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六至十八世纪刚果河流域诸国
刚果河流域是指大西洋与坦噶尼喀湖、博木河与卢瓦普拉河之间的中非热带森林地区。这里雨水充沛,可耕地资源丰富,住着班图人的许多分支: 巴刚果人、卢巴人、库巴人、隆达人、姆崩杜人等等。自 14 世纪出现刚果王
国以后,到 16 世纪初期,各支班图人大都已经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有的还建立了国家,如卢巴王国、库巴王国、隆达王国等。各地区之间互通有无,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数量与种类的增加。到 18 世纪末期以后,由于奴隶贸易的步步侵蚀和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掠奴战争以及争夺王位的内讧频频发生,各王国逐渐走向衰落。
一、刚果王国的盛衰
刚果王国在进入 16 世纪以后,仍是刚果河流域最重要的一个国家。王国版图辽阔,下辖八个省①:沿海地区的索约省、姆邦巴省;北部的恩松迪省; 南部的温博省、旺杜省、姆庞古省、姆巴塔省和姆庞巴省。另外,北方的罗安果王国和南方的当博、马坦巴、恩东戈等王国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刚果王国的宗主权,经常向它纳贡。17 世纪,当刚果王国处于鼎盛时期时,西至大西洋沿岸、东达宽果河、北抵尼阿底河、南迄宽扎河,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
随着王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也相应地建立和完善起来。整个王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集团(称姆维西刚果)手里。国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兼领最高司法权,根据刚果习惯法, 死刑往往由国王裁决。各省的省督和中央高级官吏由国王任命。但国王的权力是有限的,他没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随意转让王国的土地,在每个重大问题上都必须征询贵族会议的意见。国王临终时,无权指定继承人,而须由贵族会议从国王嫔妃之子中选出。因为国王的正妻来自姆巴塔省的恩萨库·劳家族,为了避免一族的势力过分强大,刚果传统习惯规定,王位候选人只能从前王的嫔妃之子中产生,她们一般是中央坎达(氏族)的成员,或是国王的近亲和享有姆维西刚果称号的姐妹。
辅佐国王的中央高级官吏包括:处理贵族之间纠纷案件的司法官“凡戈凡戈”;负责统领军队的指挥官“马卡卡”;一名司库和二名税收官。到 17 世纪中期,这些官职大都变成某些家族世袭的职位。国家的常设武装力量是国王卫队,它由四名军官指挥,驻扎首都,以保卫国王和贵族的安全。除卫队外,刚果王国没有一支全国统一的常备军,当国王决定要打仗时,由“马卡卡”负责传令给各地贵族和省督,让他们在所辖地区征集军队,并带到指定集合地点。17 世纪时,一位葡萄牙人的报告提到刚果国王一次能征集到约八万人的军队①。
贵族会议(称“勒·姆班达”,ne mbanda)是刚果王国当时最重要的一
① 对刚果王国辖省的数目说法不一。本文根据 AnneHilton,The Kingdomof Kongo(《刚果王国》),Oxford 1985,pp33-34.
① 巴兹尔·戴维逊:《黑母亲》,三联书店 1965 年,第 119 页。
个常设机构,它由 12 名成员组成,包括 8 名来自王国中心地区一些大氏族里
的首领和 4 名已故国王的妻子、婶母或姐妹。他们负责协助和监督国王处理国家重要事务,至少在理论上,宣战、官员的任免、道路的开通或关闭,都要经过贵族会议的同意。国王作出的一些重大决定,也由贵族会议负责监督实施。
国王在各地的代理人是各省省督。他们担负三个重要职责:在军事方面, 负责为国王征集军队,因而有军事首领之称;在经济上,负责为国王征收贡物和管理商道,贡物数量不定,当国王力量十分强大且风调雨顺的时候,省督上交的东西较多,相反则较少;在司法上,负责审理民间纠纷,以国王的名义作出判决。为防止省督权力过大,构成对王位的威胁,每位国王在上台之初,便从自己的亲信或亲属中选派新省督;平时,鼓励省督把子女送到首都接受教育。每隔三年的 7 月 25 日,各省省督要带大量礼品来首都觐见一次, 以示效忠。另外,国王还经常向各省派出特使,对省督的政绩进行考察。
省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姆维拉和坎达。前者由若干个互相通婚的坎达组成,相当于一个部落联盟,其首领为部落酋长,管辖几个甚至数十个自然村落。在 15—17 世纪到过刚果的欧洲人,一般把这一层行政组织称为县或区, 实际上,这是套用了当时欧洲行政机构的名称,二者并不相同。姆维拉与县或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奠基于血缘关系之上,部落酋长选自最强大的氏族酋长,不是省督直接指派的行政官员;而欧洲的县或区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行政长官或由上级任命,或由本地推举上报批准,他们不一定与本地有血缘关系。坎达(欧洲人称为村)由若干个血缘亲密的姆武穆(支系)组成, 姆武穆内则含有若干对偶婚性质的家庭,它们大多数实行一夫多妻制,自 16 世纪基督教在刚果传播后才有少数教徒过一夫一妻制的生活。
姆维拉和坎达酋长的一个主要行政职能是向本族人征收贡品,收齐后交给省督。各省省督除留下一部分作为己用外,余者送往首都。贡品包括奴隶、象牙、棕榈纤维布、盐和皮革等,通常是各地特产。这种进贡制度在刚果人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象金字塔一样,从地主到中央层层上贡。王室在收到贡品后,一般只留下一部分,大多数是被国王赏赐给下面的大臣, 以及作为回报,给其他省督带回去,省督再如法炮制。如沿海省份进贡盐、贝壳、干鱼等物品,国王则赏赐给他们较为缺乏的淡酒、粮食和兽皮。因此, 刚果的进贡制除表示政治上的效忠服从外,还起到了一种物物交换、互通有无的商业功能,无形中建立了一个商业贸易网络。刚果国王通过控制这个网络以及某些紧缺物品,如恩赞布贝壳、精美的棕榈布、尤其是后来的欧洲舶来品,增强了自己在臣民中的威信。除此之外,对于某些人来说,进贡还有依附目的。置身于别人的保护之下,“对贫穷、孤立和被不安全包围的居民们来说,依附一个较大的、较安全的团体是十分重要的”①。相反,一个集团或个人如果没有交纳足够的物品,往往会有灾难性的后果,行政官员(包括省督)有被革职的危险,普通百性则可能被罚为奴隶。直到 18 世纪,刚果王国的财政收入和对它族的统治权都是通过纳贡实现的。
姆维拉和坎达起到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分配土地。在刚果王国,土地私有权一直未被普遍确立。土地最高所有权掌握在姆维西刚果,即贵族集团手里,由他们负责给姆维拉划分土地。每个姆维拉都拥有大片土地,包括现耕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剑桥非洲史》),vol. 3,p.545.
