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

1884 年柏林会议后,根据“有效占领”原则,列强在非洲展开了疯狂的瓜分竞赛。到 1914 年,非洲大陆 96%的领土已被占领。英国占据了非洲最好的地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程度都较高。法国占据的地域虽广,但有些是人迹罕至的沙漠,经济价值并不高。德属殖民地战略地位重要,但面积尚小。

历史进入 20 世纪初,垄断资本相继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确立。非洲的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生产高度集中,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并被迅速用于生产,使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严重倾斜,不平衡性加剧。继 1882 年德、奥、意形成三国同盟之后,随着法绍达事件的和解,

英法携起手来,并在 1907 年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大战和对殖民地的再瓜分不可避免。两次摩洛哥危机吹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非洲的前奏曲。

非洲被列强强行拖入了战争泥潭,不但成为两大集团在海外殖民地作战的主要战场,而且成为人力资源和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地。由非洲人组成的军队不但在本土作战,还被用于欧洲西线和中东战场;非洲民伕不但用于运送战争物资,还用于军工生产。非洲所提供的人力和物资是协约国在大战中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战火尚未全熄,原德属非洲殖民地就已被瓜分,德国完全被挤出非洲。

战争引起了非洲殖民统治方式、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战时战费大量增加和大量白人走上战场,导致殖民地行政费用和统治人才不足,于是各殖民地纷纷从直接统治向间接统治迈进。战时物资的大量出口诱导非洲的生产以满足列强的需要为目的,非洲经济完全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性增强。同时由于战争期间帝国主义无暇顾及,非洲的民族经济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非洲独立的经济因素在增长。经济的发展、殖民统治方式的松动以及战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离开原来的社会组织,农民、酋长、地主阶层都发生了分化,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队伍日益壮大。战争不但促使非洲的阶级力量配备发生变化,而且非洲人的思想和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非洲民众进一步觉醒,在战时掀起了多次反殖民统治的浪潮。

一、非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火乍起之时,从两大军事集团在非洲的力量对比看,同盟国明显弱于协约国。1914 年 8 月 23 日,德国政府与美国驻德大使接触,要求美国劝阻协约国不要将战争扩至非洲殖民地,遭到美国和协约国的断然拒绝。德国人提出在非洲人面前不交战是根据其在非洲的弱小实力作出的决定,是出于全球争霸战略的考虑。德国人认为,大战和列强在非洲争夺的结果都将取决于欧洲战场的胜负。在非洲占绝对优势的英法也从全球战略着眼,既要夺取其殖民地,又要切断其海上贸易。他们认为,在非洲殖民地击败德国将对全局胜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战火向非洲蔓延在所难免,非洲战场成了两大集团在海外殖民地作战的主要战场。

德属多哥保护地面积 33700 平方英里,当地人口 1031978 人,还有白人

368 人①。到 1914 年,它是唯一财政上独立于德国的殖民地。它有一支由 8

个德国官员和 560 个非洲人组成的维持秩序的保安部队②,而它西边的黄金海

岸有英军 3000 人,东邻有法驻达荷美一个旅,实力对比悬殊,对德不利。1914

年 8 月 4 日—5 日,代理总督冯·德林分别打电报给黄金海岸和达荷美总督, 要求把多哥变成中立区,均遭拒绝。

喀麦隆面积 191130 平方英里,当地人口 2648720 人,白人 1817 人。德

国人在那里经营 78 个种植园,开设 266 家商业企业①。德国驻扎正规军 1750

人,其中 1550 是非洲人;还有保安部队 1295 人,其中欧洲人 40 人②。它西邻英属尼日利亚,东邻法属乍得等,南邻法属、比属刚果。英国在西非的军队比德国多 3 倍,1914 年总数为 8093 人,其中非洲人为 7733 人③。但德军

训练时间长达 5 年,素质优于英、法、比军队。

德属西南非洲是德国第二大殖民地,面积 317725 平方公里,欧洲人不超

过 15000 人,德军最多时为 3140 人④。英国怕德国利用西南非洲威胁它在南部非洲的既得利益,担心它成为德国舰队开往南美的中途站,危及英国在拉美的经济、政治地位。南非当局在其发展计划中也把西南非洲视为自己的第五省。而在德国以西南非洲为基地的扩张计划中,南非是主要障碍。

德属东非包括坦噶尼喀和卢旺达、布隆迪,面积 384180 平方公里,人口

约 800 万,其中德国人不超过 3000 人⑤。那里德军有 2732 人,还有可作战的

保安部队 2199 人⑥。它处在英属东非、乌干达、北罗得西亚、尼亚萨兰和比属刚果及近海的英国保护地奔巴和桑给巴尔、葡属莫桑比克包围之中。德国殖民主义者为把东非建成威胁英印航线的坚实基地,曾致力于一些建设性工作。战争爆发时,德属东非总督斯可尼企图根据 1885 年柏林原则保持中立, 英属东非总督贝尔匪尔德也希望战争远离自己的辖区。但英德政府对他们的呼吁根本不予理睬。

中东也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就同盟国而言,唯一能给协约国以打击的地区是北非。德国早在战前就计划修筑“三 B”铁路①,以威胁大英帝国生命线,夺取苏伊士运河,给英帝国致命一击。而英国力图以埃及为军事基地,遏制德国,进而攻占德国的盟国土耳其,建立计划已久的与

① L.H.Gann& P.Duiganan, The Rulers of German Africa(《德属非洲的统治者》), California 1977, p.x.

② Byron Farwell,The Great War in Africa,1914-1918(《大战在非洲》),New York1986, p.23.一说是1500 人的治安保卫队, Ajayi& crowlder, History of WestAfrica(《西非史》), vol.2, Longman 1987, p.548.

① S.H.Frankel,Capital Investment in Africa(《在非洲的投资》),London 1938,p.352.

② Byron Farwell,op.cit.,p.34.一说德军 2200 人,又强征 12000 名非洲人,参见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第 32 页。一说德军 8000 人,非洲人 7000 人,参见 C.Lucas,The Partition and Colonization of Africa(《对非洲的瓜分与殖民》),1922,p.178.一说德军 2000 人,保安队 2200 人, 尼日利亚军 6380 人,警察 2133 人,参见 Ajayi& crowder,op.cit.,pp.550-551.

③ Byron Farwell,op.cit.,p.36.

④ Byron Farwell,op.cit.,p.75.一说是 5000 人,参见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565 页。

⑤ Encyclopaedia Britannia《大英百科全书》,1973,vol.22,p.1001.

⑥ Byron Farwell,op.cit.,pp.109-110.

