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之魂——潮州拾英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灰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

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

栩栩如生的民间剪纸

剪纸起源于我国民间喜庆或节日活动中的剪贴画。在我国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这些剪贴画大多粘贴在糊窗户的白纸上,而被通称为“窗花”。

我国剪纸所表现的内容几乎包括一切民间艺术的题材,但在民间艺人的手里,剪得最多的,还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戏文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是他们经常采用的题材。

剪纸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很流行,而各地区内部,又有许多细微不同,形成极多的流派风格。这些风格与当地的文化特征多相吻合。潮汕民间剪纸就是这许许多多地方流派中的一种。

多雨高温的气候,使糊窗的白纸在潮汕民居中匿迹,因此潮汕民间剪纸不再用来做窗花装饰,而被改派了其他用场。

潮汕民间剪纸仍然在喜庆和节日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节日里祭神祭祖的供品和民间婚寿喜庆的礼品,总要剪上几个玲珑剔透的“贴花”,做些装饰。同时,潮汕民间也把剪纸作为刺绣的“花样”。

“贴花”尺幅较小,或三四寸,或一两寸,都是些小品;造型则随供品礼品的形状而变化,形式多样。“花样”也有许多形式,有一两尺见方的背篼花、围裙花,也有小品形式的帽花、鞋花。

贴花和花样都是纯色剪纸,以剪刀为工具。民间剪纸艺人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它用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

纯色剪纸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都不先画线稿,即有画稿也很简单,艺人们靠着自己的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

由于艺人们的制作都是匠心独运,所以各人的作品,各有不同风格。而不论哪一个艺人的作品,都是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复制品。这也可以看出潮汕民间剪纸艺人的智慧和坚实深厚的生活基础。

潮汕民间剪纸艺人还在纯色剪纸的基础上,创造出多色剪纸的形式。多色剪纸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各个部分,然后再并合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除了具有纯色剪纸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五彩缤纷的特色。

潮汕民间剪纸还有一个品种,叫做“錾纸”。錾纸不是用剪刀剪制的,而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

錾纸也有两种表现形式: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

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色纸刻出形象的轮廓线,再根据设计的要求,用彩色纸衬底,具有金碧瑰丽、苍劲古拙的特色。

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然后用颜色彩绘衬底,既有剪纸的特色,又有热烈艳丽的装饰画效果。

錾纸以饶平县的镂金衬色錾纸最为著名。镂金衬色錾纸原来是用来祭神祭祖的迷信品,俗称“大钱”。饶平黄冈的纸钱店很多,同行业竞争,故每逢谢神,都要赛“大钱”。

参赛的“大钱”,每幅4丈见方,裱纸10余层,上面裱上大红纸,张贴百几十小幅用金箔錾纸,内容不外为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再配上联络花纹,使它成为一个整体。

后来,有人于金箔图案镂空部分,贴上各种色纸,于是,图样的线条更分明,色彩更鲜丽,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又赏心悦目,这就是所谓镂金衬色錾纸了。

[旁注]

窗花 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称为窗花。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如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

金箔 黄金性质稳定,永久不变色,用黄金制成的金箔具有广泛的用途。先将金提纯,再经千锤百炼的敲打,成为金叶,然后夹在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再经手工锤打,使金叶成箔,面积相当于金叶的40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

博古 所有吉祥器物可以统称博古。瓷器上绘有的暗八仙、如意、贡果、花瓶、琴棋书画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物件都可以叫做博古纹。

[阅读链接]

赛“大钱”这种节日民间剪纸竞赛活动,不仅见于饶平一县。它是为潮汕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盛事。

竞赛活动给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也使潮汕民间剪纸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培育和造就了许多民间剪纸艺人,推动了潮州民间剪纸艺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