

王子阿利亚·塞拉西和孟尼利克 7 岁的女儿扎迪图订婚的办法维持双方的政

治联系。1889 年 3 月 10 日,约翰四世在梅特马与苏丹马赫迪军队作战时中流弹身亡,临终前指定曼加夏继承王位,由忠诚善战的将领阿鲁拉辅佐。然而,孟尼利克却在大多数封建王公和意大利支持下,加冕为“万王之王”。孟尼利克为防止提格雷的曼加夏重新争夺王位,希望意大利承认其为“万

王之王”。意大利也认为自己在孟尼利克取得王位中有所贡献,想在其称帝后有所收获,希望通过一可靠的傀儡皇帝实现自己对埃塞俄比亚的殖民统治。于是,1888 年 9 月意大利草拟条约初稿,经多次磋商后于 1889 年 5 月 2

日签订乌查里条约,全称《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永久和平友好条约》,共 20 条。意大利正式承认孟尼利克为埃塞俄比亚皇帝,并允许埃塞俄比亚从马萨瓦免税进口军火;埃塞俄比亚将提格雷的大部分领土割让给意大利,并给予其商业、工业、司法上的特许权。意大利对此并不满足。6 月 2 日,意大利将军安东尼奥·巴尔德赛拉挥兵迅速占领克伦,8 月 3 日占领阿斯马拉,不久又长驱直入占领哈马西安省的余部以及奥库勒—库赛伊和赛勒两省。在军事占领的同时,10 月 1 日意大利又与埃塞俄比亚签订补充协定。意大利要求以实际占领线划定埃塞俄比亚和意属厄立特里亚的边界,而意大利为埃塞俄比亚提供 400 万里拉的借款,以哈拉尔关税作保,否则将哈拉尔割给意大利

①。

主要问题发生在乌查里条约第十七条。该条规定,埃塞俄比亚皇帝陛下在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时,可以借助意大利国王陛下政府。意大利殖民者采用欺骗手段,将阿姆哈拉文本中的“可以”篡改为意大利文本中的“务必”①。意大利在 1889 年 10 月 17 日单方面根据柏林会议总协定,向欧洲各国宣布埃塞俄比亚为意大利的保护国;1890 年 2 月又将意大利文本公布在“绿皮书”

① A.H.M.Jones & E.Monroe,op.cit.,p.139.

① 意大利政府和殖民主义史学家认为,这是孟尼利克的计谋。签约之前,他要寻求意大利的帮助,取得皇位继位后,则从国家利益出发,不想签约,但又想回报意大利的支持,所以故意不发现两个文本的不同, 为以后毁约留下伏笔。还有一派史学家认为,这纯属误译。意大利本来就没有变埃塞俄比亚为保护国的意图。现经多位史学家大量深入研究各方面档案材料,基本得出一致结论,即这是意大利有预谋的一次行动。参见 Sven Rubenson,The ProtectorateParagraph of the Wichale Treaty(《乌查里条约的保护条款》),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2(1964),p.243-283.Sven Rubenson,Professor Giglio,Antonelliand Article xv Ⅱof the Treaty of Wichale(《安东尼利和乌查里条约第 17 条》),in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 Ⅱ 3(1966) P.445-457Carlo Griglio,Article 17 of theTreaty of Uccialli(《乌查里条约第 17 条》),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Ⅵ 2(1965),p.221-231.

中,以此换得欧洲列强的认可;同时继续向内地蚕食, 1890 年 1 月 26 日占领了阿杜瓦。对意大利的这种行为,欧洲国家反应不一。英国基本同意,在当时英国出版的地图上,埃塞俄比亚被描画为“意属阿比西尼亚”。法国和俄国一直同意大利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所以持反对态度。对意大利要以实际占领线划定边界这一要求,埃塞俄比亚统治集团内也意见不一。皇后泰图就曾质问孟尼利克:“约翰皇帝从不割让领土,因此而与意大利人和埃及人作战,他为这一原则战死。在这个榜样之后,你愿意卖掉自己的国家吗?难道还要人教给你历史吗?”②。促使孟尼利克发现意大利阴谋的是,当孟尼利克通知欧洲列强准备在 1889 年 11 月 3 日加冕皇帝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答复是:“我们将把您的信件和我们的答复文本邮给我们的朋友、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①。孟尼利克遂让阿尔弗雷德·伊尔格对比阿、意两种文本,发现其中有诈。孟尼利克立即把这一欺骗行为通知欧洲列强,要求意大利改正其错误并晓谕欧洲各国。1890 年 9 月 27 日,他又致书意大利国王,表示“由于两国的友好关系,所以我在签约时说过,请意大利君主受理我国在欧洲的事务,但是我从未签订条约来限制自己必须这样做。”意大利对此非常恼火。早在这年 8 月,他们就认为:“战争是解决埃塞俄比亚问题的唯一可能之办