① 即柏林(Berlin)一拜占庭(Byzantine— 巴格达(Bagdat)铁路,因三地的字头为“B”而得名。

印度连成一片的“新月形帝国”。

从列强的全球战略看,非洲战场的战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14

年 8 月初到 11 月底,此间协约国集中打击德国殖民地的战略防御能力。

在多哥,1914 年 8 月 6 日,法军从达荷美西侵攻陷小波波。8 月 8 日, 布莱恩特中校率英军攻入多哥南部。8 月 12 日,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洛美。当时,卡米纳有德国在非洲最大的无线电台,它可直接与柏林和其他德属非洲殖民地联系,可通过海底电缆与南美联系,可与行驶在南大西洋上的商船和战舰保持正常联系。为此,8 月 18 日英法组成联军,8 月 24—25 日攻击卡米纳,德军被迫炸毁电台后撤出。同时,一支英军从黄金海岸、一支法军从达荷美分别侵入多哥北部,并由英军攻占最后一个据点延迪。8 月 26 日,冯·德

林被迫率德军投降。历时仅三周的多哥战争结束。

在喀麦隆,8 月 6 日,一支部队从法属中央刚果出发,夺回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时法国割给德国的土地。埃梅里希将军派法属赤道非洲军队入侵, 占领金加。8 月 24 日,卡特上校命令英军分三路进犯,都失败而归。8 月 28 日,比利时向法军提供军援。英军从恩贾梅纳出击,攻占乍得湖地区德国要塞库塞里。此时,多贝尔将军到任。英法组成庞大的喀麦隆远征军,同时英国组织的福勒中队消灭了德国内陆水域力量,9 月 21 日在莫尼河口击沉两艘德舰,建立了海岸阵地。协约国军队攻占的重点是杜阿拉,因为它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有价值极高的电台和军需库,还是中部和北部铁路的终点。9 月 27 日,在水陆夹击下,德军毁掉电台后撤离。喀麦隆的战争从此转入内地。

在西南非洲,英政府于 8 月 9 日电令南非联邦帮助出兵进攻。南非总理博塔决定遵命,引起国内布尔人叛乱。在博塔忙于镇压时,英国海军将领、开普站指挥金——哈尔派出“沃曼”号军舰轰击沃尔维斯湾的电台和斯瓦科普蒙德的港口设施。9 月 19 日,比夫斯上校指挥 1824 名南非军队在卢德立

茨登陆,努金将军率 2500 人在脑诺斯登陆。11 月 28 日,海军司令金—哈尔得到正式通知,南非军队将参加西南非洲作战。

在德属东非,8 月 8 日,英国巡洋舰“阿斯特拉加”号炮轰达累斯萨拉姆和坦加,毁其无线电台。德国巡洋舰“可尼哥斯堡”号被英国三艘战船包围于达累斯萨拉姆附近。同时,福尔贝克指挥德军攻下战略要点塔维塔,它是从内地进入德属东非的门户。福尔贝克是大战期间唯一实际占领英属地的德国将领。但此时英国已完全取得了制海权,切断了德属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联系。

在埃及,大战爆发后,德国、土耳其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集中 5 万军队, 准备夺取运河,侵占埃及。英国驻埃及军队总司令约翰·麦克斯威尔实施戒严法令,宣布埃及处于军事管制的战时状态。同时,英国迅速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调军,在运河地区加固阵地。首批军队 12 月 1 日抵达埃及。12 月 18 日,英国正式宣布埃及为保护国,把埃及最高统治者“赫迪夫”改称“素丹”。

在第一阶段战斗中,洛美、卡米纳、杜阿拉、卢德立茨、斯瓦科普蒙德和达累斯萨拉姆、坦加等战略要点的夺取以及苏伊士运河防务加强,对德国在非洲的防御计划都是致命的打击。协约国完全取得了制海权。德军在战略上已处于劣势,它在非洲殖民地的失败已不可避免。

战争的第二阶段从 1914 年 12 月一直延续到大战结束。虽然从战略上讲, 非洲战场上的胜负已定,但为了防止德国以殖民地为基地进行反扑,为了在

全面胜利后分享德国殖民地,协约国决定对德国殖民地进行彻底征服。

在喀麦隆,自杜阿拉失陷后,德军退入内地。英军相继攻下雅巴希和艾得亚,1916 年 11 月又攻陷雅温得。12 月 9 日,德军主力在喀麦隆西南地区遭到包围。埃贝迈尔总督率领近 2 万人突围后撤入西属莫尼河地区,历时 18 个月的喀麦隆战事结束。在这场恶战中,7000 名英军与 11000 名法比军队参加了战斗,英军伤亡 4600 人,法军战死 2567 人①。据估计,民伕死亡 45000 人②。协约军所到之处都变成了废墟,土著人和牲畜的尸体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使人窒息的腐臭。

在西南非洲,1915 年 2 月 11 日,博塔镇压了阿非利卡人的叛乱后,率 5 万大军分三路进攻;一路由博塔亲自率领从斯瓦科普蒙德登陆,东向插入西南非洲腹地;一路由德文特将军率领从阿平顿出发向西攻击温得和克;第三路则由史末资将军率领由南向北攻击。三支部队形成强大的半月形包围阵势。4 月 26 日,史末资攻陷吉比昂。5 月 5 日,博塔攻陷温得和克的门户、铁路中心和电台所在地卡里比布。5 月 12 日,英军不战而取温得和克。南非军队相继北上,7 月 1 日攻陷北方重镇奥塔维。7 月 9 日,德军在楚梅布附近投降,西南非洲战事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德军死亡 1331 人,南非共伤亡

529 人①,被认为是非洲战场上最巧妙最成功的战役之一。

在德属东非,德军总司令福尔贝克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策略,同至少十倍于己的协约国军队周旋。1914 年 11 月 3 日,英军进攻隆基多。在 11 月

4 日德英坦加之战中,英军损失惨重,伤亡 817 人,德军只伤亡 148 人。这是东非战场上规模最大、流血最多的战役,它对双方的心理及以后的战略考虑都有很大影响。英军总司令艾特肯被解职,德属东非总督斯可尼失势。1915 年底,德军极盛时有 2998 名欧洲士兵、11 300 名非洲士兵②。1916 年 2 月

19 日,史末资将军到达蒙巴萨,接替多里恩爵士为协约国东非战区总司令。

3 月 5 日,他兵分两路,一路攻击隆基多,进军乞力马扎罗地区之东、南部; 一路进军塔维塔,占领乞力马扎罗地区之西、北部。3 月 13 日,史末资进驻莫希。德军在转移时实行焦土政策,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焚毁。3 月底, 史末资兵分三路发起全面攻势:一路由劳塞将军率领插入南部地区,克鲁威将军率军与比属刚果军队合力侵入西北角;一路由史末资亲自率领冲击汉德尼,指向达累斯萨拉姆和坦噶尼喀湖之间的重镇莫洛哥罗;一路由德文特将军率领南下攻击中部铁路。史末资还催促 1916 年 3 月 9 日向德国宣战的葡属非洲从东南进攻德属东非。5 月,比军占领卢旺达的基加利,6 月 8 日攻占布隆迪的基坦加,6 月 19 日占领汉德尼。6 月 29 日,德文特攻占得得马,7 月28 日攻占基戈马,8 月 2 日攻占乌季季,8 月 26 日占领莫洛哥罗和中部铁路,

9 月 19 日攻占塔波拉。同时,劳塞麾下的罗得西亚军队向北推进,占领俾斯马克堡和兰真堡。此时,绝大部分港口、所有的重点城市和铁路都已掌握在协约国军队手中,东非战事似已结束。1917 年 1 月 20 日,史末资将指挥权

交给霍斯金斯将军,后者由于不能立即消灭德军而在 1917 年 5 月被德文特取

① Byron Farwell,op.cit.,p.71.一说协约军伤亡 3500 多人。参见陆庭恩:前引书,第 35 页。

②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非洲通史》),vol.7,California 1985,p.291.

