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城垣残存部分清晰可辨。明初定都南京后即开始兴建,把南唐的江宁府城加以拓展,建成规模宏大的南京城,亦称京师。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城几部分。

京城即今南京城,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南北 20 里,东西 11

里多,周长 67 里,面积 55 平方千米。《明史·地理志》、《大明一统志》

记载南京城周长 96 里是不正确的。南京城有 13 门,南 3 门,正门为正阳门;

西 5 门;东 1 门;北 4 门。城墙用大石条奠基,完全用青砖包砌,有垛口 13616

个,藏兵洞 200 座,平均高度 12 米左右。城墙依山带水,尽占地利,十分坚固。北起狮子山,南到聚宝山,西包清凉山(石头城),东尽钟山之麓,“皆据岗城之脊”,犹如蟠龙。城内平面布局大体上可分为三区,即军事区、商业区和行政区。

军事区位于全城西部,即紧邻玄武湖的城墙以西地区。这里有十数个军卫和军仓①,以密集的岗阜作为凭藉。商业区位于全城中部和西南部,即旧城区和秦淮河沿岸。这一带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店铺多沿街道布设,城中部的成贤街、北门桥,城南部的大中桥、镇淮桥、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一带,都是热闹的去处。①城东部的钟山之阳就是皇城、皇宫所在地,皇城之南御道东侧为五部(礼、吏、兵、工、户),西侧为五府,即五军都督府(左、右、前、中、后),只有刑部、都察院在京城北门太平门外以西地区,不在城内。城内东部处于钟山之阳,地势开阔,“以乘王气,殿宇宫阙规模宏壮, 象法天地,经纬阴阳”②,故以东部为皇宫和行政区。由于明南京城有明显分区,功能各异,街道布局也就各有特点。

当时的街道为分三等,即官街、小街、巷道,三大区相对独立。西东二区与市的联系主要为洪武街和长安街③。尽管从皇城南侧的长安街可以向西出西城门三山门,但终究偏南,说明东西联系并不方便。其中以东西向官街与皇城的连系最为方便,体现了以皇宫为中心的布局特点。估计当时路面宽度不少于 20 米,加上两侧官廊和廊外道路,总宽度当不少于 30 米④。

南京城的居民区城内“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⑤,基本上按职业分类居住。仅城南 18 坊中,就居住有 10 余万手工业工人,包括织锦坊、鞍辔坊、弓匠坊、箭匠坊、铁作坊、银作坊、毡匠坊、杂役坊等⑥。全城由附郭县上元(管东北部)和江宁(管西南部)两县管理①,前者县治位于城的中部, 编户“二百三里”,后者县治位于城的南部,编户“三十六坊厢,七十四里”

① 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① 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② 《大明一统志》卷 6《南京》。

③ 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④ 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⑤ 《明太祖实录》卷 135。

⑥ 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第 253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① 《明史》卷 40《地理志》。

②,可见并非城内置坊,近城置厢,离城较远才置里。明代南京城还设置五城

兵马司,目的是“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后来还兼理“市司”。永乐以后才专理“刑名盗贼,如两京知县”③,证明明代的五城兵马司管理的事情很多,接近于今天的市政机关。中城兵马司在内桥北(城中部),东城兵马司在太医院南(皇城东南),西城兵马司在三山门外,南城兵马司在聚宝门外,北城兵马司在鼓楼北(神策门西南)。④

宫城和皇城的选址,既要讲求“风水”,选在钟山之阳,又要避开市区和亡国之宫,就只能选择在城的东部。这里本来有燕雀湖,亦名前湖,为了修宫城而填平此湖⑤,后来大殿地基下沉,后果十分严重。宫城亦名紫禁城, 设置六门,即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宫城内有前三殿和后二殿,均压在南北中轴线上。前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后二殿为乾清宫、坤宁宫。⑥其余大殿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后来改建大内,又在午门之南建“端门、承天门楼各五间”⑦。宫城之外为皇城,设置四门,正南门为洪武门,正对正阳门。⑧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①

明初为了南京城的安全,还修建了外郭土城,“因山控江”,把南京附近的所有高地都圈入城内,“周回一百八十里,别为十六门”②。实际上大约120 里左右,今仍可根据城门名称复原其范围。

明初崇尚节俭,南京园林较少,最著名的有漆园、桐园和棕园,均位于钟山之阳③。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今中华门内西南隅,即凤凰台、杏花村一带。这一带宋时为教场,又有低地清水可用,故私家多在此造园。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