地、休耕地,也有荒地和山林。姆维拉酋长对全部土地负有管理责任,如维护部落土地的完整性,调整各坎达之间的土地纠纷,有权决定把山林、荒地交给外来氏族使用。各坎达的酋长则负责把本氏族的土地划分给姆武穆。姆武穆的首领再把它划成小块,分配给成年男女成员耕种。每隔一定时期,坎达的酋长和姆武穆的首领都要重新划分一次土地。至于狩猎的森林则属于整个姆维拉,不划分使用区域。此外,在刚果王国的少数省份里,部分土地还实行氏族集体所有、集体耕种的制度。
贵族土地私有制作为一种新的土地占有形式,在 16 世纪已初具规模。当时有三种形式:一是国王的封地,即由国王分封给各省省督的土地。封地上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和全部收入归省督。有时省督还把封地再分封给下属贵族,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二是一般贵族的私有庄园,通常是在职省督利用权力蚕食、肢解某些部落的公有土地,或者到森林和荒原中开辟一块土地, 以传给后代和其他旁系亲属而形成的。三是国王赏地。大约从 16 世纪中叶开始,刚果国王常常把一些土地连同上面的村落和居民赏赐给他喜欢的贵族或客人,这类村庄被称为“金甘古”,意即“献出的村庄”。许多史料表明, 随着阶级分化的加剧和省督、贵族权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部落公有土地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贵族私有土地。例如在姆邦巴省,16 世纪末只有一块为历届省督所有的国王封地,但 100 年后,佩姆巴、先鲍、列比塔和布姆比等四个部落的土地都被贵族占有,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1/3 左右①。
伴随着这两种土地所有制,在刚果王国出现了两种奴隶制并存的局面: 一种是在广大部落氏族组织中流行的家长奴隶制(一译父权奴隶制);另一种是在贵族封地、庄园里初步发展起来的大奴隶制(一称劳动奴隶制)。
家长奴隶制通常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时期,在古代希腊、罗马很快转化为大奴隶制,成为奴隶制的一种典型形态。但是,在刚果王国,家长奴隶制几乎与该王国共始终,存在的时间很长。在刚果许多地区, 家长奴隶主要是债务奴、因穷困所迫而投靠其他氏族的“自愿”奴隶和战俘奴隶。他们与主人家庭的其他成员一起从事农业生产,兼为主人做家务。劳动果实除了留下糊口以外,其余上交给主人。主人有义务向奴隶提供工具、衣物和住所,以及为成年奴隶完婚、建立家庭。当奴隶犯罪受到处罚时,主人要代为支付赔偿。同希腊、罗马典型奴隶制相比,刚果家长奴隶制下的奴隶受到的剥削较轻,他们同主人在生活方面悬珠也不是很大。主人称呼奴隶为“巴纳”(Bana,意为“孩子”),奴隶称呼主人为塔塔(Tata,意为“父亲”)。根据传统习俗,如果奴隶没有犯罪,主人不可以把他们卖掉。平时, 这些奴隶在衣食住行方面同自由民相差无几,只有当他们同主人说话而下跪时才显示出他们的奴隶身份。主人及其家眷也要下田干活,因此,他们并不是完全依靠剥削为生,奴隶也没有承担主人家里的全部劳动。另外,刚果家长奴隶的地位变动性较大,赢得主人欢心而受到赏识的奴隶可以摆脱奴隶身份,有的甚至成为主人的代理人,单独出去经商或替主人办事。
刚果大奴隶制是到 16 世纪晚期随着贵族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分化的加深,在家长奴隶制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当时,在首都圣萨尔瓦多和索约省府集中了大批奴隶。据统计,在 17 世纪上半期,圣萨尔瓦多有约 6—7
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奴隶,他们负责供应住在首都 9000—12000 名贵族和奴
① 王忠林:《巴刚果传统社会性质初探》,见《亚非问题研究》第 2 期第 93 页。
隶侍从的粮食①。也有许多奴隶在国王的矿山里采掘金和铜,或充当国王的卫兵。在阿尔瓦罗二世统治时期(1587—1614 年),大约有 16000—20000 名奴隶卫兵②,他们由 4 名刚果贵族统领,驻扎在首都和其他战略要地,担负守护任务。在贵族封地和私人庄园里,有众多奴隶在划好的地块上替主人耕种。所有的农活,除了开垦荒地外都是由女奴隶完成的,而男奴隶一般从事各种手工业、为主人建房和充当搬运夫等。这些奴隶的生活非常不稳定,稍有使主人不满意之处,主人就会收回土地,甚至把他们卖掉。
国王和贵族获得奴隶的渠道包括地方酋长和省督的进贡,以及通过战争掳掠异族人为奴。许多史料表明,在非洲以掠奴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葡萄牙等欧洲人贩卖奴隶的结果③。16 世纪以前,非洲内陆各地尚未出现掠奴战争,只是在此以后,随着美洲大陆的开发、奴隶需求量的飞涨,欧洲奴隶贩子不断云集中、西非沿海港口,用枪枝、烈性酒等物品引诱某些非洲人出卖奴隶给他们。刚果王国也不例外,为了获得大批欧洲商品,刚果国王和贵族在把本族罪奴卖掉以后,只能通过向外发动战争而重新获得奴隶去交换,当时主要是向东北部的提奥人发动袭击。当然,也有许多奴隶被留下来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般说来,战俘奴隶的处境比较悲惨。他们劳动强度高,动辄被卖往他乡,而且他们都身带奴隶的屈辱标记,如穿透鼻孔、割伤耳朵、烙铁烫印等,甚至出现以异族奴隶殉葬的惨景。
这种占有大量奴隶、以奴隶劳动为目的的大奴隶制,尽管是家长奴隶制的发展趋势,但在 16—18 世纪的刚果尚未构成剥削的主导形式。广大部落的家长奴隶制仍然较为普遍,且奴隶劳动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据估计,在 17 世纪,整个刚果王国的奴隶总数约十多万人①,占全国总人口的1/5②。可是,除掉奴隶侍从和卫兵以及准备卖往海外的奴隶,实际从事生产活动的奴隶并不多,社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刚果本族的下层“自由民”。刚果奴隶制总体上的不发达性,在表面上似乎是由于当时部落拥有土地占优势的结果,实际上是由刚果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决定的。
刚果族是一个农业民族,种植高粱、谷子、薯芋和豆类等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男女有严格的分工,成年男子负责清理地里的灌木和开垦荒地, 其余从翻地、播种、管理到收割的全部农活都由妇女承担。他们每年种植两季作物:9 月底雨季开始后进行第一次播种,12 月份收获;12 月底和 1 月份再次播种,4 月底第二次收获。农业生产工具包括锄、刀、斧、钩镰等,妇女使用一种短柄手锄翻地,她们尚未掌握用犁技术。为了恢复地力,刚果人实行土地休耕制,休耕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年。不合理的分工和较原始的生产工具,造成这里的农业产量一直不高,常常不能维持生存,因此,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打猎、捕鱼和采集在刚果人日常生活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工业方面,一些主要的手工项目已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职业,
① Paul E·Lovejoy ,Transformation in Slavery,A History of Slavery in Africa(《奴隶制的变形,非洲奴隶制度史》),Cambridge 1983,p.123.
② Hilton,op.cit.,p.85.
③ 参阅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第 31 页。
① Lovejoy,op,cit.,p.123.
② John Thornton,Demography and History in the Kingdom of Kongo,1550-1750《刚果王国的人口统计和历史》),in Journal History of Africa 1977,no.4,p.526.