法”②。但又假惺惺地派安东尼利于 12 月 18 日到埃塞俄比亚和解,企图迫使埃塞俄比亚承认既成事实。泰图皇后义正辞严地驳斥道:“我是一个妇人, 我不喜爱战争,但比起承认这个条约来,我更喜欢战争。”“你想要其他列强把我们看作是你们的保护国,这绝对办不到!”③。 1891 年 2 月 12 日, 安东尼利灰溜溜地离开绍阿。意大利政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迅速将扶植绍阿的政策变成支持提格雷之曼加夏反对孟尼利克皇帝的政策。克里斯皮说:“从现在起,就要鼓励那些觊觎王位者来反对他”,只要他“不存在了, 这个帝国就会分裂成南北两半,⋯⋯最后都会置于意大利的崇高保护之下”。如果这样做不能成功,那就采用“拿破仑一世的方法征服这个非洲古国”④。1891 年 4 月,孟尼利克再次写《致欧洲列强书》,指出:“如果远方的列强前来瓜分非洲,我是不会袖手旁观的”⑤,表达了维护民族独立的决心。1891 年 12 月 8 日意大利与曼加夏签订条约,同意意大利兼并赛勒和奥库勒—库赛

伊。面对这种情况,孟尼利克毅然在 1893 年 2 月 12 日最终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2 月 27 日再次通知欧洲列强:“埃塞俄比亚不需要任何国家帮助,她只受上帝的保护。”①

早在孟尼利克发现条约有诈之时,他就预感到战争不可避免并积极进行了准备。一方面,他利用法俄的反意情绪,购进大批军火装备军队,并接受法俄的军事代表团,谋求国际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先后征服了阿瓦什、锡达莫、沃拉莫、咖法等地,竭力保持并增强国家统一,以便集中全部国力与意大利决一雌雄。1893 年 2 月,意大利又派出一个代表团,携 200 万发子弹

② L.H.Gann & P.Duiganan,op.cit.,vol,1,p.430.

① L.H.Gann & P.Duignan,op.cit.,p.430.

② L.H.Gann & P.Duiganan,op.cit.,vol.1 p.431.

③ L.H.Gann & p.Duignan,op.cit.,vol.1,p.431.

④ 理查德·格林菲尔德:《埃塞俄比亚新政治史》,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第 235 页。

⑤ 理查德·格林菲尔德:前引书,第 235 页。

① A.Adu Boahen ed;op.cit.,vol.7,p.270.

前来谈判。孟尼利克收下了“礼品”,但付了钱。意大利这一行动客观上不但起到了给孟尼利克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还破坏了提格雷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埃塞俄比亚诸侯之间的团结。曼加夏怕意大利与孟尼利克修好后自己两边都不讨好,于是干脆致书巴拉蒂里将军,宣布:“我准备承认绍阿国王孟尼利克为万王之王。”1894 年 6 月 9 日,曼加夏到亚的斯亚贝巴,背负石板, 跪在孟尼利克膝下请罪。孟尼利克接受并任命他为提格雷省督,镇守北疆。这样,在战争开始之前,埃塞俄比亚已基本解决了军力疲弱和国家分裂两大主要问题。其军队已拥有 82000 支枪、28 门加农炮,具有相当的战斗力。加之在国际上有法俄的支持,这就形成了全国基本上一致对外的大好局面。

1894 年 12 月,曼加夏在提格雷集结军队,巴拉蒂里要求其立即解散, 曼加夏坚决拒绝。于是意大利军队在内部颠覆无效之后,越过马累波河不宣而战,先后在散纳夫、萨加莱蒂和亚的斯亚迪、亚的凯埃等地建立坚固据点。1895 年 3 月,巴拉蒂里抢占战略重镇阿迪格拉特,进而占领阿杜瓦。一路顺利进军,使巴拉蒂里得意忘形,他吹嘘说:如果再多给他两营士兵和几门大炮,要不了多久他就能活捉孟尼利克,并将他装在笼子里带回罗马。在意大利侵略气焰日甚一日之时,孟尼利克没有仓促行事,而是继续做好最后决一死战的充分准备,加紧筹集军火和兵力。当意大利向孟尼利克发出最后通谍时,“万王之王”也在 1895 年 9 月 17 日向全国颁布了《告人民书》,指出: “敌人从海外入侵,他们侵扰了我们的国境,妄图消灭我们的信仰,破坏我们的祖国。为了爱惜我们最近几世纪遭受如此深重灾难的国家,我忍受着一切,同他们进行了长期谈判,但是敌人却象鼹鼠一样得寸进尺,⋯⋯危及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已忍无可忍!我要采取行动捍卫国家,抗击敌人。⋯⋯ 大家都快跟我来参加战斗,保卫祖国,人人出力!”①

