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会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与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地理教学大纲的依据,是地理教学大纲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确定地理教学目标首先要领会和体现大纲的指导思想。
-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初中大纲)的指导思想与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教学大纲是基于长期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从 90 年代初期试用的。领会贯彻这个大纲的指导思想,才能准确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 初中大纲体现了地理学科在义务教育中的特殊职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宗旨的特殊职能,是初中地理新大纲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前的初中地理相比,教学目标应当更具普及性,面向全国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应当更加完整, 无论区域地理还是系统地理,都要有作为人生发展基础的教学内容相对完整性;还应当利于素质教育,要充分体现地理教学所能达到的全面素质教育目标,同时要和高层次地理基础教育目标有严格的区别。
新初中大纲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在初中诸学科中最为齐全的教育功能。初中地理课程、章节乃至课时,教学目标不但在高级层次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品德目标)应当完整,而且在次级层次上(各类地理知识,地理观察、想象、思维、记忆能力,地理技能,国情国策、正确的全球观、辩证的人地观、个性品德教育,地理野外教学体系,地理审美教育等目标)也应当完整。
新初中大纲还体现了减轻地理学习负担、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改革思想。地理教学目标应当从区域知识的完整性向人地相观综合性转变,从内容多层次向重点突出转变。减轻负担决不是降低要求,教学目标应当精简和提高。
- 体现地理学社会功能的新发展
初中大纲突出的指导思想是,从当代地理学社会功能的新发展出发,更新学校地理教育的观念和内容。地理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而更新。
初中大纲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无论是总论还是分论,乃至课时,教学目标都应当围绕这条主线来拟定。
初中大纲重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汇贯通, 增加人文地理的比重和要素。教学目标应注意综合性和人文特点。
初中大纲以人地协调、持续发展为最高层次的内涵概括,以此体现地理学的最大社会功能。教学目标也不能停留在人地关系一般描述的水平上,应当提高到阐述主动协调人地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上来。
- 高中地理新大纲的指导思想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是基于恢复十来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和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启动于 1994 年的试用教学大纲,改革力度颇大。这个大
纲面向 21 世纪,体现我国地理教育的现代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领会新大纲的指导思想,才能确定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 体现地理学科对高层次基础教育的特殊职能
充分体现地理学科对初中后高层次基础教育宗旨的特殊职能,是高中地
理新大纲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新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文科、理科和实科的共同课程。因此,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水平应当具有相当的高度,提高对于地理理论的要求,使地理学科真正成为较高层次职业和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要求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处理好提高和基础之间的关系。除了教学内容与初中地理不能重复外,思想方法上也要有更高的要求。新大纲将“基本训练要求”改为“智能训练要求”,但心智训练的思维方法不易具体列出。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注意把较高程度的逻辑思维类型和训练方法确定在具体知识内容和智能训练内容的范围内。与此同时,教学目标也要注意不应做超越大纲的拓宽和加深。
与原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减少了非地理性的教学内容,加强或增补了人地关系教学内容。相应地,教学目标也应加强地理性,突出人地关系主线,舍弃非人地关系的地理分支的教学内容。
- 体现地理科学的新发展
高中地理新大纲的指导思想要求高中生了解地理科学的新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应当重视地理科学新发展,体现更新地理观念和地理内容。
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运动观及物质能量流动的地理意义,资源观及自然环境各部分的资源和灾害,系统观及自然环境各部分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区域观及各种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等,即使大纲罗列不够详尽之处,教学目标也应注意到。
同样地,高中人文地理部分的生态观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区域观及各国各地区人类活动的不同模式,系统观及联系(交通、通信、商贸、服务等),活动对人地关系的作用等,也应受到教学目标的关注。
地理科学的新发展重在全球性问题和人地观,重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均应重视这些新观念及其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