其中包括冶铁业、制陶业、织布业和沿海地区的制盐业等。冶铁业是刚果人中最古老、也是最受人尊敬的一项手工业,铁匠往往同时兼任祭司。在一般情况下,从采矿、冶炼到锻打成产品都是一个人完成的,缺乏进一步分工。产品有锄、刀、斧、钩镰等劳动工具,以及箭头、短矛、投枪、飞刀等武器和其他装饰品。在刚果人中分布最广泛的手工项目是织布业,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他们首先采集一些树木,特别是棕榈树的树皮和树叶,经过加工, 抽出纤维,然后在地上钉两根木棍,中间连上一根木棍作横梁,通过横梁上紧经线,再将纬线从中往返穿织。这种织布方法比较原始,产量也很低。手艺高超的工匠织出的精美纺织品经过染色后,便成了国王和贵族的奢侈品, 或作为货币使用。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出现。首都和各省省府都有大的交易市场,地方上则有众多的集市。在每年 5—9 月的干旱无雨季节(人们称之为“金班加拉”,Kimbangala),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活,村民们便纷纷把以前的收获物拿到集市上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一些贵族、酋长还组织长途商队到周邻地区从事贸易活动,商队的人数从十几人到数百人不等,其货物全靠人力搬运,背负、头顶或肩抬。当时刚果人的贸易主要是实物交换,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有时也用产自罗安达岛的“恩赞布”贝壳作为货币,在东北部则用棕榈布作为货币,它们的价值取决于大小和质量。以金银为形式的等价物尚未形成,那种专门从事货物交换的商人阶层也没有出现。
16—18 世纪刚果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说明,他们已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分离,正处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前夜, 奴隶制虽已初步形成,但尚未成为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性质应属于早期奴隶制社会阶段,有待于向更高阶段发展①。遗憾的是,葡萄牙人的入侵和长期的奴隶贸易以及内乱,最终瓦解了刚果王国,从而打断了刚果人正常的独立的历史发展进程。
1483 年,著名航海家迪亚戈·加奥率领一支葡萄牙船队从埃尔米纳来到
刚果河口,同刚果王国的臣民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在后来 1485—1486 年的航行中,加奥深入刚果内陆,访问了都城,并抓了一些人质带回葡萄牙。这些人质在里斯本改信基督教,接受西方教育,后来成为葡萄牙同刚果交往中的首批译员。1491 年,他们随葡萄牙船队返回刚果。同年 5 月,刚果国王恩津加·恩库武在首都接待了他们,并接受了葡萄牙传教士的洗礼,改信基督教。1506 年,恩库武去世,他的儿子恩津加·姆邦巴接受洗礼(1491 年),取教名阿丰索,在葡萄牙人帮助下,击败同父异母兄弟姆潘祖·基蒂玛而登基, 称阿丰索一世。阿丰索在位约 40 年(1506—1543 年),他为刚果王国在 16 世纪上半期的强盛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刚果历代国王中,他是最受刚果人民尊敬的一个。迟至 19 世纪,一个葡萄牙传教士还这样写道:“每个刚果土著都知道三个国王的名字,那就是今上、前王和阿丰索的名字”①。
在阿丰索统治初期,他曾希望利用葡萄牙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对国家进行一番改革,发展对外贸易,使刚果王国强盛起来。为此,他加强了与葡萄
① 关于刚果王国的社会性质,尚有原始社会论和封建社会论两种说法。参见王忠林:《巴刚果族传统社会性质初探》,《亚非问题研究》第 2 期。
① 戴维逊:前引书,第 106 页。
牙的联系,在书信中同葡国王曼努埃尔以兄弟相称;一有机会就把刚果贵族子弟(包括他儿子唐恩里克)送到葡萄牙去受教育。他本人也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专心致志地研究葡萄牙律法,了解欧洲宫廷中的礼仪和等级制度②;向葡国王要求增派传教士和各种技术人员,帮助修建教堂和传教。1526 年刚果疾病流行,阿丰索又向葡萄牙要求医疗援助。在阿丰索的一再要求下,葡萄牙国王向刚果断断续续派了一些传教士和工匠,在首都和一些省府修建了教堂,但对于选派技术人员、医生和教师等要求则以沉默表示反对。
应当说,在阿丰索一世与葡萄牙人交往的初期,双方的确存在过真正合作的希望,虽说是短暂的、若隐若现的希望,两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互利平等和比较友好的。因为在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葡萄牙对刚果还不甚了解,对于刚果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感到惊奇。这个时期葡萄牙在刚果的主要利益是经商,而不是殖民扩张和贩运奴隶,他们在这里购买棕榈布、象牙、染料木和铜等,运往西非销售,或运回国内牟取暴利。派往刚果的葡萄牙传教士,除了传播基督教、教授葡萄牙文以外,兴趣也主要在经商方面。1512 年,葡王曼努埃尔向刚果派了一名特使,临行时曾对其使命作了详尽的指示。该指示共分四个部分,头两部分规定葡萄牙人应帮助刚果国王改善行政制度,采用葡萄牙的法律和战争观念,建筑教堂,教授葡萄牙的宫廷礼仪;后两部分要刚果国王向葡萄牙船只供应货物,并责成特使收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方面的情报,勘察一条横贯非洲通往埃塞俄比亚的道路。①
刚果与葡萄牙这段平等互利关系维持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另一种潜流所冲破,这就是葡萄牙传教士的日益堕落,以及他们勾结圣多美岛上的葡萄牙殖民者从事奴隶贩卖和其他走私贸易对刚果王国的破坏作用。
第一批葡萄牙传教士是在 1491 年来到刚果的,有史可查的另外两次是在
1508 年和 1512 年。他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首先要使圣萨尔瓦多的贵族改变传统信仰,然后再到各省传教。但由于这些传教士的道德水平都很低,他们来刚果后,经商的兴趣很快超过了传教。为了赚取钱财,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把阿丰索送给他们的家仆都卖掉了;他们拥有私人住邸、姘妇,还有许多私生子女①。在刚果首都形成了一个方圆一英里的葡萄牙人居住区,他们在那里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除此之外,有些传教士还利用主教区设在圣多美岛, 经常去那里同葡萄牙殖民者相勾结,进行违禁贸易活动。
圣多美岛距非洲大陆西海岸约 200 哩,是刚果与萄萄牙交往的一个重要中转站。1490 年,葡萄牙人开始在该岛定居,最初的居民是从葡萄牙驱逐出来的各种罪犯,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许多甘蔗种植园。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岛上葡萄牙总督和种植园主便设法在邻近的刚果王国沿海省份购买奴隶,兼做其他贸易,其中大部分奴隶是由传教士经纪人提供的。②
葡萄牙传教士和殖民者从事的这种避开刚果国王的私人贸易,严重减少了国家收入,使国家失去了对贸易的垄断,以前通过进贡和回赠建立的贸易网络,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主从关系,现在遭到破坏。沿海省督和地方酋长通过与圣多美葡萄牙殖民者的直接交往,获得了欧洲商品和枪枝弹药,从而加
② Roland Oliver,The African Middle Ages,1400-1800(《非洲中世纪》),Cambridge1981,p.157.
