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感性知识的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感性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才能有效地分析地理特征,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掌握地理原理。中学阶段所涉及的地理知识是非常广泛的,大到地球以至宇宙空间,小到本乡本土,有自然现象又有社会现象等等。一切,都是学生很难一一感知的,这就要求地理感性知识的教学必须生动直观,注重实地观察、直观教具的演示、地图的运用、电教手段的运用以及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语言的运用。
1.怎样进行地名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地名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因为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都和地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地名就无法表述和区别各种地理事物的个性,所以地名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地名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 地名具有特指性和空间性,就是说,一个地名只代表一个特定的地理实体,而这一实体都要在地球上占具一定的空间位置,所以地名一般都可以表现在地图上。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记住”层次的知识中有 90%都是地名。并且《大纲》中还明确指出:“要求记住的地名必须落实到地图上,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可见,教授
地名必须使用地图,把地名与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结合起来,落实在图上,并将图映在学生的头脑中,方能达到“记住”的教学要求。
例:《七大洲》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教法:(此知识在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要求达到“记住”层次)
第一步:黑板上挂出《东西半球图》,(或让学生读课本上的《东西半球图》)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并读出各大洲的名称。
第二步:找出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东半球?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西半球?
第三步: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出他在东半球找到哪几个大洲。
教师再逐一指出各大洲的位置,并分别请几位同学回答。(西半球也如此) 第四步:找出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指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第五步:出示《世界政区图》,并请同学观察各大洲的陆地轮廓形状(如北美像“三角形”等等)和各洲相对的位置。
第六步:教师绘制黑板几何图形的《世界陆地分布图》,边讲、边问、边绘制。第七步:让同学们仿照黑板上的图,将七大洲的几何示意图转绘到笔记本上。第八步:利用填充图册进行练习、巩固。(2)为避免地名教学枯燥无味,难教难记,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教师还可采用将地名所反映地理事物的特点、地名的语意语源等简要地介绍给学生,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或者小幽默辅助教学。例 1:印度尼西亚国名中前半部分的“印度”,就是自从 16 世纪以来,欧洲人就把它作为印度次大陆以东地区的总称,代表整个“东南亚”的意思,如法属印度支那等地区也沿用这一称呼。“印度”(Indo)一词来自希腊文 inds(水),“尼西亚”(—nesia)由希腊文尼索斯(nesos 岛) 和地名接尾词“ia”——“之国,地区”组成,其全意为“海岛之国,岛屿海域”。“印度尼西亚”的全意为“东南亚的岛国”。例 2:中国江西省的简称“赣”取赣江之意。(3)学生掌握地名好比掌握大量的词汇,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重要地名的复现率。此外, 中学阶段大纲中要求的地名数量是巨大的,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大纲中亚洲部分就有 105 个地名要求“记住”,教师要将这些地名分出主次、难易、有层次的要求学生“记住”。例:大纲中要求“记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首都”。面对这 18 个名称,教师应将其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要求。越南、缅甸、老挝三国与中国接壤,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这 5 个国家的名称要求能默填在空白政区图上。其它 4 个国家就可以降低要求达到在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或给出国家就能准确的说出位于东南亚地区即可。总之,地名教学的主要要求是:名称要写得对、读得准,图上找得到、记得住,地理意义要明确。2.怎样进行地理分布的教学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地形分布、植被分布、矿产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线分布、民族分布等内容非常的广泛。这些地理分布的知识对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成空间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区域地理中,如果不清楚各地理事物的分布,就很难理解区域地理特征。(1)地理分布知识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区域性,并且和地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都能具体的反映在地图上。根据这一特点,在教授地理分布知识时,也必须运用地图,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直观地感知到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实实在在地占据一定的空间位
置,为认识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建立起正确的地理表象。例: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布特点的教学。第一步:挂出《中国民族分布图》,请同学们看图例,明确民族的表示方法。第二步:读图: 我国哪些地区有汉族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遍布全国、集中东、中部)
第三步:读图:我国哪些地区有少数民族分布?哪些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遍布全国、集中西北、东北、西南)
第四步:读图:请同学们归纳分布特点。
- 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不是孤立的,是互有关联的。教学中可以抓住这种关联,结合地图或示意图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理事物分布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的分布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骨架,其它地形区都在山脉的控制之下,分布在由不同走向山脉构成的网格中。
又如:城市的分布控制铁路线的分布。铁路穿行在城市之间,起桥梁的作用。学生知道京广线起于北京终于广州,就可以依照城市与铁路线的关系, 很快在地图上指出京广线从北京向南依次穿过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 到达广州。
- 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各种规律是有原因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当的了解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是掌握地理分布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的教学。
第一步: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步:是否所有板块的接触地带都有火山、地震分布?
第三步:哪些板块与哪些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区是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区?
