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非沿海各国和欧洲人的早期侵略

西非沿海地区是最早遭受欧洲殖民者侵略的地区,但到 18 世纪末,直接由殖民者统治的地区很小,除葡萄牙侵占几内亚沿岸以外,只有英法在塞内冈比亚建立了小块殖民地。欧洲殖民者主要盘据众多的沿海殖民据点,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

在 16—18 世纪,西非沿海广大地区,特别是塞内冈比亚、黄金海岸、沃尔特河以东、贝宁和奥约等地,生产力已达相当水平,奴隶制关系已有一定发展,因而相继出现了奥约、达荷美、阿散蒂和卡约尔等强国,总的发展趋势是各族的联合和统一。这与西非内陆在桑海帝国崩溃后趋于分裂的状况适成对照。

一、西非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

农业是西非沿海居民赖以生息的基础,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地域广阔, 生态各异,社会条件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近代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类型纷繁, 主要有下列五种:(1)流动耕作制。这是一种居住地随耕地变动而迁徙的体制。人们开垦处女地或长满次生植物的土地,耕耘 2—3 年,然后迁居他处。这很可能是一种最古老的耕作制度,在近代只有极少数地区可以见到它的踪迹。(2)轮作制。这是西非使用最为广泛的耕作制度。人们在住地周围圈定耕作和休闲地段,在圈定地段上进行轮作。耕地的耕种期,短则 1—2 年,长则

3—6 年。休闲地的休闲期一般为 4—10 年。在大多数地区,休闲地上的植物是自然生长的,但也有少数地区休闲地上的植物是人工种植的。轮作制经常同林产品的经营相结合。在近代,最重要的林产品是棕榈油、柯拉果和牛油树脂。(3)持续耕作制,即连续耕种同一块土地,很少让其休闲。这种耕作制只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少数地区采用。(4)农牧结合制,即将农业和畜牧业有机地结为整体。塞内加尔河流域的一些民族主要采用这种经营方式。(5)利用河水泛滥和人工灌溉的农业。它仅限于西南沿海的沼泽地带以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的冲积平原①。广大西非沿海地区的农民正是采用这些各具特色的耕作体制,以家庭或大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使用锄、砍刀和手犁等工具,生产出主要供自身消费的薯蓣、玉米、小米、稻米、高粱、棉花、棕油及各种畜牧产品,但各地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滨临大海的地区,盐碱地和沼泽地居多,农业难以发展,产品难以自给,因此沿海同内地间的粮食贸易古已有之。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沿海居民作为贸易中介,日益专注贸易,农业、渔业和制盐业等渐呈衰败景象。另一方面,由于沿海各贸易中心人口日增,大批奴隶和船员在沿海停留期间需消耗食物,通过中段航程也需一定的食物储备,因而对食物的需求猛增。所需食物主要来自毗邻内地。17—18 世纪的奴隶商人巴尔博特、欣斯汤和兰多尔费等,就曾购买过大量由内地生产的薯蓣和牲畜①。因此,近代内地的食物

① A.G.Hopkins,AnEconomicHistoryof WestAfrica(《西非经济史》),London1973,pp.32—39.

① E.Donnan ed.,DocumentsIllustrativeofthe Historyof the Slave TradetoAmerica(《美洲奴隶贸易历史文件》), New York 1965,vol.4,p.80.

产量可能有所增长。狩猎在森林地区特别重要,因为这一地区缺少肉食。狩猎多在旱季进行,雨季来临,农事忙碌,狩猎活动减少。渔业最兴旺的地区是沿海和以乍得湖、尼日尔河湾为中心的内陆河湖。

矿物开采冶炼业和手工制造业是西非经济的重要领域。矿物开采冶炼业的主要部门是铁和黄金的生产。西非的黄金生产主要集中在班布克、布雷、洛比和森林地区的阿散蒂四个地区。部分黄金是用淘盘法淘洗出来的,部分黄金是从矿井中采掘的。竖井深 10 余米,斜井可长达 150 米。矿石运到地面之后,经打碎、冲洗、筛选和提炼等工序,便可得到线状或条状的黄金。这一生产过程需要采矿工、搬运工、粉碎工、冲洗工、冶炼工、工具修理工及其他人员的有机配合。西非的黄金在古代已闻名遐迩,在近代黄金生产仍保持增长势头。冶铁业的状况却完全不同。在西非,铁矿分布广泛,但藏量不多。人们从较浅的矿坑或矿井中采掘矿石,进行冶炼。各地的冶炼方法均有特色,一般是对矿石略加处理,然后放入窑内,以木炭等为燃料进行冶炼, 经 2—3 天即可得到生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冶铁中

心。在象牙海岸的乌梅,发现了 100 座炼铁炉和上万吨炉渣。在尼日利亚西南部奥约的周围,形成了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冶铁村,村中男女皆从事铁的冶炼及制作。在加纳及其他地区也有冶炼中心①。冶炼业是首先遭受舶来品打击的行业之一。在奴隶贸易的初期,贩奴船只输入了大量的铁、铜及其他金属。1677 年,前往新卡拉巴尔的一艘英国皇家非洲公司的船只,所载货物大部分是未加工的铁条等金属②。1700 年,大帆船“非洲”号访问新卡拉巴尔,所载货物中铁条占近 60%。西非所炼生铁无力与舶来品竞争,结果不少地区铁矿的开采和冶炼完全终止。在 16 世纪,西非用铁的大部分是本地生产的,不

足部分由输入铁补充;至 19 世纪,西非用铁的大部分已由海上输入,不足部分才由本地生产的铁补充③。西非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显然已经衰败。

手工业的主要部门有纺织缝纫业、五金业、制陶业、建筑业和食品业等, 其中纺织缝纫业最为发达。在近代,一些著名的纺织缝纫中心已相当繁荣。黄金海岸的黄金加工技艺别具一格。工匠们用黄金制作精美的项链、戒指、手镯及其他装饰品,制作宫廷使用的名贵餐具。衡金用的小砝码,呈各种几何图形或各种动物的生动形象,加工细致,雕刻精美,堪称真正的艺术品。但总的说来,手工行业的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基础,世袭经营,规模小,资金小,人员有限,诸如制陶等部门的生产还带有业余性质。因此,外来产品的有力竞争使一些部门的生产逐渐衰落,大多数手工行业仅局限于为当地的小市场服务,难以发展。

近代西非沿海各国贸易大体可分为地方集市贸易和长途贸易两种类型。地方集市贸易的市场体系给人以深刻印象。在广大乡村,定期开放的市集很多。一个地区相邻的几个市场组成一个市场圈,在 2—8 天内轮流开放。开放时间间隔的长短视圈内市场多寡而定,市场少,间隔短;市场多,间隔长。较大市场一般 2—4 天开放一次,较小市场可能 8 天才开放一次。各市场开放的时间相互衔接,同时注意地区间市场开放日的配合,以减少市场重叠开放

① A.G.Hopkins,op.cit.,pp.44-46.

② David Northrup,Trade Without Rule,《不规则贸易》,Oxford 1978,p.168.

③ L.M.Pole,DeclineorSurvival?IronProductioninWestAfrica fromtheSeventeenthto Twentieth Centuries

(《17—20 世纪西非的铁器生产》),in Journal of AfricanHistory,no.23(1982),pp.503-513.

