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音乐活化石笛套音乐

潮阳笛套音乐与英歌舞、剪纸并称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潮阳笛套音乐源远流长,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称其为“活化石”并不为过。

潮阳笛套音乐源于唐宋时期的宫廷古乐,是古代宫廷音乐流入潮阳积聚、演化而成。

据记载,南宋末年,有在京都为官的潮阳棉城人赵东斋、许申君,由于宋室垂危,与宋室驸马左藏朝散大夫吴丙随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至潮阳避乱。

驸马吴丙因酷爱音乐,在朝时就是宫中乐宦,因此,当时他将有关宫廷音乐的大量资料和乐工歌伎带入潮阳,并落户棉城。其种子便逐渐由棉城播向潮阳各乡镇。

元代,潮阳人借组织“赏仙会”,每年中秋,借赏仙为名,奏宋代之乐,抒忧国之情。参者甚众,皆集于棉城南坛。

从此,宫廷音乐的种子,更是在潮阳生根、开花、结果,并吸纳潮地土壤养料,糅合进潮地民间小调、歌谣、戏剧、丝弦、锣鼓、梵调等传统形式,形成潮阳笛套音乐。

到了明代,潮阳笛套音乐进入了发展和丰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特别要提到两个人:一是在江西当大官的潮阳人李龄,一是在广西当大官的潮阳人陈悖临。

江西提学李龄告老回乡,于潮阳修建学宫,传播宫廷音乐。及后,潮阳人陈悖临奉旨出任广西副使,因平交趾有功而获御赐,他荣归故里潮阳城时,圣上赐予一班乐师歌伎,随其还乡,陈悖临就这样将宫廷音乐带至潮阳,而使潮阳笛套音乐活动更加活跃。

李龄死后,他还乡回潮时带来的100多套乐谱,又被供放在潮阳祭孔庙,并宣布该乐为“圣乐”。后因年久,乐工流散,其女还将收藏的部分乐谱再移交其夫林大春,他将乐谱教于乐工。

明末之后,昆腔入潮,潮阳传唱昆腔极盛,而潮阳笛套古乐以笛子为主奏,与昆曲以笛子为主要乐器正相吻合,且昆曲韵味典雅,与出白宫廷雅乐的潮阳笛恰好同出一辙,因此又大大促进笛套音乐的繁兴。

到了清代,潮阳笛套音乐与地方戏曲和民问音乐互相融化,互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有所发展。

清末以后,潮阳笛套音乐出现“文庙派”、“民间派”两种流派。文庙派的鹄仔先生把笛套音乐传给猫古先生;民间派的陈映先生则把打鼓和学的知识技法分别传给郑菜砌和陈乌吕先生,并创立旨在传播笛套乐艺的“学园”乐社。

两个乐派,没有门派之见,而是坦诚相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它对于促进潮阳笛套音乐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笛套音乐演奏时以大横笛领奏,用管、笙、箫主奏,同时配以三弦、琵琶、筝及其他丝弦、弹拨乐器。

笛套音乐分两类,一类为“笛套古乐”,一类为“笛套锣鼓”,并由此形成文庙和民间两个流派。

文庙派的“笛套古采”,较多保留唐宋宫廷古乐、古朴、庄重、典雅的音乐风韵和圆融、方正、婉约的演奏风格。

民间派的“笛套锣鼓”,除了保存笛套古乐的定调、节奏和套曲结构外,还配以潮州大锣鼓和外江戏苏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吸收其他打法,分别形成活泼、轻巧、诙谐、喜悦、跳跃的“笛套小锣鼓”,高亢、雄浑、热烈的“笛套大锣鼓”和明快、开阔、清新的“笛套苏锣鼓”。

同时,两类笛套音乐在吹奏过程,都糅合潮阳方言语音低重、丹田有力的特殊韵味。

潮阳笛套音乐演奏虽然受到大笛构造、音阶关系的限制,存在难以进行调性转换的矛盾,但由于它运用我国宫、商、角、征、羽的民族调式交替和调式转换手法,因此既解决了上述矛盾,又凸显其别有一番风味的潮阳特色。

潮阳笛套音乐在历史沿革过程,经不断筛选,留下100多个曲目曲谱,传统笛套音乐曲目有:《四大景》、《大金毛狮》、《雁儿落》等。而吸收其他乐种、剧种、民间音乐而形成的笛套音乐曲目有《江儿水》、《叩赏》、《西正宫》、《北正宫》等。

[旁注]

朝散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为第十八阶。金仍从五品。元升为从四品。明废。

昆曲 是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笙 我国古老的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

《雁儿落》曲牌名。《雁儿落》较少单独使用,一般与《得胜令》或《清江引》连成带过曲。《得胜令》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雁儿落》连成带过曲。《雁儿落》又称为《平沙落雁》。

[阅读链接]

笛套古乐从曲式结构到旋律都保留着宫廷音乐的古风韵——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

潮阳笛套音乐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它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并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他的弦乐、弹拨乐等。

“潮阳味”的吹奏方法,构成了潮阳笛套音乐浓郁的地方特色。潮阳笛套音乐被誉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