① 戴维逊:前引书,第 108 页。
① 罗伯特·罗特伯格《热带非洲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168 页。
② 斯·尤·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第 27 页。
强了自身的势力,形成对中央政权的威慑力量。1526 年,阿丰索在给葡国王约翰三世的一封信中抱怨道:“贵国代理商与官员放纵获准前来敝国的水手和商人,听任他们开设店铺,出售敝国禁售之多种商品杂货,使此种商品在敝国及各领地充斥于世,致令原本听命于我之诸侯多自恃较我们富足而抗命不遵。”③愈益扩大的奴隶贸易也使刚果王国陷入空前的混乱。从 1514 年起, 圣多美岛的葡萄牙商人就在刚果王国腹地掠夺人口,甚至把王室成员和贵族抓走。阿丰索在给约翰三世的信中说:葡萄牙“商人每日掳我臣民,内有本地人,敝国贵族、诸侯与亲戚之子弟⋯⋯他们掳人以之出售。陛下,此辈胡作非为,放纵无度,已令敝国人口锐减”①。对于这种局面,阿丰索曾设想了一些解决办法,如要求葡国王关闭在刚果首都的商站;从王宫里任命三名官员去沿海检查被白人买去的奴隶是否为允许出卖的战俘;力图说服曼努埃尔让他有一条自己的船,以便摆脱圣多美的盘剥,与里斯本直接来往。有段时期,阿丰索甚至想断绝同葡萄牙的贸易关系。不过,在阿丰索在世的时候, 还没有发生地方与中央直接对抗的事件。但在他去世不久,即在 1556 年,刚果军队便同臣属的恩哥拉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刚果军队遭到惨败。这仅仅是刚果内讧连绵不断、国家开始由盛转衰的一个不祥标志。
1545 年,阿丰索的外孙迪奥戈(1545—1561 年在位)继位,他继承了阿丰索利用大西洋贸易和基督教加强王权的政策,并主张传教时把基督教教义与刚果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逐步废除一夫多妻制。迪奥戈的政策引起在刚果传教的耶稣会士的不满,他们与迪奥戈的反对派联合起来,密谋把他推翻。1555 年,迪奥戈成功地挫败了他们的阴谋,并将试图政变的传教士驱逐出境。
在迪奥戈继任者博尔拉多(1561—1567 年在位)时期,刚果王国开始遭受贾加人的入侵,博尔拉多本人在抵抗中阵亡。1568 年,贾加人为了抢劫奴隶、粮食和直接同欧洲商人建立联系,重新攻入刚果境内,次年占领和洗劫了圣萨尔瓦多。国王阿尔瓦罗(1568—1587 年在位)被迫率领大臣逃到刚果河下游的一个岛上避难,并向葡萄牙王室请求紧急援助。1571 年,葡萄牙派出一支约 600 人的军队,会同刚果军队,用了一年半时间终于把贾加人赶出境外。1574 年,阿尔瓦罗恢复了王位。但是,刚果国王的威信此时已大大降低,还时常受到葡萄牙人的牵制。由于大批葡萄牙商人和士兵的定居,在刚果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称卢索—非洲人①,他们住在建有篱笆的庭院里,娶当地妇女为妻妾,购买奴隶侍从,经济实力雄厚。这些人同刚果国王既有矛盾,又相互利用。国王需要他们的贡礼、赋税和罚金,作为自己收入的一大来源,因此千方百计力图控制他们的活动,尤其是他们和各地的直接贸易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卢索—非洲人为了四处经商和长途贩运的安全,以及得到战俘和罪犯作为奴隶出卖,他们也需要国王的庇护和帮助,但他们反对国王的贸易垄断,力图与各地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
1622 年,刚果同葡萄牙在非洲的新殖民地——安哥拉发生了边界战争, 刚果军队战败。这场战争结束了自阿尔瓦罗复位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稳定时期,王国内部为争夺王位的派系斗争重新爆发,从 1622 年到 1641 年先后产
③ 戴维逊:前引书,第 126 页。
① 戴维逊:前引书,第 126 页。
① 黑白混血种人。
生了六位国王:彼得罗二世(1622—1624 年在位)、加西亚一世(1624—1626 年在位)、安博罗西奥一世(1626—1631 年在位)、阿尔瓦罗四世(1631— 1636 年在位)、阿尔瓦罗五世(1636 年在位)和阿尔瓦罗六世(1636—1641 年在位)。刚果同葡萄牙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恶化,在安哥拉的葡萄牙殖民者通过物质引诱等手段,竭力把刚果王国南方省份的一些地方首领拉到自己的贸易网中,使他们臣服葡属安哥拉总督。刚果王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17 世纪上半期,荷兰作为一个商业和贩奴大国,也积极插足非洲。1641
年 8 月,一支约 2000 人的荷兰军队占领了葡萄牙在安哥拉殖民地的首府罗安达城。荷兰取代了葡萄牙在安哥拉的殖民统治后,刚果王国在南部的统治危机暂时得到缓和。同年,加西亚登上刚果王位,称加西亚二世,他一直统治到 1661 年。这段时期成了刚果王国实际统一的最后一个阶段。1642 年 8 月, 加西亚同荷兰正式结成同盟,联合打击葡萄牙在中非地区残存的殖民军,但效果不大。
1648 年 8 月,萨尔瓦多·科里亚率领 1200 名葡萄牙士兵在卢安达登陆。他们会同留在这里继续抵抗荷兰人的残部,击败了荷兰军队,重新控制了安哥拉殖民地。为报复刚果人与荷兰结盟,同年 10 月,他们向刚果王国宣战, 首先赶走了加西亚任命的卢安达岛总督,切断了刚果王国“恩赞布”贝壳的来源;继而洗劫了恩东布等地区,杀死了数千名刚果人,并把许多俘虏卖为奴隶。1649 年 4 月,加西亚被迫向葡萄牙屈服,在罗安达签署了屈辱性的和约,规定把丹德河以南地区划归葡管辖,只允许葡萄牙人及其船只进入刚果境内经商,并把加西亚的儿子或一名重臣送往卢安达作人质。但是,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就此解决,葡萄牙殖民者以安哥拉为基地,不断向北扩张,以图达到获得奴隶和重要铜矿产地的目的。在安东尼奥一世统治期间(1661—1665 年),双方矛盾重新激化,最终在 1665 年 10 月爆发了安布维拉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安东尼奥共投入从各省招集的约 70000 名士兵①,安哥拉方面有非洲籍军队 7000 名、“葡萄牙人”360 名②。刚果方面虽然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武器简陋,主要靠剑、矛和弓箭,只有极少数贵族有滑膛枪,且他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结果,刚果军队遭到惨败,死亡 5000 多人③,
包括 400 名刚果贵族和安东尼奥本人。
安布维拉战役在刚果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自此以后,刚果王国正式崩溃。沿海的索约省宣布独立,南部的姆邦巴省则屡遭掠奴队的蹂躏。在首都圣萨尔瓦多,各派争夺王位的斗争连绵不断,都想拥立自己的代理人。到 1709 年,彼得罗四世在教会的帮助下才登上王位。在农村,由于葡萄牙殖民军入侵和奴隶贸易的冲击,大片土地已荒无人烟,有些部落酋长不堪忍受政府的各种税收和勒索,或迁往更加偏僻的地方,或率领部落进行武装反抗。过去繁忙的商业和集市也因而凋零,残存的只有奴隶贸易,每年从下刚果地区输出的奴隶已上升到一万多名①。就在整个刚果王国处于混乱不堪、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在刚果中部地区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安东尼运动。
大约在 1700 年左右,一位名叫贝特里克斯·金帕·维塔的年青妇女公开
① Roland Oliver,op.cit.,p163。一说 10 万人,参见 Hilton,op.cit.,p.178.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剑桥非洲史》,vol.4,p.340.