的可能性。在这种体系内,没有一个市场可以单独存在。这类市场开放的情景,15 世纪的威尼斯海员卡达莫斯托曾目睹过。他说:“来自 4—5 英里之遥的男女,携带着各种货物在这里(指塞内加尔河流域的一处市场——引者) 赶集。距这个市场较远的人就到距离较近的其他市场去。这些市场上的商品显露出这些居民的极端贫困。这些商品包括少量棉布、棉纱、豆类、油、小米、木桶、棕席及其他生活用品。”①在这类集市上活动的妇女不少。市场活动的目的是相互调剂余缺,以满足普通居民的生活需要。此外,这类市场还是讨论公共事务的聚会地点和信息交流的唯一场所。在市场上,人们还可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因此,人们对市场的强烈依赖是其他地区罕见的。到 18 世纪,在河流沿岸及一些岛屿上形成了一些新市场,地区间交汇点上的市场更趋活跃,地方市场体系有所扩大。

长途贸易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西非各生态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因此一些主要商路都是由南向北延伸的,同时也有许多东西伸展的商路干线,从而构成复杂的商路网络。商路网连接着各大贸易中心。许多贸易中心座落在不同生态区的边沿,如萨凡纳——森林地区的博纳、邦多科、贝戈、奥尼查、萨拉加和金坦波等。从事长途贸易的商人包括代表国家从事贸易的官商、专门从事贸易的职业商人、将生产与销售结合起来的商人、为金钱上的特殊需要而临时经营长途贸易的商人等。商人在贸易中结成商队,商队人数多的可达2000 余人,其中包括领队、向导、财会、军需、保卫、搬运、照料和驱赶牲口的人员,以及商人家属和仆从。商队沿商路缓缓行进,用货物换取所需食物及服务。一旦到达目的地,商队立即解散,商人们通过代理人推销货物, 购买回程商品。这些长年奔波于崎岖险路上的商队,促成了各大地区间产品和交换的互利。通过商队的活动,在萨凡纳和森林地区之间,实现了牲畜、食盐、鱼干、甲碱、布匹同柯拉、象牙、铁器等之间的交换;森林地区和沿海地区的食物、手工制品、鱼和海盐得到交流;东部和西部的产品交换也得以实现。这种长途贸易受到奴隶贸易的影响,但并未终止其发展势头。

近代西非的直接生产者包括自由民、奴隶、归顺民及其他处于依附地位的人们,其中奴隶及归顺民占有重要地位。

西非沿海地区的奴隶分成不同等第:(1)俘虏,即因战争、袭击或其他原因被抓捕为奴的人,处境最为悲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徙居异地,割断同原有社会的一切联系。俘虏无任何权利,俘获者可任意处置他们,在各种有关典礼上充当牺牲的主要是这部分奴隶。(2)普通奴隶,即通过市场及其他渠道进入主人家庭,主人决定收留的奴隶。最初,他们要受到严密监视,处境与俘虏无异。但是,如果在监护期间表现良好,普通奴隶可由主人安排结婚成家,得到小块土地。他们每周为主人劳动五天左右,其余时间在小块土地上耕耘,收入归己。(3)家生奴隶,即普通奴隶所生子女。普通奴隶同家生奴隶婚配也可成为家生奴隶。家生奴隶被视作主人家庭成员,年幼时享有与主人孩子同等待遇。成年时可分得土地,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结婚和有子女之后可迁离主人住区,选择任何职业,积累自己的财富。主人不得出卖家生奴隶,但家生奴隶必须通过“送礼”等方式将部分收获物交给主人。家生奴隶死后,主人可得其全部财产,奴隶子女无财产继承权,但主人可采用赏赐等方式让家生奴隶子女继承财产。(4)被释放的奴隶。即通过金钱赎买、主人

① A.G.Hopkins,op.cit.,p.55.

临终释放和皈依伊斯兰教等方式获得自由的奴隶。获释奴隶可用全部时间耕耘小块土地,或从事其他职业,收入全部归己。但他们作为主人家庭的亲属或晚辈支系,仍参与主人家中的一切重大活动,同主人家庭仍保持一定联系。作为主人妻妾的奴隶,一旦生儿育女,便可成为自由人。西非奴隶地位的演变,反映了奴隶通过若干过渡阶段转变为自由人的全过程。但奴隶贸易使家生奴隶的地位受到影响,使奴隶成为自由人的机会日益减少,同化过程遭到破坏①。

归顺民指归顺征服者的广大居民。随着一些政治军事强国的兴起,一系列部落、部族或国家被征服。它们的首领臣服於征服者,它们的居民便成了归顺民。归顺民基本上居于原有地区,保留原有组织,享有原有社会的一切联系和权利,征服者无权任意处置他们。因此,他们同奴隶是有区别的。但是,归顺民必须承担一定义务,如缴纳一定数量的贡赋,提供一定数量的兵源;违反征服者意志,拒绝履行义务,必定受到讨伐。在征讨中被抓获的男女老幼均被贬为奴隶。因此,他们同自由民又不相同。在阿散蒂国家的疆土内就有大批附属国和归顺民。他们必须缴纳贡税,其数量有时是固定的,按年缴纳;有时是不固定的,实际征收量以阿散蒂国家的需求为转移。贡赋品种则取决于各地的状况。产金丰富的地方,缴纳黄金;不出产黄金的地方, 缴纳现金、牲畜、布匹和奴隶等。例如塞弗威每年缴纳 2000 镑,加曼每年缴

纳 1000 镑,芒西每年缴纳 450 镑,萨拉加和附属国达冈巴的其他较大城镇缴

纳的贡赋是奴隶 500 名、母牛 200 头、羊 400 只、棉布 400 匹、丝绵织物 200 匹等②。阿散蒂人常对一些不忠的附属地区进行征讨,征讨中所获俘虏是该国奴隶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种状况到 19 世纪初仍未改变。

西非沿海各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是极不平衡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差异十分明显。少数居民,特别是居于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居民,仍处于前阶级社会发展阶段,保有某些母权制残余的父权制关系仍具活力,父权制大家庭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产不均现象已经产生,地域性的村社逐渐形成,军事首长的权力正在增长,少数富有者和上层分子使用奴隶的现象已经出现①。

在西非沿海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塞内冈比亚、黄金海岸、沃尔特河以东、贝宁和奥约等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奴隶制关系已有相当发展。据估计,18 世纪末,奴隶在总人口中占相当大比例②。奴隶的占有者主要是有权势者和商人,即国王、首领和贵族。他们垄断性地占有奴隶,因为只有贵族才允许经商,才能从事奴隶贸易③。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富有的混

① J.F.AdeAjayi&MichaelCrowdered.,Historyof WestAfrica 《 西 非 史 》 ,NewYork 1972,pp.241- 243.H.A.Gemery&J.S.Hogendorned.,TheUncommonMarket《非同一般的贸易》,New York 1979,pp. 185

-195.

② W.W.Claridge,History of the Gold Coast and Ashant(i 《黄金海岸和阿散蒂史》),New York 1964,vol.1, p.228.

