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祖意识的祠堂文化
作为中原移民的后代,潮汕人受中原宗族文化影响深广,姓氏意识、寻祖意识十分强烈,并通过广建祠堂表现出来。
祠堂,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潮汕祠堂无论是方位格局、外部景观,还是内部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潮汕特色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汕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祠堂密布,潮汕祠堂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装饰的豪华。清初以前建造的祠堂尚质朴,乾嘉以后,则“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形成了一种豪华的风气。
著名的潮汕木雕和嵌瓷,就是在这种时尚中成熟起来的。时尚给后人留下了一批建筑精品,丛熙公祠和己略黄公祠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两座。
丛熙公祠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祠不大,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始建于1870年,竣工于1883年,整个工程历时14年,耗资26万银元。
该祠以其高超的石雕艺术驰名。整座建筑为潮汕特色的“四马拖车”建筑样式,配有南北龙虎门,石门匾镌刻“资政第”。
正中座为丛熙公祠,坐西向东,中间为天井,两边回廊,后有拜亭,祠分前、后二进,门厅为石结构,后座为歇山顶木石结构建筑。
己略黄公祠在潮州义安路铁巷头,建于1887年,是一座二进祠堂,庭院左右两侧有庑廊,大厅前有拜亭,以精美绝伦的潮州金漆木雕装饰著称。
金漆木雕装饰遍布祠堂门厅、庑廊、拜亭和大厅的梁架间,内容多为传统戏剧的舞台场面,人物数以百计,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清末潮州金漆木雕的工艺造诣。
祠堂是礼仪教化赖以推广的最基层的处所。宗族荐祖、会议等重要事务,都在祠堂里进行。按照这种它被先期规定了的功能,祠堂必须造成一种有礼有节的规规矩矩的气氛。
但实际上,祠堂里这种很严肃的时刻并不常见,更常见的倒是宗族成员欢聚一堂的融洽与喜庆。因为祠堂又是宗族的公众场地,添丁贺庆、迎宾接客等必要活动,也都在祠堂里进行。
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而在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却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也是极其罕见的。
还有一点,潮汕地区祠堂分布范围之广,远非其他地区可以相提并论。如饶平县黄冈镇霞绕乡,虽然只有几万人口,明清留传的祠堂有10多座,其中的奉先堂自明代就有。
潮汕地区祠堂之多,几乎计不胜计。此种情况,足以说明潮汕人受中原宗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作为中原移民后代,潮汕人的姓氏意识、寻祖意识十分强烈,并通过广建祠堂表现出来。
[旁注]
慎终追远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金漆木雕 以樟木为主要原料进行雕刻,并在其上髹漆、贴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因主要产于广东潮州,故又称潮州金漆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内容有人物、动物、山水以及佛像等。
[阅读链接]
潮汕各个祠堂的前面都要挖一个较大的池塘,从祠堂的后面的一边引来徐徐的流水,蜿蜒注入池塘之中,然后又绕过另一边不显眼的小河缓缓流去。
这一格局一是寓意“财如水源滚滚来”,祠堂前常年“聚财”;二是池塘有游泳、洗澡、洗涤衣物和养鱼的实用价值,同时又是讲究“来龙去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