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白
明白。即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领会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思。明白也是地理教学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学过程赖以正常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学生正确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要前提。在人们日常交谈中,常常会发生误解对方意思的情况。但通过进一步交谈, 这种误解往往还可以消除。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听课反应缺乏足够的重视或不善于捕捉学生反应所包含的信息时,那么,讲课语言不明白就会干扰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这时候,学生或发生知识掌握上的错误,或感到听不懂教师讲课。传播学认为,传者通过符号所传达的意思, 不一定是受者从这些符号中所得到的意思。例如,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读图说出欧洲位置的特点”,而没有指明要学生读的地图的名称(即“欧洲好像是亚欧大陆的一个大半岛”示意图),结果一些学生花了好长时间读“欧洲地形图”,最后还是不明白如何回答教师的提问。又如,一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懂得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但他设计的问题是: 从地球仪上看,我国属于什么国家?结果学生回答“主要位于中纬度的国家”、“面积很大的国家”等。造成 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问题不够明确。如果把问题设计为“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国的位置怎么样?”,那么, 学生可能就不会误解教师的意思。
要做到教学语言明白,应注意下述几点: 1.讲课要层次清楚
不要把几个问题混为一谈,更不要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例如,根据课本内容,对“地热资源”可从地热的含义、形成、分布地区、显示类型、独特优点、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教学,而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2.在讲授中,不要遗漏一些必要的前提
例如,不要讲“每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 0.6 度”,而应讲“在对流层,
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 0.6 度。”否则,将会造成学生知识混淆。3.在教学中,运用代词须谨慎,须使学生明确代词所指的对象
例如,有教师讲:“塔里木盆地周围有绿洲分布,这地方已发现有大量的石油。”这句话中,“这地方”是指“塔里木盆地”还是指“绿洲”,听话的人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在这类容易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宜直接讲“塔里木盆地已发现有大量的石油。”这样,听者不会发生误解。
4.在课堂讲授中,对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或原理不能遗漏
例如,有教师讲:“三江平原降水量并不很大,但由于冬季气温低,所以还是属于湿润区。”这里,由于在“气温低”之后没有再进一步强调“蒸
发弱”,就有可能使学生对湿润区的确定标准产生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一些学生在后来的练习中把高温作为干旱的主要原因,把低温作为湿润的主要原因。这样认识,无疑是不够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