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莹绚丽的嵌瓷灰塑

在潮汕以至闽南城乡的许多祠堂庙宇等建筑物的屋脊、檐下、照壁上,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五彩缤纷的主体图案,这就是用彩色瓷片镶嵌成的各种或平面、或浮雕型、或立体的花鸟虫鱼造型图案、人物故事屏画。

这就是俗称“聚饶”、“贴饶”、“扣饶”的潮汕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的嵌瓷与灰塑。它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

明代万历年间,一些精明的民间艺人,面对陶瓷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许多碎瓷片,特别是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慧眼独具,变废为宝,开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图案来装饰美化建筑。

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碗,这些瓷碗被彩以各种色釉,色彩浓艳,经风历雨而不褪色。

嵌瓷艺人将瓷碗进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各种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长寿富贵之意,主要用来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

这时的嵌瓷技艺已经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其中,平面或浮雕工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趁灰泥未干时直接组拼粘贴即可;但如果是立体嵌瓷,就要用铁线扎好骨架,然后先用筋灰塑成雏形,再在其表面嵌贴瓷片,人物的面部则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

如装饰庙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脊头、屋角头,多以人物为主,如《封神演义》人物或郑成功等民族英雄;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多是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见的有麒麟、狮、象、仙鹤、鹿、梅花等。

在构图造型上,比较看重布局的对称,色彩运用则以对比色达到鲜艳明快的艺术效果。

清代嘉庆《澄海县志》这样描述:

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

可见清代潮汕地区兴建祠堂屋宇,人们注重装饰几乎是不惜巨资,倾力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潮州嵌瓷艺术美化建筑,在当时也就迅速风行起来,盛极一时,成为潮汕地区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风尚还被潮人带到东南亚各地,泰国曼谷到处可以见到清代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以装饰寺庙、花塔的嵌瓷艺术品。

嵌瓷艺术是以造型绘画为基础,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的建筑装饰艺术。题材以表现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

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而室内装饰品,如挂屏和立体件,则注重精工细作,填色描金,有的还用玻璃珠、胶片点缀,光彩夺目。

建于光绪年间的汕头市存心善堂,它的嵌瓷艺术在潮汕所有嵌瓷建筑装饰中是很著名的,是当时潮汕嵌瓷名师吴丹成、何翔云两派的竞技代表作。

潮汕地区清代极盛嵌瓷,是因为本地有枫溪、九村、高陂等地是产瓷之乡,有大量废旧陶瓷可利用;另有木雕、石雕、剪纸、木偶、泥塑等兄弟艺术供参照,因而形成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种。

灰塑可以说是嵌瓷艺术的孪生兄弟,因为每一件嵌瓷作品的诞生,都是灰塑衬底。在制作嵌瓷作品之前,要先用砂根灰打底,再用糖灰进行批、塑、雕,成坯后才用色彩斑斓的瓷片一片一片镶嵌上去,而灰塑是在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彩绘,它同嵌瓷同是屋脊、垂带、檐下的装饰艺术。

嵌瓷和灰塑艺人大都是一体的。一些嵌瓷的名家,同时也是灰塑名家,因此嵌瓷有时也被称作灰塑。

[旁注]

垂带 即垂带墙,是指台阶两侧的夹墙,并介于台阶和相邻斜坡之间。夹墙不仅看起来是台阶的镶边,而且是台阶与斜坡之间的挡土墙。垂带墙和扶手栏杆的应用是台阶设计和安全的内容之一。

双龙戏珠 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双龙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何种排列,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仙鹤 在我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志,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

[阅读链接]

“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特点便是‘精细’二字。”这种“精细”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十分注重细微处的工艺和美化,而且往往做到匠心独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嵌瓷”这种国内罕见的特种工艺,就展现了潮汕民间艺术的迷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