诏书发布后,埃塞俄比亚人民迅速动员起来,踊跃参军、捐献粮食和衣物,还捐款 200 万银元。据估计,当时埃塞俄比亚全国已有一支配备 10 万支

来福枪、由盖拉人组成的精锐骑兵和配备 400 门加农炮的大军。

1895 年 12 月 7 日,马康南公爵率军在阿姆巴·阿拉吉击败了托塞利少校指挥的意大利军队。12 月 8 日,埃塞俄比亚军队猛攻马卡累,马康南本人身先士卒,试图一鼓作气攻克这座坚固的要塞。埃塞俄比亚士兵奋不顾身, 前仆后继,有的竟冲到堡下企图用锄头捣毁堡墙而壮烈牺牲。1896 年 1 月 23 日,意大利军队被迫弃城撤往阿迪格拉特。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孟尼利克提出议和,意大利方面毫不妥协,坚持要满足其非份的要求。孟尼利克感叹地说:“我觉得再也不能与意大利人打交道了,从现在起,没有哪个人会认为能满足意大利人的胃口。”和谈无望,这就把一些仍持犹豫观望态度的诸侯也逼到孟尼利克一边。埃塞俄比亚各阶层都下定誓死一战的决心,整个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团结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疆场。

意大利侵略者对一个古老的非洲国家能凝聚多大的抵抗力估计不足。在本国资产阶级狂热的好战压力与鞭策下,巴拉蒂里在 1896 年 2 月 29 日晚贸

然驱兵前进。意大利军队约有 20000 人,能为巴拉蒂里指挥作战的约有 17700

人,其中 10596 是欧洲人,他们装备精良,共有 14519 条枪、56 门大炮①。但埃塞俄比亚集中力量迎击来犯之敌,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其军队约有

① A.Adu Boahen,op.cit.,vol.7,p.4.

① L.H.Gann &P.Duiganan,op.cit.,p.435.

120000 人,配备有 80000 条枪、8600 名骑兵和 42 门大炮。侵略军既不熟悉战场地形,又缺乏精确的地图,在阿瓦洛姆向导的引领下钻进了孟尼利克设下的埋伏圈,并被分割成三块。埃军士气高昂,士兵们高呼“为了祖国!为了皇帝!为了信仰!”对敌人发起决死冲锋。意军惨败,约 4000 名欧洲人和

2000 名土著士兵战死,1428 人受伤,伤亡约达参战部队总数的 43%,还有 1800名意大利人被俘。埃塞俄比亚共计死 7000 人、伤 10000 人,伤亡率是参战部队的 14%②。五个月后,意大利求和。经多轮谈判,双方终于在 10 月 26 日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意大利被迫放弃其侵占的土地,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享有绝对的独立,并赔款 1000 万里拉。

阿杜瓦一战,在非洲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自汉尼拔以来非洲对欧洲取得的最大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 提高了孟尼利克和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声望。意军的惨败在欧洲引起一片哗然。意大利的克里斯皮内阁随即倒台,英国议会也出现了要求修改对埃塞俄比亚政策的呼声。西方舆论惊呼:“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痛定之后,意、法、英、俄等国相继与埃塞俄比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阿杜瓦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殖斗争。波兰旅行家波托基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一种“其邻居对欧洲大国取胜后的种族骄傲和自豪”洋溢在索马里人民心中。1900 年,南非还出现了埃塞俄比亚教会运动,想和英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一样,用自己的战斗捍卫民族和传统文比的独立。海地和美国的黑人都曾先后到埃塞俄比亚游历考察,寻求灵感和启发。

在帝国主义疯狂瓜分非洲的时代,非洲人民大多进行了英勇抵抗,但为什么唯独埃塞俄比亚能取得如此壮观的胜刊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第一,欧洲列强之间在对非洲大陆的瓜分和对苏伊士—红海—印度洋海

上生命线的争夺上矛盾重重。出于战略考虑,英、法、意不想让任何一国独占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利用了这些矛盾,趋利避害,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战争开始时,他利用法国和俄国反对意大利,甚至用意大利的技术和武器装备反对意大利侵略。他说:“如果欧洲人来我们国家时带给我们文明,我们当非常感谢他们,但他们必须不使我们失去主权,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利用他们文明中对我们最有用的方面”①。由于成功地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客观上减轻了埃塞俄比亚的抗战压力,增强了自己的抗敌实力。

第二,意大利在非洲难以倾全部国力和军力,而埃塞俄比亚可以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奋力一搏。在阿杜瓦战役中,意大利已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不占优势,有些方面已处于劣势;加之其战术失误,贸然进攻,结果以疲惫之

② L.H.Gann&P.Duiganan op.cit.,p.437.有关阿杜瓦战役双方军队人数和伤亡数还有多种记载,典型的有: (1)意大利军队 17000 人,死伤 11000 人,被俘 4000 人;埃塞俄比亚死 6000 人,伤 10000 人。参见苏联科

学院非洲研究所:《非洲史,1870—1917》,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510 页。(2)意军 44500 人,死 8000 名意大利人、4000 名土著,被俘 1865 人。参见 A.H.M.Jones&E.Monroe,op.cit.,pp.144-145.(3)意军 17000 人中有 40%以上伤亡,其中 261 名意大利军官、2918 名意大利军士和士兵,2000 名土著军人死亡,954 名意大利人失踪,470 名意大利人,958 名土著人受伤。参见 A.Adu Boahen op.cit.,p.272.Richard Pankhurst,Economic History of Ethiopia(《埃塞俄比亚经济史》),Addis Ababa 1968,p.23.

