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的潮州锣鼓
潮州锣鼓是我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广东汕头一带。原是一种演奏弦诗乐为主的小型吹打,后来吸取戏曲音乐加工发展而成。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
明宣德年间手抄演出剧本《刘希必金钗记》中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锣鼓字谱记录。嘉靖年间刊行的《荔镜记》“睇灯”场中,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词句。
明清时期,潮州戏曲活动鼎盛,民间音乐也随之发展,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广场台榭,进行演奏比赛,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
潮州锣鼓分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及潮州苏锣鼓等多种,其中以潮州大锣鼓最为著名。
潮州大锣鼓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演奏形式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
长行套由民间的唢呐鼓手班为适应游行和广场演奏的需要发展而成。鼓手班一般只有唢呐、苏鼓仔、钹仔、钦仔、月锣、亢锣等。
由苏鼓仔增大而为柿饼鼓,再由柿饼鼓发展至直径2尺的尖脚大鼓,大锣和大钹也由两个锣一个钹增加到4个锣2个钹,最多增加到24个锣8个钹,常用为8个锣4个钹,并配以深波和苏锣。
管弦乐除大唢呐、小唢呐外,增加大锣鼓28节笛、洞箫、椰胡、中胡、秦琴、三弦、大阮、云锣等。
大锣鼓常用鼓乐段有:火炮鼓,洗马锣鼓,拗槌锣鼓,相思锣鼓等。
管弦乐的二板长行套和三板长行套常用乐曲有“过江龙”、“小梁州”、“一粒星”、“北山茶”和“闹江州”等。
在游行时,锣鼓套与管弦乐曲交叉进行,雄壮粗犷的大锣鼓声和优美悠扬的管弦乐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牌子套又称套曲锣鼓。由民间唢呐鼓手班搬演正字戏曲牌音乐锣鼓演变而成,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
大锣鼓的套曲牌子主要用于表现戏曲人物故事情节。一个套曲锣鼓由若干音乐曲牌连缀而成,有固定的排列次序和一定的故事内容。
套曲锣鼓有18套,分为文套套曲锣鼓和武套套曲锣鼓。
文套以唢呐和小锣鼓为主要乐器,有文静温柔的特点,长于表现悲欢离合和儿女之情,如《抛网捕鱼》、《掷钗》等。
武套以大锣鼓和大唢呐为主要乐器,具有气势雄伟的特点,善于表现古战场的格斗场面。
潮州大锣鼓最初吸收了“正字戏”音乐,它的许多著名乐曲都是表现戏曲中的某一场景或整出戏曲故事。大锣鼓的曲目很多,最著名的有18套,如《薛刚祭坟》、《黄飞虎反朝歌》、《关公过五关》、《岳飞大战牛头山》、《六国封相》等。
潮州小锣鼓,是以小鼓、小钹、钦仔、大小唢呐、横笛为主体乐器的合奏形式。一般除斗锣、曲锣、低音鼓之外,其他乐器均同潮州大锣鼓。演奏的乐曲如《画眉跳架》等。
潮州苏锣鼓,又名“八音”。主要流行于潮阳、揭阳、汕头、澄海一带。所用乐器以苏鼓、苏锣、月锣、抗锣、大小钹以及大小唢呐或横笛为主体乐器,一般不用大鼓、斗锣、深波锣。
其他管弦乐器均可根据需要选用。由于苏锣鼓的形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汉剧锣鼓音乐,因此经常演奏的曲目多为汉剧吹奏曲牌。
[旁注]
三棒鼓 我国湖北曲种。三棒鼓是广泛流传于湖北沔阳、天门一带和鄂西南恩施一带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为谋生计,沔阳、天门一带的人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走到哪里,唱到哪里。
深波 又名高边大锣。流行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用于潮州木锣鼓和潮剧伴奏。锣面直径60至80厘米,锣心无脐,锣边高10至15厘米,重8至10千克。发音宏大、低沉、厚重,余音长。可融合、协调各类打击乐器的音响。
汉剧 我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阅读链接]
潮州大锣鼓的整套组织严格,有的乐器有一定音高。大锣鼓的演奏,由鼓手通过鼓点、鼓的音响节奏和他的手势、表情来指挥乐队。
鼓的演奏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底鼓节奏和抑扬收放的手势,演奏时情绪饱满、变化多端,颇有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