① Byron Farwell,op.cit.,p.103.一说南非死 113 人、伤 311 人,参见鲁思·弗斯特:《西南非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第 108 页。

② Byron Farwell op.cit.,p.193.一说非洲士兵最多时达 2 万多名,参见陆庭恩:前引书,第 32 页。

代。11 月 25 日,德军被迫南渡鲁伍马河,攻入葡属殖民地。德军前有葡军狙击,后有英军追赶,腹背受敌,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挥师北上。1918 年11 月 11 日,德军攻占北罗得西亚的卡萨马。两天后,福尔贝克获悉欧洲已

经停战,遂率官兵 1300 人、民伕 1600 人投降①。历时 51 个月的东非战事以德国失败而告终。

在埃及,协约国主动发起进攻。1915 年 1 月,土耳其集结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 5 万军队,在热玛尔帕夏率领下向运河地区进逼,英军猛烈还击。土军占领运河以东的土地后,常派小股部队袭击运河西岸地区。英国在收复运河以东土地后,调埃及士兵充当炮灰扼守前沿阵地。1916 年 4 月 26,英、法、俄三国秘密签订了未来分割奥斯曼帝国的协定。同时,英国在埃及集结了不下 50 万人的军队。年底,英军相继攻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在埃及的西部边界,利比亚的塞努西教团在德国和土耳其的军事援助下,1915 年 11 月由艾哈迈德·谢里夫指挥攻入埃及。英军经过四个月激战,终于击败利比亚军队,打碎了同盟国企图两面夹击埃及的计划。

各战场硝烟尚未散尽,协约国就瓜分了原德国殖民地。多哥东部归法国管辖,西部为英国占领区。1916 年 3 月,英法在喀麦隆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法国在收回 1911 年割给德国的土地后,还占领了剩余土地的 80%。德国在西南非洲失败后,南非实行军事接管。在德属东非,葡萄牙收回了被德国夺去的基永加湾三角洲,英国占领了整个坦噶尼喀;比利时占据了卢旺达和布隆迪共 18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它们并入比属刚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非洲不仅是海外殖民地的主要战场,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供应地。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强迫非洲人充当炮灰。法国曾计划在非洲开展“黑人百万军队运动”。非洲人或当兵,或当民伕。他们被编入“黑人团”、“土著旅”、“狙击部队”等送往前线,不但在本土作战,还被用于欧洲西线和中东战场;不但替帝国主义大战卖命,还被用于镇压各种反殖民统治的起义。非洲民伕不但用于运送战争物资、修建工事和军营,还用于军工生产;不但在非洲承担战争重任,而且在欧洲从事军事服务。据估计,战时参军的非洲人超过 100 万,被卷入战争的非洲人共有 250 万,约占非洲人口 1%强①。

非洲人参加军队有三种情况。一是自愿参军。有些人为了获得勇敢的荣誉,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些人则视参军为接受文明教育的好机会等,其动机各不相同,但这类人数量极少。1915—1916 年法国在非洲征兵 39789 人,据官方统计,真正自愿的仅 7—8%②。二是殖民政府通过许诺诱惑非洲人入伍。法国曾宣传:“参战的奴隶一旦回来即可成为酋长”③。1916 年 9 月,法国议会通过一项特别法案,宣布塞内加尔四市的全体居民及其后裔不分出生的种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一律可享受法国公民权。在阿尔及利亚,1915 年法国殖民当局宣布,凡自愿当兵的可得到法国公民权。列强还用高薪吸收非洲人参军。非洲人为缴纳战时繁重的苛捐杂税,找不到工作就

① 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非洲史,1800—1918》,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第 730 页。

①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vol. 7,pp.292-293.

② Ajayi& Crowder,op.cit.,p.563.

③ M.E.Page,Africa and the First World War(《非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Macmil-lan 1987,p.33.

当兵。英国殖民者还欺骗兰迪人说:“战争可以抢到牲口。”④三是强迫征兵。殖民者一面像猎奴那样围追活捉,一面在殖民地实行义务兵役制。1912 年, 法国规定非洲 20—28 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 4 年。1915 年 10 月,法国颁布法

令,以“尽义务”为名征发非洲人当兵,此年共征兵 39000 人。1918 年 1 月, 法国在西非和赤道非洲实行义务兵役制,当年征兵 63000 多人①。1915 年, 英属东非实行强迫服役法,18—45 岁的男子都要服军役;1917 年 4 月,这一法令扩至乌干达保护地。

征来的新兵一般编入设在沿海的培训营,用宗主国的操典简单训练 3—6 个月,随即编队装船运往战场。法国对非洲人军队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让他们住在封闭的地方。在战场上,法国军官靠会讲法语的非洲官员传令指挥。军队中纪律野蛮,非洲士兵随时会遭鞭打或处死。

德国在非洲的军队历来很少。战争爆发后,德国强迫非洲人入伍。德国在喀麦隆战场上作战的 8800 人中有 7000 人是非洲士兵。在东非战场上,德

军中的非洲士兵最多时达 20000 人,超过德国军人的 6.5 倍,还有数百万非洲劳工为其服务。

法国早有使用非洲士兵的先例。战时在法军服役的非洲士兵达 48.3 万人

②,其中来自法属北非殖民地的 26 万人,来自西非殖民地的 18.1 万人③,来

自赤道非洲的 2 万人。在欧洲战场,战死的非洲士兵一般达 20%。还有 13.5

万人在法国工厂做工。战时,阿尔及利亚有 17.3 万年轻人被征入伍,11.9 万人到法国当劳工,2.5 万人死于前线。突尼斯有 6.5 万人被征入伍,其中阵亡 10500 人。马达加斯加有 4.5 万人参战①,还有 5535 名劳工赴法。几内

亚被法国视为“安全和稳定的兵力来源地”②,战时共征兵 30204 人,死亡率为 11.7%。

英国在战时也征募了大量的非洲士兵和民伕。它在埃及募集义勇队 12

万人③。英属东非仅肯尼亚南部就提供民伕 25 万人④。乌干达共提供五营王室

枪队和约 12 万民伕。尼亚萨兰提供 12.5 万脚伕,而其全国男劳动力只有 20 万人。南非非洲人被募为非战斗性劳工(种族歧视条令仍严禁黑人携枪), 有 3 万人服务于西南非洲,1.7 万人在东非,1.9 万人在法国,3000 多人死于劳役。在西非的尼日利亚、黄金海岸、塞拉利昂和冈比亚四个殖民地,英国共征集非洲人 68821 名⑤。

费奇认为,在东非战场上,协约国军队中死去的非洲士兵为 4000 人,另

④ M.E.Page,op.cit.,p.84.

① J.F.Munro,Africa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1800-1960(《非洲和国际经济》),London 1976,p.121.

②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vol.7,p.295.一说 47 万人,参见陆庭恩:前引书,第 43 页。一说来自法属黑非洲的达 16.7 万人,来自马格里布的为 23.6 万人,参见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 p.352.

③ K.L.Buell,The Native Problem of Africa(《非洲土著问题》), vol.2,NewYork 1928.p.10.

① 一说 4.1 万人,参见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 p.395.一说 41355 人或 45863 人,参见杨人楩:前引书,第 606 页。

② Anne Summers & R.W.Johnson,World War I Conscription and Social Changein Guine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征兵和几内亚社会的变化》),in Journal ofAfrican History, XIX, no.l(1978), p.25.

③ 观村:《埃及与英国》,《东方杂志》第 16 卷第 12 号,第 54 页。

④ M.E.page,op.cit.,p.138.

⑤ Ajayi & Crowder, op. cit., p.557.