① A.Adu Boahan,op.cit.,vol.7,p.279.

师落入那些以逸待劳的士兵组成的埋伏圈。孟尼利克在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示了他知己知彼、并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军事才能。阿杜瓦战役后,孟尼利克仍然不忘加强军事力量。1902 年庆祝阿杜瓦大捷阅兵时,估计有 60 万部队出现——约比总兵力少 10 万人,其中 9 万是帝国正规军,所有部队都用现代化武器装备,配有步枪、机枪、加农炮。英国旅行家约翰·鲍因斯记载道,在 20 世纪初,“阿比西尼亚人是非洲武装得最好的土著种族,任何外来强国都不能简单地使之臣服”①。

第三,最弱的帝国主义国家遇到了最强的非洲国家。意大利 1871 年才完成国家统一,虽发展迅速,但与老牌的英法帝国主义相比还是一个弱国。正由于它脆弱,因而在瓜分非洲时更有一种不自量力的贪婪。在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它的这些弱点充分暴露。自身的缺陷是决定意大利失败的必然原因。埃塞俄比亚之所以能抵挡住意大利的侵略,主要是自西奥多二世以来历代皇帝推行的近代化改革增强了它的国力,使之在非洲大陆上鹤立鸡群。而在阿杜瓦战役胜利后,埃塞俄比亚的近代化进程又进一步加快了。

三、孟尼利克领导的埃塞俄比亚近代化

埃塞俄比亚历来是封建割据,诸侯林立。孟尼利克加冕后,一方面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压服反抗者,一方面用政治联姻的办法使割据者臣服。阿杜瓦战役使孟尼利克威信大增,一些原来心怀叵测的诸侯也表示归顺,埃塞俄比亚国家达到了空前的大一统。其国家机构分三个层次,即中央、省和区。由皇帝任命的省督既是行政领导,又是法官、当地驻军司令和皇帝的朝臣。省督任命区贵族,贵族的权利是征收贡赋、召集劳动力、统帅本地军队、组织公共工程。皇帝不但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而且还宣扬君权神授。在任命官吏时,高级官员总是由皇帝信任的绍阿人担任,由绍阿人对全国进行间接统治。

1907 年 10 月 25 日,孟尼利克向列强宣布,在上帝授意之下,他引进欧洲的统治体制,成立内阁①。他任命纳西布·阿法为司法大臣,哈卜特·吉奥尔吉斯为军事大臣,凯特马为内务大臣,海里·吉奥尔吉斯为商业和外交大臣,穆内各塔为财政大臣,沃德·撒德克为农业大臣,马康南为公共工程大臣,马塔法里亚为王宫大臣。内阁向皇帝全权负责。为了切实维护和强化中央集权,孟尼利克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强军事控制。孟尼利克每占领一块地区,就设立被称为“克特玛斯”的驻防城镇。它设在高山顶上,控制着邻近的乡村地区。在设防城镇之间,交通方便,可以迅速集中军队。

二是司法系统化。以前皇帝是终裁,省、区对地方法庭的审理有权干预, 所以有些案件就上告到皇帝那里。帝国建立后,皇帝公务繁忙,就把全国的司法分为六大区,每区派两个受理上诉案件的法官和三个法庭书记员组成新的法庭。它独立于地方行政,不受当地压力的影响,从而使司法权力集中化。

三是推行同教政策,推广基督教作为加强统一的纽带。信奉基督教的官

① A.Adu Boahen,op.cit.,vol.7,p.280.

① Harold G.Marcus,The End of the Reign of Menelik Ⅱ(《孟尼利克统治的终结》),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XI 4(1970),p.572.

吏带着教士和圣经进入新征服地区,在异教徒以前祭祀的地方修建教堂。但孟尼利克对在西南穆斯林地区建基督教教堂有所限制,因为一味推行同教政策会引起伊斯兰教圣战。

四是建设新首都。1887 年 11 月 4 日,孟尼利克亲自选定费尔沃哈为未来统一国家的新首都,并改名为亚的斯亚贝巴(意为“新花”)。新首都发展迅速,1902—1903 年长住居民为 5 万人,1908—1909 年为 6 万人,1910 年已达 7 万①。再加上 3—5 万临时户口,亚的斯亚贝巴已是一座人口超过 10

