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安西路城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仍依唐末韩建“新城”,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 年),元世祖封他的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镇守其地④。至元十六年(1279 年)遂改京兆府为安西路⑤。元代的安西路城是元朝中央政府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安西王所部士卒竟达 15 万人之多。①这就说明, 安西一名也正好揭示了它在全国所处的重要地位。后来由于发生了安西王的叛逆事件,安西国被废除,皇庆元年(1312 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②。这次改名,除含有尊奉大元的意义外,是否与安西路城的奉元王祠有关,已难知晓。

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的《奉元城图》,虽然因辗转传绘,也有失实的地方,但终究是元代人所亲眼看到的情景,应该是十分可贵的。根据该图所绘的方位,奉元城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完全对称,城内建筑也看不出对称的格局。市场集中在城的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城隍庙、察院等。西南隅有千斯仓、马站、养济院屯田府等。东南隅有太白庙、三皇庙、宣圣庙等。另外,图内的旧景风街即今东门大街,旧安上街即今南门大街,广济街即今同名街,开元寺即今开元商城,敬时楼即今鼓楼所在地,钟楼即今迎祥观,奉元路门即清代的西安府③,今省文化厅招待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游历过这座城市, 据亲眼所见:“城甚壮丽,为京兆府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 居民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④。马可·波罗的记述历历如绘,展现了元代奉元城之的繁盛状况。奉元城之所以如此繁华,大约同元代的大一统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有密切关系。元代时由于驿路畅通,途经这条道路上的商人、传教士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当然也会助长奉元城的繁荣。

奉元城东北郊的安西王宫是至元十年(1273 年)创建的,位于东西大道之侧,恰好是龙首原东去之余脉,与唐大明宫在东西一条线上。龙首原再次被加以利用,充分证明它在西安地区宫殿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安西王相赵炳为兼营司大使,“遍访周秦汉唐故宫废苑遗址”①,才选择了今斡儿垛作为宫城城址。这一选择也符合西安地区城址转移的基本趋势,即地势高敞,交通方便,又容易解决供水问题。安西王宫东临浐河,无论对解决水源和控制东西交通都是十分方便的。元代曾疏凿唐代的龙首东渠,并把它引入安西王宫。

安西王宫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设计精巧,富丽堂皇无与伦比。它“毳

③ 《泉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油印稿)。

④ 《新元史》卷 114《忙哥剌传》。

⑤ 《元史》卷 60《地理志》。

① 夏鼐:《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数码幻方》,《考古》1960 年 5 期;《考古学与科技史》1979 年。

② 《元史》卷 60《地理志》。

③ 嘉庆《咸宁县志》卷 4。

④ 《马可·波罗行记》(冯译本)中册,第 431—432 页,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① 《类编长安志·序》。

② 《类编长安志》卷 8《泉渠·龙首渠》。

殿中峙⋯⋯包络原野,周四十里”,宫殿“壮丽视皇后”,比起元王朝的皇宫来也不逊色。安西王“威仪之盛”③,也几乎与当朝皇帝无异。马可·波罗看到了这座壮丽的王宫,他说:“宫甚壮丽,在一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里⋯⋯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军队驻扎宫之周围,游猎为乐。”④

经过实际勘查,安西王宫的遗址在今西安城东北 3 千米处,南距秦孟街

120 余米,当地群众称为“达王殿”,又称“斡儿垛”。“斡儿垛”即蒙语“宫殿”或“行宫”之意。王宫之所以修在长安城外,显然同缩小后的长安城范围太小有密切关系。根据实测,安西王宫东西二城基南北各 603 米,南

城基 542 米,北城基 534 米,周长 2.28 千米。城的形制为一南北向的长方形, 城的四角向外突出,成半圆形,可能是原来建有角楼。城的北面无门,东、西、南各有一门,也仅有一个门道。东西二门宽各 5 米,南门宽达 12 米,应

以南门为正门。①在城的中央,有一高大的夯土台基,高出地平面 2—3 米, 被称为殿台子,可能是正殿的遗址。