有约 3 万名非洲民工丧生⑥。这显然是缩小了的数字,因为仅肯尼亚至少就有

4 万人死于战争⑦。据侯奇斯分析,在 1914—1918 年的东非战争中,英国一

方使用了 5 万名非洲军人,民伕超过 100 万,其中 1 万名军人死于战争或疾病,死亡率达 20%,非洲民伕死亡达 10 万名以上,死亡率为 10%①。

据佩奇估计,在大战中,共有 20—25 万非洲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战场上丧生,而服务于战争的非洲士兵和劳工为 200 万,死亡率略高于 10%②。这个估计也仍然偏低。有材料表明,仅埃及就有 117 万人被征集,加上后勤

人员共达 250 万人③,其中走上战场的为 150 万人。

非洲人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是最好的士兵,他们往往被送往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作战。在后方,他们又是出色的劳动力。南非土著劳工分遣队在法国的马尔塔内维尔弹药库装卸弹药时,创下了每人 7 小时装 14 吨的纪录。拼命工作的非洲人赢得了英国军事部的良好评价。但他们的处境非常悲惨, 口粮每天仅半磅米,日工资为 1—1.3 先令。生活条件也很恶劣,一支 11000

人的塞内加尔部队,有 7500 人死于严寒的袭击。

战争破坏了非洲的生态平衡和非洲人正常的生活秩序,人口大流动和传染病、灾荒大流行使非洲遭受了一场浩劫。1917—1921 年,在法属非洲的许多地方出现灾荒。在人口稀薄的加蓬,灾荒卷走了一半芳族人。1914 和 1915 年,在象牙海岸的非洲人军队中梅毒流行,死亡率达 34%。1917 年,乌干达至少有 1 万人死于脑炎。1918 年,大流行病席卷全非,南非黑人死亡 20 万,

德属东非死亡 8 万人,乌干达死亡 2.5 万人,东非保护地死亡 5 万人。1917

—1918 年,干旱和流行病使马达加斯加人死亡 10 万以上,法属西非至少死

亡 12 万人,法属赤道非洲至少死亡 7 万人。灾荒和流行病使非洲人口持续下降,达荷美下降 9%,刚果和乌班吉·沙立下降 1/3,1914—1926 年喀麦隆下降 15%①。全非洲人口死于流行病的约为 3—5%,准确估计为 100—150 万或 200 万,是战场上死亡人数的 8—10 倍②。非洲人一方面为协约国赢得了战争胜利,另一方面却使自己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其影响是极为恶劣和深远的。非洲人把这场大战和奴隶贸易看成是自己经历的两大灾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非洲又是交战双方的物资供应地,这对协约国尤为重要。

为了更多地从非洲掠夺农产品和原料,殖民当局采取各种办法加强战时生产。一是设立机构指导生产。英国的帝国资源开发委员会、棉花种植委员

⑥ J.D.Fage,History of Africa(《非洲史》),London 1978,p.412.

⑦ K.L.Buell,op.cit.,vol.1,p.287.

① G.W.T.Hodges,African Manpowers Statistics For the British Forces in East Africa(《东非英军的非洲人人力统计》), 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XIX,no.l(1978),p.115.一说在英国人招募的非洲人中随从与士兵的比例是 20∶1,75 万东非人为战争服务,其中 10 万人没有回来,士兵死亡率为 10%,随从死亡率为 20%。参见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667.

② M.E.Page.op.cit.,p.14.

③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第 290 页。一说有 1200 万人被编为劳动大军,

参见苏联科学院非洲史研究所:前引书,第 473 页。此说有误,因为当时埃及人口略多于 1000 万,男子壮劳力不过占其中的 3/10,参见陆庭恩:前引书,第 45 页。

①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358.

② M.E.Page,op.cit.,p.16.

会等曾通过在非洲的公司调整生产。早在 1914 年 9 月,法国就成立了专门研究殖民地贸易的殖民地顾问委员会;1915 年 11 月,又成立了一个处理殖民地产品供应的机构。1917 年 6 月,法国召开殖民地会议,不但要殖民地帮助解决当时的食品危机,还要为战后的复兴提供原料;并于 8 月成立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二是强迫耕种。在塞拉利昂,英国专门颁发土产条例, 规定非洲农民如不按标准缴税即判其犯罪。三是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如黄金海岸的可可只能在英国颁发的出口许可证下出口。四是利用垄断地位压价。1918 年,埃及政府决定以低于国际市场 1/3 的价格即每堪他尔 42 里亚尔收

购全部棉花,植棉者因此损失 3200 万镑,而埃及市场的实际棉价只有 32 里亚尔,比官方牌价低 24%。特别是 1917 年德国发动潜艇战时,食品出口的价格被压至最低。五是加征出口税。1916 年,英属西非全境对可可、棕榈油和棕榈仁、花生、皮革等加征出口税。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加强了列强对非洲物资的掠夺。

在农产品方面,尼日利亚输往英国的增长很快(参见下表)①。

棕榈油

棕榈仁

可可

花生

1913

83,090 吨

174,718 吨

3,621 吨

19,288 吨

1918

86,425 吨

205,167 吨

10,219 吨

57,554 吨

乌干达在 1913—1914 年出口棉花价值 317687 镑,1914—1915 年为 369000 镑②,1918—1919 年达 965.951 镑。战时苏丹的谷物输出量增加了 26 倍,从208 万吨跃为 5494.5 万吨;牛的输出增长了约 3 倍,从 1 万头增至 3.9 万头;

绵羊、山羊的出口增长了 1 倍,从 9.9 万头扩大到 20.8 万头;对外贸易额从

1908 年的 50 万埃镑上升为 1919 年的 750 万埃镑。战时黄金海岸向英国出口

农产品年均达 4353286 镑③。战时英国从南罗得西亚进口的食用牛猛增 5 倍。

埃及的出口由 1914 年的 2409.2 万镑增加到 1917 年的 4106.1 万镑④。1916

—1917 年,法属西非殖民地向法国出口的农产品达到最高峰(参见下表)⑤

1917 年 4 月法国从非洲买的 50 万吨产品中,9/10 是本国工业缺乏的油料产品。

在矿物原料方面,1915 年,黄金海岸出口金矿 13 吨,占英帝国全部开采量的 3%,占世界采金量的 2%⑥。尼日利亚包奇高原

1916 年

1917 年

1918 年 1919 年总数

玉米

1500 吨

4600 吨

6100 吨

9600 吨

3600 吨

1300 吨 1700 吨 16200 吨

稻米

100 吨

2700 吨

800 吨 1800 吨 5400 吨

食品类

11300 吨

11100 吨

3000 吨 3500 吨 28900 吨

花生油料和

138700 吨 297600 吨

棕榈产品

① 陆庭恩:前引书,第 38 页。

② R.W.July,A History of African People(《非洲人民史》),New York 1980,p.468.

③ K.L.Buell,op.cit.,vol,1,p.856.

④ 杨灏城:前引书,第 293 页。

⑤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355.

⑥ Lord Hailey,An African Survey(《非洲概览》),Oxford 1938,p.1493.