① W.Rodney,AfricanSlaveryand OtherFormsofSocial OpressionontheUpperGuinea Coast in the Context of

Atlantic Slave-Trade(《大西洋奴隶贸易前后上几内亚沿岸非洲人奴隶制和其他社会压迫形式》),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no.3(1966),pp.431—443.

② J.Grace,DomesticSlaveryin WestAfrica《西非家内奴隶制》,London1975,pp.169-172,207.

③ J.D.Fase,SlavesandSocietyinWesternAfrica,c1445-c1700(《西非的奴隶和社会》),in Journal of African

血种奴隶商人出现了。他们拥有大量奴隶,有的还拥有奴隶村镇,拥有大型的奴隶种植园和奴隶手工作坊。有权势者主要通过战争和袭击、司法和超司法程序、绑架及各种经济手段取得奴隶。奴隶被广泛用于各经济部门,在国家的政治军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一些较为发展的国家里, 还有封建因素同奴隶关系交叉并存的现象。

二、奥约帝国的兴衰和达荷美王国的兴起

奥约帝国是约鲁巴人创立的国家。约鲁巴人生活在北达尼日尔河、南抵拉各斯泻湖、西邻达荷美、东至贝宁的广大地区,是今尼日利亚西南部的主要居民。他们可能是来自北部或东北部的移民同当地居民融合而形成的民族。约鲁巴人以氏族为基本组织单位,分成若干支系,主要有伊费、奥约、埃格巴、伊杰布、翁多、伊杰沙、奥伍和埃基提等。他们以这些支系为基础, 以城市为中心,创建了若干小国。伊费是他们最早的居留地,也是他们创建的最早的国家。

奥约王国位处约鲁巴人居住区的最北部,与努佩和博尔努毗邻。从 16 世纪下半叶起,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同北方贸易的加强,奥约开始强盛。它有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由于骑兵的机动性,奥约逐渐取得军事优势。至迟到 17 世纪初,奥约已开始向外扩张。它的骑兵向南推进,克服森林地区的各种障碍,终于使约鲁巴地区的伊格博来纳、伊杰沙、奥伍、伊费、埃基提和埃格巴等国臣服。奥约扩张的主要方向是西部和西南部,目的在于取得沿海的贸易港口,直接进行沿海贸易。至 17 世纪末,萨贝、克图、埃格巴多、

韦梅和维达已为奥约征服。在 18 世纪的前几十年时,奥约同达荷美展开一系列战争,迫使达荷美称臣纳贡。这时奥约的疆域大致北达博尔古、南临大海、东抵尼日尔河、西至莫诺河,已成为领土辽阔的帝国。

奥约国家的权力掌握在“阿拉芬”(国王)及贵族手中。阿拉芬从王室成员中选举产生,拥有宗教和世俗方面的很大权力,但要受到贵族的制约。在奥约,最有权势的贵族是被称为“奥约梅西”的七大贵族,他们的发言人称“巴索龙”。七大贵族组成的贵族会议有统帅军队和选举阿拉芬的权利,得到秘密会社“奥格博尼”的支持。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阿拉芬同贵族之间常有矛盾。随着领土的扩大和海外贸易的兴起,特别是奴隶贸易的发展和舶来品的涌入,争夺经济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结果,有时阿拉芬专政,贵族会议形同虚设;有时巴索龙独裁,阿拉芬成了傀儡。阿位芬同贵族间的斗争是奥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是政局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国王和贵族对帝国的统治是以武装力量为基础的。阿拉芬不定期地派出

远征军巡行各地,以显示其对整个约鲁巴地区包括贝宁在内的无可争辩的主权。镇压起义和反抗的军事行动极为频繁。但是,帝国幅员辽阔,各地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奥约统治者对国家的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帝国的核心部分是地处萨凡纳地带的奥贡河流域,居住着约鲁巴人。这一地区的各属国享有较多的自主权,它们的统治机构依然保存。伊加纳、伊科伊、埃代和伊沃等国统治者都有委派高级官吏的权利。伊费仍为“约鲁巴之父”。伊费的“奥尼”(国王)仍是约鲁巴人的宗教首领和有关圣物的保管者。阿拉芬登

History,no.21(1980),p.303.

基时,必须从奥尼手中迎请奥兰延之剑。据传奥兰延为伊费第二代君王,他的剑是拥有最高司法权力的象征。占卜用的葫芦也必须从伊费迎请。但是,包括伊费在内的核心地区各国必须尊阿拉芬为主君,承认他的最高决策权力。他们必须向奥约赠送礼物。最珍贵的礼物是盖屋顶用的葺草,它是依附和臣属的象征。赠礼时要举行盛大庆典,赠礼庆典是奥约的主要庆典之一。在核心地区以外的各省区,由阿拉芬指派的高级官员“伊拉里”代表阿

拉芬行使最高权力。伊拉里分驻各地,享受皇室成员的礼遇,神圣不可侵犯。伊拉里也可指派官员充当代理人。阿拉芬还指派被称为“阿杰莱”的官员驻于各城镇,征收捐税和贡赋,并负责将其送往京城。贡税物品的种类因地而异,森林地带缴纳柯拉果、席子、几内亚胡椒、木柴及其他森林产品;沿海地区缴纳各种舶来品;能抓捕奴隶的地区则以俘虏纳贡。贡税数量必定不少。以伊拉里和阿杰莱为主体的行政网络规模很大。他们在各地专横拔扈,甚至凌驾於国王之上,遭到人民反对。18 世纪后期,埃格巴人起义反对奥约的统治,被杀的阿杰莱达 600 余人①。

奥约帝国的建立扩大了贸易联系,特别是同沿海的贸易。贸易的主要项目是买卖奴隶,同时也有食盐和布匹等产品的交换。阿拉达、波多诺沃和巴达格里等都是奥约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大量约鲁巴奴隶就是从这些港口输出的。奥约对沿海贸易特别是奴隶贸易十分重视,阿拉芬和贵族都力图直接控制这类贸易,并从中取得最大份额。随着贸易的发展,许多约鲁巴人移居沿海,逐渐形成若干移民集团。奥约政府对这些移民集团的首领实施监督, 以保证他们为帝国的商业利益服务。随着移民的增多,约鲁巴语逐渐成为波多诺沃一带通用的商业语言。

18 世纪下半叶,奥约逐渐衰落。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斗争,无休止的猎奴战争和约鲁巴各国间的内战,使奥约帝国政治动荡, 经济停滞。18 世纪末,经过阿比奥邓的较为稳定的统治(1770—1789)之后, 奥约帝国迅速分裂瓦解。1810 年,伊洛林统治者阿丰贾进军奥约,迫使阿拉芬自杀。然而,阿丰贾最终也兵败身亡,政权落入弗拉尼人玛拉姆阿利米之手。伊洛林成了独立的弗拉尼王国。弗拉尼人以伊洛林为基地,不断侵袭奥约领土,并占领和洗劫奥约城。约鲁巴各国纷纷宣告独立,阿拉芬名存实亡, 奥约终被弗拉尼人征服。在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的几十年里,约鲁巴人恢复帝国基业、重建中央权力的努力终因约鲁巴内战而成泡影。

随着奥约的衰落,达荷美成为奴隶海岸最强大的国家。

达荷美王国是继阿拉达王国之后的阿贾人的强大国家。17 世纪前半叶, 面对日趋衰微的国势,阿拉达统治家族内部发生争执。争执可能与奴隶贸易有关。反对奴隶贸易的一派失败了。他们在年轻的王子多阿克林领导下,移入阿拉达以北 50 英里的阿波美地区,开始创建新的王国。至达科多努统治时期(1625—1650),阿贾人已征服了阿波美附近的一些村庄,奠定了阿波美王国的初步基础。

1650 年,达科多努之子阿奥继位。他以“乌埃格巴扎”的名讳著称于世, 是阿波美王国的真正缔造者。他创建了由其亲属和亲信组成的军队,创造了诸如夜间袭击等新的战术。他利用这支军队和战时召集起来的氏族首领的武装,广泛征讨,迫使阿波美周围几十公里的地区臣服。乌埃格巴扎完善了王

① The C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4.p.231.