③ Hilton,op.cit.,p.179.
① The Cambridge Histroy of Africa,vol.4,p.340.
声称自己是先王安东尼奥的化身,以引起人们对她的注意。她用某种奇异手段使病人康复,四处宣传宗教和民族复兴,重建统一的刚果王国。对于欧洲传教士在刚果的所作所为,她进行了猛烈抨击,指责他们参与奴隶贸易,干涉王位继承,并认为耶稣基督是一位出生于圣萨尔瓦多的刚果人。她还攻击传统的偶像崇拜和迷信活动,号召其追随者接受一个真正非洲的救世基督教。维塔的主张受到刚果各界的支持,不到两年,安东尼运动几乎波及整个王国,成为 18 世纪初期刚果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维塔领导的安东尼运动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影响,首先是因为当时刚果的臣民处于极端恐惧和不稳定之中,他们渴望有人能把他们解救出来,渴望一个安定的环境,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其次,维塔把这场宗教运动成功地同民族先烈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想起在安布维拉战役中被葡萄牙人杀害的刚果最后一位伟大国王安东尼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由于这场宗教运动对欧洲传教士和传统政治势力是个严重威胁,因而他们很快联合起来进行镇压。1706 年初,维塔不幸被捕,同年 7 月 2 日被彼得罗和方济各会以“伪装圣人罪”处以火刑,安东尼运动不久被平息下去。其后,彼得罗移居圣萨尔瓦多,1709 年在基督教会帮助下正式登上王位,称彼得罗四世。
新王上台并没有重振昔日刚果王国的雄风。刚果军队在安布维拉战役遭受沉重打击后,一厥不振。在整个 18 世纪中,没有一位国王能够确立自己的权威。收入的减少,对欧洲商品和枪支垄断的丧失,使王权日益衰落;相反, 各省省督和地方首领的力量却日益增强,王国统一的观念逐渐消失,绑架奴隶和掠奴战争也达到高潮。到 1816 年,英国探险家塔克溯刚果河深入中非内陆时,在原刚果王国的疆域里只存在众多独立的小酋长国,他们自称属于一个神话般的君主,圣萨尔瓦多已成了一个非常小的居民点①。
二、库巴王国
库巴王国,亦称布尚戈王国,是刚果河流域著名的古国之一,其疆域北至桑库鲁河、西至开赛河、南达卢卢阿河,处于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接壤的地方。
根据库巴人的口头传说,库巴人最初生活在刚果王国境内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打猎、捕鱼和采集为生。大约在 16 世纪中期,由于贾加人的入侵和自身人口的增长,他们开始向东迁移,定居在今刚果共和国的西南部,当时人口约有 7 万人②。他们在这里进一步发展了自身文化,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农业日益受到重视,打猎和捕鱼被降到次要地位。他们的建房技术、食物储藏、工具制造和手工产品,很快远远超过了邻近的勒莱人。在村庄的基础上,库巴人建立了有组织的集市,流通媒介起初是方块酒椰纤维布和贝壳,后来改用珠子和铜棒。聚集财富的多少和生产能力的强弱,是库巴人确立个人威望的主要依据。至 16 世纪末,库巴人已发展成一个拥有
18 个部落的联盟,其中以中部的布尚戈部落最为强大,由该部落的酋长担任
① JohnThornton,op.cit.,p.524.
② J.Vansina,Recordingthe OralHistoryofthe Bakuba(《巴库巴口传史料》),inJournalofAfricanHistory,vol.2
(1960),p.257.
部落联盟的首领,负责从其他部落征收贡品和领导征服周邻地区的战争,某些芒戈人、卢卢阿人和勒莱人的部落先后被吞并或被逐出。库巴王国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1625 年,夏阿姆·姆布尔·恩贡格担任了库巴人首领,在他统治期间(1625
—1640 年),库巴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传说,恩贡格在任库巴国王之前是一位经常来往于库巴和刚果之间的商人,由于他见多识广,赢得了库巴人的信任而被推上王位。
恩贡格即位后,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他引进了玉米、烟草、木薯和豆类作物的种植方法,促进了农业发展, 使库巴人定居下来,成为一个农业民族,后来玉米竟成了库巴人的主食。他还使人民掌握了用棕榈纤维织布的技术。为了补充农业劳力的不足,恩贡格把在对外战争中抓获的俘虏集中安置在一起,组成奴隶村,由国家派专人管理。著名的库巴雕塑艺术,据说也是恩贡格传授给臣民的,他本人的塑像至今仍保存在伦敦博物馆,是中部非洲留传下来的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在军事方面,他建立了兵役制,组织了一支青年卫队,并把一些年青力壮的战俘奴隶整编成国家常备军,用于扩大疆域;同时,规定禁止使用传统的飞刀, 改用标枪和箭作为武器。在政治方面,他采取了加强王权的措施:要求所有贵族住在王国都城;创设许多新官职,由国王最信任的王子们担任;打破传统的王位由侄子继承的习惯,改为世袭制,国王候选人从其子女中选出;发展了宫廷礼仪,加强了国王的神秘感,规定国王的脚不能触地,吃饭时不能有女人在面前,打喷嚏或咳嗽时周围的侍臣必须夸张地做出同样的动作。由于国王是全族力量和幸福的化身,因而在战时不能统率军队,以免受伤流血; 国王也不能病死、老死,只能在他寿终前把他掐死。“从夏阿姆以后,国王被认为是上帝在世上的代理人。”①
恩贡格的改革在库巴王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它加速了库巴人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促进了库巴生产力的发展,王国的统治机构也趋于完善。当时辅佐国王的一个重要机构是枢密院,它由六名高级官员组成, 其中包括接受贡物的国库大臣和负责审理使用利刃伤人的法官(称“尼比托”);另外四名高级官员兼任王国四个省的省督,他们的职称分别为“基米康布”(首相兼大法官)、“特希卡拉”、“埃宠丘拉”和“尼昂加”。枢密院成员选自王室的姆巴拉氏族,王国其他氏族也可以在宫廷中派驻代表,阐述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王太后和国王的姐妹在国家事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王太后的权力仅次于国王,她有权决定国王的最终候选人。
在恩贡格及其继任者统治期间,都曾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如科特·姆博威克一世征服了桑库鲁河沿岸的许多村庄;科特·恩斯向西南部的卡邦巴部落发动了一场战争。这些战争使库巴王国的战俘奴隶激增,他们被用于农业和经济活动中。至于库巴人当时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奴隶(如常见的债务奴、契约奴)以及家庭里是否存在奴隶,限于现有材料尚不能肯定,不过, 根据库巴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推断,到 17 世纪初大概都已经出现了,相
传恩贡格的母亲就是一名奴隶。到 19 世纪末,库巴王国中的奴隶约占社会总人口的 10%左右②,他们主要集中在首都附近。大多数家庭拥有奴隶 1—2 名,
① Vansina,op.cit.,p.267.