锡产地战时出口 1 万吨,埃努古煤矿 1916 年采煤近 24500 吨并向英国出口。

黄金海岸内乌特锰矿每年输出约 3 万吨。战时英国进口的埃及磷灰石增加 60

%。法国在战时获得阿尔及利亚的铁和锌矿砂、突尼斯的铅和铁矿砂、摩洛哥的磷酸盐、马达加斯加的石墨等矿物原料数百万吨。

战争使宗主国感到,只凭本国力量难以战胜对方,因而通过一系列手段进一步把殖民地经济纳入战时生产轨道,并使其完全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协约国之所以能在大战中取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殖民地提供了足够的物资和人力。

二、战时政制经济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欧洲人大量撤离,非洲人奋起反抗,战费增加, 行政费用不足,殖民当局根据这些变化适当调整了统治方式。战前,法比在非洲实行直接统治,战后在绝大部分殖民地逐渐推行间接统治,而在大战期间它们就已开始对殖民统治方式进行改革。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直接统治向间接统治的转型期。英国战前已在北尼日利亚试点,战时间接统治日益制度化,并向其他殖民地推广。

1914 年 1 月 1 日,英国将北尼日利亚保护地、南尼日利亚保护地和拉各斯殖民地合并成单一的尼日利亚殖民地和保护国,卢加德被任命为大总督。他将自己在北尼日利亚保护地试验多年的间接统治推广到尼日利亚全境,并分别于 1914、1916、1917 年颁布《土著法院法》、《土著政权法》、《土著税收法》。这三大法令分别规定了各统治机构的职能,使间接统治制度化、合法化。《土著法院法》规定,土著法院分四级,分别从属于行政当局。它按习惯法和伊斯兰教法对土著居民实行审判,但英国官员有权监督司法。欧洲人则享有领事裁判权。《土著政权法》规定,土著政权可根据原有的形式分为三级。土著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维持社会秩序、征收税款、传达和执行殖民当局发布的各项命令。土著政权没有掌握武装力量和制订法律的权力。这一法律使殖民地原有的统治机构统统变成了殖民当局的地方政权。《土著税收法》规定,地方政权负责征税,一部分上缴殖民当局,一部分留作土著政权的开支和土著官员的薪俸。这样就把土著统治者的经济利益与殖民者的统治利益联系起来。

在法属黑非洲,欧洲人很少。战时又有一些人走上前线,本来就不足的行政官员更显捉襟见肘。例如在广大的法属赤道非洲,1911 年只有 257 名各级行政官吏和 512 名代理人①。战时许多地方常常有职无人。法国人撤离后, 政府和贸易公司不得不雇佣非洲人。1916 年,政府计划为以下职位培训非洲候选人:农业监察员、邮政官员、海关官员、机械师和公共工程勘探员。安格尔凡特写道:“战时欧洲人职员短缺,因此,把土著与我们的殖民化工作比以往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必要的。”②如果说以上培训的多是技术性官员的话,那末 1917 年夏大总督范·沃郎奥旺则建议培训大量的行政统治人才。他说,酋长必须由总督从享有传统权势的土著中选出人来任命,酋长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而必须以行政区长官的名义行事;在任命酋长时必须确定其权利范

① 杨人楩:前引书,第 452 页。

② Ajayi&Crowder,op.cit.,p.575.

围,受任命的酋长不管准备采取任何行动,都有责任向法驻殖民地的代表报告。所有这些改革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权利日益集中在法属西非大总督手里,部落酋长都成了法国行政机关的普通官员。”①也就是说,法国的宗主权不可动摇,非洲人被当作殖民统治的工具在行政、商业、司法等各个领域任职。

比利时也采用了间接统治制度。它选择一些甘心当殖民主义鹰犬的非洲人为酋长,而他们的辖区一般都很小,有的小区只能管 50 个纳税人;酋长和

头人的数目激增,从 1909 年的 1068 名增至 1917 年的 6095 名②。

对殖民者来说,实行间接统治大有好处。一是利用非洲传统社会的政治机构统治,既可大大减少所需的欧洲军政人员,节省大笔经费,又能达到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根本目的。二是转移了殖民地人民的斗争视线,其矛头直接对准了处于第一线的土著统治者,避免了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的直接冲击。三是达到分而治之、长久统治的目的。殖民当局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手段使土著酋长站到自己一边,这就分化了土著,造成非洲人打非洲人的格局,而殖民者却居间调解,两边讨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间接统治是一种比直接统治更狡猾、更具欺骗性的统治形式。它在维护殖民宗主权的条件下,有意识地恢复了一些本已在分化瓦解的非洲社会旧制度如村社酋长制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土著政权和行政、司法、财政等机构中的非洲代理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但在客观上,间接统治也为非洲新兴民族力量的成长创造了比直接统治较为宽松的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的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既有恶化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对帝国主义的依附加强了,而非洲独立的经济因素也有所增长。但总的来说,非洲日益成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和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的有利场所,非洲转化为帝国主义新一轮激烈争夺的后方基地。

第一,非洲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战前德国是热带非洲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塞拉利昂总进出口贸易的 80%是与德国进行的①。尼日利亚有 19 家德、奥匈公司②。1913 年,德国购买了尼日利亚 174718 吨出口棕

榈仁中的 131885 吨③。战争伊始,协约国取得制海权,德国与非洲的贸易中断。占英属西非殖民地出口总值 1/3 的德国在殖民地的种植园、公司、商站和工厂被关闭,存款被冻结。法国殖民地因战时需要,商人等撤走 75%,商船吨位比战前下降一半。而英国利用其海上霸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扩展自己的贸易范围。英国不但排挤了德国,还削弱了法国在非洲的贸易实力。如 1914 年,法国能从冈比亚购买当地生产的 78%花生,1912 年对英出口为 4%,1916 年上升到 48%,1919 年竟达 91%。同时美国、日本也趁机打入非洲殖民地。战时驶入西非港口的美国商船吨位显著增加。黄金海岸向美国出口的原料由 1914 年的 93200 镑增加到 1918 年的 3465600 镑,由占当

① 西克·安德烈:《黑非洲史》,第 2 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第 145 页。

② Lord Hailey,An African Survey(《非洲概览》),Oxford 1938,p.553.

①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vol.7,p.301.

② A.Osuntokun,Nigeria in the First WorldWar(《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尼日利亚》,Longman 1979,p.22.

③ Ajayi&Crowder,op.cit.,p.566.

年对外贸易总值的 2%上升到 33%④。在比属刚果著名的四大公司中,美国资本就操纵了两个,即国际刚果林业和矿业公司、美国刚果公司。美国还向摩洛哥、突尼斯、莫桑比克、南非联邦等国家输出自己的商业资本,以控制和获得自己需要的原料。总之,德国对非贸易力量剧减,英国居首,美国日益上升。

第二,金融紊乱,物价飞涨。战时非洲国家进口减少,如英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出口从 1913 年的 38.6 亿镑降至 1915 年的 31.3 亿镑①。这引起一些基本必需品的短缺,以致供应失衡,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埃及批发价格指数从 1914 年的 94 上升到 1918 年的 212。标准英镑和法郎的购买能力下降,

1918 年英镑降为 1914 年 45%,法郎降为 30%②。在阿尔及利亚一些地区生

活费用增加 2 倍,另一些地区达 3 倍③。1914—1921 年,马达加斯加物价上

涨 5 倍④。殖民当局增发大量纸币。大战前夕埃及流通的纸币为 240 万镑,1918

年增加到 4360 万镑,增长了 18 倍。黄金海岸流通的货币量 1918 年是 1913

年的 5 倍。南非发行了大量小面值纸币,引起流通领域大混乱。所有这些都使非洲广大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第三,战时非洲的农业和采矿业有所发展。帝国主义在非洲推行农业单一经济作物栽培制度。1917 年 2 月 20 日,比利时在刚果实行强制耕种制。法令规定,非洲人必须在一定数量土地上种植一定的农作物。如在某些地区, 凡非洲人都要种 10 亩棉花和 12 棵棕榈树,而另一些地区则须种 6 亩水稻, 违抗者必判重刑。1917 年,英殖民当局迫使乌干达省通过一项法令,全体居民必须种植棉花。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诱导和强迫种植制度之下,非洲各国农业出现畸型专业化。埃及、苏丹、乌干达主要种植棉花;利比里亚和扎伊尔主要生产橡胶;法属黑非洲出产木材;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南非生产小麦;南非、贝专纳兰、南罗得西亚、马里、毛里塔尼亚、苏丹等国的肉类最为重要;英属西非的花生、棕榈产品和可可闻名于世。战时,这些作物的产量和出口都增长很快。1912 年南非农业产值为 2300 万镑,到1917