国的组织机构。“米冈”承担首相职责,总理全国事务。“梅胡”充任王室总管,管理王室事务,包括处理王室成员的违法行为、供给国王衣食、传达国王旨意等。“扎霍西”为宫廷总监、行政长官和警察首领。“科克蓬”负责经济,主要是管理农业和土地,裁决有关财产方面的纠纷。军队左翼长官称“克波苏”,右翼长官称“加乌”,骑兵长官称“索冈”。财政由“比拿宗”负责。宗教礼宾由“阿克普罗冈”管理。这些官员大多来自自由民。乌埃格巴扎在位时还制定了一整套宫廷礼仪,宏伟壮丽的王宫这时已初具规模。

根据传说,达荷美这一名称产生于乌埃格巴扎统治时期。但是,阿波美对外征服的完成和统一的达荷美国家的诞生是在阿加贾时期。多苏·阿加贾又名加扎·特鲁多,1708 年开始执政。同年,他发动对北部韦梅人的战争, 并征服韦梅人的国家。由于阿拉达阻止阿波美国同沿海的直接贸易,1724 年,阿加贾以支持避难阿波美的阿拉达王子于萨尔复位为借口,发动了对阿拉达王国的战争。阿拉达战败,国王被杀,统一的达荷美国家初步形成。到18 世纪 30 年代,达荷美王国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阿波美、阿拉达和维达已完全统一。但当时达荷美仍臣属于奥约帝国。阿波美对阿拉达的征服再次引起奥约的入侵。战争从 1726 年开始,断续地进行到 18 世纪 40 年代,双方曾先后两次订立和约。奥约承认达荷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达荷美则继续向奥约纳贡。18 世纪末,奥约国势衰败,达荷美逐渐终止纳贡。1818 年盖佐即位, 拒绝奥约的进贡要求,战争再起。结果,奥约战败,达荷美从此独立。

达荷美是高度集权的国家。国王通过长期战争加强了王权。与奥约的阿拉芬不同,达荷美国王不受任何政治集团的牵制或控制,可以决定王位继承人,选拔和委派官吏,并拥有最高司法权力,可以惩处高级官员。国王拥有强大的常备军式的武装力量,其中包括著名的女子卫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家机构不断充实和完善,原有部门和官员的职能不断扩大。为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达荷美增设“耶沃冈”(或称“白人首领”)一职,负责管理维达,专门处理有关欧洲商人及其堡垒的事务。梅胡必须接待所有同达荷美进行贸易的外国人,并将来自维达的收入送交国库。米冈增加了管理阿拉达的职责。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一些集中措施。以考黎为基础的货币输入和流通受到财政部门的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主要由国家垄断。地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必须受中央节制。国家对祖先崇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革, 强调祖先崇拜对国王的依赖,并统一了崇拜祖先的礼仪。这样,整个国家便呈现出高度集权的状况。

达荷美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是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在较大的属国里, 国王都被废黜,但下级官吏一般不予更动,地方政权中村头人的权力往往还得到加强。被征服者的反抗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1732 和 1734 年,达荷美对杰金进行了严厉讨伐。对维达和大波波及两者之间的地区的征讨接连不断,直至 18 世纪 70 年代,企图夺回王位的维达王位继承人被杀,和平才得以实现。

在达荷美经济中,奴隶贸易占很重要地位。奴隶贸易由王室控制。达荷美以其强悍的军队不断袭击邻国,将抓捕的大批人口卖作奴隶;同时还充当贸易中介,将来自北方的奴隶转运至南方各港口出售。达荷美人认为,王国全体居民都受到国王保护,是不可出卖的,因此他们一般不在国内袭掠奴隶, 这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统一。达荷美是个农业国,为保证农

业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曾反对奴隶贸易。国王阿加贾曾采取措施,鼓励因战乱而逃亡他乡的居民回归故里。他反对奴隶贸易,曾洗劫和烧毁欧洲奴隶商人在阿拉达和维达的商站,围困欧洲人的堡垒,封闭奴隶从内地进入沿海的通道,并禁止输出男性奴隶。他希望利用欧洲人的资金和技术发展国内的工农业生产,并以此为基础同欧洲人发展贸易。1725 年,他派代表赴欧洲一些国家,说明达荷美不欢迎拥有贩奴船的欧洲人。他邀请欧洲人到达荷美投资, 开办种植园,利用非洲人的劳力发展生产。他本人也曾将大批俘虏用于王室农场。他还邀请欧洲的缝纫工、木工和铁匠等手艺人来传授技艺。但是,欧洲人不予理睬,阿加贾的良好愿望成为泡影。由于不输出奴隶就得不到武器及其他所需物品,就无力抵抗强邻的侵袭和扩张领土,因此在特格贝苏统治时期(1740—1774),奴隶贸易又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以阿波美艺术为中心的达荷美艺术这时已有相当发展。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多样,其中主要是各种木雕、着色泥土浮雕、塑像、铁制艺术品, 以及津克波(御座)和雷卡德(权仗)的精心制作。这些艺术作品既是独特的达荷美文化的表现,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装饰阿波美王宫的着色泥土浮雕反映了达荷美诸王统治时的许多重大事件。这些艺术品完全可以同16—17 世纪欧洲各君主国的艺术品媲美。

三、阿散蒂王国的勃兴

在阿散蒂成为强国之前,阿坎人已经建立了一些较大的国家。

阿坎人建立的最早的国家是阿丹西。阿丹西位处普拉河和奥芬河合流处的北部,创建者是奥明·埃尼姆。在埃乌拉·巴沙统治时,阿丹西强大起来, 统治着邓克拉等属国。17 世纪中期,阿丹西为邓克拉所灭。

邓克拉在征服阿丹西及其北邻小国之后,征服了特威福、阿辛和瓦萨、奥温和塞弗威。邓克拉及其属国盛产黄金,其首府是黄金贸易的重要中心。它还控制着内地同沿海贸易的西部通道,在埃尔米纳和海岸角的贸易中起重要作用。17 世纪下半叶,邓克拉已成为黄金海岸西部最强大和最富有的阿坎人国家。