② Lovejoy,op.cit.,p.244.
他们主要作为丧葬中的祭品。
库巴王国的发展在 18 世纪中期达到顶峰。当时,各户农产品的产量成倍增加,产品剩余使它同周邻各邦的贸易成为可能。库巴人与西部宽果河流域各族和东部卢拉巴河流域各族都建立了贸易关系。
19 世纪上半叶姆鲍帕·玛宾克·姆布尔统治时期,库巴王国出现了危机。一些部落开始不服布尚戈的统治,桑库鲁河流域的各部落已获得实际上的独立。在姆布尔晚年,又发生了王位继承战争,接着瘟疫流行,四位国王先后丧生。库巴王国从此走向衰落。
三、卢巴王国
卢巴王国位于今刚果共和国南部的沙巴省。根据卢巴人的口头传说,他们的祖先最初住在马尼马(阿伯特维尔西北)地区。16 世纪上半期,他们在一个半神话式的英雄孔戈洛率领下,向南迁居到洛马米河上游和卢阿拉巴河上游之间、基萨莱湖和乌彭巴湖附近。这里河湖交叉,土壤肥沃,属热带草原地区。卢巴人或以务农为生,或捕鱼、放牧,使用铁器。在孔戈洛领导下, 建立了卢巴王国。
孔戈洛的生平不详,据说他原是卢巴人一个部落的首领,在迁居新地后, 他用和平渗透与武力征服两种手段逐渐控制了当地居民,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对一些倔强不驯的臣民处以极刑,往往令人割去他们的鼻耳或乳房。因此,在卢巴人的传说中,孔戈洛是一个既残酷又傲慢的人,是广降甘霖的一条红色巨蛇,以彩虹形式出现于世;他还令人修建高塔,希望能重新上天。蛇和彩虹也因此成为卢巴王室的标记。
卢巴王国尚保留某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在选定新王及其登基过程中,王太后起着较大作用,并且王后的母亲与国王共掌宗教大权。按卢巴人的传统,国王吃喝不能被其他人看见,还要隐瞒其他自然生理功能,被认为象神一样生存。当新国王或酋长产生时,他们要在公共广场上点燃一堆火, 并一直燃烧到他们死时为止;臣属的酋长和部民则从这堆火中点燃各自的火堆,以示对统治者的效忠。卢巴王国的臣属关系还表现在各地的部民要定期向本部落酋长交纳贡品,然后再汇集到首都基腾塔,进贡给国王。
大约在 1585 年,孔戈洛被他的侄子伊伦加·姆比利杀死①。姆比利登基后,不断向周邻地区进行征服活动,使卢巴王国的版图西至布希梅河(桑库鲁河上游)、北达马尼马、东到卢夫瓦河。他成了卢巴人口头传说中王国的另一奠基人②。但是,在姆比利死后,卢巴王国争夺王位的斗争更加激烈,到18 世纪晚期,先后执政的有七个国王:伊伦加·利乌、卡松龙、卡伦布路、古瓦·桑扎、姆望内·孔贝、代卡克里亚和伊伦加·松古。
1785 年,卢巴第十代国王库万布·恩贡贝继位。在他统治时期(1785—
1805 年),卢巴再次出现兴盛局面,王国的疆界向东已扩展到坦噶尼喀湖的西岸。他把全国领土分成若干个省,由他自己直接统治或任命省督管辖,强
① 罗贝尔·科纳万:《刚果(金)历史》,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第 84 页。一说伊伦加是孔戈洛的女婿, 孔戈洛是被伊伦加的儿子即他的外孙卡拉拉推翻的。参见 Oliver,op.cit.,p.138.
② 根据中非地区一些部落口头传说里的习惯,卢巴王国的两位早期奠基人孔戈洛和伊伦加可能是两个部落或朝代的名称。
化了中央集权。省之下设区或村,其首领称“基卢卢”(kilolo),由贵族和酋长们担任,职位世袭,他们负责为国王征收贡赋。此外,还设立专门官员“姆维勒·恩坦达”(mwine ntanda),掌管国家土地,包括土地的分配、定期休耕和组织人开辟荒地等。在中央宫廷里,他也增设了许多官职,通常由王室成员担任,其中较高的职位有“桑加”(Sanga,首席顾问)、“特维太”(tvite,财政大臣)、“穆龙达”(munonda,负责维持宫廷内部的和谐)和“姆夫姆”(mfumu,宫廷顾问)。为了防止外族的入侵,恩贡贝在边境建立了一支防卫力量,并用封邑的办法使归附的部落对他效忠。库万布·恩贡贝后继无人,他死后王国内部重新爆发争夺王位的战争,国势再次衰落。至 19 世纪末,卢巴王国已分裂成若干个小酋长国。
统一的卢巴王国虽已消逝,但卢巴人的语言和他们创造的文化在刚果河流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卢巴语言艺术奠基于赞美诗“卡萨拉”(kasala)的传统之上,有关伊伦加·卡拉拉的叙事诗已成了一项重要的艺术作品。卢巴语经过数百年的锤炼和艺术加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中非许多族里广为流传,是今刚果共和国通用的四大语言之一,在沙巴省和开赛省还用于初等教育。卢巴人的雕塑也很出名,品种多样,在东部亨巴体现了柔和的自然主义风格,而在北部松吉则体现了完全不同的庄严风格,其中雕塑的精品是姆博科(mboko),一种女性小雕像,手里拿着碗、王室坐凳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卢巴多音符乐曲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成就。
卢巴王国的社会性质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奴隶制。在卢巴王宫里,有许多被称为“下等人”的奴隶和避难者,他们受国王的保护,但其中许多人在国王死后被用作人祭。在一般村庄里也有奴隶,他们的处境可能较悲惨,在卢巴口头传说里有一首歌谣反映了他们的处境:“他们侮辱我,我忍声吞气; 虽然我愤怒地想逃走,可我无法找到返回故乡、回到亲人身旁的路。”①进入18 世纪以后,随着对外扩张和内乱的频繁发生,战俘数量激增,卢巴奴隶制有了新发展,国王开始把战俘奴隶集中到都城附近,建立奴隶村和奴隶世系, 担负耕种和守护任务②。大概从这时候起卢巴参预了大西洋奴隶贸易体制,向葡萄牙等国奴隶贩子提供奴隶。后来,卢巴与隆达、卡曾贝都成了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地。奴隶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损害了当地生产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卢巴王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隆达帝国
隆达帝国的疆域大体包括今刚果共和国的西南部、安哥拉的东北部和赞比亚的北部地区,是在隆达王国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而成的。
作为班图人的一支,隆达人于何时何地迁到刚果河流域,尚无定论。根据史料记载和隆达人的口头传说,大约在 16 世纪下半叶,隆达人已迁到今刚果共和国沙巴省西南的布希梅河上游地区,在紧靠卢巴王国中心地带的西部定居。他们这时已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开始瓦解,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兼以打猎、捕鱼和采集。其社会内部已出现了劳动分工:年老体弱者留在家里织酒椰纤维布,作为给成年子女筹集娶亲的聘礼;年青男子则
① HistoryofCentralAfrica,vol.l,p.181.
② Lovejoy,op.cit,p.127.