万的大城市了②。据估计,当吉布提铁路修到时,这座城市将有 10 万长住居民、5 万临时户口,总人口将达 15 万③。新首都不但规模大,而且迅速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新建首都是一个很有远见的行动,意义深远。因为新选的都城比埃塞俄比亚历史上任何一座都城都更加位于国家的中心, 尤其是更靠近新征服的西南和广大东南地区,既便于同全国各地联系,又利于开疆拓土。

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1903 年,来埃塞俄比亚签订商约的美国首任外交使团团长罗伯特·斯金诺形容说:“孟尼利克创立了一个阿比西尼亚合众国”④。对埃塞俄比亚政治近代化的这一评价,确有一定的道理。

近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在埃塞俄比亚,割据状态和多山的地形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孟尼利克继位后,于 1892 年首先在绍阿改革了税收制度,创立了专为维持军队给养的什一税,从而解决了军队靠随时随地掠夺农民维持给养这个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老问题。其次,他以把首都建设成国家经济中心为契机,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19 世纪末,亚的斯亚贝巴已发展成为帝国境内最重要的市场。据一位西方观察者的记载,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市场上,“有来自国内每个角落的谷物、香料和胡椒,来自哈拉尔和塔纳湖的咖啡,来自青尼罗河畔的棉花,来自白尼·商加尔的黄金,来自盖拉地方的麝猫香,而盐则来自遥远北方的提格雷”,“上等的棉沙玛、黑重火、像毯子的衣服、宝石和武器、马鞍和耕犁,全部汇聚于此”。在这座总是人山人海的大市场上,大约有 1.5—2 万人(有的甚至估计有 3—5 万人)进行交易。贸易额也相当可观。每天平均卖出 2 头骆驼、100 头驮骡、12 匹走马和 10 只驼鸟、25 头驴、30 头牛、80 只山羊和 60 只绵羊,共计成交牲畜 337 头,合每年万余头。另外还有百万公斤咖啡①。亚的斯亚贝巴市场不但繁荣兴旺,而且与全国各地的市场都有广泛的联系。为适应贸易日益增长的要求, 1894 年发行第一枚国家货币,1903—1904 年在首都设立制币厂,1905 年成立阿比西尼亚银行。孟尼利克曾自豪地宣布:“我们国家声誉日增,我们的

① Richard Pankhurst, Menelik and the Foundation of Addis Ababa(《孟尼利克和亚的斯亚贝巴的建立》), 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Ⅱ(1961),p.115.

② 这里说的临时户口,指在首都干临时工的人民,其实首都的人口更多。因为每个外地官员都必须到首都一段时间,他带 3—5 万随从是常有的事。1902 年,一个重要的酋长带到首都的人是 10—15 万。参见 Richard Pankhurst(1961),op.cit.,p.114.

③ Richard Pankhurst(1961),op.cit.,p.115.

④ L.H.Gann &.p.Duiganan,op.cit.,vol.1 p.454.

① Richard Pankhurst,op.cit.(1988),pp.396-397.

商业繁荣”②。中央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经济近代化,而经济近代化又成为加速整个近代化总进程的动力。

孟尼利克还努力吸收西方文明的有用成果,促进社会近代化。

第一,逐步限制和缩小奴隶贸易。早在 1878 年当孟尼利克还是绍阿王时,在一封写给意大利国王的信中就提到:“有几次征讨盖加拉人时,我的士兵一次掠取了 5000 名奴隶,另一次更掠取了 20000 名奴隶。我恢复了他们的自由,并将这些人包括男子、妇女和儿童全部送回他们的故乡。”即帝位后,他更大力打击奴隶贩卖,曾下令严惩奴隶贩子。1895 年 11 月,一名穆斯林奴隶贩子被判处割去右臂和左腿的刑罚。第二年,又有记载说四名奴隶贩子被处以绞刑。据记载,罗杰城因其居民从事奴隶贩卖而被毁掉,以示惩罚。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吉玛的奴隶市场也被下令关闭。

第二,改进国内交通状况。孟尼利克是一位筑路的热心倡导者,而且象提奥多那样以身作则,常常肩扛石头,参加筑路劳动,后来还引进了蒸汽压路机。1886 年,在阿瓦什修建了第一座桥。从亚的斯亚贝巴到厄立特里亚边境的公路,修得既宽阔又平坦。20 世纪初,又修筑了另一条从首都通往西部亚的斯阿拉姆(意为“新世界”)的公路。孟尼利克还在 1894 年 3 月 9 日开始筹建一条从吉布提经首都到白尼罗河地区的铁路,虽几经周折,但最后还是修成了。公路和铁路的修筑不仅可以迅速运兵到全国各地,而且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商业贸易。

第三,积极创办近代邮电事业。1892 年,孟尼利克表示赞成建立近代邮电制度。次年,他下令设计带有皇帝头像或神狮并印有阿姆哈拉文的邮票; 1894 年又颁布了建立邮政制度的法令,同时命令设立邮电局。1895 年,吉布提和哈拉尔之间开始实行每周邮务。1897 年,在法国工程师帮助下,修建了从首都到哈拉尔的电话线。1902—1904 年,在意大利技师指导下,修建了从首都到阿斯马拉的电话线。1906 年,建立中央电报局。1908 年,埃塞俄比亚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邮电系统的设立不但有利于埃塞俄比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也便利内部传递信息,加强统治。