黄金海岸东部最强大的阿坎人国家是阿克瓦穆王国。阿克瓦穆人居于阿戈那和阿克拉的北部内陆。他们采用和平与武力等手段扩张领土,到 18 世纪初已统治着阿克拉平原、阿克瓦皮姆山区、以及克瓦户山至比里姆河彼岸的大部分平原。阿克瓦穆王国拥有比里姆河流域的黄金产地,控制着东部内陆同沿海贸易的商路,同时享有同阿克拉和奥苏的欧洲人堡垒进行贸易的垄断权。但是,18 世纪 30 年代,阿克瓦穆被阿基姆人击败,失去了有利的贸易条件,影响逐渐消失。

阿基姆人分为阿布阿克瓦、科托库和波索米三个支系,居于普拉河及其支流比里姆河流域。1733 年,阿基姆人联合阿戈那、奥布图、戈摩阿、阿克拉和芳蒂等,在荷兰人支持下,打败阿克瓦穆,扩大了领土,控制了黄金海岸中部。阿基姆人居住地区称“大阿坎尼”,盛产黄金。他们利用奴隶开采金矿,耕耘土地,搬运货物,同时通过阿克拉向奥苏进行海外贸易,取得所需物品,国势日甚。

创建阿散蒂国家的两个阿坎人氏族奥的科和布雷图奥曾是邓克拉的臣属,居於塔福。塔福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通向杰内和豪萨地区的两条贸易

通道的枢纽。随着人口的自然增殖和阿丹西移民的到来,一些具有管理机构的城镇和大村庄开始涌现。至 17 世纪 70 年代,克瓦曼、朱阿本、贝克威、芒朋、科科富和恩苏塔等以城镇为中心的小邦已经形成。在这些被称为“阿曼托”的小邦中,除芒朋属布雷图奥氏族外,其余均属奥约科氏族。这些小邦仍臣服于邓克拉,向其纳贡,并将一位王室成员送交邓克拉朝廷作为人质。阿散蒂人还经常受到多马人的侵扰。为了摆脱邓克拉人的统治,排除多马人的威胁,各阿曼托小邦以克瓦曼为中心逐步实现联合和统一。克瓦曼统治者奥迪·阿肯登曾领导阿散蒂人同多马人作战。可能正是在同多马人的战争中, 他为克瓦曼赢得了威望。1660 年,阿肯登去世,奥比里·叶波阿继位。这时为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各小邦已自动地组成一个以叶波阿为首领、以克瓦曼为中心的邦联。它实际上是一个战时的松散联盟,联盟各邦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阿散蒂国家的创立者是奥塞·图图。他是奥比里·叶波阿的王甥,年轻时被送入邓克拉朝廷,在邓克拉王博阿·阿姆朋塞姆(1677—1692)身边服务,后逃至阿克瓦穆,得到阿克瓦穆王的宠信。奥比里·叶波阿在同多马人的战争中被杀,奥塞·图图被选为继承人,并在阿克瓦穆兵士护送下回国继位。随同前往的有克瓦米·弗林朋·安诺基。他是祀奉战神奥图图的祭司, 对阿克瓦穆和邓克拉等国的政治和军事都很熟悉,在阿散蒂国家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奥塞·图图为了驱逐多马人,解除邓克拉人的威胁,他首先将松散的联盟结合为紧密的军事联盟。经过安诺基的工作,各小邦增强了团结统一的观念,愿服从奥塞·图图的指挥。奥塞·图图以阿克瓦穆军队为范例, 为军官们制作了新的刀剑。军官必须宣誓血战到底。一支全民族的军队开始萌芽。奥塞·图图利用这支队伍,终於战胜多马人,统一了塔福地区。

军事上的胜利增强了奥塞·图图在联盟中的领导地位,为联盟发展为集中统一的联邦提供了有利条件。安诺基根据阿坎人国家的政治和组织状况, 利用阿坎人的传统,加速了实现联邦的过程。他在克瓦曼、朱阿本和库马乌各种下一株库姆尼尼树,结果只有种在克瓦曼的一株存活下来。克瓦曼从此被称为“库马西”(意为“在库姆尼尼树下”),成为阿散蒂人的政治中心。他利用阿坎人的政治传统,设置了一张金凳子,并在星期五举行的一次大规模集会上,将它从“天上”降落到奥塞·图图的膝上。他还要求与会各位著名酋长和母后献出一片指甲和一些头发,并以此制成药浆,涂抹金凳子,同时让献物人饮下。金凳子从此代表了整个阿散蒂民族的精神,成为阿散蒂人团结统一的象征和精神力量的源泉。金凳子拥有者奥塞·图图成了阿散蒂人的神圣领袖,各阿曼托首领必须对阿散蒂赫内(国王)宣誓效忠。这就从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增强了联盟,使之演变为巩固的联邦国家。

邓克拉向阿散蒂征收沉重的贡税,垄断了黄金海岸东部沿海同欧洲人的贸易,阻碍了阿散蒂人从埃尔米纳和海岸角等重要港口取得食盐和武器等重要物品的供应。因此,摆脱邓克拉人的统治在阿散蒂国家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1699 年,邓克拉王恩迪姆·卡加利要求阿散蒂人缴纳重金,并提出一些侮辱性要求。奥塞·图图坚决拒绝,并对邓克拉宣战。战争在邓克拉、阿基姆联军同阿散蒂、阿克瓦穆联军之间展开。邓克拉的属国离心倾向极强, 或者按兵不动,或者暗地支持阿散蒂,结果邓克拉战败。1701 年,邓克拉灭亡。阿散蒂人兼并了邓克拉在奥芬河左岸的全部领土,缴获了埃尔米纳堡的地租备忘录,建立了同沿海的直接贸易联系。

阿基姆是阿散蒂继续进行扩展版图的主要障碍。独立的阿散蒂国家立即转入对阿基姆的战争。阿散蒂对阿基姆的第一次远征发生在奥塞·图图当政末期,结果遭到惨败,奥塞·图图被杀,跟随出征的阿散蒂贵族几乎全部落网,数百名随行人员很少生还。但战争并未终止。18 世纪 30 年代,奥坡库·瓦里当政时期,阿基姆被打败,其首领被杀,部分领土被兼并,几名王室成员被送到恩苏塔作为人质。阿克拉的几座欧洲人堡垒的地租备忘录落入阿散蒂人之手。阿散蒂建立了同东部沿海的直接贸易联系。阿散蒂人还征服了北方的一些国家。到 18 世纪 80 年代奥塞·科约去世之时,阿散蒂已扩展为一大帝国,它直接控制的疆土北达泰因河、南至普拉河和奥芬河、西至比亚河、东迄沃尔特河,东西长 150 英里,南北宽 90 英里。班达、加曼、达哥姆巴、阿辛、阿基姆、新邓克拉和阿克瓦穆等均臣服于阿散蒂。

阿散蒂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阿散蒂赫内”从王室成员中选出,拥有很大权力,但要受到库马西元老的牵制。元老可以废立阿散蒂赫内,有时甚至操纵国政。为增强王权,奥塞·科约执政期间(1764—1777),开始从贤能之士中选拔官员,建立由文官和警官组成的新的中央机构,对国王负责。从此之后,阿散蒂赫内的权力不断加强。阿散蒂国家允许附属国享有较大自主权。附属国一般由阿散蒂酋长管理,不派兵驻守。它们的武装力量依然存在,领土保持完整,习俗得到尊重,内部事务基本自主。附属国的酋长是“阿布列姆朋”(阿散蒂酋长议事会)的成员,有权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附属国的主要义务是按要求缴纳贡品,按需要提供军队。这种政策有利于较小属国同阿散蒂的融合,但一些人口众多、民族情感强烈的附属国却因此而增强了独立倾向。阿散蒂不断发动征讨,使武装力量成为阿散蒂国家的支柱。在阿散蒂国家的经济中,黄金和奴隶贸易占重要地位。在和平时期,阿散蒂将购自北部市场或附属国进贡的奴隶赶运至沿海出售;在战争时期,主要依靠出售战俘获利。阿散蒂人所需的欧洲舶来品特别是军火,主要用黄金和奴隶换取。