出去打猎和作战,并以此赢得在社会中的地位;妇女承担的社会劳动最重, 要种庄稼和做家务,同时制作各种土罐子,用于贮藏和烧煮食品;未成年的孩子负责看管山羊,采集白蚁烘烤以及把鸟从高粱地里赶跑。
隆达人的社会结构较为独特。在建国前,隆达人普遍受被称为“图邦古”
(tubungu)的长者们的控制。这些长老一般是大家族的首领,他们负责处理各个家庭之间土地和捕鱼权的纠纷,还拥有精神上的权力。每个长老都有自己的封号,可以传给后人,封号之间往往用亲属关系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如用“父亲”、“儿子”、“兄弟”来表示大小。在隆达人的口头传说中,一族对另一族的征服或融合有时也被说成是联姻,如地位较高或胜利的一方被说成是“丈夫”,而依附的一方则是“妻子”。因此,隆达人的这种封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隆达人的早期历史中,曾先后出现过三个大的家族,其中最早的是雅拉·姆瓦库家族,当时有 15 个图邦古受制于它。隆达国的雏型开始初步形成。取代雅拉·姆瓦库家族统治地位的是金古里家族,在隆达人口头传说中,这次事件被说成是“父亲”与“儿子”为争夺棕榈油的控制权而发生的一次冲突,结果“儿子”获胜。雅拉·姆瓦库家族失势以后,先前从属它的各个家族便摆脱了纳贡的义务,有的转而依附金古里家族。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 又兴起了一个新的家族——卢埃吉家族,它向金古里家族挑战,双方展开了较长时间的争权斗争。大约在这个时候,东部的卢巴王国向隆达地区派出了一支狩猎队,其首领享有“希宾达·伊伦加”封号。在金古里家族与卢埃吉家族的争斗中,这支狩猎队站在卢埃吉一方。由于他们使用隆达人尚不熟悉的铁制武器和原始宗教——使狩猎显灵的符咒,金古里家族被击败。后来, 这支狩猎队没有回卢巴王国,他们留下来与隆达妇女通婚,并引进了本国的某些制度①,如按父系计算血统关系和继承财产、给首领增添一层神秘色彩和设置地方官员基卢卢等,加速了隆达向国家的过渡。大约到 17 世纪中期,统一的隆达王国正式出现。
隆达王国的首任国王雅·纳维吉,在他统治期间(1630—1660 年),隆达的疆域向西扩展到开赛河,南达赞比西河上游和支流卡邦波河,东及卢瓦普拉河,成为中非地区的一个强国。为此,他赢得了后人对他的尊重,他的封号“姆旺特”(mwant,或称 mwata)成了隆达历代国王们的封号,隆达王国亦称姆旺特·雅乌(MwantYav),或姆瓦塔·雅姆沃(Mwata Yamvo)。
雅·纳维吉建立的隆达国,下设若干个省,由国王任命的省督进行统治。省督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收集贡品,并负责运往首都。根据各自管辖的地区不同,各省省督有自己的封号,如“姆瓦塔”、“姆韦内”或“卡曾贝”等等。
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姆旺特”。同库巴和卢巴国王一样,他被看成是神灵的化身,不能吸烟饮酒,也不能当着臣民进餐,只有骑在奴隶的肩头上才能出现在臣民面前。他拥有许多显示尊贵的标志,诸如头顶一束红鹦鹉毛,颈挂珠链,胸佩勋章似的铜饰,腕套金属镯子等。每任国王登基时都要举行盛典,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仪式是由国王亲自点燃一堆新火,然后各省总督由此火点燃他们自己的火堆,以表示对新王的效忠。新任国王还要在卢卢阿河的东部支流卡兰古河和路易萨河之间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王府(称“穆散巴”,musumba,意为“营地”),传说第一代姆旺特就住在这里。久而久之,
① Bustin,LundaunderBelgiumRule(《比利时统治下的隆达》),London1975,p.1.
这块地方实际上成了隆达王国的都城,四周由一个筑有堡垒的土墙和一条长约 30 公里的干沽的护城河围着。各个国王的“穆散巴”又单独构成一个设防的大封闭体,外面用树和木桩组成双层篱笆,里面建有许多院落,供国王及其家属居住,也有的供举行宗教仪式使用。在“穆散巴”里,还单独划出一块土地作为王室的墓地,设专门的宗教守护人员看管。据 19 世纪来访的欧洲人记载,“穆散巴”里清洁卫生,道路很直,且设有开阔的公共广场,供集会和集市使用①。
国王和各省的总督都有自己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包括长矛、大刀、投掷用的短标枪和防护用的盾牌等,以及后来从奴隶贩子手中购得的少数枪支。军队用于对外扩张和捕捉俘虏。另有近卫队负责都城的治安。
隆达国王虽然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王后、贵族会议和民众大会的制约。根据隆达传统习惯,王后“罗孔克莎”(Lukonkeshia,意为“众人之母”)的意见对决定王位的继承有特殊的影响,贵族会议队已故国王的两个正妻的儿子中选出新的“姆旺特”时,必须征求她的同意方可登基。平时,“罗孔克莎”的权力象一个大酋长,自设一个归她管辖的朝廷, 收授大臣们的贡品,她的意志不受丈夫的限制。贵族会议除了有权决定国王的人选外,还可对国家事务提出咨询性意见,并对国王的意志起牵制作用。国家的另一重要机构是民众大会,它有权批评“姆旺特”的过失,甚至将他废黜,一些重大事件也由民众大会表决决定,如向异族宣战、道路的开闭等。
国王的权力受到上述三个方面的很大影响,说明在隆达王国里原始社会的残余保留较多,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痕迹仍依稀可见。在隆达王国的早期历史中,氏族组织尚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共同女祖先的一些血缘亲属构成的氏族,依然聚族而居,氏族酋长享有祭司和司法的职权,只是增加了在本族征收贡赋的任务。隆达王国这种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是与它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不开的。在 17 和 18 世纪,农业经济在隆达人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但铁制工具使用较晚,并且尚不普及;手工制作包括制陶、织布、晒盐和缎打铜质制品等;集市贸易很早就已产生,而且在大西洋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出现了从事长途贸易的商队,贩运诸如欧洲金属器具、巴西烈酒、烟草和亚洲的纺织品,以及当地的土特产。三次社会大分工虽然都已出现,但均未完成。他们属于定居的农业民族,可是在落后的生产工具的限制下,农产品尚不丰富,有时还需要靠打猎、采集和捕鱼补充粮食的不足。专门以手工劳动为生的手工阶层以及手工业内部的进一步分工尚未产生,直到奴隶出现后依然如此。这种特殊现象或许是隆达社会性质较难断定的一大原因。多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并存,不仅在隆达人中存在,在刚果河流域的许多地区都是如此。
在隆达王国的中央朝廷里,大臣最初是一些图邦古长者。他们代表隆达人的祖先,也是贵族会议中的主要成员。他们同各个家族的首领一起,共同维持新旧统治之间的平衡。后来,随着频繁向外扩张,在朝廷里又增设了一些军事首领的职位,并按他们在战场上担任的职务,分别称为“侦察”、“侧翼”和“尾翼”。在朝廷之下,国王在各地设置的重要官员是“基卢卢”
(Kilolo),他们与传统的大酋长不同,一般与所管辖的地区没有血缘关系。在 19 世纪中期,据说有 36 名“基卢卢”向“姆瓦塔·雅姆沃”纳贡①。对于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4,p.371.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4,p.374.
