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艺小花铁枝木偶
潮州铁枝木偶是潮汕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有史可考,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
铁枝木偶也叫铁线木偶或阳窗纸影戏,是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民间傀儡剧种,演出时用木偶身上的铁丝完成操纵动作,这是铁枝木偶的最大特点。由于它发源于潮州地区,因此也称为潮州木偶戏。
最早的铁枝木偶是从皮影戏发展而来的,皮影戏于宋代末年随着移民由福建闽南传入潮州,清代时,随着玻璃的广泛使用,艺人们将纸幕改为玻璃屏幕,影像改为“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并穿上戏装,由影现发展为形现,称“圆身纸影”。
圆身纸影出现之初,因其色彩斑斓,活泼烂漫,直观性强,很快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此后,又模仿潮州戏的舞台装置与表演程序,将玻璃幕去掉,所以称为“阳窗纸影”。但仍然采用硬铁条进行背后操纵表演的特点。
到后来,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头削制,曲调改唱潮剧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戏就初步形成了。
经过长期的改进发展,潮州地区的纸影戏已经发展成了“铁枝木偶”。与此同时,偶人的构造在不断改革。艺人们将麻杆装进偶人空荡荡的袖管中,充当胳膊;用木刻的躯干代替稻草捆;偶人的大小也不断增长。
铁枝木偶的制作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木偶身,木偶的身躯和手足是木头加工制作;关节由铁片连接,可以活动;服装则是采用潮州传统潮绣制作,工艺精细、色彩艳丽、艺术独特。依照行当服饰图案制作龙、凤、狮、花鸟等绣片。再通过各种加工包装制作而成。
二是头盔,木偶所戴的头盔是依照传统古装戏剧不同行当所戴头冠而制作的。约有70多个品种。
三是脸谱头像,木偶的脸谱头像由泥塑制成。木偶的偶身有生、旦、丑、净四大行当,共30多个人物头像,近百个人物偶身。
戏班演出时先要搭建舞台,舞台上的背景主要用绣品,内容多为双龙夺宝、双狮戏球、双凤朝牡丹、松鹤延年等;舞台前条幅、布幕多用色彩艳丽的布料制成。
木偶表演的幕后唱奏所用乐器分管弦乐、打击乐二大类。管弦乐有二弦、椰胡、扬琴、大小唢呐、竹笛,主奏乐器是大小唢呐、二弦;打击乐有木板、鼓、深波、苏锣、大小钹、曲锣、战锣、钦仔等。
潮州铁枝木偶的演出剧目与潮剧共享,剧目多达2000多个,其音乐也与潮剧相同,采用四个调式:重六,轻六,活五,反线。
铁枝木偶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铁枝木偶具有3个特点:首先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木偶班多为半农半艺,活动多在农闲,因长期在农村活动,具有乡土气息;其次是艺人们优美的唱腔音乐,木偶戏与潮州戏在剧目、唱腔音乐上基本一样,尤以唱为其主要艺术特色;另外是这种曲艺独特的表演艺术。可以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入地、点地、射箭以及戏曲的骑马、张扇、划船等程序动作。
潮州铁枝木偶,保存了从前皮影戏的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名字在民间仍然被称为“纸影”而不叫木偶;二是潮州纸影戏不同于提线木偶、托枝木偶的在偶像上方或者下方操纵的形式,而是在偶像的后方靠三支铁枝掌握,与皮影戏完全一样。
[旁注]
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松鹤延年 松是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是长寿和有志有节的象征。鹤为长寿之鸟。这样,“松龄鹤寿”和“松鹤长春”的吉祥寓意,就衍生出许多吉祥祝寿的图画来,成为我国纹饰中的吉祥题材。
椰胡 我国擦奏弦鸣乐器。在潮州音乐中又称冇弦。形制如板胡,音箱用椰子壳制作,面蒙薄桐木板,背开5个出音孔。用小贝壳或竹做马。
[阅读链接]
潮州木偶戏,是民族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
它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粤东以至闽南一带,技艺精湛,颇具特色。长期以来与人扮演的戏剧相并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是潮州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