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师生活动有序,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1. 组织和指导学生听讲。

组织和指导学生听讲,并不仅仅是使学生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及时领会教师的要求,迅速遵照教师的安排投入各项活动,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组织和指导学生听讲,除了使用直接指令的方法,还可以使用间接引导的方法。直接指令比较简单明了,多用于课的起始。间接引导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可用于课的起始,又可用于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承转。

  1. 直接指令。即由教师向学生直接宣布听讲的要求,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直接指令又可分为简单命令式和交代任务式。例如:

简单命令式: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十分重要,大家应该认真听讲,不要做小动作,思想不要“开小差”。

交代任务式:

师:下面我们要学习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及其名称和位置。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很多,有十几个国名和首都名称需要同学们当堂记住,并且能指着地图说明它们的位置。这个任务不轻,但是只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一定能完成。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完成的最好。

  1. 间接引导。即由教师巧妙地运用导入、提问、讲解、变化等技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主题上。间接引导又可分为置疑引思式和变化媒体式。例如:

置疑引思式:

师:黎明,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这是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但是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呢?是地球在转动, 还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看谁能找出正确答案。

变化媒体式:

师:刚才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了褶皱和断层。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岩层是怎样从水平变成弯曲或断裂的,下面我们再放一段录像,请大家注意观看,一边看一边思考几个问题⋯⋯

  1. 组织和指导学生观察。

组织和指导学生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地理事物和

地理现象,形成正确表象,进而展开科学思维,逐步熟练观察技能,培养观察和思维等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明确观察的目的,注意全面观察, 进行对比观察,坚持长期观察和加强野外观察。

  1. 明确观察的目的。在观察以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例如, 观察地图应该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图例,然后才能阅读其它内容。

  2. 注意全面观察。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出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 教给学生顺次观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的程序,以及从地图中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3. 进行对比观察。进行对比观察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对五种地形类型的图像进行比较观察,然后结合实地观察进一步感知各种地形的特征,才能真正区别各种地形类型,仅凭背诵定义是不能奏效的。

  4. 坚持长期观察。许多地理现象,如年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物候等, 都有较长的周期。只有坚持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持长期观察, 不但可以提高观察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

  5. 加强野外观察。野外观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更为合理,并且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各项课外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观察。

  1. 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

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的目的在于:引导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投入到讨论当中,经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根据讨论的规模和学生参与的程度,讨论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和辩论。

(1)组织和指导全班讨论。全班讨论多由教师点名请多个学生轮流发言, 各抒己见,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做总结。这种讨论以教师为领导者,在时间上较有保证,便于教师调控。在组织和指导时,教师应提出简捷而有明确结论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讨论走向预期的目标。

( 2)组织和指导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多以学生座次划分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轮流担任发言人,各小组就相同问题进行讨论。待一定时间后,由各小组发言人报告本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这种讨论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较费时间,有时难以控制。在组织和指导时,教师应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如“促进新加坡工业化进程的地理优势和不利条件各有哪些?新加坡是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工业化的?”,并在讨论中加强巡回辅导。

(3)组织和指导辩论。辩论能够最大限度地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比较费时间,宜于讨论能启发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问题,如“如果你是科特迪瓦领导人,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改变以出口可可为支柱的经济结构?”,并不一定求得统一答案。组织和指导辩论时,教师要在课前提出问题,指定正方或反方,让学生分头查找资料,准备论据。在辩论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

  1. 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学,主要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自行阅读一段课文或独立学习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目前,各种版本的中学地理教材普遍设置了“阅读”栏目,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大纲还规定了一些选学内容。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如果利用选学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一章或一节教材,对学生的智能发展会有益处。

  1. 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栏目。对于“阅读”、栏目,教师绝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看一看了事,必须根据编写意图,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

有的“阅读”栏目是对正文的提示或预备性说明,一般插在正文之中, 以承转过渡和通畅思路。例如,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在“棉花的分布”一段中插入了以下阅读课文:

“棉花的学名是棉,在热带或亚热带是多年生灌木,在温带作为一年生的作物种植。棉花喜温好光,适宜在深厚疏松的土壤中生长。由于棉花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所以分布有着明显集中的特点。”

这段文字介绍了棉花的生活习性,意在解释棉花的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棉花分布的自然条件,了解棉花分布的规律。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课文,可个人自读也可一人读大家听。在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思考题,如“棉花的生活习性如何,在我国的气候条件下,适宜种植在哪些地区?”,以使学生的思路指向下面的正文。

有的“阅读”栏目是对正文的补充和引伸,同时渗透德育。例如,上述教材在“经纬网”这部分内容的最后安排了以下阅读内容:

“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指导南宫说等人最早实测了经线的长度。他们测定了大体位于同一经线上的滑县、开封、扶沟和上蔡的纬度,以及各地之间的距离,从而推算出经线每隔一度的距离约为 351 里 80 步,约合 132.3 千米。这是人类进行的第一次子午线测量,由此可推算出地球的大小。”

这段文字对正文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组织和指导阅读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名词术语,其余内容可由学生自行理解,不一定求得统一结论。

  1. 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学某一章节。学生简单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去自学一章或一节内容,并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提纲,规定自学的步骤、思考的问题、应该完成的练习以及时间划分,使学生有所遵循。在自学之后,教师可适当地进行考查。
  1. 组织和指导学生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教师可以检测效果,获取反馈。依照练习的场所与形式的不同,组织和指导学生练习可分为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组织和指导学生口头练习、书面练习与演示实验。

  1. 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一个知识点、一个问题等)完成之后,及时进行课堂练习, 以检测效果和获取反馈。这种练习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书面的、口头的、出示答题卡的均可,时间不宜过长。在一节课的最后,应安排全课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习题必须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联系旧知识。教师应按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习题,并估计好题量与练习时间。布置课外作业时,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提示或示范,并及时回收批改。

  2. 组织和指导学生口头练习、书面练习与演示实验。口头练习适于答案简明、能迅速判断正误的习题,但检测面有一定限制,适宜课堂教学中的插入练习。书面练习适于各种类型的习题,检测面较宽,但较费时间,适宜课堂综合练习和课外作业。演示实验需要一定的设备,但利于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来组织学生演示实验,如用地球仪和电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1. 组织和指导学生游戏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猜谜语、地名接龙、地名填字等课堂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习兴趣,巩固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教师应精心设计游戏,使学生的活动面大,刺激性强,训练快速灵敏的反应,并能及时分出胜负。例如,在讲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之后,可以进行以下练习:

以讲台为北方,学生面向讲台,右侧为东方。教师事先在适当的课桌上分别放置一些地名卡,如北京、哈尔滨、郑州、广州、上海、徐州、兰州等。游戏开始后,教师说出从某地至某地的铁路线名称,坐在该线起止点和中经枢纽地名卡前的学生,以及两地之间的学生就要站起来。站对的学生得正分, 站错的学生得负分。反复多次后,看谁的得分多。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出要求。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应扼要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

到什么目的,以及时间和纪律。要纠正只告诉学生干什么,不解释意义和方法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

  1. 说明程序。在提出要求以后,教师还需要详细说明活动程序,以使学生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活动,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2. 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和引导。指导是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动作方式的肯定与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怎样行动。引导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和活动的连续。

  3. 及时鼓励和纠正。通过鼓励和纠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期望心理予以回应。鼓励和纠正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的鼓励和纠正,容易使学生自满或自卑,会削弱活动的积极性。过迟的鼓励和纠正,又可能使学生的期望值落空,导致注意力的转移。鼓励和纠正应密切结合。例如,以下鼓励或纠正都不够妥当:

师:你的地图画得真漂亮,看来是个画图的天才!

师:花这么多力气,还是没有填对几个地名,你的记忆力太差!

如果在鼓励的基础上加以纠正,或者在纠正时也给予必要的鼓励,效果就比较好。例如:

师:你填图又快又准,希望继续努力。但是你的字体还不够美观,是不是练一练写字呢?

  1. 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以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