四、卡约尔王国的崛起

沃洛夫人曾居于里奥德奥罗河流域,后迁入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之间的沿海与内地,先后成为马里和桑海帝国的臣民。他们以农为本,土地为村社占有,由村长和长老掌握,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同时也种植供交换现金的作物。沃洛夫人曾创建卓洛夫、瓦洛和卡约尔等强国。

卓洛夫帝国是沃洛夫人创建的第一个强大国家,但至 16 世纪已趋衰落。随着卓洛夫帝国的解体,瓦洛王国逐渐强盛。瓦洛王国地处塞内加尔河下游, 在摆脱卓洛夫帝国的统治后,政局不稳。毗邻地区的摩尔人、塔克鲁尔人和圣路易的法国人都不断干预瓦洛内部事务。1673 年,居于沙漠南部的扎瓦亚人伊玛姆纳赛尔·丁跨过塞内加尔河,侵入沃洛夫人各国。瓦洛王国在英勇抵抗之后败北,被迫接受扎瓦亚人的统治。翌年,纳赛尔·丁在同特拉扎人的战争中被杀,瓦洛王国乘机起义,打败扎瓦亚人,杀死其第二任伊玛姆卡迪·乌斯曼。1679 年,瓦洛王国的“布拉克”(国王)发动全面进攻,将扎瓦亚人逐出沃洛夫各国。瓦洛成为沃洛夫人的强国。

卡约尔是继瓦洛之后兴起的国家。卡约尔地处沿海,在同欧洲人的贸易中处于极有利地位。它用奴隶、象牙、树胶和蓝靛等换取输入的武器和消费品,同时将食盐运入内地换取黄金。卡约尔“达梅耳”(国王)增加王室奴

隶数量,并从奴隶中挑选武士,组建了一支被称为“蒂多”的职业武士队伍。达梅耳以蒂多为支柱,加强中央集权。地方酋长和神职人员的独立自主权被剥夺,成了中央机关的官吏。至 17 世纪末,卡约尔已趋强盛。1796 年,富塔托罗的阿尔马米阿布德·卡迪尔向沃洛夫人提出最后通牒:或者改宗伊斯兰教,或者灭亡。同年,阿布德·卡迪尔领兵侵入沃洛夫诸国。卓洛夫和瓦洛的国王均因无力抵抗而被迫皈依伊斯兰教。但卡约尔达梅耳却拒绝最后通牒,并终於打败和俘获阿尔马米。于是,卡约尔成为沃洛夫人的强国。

在卡约尔王国中,伊斯兰教和传统势力是影响政局的两大因素。根据葡萄牙人的记载,自 15 世纪中期以来,穆斯林就一直在沃洛夫人的宫廷中服务。他们或充当书记和顾问,或充当神学家。卡达莫斯托发现,一些黑人也皈依了伊斯兰教①。在首都姆布尔建立了清真寺,达梅耳阿马里还邀请卡达莫斯托观看清真寺内的祈祷。穆斯林多以贸易为业。随着贸易的发展,穆斯林在宫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并终于形成一个以神职人员“马拉布特”为首的政治派别。传统势力的主要力量是达梅耳的武士队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格里奥特集团。到 18 世纪末,传统势力一直在卡约尔占居优势。穆斯林总是力图借助外部力量控制政权,因此毗邻穆斯林世界的重大变动常常引起卡约尔政局的波动。1673 年,随着扎瓦亚人的入侵,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达梅耳登上王位。他在穆斯林神职人员恩迪阿伊·萨尔的指导下进行统治。但是,由于传统势力的活动,达梅耳动摇。萨尔废黜这位达梅耳,自立为王,但随着扎瓦亚人的失败,萨尔终被推翻。1790 年,在富塔托罗穆斯林圣战成功的鼓舞下, 卡约尔穆斯林发动起义,夺取政权未果,许多人被卖为奴。1796 年,穆斯林利用阿尔马米入侵的形势夺取政权,但也未成功。不过,两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未停止,由此导致卡约尔王国的政治组织渐遭破坏,国力日趋衰弱。

卡约尔王国对西方的殖民侵略始终保持高度警惕。17 世纪 40 年代,达梅耳拒绝法国第一塞内加尔公司的船舰在其领海和内河活动,甚至拘留了给船舰提供饮水和木柴的黑人工人。法国船队只好在缴纳规定的税金后迅速离去。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塞内加尔殖民地第一任代理总督安德烈·布律因擅自进入王国领土而被捕。1779 年,法国利用北美独立战争的时机从英国手中夺回圣路易。一些国王前去向法国总督致敬,但卡约尔王拒绝前往,声称“不受任何人的约束”①。至 18 世纪 80 年代,卡约尔人已发动了三次反殖起义。

五、欧洲人的早期殖民侵略

西非沿海是西方殖民者最早侵入的地区。

1444—1445 年,葡萄牙人的探险船队越过塞内加尔河口,进入西非的上

几内亚。至 1475 年,葡人已绕过赤道,完成了对整个西非的探察。他们一边探险,一边掠夺非洲富源。他们以布匹、小五金、串珠、铁和其他金属换取象牙、黄金和奴隶,并在阿尔京等地的海域开发渔业资源,在几内亚湾的一些岛屿兴办种植园。这种掠夺性的贸易和开发可带来 5—6 倍的利润。葡萄牙人垄断这种利润丰厚的殖民事业达一个多世纪。但高额利润终於激起欧洲其

① G.G.Beslier,Lesénégal (《塞内加尔》),Paris1935,p.45.

① G.G.Beslier,op.cit.,p.87.