离首都较远的行政官员,国王还派了许多王室使者进行监督,在隆达语中他们被称为“图克瓦塔”(tukwata)。这些使者实际上是国王在外地的直接代理人,兼管国家的商业,监督商队,护送外国旅行者,保护王室对某种商品的垄断以及惩罚那些逃避捐税和关税的人。
国家收入主要来自赋税、依附部落的贡品和从邻近地区抢来的财物。收税是“基卢卢”的一个重要职能。他先从自己管辖区里征收赋税,一般是实物税,再把它送给王室代理人。靠近首都的地区,通常交纳淡酒和粮食;而较远的地区则交纳盐、铜,或其他手工产品,如生产工具、武器、棕榈油和酒椰纤维织品、土罐子和篮子之类;靠近边境的地方,由于常同外族作战, 便向朝廷上交一些战利品和猎物,尤其是象牙和奴隶。国王在收到各地的贡品后,除留下一部分供自己和朝中大臣消费外,其他的则回赠或赏赐给不同地区的进贡人。这样,无形中构成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通过国王而进行的贸易网络。这种贸易网络对隆达政治结构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也增强了隆达国王的威信。后来,国王还把奴隶、象牙等贡品同周邻地区和欧洲商人进行物物交换,发展对外贸易。
18 世纪期间,葡萄牙人和来自大西洋沿岸的非洲人都没有获得直接通过隆达势力范围的权利。他们同隆达内地和东部地区的贸易主要通过隆达臣民,或者由间接的中间人进行,如卡桑吉地区的英班加拉人。大约在 18 世纪上半叶后期,一支英班加拉人的商队首次抵达隆达的穆散巴②。凡是外邦来的商队,通常由“图克瓦塔”把他们领到一个指定的、靠近王室都城的营地。在这里,“姆瓦塔·雅姆沃”对其所有商品首先进行挑选,挑剩下的才被允许拿到外地交换。在这种贸易中,隆达人输出奴隶、象牙、铜锭、棕榈布, 换取来自安哥拉的烟草、葡萄牙的工业品、枪枝和来自印度的棉布和丝绸。当时,从非洲西海岸的罗安达到非洲东海岸的基尔瓦有一条横贯非洲的商路,而隆达人正处在这条商路的中央。
隆达王国向外输出奴隶以购买海外工业品,大约始于 18 世纪初。随着隆达对外贸易的扩大和美洲大陆对奴隶需求的增加,奴隶在隆达王国的输出品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被卖出的奴隶大部分是战俘。当时,一族向另一族的突然袭击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北部和东北部的卡隆维族、卡尼奥克族和开赛河中游各族中。这些袭击不同于过去旨在争夺商道、猎场控制权的战争, 它完全是为了获得战俘而策划的。奴隶的另一来源产生于隆达社会内部,诸如把各种罪犯改判成奴隶、因欠交税收而沦为奴隶等。
向外输出大批奴隶,严重削弱了隆达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葡萄牙商人及其非洲代理人为了摆脱隆达国王对贸易的垄断,获得更多的奴隶和更大的利润,他们往往同隆达的一些地方首领和附属国直接交换物品、奴隶,从而破坏了隆达原有的贸易网络,使中央财政收入减少。附属国和地方首领商业财富的增加,特别是枪支占有量增多,提高了他们自己的威信,使他们有力量同中央政权对抗,这是隆达帝国后来走向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奴隶人口的大量丧失,对地广人稀的隆达来说,造成劳动力更加短缺,影响了隆达国的经济发展。
隆达的奴隶除了输出以外,也有一部分留在当地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这种奴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官奴,人数较为集中。根据隆达王国的内
② TheCambridgeHistoryofAfrica,vol.4.p.374.
部移民计划,奴隶被带往首都“穆散巴”周围的土地上,替国王和其他贵族耕种,收获物除上交给主人一部分外,自己也留下一些,处境比在欧洲人种植园里的奴隶要好。经过一段时间,奴隶在吸收了主人的文化、获得主人的信任以后,他们就被并入主人团体,这时候的奴隶同一般自由民的区别已经很小,在穿着、饮食方面几乎一样。另一类奴隶是贵族、酋长以及部分富裕平民家庭里的私奴,或称家庭奴隶。他们人口分散,其作用和地位大致与刚果王国的家奴相同。经过数代以后,这类奴隶一般都被主人同化,成了主人家中的一员。
隆达王国的社会阶级状况表明,16—18 世纪的隆达王国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劳动在整个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以及地理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原始社会的残余还保留较多。隆达的奴隶制此时还属于一种初级的、不发达的奴隶制形态。
隆达文化对刚果河流域的影响是通过扩张战争实现的。从 17 世纪中叶隆达王国建立起,历代国王都不断向外扩张版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隆达帝国。
隆达王国的扩张最初是向西和西北。首先被征服的是位于开赛河下游的潘德族,这里距隆达首都约 300 公里。其后不久,隆达又在克旺果河流域的雅卡人中建立了一个傀儡王朝,在苏库族、谢吉族和霍洛族中也有一定势力。隆达向西扩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通与安哥拉和刚果西部集市的直接贸易关系。
隆达扩张的第二个方向是南部的卢拉巴河和赞比西河上游地区。隆达国王想通过这场军事行动,获得大批奴隶,更重要的是获得卢拉巴地区的铜和盐。当时,铜在中非地区的贸易中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一种新的铜质手镯作为流通媒介已开始在隆达富裕阶层中使用。在被征服的族中,著名的有恩当布族,该族酋长“卡隆盖沙”(Kanongesha)后成为隆达在南部扩张势力的重要代理人。
隆达扩张的第三个方向是东面。早在隆达王国奠基者姆瓦塔·亚姆沃执政时,他便派将军穆希迪率军去控制沙巴东南部卢菲拉河东边的制盐场。穆希迪相继征服了从卢布迪河一直到卢瓦普拉河一带的各族,并指派隆达人担任他们的酋长。姆瓦塔·亚姆沃的继任者们也都不断向东派远征队。
至 18 世纪晚期,从克旺果河到坦噶尼喀湖西南岸,南至赞比西河流域, 都处于隆达人的控制之下,直接或间接地向隆达国王称臣纳贡。隆达王国成为中非地区一个土地辽阔的大帝国。
在隆达帝国建立过程中,一些远征队的首领在被占领地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他们享有“卡曾贝”(首领)称号,他们建立的国家一般取名卡曾贝国。其中以姆维鲁湖南部卢瓦普拉河流域的一个卡曾贝国最出名,那里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统治者“卡曾贝”虽然在名义上是隆达的附属国, 但无异于一个独立的君主,有自己的军队,并直接同欧洲商人和阿拉伯商人进行贸易,控制的地区从卢拉巴河源头一直到坦噶尼喀湖,面积比母国还要大。
从 19 世纪初开始,隆达帝国在奴隶贸易和外族入侵的冲击下走向衰落,
帝国逐步分裂瓦解。到 19 世纪末,隆达帝国的实际控制地区已缩小到今刚果共和国南部与安哥拉和赞比亚交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