—1918 年达 5152 万镑①,第一次超过矿业产值。尼日利亚可可产量 1913 年

为 5000 吨,1916 年达 16000 吨,1918 年为 26000 吨,在世界可可出口中的比例由 1908 年的 0.7%增加到 1918 的年 3.8%。黄金海岸战时可可生产量相当于战前的 3 倍,占战时全非产量的 2/3,可可在出口总值中的比例 1914 年为 50%,1916 年达 70%。非洲可可出口量 1908—1818 年增长 2 倍,在世界可可出口总量中的比例由 1908 年的 1/4 上升到 1918 年的 2/5②。乌干达 1913

年运出棉花 25841 包,占出口总值的 60%以上③,1918 年棉花种植面积为 5.6

④ David Killingray,Repercussions of World War I in The Gold Coas(t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黄金海岸的反响》),

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XIX,no.1(1978),p.43.

① Peter wickins,Africa, 1880-1980, An Economic History(《非洲经济史》),Oxford1980,p.110.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xvii.

③ Peter Wickins,op.cit.,p.106.

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p.396.

① M.Wilson& L.Thompson,The Oxford History of South Africa(《牛津南非史》),vol.2,Oxford, 1971, p.18.Lord Hailey,op.cit.,p.1287.

② Peter Wickins, op.cit.,pp.108-109.

③ S.H.Frankel,op.cit.,p.274.

万公顶,增加 1/4,产量在东非殖民地名列第一,为 1460 万磅。法属西非战时花生的产量达 30 多万吨,占当时全非花生产量一半以上。

农业专业化使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商品化大大加强,也促使一些农场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过渡。但由于专业化是畸型的,所以造成了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方面,作物生产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指南,严重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战时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上涨,而运输能力不足,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生产国难以就地消化,于是许多农产品就烂在地里。1918 年, 黄金海岸农业部长写道:“我估计,1917—1918 年的农作物,收获的可能不足 3/4,仅半数卖出。我预料,1918 年的农作物,保险一点说,到市场上的不足 3/4。”①另一方面,非洲在出口作物生产过剩时又发生严重的粮食危机。素有“非洲谷仓”之称的埃及 1916 年输入价值 600 万镑的粮食。塞内加尔战时从印度支那输入大米以解饥荒。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一是非洲农业被帝国主义强行纳入种植出口作物的轨道,不以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为目的,粮食种植面积和所需的资金、物资都被削减。二是战时大量强迫征兵使耕地荒芜,荒地难以开垦,年复一年的掠夺性种植使地力损耗殆尽,不仅生产难以维系,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后果是深远和严重的。三是战时欧洲对非洲粮食依赖加强,非洲产粮区都供出口,非洲自己也因用于工矿业和种植经济作物的劳动力猛增,对商品粮需求量增大,造成粮食生产的严重供不应求。四是灾荒严重,水、旱、虫、灾此起彼伏。

战争使列强对非洲的矿业原料更加重视,其开采量和出口量大增。比属刚果的加丹加地区 1912 年铜的开采量只有 3490 吨,1914 年为 14042 吨,1918

年已超过 20000 吨②,出口在 1915—1917 年增加了 2 倍。比属刚果的金刚石产量在战后不久达 23.1 万克拉③。南非黄金生产在战时波动很大,1910 年占世界产量的 1/3④,战后不久黄金产值达 3450 万镑,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 1/2,全用于出口。南罗得西亚著名的铬铁矿开采量 1917 年比战前增加了 50%, 其石棉开采量 1917 年为 87000 吨,是 1914 年的 117 倍,采煤量是 1914 年的

2 倍。南非 1917 年的煤产量比战前净增 200 万吨。埃及 1917 年石油开采量

近 20 万吨。非洲战时矿业的产量和出口表明,一是传统的黄金和金刚石生产有波动,但由于金融混乱造成对硬通货的更大需求,所以仍有一定发展,生产的国家增多;二是适用于军工生产的重要原料如铬、铜、锰、石棉等得以迅速发展;三是燃料动力资源如煤、石油的开采有较大增长;四是发现了许多新矿,并迅速投入生产。如 1914 年黄金海岸发现锰矿,时隔两年就有首批锰矿石出口。

第四,非洲制造业发展。战争使非洲进口减少,如埃及 1914—1917 年的

贸易顺差达 24026 万镑。加之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欧洲人大量撤离,而军事订货日益增多,因此战时非洲制造业得以在夹缝中发展,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生产,老式手工业复兴,现代工业只限于在基础较好的地方发展,如埃及

① Ajayi & Crowder, op. cit.,p.

② P.T.Moon,Imperialism and World Politics(《帝国主义和世界政治》),New York1933,p.92.Lord Hailey, op.cit.,p.1057.

③ Lord Hailey,op.cit.,p.

④ A.P.Newto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剑桥不列颠帝国史》),vol.8,Cambridge 1936, p.801.

和南非。1912 年南非制造业产值 900 万镑,到 1917—1918 年达 5001 万镑①;

工厂数量从 1915—1916 年的 3638 家增加到 1918—1919 年的 5287 家,使用

动力从 11.4 万马力增加到 14.8 万马力,劳动力从 8.9 万人增至 11 万人②。

1917 年,埃及糖产量约 10 万吨。同年,拥有 2 万台纺织机、560 台织布机和

800 名工人的埃及全国纺织公司消耗原棉 5 万堪他尔,生产棉纱 350 万磅和棉布 800—900 万码,产量比战前增长了 15—20%。在西非尤其是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油料加工业得以发展。虽然非洲的本地工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发展,但它仍然很脆弱。例如,埃及 2/5 的工业劳动力在食品生产部门,2/5 在服装和织布部门,仅 3 万名工人受雇于现代化工厂③。这些传统部门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资金不足,一旦战时的有利条件消失, 它们就难以同西方国家的大工业产品竞争。

总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经济被纳入了战时轨道。战争既给经济带来了破坏,促使经济畸形发展;又使非洲外贸格局变化,使得英国可以采取国家干预手段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单一种植出口经济作物引起粮食危机,采矿业也因帝国主义战时的大量需求而迅速发展。同时战争也使非洲国家进口减少,于是替代进口工业的出现不可避免。帝国主义在强使非洲国家经济完全依附于宗主国的同时,也为非洲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惨淡经营并发展壮大,为以后民族主义的勃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非洲的社会变革

战前,殖民主义入侵虽然强行把非洲拖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大多数国家最基层的社会经济关系基本上原封未动,仍然处于前资本主义状态。非洲基本上还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传统农业社会,是一个近乎停滞的稳定结构。

战时非洲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采矿业、种植业、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者采取的各种超经济强制等等,促使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离开原来的社会组织,传统的非洲社会结构日益松散,发生分化。

农民是非洲社会的主要力量,促使农民分化对非洲的发展至关重要。战时非洲的工业有所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化加快,它要求更多的劳动力。于是, 殖民者就采用掠夺土地、征收货币税及强迫劳动制使农民脱离土地。

殖民者一踏上非洲大陆,就无时无刻不在掠夺土地。南非和阿尔及利亚的白人移民最多,掠夺土地的情况也最严重。南非 1913 年《土著土地法》将占人口 2/3 的班图人赶进了只占全国土地面积 7.3%的 204 块保留地,四、五口之家平均所占耕地仅 0.75 英亩,而且大部分为劣地。在一个保留地内,

平均每 225 英亩土地中只有 7 英亩的可耕地①。1917 年阿尔及利亚注册土地的 55%以上落入欧洲人之手,全国非洲人有一半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土地

① M.Wilson& L.Thompson,op.cit.,p.18.Lord Hailey,op.cit.,p.1287.