他国家的竞争。至 18 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和丹麦等在西非的殖民角逐仍未终止。由于柯拉果在欧洲没有销路,西非胡椒无力同东印度胡椒竞争,因此列强争夺的商品除奴隶外,主要是象牙和黄金。

在西非沿海地区,大象主要分布于上几内亚的沿海和近海的一些岛屿。冈比亚河流域、努内兹河流域以及内地的高地草原都有许多大象。下几内亚的东部地区大象也很多,后来这一地区获得了象牙海岸的名称。非洲人一般采用传统方法猎捕大象。他们使用毒叉或毒矛投掷,或将大象围圈起来,用武器打死。这种捕象方法不能满足欧洲人对象牙的大量需求,但每年仍有不少象牙供应。

收购象牙的欧洲人最初主要是葡萄牙人。由于佛得角群岛和大陆沿海葡商的活动,至 16 世纪,沿海和内陆的商人已组织起来,形成象牙贸易系统, 贸易趋向正规化。后来,英国人在象牙贸易中渐居首位,荷兰、法国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积极参与象牙贸易。他们大多采用物物交换方法,用低廉的货物换取象牙。英国商人换取象牙的物品一般为红布、蓝布、火药和铁条等。他们在努内兹河的一个商站,每年输出象牙 30 吨。1663 年,访问塔尔索岛的一位葡萄牙传教士看到一艘英国船装载了两万余支象牙①。

为满足欧洲商人对象牙的需求,非洲出现了专门猎捕大象的人群。许多国王和首领建立了猎象人的村镇。专业猎象者持有国王或首领的特许证明。为追逐大象,他们常常集体居于森林中数月。欧洲人输入的武器也逐渐被用于猎象。至 18 世纪末,西非沿海地区的大象已明显减少,一些地区的大象已被灭绝。

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永无止境。黄金海岸是他们为取得黄金而激烈角逐的场所。

1471 年,里斯本商人费尔兰·戈麦斯雇用的两名船长绕过西非三点角, 在距今海岸角不远的地方弃舟登陆。他们发现三点角和海岸角之间长百余公里的沿海地区黄金储藏丰富,砂金贸易活跃,因而将其称为“米纳”(矿藏)。后来,人们将它称为黄金海岸。黄金海岸需要的大宗商品是金属器具、布匹衣物、串珠和奴隶。葡萄牙经济落后,国内产品难於满足这类要求,因此葡萄牙商人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贩来所需物品,采用垄断市场和不等价交换等方式,以少量货物换取大量黄金。葡萄牙人还派出远征队,强占金矿脉,使用奴隶采金。从 16 世纪初起,每年运抵葡萄牙的黄金占世界黄金产量的 1/10,价值约达 10 万英镑②。此外,还有许多运金船被劫。1500—1531 年,仅被法国人劫掠的运金船就有数艘。为保护黄金贸易,葡萄牙人在黄金海岸修筑堡垒,在几内亚湾派驻舰队,在公海上建立护航制度。敢于同其他国家贸易的非洲居民都遭到征讨。这些措施有利于葡萄牙人对黄金贸易的垄断。

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商人最初只能避开葡萄牙舰队和堡垒的火力,或彼此合作突破封锁,进入黄金海岸,染指黄金贸易。但到 17 世纪 40 年代, 荷兰人将葡萄牙人逐出黄金海岸,取得了黄金贸易中的优势。接着,英荷两国展开激烈争夺,黄金输出随之增长。17 世纪,阿坎人各港口每年输出的黄

① W.Rodney,History of the Upper Guinea Coast, 1545-1800(《上几内亚沿岸史》),Oxford 1970,pp. 154-155.

② J.D.Fage,A History of West Africa(《西非史》),Cambridge 1962,p.54.

金价值达 20 万英镑①。18 世纪初,黄金贸易的价值已达 25 万英镑左右,其中荷兰人占 1/2,英国人占 1/3。到 18 世纪末,荷兰人在黄金贸易中的比例下降,英国人所占分额上升到 1/2②。

为保护和垄断贸易,特别是奴隶贸易,西方殖民者在西非沿海修筑了许多堡垒和商站。

最早在西非沿海构筑堡垒的是葡萄牙人。16 世纪末,荷兰人开始在西非建立据点。17 世纪上半叶前后,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和勃兰登堡等也积极从事堡垒修筑。堡垒分布极为广泛,但最集中的地方是黄金海岸。至 18 世纪末,在长约 250 英里的黄金海岸沿海,共有大小堡垒 42 座,平均

6 英里就有一座堡垒,此外还有无数商站。随着奴隶贸易成为欧非贸易中的决定因素,堡垒和商站成了欧洲人进行奴隶贸易的主要据点。堡垒围墙周围和邻近地区逐渐变成奴隶市场。堡垒里的公司职员可以随时在这类市场上购进奴隶,既免除了深入内地的危险,又避免了因供求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价格波动。同时,这类市场一般都处于堡垒大炮射程之内,能保障欧洲人的安全。堡垒设有储存奴隶的地牢,较大者可储存奴隶千名,较小者可容纳一二百名奴隶。零星购进的奴隶可储存起来,运奴船一到便可运出,大大缩短了船只的周转时间。换取奴隶的货物也可存放在堡垒之中,这种堡垒贸易在 18 世纪仍很盛行,深受奴隶商人的欢迎。

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前来定居的人日益增多,堡垒周围逐渐形成市镇。这类市镇拥有由堡垒守备队和男性居民组成的武装力量,是奴隶输出和商品输入的必经之地。随着政治经济力量的增长,这类市镇逐渐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实力和影响往往超过一些毗邻国家的都城。它们一般都处于欧洲人控制之下,在一个市镇只有一家欧洲公司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埃尔米纳原为小村,至 18 世纪初已发展成有名城镇,拥有石建住宅 1200 余所,可提供战斗人员数千名①。欧洲人成了市镇的实际统治者。他们有权指挥军队,有权对非洲人执行法律,并代替传统的国王确认当地首领。这类市镇是殖民扩张的基地。

随着殖民活动的开展和欧洲人的移居,在沿海社会中逐渐形成一个混血种人阶层。它的主要部分是葡非、英非和法非混血种人集团。16 世纪末,在冈比亚的所有港口城镇都有葡非混血种人集团;至 17 世纪初,他们已成为冈比亚的主要商业集团。这些混血种商人不仅拥有以商品和贸易网络为中心的经济力量,而且同非洲传统的统治者关系密切,拥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但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在贸易方面。他们依赖欧美商业资本,在奴隶贸易中起重大作用,对非洲社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沿海各国的衰败是西方早期殖民侵略的又一后果。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猎奴战争连续不断,社会生产备遭破坏。西方列强为排除竞争,垄断贸易,展开了激烈的殖民争夺。为在争夺中取胜,他们总是将大量非洲居民卷入战争。为取得有利的贸易条件,扩张势力范围,他们利用非洲各族间的矛盾,以堡垒及其所在市镇的力量为支柱,挑动和组织弱小邦国摧毁较强大的国家,或与强国联手欺凌弱小邦国。奴隶贸易的发展和殖民者对非洲政治的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4,p.321.

② Fage,op.cit.,p.70.

① Claridge,op.cit.,p.165.