第四,发展教育事业,启发民智,了解世界大势。1908 年,在埃及老师帮助下,修建了孟尼利克二世学校,发行了一份阿姆哈拉文报纸。1911 年还成立了国家印刷厂。孟尼利克常和外国人谈论国际形势,从英国的政党政治、英布战争、欧洲的对抗到美西战争,甚至还问到“中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什么进展?他们制造大炮吗?”为了进一步向西方学习,孟尼利克还向瑞士和俄国派遣留学生。除此之外,孟尼利克还于 1897 年建立第一座医院——俄国红十字医院。1898 年颁布告示,要求全体居民接种牛症,以防天花。1907 年在首都建立了第一座近代化旅馆。

提奥多开创的近代化在孟尼利克统治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对外取得了抗击意大利侵略的胜利,对内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这种近代化是在十分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必然带有许多根本性的弱点。埃塞俄比亚本身是一个经历过长期战乱的、带有浓重奴隶制残余的封建社会,这一内部条件决定了它背着基本未受触动的封建重负进入近现代。即使孟尼利克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内阁制度,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西方内阁制度的功能,只想人为地把它嫁接在封建传统上,用于保持皇位和稳定。他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

② A.AduBoahen ed.,op cit.,vol.7,277.

一些条件,但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把商品经济作为封建经济的补充。这些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问题,因此,埃塞俄比亚在这一传统重压之下,近代化进程必然步履维艰。而国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西方殖民列强无时不以各种形式将埃塞俄比亚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之政治上边缘化、经济上依附化、文化上西方化。从根本上讲,埃塞俄比亚的封建主阶级对此无能为力,因此其近代化进程必然风涛险恶。埃塞俄比亚近代化的种种弱点,将给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大起义

列强瓜分非洲之角,使索马里陷于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他们不但抢占最好的土地和牧场,而且重税盘剥,实行强迫劳动制度。人为的分割隔断了同族内的联系,割断了相沿成习的游牧与贸易路线。索马里社会出现一种完全由殖民者造成的退化。哈桑在《赛义德的答复》一诗中揭露了他们的暴行:“是你们,压迫他们,抢走他们的牲畜,

是你们,把他们的房屋和财产占为己有,

是你们,毁坏了他们的村落,用粪便糟踏他们的住处。

是你们,迫使他们去吃乌龟和野兽。”①。帝国主义者还实行暴虐统治。曾在 1889 年到过塔朱腊湾沿岸地区并亲眼看到法国殖民者对付索马里人的涅斯捷罗夫船长在日记中写道:“拘禁、镣铐、皮鞭——这就是欧洲人对赤手空拳的居民实行暴力的标志。⋯⋯牢获与虐待威胁着每个不服从命令的人。”②

面对殖民者这种非人的统治,酷爱自由的索马里人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游牧民族独立不羁的性格。1890 年,用长矛和镖枪武装起来的索马里人民赶走了企图在瓦尔谢克登陆的殖民者。1893 年,索马里人民在梅尔卡打死一名意大利海军中尉。意大利血腥报复,用战舰炮击这个城市。同年,基斯马尤居民打死英国东非公司代表托德,赶走其同伙。1896 年,摩加迪沙居民杀死了横行霸道的意大利殖民官吏 10 余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索马里人

民反抗的规模愈来愈大,终于导致 1899 年哈桑大起义。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 1864 年 4 月 7 日出生于英属索马里杜尔巴汉特部族居住区,祖父是位教长,父亲哈桑·努尔是贫苦农民,1826 年从欧加登迁往杜尔巴汉特部族居住区。在家庭环境熏陶下,他 7 岁便会读古兰经,

  1. 岁即获得教长称号。为开阔视野,他离家远游,先后访问了哈拉尔、摩加迪沙、内罗毕和苏丹的科尔多凡。1894 年,哈桑朝觐麦加,亲受赛义德·穆罕默德·萨里赫的教诲,加入属于艾哈迈德兄弟会的萨里赫教派。1895 年, 他返回索马里,先在柏培拉,不久即回到杜尔巴汉特传教。

促使哈桑领导起义的除了上述反殖民统治的要求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他痛恨正在侵蚀索马里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基督教。据说有一次,哈桑等人在教堂附近遇到一群孩子,问一个男孩叫什么名字,那个孩子回答说“约翰”,问及他们是哪个部落的,孩子们竟然说“神甫们的部落”。哈桑

① Andrze Jewski &Lewis,Somali Poetry《索马里诗集》,Oxford 1964,p.78.

