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颠终生苦修以弘扬佛法
大颠和尚,原名陈宝通,732年生于潮州,是潮汕第二名刹灵山寺的开创者,也是中唐佛教盛行时期,禅宗曹溪教派一位颇有影响的高僧。
陈宝通幼年好学聪慧,却喜居山林。他勤奋好学,潜心钻研佛学,博览经传,过目不忘,773年,陈宝通到南岳拜石头希迁和尚为师,石头希迁和尚乃一代高僧,见宝通性聪慧灵敏,颇通佛学,甚为钟爱,悉心教授。
陈宝通佛理更加精通,经师父石头希迁和尚介绍,785年,陈宝通到龙川瀑布岩寺任住持僧。
陈宝通性刚强,不畏强权。有一日,他正趺坐参禅,适逢中丞张远凡来游,责怪未迎,竟欲斩之,大颠岿然不动,引颈就刃,张远凡迟疑了一下,但仍想以刀捅其胸。大颠就说:“中丞无端起杀念,其后果必自作自受!”
张远凡见状,慌忙弃刀跪地谢罪,羞愧地退出瀑布岩,下山而去。
789年,大颠由龙川瀑布岩寺回到潮阳,第二年创建白牛岩寺。在此期间,大颠常到县内各处云游,当他来到幽岭时,此处山青林绿,练江清碧,遂萌发在此建新寺念头。
但幽岭下大片田野已为致仕的潮州刺史洪大丁所有,大颠遂亲往拜访洪大丁,请求施舍土地建寺院,大丁为其真诚所感动,允诺施地,终于建成潮州府内第二大寺院灵山寺。
灵山寺创建之初,大颠传法弟子千余人,弘扬曹溪法旨,讲授佛学真谛,其讲义先后被整理成书,流传后世的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手抄《金刚经》1500卷,还著有《法华经》、《维摩诘经》各30部。
其著作之丰,为佛教界叹为观止,大颠和尚也成为岭南一代佛学者和高僧,其弟子三平、本空、本生等,后来也成为高僧。
当时,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时称边远之地的潮州刺史,韩愈在潮不到一年,却与大颠和尚结为莫逆之交,由于大颠“颇聪明,讲道理”,与之交谈非常投机,而“非崇信其法”,这是历史上一段颇为微妙的儒释交往的故事。
韩愈本不信佛,到任后却听说府内潮阳灵山寺有一高僧大颠,精通佛学、文学,遂致书邀大颠往府衙相晤,大颠欣然应诺,到潮州会晤韩愈,两人谈论佛学,虽观点不同,但话语投机,谁也说服不了谁,谈文学,却观点一致。
《潮阳县志》记载此两次相晤:“谈论十数日,甚为投契”。
此后,两人书来信往,读叙佛学、文学,于是灵山寺中便留存下了韩愈致大颠祖师信函的手迹石刻。
韩愈也曾多次到灵山寺访晤大颠,一次,适逢炎夏,大颠命徒到山下买岭南荔枝让韩愈品尝解渴,韩愈却说:“寺院附近,皆为沃地,乃植荔佳土,师为何捧着金饭碗讨饭?”
大颠一听,甚觉有理,连称“韩公言善”,遂命众徒在灵山坡植荔枝,从此,大颠在一面事佛,一面劳动,推行僧人“一日不作”便“一日不得食”的“农禅并重”的修持方式。
大颠也以身作则,一面收徒弘法,从事著述,一面亲自参加耕山种果的劳动。他在环寺山坡上,亲手一棵一棵地栽上荔枝等,称之为千丛果。
每当盛夏,红荔压弯枝头,环寺果红叶绿之时,前来朝山礼佛的香客,一边游玩,一边可随意摘果尝鲜,但不能私带回家,若私带荔果回家,荔肉皆化为乌有。因此,潮阳民间有“灵山荔果,有食无‘帕’”的佳话。
后来,洪大丁又向灵山寺布施福田千亩,洪氏子孙累代也效法其先祖向灵山寺舍田捐资,有的甚至将陪嫁的妆奁田产,也布施入寺。
寺僧为示纪念,于寺中建洪氏施主祠堂,勒石标榜大施主的善行。
819年,韩愈调任袁州刺史,临行前,到灵山寺与已88岁高龄的大颠告别,两人晤谈甚久。然后大颠和尚亲自送韩愈至山门,依依惜别之际韩愈脱下官服相赠。
此后,大颠和尚一直将韩愈的官服带在身边,直至圆寂。后人在赠衣处建“留衣亭”纪念。
824年,大颠临终前,召集全寺僧众门徒,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老衲学佛行道六十年,苦心修行,命寿已满,羽化之后,宜将形骸筑石塔封藏……”
他告诫弟子不必落泪,又密嘱心腹弟子未来之事。各种后事安排停当,便择于三月十四吉辰,沐浴更衣,无疾和颜端坐圆寂,享寿93岁。
大颠禅师圆寂后,众弟子于后院建了一座钟型石塔,塔座边沿刻着莲花瓣纹饰,壁肚配上飞龙走兽及花卉摘锦的图案,郑重地将祖师肉身端藏塔内,塔门刻上“唐大颠祖师塔”字样。
3年后,门人遵先师遗嘱,择日启塔门,只见祖师肉身端坐塔内,容颜如生,而且头发、趾甲、指甲都增长了,便虔诚地将塔门封上。
唐朝末年,门徒牢记先师遗嘱,再度开视塔门,又发现祖师肉身已化,塔内仅存一个金盆,盆中盛着清水和一个鲜活的舌头,门徒又将塔门封闭,并称此塔为“瘗舌塔”。
据传第三次开塔是宋朝至道年间,距大颠和尚圆寂已170年,当时只见塔内唯有古镜一面,大颠的影像,映现于宝镜之中。大家深感诧异,便虔诚地将塔墓修葺封严,从此便不再开启了。
因此,后人便称此塔为“舌镜塔”,舌镜塔也从此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旁注]
住持 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道教也称道观中的负责人为住持。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寺庙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住持则不能。
致仕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70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般若 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正、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
布施 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圆寂 佛教语,指僧人死后升天我求圆寂,而除欲染。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死为圆寂。
[阅读链接]
大颠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历代对其评议者众。
王安石《送潮州吕使君》诗中就十分推崇地说:“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
为他撰传的也不乏其人。民间还流传了不少有关他的法力神功的故事。历代朝廷也对他很为器重。早在882年,唐穆宗就赐额灵山寺为“护国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