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闺中曲艺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又名府城歌、七字歌,叫歌但却不是歌曲,而是潮汕地区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成。

歌文都用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流行于潮州方言区。

弹词是我国南方说唱文学的主要品种之一。它和北方的大鼓成为我国两大说唱文学形式。

潮汕的说唱文学始于唐代。唐代,佛教在潮州一带盛行,潮州开元寺的建立就是明证。随着佛教的盛行,变文也开始在潮州流传开了。所谓变文,即变佛教本文为通俗文字的意思,最初以佛经为蓝本,改编为通俗的韵文。

接着,本地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编写成新变文。这些变文逐步成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说唱变文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弹自唱,这就成了最初的弹词。

潮州弹词,通俗简朴,文字多为七言句子,平仄不拘,且用潮州方言押韵,在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孝》、《娘娘落山》就是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至明清时期,弹词在潮州非常盛行。

但是,由于演唱弹词要有一定技巧,且要弹拨乐器伴奏,故不易普及。同时,弹词抄写本在传抄中又多有错漏,故不易普及。因此,一些文人根据读者口味大量地编写了这类本子。

书商见销路甚佳,也大量刻印刊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如《刘明珠全歌》、《狄青平西全歌》等,群众将这些刻本称为“歌册”。

潮州歌册从弹词演变出来后,吸取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

由于歌册从弹词演变而来,因此具有弹词的一些特点。除内容相同外,在形式上还保留弹词设章回目、开端及回末有插图诗以起结所叙述的故事这一特点。但后期的歌册逐渐形成自己特点,如四句转韵、押平声韵等。

潮州歌册是潮汕妇女最普遍、最经常的一种曲艺文娱形式。它是潮语音韵,内容多为戏剧故事、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改编,它与潮剧有密切关系,很多潮剧的传统戏出,多有改编为潮州歌册,易唱易听。

潮人妇女常在晚上或白天闲暇时,在房里或厅上,或亲邻妇女常在一起闲聊、休息的“妇女间”唱听潮州歌册,由一人提着本子视唱,其他的人聆听。几个人一起缝补衣服做针工时,也常有一边唱听潮州歌册的。

由于潮州歌册多押平韵,不必乐器伴奏,唱时只要句子唱得分明,韵脚稍为拉长,歌声琅琅,妇女们就会听得入神,随着歌文中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听众的情绪便被吸引住了。一次听唱不完时就下次继续。

潮州歌册之所以成为千家万户,一代代妇女百唱不厌的缘由,则是它以恢宏完整的故事内容,浓重的场景渲染和扣人心弦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给歌者或听者留下恋恋之情,听一卷潮歌如同观赏一出大戏,潮州歌册对潮州妇女的精神熏陶、普及文化教育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清代流行的潮州歌册都是木刻版本,土纸,约3寸半宽,5寸长,刻楷书,直行,每行印四句七言,每句约空出半字作间隔,很是整齐;如逢情节变化句式变化为五言或三三七、三三四、三三五时,版本也按规格留空而不混乱,便于视唱。

潮州城的李万利、陈财利、五生记、瑞文堂等书坊,就是专门刻印潮州歌册出售的,部头多达数百,每部分若干卷,长篇的二三十卷约数万行,中篇的十卷左右,短篇的也有两三卷或两三集的。

潮汕歌册取材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故事、古代小说、各种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歌册的作者大都来自市井阶层,因此使歌册能真正抒发底层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底层人文”的艺术冲动使歌册作者将上述种种作了通俗化处理,如此,引车卖浆者也能心领神会。如《仁贵东征》、《正德皇帝游江南》、《十八寡妇征西》、《过番歌》、《陈三五娘》等。

妇女买了潮州歌册都很爱护,平时用布包起,唱时才拿出来。有钱人嫁女,也买一两部潮州歌册陪嫁的。

在古代,处于高第门庭的女子很多也难于接受文化教育,她们都感到精神饥渴。同寅姐妹、妯娌之间常常围坐一起纳凉或互访,或边绣花、边舂米、边纺纱而念念不忘歌文,从听歌册到学会唱歌册中获得文化滋润,不仅学到文字,还懂得历史知识并从自由择偶的歌册中得到妇女追求解放的启迪。

因而,潮州的女性们嗜歌册如命,潮州歌册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她们被潮州歌册故事吸引:听到忠臣被害就咒骂奸臣,听到公子落难得救就宽心舒气,听到情郎与小姐相会就眉飞色舞。潮州歌册牵动着潮汕妇女情感的激发。

歌册名为歌却不是歌,更像连环相扣的长篇叙事诗。歌册说是唱又不是唱,没有动听的曲调,倒像是连念带哼的随性说书。

歌册本来没有册,口耳相传,不立文字,只是年久日深,故事多了,篇幅长了,动辄十数卷,难记周全,刊刻成册应运而生,手执歌册、开口就唱于是寻常可见。

歌册无需丝竹乐器的伴奏,仅凭着一张口,游刃于抑扬顿挫、高低缓急,字里行间,旋律自生,尘世的喜怒哀怨,仿佛顷刻便在眼前跌宕起伏上演着。

潮州歌册既是潮汕民间说唱文学中最流行的一种,也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在农村,各乡都有一个称为“闲间”的地方,是各乡男女的活动室。每当夜幕降临,各人收拾妥当之后,纷纷到“闲间”来,聊天讲古,而妇女们多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潮州歌册。如泣如诉的唱腔、曲折生动的故事,往往使人流连忘返。

[旁注]

大鼓 我国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类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主要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澧州大鼓等数十种。

出 我国传奇剧本体制,类似元杂剧的折。宋元南戏和早期传奇并不分出。标明出数,注明出目,是在明中叶传奇刻本中出现的。舞台上的折子戏,又称零出。

市井 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

丝竹 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丝竹音乐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这一经济文化发达的富饶宝地,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

[阅读链接]

几十部地方题材的歌册,大都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地方的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如公案处理、经济纠纷、婚姻爱情等,具体、鲜明地再现出来,反映了本土的风物人情、生活习俗、人文概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使听歌者感到自然、亲切,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就是在很多非地方题材的歌册里,作者也立足本土,叙说异地他乡的故事,并把本地的民情风俗和名物等融入歌册。虽然不大合理,却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唤起了听众的兴趣,因而也能为之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