②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下册,第 523 页。

大为震惊,对基督教殖民化毁灭穆斯林信念极为愤慨。他到处大声疾呼,索马里处于危机中。二是他游学期间便接受了穆斯林复兴主义思潮。受苏丹马赫迪起义的影响和启发,哈桑决定号召人民起来赶走异教徒,并开始筹备武装起义。

哈桑一方面赶制铁矛和弓箭,并发动募捐,以购买新式武器;另一方面又成立了索马里各族联合组成的军事指挥部,宣布违犯军令者不分部落均按军法处置,还允许妇女参军。这些措施打破了影响索马里数世纪之久的血缘界线,而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纪律把各族人民组织起来。1899 年上半年, 义军迅速扩大到 5000 人,其中 4000 多人有武器。1899 年 8 月,哈桑在北部重镇布劳召开有各族、各阶层人员参加的誓师大会。他宣布自己是马赫迪, 要领导索马里人民对异教徒进行圣战。9 月 1 日,他致信英国驻沿海地区总领事,说:“你们毫无道理地压迫我们古老的宗教。⋯⋯现在,你要打仗, 我们奉陪;你要和平,就缴出罚金。”①英国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哈桑为叛乱者, 于是哈桑大起义爆发了。

哈桑采取高度灵活和出其不意的游击战术,用流动性强的骑兵队伍迅速控制了整个英属索马里。英国绝不允许起义蓬勃发展,但迫于英布战争在即, 只得命英属索马里当局组织土著军队讨伐。1901 年 5 月,英国派斯韦恩中校率 1,700 人的讨伐队对起义军实施攻击。在瓦伊拉赫德战役中,起义军被击溃。7 月 26 日费尔迪丁战役中,起义军又遭到沉重损失,死伤 1200 人,被

俘 300 人。1902 年 10 月 6 日,哈桑与英军战于埃拉戈,义军再度受挫。为

尽快消灭起义军,英国使用了印度军队和皇家非洲枪队。然而在 1903 年 4

月 17 日,哈桑利用地形巧设埋伏,打退了英殖民军司令曼宁将军发动的钳形攻势,取得了起义以来的最大胜利——贡布鲁山大捷。战斗异常激烈,一位英国随军记者写道:“进攻的骑兵犹如波涛滚滚,淹没了阵地前沿。他们发出‘安拉!安拉!安拉!’的呼声⋯⋯(英国)来福枪坚硬的子弹根本不能阻挡这些狂热信徒的进攻”。①这一仗共消灭敌军近 200 名,其中包括 9 名英

国军官。1904 年 1 月 9 日,双方再战于吉德巴利。义军不幸失败,哈桑率众从英属索马里退入意属索马里,并提出四点议和条件:(1)在意属索马里划出一块固定的住地;(2)继续统率自己的军队;(3)享有充分的宗教自由;(4) 经济上享有独立地位。当时,英国无法消灭义军,只得满足于把义军赶到远离自己的统治区。意大利当局因阿杜瓦战役的余悸尚未消除,害怕起义再度蔓延,于是也同意议和。1905 年 3 月 5 日,哈桑在伊利格同意大利驻桑给巴尔领事佩斯洛齐签订和约。起义者获得了一块北邻米朱提因素丹国、南邻奥比亚素丹国、包括诺加尔河谷和伊利格港的楔形土地,并享有到英属保护地境内放牧的权利。起义者也作出让步,答应停止对英意作战,同意接受意大利保护。

和平局面只维持了三年。哈桑利用和平协议进行休整,补充力量,力图东山再起。他一方面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到处煽动反英反意情绪;一方面用自己创作的富有激情、广为传诵的优美诗歌争取各族人民的支持。意大利殖

① Robert Hess,The‘Mad Mullah’and Northern Somaliac 《“疯子毛拉”与北索马里》),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5,no.3(1964),p.419,not 12.

① 宁骚:《索马里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武装起义》,参见《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四分册,重庆出版社 1986 年,第 638 页。

民当局看到义军又一天天壮大起来,心中不安,于是在 1908 年对义军居住区实行经济封锁,首先破坏了伊利格协定中贸易自由的条款。同时英国也在1908 年 1 月派遣远征队,讨伐积极援助起义军的瓦尔桑格里族。对此哈桑发出严重警告,但英意毫不理睬。哈桑忍无可忍,领导义军从伊利格重新出击, 攻入米朱提因素丹国,随后打回英属索马里。

英意殖民者再次联手,策划反对哈桑的阴谋。他们勾结因哈桑不允许他与米朱提因妇女结婚而叛变的义军高级将领阿卜杜拉·沙哈里,使其出使麦加,请出哈桑的老师萨里赫来劝降。1909 年 3 月,沙哈里在伊利格发出了萨里赫给哈桑的信,指责哈桑和他的追随者“袭击群众,劫掠百姓,霸占被他们杀死的人的妻子和财产。⋯⋯我不能宽恕这些行为,因为它违背了我们的教规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训令”,“必须立即改邪归正”,否则“将受到正义之惩罚。如再不悔过自新,就要断绝关系,革出师门”①。这封信在起义队伍中引起了小小的混乱和分化,但起义军的力量仍然强大,足以对英属索马里和意属索马里构成严重威胁。1909 年 4 月,殖民政府又派温加特和斯拉廷帕夏前来劝降,悻悻而去。起义军不断出击,英国军队无法再坚持下去,只得于 1909 年 11 月 12 日从内地撤退,龟缩在柏培拉、泽拉等三个殖民据点。英国议员里斯说,这些事件正在影响“苏丹、尼亚萨兰、乌干达、亚丁,远远超出索马里的范围”②。

