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艺苑民风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

源远流长的潮汕歌谣

早在五六千年前,潮汕大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当时就有了原始的歌谣。晋朝左思《吴都赋》中有“荆艳楚舞,吴歈越吟”,可见当时我国南方歌、舞已相当发达。

据记载,宋朝时期,潮汕地区汉族歌谣、疍族歌谣、畲族歌谣并存。明清时期,由于经济宽松,人民有了更多娱乐要求。加上思想的转变和大规模整理民歌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使民歌进入了一个发展黄金时段。

这时期,有大量的潮汕歌谣相关的记载。如吴颖《潮州风俗考》记载“游春”,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秧歌”。

潮州话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年代久远,发音也变了,很多语词没有汉字可写,潮人记录方言,常用谐音字或近义字代替,还有自造的“地方字”。

潮汕歌谣,内容丰富,按照内容性质的不同,可粗略地分为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及过番歌。

情歌的内容涉及男女爱情的各个方面,既有歌颂真挚爱情的,又有鞭笞瞒夫瞒妻偷情的;既描写了僧尼和寡妇的苦闷生活以及摆脱这种生活的要求,也有反映妓女的风尘生涯和悲怨情怀。

其中意义最大的是那些要求摆脱旧的陈规陋习、散发出自由精神和叛逆勇气的作品。如:

天顶一粒星,娶着雅亩又后生。三餐食饭免物配,一头看亩一头扒。

这里“雅亩”指貌美的妻子。“物配”,指菜。

只有很少一些,比如《摇鼓叮咚声》,比较大胆、开放。这首歌谣讲述的是一个禁锢在闺房中的农村女子与穿街过巷的、卖线卖布的货郎相恋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较为唐突、粗俗,但原汤原汁,乡土味极浓,情节完整生动。母亲对女儿体贴入微,一举一动,观察细致;女儿对母亲的问话,对答刁巧,顽皮滑稽,读起来诙谐有趣。

从理论上来说,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歌的内容也应该比较丰富多彩。如:《放牛歌》:

日出东方一点红,老汉放牛到田间。

叫伊行猛偏行慢,叫伊行慢偏蹽风。

生活歌中描写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保存较多,而家庭生活的生活歌中描写女子出嫁的数量较多。如:

老牛拖耙,老狗吠夜,老鸡咽家,老人无钱无米难度生。

咽家,系母鸡在产卵期间的啼叫声,指会产蛋的鸡。

滑稽歌多带有讽刺意味,鞭挞或折射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如:

老鼠拖猫上竹竿,和尚相打相挽毛。

担梯上厝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田螺;

老鼠拖猫上竹竿,尼姑相打相挽辫。

担梯上厝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磨蜞。

另外也有的滑稽歌只带娱乐色彩,此类歌谣的创作仅仅是为了增加生活趣味。如:

雨落落,阿公去栅箔,栅着鲤鱼黄“苦初”。阿公哩爱炥,阿婆哩爱炣,二人烧拍烧挽毛。挽去见老爹,老爹笑呵呵,担恁二老好笑绝。

“炥”、“炣”,两种不同的煮法。“烧拍”指打架。“挽”,用手抓。“担”,说。“恁”,你们。

叙事歌谣与抒情歌谣相对,有情节叙事歌谣和知识叙事歌谣两种。情节叙事歌谣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与小说相同,同时又有节奏和韵脚,与叙事诗相似。

此类歌谣中常采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便能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知识叙事歌谣的创作目的,不是抒情也不讲述故事,而是借歌谣的形式来传播知识,协助记忆。这种歌谣各地都有,如天象歌、节序歌、农事歌、物产歌以及潮汕的报花名、报戏名、鱼名歌、百屏歌等。如:

潮汕风景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仪式歌指的是人们在举行各种礼仪时吟诵或歌唱的民间歌谣。如:

正月是新春,新娘到家门。家门年年平安顺,喜得贵子与兰孙。新娘生来貌清奇,夫妻谐老到百年。来年观音送贵子,贵子读书赴科期。

新娘头戴文明花,眉清眼秀美如画,今日夫妻拜天地,明年抱个有蒂瓜。新娘生来雅罗雅,双生二个大逗仔,一个饲大去打铁,一个饲大去补鼎。

潮汕歌谣中,儿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优秀的儿歌也不少。潮汕的儿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事物歌,述事状物,目的是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启他们的智慧;另一类是游戏歌,不带教育内容,让儿童觉得好听好玩,儿童自己背诵过程有助于他们学习语言;第三类为劝勉歌,主要是为劝勉入学少儿而创作的,多劝勉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

迫于各种原因,很多潮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潮人称为“过番”。过番歌正是这种过番的真实写照。潮人过番是迫不得已,所以过番歌也多凄惨悲伤,对离愁别绪和前程茫然表现得真切感人。如:

心慌慌,意茫茫,来到汕头客头行。客头看见就叫坐,问声“人客欲顺风?

一直来到实叻坡,乜事无。上山来做工,伯公“多隆”保平安。雨来方雨沃,日来方日曝……三更去洗浴,洗到过五更。

海水相阻隔,唔得唐山我亩来拍抨。……待到探有钱,猛猛回唐来团圆。

“客头行”,专营苦力出洋过业务的客栈。“实叻坡”即新加坡。“多隆”马来语:怜悯。“唐山”指中国故乡。“拍抨”,商量安排。“猛猛”,赶快。

[旁注]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不久病逝。

屈大均(1630年~1696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人。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百屏歌》是潮州歌册中的“流行曲”,其实也无情节故事,唱的是元宵时节配在纱灯上的一百屏戏目或历史故事。百屏花灯呈献百出潮戏,戏码中都是潮州人熟悉的戏曲人物。

[阅读链接]

潮汕歌谣,曾被称为“岭南的翘楚”,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间艺人能与时俱进地创新,使潮汕歌谣不单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的艺术精华,更加口语化、方言化、故事化、人民化,而且揭示了不同时期潮汕民众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发展的轨迹。

可以说,潮汕歌谣是潮汕文化的浓缩,是潮汕文化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各时期潮汕民众生活的万花筒,是潮汕地区的一部清新秀丽的史书。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潮汕歌谣的两大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