② Peter Wickins,op.cit.,p.111.

③ Peter Wickins op.cit.,p.111.当时埃及靠工业生活的工人为 40 万人。

① C.W.Kiewiet,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Social and Economic(《南非史:社会和经济》),Oxford 1950, p.80.

是非洲人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谋生手段。他们为饥饿所迫,只得外出做工。到 1918 年,26 万南非黑人受雇于矿业,25.5 万黑人在白人农场劳动②。

战时帝国主义在非洲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如德属东非有茅屋税、劳动税、人头税等,由于非洲人实行一夫多妻制,有多间茅屋,仅茅屋税一项就夺走了他们几个月的收入。其他殖民地还有宗教洗礼税、出口税、自来水税、红十字税,税种多如牛毛。这就迫使非洲人为弄到钱纳税而出卖劳动力,汇入商品经济大潮。

强迫劳动是剥夺农民的最野蛮的手段。安哥拉 1914 年通过法律,要求非洲人每年必须无偿劳动一个时期,由当地驻军执行。肯尼亚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租用欧洲人农场主土地的非洲人家庭中,每个成年男子都必须无偿服役180 天。在乌干达,妇女儿童也被强迫参加劳动,尤其在战时。

帝国主义采用经济和超经济强制手段使非洲农民分化为三部分:农民、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半农民和完全脱离土地的赤贫工人。

战时非洲的无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1907 年,埃及工人为 457,451 人, 1917 年达 639,929 人③,1918 年达 75 万人。1918 年,南非无产阶级人数已达 48.7 万人④。1916 年,比属刚果的雇工人数已过 4.5 万人。非洲工人可分两类:一类是真正的工人阶级。他们只存在于城市的现代工厂中;一类是流动劳工,这是非洲工人队伍的主体。农民被强行分化后,一部分无产阶级化, 但他们又受一些人为因素的制约,不能在工业社会中固定化。例如在南非, 土著保留地制度使大多数黑人家庭可领有一块份地,他们与生产资料没有完全分离。殖民当局对保留地政策的原则是:“保留地的生产必须维持在这样的水平上,一方面不能太低,以防止流动工人再生产为一个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又不能高得足以使保留地将必不可少的流动工人吸引住。”①流动工人仍依托于土地,即使走出保留地,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受雇于农场或种植园。这样,他们必然与保留地酋长或种植园主存在着人身隶属关系,成为一种带有殖民地特点的工人阶级。从战时非洲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可以看出,第一, 非洲工人阶级比民族资产阶级出现早,他们是随西方资本家在本国设厂经营而形成的。第二,非洲无产阶级队伍复杂,层次不一。如埃及工人队伍中既有埃及人,又有外籍工人;既有现代工人,又有手工业者和家庭佣人。第三, 非洲工人阶级多为非熟练的季节性流动劳工。第四,非洲工人阶级不但遭受帝国主义者和西方资本家的剥削,还要受本国资本家和封建势力或部落头人的剥削。由于他们来自不同部落,而且又是流动性的,难以团结和组织工会, 所以只能听任资本家摆布。第五,非洲工人阶级遭受种族歧视。如南非黑人工人不但受资本家的歧视,还受白人工人贵族的歧视。他们所受的经济压迫和心灵创伤都是严重的,因而他们反帝反殖最坚决。

战时非洲民族资产阶级随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形成。战争给非洲人创造

② TheCambridgeHistoryofAfrica,vol.7,p.563.

③ 杨灏城:前引书,295 页。

④ M.Wilson&L.Thompsonop.cit.,p.21.一说南非土著工人 1914 年为 243,509 人,1915 年为 260,495 人,

1918 年为 268,412 人,参见西克·安德烈:前引书,第 74 页。

① N.Levy,TheFoundationoftheSouthAfricanCheapLabourSystem(《南非廉价劳工制的建立》),London 1982, p.192.

了机会。一个在法国人工厂当出纳的阿散蒂人写道:“负责工厂的欧洲人为战事被召回库马西。⋯⋯工人只得留给我负责,所以我将不得不暂时充当厂主——这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①非洲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来源,一是战时得以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的创办人,他们主要从事纺织、卷烟、食品等加工; 二是战时因价格上涨而发财的商人,如阿尔及利亚的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倒卖木材、加工烟草、获利后雇工经营;三是传统的手工作坊主,如西非的木雕作坊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雇工现象增多,经营规模扩大;四是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富裕农民,在种植出口经济作物可获利的地方,他们一般雇佣 2—3 人,主人与家属一块参加劳动。另外,在非洲一些地区出现了殖民当局扶植起来的官僚资本家。如在南罗得西亚,英国殖民当局把没收的非洲人土地的一部分转让给非洲人上层分子,并允许他们雇佣非洲人生产。殖民当局还提供各种便利,使非洲人中的富人得到土地、资金和雇工。这些人一般都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生产,将其产品投放市场,有些还进入国际市场。当然,这一部分人为数极少,黑人方面自不必说,即使在白人农场中真正转变为新型资本主义农场的也有限,因为现代大工业在非洲还刚起步,这直接限制了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进程。非洲的民族资产阶级处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或部落头人之间,与两者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他们生性软弱,时而与开明派地主联合反帝反殖,时而与帝国主义妥协。

非洲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队伍在战时得到发展壮大。战争促使他们思考,并在参战问题上发生分化。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只有战时帮助宗主国, 才能在战后有所要求。其典型代表是塞内加尔的迪亚涅,他到法国政府中任职,替法军征兵,并要求得到法国公民权。他们是没有民族独立意识,认同法国同化政策的温和派。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从战争中得到启示,认识到这是欧洲人的战争,被强行拖入战争泥潭的非洲人应该为新世界而战,最终目的是要让宗主国退出非洲。他们是非洲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中的激进派。许多宗教上层分子也开始以宗教之名行反殖民统治之实,要求建立独立的非洲教会,使外来宗教本地化。经过战争洗礼的非洲知识分子成了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坚,他们的进步思想武装了千千万万争取民族独立的非洲战士。

帝国主义战争又使非洲土著酋长发生分化。一部分酋长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权威控制民族工商业或投资于土地,成为工商业资本家或农业资本家。一部分酋长受惠于殖民统治者,成为官僚资本家。一部分酋长因不愿征兵而被罢黜或剥夺,成为破落酋长。而绝大部分酋长仍然是土地占有者,其中有些人接受现代意识,愿意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愿将产品投放市场,但其大量的经济成份仍属自给自足范围。也有一些酋长顽固保守,仍在老圈子里徘徊。

总之,战时随着商品经济、外国垄断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发展,非洲的阶级力量配备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酋长、地主阶层都发生了分化,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队伍日益壮大。但和亚洲、拉丁美洲一样, 非洲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超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个主体队伍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以后的斗争中知识分子将发挥巨大作用。

随着战时经济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非洲人的思想和社会心理也随之

① David Killingray,op.cit.,p.53.