英国并不甘心失败。1912 年建立了一支由 150 人组成的骆驼保安队。意大利也很担心哈桑向南攻击,于是在米朱提因部落中建立军队,一是用于直接对付哈桑起义军,二是保护贝纳迪尔海岸不受侵犯。1913 年 8 月 9 日,英国派理查德·科菲尔德率骆驼保安队向内地征讨,在杜尔马多贝被彻底击溃, 科菲尔德当场毙命。伦敦报纸称这一仗为“我军在索马里遭到的一场可怕的灾难”③。哈桑教长赋诗《理查德·科菲尔德之死》,记载了这场著名的战斗。1913 年 1 月,哈桑将司令部迁至塔赫勒。该城由 13 个石建堡垒组成,每堡

墙厚 3.60—4.27 米,墙高 18.29 米,离城堡 500 英尺远还有 3 个 60 英尺高的望塔。哈桑准备进行长期防御战争,这标志着哈桑起义的高峰已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要全力以赴投入欧洲战场上的大厮杀,英国大体上在索马里采取守势。只是在 1915 年 2 月,殖民当局攻占了义军的西姆柏柏斯要塞,在义军外围防守体系中打开一个缺口。同时英国人采取的海岸封锁措施也收到效果,基本上断绝了义军从海外获得武器和弹药的来源。为最终把欧洲人赶出索马里,哈桑积极与新即位的倾向伊斯兰教的埃塞俄比亚皇帝埃雅苏建立联系。这一行动得到反对英国的德国与土耳其的支持。1916 年 8 月,埃雅苏从哈拉尔派人到塔赫勒迎娶新娘,同时还专门派一名德国军械师来义军总部帮助提高军队装备,企图以此打破武器封锁。但由于遭到罕见的灾荒,整个英属索马里保护地人口死亡 1/3,所以,起义军仍然很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卷土重来,全力镇压索马里起义军。1920 年初,在意大利殖民当局的紧密配合之下,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

① Robert Hess,op.cit.,p.424.

②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前引书,下册,第 527 页。 E.R.Turton,The Impact ofMohammad Abdille Hassan in the East African Protectorate(《哈桑的影响在东非保护地》),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5,x, no.4(1969),pp.641-657.

③ 刘易斯:前引书,第 152 页。

英军连续发动陆、海、空联合攻势。2 月 1 日,英军逼近塔赫勒,2 月 12 日攻陷该地。起义军撤往欧加登地区,一面重整旧部,一面招募新兵,并于 5 月在法凡河上的格拉赫建立总部。英国殖民当局再次想用劝说诱降的办法平定起义。英国总督写信给哈桑,表示可以特赦。同时派出由伊萨克部落上层与宗教人士组成的使团到格拉赫,以允许他在西部建立受英国节制的一个宗教区为条件进行诱降。哈桑不但不为所动,还怒斥这些人是“命中注定愚蠢如驴”,更主动出击亲英的伊萨格人。7 月,英国派 3000 人的军队深入欧加登。起义军再次战败,于 10 月底撤往埃塞俄比亚境内,在谢贝利河上的伊米重新建立新堡。12 月 21 日①哈桑因病去世,起义遂告失败。

哈桑是一位诗人和神学家。他的诗作是索马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他的思想、神学宣传与实践皆出于一个崇高的目标即为维护伊斯兰教的纯洁,使索马里免遭基督教的破坏。在这种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激情支配下, 索马里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越民族、部落的界限,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反殖民主义政治斗争。因此,哈桑又是索马里人民值得骄傲的、反对外来侵略、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是最著名的索马里民族主义者。

残酷复杂的斗争环境,又将哈桑锻练成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军事家。哈桑虽将许多军事的民政事务交给自己的亲信们去处理,但他并未建立起一个有着完整等级制度的神权国家,也没提出根本改变索马里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纲领。所以,他所建立的只是个人的神权领导与统治。但哈桑努力使其追随者用对事业的忠诚来代替传统的对氏族或部落的忠诚,这在索马里的历史发展上是一种崭新的境界,为现代民族主义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① 据英国材料说,哈桑死于 1920 年 11 月 23 日;意大利材料说,死于 1921 年 1 月;哈桑的儿子宣布其父

死于 1920 年 12 月 21 日。 Robert Hess,op.cit.,p.431,not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