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戏苑的奇葩潮剧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是我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
潮剧历史悠久,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
明朝嘉靖年间刊本的《荔镜记》,是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剧本。
潮剧的形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直到明代潮剧剧本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发现,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我国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200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以及泉潮腔等声腔剧种。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其次,《蔡伯皆》、《刘希必金钗记》,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南戏流传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
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
四生:小生、老生、花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衫裙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者。
后来,潮剧发展到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我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
潮剧丑角分为10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曾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后世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变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的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
唱腔是以曲牌连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且一直保留着一唱众合,两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大概有1300多个,大致分为以下二类:
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等。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为潮剧舞台经常上演的锦出艳段。潮州书坊还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传于国内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陈太爷选婿》、《蓉娘》等,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家喻户晓,老少咸宜,并分别成为潮剧生、旦、丑的传统应工戏、教材戏。
[旁注]
南戏 是我国的百戏之祖,北宋末至明初200年间在我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刀马旦 京剧里“旦”的角色之一,所谓“旦”指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与身份的女性角色。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身份大多是元帅或大将,因此以气势见长,刀马旦在表演上唱、念、做并重,虽也需要开打,但打斗场面不如武旦激烈,而是较重身段,强调人物威武稳重的气质。
《拜月亭》我国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
[阅读链接]
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3个特点:
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其次是潮剧戏服,与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也实行衣箱规制。所谓衣箱规制,就是全部戏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参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饰,按其基本式样,归为35类左右,这35类,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成100多套常用服饰,适应于上起秦汉,下至宋元明各个朝代的不同官阶,文武、男女、贫富、老少、番汉等各种人物的穿戴。
第三,舞台上的戏服虽然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却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之别,这也是潮剧舞台戏服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