发生变化。

在大战中,来自不同部落,不同地域、操不同方言的非洲士兵和民伕在殖民列强逼迫下走到一起来了,他们看到了自己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一致性,认识到天下黑人是一家,这无疑加强了他们的团结。战争还让非洲人显示了自己的作战才能和劳动效率,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战时非洲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我是一个黑人, 我的祖祖辈辈也是黑人,我全身都是黑的,我为有我美丽的黑色皮肤而自豪。”①

战时黑人士兵和民伕同白人的接触,使他们发现黑人白人是生来平等的。莫汉佩勒亚写道:“由于来自南非,我们关于黑白人关系的思想是凝固的,所以当一些法国人能自由地与我们混合相处时,我们感到惊诧”,“我们被白人当作有尊严的人对待。”②种族隔离的思想藩篱由此出现了裂纹。同时,战争使非洲人看到了列强的虚弱,打破了欧洲人不可战胜的神话,他们的反抗意识在升腾。迪亚涅说,大革命时的法国抵挡了一切外来侵略,而现在的法国却让刚从原始生活中脱身出来的非洲内地黑人来解救。这些话语对列强表示了明显的蔑视和不满。南非“一先令罢工”发起者玛勒拉说:“我们一定要自由,为什么我们应该是奴隶,想想我们的孩子在法国流的血。” 姆万巴扎讲得更明白:“英国和白人应给我们自由,因为我们在战争中失掉了数以千计的人。”肯雅塔说:“参战的最好报答是夺取非洲人最好的土地。”

③十月革命似乎让非洲人看到一线光明,他们的反抗意识出现了质的飞跃,从

要求回报到争取自治再到获得独立。战时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或出现于非洲大陆,马克思主义也随着欧洲归来的非洲人传入非洲大陆,民族主义和泛非主义以及“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等口号广为流传, 泛伊斯兰主义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激励着人们去反对殖民列强。

战争是非洲民族主义的催化剂。境外作战和服役使非洲人眼界大开,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新的世界观。返回的非洲战士和民伕传播了白人的新观点,非洲人在 20 世纪 20 年代展现的许多自信与果断都与此有关。战争成了非洲人的启蒙师。正如菲力浦博士所指出的:“1914—1918 年的经历是如此有效地唤醒了处于蒙味世纪的肯尼亚土人。”①民族觉醒为非洲人的反抗斗争做了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四、战时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

大战期间,非洲人民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反抗斗争。有的反对殖民主义侵略,要求恢复独立;有的反对战时压迫,尤其是强迫征兵和强迫劳动;有的是战时经济紧张引起的反应;有的则是泛伊斯兰主义的圣战。反抗斗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上层议会斗争,如迪亚涅在法国议会为非洲人争取权利; 有下层的群众起义、工人罢工;有消极的逃亡、躲避;有积极的武装斗争。参加这些反抗斗争的有农牧民、知识分子、酋长、民族资产阶级、退伍老兵,

① 陆庭恩:前引书,第 214 页。

② M.E.Page,op.cit.,pp.56-57.

③ M.E.Page,op.cit.,pp.74,65,20.

①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vol.7,p.304.

也有无产阶级。

帝国主义大量强迫征兵引起非洲人民大规模的反抗。一是消极抵抗,如逃亡、装病、自毁、蓄意不听命令等。几内亚 1918 年统计,几乎有 1/4 的非洲士兵逃亡。在桑给巴尔,人们为逃避征兵,白天躲藏,晚上睡在树上。菲勒拉上校曾说:1917 年 8 月征的豪萨兵没一个能用,不是聋子就是瞎子或肢体不健全的人②。二是武装起义,如阿尔及利亚的东奥斯、尼日利亚的埃格巴族人都掀起了反征兵起义。这引起帝国主义的惊慌,他们不得不从前线调回部分兵力,加强对非洲人的控制或放慢征兵速度。

反对殖民压迫、维护和争取民族独立是贯穿于非洲近代史的一个主题。战时非洲人利用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殖民统治力量薄弱的机会,掀起声势浩大的斗争。一是公开的独立斗争,如 1914—1917 安哥拉到处爆发反对葡萄牙征服的战争。二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抗斗争。如南非出现了埃塞俄比亚运动, 宣传“上帝与黑人同在”,参加者不但拒绝纳税,还进行武装操练。这一运动波及整个南部非洲,并发展到几内亚湾沿岸国家。在乌干达,马拉基领导非洲人拒绝服从命令,抗缴土地税。在尼日利亚,“以利亚第二”布雷德领导人民不但反对欧洲轧花机,还反对欧洲人统治。在利比里亚,黑人传教士哈里斯领导人民反重税和强迫劳动制,掀起哈里斯运动。遍及尼亚萨兰、比属刚果、北罗得西亚和德属东非殖民地的望塔楼运动,提出“非洲只属于非洲人”、“将白人逐出非洲”的口号。在尼亚萨兰,约翰·奇伦布韦领导非洲浸礼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英武装起义。奇伦布韦在留美时接爱了泛非主义思想,相信黑人和白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力。大战爆发后,他号召非洲人拒绝参战,不要替帝国主义卖命。1915 年 1 月 23 日夜, 奇伦布韦领导非洲农民和农业工人袭击利文斯敦·布鲁斯庄园。但在进攻殖民统治中心布兰太尔时,他们意见不一,坐失良机,英国殖民当局乘机联合葡军合力夹击。2 月 3 日,奇伦布韦被杀,起义失败。奇伦布韦被誉为尼亚萨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他领导的起义打响了尼亚萨兰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第一枪。

战时非洲无产阶级也进行了有效的斗争,尤其在南非。1915 年 9 月,国际社会主义者联盟从南非工党中分裂出来,它不但提出黑白工人大联合的政治主张,还积极与非洲人国民大会联系,共同推动南非的斗争。1917 年它倡议成立了非洲产业工人工会,并在《国际》上报道俄国革命,激发南非工人的斗争热情。1915 年 1 月,南非铁路工人罢工。3 月 15 日,南非白人工人在约翰内斯堡总罢工,兰德矿区非洲矿工也同时罢工。1917 年,金伯利矿区工人举行大罢工。1918 上半年,黑白工人联合反对通行证,抵制小饭馆。1918 年,非洲产业工会领导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参加者来自采矿业、市政服务业、公用事业等,人数达 10 万,斗争时间达 2 个月。约翰内斯堡市民也配合举行大规模反种族歧视的游行示威,当局被迫让步,提高工人工资 5%, 答应改善劳动条件。无产阶级的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非洲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处于反帝革命时代的前夜。战时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分散了忙于战争的帝国主义的注意力。反征兵运动使帝国主义不能随心所欲地掠夺非洲人力资源。宗教反抗斗争注入了要求民族独立的内容,在当时新的反抗斗争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仍是

② M.E.Page,op.cit.,p.100.

广泛联系群众、易于为民众接受的好形式。南非无产阶级的斗争虽一枝独秀, 但它预示着未来,并为争取独立、自由的非洲人民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