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风情的疍民习俗

居住在潮汕地区的疍民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族群。他们勤劳诚实、勇于拼搏,在江河湖海的长期漂泊中,创造了丰蕴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疍民,是古代水居越族人的后裔,有自己的图腾和信仰崇拜。他们一生长期漂泊于江河海面上,世世代代长年累月地泊居于江湖海湾或有泉水可汲取的海滨,以捕鱼、摆渡、运输、贩盐为生。

由此衍生出来独特的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历史演变,特别在陆居后,变化尤其遽速。

陆上人称疍民为“水上人”、“水户”、“龙户”、“后船”、“连家船”等,这些称呼都具体地表述疍民的起居生活特点,即谓疍民是泊居水面的民户,并具有群居水面的风俗习惯。

通常疍民每船为一个家庭单位,老少三代都住在船舱中。船舱上面覆盖席篷,一般以竹篾夹阔大的帆叶编织成,船篷分为两三节,可以前后推移,十分轻便,捕鱼时可叠放于后舱上,晚上拉开覆盖全船,遮蔽风雨霜露,便于生活。

疍民喜爱洁净,住船每天清洗多次。舱内船板,全用桐油刷过。不管主人、客人在船内都是赤足行走。疍民自小至大在江河海域上生活,几乎从未踏足陆地。他们习于水性,善于操舟,断发文身,崇拜龙蛇。

1729年,朝廷下旨鼓励疍民上岸陆居。汕尾港疍民携眷于乾隆年间在广府街与陆上居民混居,其习俗逐渐趋向和融合于当地民俗。

然而,疍民仍旧保持其浓厚的水居风俗习惯。他们集中居住在各渔港沙滩上安置的破旧船屋或靠岸停泊连成一片的渔船上,形成颇具独特色彩的渔村“浮水乡”。

船屋是一种奇特的居室,是渔民水居生活的延续。所谓“船屋”,即是后船渔民将废弃的破旧渔船安放在沙滩上。船舱用拱弧形的竹制篷席覆盖,可以自由移动或掀起。后来又增添了沥青纸、硬纸皮、木板等遮盖船屋。

一艘艘船屋连成一片纵横有序地排列在沙滩上,构成具有强烈而独特魅力的疍民风俗色彩,引起了前来汕尾港的人连连感叹。

后船疍民在船舱内设置祖宗的神龛,形如龙殿,髹朱红色。殿口有两条金龙盘柱,内设祖宗牌位,四时烧香。这种居室布置,可能是古时疍宫图腾崇拜之余风。

因历史上以艇为家的生活方式,居住在船上的疍民喜欢盘足而坐,即使后来迁居到陆上的船屋,其行坐习惯仍如以前在船上一样。

疍民日常的生活起居颇多忌讳,这是因为疍民以船为家,长年生活在云诡波谲的风浪中,身家性命财产都系在船上。因此,凡对船不利的象征性动作和语言都很避忌。

疍民饮食时,碗盘汤匙等餐具忌倒覆放置。吃鱼时不将鱼身翻转另一侧取食。忌说与“沉”有方言同音的字眼,“甜”因“沉”方言同音而改称“缠”。忌打破屋内东西认为彩头不好;忌说猫,认为捕捉的鱼会被猫吃光;忌杀乌鲨,认为乌鲨会闻到死伴的腥味而在海里复仇吃人。

此外,最忌讳渔船或船屋沾上秽气,会招来撞船或搁浅等不利事情。故有如下诸项禁忌:忌分娩后未满一个月的产妇过船或碰到自己的船只。忌死尸从船头上经过,恐怕其污染龙头。

忌陌生人走入船尾,因船尾是掌舵的地方,怕沾上秽气导致驾驶不灵。忌在船头上大便。男人婚后4日或一个月后才准予上船出海生产。

后船渔民妇女极其重视服饰,崇尚银器,身体的每一个重要部位都要以银制饰品予以打扮。她们平时常穿蓝黑或青黑两色连缀而成的圆襟上衣。称“两色衣”或“扎衣”。结银或铜制的纽扣,无领,领圈上捆着五色线。上衣阔大,长及膝部,裤子宽短。

短裤长衣是后船妇女服饰的特点,尤能凸显其体格健硕、粗臂翘臀的形体魅力。而且两色剪接斜襟的扎衣醒人眼眸,富有渔家气息。

后船妇女的发髻,比粤西、广府属的渔女头饰更具特色。其发髻形大而多饰物,是一种外地渔港所没有的典型发式,人称“汕尾髻”。汕尾髫除配插一支银质的篦牌外,还插着重达1至1.5千克重的其他银制饰物“莲垒”、“扁钎”、“扁钾”等。

已婚妇女耳戴长达2寸、重约1两的长耳钩,未婚姑娘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因此结婚与否很易区别。

此外,她们手套银镯、脚套银环、颈套银圈。左右10个手指戴着10个大小不一样的戒指。全身上下,银光闪烁,走起路来,“喈喈”作响,颇有韵致。故此疍民妇女是亚洲最爱打扮的渔民。

后船男子常年在海上捕鱼,饱经风雨烈日吹袭,皮肤黝黑粗糙。为了保护体肤,他们常用长达1.3至1.6丈的蓝色或黑色的头巾裹遮头脸,以挡风雨热暑。他们身穿“薯莨”汁染过的深棕色粗布做成的圆襟挂衣,或穿无领两色银钮的大襟衣,有的也戴小耳环。

白话疍民服饰与后船疍民不同,除较长阔外,与陆上人无异。妇女发髻亦与后船妇女不同,冬天喜用黑布或花格布包头,式样奇特。包头布前缘有“头布拱”撑托,布上绣着红色的狗牙边花纹,有的喜用深红色或黄色多花纹的头巾。身穿大襟上衣,衣长及膝,多灰、蓝色,为了适应劳动的需要,她们没有缠足的习惯。

在船上带孩子,背带最为适用。背带喜用碎布拼成图案,上端附有盖头布,使孩子免受风吹日晒。

[旁注]

图腾 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广府 即广府人聚集的地方,广府民系即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区,以粤语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广府文化、粤式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

五色线 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我国的女儿节,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

薯莨 别名赭魁、薯良、鸡血莲、血母、朱砂七、红药子、金花果、红孩儿、孩儿血、牛血莲、染布薯。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

[阅读链接]

过去,疍民通常在疍户之间联婚,始终坚持不与陆上人通婚和同姓不婚的习俗。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有部分陆上的贫苦青年下海捕鱼而入赘疍船,才打破陆上人不与疍民通婚的陋俗,但少有陆上女子嫁与疍民的。

汕尾疍民男女双方年龄15至18岁时,便可讨论婚嫁。旧时婚嫁,大都由包办式的媒人掇合,在男女双方有意成婚时,由双方父母主婚确定聘金和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