第四步:观察归纳:世界上最主要的两条火山、地震带分布在哪里? 此分布知识的教学也可以从找两条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入手,逆向推导
寻找原因和规律。
总之,地理分布的教学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分布图,通过观察地理事物在图中的分布,帮助同学寻找规律,了解原因,借助相关联的事物分布,达到掌握目的。这里还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地理分布的知识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关于地理事物分布的原因,教师切不可讲的过深、过多,一定要依据教授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面的宽窄程度、适当把握。3.怎样进行地理景观的教学地理景观知识是反映各种地理景色和外貌的感性知识。它对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形成地理概念,获得地理理性知识有重要作用。(1)地理景观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外貌特征的过程。因此直感直观方法是有效的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大纲中明确规定了:“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全班学生都应参加的野外观察、地理调查或参观活动⋯⋯学校统一安排,每学期应不少于一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此部分教学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用的比较少。然而教师不能忽视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们出门旅游、春游、探亲访友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们的这部分潜能,弥补集体野外实地观察量少或没有的缺陷。例:《京
版教材》第七章中国的农业中关于农村和农业景观知识教学,就可以采取下列方法:第一步:我们班的哪位同学到农村探亲、小住过?第二步:请你谈谈农村是什么样的?第三步:哪位同学再补充?第四步:教师归纳一些主要的特点,使全班同学形成农村地理景观的映象。如教师的绘画水平较好的话, 可以在黑板上随手绘一幅农村小景图。第五步:农村的人口从事哪些农业生产,那么农业生产包括哪些部门呢?(2)由于地理科学所研究的是整个地球环境,对象是巨大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以至教师都不可能亲自一一对其进行实地观察。所以,电影、录相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成为进行地理景观教学的最佳、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了。因为它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特征的教学,就是要在分布的基础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各个不同地形区内地理景观不同的表象。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在此知识处配置了景观图片。如果教师能够在这里放上一段录相,只用 5 分钟学生就能很顺利的、直观的完成这一景观知识的学习。
- 借助地理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标本模型、板画等教具,可以帮助学生间接的感知其景观特点。此手段是大多数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些景观资料也是教师最容易搞到的。
例如现在很多的挂历,是反映地理风光、民族风情的,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搜集各自家中用过的挂历,经过整理就可以形成一套直观教具。
-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或语言,来描述地理景观,使学生运用想象建立表象。
例: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教材中使用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描述。
例:热带雨林景观,人教版是这样描述的:“这里全年高温多雨,生长着常绿茂密的森林。树干上缠绕着许多藤萝,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树上栖息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一幅雨林的生动形象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由以上的各个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地理景观教学的关键是:直观、形象、生动。
- 怎样进行地理演变的教学
地理演变是反映地理事物动态的外部表现。如:昼夜更替、人口的迁移、岩石风化等属地理演变。中学地理教材中反映地理演变的内容很多,但是繁简难易各不相同,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大纲》和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地理事物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有许多事物或现象的演变过程漫长,空间跨度很大,也有的比较迅速,学生不可能完整的观察到,仅凭语言和文字想象是难以感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能够反映演变过程的、带有动态效果的录相片、复合投影片、板画、或几幅地图连续展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可以画三至四张投影片,采用叠加
形式来演示黄河从中游挟带了大量的泥沙,来到下游后由于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大堤不断增高,形成了河床高于两岸地面 3~5米的“悬河”过程。使学生形象的看见了地理事物长期、缓慢的演变过程。 (2)地理事物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寻的。讲授地理演变时,可以借助简要阐
明地理演变原理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演变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
问题的能力。
例:“四季更替”的教学。 第一步:绘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二步:在绘图时用带色的笔画地轴倾向,以强调其倾向同一方向。 第三步:绘太阳光线分别照射到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阐明太阳直射
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基本规律。
第四步:请同学观察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的热量状况?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的热量状况?考虑各应是什么季节?
第五步:请同学们思考从冬到夏、从夏到冬的过渡时间应是什么季节? 太阳光应该直射在哪条纬线附近?
地理演变的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观察到地理事物或现象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 怎样进行地理数据的教学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现。如我国国土面积约为 960 万平方公里;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为 7∶3;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等。地理数据本身和它所指示的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内涵和规律。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最基本的数字。但切不可过多,否则会使学生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地理教材中数据很多,教师应首先明确哪些是《教学大纲》中要求“记住”的,哪些是教材选用来辅助说明地理问题的。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法进行教学。
- 教材中用来说明地理问题的数据,一般可将其转变到地图、图表上, 让学生通过读取数据,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提问,使学生明了数字说明的地理问题即可。
例:京版初中地理教材,第十章第二节旅游业中的“旅游业的发展”教学。
第一步:读 P25《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图》:读取 1980 年和 1993 年来华旅游的总人数是多少?1993 年比 1980 年旅游人数增长了多少倍?
第二步:分别读取 1980 年和 1993 年旅游外汇收入总额,并计算 1993
年比 1980 年增长了多少倍?
第三步:说明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怎样?——迅速
第四步:这种发展状况不但说明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还显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怎样了?——不断提高
- 对《大纲》中明确要求“记住”和教师认为非常重要的数据,运用联想或对比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
例:世界四大长河的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的长度各约相差 100 千米。它们分别是 6600、6400、6300、6200。珠穆朗玛峰海拔是“拔拔死拔”——8848 米,即使学生记住了高程,也记住了还在长高,是世界第一高峰。
由以上的各种地理感性知识教学研究中可以看出,地理感性知识的教学除要求大量采用直观的地图、图表、模型、录相、描述等手段外,还要借助一些地理理性知识,使学生在明理中,理解、记忆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