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的代表潮汕善堂
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区,带有民间信仰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与明末清初的善会和善堂有密切关系。潮汕善堂在明清两代逐步发展壮大,至清末时达到全盛期,达到500多家。
我国只有潮汕地区附近以及潮汕人聚居的地方,才存在善堂这种已融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慈善机构。这种组织形式也被当地人认为是潮汕人的独特文化,并已成为潮汕人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潮汕人认为,潮地善堂起源于宋代潮阳的释大峰祖师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潮阳的和平报德古堂,就作为潮人善堂的“鼻祖”。
潮汕地区的绝大多数善堂是奉敬宋大峰祖师并以此为号召力的,但也有个别奉敬吕祖、玄天上帝、华佗仙师窦先师、齐人大圣及“崔师爷”、“林大人”、“佛祖”、“老君”、“圣母”等。总之是把为民做过好事的先贤或神仙当做崇拜对象,以增强对善信凝聚力,也有利于筹资集物以行善。
潮汕善堂的主要宗旨是弘扬佛家慈悲济世、积德从善的宗旨,奉行济困扶贫、修侨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体、调解民间纠纷、敬惜字纸等善举。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善堂逐渐演化成集释、道、儒文化于一炉的民间自发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救济机构。
潮阳市和平报德古堂,建于宋代,据《潮阳县志》记载,宋宣和年间,大峰禅师从建游缘至和平,结庐灵泉寺。时逢瘟疫流行,遂施医赠药,救民于倒悬。
后见练江波流湍急,两岸难通往来,乡民常遭舟厄,便亲临江边量测,精计木石工役,并四方募集,经五年顽强努力,终于用一年时间在江上架起一座大桥。
大峰禅师圆寂后,人民为报答其恩惠,将其安息于桥尾山北麓;乡贤蔡震腾让书斋建为“报德堂”,报答大峰功德,继之捐钱粮入堂,以弘扬大峰精神,扶危济困,修桥铺路。
悠悠岁月,源远流长,报德古堂衍生供祀大峰祖师,传播大峰精神的其他堂社,共有280多所,遍及海内外,是潮汕慈善史上的一颗明珠。
潮阳棉城仁德善堂建于1876年,属棉城四大善堂之一,全称为“仁德善堂本心社”,原位于隆津赤产右侧,后又迁至龙井庵。清末该堂置有义冢埔10多亩,组建义务武力队,大行抢险救难、收尸殓骨之举,收尸数千具,博得县长胡松的表彰。
棉城棉安善堂创建于1899年,全称为“棉安善堂潮汕念佛社”。1901年该堂社友赵进华等人到汕头创建存心善堂。后该堂设有孤儿院一个,义冢5处80亩地,收养孤儿近百名,收埋死尸万余宗。同时还开设施粥施茶点多处。
棉城济德善堂创建于1864年,“惟仁行德,扶危济困”为其宗旨。清同治、光绪年间,施棺殓尸100多具,设置红路崎施厝围义冢面积约5亩。
有一年,潮阳流行鼠疫、霍乱,以及受地震、风灾、旱灾等侵袭,该堂施棺殓尸500多具,赈灾款数百大洋,县长李鉴渊特赠匾“为善最乐”给该堂留念。
普善堂位于惠城西南20千米处,葵和路边,往西28千米到葵潭,惠来县溪西镇西湖黄管。清代西湖乡黄维创、长德等贤士到和平请大峰祖师香火,保佑万民平安,做善德事造桥修路,施茶修建。
潮安县东凤镇济安善堂,建于1900年,当年鼠疫流行,尸横乡野,乡贤陈利岱、陈利本、陈利芳、陈鹤龙诸君遂创养心社,并开展收尸殓骨诸善举。
汕头存心善堂始建于1899年,是一组三座并列相连的庙堂式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始创人胶蚤伯赵进华是在汕头打工的潮阳人。
他从潮阳棉安善堂请来宋大峰祖师木雕像供奉于祠堂,并大力发扬宋大峰祖师行善积德的精神。该善堂建筑物上的嵌瓷、木雕、石刻、漆绘绚丽多姿,是地方建筑传统艺术的结晶。
[旁注]
吕祖 本名吕巖,也作吕喦,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洞宾。因道教全真派奉他为纯阳祖师,故称“吕祖”。他是唐朝人,唐文宗时举进士,后游庐山,遇异人受长生诀而得道。后被列为八仙之一。
禅师 佛教指通达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时代,阿罗汉为通晓一切禅法者;以后至部派佛教时代,比丘间产生各种专门人才,其中专意坐禅,通晓禅定者,称禅师。在我国,禅师之称,不限用于禅宗名德,于天台宗、净土宗、三阶教等专习坐禅者,亦称禅师。
义冢 系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有些光棍汉,穷困潦倒,死后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以薄木棺材殓尸,埋葬于义冢或山沟里。
同治 清代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时间为1861年至1875年。同治年间,经济上,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被称为“同治中兴”。
[阅读链接]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汕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
海外潮汕人在聚居地,也先后出现了善堂机构,他们大多在地方上的慈善教育发挥不少作用,甚至影响远大,另外当故乡有难时,也是八方来援。善堂多少成为团结联系华侨与故乡、祖国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