干预,引起非洲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分裂和内战,导致沿海城镇、特别是堡垒和商站所在城镇的独立和分裂倾向的发展。一些古老的国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分崩离析的。

卓洛夫王国曾为一大帝国。瓦洛王国、卡约尔王国、巴奥尔王国、谢列尔人的国家,以及冈比亚河北岸马林凯人的国家恩尤米、巴迪布、尼亚尼和瓦利等,都曾处于其权力之下。葡萄牙人在同卓洛夫发展贸易的同时,极力干预其内政。15 世纪 80 年代,比莫伊王子以其兄布尔巴比拉奥的名义统治卓洛夫。在葡萄牙人影响下,他将首府由内地迁至沿海,并同意接受葡萄牙传教士。这一政策引起王室分裂和纷争。比拉奥被杀,比莫伊被葡萄牙人带到里斯本,改宗基督教。葡萄牙以帮助比莫伊复位为由,派兵远征卓洛夫, 并在塞内加尔河口修筑堡垒,以加强其在塞内冈比亚的地位,进一步加剧了卓洛夫的政局动荡。另一方面,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沿海各属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独立倾向日益发展。16 世纪中,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卡约尔、瓦洛及其他属国纷纷独立。强大的卓洛夫帝国终於瓦解。

阿拉达王国在欧洲人到达之时已有相当发展。沿海的大波波、小波波、维达、杰金和波多诺沃等均属王国领土。奴隶贸易引起连绵战争,摧毁了阿拉达的经济,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阿波美的建立。至 17 世纪末,沿

海各城镇实已独立,成了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公司的工具。至 18 世纪初,阿拉达王国已成为以阿拉达城为中心的小国。

贝宁王国在西非中世纪史上颇有影响,17 世纪上半叶疆域仍很辽阔。在沿海,拉各斯王国和瓦里王国均为其臣属;在北部,它拥有约鲁巴的大部分地区;在东部,其影响达于伊博兰;在西部,它控制翁多,伊杰布也被视作臣属。关于这一时期贝宁的繁荣情况,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旅行家都有详尽描述①。但至 17 世纪下半叶,贝宁已开始衰落。王室内部的纷争爆发了,中央同地方的矛盾发展了。奴隶贸易酿成的战祸,蹂躏了城市和村庄。18 世纪初, 欧洲旅行家看到的贝宁及其王都奥埃多已处于半毁灭状态①。瓦里等属国在欧洲人的支持下已经独立。王国版图大大缩小,中央权力名存实亡。

六、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殖民地的初创

英国和法国利用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逐步将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变成殖民地。这是列强在西非建立的最早的殖民地之一。

16 世纪,英国商人已在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沿海地区进行贸易。17 世纪, 英国开始组织几内亚合伙公司。1618 年,在詹姆斯一世倡导下,罗伯特·里奇等 30 名商人组成伦敦冒险家对非贸易公司。公司勘探了冈比亚河,并在河流入海处的詹姆斯岛上建立了第一个英国商站。几内亚贸易从此得到英国政府保护。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英国在冈比亚的活动有所扩大。1651 年,国务会议将专利授予罗兰德·威尔逊和托马斯·瓦尔特等人的几内亚公司。公司派出两支考察队,逆冈比亚河而上,寻找黄金,扩大贸易。1652 年,公司在宾坦建立了商站。

在查理二世复辟时期,英国在冈比亚逐渐取得优势。查理二世组建了显

① Allen Burns,History of Nigeria(《尼日利亚史》),London 1963,pp.44—45.

① Allen Burns,op,cit.,pp.44—45.

赫的皇家冒险家公司,以便为美洲的种植园输送奴隶。在此期间,英国成功地占领了安德烈斯岛。安德烈斯岛和班珠尔岛原为库尔兰人占有,他们在岛上修筑了堡垒。1659 年,库尔兰人将其在西非的财产转让给荷兰人。皇家冒险家公司的首要任务是索回荷兰人手中的英国财产,因此它占领了安德烈斯岛,并将其更名为詹姆斯岛。

1672 年,英国创建皇家非洲公司。公司以詹姆斯岛为基地,同时在沿海和冈比亚河上游地区设立贸易站。这些贸易站主要分布于麦卡锡岛、巴腊康达瀑布、宾坦、班扬角和富贾雷等地。这时法国再次将贸易区扩大到冈比亚, 取得冈比亚河北岸所有权,并在詹姆斯岛对岸的阿尔布雷达设立贸易站。1689 年,英法战争爆发,两国互相攻占对方在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的商站及堡垒。但是,1697 年的里斯维克和约仍维持了英国在冈比亚的优势。1698 年,英国开放西非贸易,结束了公司对贸易的垄断。公司的职责是维护詹姆斯堡,负责冈比亚的防务,为此公司有权向个体商人征税。个体商人可以建立商站, 扩大贸易。

1750 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设立对非贸易商行,控制西非的堡垒、商站和贸易,但商行要受议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这就是所谓双重领导。七年战争期间,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夺取了果雷埃等法国在塞内加尔的一些主要贸易基地。1763 年的巴黎和约确认英国对塞内加尔的权利,但将果雷埃归还法国,并允许它占有阿尔布雷达。适应领土扩大的形势,英国议会於 1765 年通过法令,将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合并为塞内冈比亚省,成为英王管辖下的殖民地。殖民地由一名总督、一个委员会和一名首席法官治理,总部设在圣路易。冈比亚则由一名副总督管辖。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乘机占领圣路易,果雷埃的设施毁于兵燹,法国巩固了在塞内加尔的地位。塞内冈比亚省实只剩下冈比亚部分。1783 年, 英法订立凡尔赛条约,规定圣路易、果雷埃及塞内加尔的其他堡垒和商站为法国所有,冈比亚河两岸为英国殖民地。同年,英国议会将冈比亚殖民地的管辖权交给商行执行委员会。奴隶贸易的废止,内陆探察活动的兴起,使冈比亚的地位显得重要。随着贸易的发展,贸易站已遍及冈比亚河流域。班珠尔岛上建筑了堡垒,巴瑟斯特市已发展起来。为此,1821 年议会法令规定, 冈比亚仍为皇家殖民地。同年,冈比亚与西非其他要塞和殖民地一起,划归塞拉利昂总督管理。

从 16 世纪下半叶起,法国商人已在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地区活动,但法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於塞内加尔河流域。

法国塞内加尔殖民地的基础是在黎塞留任首相时奠定的。他帮助商人在几内亚海岸建立贸易公司,授予这类公司十分广泛的权利。1626 年,第一诺曼底公司的船只抵达塞内加尔地区的恩达尔岛,获得居留权,建筑了房屋, 开辟了一块殖民地,并将恩达尔岛更名为圣路易。1636 年,第二诺曼底公司的船只抵达塞内加尔。公司在圣路易岛上建筑了政府大楼和经理住宅等坚固的建筑物,并留下了一名经理和一些传教士。法国在塞内加尔和活动基地圣路易城开始发展起来。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先后组织了一些大的特许公司,扩大和巩固了塞内加尔殖民地。1659 年,圣路易被选作大本营,修筑了堡垒,扩大了城市。1666 年和 1667 年,法国先后从荷兰手中夺得阿尔京和果雷埃两岛。果雷埃和圣路易组成塞内加尔省,由一名总督、一名省长和一名司法监察官管理,

为法国殖民地。圣路易为省长驻跸地。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地区的其他属地则成为附属地。

1697 年,安德烈·布律任塞内加尔殖民地代总督。他从研究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入手,通过武力威胁、建立“亲密关系”和传教士的教化等手段, 不断扩张。他在梅迪内修筑了堡垒,在法梅累河畔修建了炮台,从而使法国势力深入苏丹内地,直到班布克。同时在阿尔布雷达、比绍和博拉马等地建立了一些商站。七年战争期间,法国丢失了大部分殖民地。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恢复了在塞内加尔的势力。在 18 世纪的其余时间里,塞内加尔殖民地经历了勒加德尔·德·勒庞提尼、布夫累和布朗肖三位总督的统治。在勒庞提尼时期,法国曾打算利用镇压卡约尔人反抗的时机,吞并萨卢姆,向锡内和巴奥尔扩张,但力不从心,只能守住以圣路易和果雷埃为中心的塞内加尔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